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我上央视10台《我爱发明》节目纪实 (三)
我觉得试得差不多了,决定在央视10台官网报名,对于《我爱发明》《发明梦工场》我已经持续关注一年多了,很多期都看过。其中关于捕鼠的节目有六七期,但我看了都发觉很少有连续捕鼠功能的,都是捕单只的居多。我相信我的报名一上传之后,肯定能得到央视的认可,会主动与我联系的。的确,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项目一定是汗牛充栋,网上报名书一定是雪片一样的飞过去的,在浩瀚的项目中如何突出我的项目优势,是我考虑的问题。
当网上报名书上传后,我开始制作视频,即对产品功能的介绍,我让梁工当摄像师,我一一进行讲解。然后将文件设置几个文件夹,如产品功能介绍,发明人自我介绍,捕鼠成果合集,图片资料等。再将整个文件夹复制到U盘中,直接寄往海淀区CCTV总部,收件人我就写:《我爱发明》栏目组。
3月下旬我辞工出了邦泽,是因为我不满职位调动的问题。叫我将就做下去,凭我的脾气肯定是不可能的。走之前找尹总谈了话,尹总是四川省广安人,虽无太多私交,平时挺看好我,他看好我的几点是,有文才写了一本小说;有才艺,平时搞文娱活动很出彩,几乎都是第一名出现。至于我利用工作之余搞发明的事他倒是那天亲耳听我说起,有点小惊讶。后来出厂后屡次来邦泽试验,晚了就睡在邦泽宿舍,甚至把记者拉过来拍摄,都一路绿灯,保安那里都给打了招呼。
这时我与梁工另一个项目包装印刷机也基本上成型,处于调试阶段。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相当忙,两个项目一起弄,精力完全被耗尽,我的身上常常是伤痕累累。一次焊接时,将手指一部份烫伤,当时没有引起重视,擦药,结果起水泡,烂成不成样;另一次我正在切割机旁切铁板,都还没有切完,一个工人就将一根角铁伸了过来,我左手本能地往左一避让,结果碰到了切割片上,手背被切掉一块皮。至于划伤刺伤是常有的事,更不值一提。
出了邦泽后,我开始了求职。
有一天我在厚街一家工厂正面试,一个北京的手机号码打了过来,来电人称他是央视十台《我爱发明》的记者贺龙,问了我一些捕鼠器的事情,他说关于他们节目做捕鼠已经做了很多期,你这个机器有何不同?我就说了我发明的机器的优点与科技含量,后来他说报领导审批,随时保持联系。
我知道只要有电话过来,至少项目得到了关注,也就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4月3日,清明节刚过,我便来到虎门常禾集团上班。
期间有联系过几次贺龙,事情好像没有什么大的进展,最后一次与他聊微信得知他想辞工,不想干了,估计是这个原因导致他不是很上心。不过,他说即便他要辞工,也会将这项目给我一个结果的,叫我再等等。
4月9日,正在上班的我接到另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说是央视十台的编导刘宇,他接手了此项目。这次他就催我催得比较急,要我复原之前一二代机器,原来为了拍摄的需要,是需要第一第二第三代机器都存在的,而我多次进行修改,往往是改了就没有了,改来改去就只有最终版,要复原几代机器,就表示我需要从头重新做过几台机器,这可是个大工程。他只给我21天时间,时间非常的紧迫,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遂急忙联系合伙人梁工,决定当晚碰头进行商议。
与梁工商议后,我们分头行动,对结构部份的物料我开始备,能买到的马上在淘宝上下单,买不到的就整理图纸,准备外发加工。梁工负责几代电路板的备料与取样。
接下来的一周,将我忙晕了,所有的物料放到家里客厅里进行组装,试配,把客厅变成了一个大垃圾场,每晚忙到一两点钟睡。我手上有的工具也就只有手电钻,手磨机,烙铁,螺丝刀,常常十一二点还在打磨,估计吵到了不少邻居,幸好没人投诉。
次日一大早六点半就起床,骑上单车去上班,不停的踩车,需要一个小时方才能到工厂,常常是汗流浃背,如遇上刮风下雨,自然是苦不堪言!
在骑车上班的途中,就亲眼目睹了三起车祸,一起在金捷路万科紫台路口,一三轮车被撞,受害者被抬上救护车;一起在大宁村委附近路口,一骑摩托车的青年被小车撞飞,人在半空中跌下;一起在大宁富士高厂门口,骑单车的被一女司机撞上了天。三个人估计都是闯红灯,幸好是斑马线附近,车速较慢,如再快一些,几个人必定四脚朝天,没得救了。
后来老婆体恤我的辛苦,给我买了部电动车,这样20多分钟就可以跑一趟了,大大减轻了我的辛苦。
几台样机在复原,但21天过去,刘宇还没有下来踩点,事情就往后拖了一段时间,这其实是对我蛮有利的,他不催我我也就没有去催他。
在与梁工一起复还机器的时段,多次是带机器打的去沙田,虎门至沙田一趟60元,到梁工住处装电路,装好带回来,可能又有问题,又打的过去。有时是他打的过来,这样来来往往N多次,不知花了多少个60元。
还好后面有了电动车,自己把机器往后面一绑,往沙田飞奔,不但省了打的费用,感觉还更快了,不用塞车。
总之那一段时间,骑车在路上飞奔的经历,今生难以忘记。
到了5月份,又有一个北京号码联系我,就是现在下来的张帅编导,原来刘宇把项目又转给了他,刘宇主要负责我国北方的节目,小张呢,就负责珠三角几个项目。后来得知,小张导在东莞有两个项目,除了虎门的我这款捕鼠器,还有长安一款扫地机器人,中山一家无人船。
小张导问我的几代机器是否都复原了,我说已经复原,其实是第一代还有问题,齿轮打滑还没有解决。原因很简单,我复原机器都是在家里客厅搞,什么机台都没有,制作简陋,达不到精度,一旦样件有偏差,也是凑凑合合组装上去,顶多手磨机磨一磨,打一打,可以说纯手工打造,怎么能达到配合精度呢?所以为了重新弄好齿轮齿条的配合,我决定大改,那次我又花260元钱打的,把机器带到了石碣老鲍处。在老鲍的厂里整整弄了一天一夜,那是累惨了的。回来打的又花掉100多,总之走到了这一步,花钱就如流水,早已顾不到那么多了。
机器复原后,小张导在北京指示,要多找几个测试的点,由于之前一直在邦泽试验,显然是不够的,到时节目内容会很单一,根本无法撑到50多分钟。我在一个星期天带着老婆,在离家约一两公里处的村子里转悠,看哪里老鼠比较多。我很想找一个养猪场,这时在路旁遇到一个开着三轮车拉剩菜剩饭的人,我将其叫住了。
此人正是袁生,约四五十岁,广西人,脸膛红红的,像喝了酒一样。他在村里有承包四个鱼塘,并不是养猪户,而是养鱼户。我直接说明来意,我说你那里老鼠多不多,我来帮你捉。他说多得很,我带你过去看看。
他三轮车在前面开路,我们尾随过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鱼塘,约莫有十多口塘。养殖户都是在塘边搭个篷,吃住在里面,条件相对来说较为艰苦。我在篷子里转了一圈,见塘边老鼠屎铺了满地,心里就有数了。再各处看一看,找到了鼠路。原来他往塘里倒剩菜剩饭养鱼,基本上是从一个固定的地方往下倒,那么这里老鼠必定会来,而老鼠窝要不就是塘边草丛,要不就是篷子的地基下,它要过来吃食,就必须会走哪几条道,这就是鼠道,鼠道是不会轻易更改的。
但是我怕袁生养的十几条狗,感觉不方便,不可能每次过来都打电话叫他来接,每次来取鼠也不可能都叫上他,就很久没有去实施。事实上后来我去的次数多了,气味熟悉了,这些狗也就认识我了,每次去它们都不会冲我吠叫。
我当时还是想找养猪场,问袁生有没有认识的老板介绍一下,他说有倒是有,但人家因为政策问题,都不方便让记者拍摄的,我也就作罢,决定在袁生这里试机器,一旦有成果后就将此地也作为一个点,进入到节目之中。
后来小张导在6月1日下来踩点,我们还在袁生处蹲守到深夜。
踩点后,小张导回京整理思路,写了个《拍摄大纲》,如下:
捕鼠拍摄大纲
演播室:主持人引出陕西佛坪39人毒鼠强中毒事件,专家总结,引出用药毒老鼠与确实有风险,主持人引出,为了抓老鼠,还有一批人选择进行器械抓捕,我们之前栏目也播出了很多,有捕鼠器,有捕鼠笼,甚至还有隐形捕鼠装置,可以说它们在不同的地形里,不同的环境里,各有千秋,发挥着各自的本领,而我们今天的这位来自广东东莞的发明人,他研制的捕鼠器,,可以说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突破,它主要用在大型企业之中,并且可以进行连续的捕鼠,那么他的捕鼠器抓捕效果究竟如何呢,我们跟随前方的记者一起去看一下。
背 景 介 绍: 广东东莞,制造业发达,工厂集中,人丁兴旺,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 也使得鼠患频发,尤其是在工厂的厨房,剩菜剩饭的排放处,集结了大量老鼠,夜晚还没到,它们却已经开始行动, 除了吃人类的剩菜剩饭,他们还潜入工厂内部,破坏生产资料,咬碎工人的生活用品,而且,死后不及时处理,具有传播疾病的安全隐患。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
三:记者走入工厂内,看到,有很多人在抓老鼠,上前采访,经过了解得知,厂里正在进行抓鼠行动,老板宣称每抓到一只老鼠,就奖励10块钱,员工很开心,这抓了老鼠,还能消除安全隐患,还能赚点小钱。 不过老鼠可没有想象中的好抓,活捉几乎不可能,5,6个人一下午,才打死了2,3只,尤其是人一多了,它们根本就不出来,不过有人说,听说厂里有人发明了机器,记者了解后,找到了正在工作的陈康(发明人)
四:陈康是工厂内的产品设计师,记者见到他时,机器已经做好了。
陈康介绍机器,记者看到机器,说这跟我们之前拍的隐形捕鼠器有点像啊?陈康说那个节目我看过,不一样,我这个是可以连续捕捉老鼠的,里面还有很多机关,说着演示起来
五:动画1:陈康发明的全自动捕鼠器,老鼠从从门口进入,会被单向门锁住,整体门向内移动,将老鼠赶入盛放装置,完成捕鼠,然后门推到最大值会回弹至入口处,进行下一个捕捉环节
六:陈康带领记者来到了老鼠经常出现的一处草丛,他说他早就考察好了,这地方就是他机器的绝佳试验场地。
他的第一代机器就放在老鼠洞口。
这样调试好机器,两人蹲在一边静静蹲守,可是有老鼠,徘徊几次就是不进去,发明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正当这时,来了个人(本场反角),发明人主动打招呼,说这是他同为设计师的同事。反角也手拿了一个捕鼠器(自己DIY的简易捕鼠器),来抓老鼠。反角看了看机器一脸不屑,直接说,你这个设计的就不对,而且在鼠洞门口,根本抓不住老鼠,而且,抓个老鼠还要废这么大周折?我这临时做了个小的捕鼠器,就够用了。发明人听着有点生气,他反驳说,谁说的,我试验过,原理是可行的,可以,要不咱们俩比一比?反角说,行,那咱俩也别在这耗着了,以我的经验,这会儿这块抓不到老鼠,不过我昨天抓了2只活老鼠,咱们直接用那个试试。
为了更加全面的看出捉老鼠的效果,二人商定找来一间空屋子进行比赛。
七.我们把两台机器放到一个空房间内,先放出两只老鼠,看一看,哪台机器能够捉住老鼠。最终,反角的机器成功抓到了2次,而发明人的机器却一只都没有捉住,甚至老鼠连进都不进去。整场比赛变成了反角机器的表演赛。
没想到自己通过电脑3D图纸精心设计的捕鼠器,一只老鼠都抓不住,陈康心里很难受也很郁闷,反角赢了比赛,并指出,你这机器,在最前面门的设计上就不对,老鼠有自己的鼠路,贴墙行走,而你却把门设计在中间,老鼠进入的几率太低。里面设计的再精准都没有用,陈康顿悟。(地点:封闭的空屋子,或者围起来的围墙)
八,第二代机器改进,亮相
陈康通过上网查资料,学习了很多有关老鼠习性的知识,他逐渐了解到,老鼠天生对死胡同就有警觉,一般不易进入,只有是通路情况下,它认为安全才敢向前走,于是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机器。
九,第二代动画:第二代新机器进鼠口,两头通透,设有两个门,老鼠穿过两边其中一个门,触发红外线感应带动门落下,将老鼠封住,老鼠在里面不断受到移动的铁板压迫,迫不得已进入单向小门,最终进入捕鼠笼。然后整个机构再打开,进行第二次循环捕捉。
十,陈康机器研究好了,马上联系了记者,有了上次的失败经历,他决定先偷偷地测试一下机器的实际效果,跟记者两人,搭起了一个围墙进行测试。第二代机器第一次测试,效果还不错,机器一连抓了两只老鼠,陈康一看效果好了,决定一雪前耻,暗自准备再跟反角较量一番。
第二天上班,两人在办公室里工作,还不等陈康开口,反角开玩笑,询问陈康最近捉到老鼠没,你那机器是不是已经放弃不做了,陈康说就等你这句话呢,我又做了一台,跟我看看去?上次赢了比赛,反角有些轻蔑的说,别看了,捉老鼠还用那么大费周章?你的思路就不对,你看我的机器简单高效,抓个一两只没问题,陈康却说,我做得是连续捕鼠的,可是有大用处的。两人谈不拢,最终又邀约进行一场比赛。
十一,两人商定,架起围墙,放入6只老鼠, 没想到,反角也带来了一个新机器, 半个小时的时间内,看谁捉得最多。两人捉鼠方式不同,反角靠着两个自制的捕鼠器,走的是短线抓捕法,装置每次激发都要重新安放,而陈康的捕鼠器是长线抓捕法,放在那里待着不动即可,反角已经抓住了两只老鼠,而陈康的机器却因为线路问题,有时候门会自动落下,目前一只都没抓住,最终,陈康只抓住了一只老鼠,再次输了比赛,还被质疑捕捉的连续性。
陈康还不死心,比赛结束,他悄悄跑到工厂后院食堂处,架起机器,决定试一晚上。
十二:早上上班,他碰到了反角,反角询问怎么样,放弃了吗?陈康他坚持要带反角去食堂一起看看机器最后的成果。可是,效果还是不满意,虽然抓住了两只老鼠,不过其中一只老鼠却被卡死在门口,下落板被老鼠身体卡住弹不回去,机器失去了回复原状的能力。
十三:最后的一搏也失败了,可以说陈康几乎崩溃,而这时,反角却没有再为难陈康,也是叹了口气,说知道你的用意,想法是挺好的,但是现在先别想了,先上班。
十四;机器的失败给了陈康很大打击,让他上班都没精神了,只要有空,他就拿起机器,调试,晚上还加班到很晚,研究机器,前两天反角看在眼里,只是劝他让他早休息,第三天,陈康夜里还在研究,正当一筹莫展之际,反角出现,并告诉陈康电路的问题所在,陈康如醍醐灌顶,马上打开了思路,并邀请反角跟他一起研发。(加采访反角为何转变,反角说:陈康是天生倔强的性格,这么多年的共事经验我了解他,这几次失败对他打击挺大的,而且跟他工作时聊了很久,觉得做一个连续捕鼠的大型机器也不错,我就加入了,两人本来就是同事,他会设计,我偏电路方向。干起来互补,也更有默契。陈康采访:我也知道反角并不是真的针对自己,只是不想让我浪费这无用功。不过我跟他说明了我的想法后,他也觉得,一起弄,更好。)
于是之前是对头的两人开始合伙研究机器,这回效率很高,没过多久,第三代捕鼠器就诞生了。
十五:这回二人商定,先低调的实际测试一下,于是找了一间野外的鱼塘。鱼塘老板听说有机器都笑了,说我不需要你们帮忙抓老鼠,我有狗!狗也能抓老鼠?说着,老板把他早上刚刚抓到的老鼠,放出来,让狗去抓,发现果然狗会抓老鼠。这可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不过二人竟然来了,可不准备空着手回去,他俩提出要跟鱼塘老板来场捉老鼠比赛。老板派出他最善于抓老鼠的狗和第三代机器进行比试。(野外散抓风险大,有效画面相对不足,再用围墙框起来,趣味性强,画面感强,但是重复,求定夺)
十六:最终,连续捕鼠器赢得了比赛,连续抓住了4只老鼠,而狗那边,抓住2只以后,就不愿意再抓了。
十七:第三代机器测试成功,两人也觉得是该最终的测试了,正好,厂里最近鼠患又爆发了,可是大家伙抓得都有些疲惫了,二人觉得到了完美展示机器的机会,于是,下午饭点时,就去工厂后院埋伏机器,准备来一场最终捉鼠大战。第二天一早来看,里面抓了6只老鼠,创了连续抓老鼠的记录。围观的工人们也过来了,从来没有一次抓到过这么多老鼠,大家都很认可。厂里老板闻讯也赶了过来,看到结果很开心,当场决定自己出钱订购3台,以后也不用人工费事去抓了。
剧终。
项目总结:
演播室结尾:一个捕鼠器,一场与老鼠作战的难忘经历,让互为对手的二人走在一起,并创造奇迹,成功从来少不了每一个个体的努力。
而这次真正投入实战了,各方面都准备好了吗?我很担心,所以当晚在邦泽我辗转反侧后,很晚才晕晕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