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组图]汶川地震后第一个遗址公园----青川县东河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遗址公园 留存永久记忆

2009-04-29 10:30:59
来源:北国网- 辽沈晚报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地震掩埋了四个村子,最深的地方被掩埋了110米,800余名村民长眠于此,何先通的妻子也在其中。他在公园里摆起了卖菊花的小摊,每天给妻子献上一枝菊花。特派青川记者 孙海涛 摄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入口的三块大石头代表着汶川,北川和青川。 特派青川记者 孙海涛 摄



  这是震后的青川县城,1年过去了,被地震破坏的房屋还在。青川正在加紧对偏远乡村重建的工作,县城内的房子重建还要往后推。现在,青川县委、县政府还在板房里办公。 特派青川记者 孙海涛 摄

  何先通的每天都从早上6时开始,青川县东河口的太阳还被山挡着,天蒙蒙亮。

  出了帐篷走十步,他就到妻子身边了。妻子已经成了刻在石碑上的一个名字,他要用袖子擦擦石碑上那三个跟他过了22年的字,算是他活在世上新的一天的开始。潮湿得挤得出水的空气经常化成他脸上的泪。

  地震只用80几秒就夺走了他的一切,一点让他回忆的痕迹都没留下,整个村子都被埋成了山坡。如果不是2008年11月这里建了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他连悼念妻子的地方都没有。

  他在地震遗址公园里摆起卖菊花的小摊,每天给妻子送上一枝菊花,在离妻子最近的地方陪着她。

  现在,无数摇曳在地震遗址公园石缝中的小黄花成了他的希望,他把这些花当成逝去亲人的重生。倔强的小黄花之于石缝,就像新建的白墙青瓦之于废墟中的青川,有种向上的力量。

  每个木牌下都曾经有热气腾腾的生活

  跟老北川县城里那些被地震毁得不成样子的房屋不同,在青川几乎找不到地震的痕迹,尤其是在东河口。现在那里只是一片大空地,有几个突起的山坡,在近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丫”字型分布着。

  只有青川东河口地震公园里立着的木牌,诉说着这里以往的繁荣。“此处海拔716米,被掩埋63米,震前这里是后院社的一片良田,阡陌纵横,是后院社居民的粮仓。此照片拍摄于1990年冬天。 ”木牌上旁边还附上一张照片,是后院社的农田。

  “此处海拔726米,被掩埋57米,是原东河口大桥所在地。 ”“此处海拔774米,被掩埋106米,震前是东河口小水电站,运营良好。 ”“此处海拔778米,被掩埋110米,是东河口村后院社所在地。 ”……每个木牌下,都是曾经鲜活的生命和热气腾腾的生活。

  对何先通来说,他有过的幸福生活从2008年5月15日结束,那天他和在外读书的儿子听闻地震消息后连夜包车从山西赶回来。“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一堆大石头。 ”他站在那些大石头前面足足呆了10分钟,一动不动,甚至连泪水都没有。他想象过妻子被埋的情景,想象过自己抱着妻子尸体哭的样子,可没想到过迎接他的是这彻底毁灭性的掩埋。

  在村子里的人很少有幸免的,他只能从当时在山上砍柴而侥幸逃脱的村民那里,还原当时的情景:胖胖的妻子张发英站在自家院门前晾衣服,一边问背着大包路过的小叔何先武:“你从山西回来啊?看到我老公没? ”“我没去山西。我是从绵阳回来的。”何先武一边回答,一边从小水电站旁爬坡回家。突然间,大地开始剧烈颤抖,伴随着巨大的响动,两边的山体像火山爆发般腾空而起,山川陷入一片混沌,张发英的身影瞬间被吞没……

  同时被埋的还有其他三个村子,一共1000余户,800余人。这是青川有史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也通过最为复杂的地震形式表现出来。

  东河口村对面的山也被削去了一半,但山形还没变。何先通靠山形找到了自己家原来的位置,想搬起石头寻找妻子的尸体。但是他还不知道,村子已经被掩埋了110米。而几吨重的大石头让他只能跪在上面,把脸贴在石头上,他想,也许这样,他就能靠妻子更近一些。

  在离妻子最近的地方守护

  何先通至此没有再出门去打工,家人还在时,他奔着命在外赚钱,家人不在了,赚再多的钱,也没了意义,他决定要守在这儿,守在他们身边。听说要建地震遗址公园的消息后,何先通主动去帮忙,很多幸存的村民都跟他一样,想为逝去的亲人做点什么。地震遗址公园那些标着原址的木牌,也是他们挨个找的。

  当刻着遇难者名字的纪念壁运到时,何先通在纪念壁没有立起来前,已经找到了妻子的名字:张发英。右侧数第三排第七个。旁边还有何先荣,是他的哥哥;何庭仁,是他的大伯;何先伟是他的弟弟;何庭发,是他的叔叔;何君梅,是他的弟妹……地震一共夺取了他10几个亲人。

  地震遗址公园建好后,他就在纪念壁旁边开了个卖菊花的小摊,自己就住在后面的帐篷里,因为那是离妻子最近的地方。“不想去别的地方,看到她的名字,就觉得离她近点。 ”他说以前自己出门打工的时间太多了,他跟妻子奋斗的目标就是让儿子上大学。可是儿子刚上大一,好日子就要来了,他跟妻子却阴阳相隔了。“我走的时候是二月初十,我一辈子都记得。 ”何先通说话的语速很慢,眼睛一直望着妻子名字的方向,红红的。他的头发梳得铮亮,他说这是遗址公园对他们这些卖花者的要求,但也是对妻子、对地下所有亲人的尊重。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每天来参观祭奠的人很多,纪念壁前也总是堆满鲜花。何先通坚持每天给妻子送一枝菊花,等游人都走的时候就坐到妻子的名字前说说话。他们20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他开始嫌张发英文化不高,两人在父亲的“逼迫”下结婚,1987年儿子出生后,相濡以沫的爱却开始加深。

  地震遗址公园里,几个土坡上有十字架似的木桩,那是从废墟中挖出的房屋穿斗,曾经是一个个温暖的家。“我家就在那,很近。”何先通用下巴指了指广场上垃圾桶的方向。他的小摊在一个小屋子里,他自己放大了一张东河口村原来的全景,房屋错落,很美。“你看,我家原来在这儿……”他向每个来地震遗址公园人展示着这里曾有的美好。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都不怕

  在何先通守护曾经的美好时,青川县黄平乡枣树村的石光武已经开始新生活了。

  地震损坏了他家的6间房子,还有2间也成了危房。所有经历了那场地震的人都不知道未来在哪儿,一瞬间村子就被吞噬的恐惧让他们对未来没有希望。在大家每天都担心地震什么时候还会来的时候,45岁的石光武决定重建房子,用他仅有的左手。

  那是2008年7月,很多人以为石光武疯了。“怕啥子,有地震救不活了呦。不就是8级地震嘛,我们建能抗8级地震的房子不就完了。 ”石光武说自己的想法是不能等,受灾的人太多,只有靠自己才行。

  好容易找来几个村民帮他重建房子,但大家干活时都心不在焉,随时准备扔下工具要跑似的。“我是残疾都不怕,你们怕个球呀。 ”他知道自己的话糙,但理儿是对的。他想让同村的人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于是,他比任何人都努力地干活,给大家讲笑话,说自己未来的计划。慢慢地,来帮忙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时候大家会一起干到半夜。其间有一次很大的余震,正在房梁上干活的人差点被震下来。但是木结构的房子一点都没有倾斜,大家更相信能盖成地震震不倒的房子。

  2008年10月1日,石光武的4间新房子完工了,他特地买了鞭炮,放了4挂鞭,又请全村的人都到家里来吃饭热闹热闹。“我又开了小卖铺,比以前开得更大,更好。 ”

  他也带动了村里的重建房热,原来他家附近只有3户人家,现在有39户都在那盖起了新房。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开饭店,有的种茶,白墙青瓦间,花草遍地。枣树村的村支书罗义碧说,现在村民已经完成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村里也把石光武的一句话写成条幅挂了出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都不怕”!

  特派青川记者范欣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肩负重担 重建家园[组图]

 

 2009年04月29日 07:02    来源:新华网  


4月28日,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的村民用背篓运输沙子等建筑材料。

  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几位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村民用背篓运输沙子等建筑材料,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建设工地上辛勤工作,为重建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4月28日,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的村民用背篓运输沙子等建筑材料。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4月28日,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的一位老人用背篓运输沙子等建筑材料。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28日,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的村民用背篓运输沙子等建筑材料。

  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几位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村民用背篓运输沙子等建筑材料,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建设工地上辛勤工作,为重建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4月28日,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的村民用背篓运输沙子等建筑材料。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4月28日,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的村民用背篓运输沙子等建筑材料。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责编:汪蛟龙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返龙门山:汶川环境承载力报告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29日 04:50 作者: 章轲
 
  大自然的修复能力太强了。
  地震撕开的地表裸露处,长出了小草,远远看去像是披上了一层绿纱;地震震落的滑坡体下,白色小花开满山野;湍急、幽静的岷江河谷里,已经可以看见有人在建房、修路。
  距成都市区70多公里的银厂沟,以前是四川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今这里只留下长满荒草的塌屋和即将被掩盖的破碎山体。在九峰村遗址上,还摆着清明时节人们送来的几十个花圈。
  这里是四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死伤人数最多、地表破裂结构最复杂、破裂长度最长以及破坏程度最大的地区。
  “一年了,变化真快。”杨勇望着眼前的景象,一边开着车,一边对记者嘀咕,“再过几年,很多地震遗迹都会被草木掩盖。”
  但地下仍不太平。据地震监测部门的统计,“5?12”特大地震以来,至今已发生大小余震2万多起。4月16日,身为中国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的杨勇,同CBN记者第三次实地考察龙门山地震断裂带。
  1 神秘的“地开花”
  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一度盛传地震时发生了“地开花”――即地震时,从地下直接喷射物质。
  杨勇曾在专门的资料中,对“地开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银厂沟谢家店大滑坡体,前沿宽约800米,中轴线长度约1000米,呈扇状展布。沟尾出口处最宽不足100米,沟两侧不见高位冲刷侧痕,树木完好。震前滑坡体面上为茂盛的大树森林,地震时森林瞬间消失,被泥夹石块代替。”
  “滑坡体和前沿停止处也不见树残枝,似煎煎饼翻了个儿,老百姓比喻的‘地开花’很形象。”而据杨勇称,在以往的各种地震记录中,还从来没有所谓“地开花”的描述。
  “但从滑坡动力上分析有许多费解之处:地形较缓,前沿湔江谷地切割不深,对岸为一陡坡形成阻挡,滑坡运动流程不长,沟尾后山大型高位崩滑面不明显,物质缺乏动力和足够的通道。因此‘地开花’一说有一定道理。”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下称“中科院山地所”)灾害评估与减灾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孔纪名在震后多次到震区考察,也去过谢家店一带。但他认为,所谓的“地开花”不存在,应该是地震引发的滑坡现象。
  孔纪名解释说,滑坡是构成斜坡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体内部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的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貌过程和现象。在滑坡的发生过程中,地震、工程爆破与机械振动、降雨、人工对斜坡的加载与开挖等诱发因素的作用,都会加快滑坡的发生过程。
  据中科院山地所的观察,在龙门山一带,地震滑坡总体表现出距地震断裂带越近,地震断裂带活动性越强,滑坡分布越密集的特点。汶川地震中,地震滑坡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宽度约10~15公里。
  孔纪名对“地开花”的解释是,属于“地震坠落-弹射-滑动型滑坡”类型,即位于高陡斜坡上部岩体,在地震中发生坠落,快速运动的块石(体)由于斜坡中部凸起岩层阻挡产生弹射,弹射块石推动坡面的岩土体发生滑动,形成滑坡。
  例如,在“5?12”地震中,东河口山体在强地震的作用下,斜坡上部石灰岩中原有裂隙、不连续面不断拉裂、迅速扩展,地震时,沿灰岩与板岩接触界面高速滑出,由于滑床面向上反翘,滑体前缘高速凌空飞越冲向前进方向的沟谷后,以碎屑流的方式高速下落、流动,滑坡体犹如瀑布飞泻。从远处看,确实如“地开花”的景象。
  孔纪名告诉记者,震后,中科院山地所按照汶川地震滑坡成因机理及运动特点,将滑坡确定为5种类型。“这应该算是一个新的发现和科学总结。”
  2 地质隐患
  “一些引起极大关注和争议的关键问题还没有取得共识、一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还没有突破性成果。”杨勇说,“我最想传达给外界的信息是,要高度重视西南地区重大工程建设的地质风险。”
  不仅是对于“地开花”的关注,“5?12”四川汶川地震后,杨勇还第一时间向国务院紧急建议水库放水腾库、密切关注堰塞湖引发次生灾害,十多次深入灾区进行地毯式考察,并参与了国家相关部门灾后重建考察和论证。
  考察发现,此次地震灾害具有地震、山体崩塌和生成持续地质次生灾害的复合型特征。杨勇将其描述为这样一种灾害模型:复杂的活动性地质断裂带+强烈的地质应力释放+破碎陡峻的高山峡谷地质环境和动力势能+集群的生产建设(大面积山体开挖空虚)爆破开挖弃土+震后持续性地质灾害规模性生成。
  由于高山峡谷和滩多流急的河谷形态还在强烈的演变中,龙门山断裂地区强烈的地震活动频繁发生,河谷两侧高陡斜坡地上大规模的山体崩塌、滑坡屡屡发生。
  考察发现,在“5?12”地震中,龙门山中央主断裂带沿线的村庄和城镇、工矿企业、基础设施几乎受到强烈地震和山体崩塌的双重打击,同时又面临着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威胁。部分电站大坝出现漫坝险情,个别引水式高水头电站管道压力井破裂引发滑坡泥石流。
  杨勇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岷江上游、沱江上游、涪江上游、嘉陵江上游干支流河谷两岸发生了大规模山体崩塌和滑坡,尘埃四起,烟雾笼罩,大小江河上形成了一系列堰塞湖群,崩塌滑坡泥石流成群成带分布。213、317国道,303、302、105、106省道以及大量县乡公路多处被震毁和崩滑阻断,多座桥梁断毁。
  中科院山地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震局等多家单位日前所作的《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称,“地震改变了重灾区山地灾害原有的发育现状和发育过程,急剧加速了重灾区及其受影响地区山地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形成了有利于山地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
  “从地震开始,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的影响能延续数年以至于数十年。”孙纪名说。
  根据中科院山地所的分析,汶川地震已造成的崩塌,仅在岷江及支流河谷地带就有上万处。但受地震破坏而开裂部分岩体尚未完全脱离母岩,一旦有外力作用,即会崩落,形成崩塌或落石。近期崩塌发生的数量大,但规模不大,在2~3年后,崩塌灾害将逐步减少。
  分析认为,地震后形成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具有滞后性。目前重灾区滑坡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尚不突出,但在进入雨季后,重震山区发生大规模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极大。
  《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就未来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情况进行了预测:
  汶川地震后,地震重灾区的次生山地灾害将进入新一轮的高发期。崩塌灾害近期可能发生的数量大,但规模不大,在2-3年后,崩塌灾害将逐步减少,灾害将变为零星发生;
  地震后的5年内,地震重灾区滑坡灾害将十分严重,尤其在雨季是滑坡的高发时段,滑坡可能主要发生在地震烈度≥7度的高烈度区,其次发生在河道内;
  地震后的10年之内,汶川强震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将进入高度活跃期,泥石流灾害将是制约地震区恢复重建中严重的灾害。
  3 生态重建之难
  “大地震导致了四川生态环境损失巨大。”地震后,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曾多次进入青川、北川等地震灾区,对四川因地震灾害造成的生态破坏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据李后强介绍,大地震使四川森林覆盖率已由30.7%下降为30.2%;全省有31个自然保护区受灾、29个森林公园受损,生态产业遭受重创;灾区泥石流堆积灾害迹地达343万亩,次生灾害隐患突出。此外,因主震区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区,大面积山体崩塌使得岩石裸露、土壤流失,植被自然恢复十分困难,生态损失难以估量。
  中科院山地所的调查显示,在地震重灾区,因崩塌、滑坡及地裂缝而损毁(灭失)农田面积达177581.42亩,损坏的土地面积达823045.09亩。
  由于主震和不断的余震,使得山地表面崩塌、滑坡广泛发育,植被受害严重,估计植被遭受严重破坏面积高达20万~30万公顷,并且种群数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减少,个别濒危物种受到严重影响。
  四川是我国珍稀动物重要的栖息地。强烈地震及其大范围的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别是大型山体滑坡,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影响非常大,生态廊道被阻隔,食物链断节,危及动物生存,如大熊猫栖息地-岷江上游地区,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影响。同时对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金丝猴、扭角羚、云豹、金钱豹等动物的生存也产生一定影响。
  规模巨大的崩塌、滑坡还堵塞河流形成34个危害程度不等的堰塞湖。威胁290多个乡镇、1460个村庄(居民点),威胁人口512045人。“这些堰塞湖对灾区群众来说,仍然是个威胁。”孔纪名说。
  在地震灾区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大大小小的崩塌体不仅严重影响交通,也给当地百姓出行安全带来巨大隐患。映秀以北2~3.7公里,去年地震发生后,历时3个多月苦战才抢通的老虎嘴崩塌体,时至今日不仅仍然完全挤占着100米宽的岷江,而且迫使河道切入右岸67米。
  “老虎嘴崩塌体规模巨大,是这次地震对岷江及公路岸坡危害最为严重的一个崩塌体。”中科院山地所研究员王全才说。
  王全才正在与有关部门研究老虎嘴灾害防治方案。据介绍,与其他几种地灾形式不同,老虎嘴滑塌体同时存在上部崩塌、落石和本身浅层失稳的问题,特别是在大雨及暴雨期间,将会发生坡面泥石流,使公路受阻。所以除了针对坡面泥石流的工程外,也需要采取在公路附近增设明洞的方法,以提高安全等级。
  “目前工程正在施工中,但因灾情特殊,交通干扰极大,进度比较缓慢。”王全才说。
  4 改变发展模式
  “从一定程度上讲,人类在这块脆弱而活跃的土地上长期进行的开发建设:森林砍伐、水电建设、采矿活动让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杨勇说。
  据介绍,大渡河水电开发工程处在鲜水河地震活动带上;雅砻江水电布局与安宁河-则木河地震活动带相邻;金沙江溪洛渡电站位于雷波-永善地震活动带;虎跳峡一库八级位于丽江-程海地震活动带;澜沧江-怒江水电站规划电站群也位于三江并流构造活动带上。
  “上述水电规划建设布局与岷江流域、龙门山脉处于相似的地质环境背景。”杨勇认为,通过对“5?12”地震的深入研究和深刻反思,人们应该更科学地调整水电建设和矿山开发的布局。
  《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也称,“地震重灾区由于特殊的地貌与地质条件,加之地震、降雨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影响,使该区域成为山地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杨勇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电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时期,特别是西部大小河流上呈现出同时启动、集群、无序、失控开发的态势。
  杨勇发现,江河调节调配调度机制不健全、用电市场预测不明细、投资预算不计生态和社会成本、地震、地质灾害研究和评估草率、江河功能分配调节矛盾尖锐、流域规划未定,灾害性水患频发、江河水污染等是目前我国江河开发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调查发现,按目前水电建设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3.28亿千瓦,这期间将还有一批在建的大型火电、核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时建成,即使不计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和产业调整的影响,电力产能的这种陡增态势,势必会出现阶段性过剩,再加上我国宏大的节能减排、产业优化升级等措施的逐步实现,我国电力装机将出现过剩的局面,届时江河因电站建设而需要的生态修复,移民发展的投入将无法保证,并形成一系列金融信贷连锁反应。
  李后强认为,四川灾后生态重建,必须突出强调绿色循环发展。生态重建应该遵循生态文明要求,按照生态治理路径力求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参与、绿色安全的有机结合。
  “所有新建项目必须进行环评,绝不能让污染项目成为重建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特别是污染型企业和项目。”李后强认为,生态重建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良好的互动协作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他呼吁,应积极创建预警、应急、协调、监督机制,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制度。
  杨勇以及中科院山地所多位专家认为,在经历了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和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需要深刻反思,紧急刹车,改变发展模式,用拯救经济的4万亿措施和全国各省市近18亿投资计划,重构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蓝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渝网青川爱心赛报名中

2009-04-28 18:39:00 来源: 华龙网-重庆商报(重庆)

  本报讯2009年5月12日,是5·12地震一周年。当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很多网友想了解,灾区的群众还好吗?我们的父老兄弟们,你们好吗?学校的孩子们,你们需要什么?我们还能做点什么?鉴于此,腾讯·大渝网汽车频道将于5月1日至3日举行5·12赴川行动。

  我们的目标是以汽车集结赛的形式共赴青川灾区,展现我们重庆人的责任感和爱心。我们将参观5·12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和当地的孤老孤儿一起完成我们的祈福和悼念,还将把我们的一份爱心亲手交到孩子们手里。这一次,我们的肩膀上背着的,不仅仅是行囊,还有整整一座城市的爱。如果你想参加本次爱心活动请登录大渝网汽车频道(cq.qq.com)或拨打报名电话023-67760739。

  记者 邓黎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巧遇地震“女飞人”王慧英
 
  【 2009-04-29 15:48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重访灾区看希望”系列报道 


图、王慧英当时就在对面山坡地理扯菜籽


图、麻盖头滑坡点


图、王慧英及其他10户人的家被深埋这里


图、滑坡造成的堰塞湖内五彩斑斓


图、王慧英与“重返灾区看希望”采访组合影


图、王慧英接受记者采访

  四川新闻网青川4月29日电(记者 高志农 王德强) 昨(28)日,“重访灾区看希望”采访组一行继续在青川县石坝乡采访,到达青龙村三组麻池盖滑坡点时,获悉地震中的奇迹般生还且毫发未损的“女飞人”王慧英就在旁边地理干活,就赶紧前去拜访了她。

  住在青龙村三组董家社的王慧英,今年已经54岁了,精神十足的她正和女儿一道在油菜地里干活,听说了记者的来意,就同记者一起走到麻盖头滑坡点,站在滑坡体对面当地叫四前头的山边,一边指着滑坡点,一边向记者讲述了去年“5.12”大地震时的情景:

  滑坡那边原来的一片斜坡地,我家的油菜籽地就在滑坡的最上头。当时,我在菜地里收菜籽,听到从地底下穿出“轰隆隆”的声音,以为是山下边车子的声音,以后想起来也觉得好笑,车子咋个是那个声音嘛!,当时也没注意,一下子地就动起来了,晃得厉害,把我都晃到了,我倒在地上的时候,头帕脱了下来,缠在菜籽杆上,我赶紧去扯,就见到上面一点地就裂开了,裂缝愈来愈大。我当时想,“完咯,完咯,今天命要丢在这儿咯。”

  突然地一下就飞了起来,耳边都是呼呼的风声,我爬在地上,还看见山下边路上的三辆车子,不知道咋回事,我一下就掉在这边(四前头)地上了,地还在晃,“轰隆隆”的声音还是很大,到处是灰,啥都看不清楚了。

  等地不响了,灰散了,我才看清楚刚才干活的地方全跨下来了。下面的车也全部埋在地下了,路也全部埋了。

  我赶紧顺倒刚才滑坡的地方跑回家(青龙村董家社),我们家那里也滑坡了,我们家和其他10户人的房子也都埋在地底下了。

  ……

  记者看到,王慧英被地震抛起来的对面山体离她落下的地方大约接近200米,同行的乡领导介绍,这里被埋约30米深,那样的话,王慧英实际上是从麻池盖距沟底300余米的高坡上,被抛到四前头这边距沟底约100余米的山坡上,中间“飞行”了约200米。

  这里的滑坡体下还埋着十三辆车(12辆载重汽车,一辆五菱载客面包车)。当时,由于前面一辆车坏了,路面狭窄,后面12辆车到马公方向的车相继被堵,从石坝请来修理工修车,车刚修好,已经启动,突遇大地震发生,出一名乘客外(当时他嫌太热,自行下车走了,准备到前面的坡上人家买啤酒喝,刚上坡,听到发动机声音,就往回赶,恰遇地震发生,亲眼见到坡体下滑,掩埋车队),其余人员、车辆全部被深埋地底。

  离麻池盖滑坡体不到2000米的青龙村三组董家社也同时发生山体滑坡,王慧英及其他10户人家房子也被深埋。 
 
编辑: 蒋娜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建设中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2009年04月29日 12:41:31  来源:新华网

技术人员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勘测(4月24日摄)。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震遗址群,集中连片近50平方公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二期工程任务主要是建设地震遗址游览系统、博物馆、抗震救灾展示馆、游人中心等。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摄

这是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入口处(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摄

    地震遗址公园内一个“谢”字表达着灾区群众的感恩之情(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遗址旅游:变悲伤为经济的推动力

2009年04月30日 22:16: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4月30日电(记者易凌 李来房 黄毅)地震幸存者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村村民王先会自去年9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始建设后,就在工地上打零工,每天挣50到60元。去年她挣了1000多元钱。

    “参观的人多了,对当地老百姓的收入、经济发展都有好处。”52岁的王先会说。公园边,施工车辆正在开挖山体、平整场地,修建公路和更大的停车场。

    去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在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造成了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山体崩塌时瞬间淹没了东河口村的4个村民小组,780余人瞬间失去了生命,包括王先会的丈夫、外孙和亲家公。

    如今,这里正在建设着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汶川大地震首个遗
今日国内聚焦
· 高考改革应讲大局顾全局
 
· 国务院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意见
 
·  外交部发布五一出行安全提示
·  中组部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五项职责
·   商务部将再赴欧洲采购不排除赴法国
· 4批次板蓝根颗粒等药品抽验不合格
  网言网语 
· “劳动光荣”别止于“五一”
· “全民学英语”次品何其多
· 儿童半票期待统一标准
· 小沈阳咋就不能获劳动奖章

 
址公园。公园面积近50平方公里,里面有36个大大小小的堰塞湖。自去年11月12日一期工程竣工并开园以来,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已接待参观者26万余人次,其中主要是国内旅游团和散客,也包括上千的国外参观者。

    “公园开园后,沿途的乡村旅游更加红火了,新增了农家乐餐馆14家,而且还在不断发展。” 青川县旅游局局长沈兴娜说。当地一家农家乐目前月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有的高达5万元,比地震前增加一倍多。

    “一个农家乐从业人员一般3至5人,仅农家乐就新增就业70人以上,同时农家乐还要购买物资、农副产品,当地一部分农民从事起农副产品销售。”这位旅游局长说。据了解,公园建立后,地震幸存下来的一些当地人还开起了小商品店,或从事公园清洁、保安和施工等工作。

    “我们建地震遗址公园,既保护了汶川大地震这一段灾难历史,同时也变成了一种发展资源。” 沈兴娜对记者说。

    事实上,与地震遗址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在一些灾区已经兴起。遗址旅游业在帮助灾区群众实现就业的同时,也有望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不幸,但活下来就要把以后的日子过好。”汶川县映秀镇百花大桥不远处摆着简易拍照留念摊铺的王爱新说。映秀镇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原来共有1.6万多人,其中6000多人在地震中遇难。

    百花大桥是该镇的门户,距镇中心不到2公里。地震将这座500多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震得七零八落。如今这座大桥已成为许多游客到映秀参观地震遗址的热点景区。

    “国家和全国人民已经给我们很多帮助了,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灾难的伤痛中,利用各种资源把自己养活、重建家园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在她的摊铺前,一个心形的小木牌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欢迎进入震中映秀,请您爱护环境卫生”。

    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平均每天到映秀旅游的散客都在千人以上。随着市场的发展,小饭店、旅馆、茶铺、小卖铺等迅速在该镇成长起来。

    “土地没有了,今后村子的发展主要就靠旅游了。”映秀镇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蒋永福说。现在每天来村子里的游客有1000至2000人。

    据蒋永福介绍,根据已经制定好的规划,该村将在3年内建成映秀镇的旅游接待中心。地震遇难者公墓、地震遗址公园、地震纪念馆和民俗文化展览馆等设施也将同时建成。

    “修建映秀地震遗址公园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希望唤起人们对灾难的重视和对生命的珍爱,激起我们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是当地老百姓将来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

    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张通荣说。

    根据规划,汶川将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古羌文化、震中映秀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其中映秀震中旅游开发三年内将投资800万元。

    张通荣说,将来5至10年内,旅游业对该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从现在的15%提高到30%。

    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的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3月已经出炉。整个方案的规划区方圆有8平方公里左右,由博物馆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和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块组成。

    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是北川新县城通往被地震摧毁的老县城的必经之地。羌寨的69户村民已经搬进新建的具有羌族文化特色的房子。去年年底,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猫儿石村一组的朱玉华现在羌寨的广场上摆小摊,卖羌族传统的织绣手工艺品,每天销售收入在50元以上,多的时候超过100元。村子里的羌族农家乐也开始红火起来。

    “将来北川的地震遗址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我们的生意就会更好了。”她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震区:活着的人都要感谢死去的人

 来源: 新京报(北京)

  地点:青川县关庄镇

  第一眼看到的废墟,没有文学语言描述的沧桑,废墟不古老,也不荒凉。

  4月3日,到墓园烧纸钱时,村民脸上写满了悲戚。

  4月4日,他们讲述地震时,能面带笑容。

  关于地震发生的80秒,他们对村中的死者有很多假设:可能有人跑了,但跑到村口就停了,因为他们觉得到了安全地带,没想到山体崩塌,村庄被埋,如果继续跑就好了……

  地震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即将开工。4月4日早上,发生了一场冲突,村民觉得公园占地应该给补偿,政府认为灾后已经进行了土地置换,也给了各种补偿和补助,不应再给。

  实际上,村民不反对修建公园,除了导游,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都从东河口雇佣。光是何先通的花店就让不少村人羡慕。

  公园离关庄镇还有5公里。有了公园,从东河口拉客的摩托、面的生意好转了。

  自从公园开放,关庄镇的农家乐开始好转,旅社新开了四家,饭馆里60元一斤的野生鱼也有了食客。

  关庄的繁荣,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青川民政局副局长带队,一帮人马常住关庄,协调遗址公园各项事务。

  回青川时,坐上了旅游规划股股长段明聪的自驾车,这是位老同志,公园开建以来一直驻守关庄,曾两个月没回青川。

  他认为自己人头熟,处理问题相对容易。

  他辨证地看问题:是地震为建设带来了机遇,包括旅游。

  “活着的人都要感谢死去的人。”他说,这么一想,就算为死人多守一段时间也没什么。

  一语中的。

  一条道路从公园中间穿过,人行车驶,底下躺着长眠的逝者。

  从他们身上踏过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想过,最好的感谢应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东河口“菊花男”的生存与思念
潍坊新闻网 2009-05-06 08:58:02 
新华网成都5月5日电 题:东河口“菊花男”的生存与思念

新华社记者 黄毅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上,一枝黄色的菊花压着“张发英”3个字,风吹过,菊花向一旁偏去,一名黑瘦的男子赶紧上前,扶正菊花。凝视着妻子的名字,这个名叫何先通的东河口村农家男子,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每一天,何先通都要向长眠于脚下这片地震废墟中的妻子,献上一枝菊花或一炷香,默默地陪着妻子,生死相守,思念深深。

大理石碑边的几米远处,是何先通出售菊花的小木屋和生活的帐篷。每一天,何先通通过向祭奠者和参观者售卖菊花,养活自己、养育儿子,顽强生存。

(一)

4月底的一天下午,记者再一次来到东河口――这个多处山体崩塌掩埋了780余人的巨大地震遗址。 何先通正守候在小木屋边。木屋外,几个塑料桶装着一束束黄的、白的菊花,旁边写着价格,有15元一束的,也有20元一束的。

在公园参观的客人不断来到这个记录着地震遇难者姓名的纪念广场,人们纷纷向地震遇难者鞠躬、默哀。这时的何先通就会转身进入小木屋,搬来CD机播发哀乐。

有的参观者看见何先通的小木屋和屋前的菊花后,几步走过来,掏出钱买菊花,祭奠亡灵。这时的何先通则默默地一手递给菊花,一手接过钱。

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周围,摆满了人们祭奠的菊花。风中的菊花轻轻摇曳,诉说着人们对遇难者的思念。

东河口的风大,有的菊花斜了、倒了,何先通就上前去扶正;广场上有人丢弃了烟蒂,何先通就拿出火钳捡拾;地面上灰尘多了,何先通马上拿出扫帚来扫……

从去年9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这个小小的广场就是何先通每天的主要活动区域,除了出售菊花外,他还负责广场的管理和清洁卫生。

何先通出售的菊花是远在成都上大学的儿子从花店购买并托运回来的。每天晚上8点左右,何先通都要赶到邻近的凉水镇,接收通过客车托运回来的菊花。地震中,青川道路损毁严重,目前许多道路正在修建,客车晚点是常事。

去年冬天的一天,为了等待菊花,何先通一直等到深夜十一点。冷风灌进脖子,冻得他在桥上直跳。跳累了,只好蹲在地上,把头深深地埋进双手间。“我那时感觉好孤苦伶仃,但我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下去,把儿子培养成才。”

每卖一束菊花,何先通能挣上约1元钱,每月能挣上七八百元,这就是何先通父子俩的生活来源。

(二)

汶川大地震前,何先通有一个幸福的家。他在山西一铁矿打工,每月收入多则上万,少则六七千元;在老家务农的妻子也勤劳能干,每年喂养、出售生猪四五十头。独子何元凯在成都一所高校上大一。

“我们夫妻不光感情好,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儿子享受高等教育,走出大山。”“老婆生前对我说,等到儿子大学毕业,我们夫妻就会过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生活。可好生活还没来,地震把一切都毁了。山垮了,把老婆和家埋在了地下100多米。”

去年5月15日下午2点,何先通从打工的山西一路包车紧急赶回老家时,得知妻子已经遇难。“我跑到我家房子所在位置的地震废墟上,找了个大石头,当时只想一头撞死。儿子在旁边哭着说,‘爸爸,只要有我,你要好好活下去,我以后会对你好的。’听着儿子的话,想着和老婆共同的目标,我才决定为了儿子要活下去!”

对遇难妻子深深的思念让何先通在板房里“休息”了一个多月,何先通决定慢慢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先是赊了辆摩托车跑摩的,每天吹吹风、见见光,心情好受些。”

“去年9月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我决定在公园里卖菊花,为人们祭奠亲人、悼念遇难者服务。同时我也向老婆献菊花。菊花能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通过向老婆献菊花,我才能从哀思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这需要时间。”

(三)

“我现在能和你谈谈我的不幸了。而在过去,一提起遇难的亲人,我就痛苦得说不出话来。我们东河口人太惨了。”和何先通一个村的农妇王先会告诉记者,她的老公、外孙以及亲家公也被掩埋于东河口地震废墟下。

而去年地震后不久记者赶到东河口时,空气中弥漫着悲伤。许多人在废墟上悲伤地坐着,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说。有的人则在废墟上走来走去,在寻找着什么。

地震过去近一年了,和何先通、王先会一样,遭受巨大灾难的东河口人正慢慢地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昔日的家园变成今天的地震遗址公园。在公园,他们有的摆小摊,有的打零工,有的当清洁工、保安。一部分人则外迁出去了。

52岁的王先会正在公园打零工,每天能挣五六十元,“我们不能再想着依靠国家,而要自己挣钱活下去!”东河口人一边思念着远去的亲人,一边正依靠着自己的双手,顽强地生存着,延续着生活的希望。

 
(责任编辑: 门三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地震模拟体验馆明年开馆

四川在线  (2009-05-06 05:14:18)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汪仁洪)人在其间,可感受地面晃动,声、电、光、影将人带到地震发生的时刻……昨日,广元市青川旅游局办公室主任杜高翔透露,四川第一个地震模拟体验馆将于近期在青川县关庄镇破土动工。

  青川地震模拟体验馆位于青川县关庄镇,系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地震模拟体验馆建成后,人们进入体验馆,通过现代科技制造软地面晃动,馆内人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同时,地震模拟体验馆通过声、电、光、影4D影院让“地震”显得更为逼真。杜高翔说,地震模拟体验馆有利于增加人们地震方面的知识,提高救灾减灾意识。预计该地震模拟体验馆在明年五一节前开馆。
    汪仁洪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灾区手记1:那些伤痛
 
2009年05月06日 10:02凤凰网评论专稿
 
 

好久不见,首先向诸位致歉。我们策划了一个地震周年活动:放飞512个心愿,我是四川人,于是作为寻访者去灾区跑了两个星期,后来整理资料,于是一直忙到现在。

快一年了,哪些伤痛现在是什么模样?有的人不停地找人倾诉,有的人深深埋在内容,而有些伤痕,我甚至不敢去触碰。

有哪些人被忽视?有些老人,还有子女;有些孩子,父母犹在;但是请注意,青壮年这个群体也是灾民,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还不能完全承担起赡养的责任。而还有一些人,他们需要帮助,但是却怎么也不肯说出口,他们如此的自尊和敏感。

谁在承担起责任?他们是教师,是干部,是志愿者。他打工归来主动承担起救助乡亲的责任,经历一年辛劳,如今却用“窝囊”来评价自己。有一所学校洋溢着笑声,但笑声背后也有许多悲苦;还有一所学校让我直接看到了孩子的泪水;区别是前一所学校有一群志愿者。

几乎所有人,都想有一个新家,但重建却遇到重重困难;少部分人选择了搬迁,他们在异乡苦苦思念着故乡。

所有这些伤痛、忽视、自尊、责任、快乐、重建与搬迁,我写了七篇寻访手记,我会在今明两天,通过评中评陆续发上来,敬请关注。

寻访手记1、伤痛:一年后的模样

引言:走进青川

4月13日,晴,沿着绵阳到广元的高速公路赶往青川。一直想去灾区看看,如今终于成行。心情颇不平静,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惶恐:从空间上我可以一步步走进灾区,但时间不会倒流(当然也没有人希望倒流),我不知道自己还能看到什么。

高速公路两边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甚至看不到废墟,唯一能让人联想到地震的是新建的房子。

从绵广高速金子山路口下车,首先看到是一个偌大的广告牌:“到东河口看山崩地裂,见证灾难,激励人生。”

这个广告语在青川很多地方都能看到。

好吧,就去东河口。

一入青川,坍塌滑坡渐渐多起来,一路上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有浙江援建的大型工程,也有几个农民在建自己的房屋。烟尘混杂着各式声响,给人一种很热闹的感觉。"5.12"已经过去十一个月了。

第一个让我浑身一紧的信息是坐我旁边的一个人说的。那时已经快到东河口了,小巴上好几个人都是去东河口遗址公园旅游的,互相交换着对灾区的见闻与观感,我身旁这个人一直没说话,一问才知道是本地人。他说,他所在村庄五十多个人,地震之后仅存十多人。他叫陈正大,当时正在在外面打工,爱人去邻村帮忙,两个孩子也都不在家。他一遍一遍说:"房子垮了无所谓,人都在就好"。后来我才知道,在东河口,随便问一个人,或是子女遇难,或是父母遇难,或是爱人遇难,像陈正大这样一家全部幸存的少之又少。

东河口遗址公园的"地震前后对比图"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红光乡东河口震前山清水秀,民丰物阜,有10个社324户1263人,是县文明示范村。震后,东河口山崩地裂,东河口小学校、东河口4个社184户共780余人被掩埋于地下百余米。”

下一页:

何清跃:倾诉能否排解伤痛?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灾区手记1:那些伤痛
 
2009年05月06日 10:02凤凰网评论专稿
 
1、何清跃:倾诉能否排解伤痛?

何清跃当时也是打工在外,但他没有陈正大幸运,归来的时候父母与妻子均已遇难。他指着一张《青川亲历者讲述》光盘的封面说:"那个人就是我。"--封面图片上,他正蹲坐在废墟上号啕大哭。那天,他在废墟上躺了一夜:"当时人都不想活了,我的哥哥,我的老婆,我老婆的那些亲戚,都死了,就把我剩下来。还算好,还把我两个孩子剩下来了。如果两个孩子都剩不下来,我活着还干什么呢?确实就有死的想法了,四十几岁的人了......"

遗址公园的一块大石头下面埋着他的妻子,后来挖掘机来了,他还盼着能看一眼,可是最后还是没能把遗体挖出来。

去年除夕,从前在山西一起挖煤的好朋友邀何清跃去过年,他给亲人把纸烧了,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他说,在东河口,这个年没法过了。

何清跃一点也不排斥旁人的问话,也许,找个人倾诉是他排解悲伤的一种方式。但看着他说那些话的时候,额头眼角,甚至整张脸都深深地皱起来,又会觉得每一次倾诉都在加深他的痛苦。或者,他压根底就没想过要告别伤痛。

何清跃讲述地震往事,他的妻子就埋在远处的那块石头下面。

何清跃的心愿:孩子是他生活下去的理由,而孩子也是他现在最大的负担。一个星期,两个孩子上学需要生活费至少100元,一个月需要400元,而他有一搭没一搭打零工的收入难以保证孩子的生活费,希望得到帮助。 >>我来认领何清跃的心愿

下一页:

范正华:消沉半年之后要把幸福找回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2、范正华:消沉半年之后要把幸福找回来

范正华不仅失去了妻子,还失去了孩子。

他消沉了半年。

在板房区看到的时候,他正一个人洗衣服。

点上一根烟和我聊,他突然说,地震前,他不抽烟不喝酒的,现在又抽烟又喝酒。

他是开车的,他以前的车和妻儿一起埋到了堰塞湖下,现在又买了一辆。

他贷款修的新房子倒了,他要挣钱再建一栋房子。

他的心愿是要再成一个家,再生一个孩子,好好把孩子养大成人,平平淡淡过一生。

他说:“要把失去的幸福找回来。” >>我来认领范正华的心愿

范正华说,既然没死,总得活下去。

下一页:

王天会:寻访者让她想起了遇难的儿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3、王天会:寻访者让她想起了遇难的儿子

去年过年有几个记者陪她一起过,买了很多东西,她一样一样给我说:“有豌豆、花生、橘子、苹果、豆腐干、火腿肠、鸡腿、牛肉、鸭......”当时缺水,饭没做好,客人没吃饱,她觉得自己招待不周,很是过意不去。说话的时候,她脸上总是带着笑容。

她叫王天会,56岁,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都在地震中遇难,58岁的老伴患上肺癌。

第二次见到王天会,正在东河口遗址公园卖东西,有一箱水、一箱牛奶,一些零食。身边一块大石头上写着一行字:“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向她买了一瓶水,很意外,才卖1元钱,旁边的邮政亭都卖2元。于是劝她不妨卖贵一点,能来这里旅游的,都不会在乎这点钱。但王天会不这么看,觉得人家这么远来看,不容易,她不想赚钱。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服她,聊了一会,于是告别。她突然拿了一袋牛奶、一包凤爪要给我,我当然不能要。正在来回退让,她突然说:“收下吧,我看到你就像看到我的儿子......”

和灾区的人聊天,我几乎不会做出悲天悯人状,大部分时候带着没心没肺的笑容--四川人就是这样的,再深的痛也可以笑嘻嘻地说出来,所以不要哭丧着脸跟他们说话。但听到王天会这句话,我一下子楞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能再拒绝她。走远了回头看,她还坐在那里抹泪。

有时候我们看不见伤痛,是因为它被掩埋起来了。

王天会执意要送给寻访者的牛奶和凤爪

王天会

王天会的心愿:和她相依为命的老伴患上了肺癌,治病已经借了一大笔钱,她也知道没法治好,但是还是想再把老伴送去医院住一段时间。 >>我来认领王天会的心愿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望遗址,铭记“5·12”
 
 
   在大地震中整村被掩埋的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竖起纪念碑

  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一个被“5·12”大地震整村掩埋的村子,如今,村子旧址上,一座震撼人心的纪念碑竖了起来,青川县在此建起了一座地震遗址公园。纪念碑上,铭刻着“5·12”大地震中的数万罹难者姓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东河口村,伴随着地壳的怪叫,一股巨大的能量从地下涌出,将东河口村后垂直高度300多米的王家山劈为两半,千万方巨石裹挟着泥土呈扇形倾泻而下,东河口村的4个社、东河口小学瞬间消失,780余口人被埋数百米之深……“5·12”大地震中,东河口村原来的村干部全部遇难,东河口因此成为一个没有“村委会”的村。遗址公园建成后,将由青川县旅游局管理,村上的村委会改成了“管委会”。“你们在地下,我们在地上,你们和我们永远在一起!”纪念台上,东河口村幸存者悬挂的挽幛寄托了他们无限的哀思。

  纪念碑旁边的乱石堆上,十字架高高矗立,似诘问苍天,又像在张扬一种精神。十字架下,一朵不知名的黄花挺拔而立,吐露出芳香。“汶川北川/亲人哪/有一种牵挂叫青川……房屋垮塌还有方砖/站起来是朗朗好汉/双手折断还有脚板/星月之夜好行船……有一种不屈叫青川/有一种力量叫青川/有一群父老乡亲/叫青川……”地震遗址公园的走道上,有人在大声诵读诗歌,那里的木牌上铭刻着许多纪念“5·12”的诗文,寥寥数行,却时时让人泪流满面。

  本报特派记者 齐兴福
  
 
 编辑: 党慧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地震孤儿:我要开心地活着

2009年05月08日 08:26来源:大河网卢艳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很多时候,何小倩(右)的脸上都挂着微笑,但旁人说不清,这个12岁的女孩,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儿时,何小倩就会一个人跑到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地震遇难者的碑刻上,刻着她爸妈的名字

  5月3日,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12岁的何小倩紧盯着纪念碑,碑上密密麻麻刻着遇难者的名字,其中就包括她父母的。

  未来在她心里并没有清晰的轮廓。现在,她只希望不离开三爸。

  ■商报记者 卢艳艳 文/图

  人物档案

  姓名:何小倩 年龄:12岁

  籍贯: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东河村

  经历:现在读小学5年级。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成都。何小倩喜欢唱歌,喜欢唱《把耳朵叫醒》那首歌,喜欢歌手王心凌,知道张杰的女朋友是谢娜。她喜欢书法,在成都双流书法大赛中,曾名列第二。

  人物变化

  开朗活泼。 ——地震前

  常常一个人发呆,不过,还会保持微笑。 ——地震后

  努力考上大学。 ——未来

  压抑的悲伤

  祭奠父母

  孩子的脸上没有泪

  5月3日,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太阳猛烈地照着。

  一个身穿红色上衣、身高1.5米左右、梳着长发的女孩,静静地站在纪念地震遇难者的碑刻前。

  她盯着碑刻上的名字,脸上没有泪水。

  她叫何小倩,东河村人,今年12岁。和她一起来的堂妹何润,在一旁玩耍。

  去年5月12日,村子里的700余人在地震中遇难——村庄被深埋100多米,无人生还。

  何小倩当时在青川县城读书,幸免于难。

  眨眼就是一年,眼下,黑色碑刻前已摆满黄菊花,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不少人来此祭奠死者,告慰生者,空气沉闷而伤感。

  何小倩呆呆地看着碑刻。如果不是站在这个特殊的地点,没有人会联想到她是一名地震遗孤。

  失去父母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倩总是一个人发呆,性格开朗的她,变得有些沉默了。

  何小倩三爸何先伦说,她很少哭,有事情会闷在心里,有时候正说着话呢,会突然跑到一边去发呆。

  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儿时,她就一个人跑到地震遗址公园来。

  生活中,何先伦和妻子谈话会很小心,生怕涉及过去的事情,否则何小倩会立即闷闷不乐。

  何先伦说,他很心疼孩子,才10多岁就与父母天人与隔,难过。

  展露的才华

  练书法不到一年就曾获第二名

  震后,何小倩曾被接到成都市区一所学校读书。在那里,她养成了一个新习惯——练习硬笔书法,每天,都会写满两大张纸。

  但是,为什么练习呢?是想保持内心的清净,还是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何小倩说不出来,但这个习惯,一保持就是一年。去年10月左右,在成都双流书法大赛中,何小倩获得了第二名。

  那天,做邮递工作的何先伦正在送报纸,突然接到了小倩打来的电话——声音欢快。

  那一刻,何先伦开心极了:“娃还是很争气的,相信她父母在天之灵也会很开心的。”

  何小倩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很好,家里曾贴满了各样的奖状,成绩经常排在前10名。

  震后,何小倩的成绩曾经有过微小的波动,但半年后,她情绪稳定了,成绩也跟着稳定。

  没事时,何小倩就会轻声哼歌。她喜欢听周杰伦的《稻香》,知道张杰的女朋友是谢娜。

  她还喜欢那首歌,叫《把耳朵叫醒》。每晚,何小倩都和三爸的女儿何润、二爸的女儿何元敏一起看《喜羊羊和灰太狼》。何小倩喜欢美羊羊,“因为她很可爱”。

  何小倩有记日记的习惯,上面写的大都是开心的事儿。她说:“我要开心地活着。”

  最近,就有件让她高兴到睡不着的事:在成都当保安的亲哥哥回来看她了,几天内她都乐呵呵地笑。

  堂姐何元敏今年13岁,也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双亲。但是,和何小倩相比,何元敏就相对敏感。她一遇到事儿,就容易流泪,很长时间走不出阴影。

  沉默的选择

  比起被收养 她更愿意被亲情包围

  震后,何小倩的不少玩伴被热心人士接到全国各地读书。

  小倩一个好朋友,被人接到浙江舟山去读书,对方不断写信来,给她说了很多新奇事儿。

  何先伦讲,他们也希望小倩能在外面生活,有个很好的未来。

  “毕竟,外面会比家里条件好很多,她跟着我们,将来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找出路”。

  但是,每次谈到被人领养的问题,小倩都不说话,或者,听到这个问题扭头就走。何先伦看看,只能作罢。

  “孩子真的太苦了,不想再让她们背井离乡。”何先伦说。

  于是,带着二哥留下的女儿何元敏、四弟留下的女儿何小倩,加上自己的女儿何润,何先伦开始了新生活。

  其实,何小倩只是众多地震孤儿中最普通的一例,很多地震孤儿都选择了跟随自己的亲戚一起生活。

  据报道,现在四川境内只有12名地震孤儿被认养。

  “孩子们年龄都太小,不愿意离开亲人。”红光乡乡长范尚杰说。

  范尚杰还补充说,另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这些孤儿的救助力量很大,亲戚们也愿意收养这些孩子。

  艰辛的生活

  “再苦再累,也要她们幸福”

  何先伦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何小倩和何元敏,想给她们幸福的生活,但他自己却深感吃力。

  “还好,孩子们的生活习惯,我们还是比较适应,孩子们的脾气也都很了解”。

  今年30多岁的何先伦是附近5个乡的邮递员,每天,他要跑很远的山路四处送信,每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他妻子在一家饭店打工,每天早上6点工作到深夜12点,每月也是1000多元。但是,知道孩子们想要点读机后,何先伦狠心花了1000多元买了一个,“再苦再累,也要她们幸福”。

  但是养3个孩子,“压力真的很大”。何先伦说,他不想孩子们比其他人生活得差。让何先伦有点底气的是,当地对地震遗孤有很多扶助政策。

  中国扶贫基金会、当地民政部门等,每月会给当地孤儿发放1300元左右的扶贫基金。每月月初时,这笔钱都会及时打到卡上。何先伦将这些钱保管起来,分文未动。“她们上大学时,或者嫁人时再拿出来花吧。”

  房子在地震中被埋了。现在,何先伦一家租住在别人家里,每月租金350元。和灾区很多人一样,他也很想修一座房子,但这至少需要花10万元,什么时候能修起,他心里没底。

  说到愿望,何小倩自己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呵呵一笑,“努力上大学吧”。未来,在她心里并没有很清晰的轮廓。

  何先伦最希望的,则是孩子们能尽快长大,走到外面看更大的世界,“或许,那样孩子们会真正开心吧”。

  【呼吁】

  记者从中国扶贫基金会了解到,汶川地震后灾区共有4万多名孤儿,目前中国扶贫基金会与搜狐网联合开展的“孤儿助养项目”已在四川灾区救助了3600名孤儿,每人每年给予1200元助养金,但还有3万多名孤儿需要帮助。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该项目征集社会爱心人士加入。

  具体捐助方式如下:中国扶贫基金会“孤儿助养项目”咨询,捐赠热线010-62556356、62526424或010-82872688转608/609。

  项目详情可登录http://gongyi.sohu.com/s2009/sichuanguer 河南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云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川行漫记⑥:东河口:十字架下菊花台

作者:钱弘

来源:【临安新闻网 添加日期:2009.05.08

 

    如果不是地震,这是一片美得迷人的地方。山清水秀、良田物帛、富饶民丰、青川县文明示范新村,这些形容词只能修饰曾经的东河口,而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片大片的废墟,大自然在这里呈露出凶险的面目,一年了,物非人亡,巨大的石块和裸露的泥土震撼着每一个人。
    2008年5月12日14:28,正在春耕春种的东河口村民怀着美好的期望撒下种子的时候,忽然间山崩地裂,狰狞的王家坪山体断裂,顷刻把这里的780余位村民埋进地下100米深处,来不及挣扎,来不及呼叫,生命戛然而止。

    雨淅淅沥沥下着,天空灰蒙蒙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还没有完全完工,附近招来的那些从事公园建设的村民似乎正在遗忘一年前邻村的这场灾难。从废墟上走过,坎坎坷坷地,总是硌到我的脚,用木柱子钉成的十字架成群地固定在泥石中,黑色,向天,用呼唤苍天的方式站成悲戚的姿势。废墟上开出了点点的黄色小花,一只不知名的鸟停在十字架上,看着那些瞻仰的人,但是没过多久,它又孤独地飞走了。
也许是布谷鸟,我想,这个季节应该是他们欢叫着看着这里的村民播种,但是布谷鸟飞走了,它在天空中自由飞行,也许它们见证了去年的那场灾难,但不知道那些人去了哪里。一切像是一场梦,春天不再有清澈的颜色,鸟儿也不再有清脆的叫声,我听到了远处传来乌鸦的叫声,真切,成群,不在乎这里走过的人。

    空旷的废墟,裸露的山体,还有隐隐远去的那些哭泣,在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有限的想象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前显得苍白。在遗址广场,巨石成“川”字,三块巨石以5.12米和2.28米的间距排列着,红色的“2008 5·12 14:28”仿佛凝固了,向每一个经过的人无声讲述着一年前那个刻骨铭心的时刻。
    东河口,地处300公里的龙门山断裂带末段,汶川地震的巨大能量在这里集聚爆发,持续时间长达80秒,地壳破裂错距达2米,造成的山体滑坡将这里的村民深埋入地下百余米,是有史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信息发布:凌培基

发表于 2009-5-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眼泪再一次模糊了我的视线,天堂的乡亲一路走好,活着的人要更加坚强.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望·孤独
2009-05-09 04:02:00 来源: 大洋网(广州)

 去年5月12日,短短80秒时间,东河口村彻底被埋入地下,如今这里成了供游人参观的地震遗址公园,何先勇是唯一选择坚守的幸存者,他每天的工作之一是清扫祭奠用的化纸池。

  老何在东河口废墟上开了个小店,卖些祭奠用的鲜花维持生活,小店后的帐篷是他的新家。

  何先勇独自看护着东河口已近一年,这片废墟下埋着妻子等7位亲人和数百乡亲。

  几经打听,何先勇才从妻子初中同学那里找到一张妻子小时候的黑白照片,他把这张泛黄模糊的照片一直放在身上。

  本版图文 信息时报特派记者巢晓

  他坚守着废墟,坚守着东河口,坚守着遇难的妻子与亲人,快一年了。

  何先勇,四川青川县东河口人。

  去年5·12地震中,东河口村780多位乡亲与他们的家一起被四周崩裂的高山埋在数十米深的地底。在当地还算富裕的东河口村,短短80秒内消失殆尽。不幸遇难的乡亲中有何先勇的妻子与其他6位亲人。震后,由于恢复经济的需要,这片废墟被改造成全国第一个地震遗址公园,供游客们参观。何先勇在公园里有个小店,靠卖鲜花维持生活,家就在小店后的帐篷内。这个新家与曾经的旧家只有上下60米之遥。

  天晴时,过往的汽车扬起很大的灰,纪念碑上刻的青川地震遇难人员的名字经常被灰尘蒙盖住,老何会默默地拿着布一块块的擦干净,并给游人敬献的鲜花洒点水。看见游客扔下烟头,老何会等游客走后拿着火钳一个个夹起来。面对关心自己过去的人,他会指着碑上的人名介绍:这是我老婆,这是我弟弟……

  如今全村只剩他一人还在这里,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离开换个地方生活?老何沉默许久,说:舍不得离开,妻子生前对自己很好,可是那时经常在外打工没能好好在家照顾她,现在想起来很难受。

  老何说,每天游客走后,独自一人站在空旷的废墟上,看着周边的高山、熟悉的环境,就会想起妻子。

  老何说,许多人都说向前看,我也这么认为。过了一年,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儿子现在在成都念大学,等到儿子毕业了再考虑换个地方。

  当记者离开时,话不多的老何提了一个要求,并很恳切地说:“如果这件事可以做好,也算了我一桩心事。”

  他从一个书包里摸出一个小纸袋,里面是一张泛白褪色的黑白照片。老何说:妻子生前的照片没留下几张,这张照片是地震后四处打听,才从妻子以前同学那要来的。

  老何轻抚着照片,说:“那时她还没和我谈恋爱,照片模糊不清,不知可否找城里人帮忙修整一下,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本文来源:信息时报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