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派失败之谜
作者 邓顺天成
在晚清中国专制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崛起了四位中兴大臣,他们凭借才能剿灭农民起义,开启洋务运动,企图力挽中华几千年专制王朝纲常名教的覆灭。
这四位大臣是湘军头子曾国藩、洋务大师李鸿章、一代名将左宗棠和近代教育的奠基者张之洞。
从这晚清中兴四大臣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虽有诸葛亮再世,也不能中兴晚清的缘由。这四位大臣之间的作用是相互抵消的,特别是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对外软弱派在政局中占着主导地位,把强硬派取得的功绩给化为了乌有。
软弱派在洋务运动中,崇洋媚外,对洋人采取了一种过分依赖的态度,到处表现出一种奴颜媚骨的嘴脸以讨好洋人,想以此来换取洋人的支持,结果被洋人越发看不起,洋务运动始终只能学到别人的浮表和过时的末技,这就根本谈不上中兴之路了。因此,晚清的中兴之举,只能给未来播下一些种子,要想国家富强,只能化为一场梦。晚清中兴的失败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永远不要让软弱派主政,软弱派只能使强国变弱,使弱国灭亡,依靠他们来变革图强,无异于缘木求鱼。
值得回味的是,软弱派在主观上也是希望国家富强的,所以才会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实践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这些中兴的大臣,皆是智慧之士,看到此“软弱姿态”无效了,为什么不改变方略?难道这是一种性格使然?政治上的软弱性是由一种性格的软弱性决定的吗?但你说他性格软弱,但对农民起义却那么残酷强硬!是什么决定了他们对外政治上永远的软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