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苦瓜文学观”
作者 邓顺天成
这几天读汪曾祺的散文,他从自己的苦瓜经历中品出的“苦瓜文学观”给人印象深刻。
苦瓜,在汪曾祺的故乡叫癞葡萄,原是种来观赏,不是吃的。他最初是从“苦瓜和尚”石涛的画上知道了“苦瓜”之名,但不知苦瓜为何物。抗战时到昆明上大学,才在昆明知道了苦瓜原来就是癞葡萄。他在西南联大时学会了吃苦瓜。定居北京后,有一天,有两位同乡到北京看汪曾祺。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一位同乡问:“这是什么?”
汪曾祺告诉他是苦瓜。
“我倒要尝尝。”这位同乡说着,夹了一小片入口,随及叫道,“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
汪曾祺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
“不错!”这位同乡说。
汪曾祺于是告诉他们这就是癞葡萄。另一个同乡说:“癞葡萄,那我是知道的。癞葡萄能有这个吃法?”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种植于广东,广西,后来传到了全国各地。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后来也有吃苦瓜的了,有人还很爱吃。从这些苦瓜经历中,汪曾祺提出了自己的苦瓜文学观:
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中开除出去。希望我们的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他的那位老乡一样,问:“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希望这些人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
我觉得汪曾祺的这一苦瓜文学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永远的文学创作指导意义。
邓顺天成
2013、5、6于北京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