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报道称
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
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筹款顾问
在各大医院内开展业务
有些筹款项目中
顾问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

(网络配图)
来看看记者的暗访,这些筹款顾问每天在医院里地毯式扫楼,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一个下午就扫完大半个医院。

记者在跟踪过程中还发现
筹款顾问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
对求助者财产状况
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
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

在宁波一家医院,从顾问和患者家属间的对话可以看到,对筹款目标就是他们双方“商量着来”,并没有具体的医疗凭证或方案作为依据。
筹款顾问
你们想筹多少?
家属
这个嘛,实际上那你说...
筹款顾问
对,照我说没具体数的
家属
能捐几块就几块
筹款顾问
那你觉得目标金额5万可以吗?
家属
可以
在郑州,有患者表示自己没有职业,是农民。筹款顾问直接帮他们定了15万的筹款目标。但随后知情人士透露,这家人曾于2015年获得过征地拆迁补偿,但患者家属称“很早的事了,那10万8万够干啥”。

诸如此类不规范的问题
顾问还表示
公司不会来调查
很多求助者在提现之后
甚至不再证明资金去向
顾问们对此
倒也是不闻不问

接下来剖析一下这些筹款顾问
工作流程中的“不靠谱”
先来看看具体步骤

“扫楼”
1
“扫楼”是指挨家挨户拜访,本是保险等行业内常用语。
例如成都水滴筹志愿者,每天都在成都的各大医院拜访病人,“5到28楼,基本上一下午扫一半,第二天下午扫另一半”。
询问患者信息
2
筹款顾问也十分注重话术培训,在现场经常可以听到顾问这样说服患者:“半个小时就能给你办好,前面这两家都是我昨天刚给他办的。他家昨天一晚上筹了五万多。”
写故事
3
说服患者和家属后,撰写“求助者故事”如今已经成了“小case”。因为文章都有模板套用,路数几乎全都一样。
要求转发
4
最后,顾问还会教求助者如何做才能让效果最大化。在微信上群发消息,转发的人越多,效果越好。
有筹款顾问透露,公司给顾问的报酬也很明确:前5个有效单每单80元,6到10单每单100元。这位顾问自称上个月就拿了14000元。当然,每位顾问每月得完成35单,不然就会末位淘汰。

帮病患捐款
还给筹款顾问提成
水滴筹为什么要这么做?
据筹款顾问透露,据测算,通常一名癌症患者会有四五千个人给患者捐款,数额在20万左右。爱心人士捐款时,后台就会推送癌症保险,因为这类人群当时购买癌症保险的几率较高。


诱导人捐款给并不困难的人
已经很让人生气了
还要再把对方当成营销对象
赚笔佣金
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视频一出
网友纷纷表示寒心……

对此,水滴筹11月30日回应
表示地推团队全面暂停服务

水滴筹称,已有超过2.5亿人参与帮助。作为一种公益形式,网络众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凭借"讲故事""编故事"吸引人气,问题频频曝光,如此"无人驾驶",众筹平台必须管起来。

水滴筹究竟是筹爱心
还是愁爱心呢?
狼来了的故事
难道没听过吗?

网络个人大病救助帮助了很多因贫困而无法得到救治的人,但另一方面,因监管疏漏,以水滴筹为代表的网络个人大病求助平台还频频曝出“诈捐门”。如女子诈捐得钱后炫富,德云社演员吴鹤臣有车有房也募捐等。
【“水滴筹”发起人曾被判全额退款】
11月初,全国首例因网络个人大病求助引发的纠纷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定,筹款发起人隐瞒名下财产和其他社会救助,违反约定用途将筹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违约,一审判令其全额返还筹款15.3万余元并支付相应利息。
对于这起案件,水滴筹相关负责人当时告诉记者:“(这起)筹款发生在2018年年初,迄今已有近两年时间。事实上,平台从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持续完善平台规则和操作流程,迭代升级风控机制。”
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捐助者出于对此类公益平台的信任,愿意伸出援手,但宽松监管必然将在长期损害公众利益,挑战自身的商业模式。
如一网友所说:“对于真正的、求助无门的困难病人,这种众筹方式确实有很大的帮助。有人主动上门帮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福音。用互联网搭建互助和自救平台,是一种有益的新尝试。唯有规范它,才能使得这种新事物不至于消耗爱心,被公众信任和接受,真正拥有未来,不要让好心人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