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汉字更应严谨,研究古汉字引用现代著作、县志为据很不具说服力,更不要说用个人推断啦,故而楼主的“ 䢺、䣢、瀑、濮,四字皆同音同义,乃一组典型的通假字。”可否商榷?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瀑与濮在权威古汉语工具书中已很清楚,瀑在《说文解字》:“疾雨也。一曰沫也。一曰瀑,資也。从水暴聲。《詩》曰:“終風且瀑。” 平到切”。《康熙字典》:“【巳集上】【水字部】【廣韻】平報切【韻會】薄報切,从音暴。【說文】疾雨也。 又沫也。【郭璞江賦】拊拂瀑沫。又【廣韻】蒲木切【集韻】【韻會】【正韻】步木切,从音僕。飛泉懸水也。【孫綽遊天台山賦】瀑布飛流以界道。又【集韻】弼角切,音雹。瀑,水沸聲。【左思蜀都賦】龍池瀑。又濆瀑,波浪涌起之貌。【郭璞?江賦】渨濆瀑“。
濮在《说文解字》:“水。出東郡濮陽,南入鉅野。从水僕聲。 博木切”。《康熙字典》:“【巳集上】【水字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从博木切,音卜。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濮陽,南入鉅野。【水經】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河,東至濟隂句縣爲新溝,又東北過廩丘縣爲濮水。又州名。【廣輿記】屬東昌府,春秋衞成公都此,漢鄄城,隋濮州。又竹名。【前漢哀牢夷傳】其竹節相去一尺,名濮竹。又【孫?雞林類事】高麗方言謂鼓曰濮”。
䣢和䢺到底有没有关系,笔者认为两字地名同在一水系,应该有关联,会不会 “䣢”在使用过程中被“䢺”假借呢?何为假借字,假借与通假常又混在一起,但是假借字有一类情形:某些词义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写成“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飞翔的“飞”写成“蜚”等等, 䣢和䢺是否如此,有待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