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忠先生事略
高泉清
1991年出版的新编《崇庆县志》人物篇,已为县人王思忠先生立传,述其一生的荦荦大端。笔者系先生母亲高氏之同宗。对先生之事,多亲见亲闻,特撰此文,权作对《县志》所载先生荦荦大端之诠释。
(一)
王思忠先生原名惠庵,四川崇庆人,1889年生于崇庆州三江镇,1963年卒于重庆,现安葬于青城后山。
先生之祖父在三江经管麻布兼酱园坊。育有三男两女。先生之父为长子,娶崇庆城内大东街儒商高万朝之女为妻。高女幼时出天花,面有斑痕,夫君不满,夫妇关系不很融乐。加之与人争讼,家道中落,先生之父忿成疾,撒手人寰。先生之母有文化,很坚强,把二男一女拉扯大,并以长嫂生份主持家政,妯娌按月分工、劳逸共享,生活同等。虽为妇道人家,却很有远见,将长子荃庵、次子惠庵送到崇庆城里娘家读书。先生舅父高万兴开有染房、布店、茶铺。“万兴店”是城里有名商家,较富。见先生兄弟二人品性聪颍,深为喜爱,请一位吕姓秀才设馆授教。弟兄二人读书勤奋,学有所成。清末最后一期举考,舅父供给盘费,荃庵北京应试中举人。授领甘肃天水知县、后任四川绵竹知县。先生也考入清末庚子赔款办的四川陆军小学,后考入西安陆军中学,1912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在云南蔡锷办的“讲武堂”当教官。当差役喜报送到高家时,鸣锣燃鞭炮,街邻恭祝一门出文武双星,传为佳话。
(二)
先生之母熟知历史典籍故事,评说忠奸很有主见。目睹清政府无能,丧权辱国,遭列强凌辱,只靠之、乎、者、也八股文章实难救国,故先生牢记母训,自名思忠。“精忠报国”,虽未刺背,实刻其心,平生高风亮节,忠于职守,而不愚忠、奴忠于权势。
(三)
先生善解母意,对母十分孝敬,只要回家必先到母亲膝前问侯,叙完话后才与妻女相见,外出也必向母亲告辞。母亲若有小恙必亲自侍奉汤药。1948年母亲足踝跌伤,先生亲自下河捉铁螃蟹制药疗伤。每年正月初七(壬日)是母生日,先生在草堂寺侧自家别墅内为母祝寿,园中种满各色梅树,梅花种类甚多,有红梅、绿萼、素心等等。正月初七接母亲到此地祝寿时逢壬日:梅园开放供成都游人观赏。年复一年,故壬日草堂赏梅成民俗,自唐代以来一直承传至今。今先生之私家梅园已规划草堂,乃先生对成都的一大奉献。而壬日为母寿,又足见先生是敬孝楷模。
先生之妻帅玉珊系崇庆县羊马帅家林人,幼年丧父,随舅父帅洁珊在成都生活,故从帅姓。她活泼美丽,深得舅父母宠爱。舅父是四川第一批官派日本留学回国的。时任四川道台,与尹昌衡姨姐结婚。尹在保路运动中,曾任四川军政府教督。她舅父是“维新派”,在成都创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校均为十四、五岁女子。她自幼抗拒缠足,首先进入女子师范学校。那时“垂廉教学”,老师均为五、六十岁男老师,不懂之处时常违规掀帘请教老师,故学业过人,常帮助同学做诗填词,精于古典文学。
“五四”运动时期,在成都少城公园“天道会”与先生相遇,见先生仪表堂堂,着军装更显英俊帅气,非常爱幕。回家坦诚禀明,她舅父母亦非常满意。继后不久,就在少城公园“天道会”,由尹昌衡证婚举行结婚仪式。先生着军装,她身穿白色长裙,,头戴花草帽、互敬三鞠躬就算完成婚礼。只有少数人参加。这是成都那个年代自由婚姻,新式婚姻的首例。婚后感情很好,同出、同入,相敬如宾。先后四个女儿,以伯、仲、叔、季英雄豪杰八字组合为名。未曾得子,但先生品德高尚,从无纳妾之念。解放后1950年偕夫人由香港回归祖国,经武昌天气炎热,夫人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武汉协和医院,享年59岁。先生悲痛万分。后定居重庆,加入民革任重庆市参事。在重庆,他孤身独处,与夫人骨灰同室而居。时先生年仅六旬,多人关心劝说再娶老伴,他眷念夫人谢绝再婚。每逢夫人生日忌日,不忘祭奠。先生骨灰后来与夫人同墓。
(四)
先生拥护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13年袁世凯将在保路运动中杀了赵尔丰的四川都督尹思衡调离四川。另派陈宦率北洋军入川,驻成都、下东、川西一带军事要地,窃取革命成果,实行帝制,阴谋败露,全国爆发讨袁战争。时先率全连士兵在泸州、纳溪、江安、永川一带与北洋军激战。战斗中营长阵亡,先生被提升为营长。北洋军又派冯玉祥增援,讨袁战争扩大到云南、四川,经过一年多奋战在郫县河决战中一举歼溃北洋军,川军大获全胜,先生战功显赫破格晋升旅长,一直战斗到讨袁战争宣告结束。先生为人忠厚,遇事认真,不搞权谋,对下属团长李某与上级邓某阳奉阴违营私塞责极为不满。再者见川军政要之间明争暗斗,也不愿受制其中,毅然辞去旅长职务。其时川军主政熊克武知先生才干和为人,聘请他为四川讲武堂战术教官,一年后先生又再辞职,闲居家中。
后来,熊克武被扬森驱逐,后蒋介石扣留。扬森主持川政,讨袁成果又重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先生见四川局势纷乱,托词出川旅游,到各地了解革命形式沿路会见刘湘、刘文辉和保定同学、回顾辛亥革命以来势局颇为感概。在上海约申报主编等几位有识之士出国考察,到过德、法、英、美诸多国家。第一站到苏联,受到斯大林接见。1925年考察回国,在南京由戴季陶引荐,受到蒋介石接见,蒋叫到国防部任职,先生坦然说不!愿回家乡做点实事。蒋见执意不从,赠佩剑一把,上刻“蒋中正赠”四字。
先生离南京回川,到达重庆时刘湘盛情接待,极表欢迎,请出任军部官长。委派先生为代表,到全川各地同其它部队首要人物密议驱杨事宜,并取得一致同意,拟出实施行动计划。杨森本极自负,又以自持实力雄厚,对刘湘未放在眼里,故无防备。1926年春战斗打响了,杨森部下王治易、范绍曾、郭松林等经先生私下事前已疏通,立即表示中立,南路宜宾刘文辉,东路重庆刘湘,西部田颂尧、邓锡侯一齐向成都逼进,杨森见大势已去,自己处于孤立地位,立刻通电下台,向广州大本营表示竭诚拥护。驱杨战争遂告结束。在此次驱杨事件中先生起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