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组图]汶川地震后第一个遗址公园----青川县东河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河口,一场留守与移民的博弈

2009-05-09 04:02:00 来源: 大洋网(广州)

  何元龙选择留守东河口,在地震遗址公园里卖地震石维生,据称春节后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过万元。

  地震遗址公园里竖着东河口村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村民们在上面寻找自己以前的家。地震时几座山崩塌将下面的东河口村掩埋。

  从东河口村生态移民到邛崃南宝山的村民们,他们现在过的是大集体的生活,一到晚上,以前相识的几个就常常聚到一起聊天。

  专题撰文信息时报特派记者何华高

  专题摄影信息时报特派记者黄立科

  已成废墟的四川青川县东河口,昔日的山清水秀和“世外桃源”的评价已成明日黄花。呈现在眼前的是,用地震石砌成的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前东河口村有10个组,329户1263口人;地震后,4个组184户共计780余人,不幸长眠废墟下。山河巨变,连同东河口村一切的记忆,都被埋在几十米的泥土下。村庄消失了,良田被埋了,但故土情结难断。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喝水的东河口村民,今后的生活何去何从?一场留守废墟与生态移民的博弈正在东河口上演……

  抉择

  对何金邦他们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选择更为难的事了:是继续留守这业已成为废墟的东河口村,还是生态移民——去成都邛崃的南宝山安家过日子。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难眠之夜,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最后也长眠于斯的故土。地震后,780余名父老乡亲连同东河口村一切的记忆,都被埋在几十甚至上百米的泥土下。

  4月11日,一场是留守废墟还是生态移民的争执再次在东河口的废墟上发生。虽然这里已变成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但300多村民聚集在地震遗址公园入口的停车场地面上,与青川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理论着。

  “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们不愿迁离,也不愿意远走他乡。”何金邦,这个36岁的四川汉子,中等个头,一张略显黝黑的脸。何金邦的说法得到了现场村民的响应。

  “你们有你们的选择,但我可以回答你们,这里已经不能再住人了,也不适合你们生活,这里的生态完全被破坏,希望你们配合政府的工作。”青川旅游局局长沈兴娜站在地震遗址公园的门口,耐心劝说村民们选择生态移民。自从去年9月,青川县成立了“5·12汶川大地震国家纪念园——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启动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保护与建设工作后,沈兴娜不下数十次来到东河口。作为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也是地质破坏形态最多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这里集中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在说服东河口村民迁移到安全地带安家生活这件事上,沈兴娜等县里一班人显得力不从心。

  争论仍在继续。在选择去成都邛崃的南宝山,还是继续留守这个已经震塌的家园,东河口村民分成两派。一年过去了,70%的东河口村民仍然选择留守家园。但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村庄消失,良田被掩埋,村民们几乎是集体失地;另一方面,地震导致东河口地质破坏严重,周围的环境已经不足以支撑村民们的生活、生产需求。有些村民开始了打零工的生活。他们修路,到砖厂打工,帮人家建房子。他们说,虽然东河口遭遇地震破坏,但这里还有他们思念的亲人和祖先,他们想在废墟周围重建家园。

  打零工

  距地震遗址公园约50米远的山坡上忽然传来了音乐,山坡上搭建了三三两两的茅草房。歌声正来自何金邦的家。这个家大约七八十平方米,分了三大间,两间是房间,另一间是厨房。走进房间,除了两张用木板拼凑的床外,没有任何家什。家门前,何金邦地震后买的摩托车车头上,扎着一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分流行的录音机。没有电,何金邦买来电池和磁带,于是空旷的废墟有了曼妙的歌声。

  地震前,何金邦原本有一个舒适的家,崭新的房子、舒适的大床、现代气息的家具。可新房子还没住上一年,地震来了推毁了一切。那可是他和妻子在江苏无锡打工6年的所有积蓄啊。不过,财产损失还能赚回来,真正令他伤心的是他的叔婶不幸遇难了。庆幸的是,他的父母和11岁的儿子躲过了这一劫。

  何金邦说,在江苏无锡,他干的是水电安装的活,妻子则在那里打些零工或者做他的帮手。地震发生时,他和妻子都在无锡。地震后的第四天,当他艰难地回到东河口时,发现曾经山清水秀的村庄没了,眼前尽被黄土和巨石覆盖。他忍不住号啕大哭,喊着父母的名字,发疯般地到处寻找。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距离东河口村13公里的三戈石村,在姐姐的家,他看到了安然无恙的父母,何金邦百感交集,久久说不出话来。

  “太恐怖了!当时‘轰’的一声巨响,四周的山爆炸了,一股气浪袭来,巨大的石头四处飞溅。”老父惊恐地描述。何父说,就在屋子里的3人冲出门外的刹那间,崭新的房屋“哗啦”一声就塌了!他们不敢往山下跑,便趴在山坡上,这时恰好有三块脸盆大的石头落在他们的头边,所幸没有砸中他们。大约1分多钟后,他们睁开眼前,发现周围的世界已经变了模样。东河口村的四个村组被废墟掩埋,何金邦的叔婶不幸遇难。

  何金邦的叔婶有两个小孩,一个在外打工,另一个在学校读书,成绩比较好。何金邦说,家园虽然被震毁了,但孩子是最大的希望,他要帮助叔婶的孩子走出困难期,这样,长眠于废墟下的叔婶在天之灵才会安息。何金邦说,他想在废墟旁重建家园。

  地震后的红光乡东河口,山体破坏十分严重,周围的生态和地质结构也遭破坏。尤其是道路迫切需要修复,何金邦参加了道路修复队,他和东河口数十名村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的是将道路尽快修复,重新回到地震前的生活。通过修路,他们每天可以获得至少60元的报酬。“我们不能总靠政府提供救济,我们要劳动,劳动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件增加收入的事,更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样我们可以忘记那些悲伤的事。”

  灾区百废待兴,建材的需求很旺盛,砖就是其中一种。来灾区开办砖厂的,有重庆的,也有四川本省的,还有浙江的。道路修完后,何金邦去了砖厂。拉泥,运砖,地震前他都没有干过这些活。东河口村民何清跃也参加了砖厂打零工,他对何金邦的评价是:拼命三郎。每天60元的工资,算下来两三个月也赚了好几千元。这对何金邦、何清跃来说,这让他们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

  去砖厂打零工的生活持续到春节前后,转眼到了3月。这个季节原本是准备春播的时节,但东河口村良田已完全被毁。于是何金邦与妻子合计,打鱼养家,做帮工增加收入。早上出门打鱼,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再去关庄镇,寻找做帮工的机会,就成了何金邦一天的生活。

  早上7点,何金邦就背着鱼网出门了,打鱼的地方就在他家门口的堰塞湖,堰塞湖的前身是一条河流。

  “鱼其实比地震前还好打。有时,一天能打个五六十公斤。”何金邦说,打好的鱼自己留几条,主要是拿到镇上去卖,换些柴米油盐钱。

  何金邦出去打鱼,妻子就在家洗衣服做饭,还会上山采茶叶,然后拿回家炒,炒好的茶叶也拿到镇上卖。夫妻俩吃完午饭,就一起上街,妻子摆摊卖茶叶,何金邦就沿街询问工地需不需要帮工。根据关庄镇镇政府的安排,关庄已经启动了拆除板房、建设永久性房子的步骤。这对何金邦来说,是个契机,既可以通过这种打零工的方式赚钱,又能避免远离家乡。如果按照地震前的惯例,何金邦他们一过完春节,就会到沿海省份打工。但今年不只是何金邦,包括在山西挖煤赚了点钱的何清跃也是这个想法,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留守这片故土。

  卖地震石

  地震后曾经死寂一般的东河口,现在已经热闹起来。各类车辆川流不息、停靠在已变成地震遗址公园的停车场上,满满的一地。在夹杂着类似黑色焦碳的黄土坡废墟上,何元龙用简易的木板,搭建了商店,向来到公园的人们兜售地震中蹦出来的怪石。

  何元龙是东河口村上元坝的村民,在这次地震中,他的妻子、72岁的父亲、69岁的母亲和兄弟一家四口被掩埋在废墟下。悲痛过后,这位坚强且脑瓜灵活的四川汉子,看着废墟上满眼的石头,灵机一动,开始在废墟上收拾地震怪石。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启动,他也跟着在废墟上搭建了简易的铺子,向游客兜售。这些石头,小的一般要价80元以上,更好看的、大的则需要上千元,有一块形状特大又美观的石头,何元龙3000元才卖。

  春节后,几乎每个月卖地震石的收入可以过万元,何元龙说,钱对他来说比较重要。地震后,他与曾经的邻居徐仕珍重组了家庭。何元龙有两个孩子,男孩17岁,女孩20岁,而且还领养了一个孤儿,是他弟弟的孩子,今年14岁,他的弟弟和弟媳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留下了这棵独苗。

  徐仕珍今年42岁,与何元龙同年,也有两个孩子,男孩13岁,女孩也20岁了。徐仕珍的丈夫也在地震中遇难。

  何元龙的孩子称呼徐仕珍为阿姨,徐仕珍的孩子则称呼何元龙为叔叔。但这并不影响何元龙承担父亲的责任。“我现在要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孩子5个,必须尽好当父亲的责任”,何元龙说,“我什么都不想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何元龙说,像他们这样的地震后重组家庭,在东河口村出现20多对。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愿移民的东河口村民,面临的是地质生态的严重破坏,耕作已无多大可能。但这并没有让何金邦他们退缩。“一枝一叶总关情,东河口,有我们祖祖辈辈的足迹,倾注了我们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情感。”何金邦说,“如果我们这次远离了东河口,我要看我的姐姐,孩子们要走亲戚,那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

  何清跃等东河口村民赞成何金邦的说法。他们认为,有关部门应该考虑让村民自己选择留守东河口或者移民他地,“东河口周围的生态已被破坏,但可以在红光乡,东河口附近的其它地方,让村民们安家呀。”

  不愿移民的还有老人。53岁的王天会,地震前家住东河口村三元坝,地震导致王天会的儿子何天春全家四口不幸遇难。两个女儿远嫁他乡,在东河口村,就只有她和老伴何应力相依为命,何应力大王天会两岁,曾经得过重病。两口子想投奔女儿家,又觉得太远,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他们有一个女儿远嫁山西,另一个女儿虽然在青川,但也距离东河口较远。“都一大把年纪了,要我去其它地方,我嫌麻烦!何况我都在东河口生活大半辈子了,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要是以后清明节要来祭奠这里的亲人,坐个车都要一整天!”

  靠遗址公园过活

  对东河口人来说,不愿意移民还有很多层含义。从情感上来说,东河口遗址让人受不了,可是,从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放至今,已经有20万人次去参观吊唁过。20万人次,这意味着什么?

  对东河口村人来说,倘若这方遗址能给他们一份福利,借着人气让他们能生存下来,吃上饭,那就可以谋生,可以在这里延续香火了。东河口毕竟是他们的祖辈生活地,他们了解青川,谋生相对简单。而其它陌生地方,尤其是被东河口人提到的陌生的邛崃宝山农场,离最近的集镇都有30里路,周边根本没有学校、医院、银行等等公共设施。东河口村人有多半都出外打过工,他们了解交通环境和公共设施对于生存的重要性。

  何元龙说,东河口村虽然被掩埋了,但新的东河口会崛起,那么我们只要好好依托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活着的人就能过得很好,这样对死去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祭奠。

  生态移民

  东河口因地震的破坏,生态需要得到修复和保护。地质专家已经一再警告,东河口附近不能再住人,因为山体爆炸之后,留下了很大的裂缝,随时可能会发生次生灾害。当地政府决定对东河口的村民进行整体移民,但其实并不顺利。东河口人对灾害二字似乎已经麻木,不为所动。

  与何金邦们不同的是,何元华等东河口20来户村民选择了生态移民——去成都邛崃南宝山(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愿意移民的村民有的怕触景生情,伤心难过。有的更是为了换个新环境,开始崭新的生活。今年50岁的何元华是东河口村第一个报名要去邛崃安家落户的村民,他和妻子有一个女儿,地震前就在成都温江读书。现在他们一家搬迁到邛崃南宝山,正好与女儿挨得近些。何元华70多岁的父母和弟媳在这次地震中,也不幸遇难埋在东河口废墟下。

  “生活在东河口大半辈子了,说走就走,远离故土确实心里不好受,空荡荡的。但守在那里,天天看着那堆废墟,那掩埋着亲人的废墟,触景生情,心里更加难过。”何元华说,自从搬到成都邛崃后,做梦都会梦见东河口,地震前的山清水秀,地震后的满目疮痍。但何元华还是决定要换个环境,“钱没有了,算不了什么,但精神不能垮。换个环境生活,换个地方劳动,慢慢忘却这些记忆和伤痛。”

  李发军,这位43岁的汉子,东河口村9组的村民,自地震后,他就变得少言寡语。86岁高龄的母亲马应珍,更是常常独自流泪。自接到政府的搬迁通知时,李发军窝在位于关庄镇的板房,苦思冥想了足足7天。他想带走自己86岁的母亲,到新的地方站起来,让母亲忘记自己死去的女儿、女婿。李发军愿意去邛崃,他是第一批报名的,尽管压根就没去实地考察过,但他闭着眼睛也愿意走。

  李发军还愿意相信政府不会把他们撂在南宝山不管。他一个人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实在没有能力自己去找住的地方了。南宝山农场至少给他一块栖身之地。因此,3月27日,在敲锣打鼓送别的青川第一批80户因灾失地群众中,李发军成了东河口村人的代表。在东河口村民们泪眼婆娑的挥手中,李发军上了车,他没有流一滴眼泪,牵着儿子的手,离开了寄住近一年的板房。李发军相信,到了新的地方,他们会淡忘过去,重新开始。

  只有了解了那种伤痛,才会明白,为什么他们既想要离开东河口,又无法舍弃东河口。没有谁,愿意看着那抔无法耕作的黄土生活。所以李发军想走,何元华想走。据了解,东河口村有360户需要安置,可以选择搬迁到邻近的乡镇,或者同属广元市的剑阁县、元坝区,或者邛崃。政府也提供了比较优厚的条件,比如在邛崃,有免费的房子,有菜地,有茶园和山林,还有属于成都市的城乡统筹优厚条件。截至4月15日,东河口村已有20多户人家安家成都邛崃南宝山。

  大集体生活

  南宝山,地处邛崃市西部,距离成都市城区112公里、距离邛崃市城区40公里。

  何元华在南宝山的新家是粉刷一新的瓦房,何元华分配到了一室一厅两间房,厨房则在走廊外的那头,有9户人家的厨房也在那里。房子面积有20多平方米,摆放着床和桌子,最值钱的是一台彩电。何元华说,床和棕垫、电视均是新买的。何元华说,这房子是根据人口来定的,三口之家一般两个房间,五口人家则可以分到3个房间以上。另外,粮食和食油也是由政府按人口来免费提供。

  住何元华隔壁的是红光乡苟家村的,叫程登爱,由于相同的风俗习惯和地域情结,他们沟通起来比较畅顺,虽然不是东河口的,但还是感觉比较亲切,与何元华一排房子的,大部分是红光乡的人。东河口村搬来的9户人家,分散到各排房子。“但起初10多天,我们还不是很融洽,毕竟来到这里全是陌生人。”何元华说,以致在那10多天的时间里,白天干完活,晚上还是找那些东河口的人拉家常。

  从青川迁到邛崃的人们不适应的还有大集体生活。每天早上8点30分出门,男的挖坑栽树,女的就上山采茶叶。每人每天50元,过的是一种按需分配似的大集体生活,但又要区别于人民公社制的那种集体生活。“劳动平均分配,大家都有活干。”李发军说,过大集体的劳动生活不是很适应,但要是没事干,那就更难受了。

  邛崃负责南宝山青川移民安置的王兴华说,集体生活、集体工作只是过渡,永久性房子建好之后,生活秩序稳定、走向正常轨道后,就会结束这种模式。

  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这些村民没有来邛崃之前,邛崃,一次次地被说起。南宝山劳改农场的凄苦传言长了翅膀似地在板房区里飞窜,搬迁便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现在他们当中有人来了,发现这里并不像传言中描绘的那么贫瘠。这里实际上是个尚未开发的旅游景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

  有些想法的村民便决定利用这丰富的资源,创造出自己人生的奇迹。李发军说,起初他认为这里距离市区甚至乡镇的农贸市场都那么远,觉得很不便。而交通、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没有跟上,也让他心里犯嘀咕。现在,他感觉这里还是有它的优势,深山空气好,他就想等南宝山开发成旅游区后,在这里建一个特色餐厅,土里土气的那种特色菜,既有事干,同时又能过得很好。

  

(本文来源:信息时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家园变地震遗址公园

2009年05月10日 09:29深圳商报

5月7日,施工人员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上施工。在汶川地震中被摧毁的北川老县城将在5月10日至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再度有限开放,这次解禁范围仅限于部分区域,且只针对北川籍居民入内祭奠亲人。新华社发
何先通在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给鲜花浇水。新华社发
5月8日,北川中学“国旗班”队员举行升国旗仪式。新华社发

遭受巨大灾难的东河口人正慢慢地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昔日的家园变成今天的地震遗址公园。他们一边思念着远去的亲人,一边正依靠着自己的双手,顽强地生存着,延续着生活的希望——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上,一枝黄色的菊花压着“张发英”3个字,风吹过,菊花向一旁偏去,一名黑瘦的男子赶紧上前,扶正菊花。凝视着妻子的名字,这个名叫何先通的东河口村农家男子,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每一天,何先通都要向长眠于脚下这片地震废墟中的妻子,献上一枝菊花或一炷香,默默地陪着妻子,生死相守,思念深深。

大理石碑边的几米远处,是何先通出售菊花的小木屋和生活的帐篷。每一天,何先通通过向祭奠者和参观者售卖菊花,养活自己、养育儿子,顽强生存。

(一)

4月底的一天下午,记者再一次来到东河口——这个多处山体崩塌掩埋了780余人的巨大地震遗址。

何先通正守候在小木屋边。木屋外,几个塑料桶装着一束束黄的、白的菊花,旁边写着价格,有15元一束的,也有20元一束的。

在公园参观的客人不断来到这个记录着地震遇难者姓名的纪念广场,人们纷纷向地震遇难者鞠躬、默哀。这时的何先通就会转身进入小木屋,搬来CD机播发哀乐。

有的参观者看见何先通的小木屋和屋前的菊花后,几步走过来,掏出钱买菊花,祭奠亡灵。这时的何先通则默默地一手递给菊花,一手接过钱。

镌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碑周围,摆满了人们祭奠的菊花。风中的菊花轻轻摇曳,诉说着人们对遇难者的思念。

东河口的风大,有的菊花斜了、倒了,何先通就上前去扶正;广场上有人丢弃了烟蒂,何先通就拿出火钳捡拾;地面上灰尘多了,何先通马上拿出扫帚来扫……

从去年9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这个小小的广场就是何先通每天的主要活动区域,除了出售菊花外,他还负责广场的管理和清洁卫生。

何先通出售的菊花是远在成都上大学的儿子从花店购买并托运回来的。每天晚上8点左右,何先通都要赶到邻近的凉水镇,接收通过客车托运回来的菊花。地震中,青川道路损毁严重,目前许多道路正在修建,客车晚点是常事。

去年冬天的一天,为了等待菊花,何先通一直等到深夜十一点。冷风灌进脖子,冻得他在桥上直跳。跳累了,只好蹲在地上,把头深深地埋进双手间。“我那时感觉好孤苦伶仃,但我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下去,把儿子培养成才。”

每卖一束菊花,何先通能挣上约1元钱,每月能挣上七八百元,这就是何先通父子俩的生活来源。

(二)

汶川大地震前,何先通有一个幸福的家。他在山西一铁矿打工,每月收入多则上万,少则六七千元;在老家务农的妻子也勤劳能干,每年喂养、出售生猪四五十头。独子何元凯在成都一所高校上大一。

“我们夫妻不光感情好,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儿子享受高等教育,走出大山。”“老婆生前对我说,等到儿子大学毕业,我们夫妻就会过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生活。可好生活还没来,地震把一切都毁了。山垮了,把老婆和家埋在了地下100多米。”

去年5月15日下午2点,何先通从打工的山西一路包车紧急赶回老家时,得知妻子已经遇难。“我跑到我家房子所在位置的地震废墟上,找了个大石头,当时只想一头撞死。儿子在旁边哭着说,‘爸爸,只要有我,你要好好活下去,我以后会对你好的。’听着儿子的话,想着和老婆共同的目标,我才决定为了儿子要活下去!”

对遇难妻子深深的思念让何先通在板房里“休息”了一个多月,何先通决定慢慢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先是赊了辆摩托车跑摩的,每天吹吹风、见见光,心情好受些。”

“去年9月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我决定在公园里卖菊花,为人们祭奠亲人、悼念遇难者服务。同时我也向老婆献菊花。菊花能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通过向老婆献菊花,我才能从哀思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这需要时间。”

(三)

“我现在能和你谈谈我的不幸了。而在过去,一提起遇难的亲人,我就痛苦得说不出话来。我们东河口人太惨了。”和何先通一个村的农妇王先会告诉记者,她的老公、外孙以及亲家公也被掩埋于东河口地震废墟下。

而去年地震后不久记者赶到东河口时,空气中弥漫着悲伤。许多人在废墟上悲伤地坐着,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说。有的人则在废墟上走来走去,在寻找着什么。

地震过去近一年了,和何先通、王先会一样,遭受巨大灾难的东河口人正慢慢地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昔日的家园变成今天的地震遗址公园。在公园,他们有的摆小摊,有的打零工,有的当清洁工、保安。一部分人则外迁出去了。

52岁的王先会正在公园打零工,每天能挣五六十元,“我们不能再想着依靠国家,而要自己挣钱活下去!”东河口人一边思念着远去的亲人,一边正依靠着自己的双手,顽强地生存着,延续着生活的希望。(据新华社)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奠,为了明天

——“5·12”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见闻
日期:2009-05-10 作者:谢震霖;徐晓蔚 来源:文汇报


苍穹下、砾石上,一座座穿斗挑梁寄托着对死者的祭奠。  谢震霖;徐晓蔚

大地震遇难同胞纪念台前,鲜花束束,哀思绵绵。  谢震霖;徐晓蔚

这位讲解员对参观者说,在山体下滑过程中,处在死角位置的东河口小学只倒塌了校舍,大部分学生幸免于难。  谢震霖;徐晓蔚

“5·12”那天,大地之手曾将这里的大山翻了个底朝天,让人目睹后无不感到悸颤。  谢震霖;徐晓蔚

尽管时过一年,这位修建遗址公园的当地老汉述说起当时情景一度哽咽无语。  谢震霖;徐晓蔚            

    ■摄影撰文/本报记者  谢震霖  徐晓蔚
    
    献花、拭泪、致哀……
    
    站在“5·12”罹难者长眠之地,仿佛亲历了那场大自然给人类山摧地陷的劫难。
    
    汶川大地震周年前夕,记者专程凭吊了位于极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缅寻发生在那儿的一幕幕悲怆而震撼的场景……他们掩埋了同伴的尸骸,顽强地从瓦砾上站立起来。
    
    半年前,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就已揭开面纱,不少保护措施及展出项目是边开放边进行的,直到临近“5·12”一周年才陆续完成。
    
    青川曾是一个名美貌秀的地方。“5·12”那天,地震波从始破点汶川,经北川到终破点青川,无情地摧残了她的容貌。在史上罕有的这场天灾中,尤以青川的东河口损毁最为惨烈。震前有324户1263人,在地震中有184户780余人被垮塌的山体掩埋在百余米的地下。东河口一带聚集着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的地震遗址群。
    
    本着保护、纪念、地震探究等目的,这处遗址公园是严格按地球爆发形成的山体扭曲现场建立的,周遭集中了地震时所呈现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除震后的自然遗迹外,遗址公园还增设了供人追思凭吊之处:地震遗址广场上三块飞来巨石组成“川”字形,镌刻着“2008;5·12;14∶28”等碑志,既代表“四川”震区,也引人联想地震波从始破点汶(川)经北(川)到终破点青(川)的这三个极重灾区。记者还看到,被掩埋村庄的山石上矗立的一座座穿斗挑梁,肃穆而悲抑,如同守望亡灵的十字墓架;新建的纪念台上镌刻着遇难者姓名,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激励生者坚强不屈、重新生活……
    
    祭奠,为了明天。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图话这一年:废墟上的守望者

    2009年5月9日,废墟上的守望者。何先通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祭坛周围捡拾垃圾(5月6日摄)。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近5000名青川遇难者的姓名。大理石碑边的几米远处,有个小亭子,后面有一顶帐篷,这里的主人叫何先通。这里地面下100多米的地方是何先通原来房屋所在的位置。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影报道

    何先通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坚守的小亭子里摆放着的爱妻照片(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影报道

    何先通在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给鲜花浇水(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影报道

    新华网四川青川5月10日电 题:废墟上的守望者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近5000名青川遇难者的姓名。大理石碑边的几米远处,有个小亭子,后面有一顶帐篷,这里的主人叫何先通。这里地面下100多米的地方也是何先通原来房屋所在的位置。

    何先通每天早早起床,首先是去堰塞湖提水浇花、擦拭墓碑、冲刷地面。取水最近的离墓园50米,是地震给东河口这边留下的堰塞湖之一。他两手各提一桶,每桶20斤。每

天早上他都要来回跑10来趟。曾有人问,为什么每次去都看到他在浇花。他回答,绽放的鲜花、清洁的地面都是亲人的脸面。记者也注意到,何先通是个爱整洁的人,每次见面,他的头发都是梳得整整齐齐。

    接着,何先通走回到黑色大理石碑边一个叫“张发英”的名字跟前,献上一枝菊花。那是他的爱妻,长眠于脚下这片地震废墟中。何先通天天如此,就这样默默地陪着妻子。在他住的帐篷门口废墟上,摆着一只花圈,上面写着:守孝三年容易过,思亲百载不能忘。这是他的儿子何元凯清明节敬献的。何先通说:“古有守孝3年的说法,希望自己也能守孝3年。”

    从去年11月12日地震遗址公园落成,何先通成了那里唯一的卖花人。小亭子里也卖照片,很多游客都会在照片前驻足。照片中被洗印最大的是两张对比照片,拍摄角度一样:一张是现在的东河口,山崩地裂。一张是地震前的东河口,民房是一律的白墙、青瓦、人字顶,林木掩映中,坐落着几幢农家小院。 2008年5月12日,这个充满了川北风情的村落消失,厚达100多米的土石下埋葬了780多名村民。地震中,何先通的父亲、妻子等12名亲人丧生。地震发生时,他在吕梁铁矿上打工、儿子在成都读书,才幸免于难。

    有游客参观,何先通会指着一幅幅照片,讲述他们背后的故事。他说时间一长,内心虽然不能平静,但痛苦能轻点。他甚至担心,如果不将过去说出来,会遭到已故亲人埋怨。

    在公园参观的客人不断来到这个记录着地震遇难者姓名的纪念广场,人们纷纷向地震遇难者鞠躬、默哀。这时的何先通就会转身进入小木屋,搬来CD机播放哀乐。东河口的风大,有的菊花斜了、倒了,何先通就上前去扶正;广场上有人丢弃了烟蒂,何先通就拿出火钳捡拾;地面上灰尘多了,何先通马上拿出扫帚来扫……

    晚饭后,他骑着摩托赶到18公里外的凉水镇,那是他的取花点。每周取两次。花是在成都上大学的儿子何元凯在成都批发的,送上成都到青川的客车。政府已安排一部分东河口人移民到成都邛崃市。何先通没去,他想等儿子毕业以后,儿子去哪里安家,他就跟到哪里,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最大的心愿是儿子好好读书,走出青川。他不愿下一代仍生活在地震带上触景生情。

2009年05月10日 09:01:49  来源:新华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1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幸存者说》、《东河口绝恋》、《樱桃红了》、《青川情》

青川东河口受热捧

 

首发式现场

 

首发式现场

 

作者现场签赠作品

  (曾德冲  石玉林 记者熊芙蓉)5月8日,《幸存者说》、《东河口绝恋》、《樱桃红了》、《青川情》四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纪实文学作品首发式在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举行。

  首发的四部作品是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辞辛劳,深入抗震救灾一线采访,采写许多生动鲜活的故事,并日夜奋战的灵魂之作。这些作品主题鲜明,集中表现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开拓创新的崭新时代精神。四部作品得到了高洪波、阿来等著名作家的充分肯定,阿来在首发式上对四部作品充分肯定,尤其是充分肯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四本书被参加首发式的受灾群众瞬间“抢”走,站在原地开始阅读和思考。共同回忆艰难的抗震救灾过程、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开拓创新的崭新时代精神。手里捧着书,村民伍贵斌激动的说:“这些书内容真实,感情真挚,里面还有我们自己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大地震的惨烈状况、党委政府果断决策、人们之间真情友爱、危难时刻人性闪光,能充分回忆起共同战斗,克服困难,重建家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心灵震撼。”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等众多知名作家出席首发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总工会主席王振会主持首发仪式。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带动灾区人民致富
2009-05-12 09:21来源:荆楚网作者: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悲情记忆[组图]

 

 2009年05月12日 07:33  来源:新华网  
专题: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

  5月11日,一位灾区群众在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悼念亲人。去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青川死亡4697人,失踪124人,15489人受伤,全县25万群众全部受灾,全县损失在500亿以上。青川东河口山体崩塌,造成红光乡东河口村4个社和关庄镇1个社780余人遇难。新华网 前卫 摄

  5月11日,记者拍摄的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去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青川死亡4697人,失踪124人,15489人受伤,全县25万群众全部受灾,全县损失在500亿以上。青川东河口山体崩塌,造成红光乡东河口村4个社和关庄镇1个社780余人遇难。新华网 前卫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一周年回望 我们该做些什么

2009/5/13/09:09 来源:世界经理人

    【一】 “5·12”汶川周年祭奠日前夕,我再次来到我国首座汶川大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的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还是2008年11月12日,我曾应邀参加了该园的开园暨震后旅游市场的启动仪式。

    从我笔记本的当天记录看,那是一个星期三、阴天、气温大约8~14℃。我们一行从广元驱车经绵广高速,在金子山转省道212线,再经竹园、凉水、关庄等镇。

    一路前行,道路在滚滚的车轮下延伸,当平整的柏油路面被崎岖狭窄、颠簸不平的临时道路所代替,当赏心悦目的满山红叶被大片大片裸露的岩层所代替时,我们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这个地震遗址公园是在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带上建成的。公园所在的这个区域,就是青川县红光乡原东河口村、石坝乡原青龙村、马公乡原窝前村和苏河乡原三凤村等四个村的所在之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因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中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在强烈地逆冲挤压和剪切作用下,瞬间发生无数脆性破裂,造成了约400万立方米的白色岩石干碎屑流,形成了破坏力极大的浅表性特大地震,并在短短不到两分钟时间内,即将位于汶川县漩口镇何家山蔡家杠村附近的一个叫“莲花芯”的山顶约两千多米长的山谷填平。

    而同处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延伸段中的青川县上述四个村,即因这瞬间的特大地震而使其成为了这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的崩塌现场。同时,在这个地震遗址公园的周围团转,还因山体剧烈震动而带来巨大地滑坡和泥石流,从而造成了青川县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的堰塞湖。

    听当时遗址公园解说员的讲解,实际上该公园可供一般游客参观的地方,仅是红光乡东河口村这个由青川的公路直接通过的崩塌现场,而与此相关的其它地震遗址,因目前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而难以到达。

遗址公园的入口,设在关庄镇新华村。进了入口,转过一个山垭,令人震惊的地震遗址全貌即展现在了眼前——

    尽管一路上一直在心中百般设想着现场的景象,也看到过一些资料图片,但当看到眼前这实景时,即刻感到这给我的震撼居然是如此地强烈。

    就说远处那座半边山已经崩塌了的王家山吧。从对照的图片来看,王家山震前是云雾缭绕、树木苍翠、村庄田园、良田沃土,而如今则是满目苍夷、遍体鳞伤。该山体在地震的瞬间崩塌,其抛射出的达2公里远的大量泥土石块,不仅吞噬了这里肥沃的田园,而且堵塞了青竹江,并形成了东河口堰塞湖。

    如今虽堰塞湖已经疏通,但原电站小学和生活在这里的4个村184户780余人,却永远地被深埋在了百米的地下。王家山往日秀丽的风光,已经成为了这里人们的永久地记忆。

    此次在遗址公园里,我更多地关注了园内石路旁立着的一块块诗碑。因为,每首诗歌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呵!

    我特别留意到其中《有一种力量叫青川》的诗作者李世许。这位青川县卫生局副局长是2008年5月17日晚冒着强烈余震趴在药箱上完成他的这首诗的。

    诗中写道:“躬身即犁,踏脚有岸,家园在手誓死相牵……有一种不屈叫青川,有一种力量叫青川,有一场挥洒,有一腔肝胆,有一群父老乡亲,叫——青——川。”

    诗中透扬着一种化悲痛为坚强的特别气概!而这种坚强的气慨早已传达和渗透到更多的青川人的心灵里——

    何先通,这位守护遗址公园祭奠台的震灾中幸存的村民,虽然他的妻子和他的十多位亲人一道遇难了,而今仅剩下他与在成都上学的儿子了。然而,在他的身上已没有了昨日的悲伤,而更多的是坚强。每天,他都会主动清扫祭奠台附近的垃圾,护理祭奠台周围摆放的鲜花,甚至还主动向参观者介绍情况。

“我希望人们在了解了这么大的灾难后,能够看淡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何先通如是说道。

    何奎生,这位亲眼见证2008年5月12日山崩地裂的瞬间,东河口小学的老师们拉着学生拼命跑出教学楼,最终100名学生生还,3位老师为保护学生不幸遇难的本地村民,他在感动于老师们的这种精神的同时,一句“地震虽震垮了我们的山河,却震不垮我们的精神”的话语却令我这个旁听者为之特别感动!

    “你们在下面,我们在上面,你们和我们永远在一起”。

    这幅我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再次看到的醒目横幅,应该是青川千千万万生者坚强心声的真实写照吧!

    而当我联想到“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幅被敬爱的温家宝总理多次赞扬并在青川县随处可见的标语时,更从中领悟到了这朴实话语里所展示的灾区人们的勤劳和坚强!

    “吃菌子不忘疙瘩恩,青川人民不忘全国人民情。”

    当我见一位远道从香港赶来寻亲的张老先生站在一块硕大的地震石前轻声诵读这幅刻在上面的似有不解之意的标语时,我即专门为他临时当起了翻译:这可是一幅最能代表青川县人民感恩心态的标语呀!因为这些象木耳形状的菌子,其疙瘩就是树根呀。而木耳就是从树根长出来的。因此,该标语的寓意即:吃水不忘挖井人呀……。

    通过一番耐心解释,有点耳聋的张老先生终于明白了,即连声感叹道:“好呀、好呀!这个遗址公园以感恩和纪念为主题好呀!这可是一个国殇教育、灾难和科考教育的好基地呀!回去后我可要让儿孙们都来这里好好看看呀!”

    短暂的回访,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我在返程的路上一路走一路思寻——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见证的那种地震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感恩的心灵,到底使我们从中真正领悟到了什么呢?

    对!应该是我们伟大祖国在灾难面前的空前团结和我们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强大凝聚力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救命的梨树又开花了”
    2009-5-13 6:19:00· 来源 : 长江商报

10日,四川地震灾区,民众用菊花祭奠遇难同胞。CFP图

  本报记者 王毅 发自青川

  “亲爱的老师,您在哪里?在梦里,我又拉着您的手,您的脸没有灰尘,没有血迹!老师,学校那棵当天救了我们命的梨树又开花了,虽然花儿没有以前那么茂密,虽然我们再也回不去,但是现在我们不会哭泣……”

  ——青川县原东河口小学学生朗诵诗歌《梨花漫天》

  2009年5月12日,四川省青川县无雨,早上的风却很大。居住在县城的人们早早起床,在县城唯一的广场上参加升旗仪式。人们右手紧贴胸口,国歌声响彻青川城。广场上,千余名受灾群众宣誓:坚定信心,重建家园。
  下午14点28分,人们聚在埋葬了780余名同胞的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为亡灵祈祷。这里的每一寸废墟,每一声鞭炮的哀鸣,使人们坚定地相信:祭奠遇难者,更是为了激励生者坚强生活。

  哀乐悼亡灵

  “亲爱的老师,您在哪里?”

  莫扎特的《安魂曲》11日14时在东河口地震遗址上缓缓响起,来自重庆、四川的音乐家用一曲曲哀乐,悼念亡灵。“请赐给他们永远的安息,并以永远的光辉照耀他们。”如唱诗般的合唱在这片废墟上逶迤盘旋,数千名群众深深地鞠上一躬,为遇难者默哀。
  “亲爱的老师,您在哪里?在梦里,我又拉着您的手,您的脸没有灰尘,没有血迹!老师,学校那棵当天救了我们命的梨树又开花了,虽然花儿没有以前那么茂密,虽然我们再也回不去,但是现在我们不会哭泣……”
  原东河口小学学生清脆而柔情的诗朗诵《梨花漫天》,又把在场的人们带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天崩地裂的时刻,让人们再次想起为“弓腰护学生”而遇难的东河口小学老师何清芳,在场的人们眼眶里涌动着泪花,和孩子们一起重复着诗句:“东河口小学的梨树,梨花还将漫天飘起。”

  废墟寄哀思

  从4697名遇难者名单中找出母亲的名字

  昨日,前往东河口的公路被堵得严严实实,一路上都是“地震遗址,请勿扰动”的提示语。匆匆前行的人们话语不多,但悲痛难抑,看到记者的镜头,掩面而去。
  下午两点之前,东河口遗址显得较为平静,然而过了两点,这种平静很快被打破,东河口冥币漫天,香烛遍地,硝烟味、鞭炮声飘荡在废墟上空,挥之不去。
  地震纪念碑旁的花店老板何先通,一大早起床,先将纪念碑周边清扫干净,再用抹布将刻有遇难者姓名的石碑细细擦干净,拿出从店里挑好的一支最漂亮的菊花,鞠躬献上。“5·12”地震中,何先通的大家族里,只有他和儿子活了下来。
  何天兰的大家族在地震中有20多口人遇难,只有他们小家的4口人还活着。她含着热泪,做好了亲人爱吃的饭菜,端到遗址附近,要让逝去的亲人们再吃一次人间饭菜。
  青川县交通局的周俊蓉,一到遗址就哭出声来,她抚摸着东河口遗址的纪念碑,手指从一个个名字上划过,终于,她从4697名遇难者名单中,找到了母亲胡秀珍的名字。鞭炮响起,她的哭声越来越大。
  一直到暮色降临,祭奠的人们仍不愿离去,祭奠亡灵的蜡烛还在燃烧着。
  与一年前相比,夜幕中的东河口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灾民开起小餐馆,有的在附近经营小摊,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

  ◇ “5·12” 地震一周年·北川

  周年祭,北川不哭

  超过10万人祭祀,交通拥堵近20公里

  本报特派记者 谭经田发自北川

  昨日,是“5·12”周年祭,超过10万人来到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上,追忆在那场灾难中逝去的生命。去年的昨天,他们都曾泪流满面、悲痛欲绝。而今,不见泪雨纷飞,坚强和自信重新写在了他们的脸上。

  超过10万人祭祀

  从北川县擂鼓镇到永安镇,不过是20公里的路程。从成都驾车前往北川老县城祭祀的吴先生,祭祀完后下午1点钟就到擂鼓镇的桥头了,但只到下午3点钟他还没能挪动一步。
  昨日一早,这段路就已经严重堵塞。早晨8点不到,记者从绵阳乘车前往擂鼓镇。司机说,正常情况下2个小时就可以到,但直到中午11时30分,记者才抵达擂鼓镇。路上,车子行至安县就开始像蜗牛爬行,仅仅两车道宽的公路上,塞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和摩托车。“一小时前进一公里,已经算是高速了。”一名摩托车司机开玩笑说。
  不少人下车步行,但汹涌的人流使走路也困难,有人干脆转道到沟渠里。
  73岁的芶德树昨日起了个大早,转了好几趟车从江油市赶来,与他一起来的还有9名邻居。芶德树说,北川的遇难者并没有他的亲属,“但今天是周年祭,就特地过来悼念。”
  据现场执勤的警察介绍,到昨日中午12时前来的人流已经超过5万人。“很多都是自发前来的,”该民警说,“昨日全天到北川老县城祭祀的人员将超过10万。”

  “好好活着就是最好的怀念”

  在一片全是瓦砾和碎石的废墟上,拉着一条白色的横幅,这条横幅标识了废墟曾经的身份——北川县曲山幼儿园。去年5月12日之前,这里飘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而今,这里空气里满溢的是烛香和震耳的鞭炮声。
  中午12点不到,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张先生默默地蹲在废墟旁,默默地烧着纸钱。地震中,张先生在幼儿园上学的儿子,永远被埋在了废墟中。经历了丧子之痛,张先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时常一个人悄悄地流泪。昨日,是儿子离开一周年的纪念日。张先生再次来到儿子遇难的地方,这次他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张先生说他想通了,“与其整天悲伤,不如好好地活着,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怀念。”
  前来北川老县城祭祀的人群中,很少再看到痛哭流涕、悲痛不已的。也许正如张先生说的那样,追忆只是为了坚强。生者坚强地活着,才是对逝者最好的追忆。

  ◇“5·12” 地震一周年·映秀

  儿子,妈妈还想跟你斗一盘“地主”

  本报特派记者 张勇军发自映秀镇

  能儿,妈妈还想跟你斗一盘地主。
  能儿,你这盘牌太烂了,你这次肯定输了。

  ——儿子张能生前最喜欢“斗地主”,周正荣祭祀特意带来一副扑克牌,陪儿子玩一把。

  昨日上午8点,大山里的映秀镇,终于迎来了少有的晴天。
  中滩堡村的妇女周正荣悄悄起床,她不想吵醒同挤一间板房的女儿、女婿。烧水、煮面,一切准备后,她开始催促丈夫、女儿、女婿起床吃早饭。“快点呦!”5分钟后,对于家人的“缓慢”动作,她开始有些不耐烦。还未等家人吃完早饭,她就拎起早就准备好的香烛、纸钱、鞭炮,还有扑克牌,向半山腰上的映秀镇“5·12”遇难者公墓走去。
  公墓上早已人山人海。祭奠的人们一批接一批地涌了上来。周正荣点燃香纸,坐在公墓前,望着儿子遇难的方向,一字一顿地默默地念叨着,“能儿,你走的时候,都没有喊声妈妈,妈妈还想跟你斗一盘‘地主’。”
  说完,周正荣用沾满泪水的手,将纸牌分发成3堆,和女儿一起,陪去世的“儿子”斗起了“地主”……观者无不落泪。

  “妈妈再也不催你上班”

  在周正荣眼里,23岁的大儿子王能善良孝顺,是她的骄傲。这一年里,周正荣从未摆脱对儿子的思念。
  “能儿啊,都怪妈妈不好,当初不该催你上班啊。”周正荣家住中滩堡村4组,距离映秀镇仅2公里。由于她家的位置处于映秀至卧龙熊猫保护基地的必经之地,拥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周正荣,开了间农家乐,生活原本富足幸福。
  2008年5月12日上午10点多钟,在映秀镇开面包车跑客运的儿子王能,还在埋头大睡。“娃子,还不起来去跑生意,不多挣些钱,你靠啥娶媳妇嘛。”周正荣一声催喊,王能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驾车一溜烟跑了。
  然而,儿子的这次匆匆一别,竟成了他与母亲的永别。“无论做生意回来多晚,哪怕是我睡了,儿子都会在站在床前喊一声‘妈妈’,让我知道他安全回家了。”谈及孝顺的儿子,周正荣泣不成声。“那天,我真不该催他上班啊。要是在家里,他就会没事的。”

  “妈妈还想跟你‘斗地主’”

  周正荣蹲在儿子的墓前哭泣,随后而来的女儿、女婿,在一旁烧着纸钱、纸衣等。熊熊地大火,照红了周正荣痛哭的脸庞。“能儿,妈妈还想跟你斗一盘‘地主’,这样你就不会无聊了。”在周正荣的记忆里,儿子是一个老实人,他没有什么爱好,就喜欢和妈妈、妹妹一起“斗地主”。
  周正荣说,儿子只要有空,就会拉上妈妈、妹妹一起玩“斗地主”。虽然是一家人,每次“斗地主”还得带点“彩”。
  “他耍得好。”周正荣说,儿子每次都能从她们手中赢钱,这让周正荣一直不服气。可是儿子去世后,这些快乐早已成为往事。
  “能儿,妈妈还想跟你斗一盘‘地主’。”嘈杂的公墓上,周正荣蹲在地上,打开纸牌的包装,将纸牌分了3堆。发牌的每一个动作都很认真。公墓前,周正荣、女儿,和去世的“儿子”玩起了“斗地主”。周正荣这次很幸运,拿到一张“大王”,还有几张大牌。周正荣翻开“儿子”的牌一看,“太烂了”,“你这次肯定输了。”周正荣对着公墓喃喃自语。女儿见状,喊了一声“妈妈”,母女抱头痛哭。
  牌打完,周正荣将纸牌一张张扔进祭祀的火里。她说:“我希望你好好保佑弟弟读书,考上好大学,过上好日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思东河口(组图)

2009-05-13 16:17:00 来源: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海口) 
  今天,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这里保留了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地质突变的原貌,在地震纪念台前的青石碑上刻着青川县2520个死难者的名字,这里留存着无数的悲痛,这里蕴含着数不尽的哀思。千里之外的海南四川商会一行前来悼念献花;祖国各地曾经在青川挥汗如雨的志愿者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曾出版了《东河口绝恋》一书的广元日报社记者熊芙蓉又拿起了记录本出现在人群中;还有那些在大地震中失去了亲人的青川各地的民众,在这一天,祭奠是哀思、悲痛的又一次宣泄;更有东河口幸存下来的村民,他们拒绝了搬迁,只为守候着这片让他们又爱又恨的土地,同时也守候着埋在废墟下的亲人。

  5月12日这一天对于袁斌和周俊蓉一家来说有着太多的意义。去年的这个时候,家住青川县城所在地乔庄镇的他们亲手送走了自己的亲人,当时儿子和外婆一起在山珍市场附近被埋在了废墟里,不幸的是外婆最终没能抗过去,幸运的是儿子被公安民警救出。如今,儿子已经在德阳上大学了,他三番五次打电话回家让父母今天一定要来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看看外婆,这样的日子,他们怎能不来。

  天不怜人,人怜人,于是更多的祭奠者来了。他们或者跪在死者的遗像前哭泣,或者点燃鞭炮驱逐心里的愁闷,或者将鲜花轻轻放在纪念台前,买来香烛插在荒山黄土中,然后低头细语,送去祝福,送去思念。

  这就是2009年5月12日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这里有两个村庄已经消失,有许多生命已经殒落,这里更有那一年前惊天动地的痕迹,还有无数被雕刻在碑上的名字。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刻,为着心底那永不该消失的善良。

  特派记者金勇文/图

  本报青川东河口5月12日电

   (本文来源:南国都市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感恩奋进 走进青川

2009年05月16日 18: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进行《安魂曲》开场交响演奏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纪念碑

 

    中国经济网四川青川县5月11日讯(夏先清 黄皓南)今天的14点28分,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人山人海,却一片肃穆,现场近5000名群众为地震中罹难的同胞默哀。

    哀毕,由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演奏的莫扎特《安魂曲》缓缓奏响,在朴素、庄重气氛中,"感恩奋进走进青川"送文化下乡活动缓缓拉开帷幕,一场以"祭奠遇难同胞,感恩伟大祖国,自强奋进重建家园"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正式展开。

    来自绵阳市三台县家乐乡的村民李廷海告诉记者,他家在地震期间受到的损毁并不大,在政府的帮助下很快就修葺一新了。今天,一家7口来到东河口悼念遇难同胞,心情十分沉重,"这里比我们那边受灾更严重,我真的很震惊,愿同胞们安息。"他说。

    为祭奠亡灵,再树信心,重建家园,援建省浙江与青川共同打造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并于去年11月12日完成了一期工程开园。

    去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造成青川死亡4697人,失踪124人,15489人受伤,全县25万群众全部受灾。青川东河口山体崩塌,造成青川县东河口村4个社、关庄镇1个社的780余人遇难。

    在"5·12"周年到来之际,为缅怀地震遇难同胞,助推青川人民早日建成美好新家园的信心,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西南大学、四川省音乐家协会、重庆市音乐家协会走进极重灾区青川县,联合青川县、浙江省援建指挥部举办了此次以"祭奠遇难同胞,感恩伟大祖国,自强奋进重建家园"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

    整场音乐会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除了来自西南大学的交响乐与合唱之外,四川音乐学院还专门为"5·12"周年纪念创作的交响乐《生命》,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也创作的歌曲《让希望在废墟中诞生》,以及东河口小学师生在地震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为题材的情景诗朗诵《梨花漫天》……无疑都表达了对"5·12"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和对灾区群众的深情慰问,转达了灾区群众对全国人民"大爱无疆"的感谢。

(责任编辑:郑博)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东河口 最悲伤的记忆
    2009-05-16 15:19     东北新闻网   

  此次四川灾区行留给我最悲伤的记忆,莫过于位于青川的东河口。去年512地震时,两座大山崩塌,将东河口村780名同胞掩埋在了110米深的地下。如今,东河口已经修建成了地震遗址公园,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着地震的可怕威力。

十字架是用当地居民的房梁做成。十字架下110米处,长眠着东河口780名村民

王家山被地震的力量撕开,一半的土石被抛到东河口村上空

  王家山,崩了

  在地震遗址公园脚下110米处,有一个美丽富裕的小村子。2008年14时28分,沉默数千年的王家山被巨大的力量切开,气流将一半的大山抛到2000米以外的东河口村上空,上千万方巨石裹挟泥土倾泻而下,掩埋了这个小村。山谷被填平,河流被斩断,巨大的气浪把所有树木拦腰砍断。红光乡东河口村4个社、关庄镇1个社从此从地球上消失,780条鲜活的生命也随之而去,没有人见过他们最后一面,没有人知道他们最后一刻正在做什么,全村仅一户人家幸存。

  相关地震专家结论,汶川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首破点起于汶川映秀,止于青川东河口,力量可想而知。

  房梁·十字架

  现在的东河口,没有一点血腥的痕迹。但在东河口地震遗址的废墟上,有许多黑色形状各异的十字架,像一只只大手伸向天空,默默讲述着这里发生过的故事。这些十字架是用当地居民的房梁做成的。东河口的民房都用四川民居传统的穿斗结构建造,地震后,房子都被震塌了,但是房梁却保留了下来。后来者将这些房梁收集起来,插在它们的主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纪念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同胞。十字架越多的地方,那里长眠地下的人就越多。

震前的东河口村山青水秀

东河口村震前震后对比

  感恩·新生

  地震遗址山下,莫扎特的《安魂曲》正缓缓奏响,在简约、庄重气氛中,一场以“祭奠遇难同胞,感恩伟大祖国,自强奋进重建家园”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缓缓拉开大幕。观看的群众表情凝重。虽然伤痛还远没有过去,但是这里的百姓已经坚强的开始了重建之路。

  链接――青川·东河口

  去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青川死亡4697人,失踪124人,15489人受伤,全县25万群众全部受灾,全县损失在500亿以上。青川东河口山体崩塌,造成红光乡东河口村4个社、关庄镇1个社780余人遇难。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笑声的公园
王东四川震区摄影报道
  2009-05-17 10:33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倒塌房屋的“川北穿斗挑梁”插在废墟上,像一个个十字架,与随风飘起的白丝带互相映衬,默默地哀悼地下的亡灵。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这段树干因自然灾害被掩埋在地下,因“5·12”大地震而重见天日。据专家考证,此树已埋藏千余年,木质已完全碳化。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地震后建成的东河口地震遗址主景观标志。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一个大大的“谢”字,表达灾区人民的感恩之心。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一片废墟上只留下一面退了色的团旗。据称,这面旗帜下埋着一位为抢救学生而献身的年轻教师。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这里只能用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来运送生活物资。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两位幸存下来的朴实老人双手祈福向我们送别。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一个怀抱着的孩子看着展板也似乎明白了什么。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每个走过纪念台的人脚步都显得十分沉重。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来自重庆的游客将捐款送到了受灾孩子手里,并鼓励她好好学习。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地震前
【鼠标滚轮放大/缩小图片,点击鼠标左键查看原图】
【图片说明】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地震后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青竹江和红石河两条小河在此交汇,昔日山水田原相映成画,犹如世外桃源。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瞬间被改变,宁静的东河口村近两百户780余人被深埋在近百米深的地下。地震半年后的2008年11月12日,东河口的废墟上建成了第一个“5·12”大地震遗址公园。

  倒塌房屋的“川北穿斗挑梁”插在废墟上,像一个个十字架,与随风飘起的白丝带互相映衬,默默地哀悼地下的亡灵。这片废墟下埋葬着良田、生命,甚至整个村庄。从东河口地震前后的图片对比可见,震前青山、绿水、小楼、河流、田地,小学的操场上飘扬着国旗……震后山崩地裂后只剩下一片乱石。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占地50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是“5·12”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这里有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个因地球应力爆发而形成的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而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还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的堰塞湖。因此,这个公园是“5·12”地震中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

  进入遗址广场,迎面而来的3块黑色巨石矗立在广场中央,形成了一个“川”字。中间的巨石上深深镌刻着鲜红的大字“2008.5.12”,3块巨石分别以5.12米和2.28米的间距排列,寓意“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让世人永远铭记这个灾难性的时刻,以此来纪念大地震中的遇难人士。

  因为原来村委会干部全部遇难,东河口成为目前唯一没有“村委会”的村。由于东河口地震遗址变成公园并交由青川县旅游局管理,这个村的管理改叫“管委会”。管委会蒙主任指着堰塞湖下游一块突兀的巨石,悲痛地说:“我在红光乡蹲点工作多年,东河口村是我们的新农村试点村,也是青川县样板村。这里原本没有巨石,是大地震巨大的能量,将这块1500多吨重的巨石从地表下推到了河床上。同时,也把东河口村184户村民和东河口小学的师生等780余人埋入了地下……”说到这里,蒙主任哽咽得再也说不出话了。

  此情此景,谁不为之动容!人们手捧白菊花,看着眼前的一片乱石——这里曾经是风景秀丽的小学,想想曾被掩埋废墟下100多米的遇难乡亲。眼前,一座大山已经崩塌大半,泥石滚落绵延了数百米;脚下,是被深深掩埋的村庄——东河口村4个社连同184幢民房、780余位村民,消失在了百余米深的地下;旁边的堰塞湖水已经开始外溢,一对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夫妇,坐在湖边,望着眼前的高山和崩塌的泥石,双眼含泪。地震时,一只撕裂山体的大手突然从山底伸出,活生生地把垂直高度300米的东河口王家山劈成两半,一半山上的千万方巨石裹着泥土,雷霆万钧般从西向东以扇形倾泻而下,王家山社、王阳坪和三元坝三社顷刻消失……

  一片废墟旁边,一面鲜红的共青团旗依然飘扬,团旗下埋葬着一位老师,她在临危的那一刻没有放弃她的学生……这就是在青川县东河口看到的场景,听到的故事。

  走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里,“有脚有手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两条出自青川农民之口的标语被镌刻在公园的石头上。

  与绝大多数公园相比,这里没有欢声笑语,却有着肃穆和泪水。这座公园更值得游历,去感同身受地体会灾难的残酷,去感同身受永远摧毁不了的人类信心。当人们带着泪水走出这座公园时,会更加珍惜生命的美好与坚韧。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巨峰:突出民生优先 千方百计完成目标任务
    2009-5-16 23:51:08   来源:广元新闻网

 

 

蒋巨峰在青川马鹿乡卫生院察看建设情况

    本网讯(记者   文毅) 1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来我市青川县调研,考察灾后城镇及民生项目重建工作。他强调,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确保目标任务按时完成。要按照中央“三年重建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加快规划调整,细化和优化实施方案,特别要突出民生优先,千方百计完成目标任务。

    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于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市领导谈月明、黄正富随同调研。

    蒋巨峰一行深入青川马鹿乡卫生院、黄坪小学、东山安居小区等地,实地察看了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学校重建、卫生院重建情况。蒋巨峰看到青川民生项目快速推进场景,十分高兴。在调研桅杆梁滑坡体和县城危房拆除及板房腾挪时,蒋巨峰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强化尊重自然和科学的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理念;省地震局等相关部门要尽快对靠近断裂带300米左右的建筑物作适当布局调整,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的建筑要远离断裂带,增大安全系数;要加大投入,做好青川县城周边三个危岩体的治理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听取了市委、市政府、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和青川县的工作情况汇报后,蒋巨峰指出,广元灾后重建正有力、有序、有效顺利推进。广元市委、市政府在底子薄、条件差的情况下,想出了许多符合广元实际的措施和方法,尤其在资金的筹集和利用上做到了统筹安排,这些都体现了创新,推动了灾后重建的顺利开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

    蒋巨峰要求,要按照中央“三年重建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加快规划调整,细化和优化实施方案,特别要突出民生优先,千方百计完成目标任务;要正确理解和领会国家关于青川县城原址重建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乔庄恢复重建。一要坚持安全第一,科学重建。二要合理配置和布局乔庄、竹园功能与建设,统筹两镇建设;要统筹安排城乡水电路建设,并同步配套推进。在繁重的灾后重建中,牢固树立“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意识,扎扎实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在项目加快中推进,要确保施工安全,注重建筑材料安全环保。同时,目前已进入汛期,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道路交通安全与矿山安全方面一定要做细工作,常抓不懈;要在灾后重建中统筹城乡发展,希望广元在结合灾后重建、推进改革方面,探索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要从心理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广大灾区干部,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要积极主动做好援建干部职工的服务工作。

    蒋巨峰强调,在抓好灾后重建的同时,还要抓好发展。一是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做好服务工作,加快兰渝铁路、亭子口水利枢纽等跨区域重大项目的建设步伐。三是加快园区建设,项目是关键。在加快川浙合作产业园建设方面,项目引进既有利于广元发展,又有利于浙江发展,浙江的生产经营和要素供给成本高,可以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广元。要高度重视重建项目工作,充分利用浙江对口援建与沿海产业升级转移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两地互利共赢。在加快军民产业结合园建设方面,大家一定要加大政策落实与向上对接力度,争取项目倾斜。四是要认真研究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一定要从三次产业的互动共赢上来研究发展空间,培育骨干产业,增强灾后重建与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罗强在汇报工作时说,今年是我市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和决战之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为突破口,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强化项目投入,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改善民生,加快恢复重建,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上新台阶,确保三年重建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重建美好新广元。

    编辑:汪秋萍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摆地摊的老婆婆也是公园一部分
2009-5-21 9:37:16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电视台第4频道记者 杨楠穿越地点:东河口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青川东河口,第一次来是在2008年5月11日,也就是地震发生的前一天。当时和朋友相约前往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自驾游,东河口是必经之地。因为要赶在12日之前回成都上班,所以才躲过了大地震。对于这个途中经过的小镇,我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很多信息都是地震之后从同事做的新闻节目中了解的,所以不由得感慨自己和朋友们的运气还不错。
  2009年4月23日,当我们再次来到这里,这里已经变成了地震遗址公园。和别的公园不同,这里其实更像一个巨大的墓冢。地震发生时,山体发生剧烈垮塌滑坡移位,瞬间将几百条鲜活的生命掩埋。在公园的不同位置,你都能看到震前震后的对比照片。曾经的村委会、曾经的村小学、曾经的民居、曾经的田地……如今已经深埋于40至100米深的山石下。地面上稀疏还立着几根民房的梁柱,看上去也好似十字架一般,仿佛在祭奠,在呜咽……
  就是在这样的天崩地裂中也会有奇迹的发生。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一个角落里,我们碰上了一个摆地摊的老婆婆。她会指着对面的半山腰告诉你,她的家曾经就在那儿,现在全家老小就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地震发生时,她就在距离垮塌山体不足50米的一块农田里收割油菜籽,她眼睁睁看着整座山峰轰然滑下!很难想象在那样的情景下,一个人要承受何等的恐惧、悲伤。老婆婆成为了当地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她每天不停的不厌其烦地向游客们讲述她的经历和不幸,对于那些到这里来观光的游客来说,她也算是这个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吧。
  目前,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每天都会接待很多游客,公园仍然在持续的建设中。
编辑:杨涛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将开放地震遗址旅游
2009/05/23 03: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包括东汽厂区、漩口中学、牛眠沟震源点、映秀镇“5·12”遇难者公墓等 北川老县城不在首批遗址名单之列

  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吴勉22日透露,由于震后一年来地震灾区遗址参观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四川将开发地震遗址旅游产品,并呼吁国内外游客在前往地震灾区参观时尊重灾区人民的感情。

  吴勉介绍说,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灾区的重建备受海内外关注,到受灾地区探访的人群一直络绎不绝。今年春节、清明和五一小长假期间,许多游客自发前往成都、汶川等地震灾区参观凭吊;5月12日当天,北川县老县城、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等地的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

  “我们不能阻止游客到灾区来游访,只能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吴勉说。

  据了解,目前四川首批将开放参观的地震遗址包括:都江堰-青城山、青城外山、翠月湖、虹口;彭州白鹿镇(白鹿小学、白鹿老街、中法桥、领报修院)、小鱼洞大桥;青川东河口(有区域限制);绵竹汉旺镇东汽厂区、什邡蓥华镇穿心店化工厂区;映秀镇境内的漩口中学、百花大桥、映秀镇入口处巨石、“5·12”遇难者公墓、牛眠沟震源点、地震断裂面坑、雁门乡萝卜寨村地震遗址等。记者发现,在首批公布的遗址名单中未出现北川老县城。

  吴勉说,这些地震遗址开放点均由其所属的市州政府以书面方式向省级有关部门进行申报,开放的地区制定了游览参观管理办法,并制定了旅游应急预案。

  “但现在一些游客把参观地震灾区变成了观光旅游,嬉笑打闹,这些言行极大伤害了灾区人民的感情。”吴勉说,他希望游客在参观时一是要遵守地震遗址区的游览公约,注意言行,注重安全,服从安排与管理;二是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感受。

  本报综合新华社、成都商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别样的春花
 
乔 叶 
2009年05月24日10: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是春的高潮,春光把赤橙黄绿青蓝紫在大地上尽情涂染,让四川处处花绽如锦。不过,没有人在它们面前久久流连。我和我的同行们都知道,此次中国作家采访团的四川之行,要看的,是别样的春花。

  在青川的东河口地震遗址,我先看到的是包子花。

  是的,是包子花——这是我给她们的包子命名的。她们是一对姊妹,地震的时候,家里人全都死了,只剩下了这一对姊妹。姐姐在家天天哭,天天哭,妹妹在外地打工,不放心姐姐,就回来了。“我对姐姐说:哭有啥子用嘛,人活着总是要做些事情的。”于是,妹妹就带着姐姐来卖包子——就在地震遗址旁边。

  包子大而白软,捏出的褶皱也很好看,如一朵雪菊。五毛钱一个。大家放了几百个包子的钱,却没有拿一个包子。姐姐喊着让我们吃,四川作家裘山山转回去拿了一个,道:“如果不拿,怕她们会以为我们是嫌弃她们。”

  我沉默。山山的行为是更为深情的善良。包子是萝卜鸡蛋馅的。我咬了一口,却无法下咽。回头看看那对姊妹,姐姐仍在抹着眼泪。我忽然想:生死之间,到底有多长的距离?

  也许,这距离不过是一个包子。

  接着,我看到了105朵最为生动的花。他们是孩子。现在,他们几乎都成为地震孤儿。他们的家乡东河口村在地震那天被山体深埋,当时这些孩子们被老师紧急集合到学校中间的一棵老梨树下,最后除了3个孩子和3个正在抢救孩子的老师遇难之外,其他孩子安然无恙,成为不幸中的万幸。那棵梨树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幸运之树”。

  他们穿着偏大的运动服,排队候列,等着参与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金叶育才图书室”的捐助仪式。他们神情安宁,笑容不多。灾难让他们比同龄的孩子们显得沉静。不过当一些书发到他们的手中时,他们还是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互相翻看着,悄声议论着,脸上泛起动人的笑容。

  本来我是想问他们一些什么的,但是我克制住了自己。伤疤还是新鲜的,揭开伤疤,下面就是血。我不能去揭他们的伤疤。用刀子的锋利来成就自己落笔时的明亮,我不能。这是我的底线。

  此刻,就让他们微笑吧。就让他们像花朵一样微笑吧。就让他们手中的书像阳光一样照耀他们的微笑吧。

  走进地震灾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看到花,各种各样的鲜花:月季,玫瑰,蔷薇,雏菊……不仅所有的废墟上都有鲜花供奉,板房区家家户户也有盆栽的花木,有的人家还养着鸟。花上是鸟,鸟上是花。窄怯洁净的空间里,炊烟袅袅,鸟语花香。

  “地方这么小,还养花啊?”我问其中一个女人。

  “哦。养花养精神呢。”她说,指着板房后面正在施工的永久性住宅楼,“等搬到那里面去的时候,再多养些。”——这个女人,在去年的地震中,有3个亲人罹难。

  “大姐,你真了不起。”我说。

  “我有啥子了不起嘛,又不是英雄。”她不好意思地说。

  看着她的花,我静默。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这些花,以逝者的躯体为土,以生者的泪水作泉,以祖国的脊梁为枝,以所有援助者的热情作为阳光,才得以在这个5月盛放。她们盛放的,不是简单的花瓣,而是所有生者继续生活的意志、勇气、信念和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就是英雄。去年的5月,我们说那些从废墟里救出生命的人都是英雄。一年过去,我觉得所有在灾区努力工作、学习和生活着的人们在本质上也都是英雄,是常态的英雄。

  在伤痛中坚韧地生活着,充满希望地生活着,这就是英雄。

  我想起著名诗人傅天琳的诗句:

  我必须从自己的废墟起身,

  我的爱从来没有这样沉重,

  我是我家乡的春天,

  我是重新的稻米和花香。
 
 
(责任编辑:孙琳(实习))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遗址成中外游人关注的旅游线路
 
2009-5-30 14:34:18     简要内容:29日一早,来自重庆的游客周生银带着家人,开车从都江堰出发了。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吴勉表示,开放地震遗址参观是考虑到公众对参观地震遗址的热情很高,地震灾区遗址参观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29日一早,来自重庆的游客周生银带着家人,开车从都江堰出发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去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

  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年多以来,有许多像周生银这样的游客,自发地从各地前往依山傍水的映秀,探访这个位于震中的小镇。在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之际,映秀再次成为中外游客们关注的焦点。

  29日上午10时不到,都汶高速公路龙溪隧道出口处的公路,已经被各式私家车、越野车堵得水泄不通。这里是从都江堰进入映秀镇的主要通道,当天有大量车辆涌向映秀镇。

  漩口中学遗址成为许多进入映秀的参观者的首选地,在特大地震纪念表盘前,摆满了参观者敬献的菊花。今年5月12日,中国官方组织的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当天有上亿人通过电视直播收看了活动实况。

  29日上午11时左右,位于板房安置区里的“自救餐厅”的老板刘翠萍就迎来了她的第一拨客人。刘翠萍告诉记者,自从今年5月12日后,来映秀镇的人就变得特别多了,餐厅的生意也变得特别好。

  到了中午时分,包括刘翠萍的“自救餐厅”在内,整个映秀所有的板房餐厅几乎都座无虚席。

  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备受海内外广泛关注,到受灾地区探访的人群一直络绎不绝。今年春节、清明和五一小长假期间,许多游客自发前往成都、汶川等地震灾区参观凭吊;5月12日当天,北川县老县城、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等地更是游人如织。

 

 楼主| 发表于 2009-6-26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河口,心中的痛
作者:绿笛暗飞声

下里巴人网

在川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在青竹江和红石河交汇的地方,群山怀抱着一片宁静的河谷,数百户居民在这里世代相守,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这一切却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随着地球的剧烈颤动而成为了终结于地下百米的历史。

 

在地球的应力作用下,巨大的能量以映秀为起点,东河口为终点集聚爆发,在东河口的烈度都达到了10度(据遗址公园的知识廊里介绍:在映秀极震中是11度,此次地震相当于5600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美丽的王家山被生生地从中间错成两半,被抬高的那一半大山,崩塌、断裂瞬间而至。气浪掀天,浓烟四起,上千万方的巨石裹挟着泥土以横扫万军之势从西向东呈扇形倾泻而下。所到之处,村民、行人、车辆、房屋等人类活动痕迹荡然无存。随着东河口的崩塌,4个组184户村民、过往行人、东河口小学部分师生等共计780余人被掩埋其中。无声的数据描述着这次地震带来的空前灾难。东河口村从地球表面消失,关于它曾经存在的一切记忆,都被埋在了最深达110米的泥土下。这里也因此成为此次大地震破坏形态最丰富(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集中,集中伤亡人员最为惨重的地方。解说员告诉我们,公园上方100多米处插红旗的地方就是地震爆发口。天气好的时候在下面就能看到还有白烟冒出,走近甚至还能闻到重重的硫磺味。现在,东河口已建成了地震遗址公园,成为人们见证灾难,体会震不垮的青川精神,感受青川人“吃菌子不忘疙瘩恩”的重要场所。

 

在“5.12”地震发生几天后,我曾去到青川,用自己的双手为灾区人民搬运过救灾物资。在地震周年到来之际,我又踏上了去东河口的路,前去拜祭逝去的灵魂。

 

上到竹园镇的公路,本是一片艳阳的天空却骤然阴下来。我的心逐渐变得沉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车窗外这个牵动着世人目光的世界,思绪万千——河道两边因滑坡而裸露的大片山体,不知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披上绿装;公路两侧堆积的巨大的山石,不知它们从山上滚落下来时带给路人怎样的惊恐;那些泥土上横七竖八早已死去的树木,是在向人们低诉生命的不堪一击吗?土堆上正顽强开放的野花那高昂的头,是在向地球昭示生命的坚强吗?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沿途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一座座新房正拔地而起。人们的新居多是用金属连接体连接的、统一的白墙青瓦的木结构房。采用的木材是来自西伯利亚的优秀樟松木,硬度高、韧性强,能抗八级地震;耐腐蚀,抗病虫,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为满足灾民需求,政府从俄罗斯购买了上百万方已加工成型的木材,运达即可立即投入使用。在马鹿乡,由浙江省湖州市援建的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着;那些我曾看到过的在路边举着“你们辛苦了”、“谢谢”等“感恩牌”的孩子们正在板房里上课,为他们新建的学校就在不远处,援建的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施工。快到关庄时,我看到一名妇女背着孩子在一座低矮的、木制的简易房门口的缸里舀水。她头上的塑料房顶已破了一个大洞,撕开的塑料膜耷拉着。和许多村民一样,她动作很从容,目光很平和,脸上已看不出曾经历的痛。“雨冷草滴悴,月晕帐垂悲。残烛苦照瘦影陪。故园几时回?”(陶武先《巫山一段云·震难居情》)。触目所及,我心中泛起无限的酸楚,希望灾区的人民早日住进安全舒适的新房,灾区的孩子能尽快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学习;同时也感到很欣慰,对援建者再次涌出无限的敬意,在心里默默地祝愿他们好人一生平安。

 

一路上,我不愿说话:为瞬间改观的山河,为地下的亡灵,为重建家园的灾民,为远道而来的援建者,为至今仍奉献在灾区的志愿者——我诅咒灾难/但我敬畏那些敢于抗争灾难的人们!他们放弃老母亲的生日/他们放弃临近的新婚/我敬畏那些宁肯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冒险救助别人的人!(商泽军:《5月25日:青川余震》。5月25日下午,青川发生了“5.12”以后最大的一次余震,震级达到6.4级,造成近30万间房屋扭曲变形和垮塌,遇难10余人,伤残一万余人。——作者注)。——此时的心情非我贫乏的文字所能表达。泪,被我努力抑制着不让流下来。

 

从关庄镇继续朝里走,在近1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铁索桥从一幢房屋中穿过,这是与对面新华村之间的唯一通道。8.0级的大地震对铁索桥没有造成多大的损伤,但它对面的山岩却仿佛被利器砍过,留下千万条清晰可见的白痕。现在,河这边房屋的墙体上裂缝纵横交错,屋顶上光光的架子让人想到以前可能还有一个木制的亭子在上面。这就是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入口处了。

 

遗址公元是建在地震前所没有的几十米高的土堆上的,在它下面埋着780余名生灵。广场上,三块巨石如同一个大大的“川”字站在青川的地形图上,石头以5.12米和2.28米的间距寓意着5月12日和14时28分。抚摸着广场上从对面王家山崩塌时飞来的重达150吨的巨石,我的手不禁颤抖起来;看着东河口地震前后的对比图片,我根本无法想像这是同一个地方:以前的东河口分明就是一幅和谐美丽的人居山水画,宛如世外桃源,可现在只剩下乱石和泥土,根本看不到人类曾在这里生活繁衍的影子。

 

在八百余亩的遗址上,静静地矗立着一些高高的“十字架”,解说员告诉我们:这是川北的一种民居结构的房梁。在这次地震中,穿斗式房屋百分之九十都破而不倒,挽救了很多村民的生命。震后,这种房梁被人们从废墟中翻出来插在遇难人较多的地方,以此寄托哀思,向来人展示肃穆和凄凉,也向世人展现着青川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公园的很多地方都插着“地震遗址,请勿扰动”的木牌,表达着对地下亡灵的尊重。看着高高的“十字架”,想到在山崩地裂的瞬间,近千条生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埋在了深达百余米的地下,走在被泥石淹没的村庄上,我不由地放轻了脚步,似乎每走一步都是踩在这里曾经的人们的身上,每迈一步都怕他们会发出痛苦的呻吟。

 

在遗址公园东侧的最低处,一棵树上绑着一根竹竿,竹竿的顶端飘着一面有些褪色的国旗,那就是震前的东河口小学所在地,现在是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河口小学本来位于半山腰,有103位学生和10位老师,现在的学校仅存一棵被掩埋了近两米的大梨树和震前就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在大梨树的旁边,一棵小梨树正茁壮成长,这是地震半年后,东河口小学幸存下来的师生为纪念不幸遇难的老师和同学特意种下的。解说员说:巨大的气浪飓风般袭来时,老师拉着学生,前面的同学抱着梨树,后面的同学再抱着前面的,大家一层抱着一层死死抱住梨树抵抗着灾难。老梨树整整庇护了100名学生,但他们的校舍却全部坍塌,有3名老师和3名同学被掩埋。当部队把他们挖出来时,老师还弓着腰,护着自己的学生。

 

这是一棵救命的梨树,更是一棵英雄的梨树。老梨树和小梨树枝桠峥嵘,翠绿的新叶与周围泥石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地下的老师和同学留在树上的心愿和寄托,树上的竹竿就是他们向上延展的生命线。梨树与国旗相伴相生,傲立于废墟和溪水之上。据说在今年二月份,废墟上新长出了一棵油菜,还开着金灿灿的花,如今,这里零星地长着些许野草,显得格外宁静,也给这片土地穿上了希望和坚强的外衣,东河口小学遗址已成为公园最感人的标识之一。听着讲解,我努力克制了一路的眼泪如决堤般肆意流淌着。

 

公园的每一处景点都只是简单地用木栅栏拦着。沿着公园的石板路,诗词长廊整洁有序、庄严肃穆。有写给孩子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有写给为抗震救灾而英勇牺牲的志愿者的《等你回来喝酒》,有激励国人在逆境中奋起的《在疼痛中坚强》等共十余首,每一首都让人感到得想流泪。“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广元加油、青川加油”等鼓舞人心的标语镌刻在公园的各个大石头上,用朴实的话语展示着这里人们的勤劳和坚强;知识长廊的木牌上介绍着一些地震知识。诗词、标语、图片、知识,整个公园的布局相得益彰,充分表达着“纪念、感恩、发展”的主题,也代表了千千万万生者的心声。

 

沿着诗词廊和知识廊就来到了纪念台。纪念台是在原来的东河口大桥上面建成的。下部的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青川县在这次大地震中遇难的4697名同胞的姓名。纪念台的旁边立着一棵“地震纪念树”。这实际上是一根已部分碳化的木头。专家考证它可能是因地震或其它地质灾害而被掩埋于地下,距今已千余年,因“5.12”地震而重见天日。现在,人们把它安放在纪念台的一侧,作为灾难的见证者,它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就像是正为地下亡灵燃烧着的不灭的香烛在与我们一起缅怀和祭奠遇难的同胞。低沉哀伤的音乐从纪念台旁的简易房里传出来,我们向逝去的生灵三鞠躬并敬献鲜花,用自己的方式,寄托最真挚的哀思和祈愿。看着旁边那天然的香烛,我在心里默念着:“你们在下面,我们在上面,你们和我们永远在一起”。是的,请相信,在那个地球震颤,大地塌陷的日子后,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你们。

 

“就让我为你吟一曲别样的离歌吧,愿你的天路铺满了鲜花和阳光”(诗词廊中《在疼痛中坚强》)。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在这里为你们壮行,请一路走好。在这一年里,“因为曾经的悲痛已化作无穷的力量,曾经的眼泪已滋润了新的梦想,我们并肩挽手趟过痛苦的河流,昨日的悲歌已流入湛蓝的海洋”(诗词廊中《坚强托起希望》)。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拼搏才能胜利,“中华在/蜀人在/蜀人在/国运昌”(向明月《五一二·国之殇》)。想到这下面有七百余名善良而勤劳的东河口人正带着希望、梦想和牵挂长眠于此,我不禁再次潸然泪下。

 

遗址公园建在至少被抬高了50米的被掩埋的村庄上,村庄的部分良田如今已成为青竹江底,只有那几根斜插在水中的电杆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曾经的存在。现在的东河口堰塞湖还深达18米,容积还有300万立方米。湖面上轻笼着一层薄雾,显得异常宁静而美丽(可这美丽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看着清清的青竹江在东河口平静地流淌着,我觉得它分明就是流淌在我的心里,就像大大的“川”字中间那块石头上刻着的鲜红的“5.12  14.28”,成为心中永远的痛。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