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凤凰山浪子

西充人从遗传学和常染色体看属于北方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9-3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哪些地方是高发地区?
根据文献报道,在我国,地中海贫血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的广西、广东、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WeGene 选取了 1000 名 WGS 用户的数据查看了地贫基因携带情况(下图为α地中海贫血的α基因缺失携带情况分布图),频率较高是南方的五个省份(包括广东,广西,云南,海南,贵州),其携带情况基本与文献报道相符合。
 楼主| 发表于 2021-9-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从文化认同上来看,湘语区几乎是六南方言区最不认“汉”的。吴语区本身和北方联系紧密,有很多得到基因检测印证的北方南渡家谱;闽粤客语区虽然和北方少有联系,但人家因为在上古时代没阔过,所以喜欢制造衣冠南渡的叙事和半真半假家谱以加强对汉族的认同感。赣语区也多少能拿出来些真正衣冠南渡的家谱,比如华林胡氏。只有湘语区,北方基因比浙江少,家谱几乎都是江西来源,近代知识分子也偏偏喜欢往楚人甚至苗人身上靠,我在长沙的那些老同学几乎没几个认同自己是所谓“南下汉人”后裔的,要么是朴素的楚人南蛮子认同,要么就是家谱上的江西移民认同。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百年前的四川人今天四川依旧有很多,湖广填川填的只是川中川西这些盆地中心地区,川东北川南这种盆地外围丘陵地区依旧是本土人种为主。2.300年以前四川人和成渝地区的人种不一样,当时四川人大多数都是来自古蜀,和藏区的氐羌系民族。文化属于纯西部文化,川东北南充一代就是最正宗的四川文化,当地饮食文化和受陕西影响的广元不同,反而更接近新疆一代的饮食文化就是古四川文化的活化石。而当代成渝地区四川人大多数是苗瑶或者长江中下游稻耕人种。饮食文化更接近湘赣地区。至于人种,看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都是长相普通人。但是分辨度很高
 楼主| 发表于 2021-9-12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
分享一篇探究分子人类学的好文章,随着分子人类学研究深入,关于南北汉族历史的真相越来越接近。
以下是转载。


关于国内的树,可以看这个
(发不了链接)


下面这个是yfull的网站,俄罗斯人做的,对于没法看魔方支系的同学,可以看这个,虽然东亚的支系没有魔方细,但是基本的大簇都能看到。
(发不了链接)


因为分子人类学更新很快,直到最近才终于对历史时期的支系有比较清晰的把握。于是很多二道贩子,一知半解的民科,还有历史发明家制造了很多迷惑圈外人的言论。我这里就一一驳斥一下。


汉族父系高度统一,所以汉族纯血。这个我刚进圈也信过,因为那时测序水平不够,测出来的爆发簇都是在历史时期之前的,那当然全中国O3都很多。然而,O3多,也不代表什么,缅甸O3也多,而且还是h汉最喜欢的汉藏m117,这只能说明,汉藏缅语族确实存在,然而共组年份也至少大于6000年。
只看比较粗略的上游,南北汉族确实很统一,然而细看之下,南方汉族的大部分本土支系都是夏商之前就已经在南方生活了。
所谓历史时期的北民南渡,确实规模不小,但是也没h汉想象的大。南方汉族大多还是5000年前就生活在本地的土著民族的后代。
O是汉族,C是胡人。可是近些年的新进展告诉我们,C之下的C南,存在一个夏商之交的爆发簇,从后裔姓氏推断,很可能是商汤;司马懿,孔子也很可能都是属于这个家族的,怎么着,你准备把他们开除汉籍?
而上述游牧民族中的C大多是C北,和汉人中的C分开起码10000年。而从另一个方向说,游牧民族里O也不少。科尔沁包氏家族,一个蒙古族中的贵族家族,就是O系,还是北方汉人中常见的支系,而哈萨克族的乃蛮部落也是高频O系,所以即使要用支系区分民族,也请您多学习一点,起码用历史时期的支系去对应,是不是?


北方汉族都胡化了,华夏正统在江南(岭南)。这不仅在分子人类学,在体质人类学,历史学,也是民科的日经话题。正好最近的研究可以基本给出一个结果。从历史时期的支系看,绝大部分先秦时期(华夏族的起源时期)的支系以及下游都在北方,而北方汉族中和鲜卑族,蒙古族关联的C北,并不多。
当然这里有个漏洞,也是我们最近在探讨的,那就是,北方民族中存在大量历史时期之前就跑到草原的O系,尽管属于三皇五帝时代的奠基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跑了回来,那这一部分是没有办法统计的。
不过就从C北的比例(北方1到2percent)看,也不会太多。下面我们看南方,一个结论就是,南方的大家族,基本都是土著。除了汉刘在华中地区的巨量扩张(8percent的男性),大部分北方家族在南方没有留下足够的后代。即使有那么一两个,也在苏南,江淮。这个,倒是很令人吃惊的结论,我估计这要归功于宇宙大将军侯景。目前,我们也在跟进这一方面。
我姓李,是李唐后裔,你姓赵,你是宋宗室。从目前的样本看,一个姓氏下会有很多的支系,而越大的姓氏,支系分布也就越接近中国人的平均分布。反过来说,一个支系下也有很多的姓氏,即使是汉刘的标记,最后也只有22percent姓刘。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首先,大部分簇的爆发时间都在秦汉之前,在姓氏分流的时代,一个宗族的人会自然演化出很多姓氏,其次,秦汉以后,一个姓氏的人也会因为过继,绿帽,冒姓,改姓等改变自己的姓氏,所以分子人类学反而证明了,族谱这种东西,明清的还能看看,超过500年的,基本就是神话。
汉族血统比其他民族纯。首先,血统这个东西,不应该看常染吗?如果就从父权的角度看,汉族也不属于最纯的。汉族O很多没错,可是O代表不了汉族,而且O诞生了起码30000年,O3也诞生了快20000年。这个尺度去讲民族没有什么意义。不然,英法德都是R,不也挺纯的?从父系上看,历史时期内,大部分农耕文明区域都没有出现很严重的人口替代。所以,现在的北方汉人就是历史时期的北方华夏人的后代。南方人,大多是南方土著民族的后代(可能有一些区域因为进入文明晚,产生了一些奠基者效应,不过奠基者也不是北方的华夏人。)
目前比较肯定的是(当然没有古dna为证,都不能百分百确定。)


O-F155的下游O-F254是刘邦或者他老爹。这个从分子人类学角度没有任何问题,两汉最大的支,与其他簇拉开一个数量级,而且多次爆发。


姬周还不能确定,N-F1998一级分支确实很多(商周之交爆发的极为猛烈),但是下游缺少二次爆发,有点难以让人信服是姬周,毕竟同姓诸侯里不乏晋,郑,燕,魏这样的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国。


O-F4249大概率是陈国-田齐。西周初年爆发一次(陈国),2600年前二次爆发(田齐),下游还有一个第五家族(齐国公族的后裔)。


秦赵同宗,目前还没有一个很让人信服的支系,3256支系上很像,有一大一小两支,但是赵姓太少。1266分布和赵姓都很合,可是只有一个簇。


其他诸侯国还在讨论中,O-F700有点像姜齐(北方那两个崔姓大簇可能都是冒牌货),楚国公族也很难判断,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爆发的大簇也很多。我列一些我感兴趣的支系,欢迎大家讨论。


O-F3323,3800年前爆发,集中在北方。男性占比2%。


O-F793,春秋时期爆发,集中在江西附近,应该是某个诸侯国。


O-CTS8998,2600年前爆发,集中在楚国统治区域,应该也是某个诸侯国。






讲个笑话,土耳其人测了基因结果和希腊人最近,然后怒喷基因测试不准。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子人类学打脸网上流传得比较广的几个观点:

一、南方人都是中原(北方)迁徙而来的?南方大家族很多都是当地土著。南方人的本土支系在夏商之前就在南方生活了,但南方人的一些族谱很喜欢描述祖先来自中原或者北方。

二、每个大姓氏都有非常多的父系,“同姓一家”是最不可靠的谎言。小众姓氏反而父系比较一致,所以小众姓氏能够很好地溯源。多数姓氏的族谱都是明清朝所修的,在修的时候很喜欢和历史上的同姓名人沾边。但分子人类学证明了,过继、绿帽、冒认、改姓的例子非常普遍。

三、上古汉语有复辅音,这种语法特点还保持在藏缅语族之中。汉-藏-缅的主体有同源关系,汉-藏-缅父系都有高频的M117,他们是在五六千年前分离的。没有哪种南方方言的语法接近上古汉语,上古汉语属于原始的汉藏语系,现在汉藏语系可以分109种。

四、殷商后裔在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司马氏都是殷商的C系南支,C系南支很早就参与了华夏的形成。游牧民族的C系北支与C南分离了一两万年,二者是比较疏远的。

五、北方没有大面积“胡化”,常染和古人接近,而且北方汉族里面的C系北支占比并不高,“胡化”被夸大。秦兵马俑反映了北方汉族的长相,这种长相至今还保持着。五胡乱华与衣冠南渡的说法被夸大,并不是说这段史实没有发生,而是被夸张了。

六、在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就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人种替代。北方人是北方华夏人的后代,南方人是南方土著与北方汉族的结合。这个从常染色体上也能反映出来,南方汉族绿色部分比较多。

七、所谓“客家人最纯”的说法,也有争议。有一些客家家族的确来自中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赣南土著、福建土著。广东客家的汉族成分,甚至不如潮汕民系高。广府民系的土著成分又比客家要高,是广东三大民系里面土著成分最高的。
发表于 2021-11-15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种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22-2-22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百年前的四川人以唐宋后裔,和鄂东还有赣北移民两大民系为主(所谓的湖北麻城孝感,也是四川明代的相对土著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四川人普遍说明代的官话(各地居民聚在一起为了交流方便说当朝通语,跟台湾人说民国官话是一个道理)各地的比例不匀,有些地方唐宋后裔幸存多一点(比如嘉陵江流域,比如青衣江流域),有些地方则以鄂东移民为主。
现在的四川人,等于再把三百年前的四川人按照大概三七开的比例,又加入了七分湘南,粤北,闽西等为主的南方移民(也伴随有少量江西湖北陕西甘肃移民,不过数量占比很少)。

各地比例同样不匀,比如岷江流域尤其是河西地区的明代居民幸存比例很高;而嘉陵江流域河西的西充射洪盐亭南部剑阁等几个县则保留了更多明代乃至更早唐宋时代的居民。

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地区保留了明代口音,一部分地区则转变为清代新的南方通用官话(即西南官话,实际上西南官话作为清朝的南系官话通音,并不仅遍布整个西南,还通行于近代的不少福建江西很多州府县城)。


QQ图片20220222180420.jpg

QQ图片20220222180425.jpg



两大土著高频区:成都平原的岷江河西地区以明代民系为主;嘉陵江-涪江分水岭地区则保留不少唐宋民系从居民基因上,四川人也越来越接近南方人了。

原本唐宋时期四川人很可能跟江淮类似的南北混合民系;再到明代的类江淮-吴语区的南方北部民系;再到现代的类湘北鄂南的典型南方民系。不过四川民俗民风给人感觉隐约和古代的西北地区有少量斩不断的联系,比如面食,脏话俚语等。

各地四川人并不是一个“籍贯上的统一体”。甚至四川各地的方言,饮食文化也有极大的差异(拿吃辣来说,有一个冷知识,盆地也并非人人爱吃辣的。川北少数地区甚至不比西安人能吃辣。)以极端案例来说,四川既有依然说客家话的几乎100%纯正的客家后裔,也有近乎没有和外省人通婚的山村唐宋后裔(唐宋四川有一堆稀奇古怪的税,苟,母,鲜等特有姓氏家族,在少数贫瘠偏僻的区县依然大量流传于今)。他们之间几乎没有血缘关系,内在联系四川人的纽带是清代民国依赖的共同历史记忆,以及逐渐趋同的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22-3-12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浙地区地理上虽然说是南方,但是实际上是江南丘陵-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

最核心的问题是长三角-北京这一线其实是没有任何地理阻隔的。导致彼此的交流非常频繁。

按照历史惯性来说,北方民族南迁是主要迁徙模式。南方民族北上需要的驱动力则更难,历史上发生的不多。

因此不低的纬度,让江浙沪地区的居民遗传背景成为了一个大体类似北方却有些差异的板块;但是江浙沪其特殊性在于北侧无地理屏障,因此南人北上相对来的也相当频繁。考古学上已经证实,比起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古人,今日的华北人的南方成分从几乎为0增多到了大概一二成的比例了(因此导致北方汉族的南方成分比日韩民族都高)。其中最关键的可能就是江浙沪地区的“混合人群”历史上北上,尤其是龙山时代的奠基者效应,春秋战国吴楚北拓,明代燕王扫北和南人北上等历史。

另外四川盆地也是个类似又有些不同的案例。四川盆地说是秦岭以南的南方,但是和外界交流实际上只有三个关键的通道:川陕蜀道,长江三峡,岷江河谷。

四川盆地居民历史上长期是三者来源的动态平衡融合体。因为地理的缺陷闭塞性,导致盆地民系北迁非常困难,因此秦陇-四川其实更多是强势的北方族群的单方面交流。至于盆地人口来源都主力军,不同朝代略有不同而已:古蜀奠基者是来自岷山西北方向的民族,秦汉唐宋则重点是的秦陇汉族移民,明代通过三峡与湖北交流更多。大体格局在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后其实依然保存完整,直到明末的嘉陵江-涪江流域,成都西-雅安一线都有大量唐宋土著保留。

另外四川土著和浙江江苏同纬度地区的居民常染其实是基本一样的,盆地内唐宋土著保留最多的剑阁西充等县常染也基本上也是所谓的“南方的北极”,跟长三角南北程度基本一样。历史上都维持了南北交流的动态平衡。

唯独清代战乱和官方组织的湘客填四川,彻底改变了四川70%地区的人口结构。使得四川七成人基因遗传趋近于湖南中南部以及粤北的客家人。各地的县州志,地方家族族谱祖源记载以及常染数据都可以互相印证。

从四川土著来看,比起同纬度长三角人,南北程度没有差异,只是东西成分的差异很大(四川唐宋土著高频地区的汉族的基因检测往往有10%以上乃至20%的类“藏羌成分”)。南北程度的接近,更加证明了这种“动态平衡”模式:既没有换血,也远非是万古一系。

番外篇,纬度类似的湖北。我倾向于认为古湖北和长三角,古四川基本上也是一样的处于这种动态平衡中。

明清的战乱和移民恐怕是长江流域两千年来最大的变局(江南也遭遇了太平天国,不过因为历史巧合以及外力介入,并没有导致类似四川和湖北的毁灭性的后果)。不过湖北也遭遇了战乱,以及江西填湖北等事件,境内大规模遍布赣语方言/赣语残留影响痕迹。不过湖北被替换的程度不如四川深刻,另外其人口主要来源江西也不如湘南和客家人南,所以大体上湖北和浙江还是类似的(虽然比同纬度浙北苏南已经偏南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3-12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可以推测战后的川南土著保留也不比川北少。宋末一系列抗元据点,包括钓鱼城,神臂城等大多位于川南。不过明清的两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绝大部分都是南方移民,路线上必须要从川南进入四川。因此数倍于本地人口的庞大的移民人口把川南的土著比例稀释了。而川北一些偏僻贫瘠的山区因为位于交通末端,所以鲜少湖广客家移民定居进入。

当然其实可以看到里面有偶然成分,假如明代那次恰好是类似客家或者湘南之类的北方边缘地区躲过了战乱而人口众多为患(历史上的正常情况下,其实四川人口应该是陕甘来源为主,湖北湘北皖南赣北等沿江同纬度迁移为辅,外加部分藏羌彝和云南贵州各族人口流入;明清的两次南方人为绝对主力的移民运动实在有很大的巧合成分在其中。。尤其是第二波决定性的移民,直接把成渝核心地带的盆地主流居民常染遗传拉到了湖南-福建的水平;不过盆地内部多样性很高,也有诸如江淮人的剑阁南这样的“偏北”的土著保留较多是区域),比如朝廷对北方大地组织一次“河州填华北”,或者是“榆林填华北”,“大同填华北”,那现代华北人的常染可能比起古代会有不小的改变。当然北方汉族内部的极限差异本身就不算很大,远不像“南方汉族”中的剑阁-客家的差异那么离谱,所以不管怎么填也不会有类似四川这种颠覆性的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22-6-17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四川的宋代土著遗存相对较多的市主要有:南充、巴中、广元、绵阳、遂宁(主要是射洪蓬溪)、达州、乐山等。 而被元明、清朝两次「填四川」移民替换较为彻底的市有德阳、内江、资阳、自贡、广安等。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各省迁川移民按照同乡的原则聚居,保持了原乡原土的方言,从而在移民迁入地形成了众多的“方言岛”,这从侧面说明了各省迁川移民的(府州县)原籍特点。

在资中铁佛镇,广东长乐(五华)人住得最多,他们的语言称为客家话,又叫广东话。资中的另一种方言叫湖广话,它是来自于湖南宝庆府的邵阳和湘潭一带的移民流传下来的方言,因而又叫“宝老倌话”,也叫“邵腔”、“苕儿腔”。[14]长乐话是南充县的第二大方言,南充县说长乐话的人约占9万,占全县人口的18%,长乐区移民来自湖南古靖州(今属贵州省天柱县)一带的汉族与侗族杂居地。[15]仪陇县的客家人多来自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翁源县一带,也保留了自己的部分方言。在乐至县,湘方言分成两派,北部良安区和南部少数乡村通行“老湖广话”即老湘语;乐至县中部部分乡村通行“靖州腔”,即新湘语,是三百年前湖南靖县、会同县(原湖南靖州府)迁川移民所流传下来的方言,此外,金顺乡“广东湾”曾通行客家方言。[16]简阳与金堂交界的“三星区”一些村落使用“宝老倌话”或称“老湖广话”,它是湖南迁川移民遗留下来的湘方言的一种,至于号称“天下客家第一镇”的洛带古镇一些地方说的是“土广东话”。[17]

隆昌县境内除代表性方言“四川官话” [18]以外,还有六种以上非官话方言,即广东梅县客家话、闽南长汀客家话和属湘方言的零陵(属永州府)话、麻阳(属沅州府)话、老湖广宝庆话、衡州话。“四川官话”是隆昌县城集镇共同的交际语言,说这种语言的人约占全县人口的40%,客家话占35%,湘方言占25%,呈错杂分布状态。[19]隆昌县境内基本上保留了四川境内的几种主要方言,其“方言岛”之多为川省少见。


蓬安县境内的方言主要有“周口话”、“永州话”和“沅州话”。说周口话的人口约为45万,占全县人口72%。“永州话”为蓬安第二方言,操永州方言的为清初湖南永州府祁阳县和零陵县迁蓬安的移民后裔,人口约15万,占全县人口的26.2%。操“沅州话”的主要是清初从湖南沅州府迁往蓬安县的移民后裔,人口约1万,占全县人口1.8%。[20]营山县除说四川官话外,还有两种方言即“茶盘话”俗称“永州腔”,人口约6.6万,占8.5%,操“永州腔”的人,祖籍多是湖南永州(零陵)一带。“安化话”,俗称“安化腔”,人口约0.4万,约占全县人口0.5%,说“安化话”的人祖籍多是湖南安化(属长沙府)一带。[21]

此外,威远亦有广东话、湖广话“方言岛”,内江亦存在湘方言的老湖广话、客家话,金堂县流行金堂话、老湖广话、广东话、福建话。

如上所述,资中的长乐话、邵阳腔,南充、乐至的靖州腔,隆昌的梅州话、长汀话、永州话、麻阳话、宝庆话、衡州话,蓬安的永州话、沅州话,营山的永州腔、安化腔等等方言,都是迁川移民同乡聚居而留传下来的原籍语言,移民们坚持“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信念,使原籍方言顽强的留传下来。

四川官话与众多的“方言岛”既强烈地体现了移民来源地特点及迁川的时间序列,又反映了“方言岛”移民在清初迁川后封闭聚居的事实。但是,大多数入川移民的语言已经融入四川官话之中,据李世平先生[22]、柯建中先生[23]、王笛先生[24]、蓝勇先生[25]、王炎先生[26]、曹树基先生[27]等人研究,清初有百万以上南方移民迁川,土著却只有五六十万,新迁移民的语言竟然没有改变明代以来即已通行的“四川官话”,这是一个颇为悖谬的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各地市常染由南北偏向度排名
D类
1、内江
2、自贡
3、广安
4、资阳
5、宜宾
-------------------
C类
6、泸州
7、眉山
8、德阳
9、成都
10、遂宁
-----------------
B类
11、乐山
12、达州
13、南充
14、绵阳
--------------
A类
15、巴中
16、广元
绵阳部分县(例如盐亭)、南充部分县(南部阆中西充)可归入A类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四川重庆常染血统最南的10个区县...
1、乐至县
2、隆昌县
3、荣昌区
4、中江县
5、金堂县
6、岳池县
7、资中县
8、大足区
9、东兴区
10、威远县
11、长宁县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成都常染水平和乐山接近?
成都清代遭受的移民比例明显高于乐山,且以哈嘎人最多🤮,但现代成都人常染水平和乐山非常接近???
原因有二:
1、成都明代土著比乐山更北。
成都元代有军屯,里面很多北人,明代成都军籍移民占了人口一半以上,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整体也比乐山的湖北江西湖南移民要偏北。
2、成都清代移民有一定量北方人。
陕甘等北方人,虽然对成都大市的贡献只有几个百分点(可能不足5%),但对冲哈嘎湘南血统还是颇有成效的。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四川简阳人口的清代移民的来源。
依据族谱。
湖南50万:长沙15万、宝庆19万、永州15万
广东96万:嘉应80万🤮、惠州16万
福建26万:汀州20万🤮、龙岩4万
江西16万:赣州5万、吉安7万、南昌4万
湖北199万:(麻城移民传说)--可信度不高全部是附会明代老移民,实际多为明代当地土著人口。
简阳目前的人口大致是湖南、哈嘎、明代土著三分天下,从姓氏看简阳的湘南系移民并不逊于哈嘎系,事实上并非如此,四川简阳清代的血统变化太可怕了,那些自称长沙府醴陵、浏阳籍的移民有很多实际是哈嘎人,自称吉安府、南昌府移民的可能也包括了部分哈嘎系的华南山区棚民🤮🤮,扣除虚假的麻城移民后,清代涌入简阳的移民中以华南哈嘎人最多,高达三分之二,其次才是湘南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省份来论,重庆常染最接近的是江西北半部和四川。南北层次上,重庆和江西北半部(去掉吉安赣州后的剩余部分)以及四川汉平均水平非常接近。不过东西层次上,四川汉整体比重庆偏西,江西北部又比重庆偏东了。
另外,江西北半部也是一个很大的箩筐,萍乡实际上比吉安还南一些,宜春和吉安半斤八两,萍乡本地人和吉安是接近的,但萍乡有四分之一Hakka移民.....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为什么与云南差别较大。
明代初年,云贵二省的军籍移民(含家属)都有30万左右,来源也相似,但现代贵州人遗传上更偏江西湖南,而云南偏西又偏北.....
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1、贵州土著民族和云南土著民族不同。
云南土著,属于藏缅语系的比例较高,例如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彝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的血脉来源是新石器时代的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考古学文化人群(典型古西北北方基因)在青铜时代大量南下川滇,融入当地土著(南亚语)后逐渐形成现代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彝族等川滇主流少数民族,而贵州土著属于苗瑶语系和壮侗语系(侗台、仡台)的占了大头,例如苗族、布依族(北壮)、侗族、瑶族,这些少数民族相比于川滇藏缅人而言异常上显著偏华南,而川滇少数民族相对偏北方,这些贵州土著历代与汉族通婚、汉化,互有渗透.....
2、明代中后期流民
明中后期云南贵州都有大量江西抚州等地流民,不过不清楚对二省的贡献各有几何,但从贵州民间祖籍江西的流传度远高于云南看,贵州这一时期江西移民的贡献率可能高于云南.....
3、清代改土归流后云贵再一次涌入大量湖南、广东、四川三地移民。
至道光初年,贵州客民已经达到三四十万人,由于客民青壮年占比更高,实际对人口的贡献接近10%。
云南改土归流以后的移民可能接近百万,来源与贵州相似,对人口的贡献接近20%,集中于昭通等东北部地区以及文山州、西双版纳州等南部地区,而昆明、曲靖这一时期的客民较少。
总体上造成云贵的人种、姓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前两点。
无论云南还是贵州,明代前期的外省移民对当代人口的贡献率都不足50%。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江西人比现代江西人血统更北。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江西800多万人口,其中 :
中部吉安府占20%...
最南部的赣州府+南安府占6%...
现代江西有5000万人口。
结果原吉安府人口仅占9%,原赣州府占19.5%之巨了🤮🤮🤮.....
最可怕的是,原明代吉安府的吉安、宜春、萍乡、上饶许多县,今天都多出了10%-30%不等的哈嘎、闽西南移民🤮......
现代赣州人也不是明初的赣州人了,现代赣州人有1/4又来自明清广东福建哈嘎人北侵....🤮(广东更多)
江西宜春市各县明清涌入的哈卡人比例估算🤮🤮:
袁州区15%
万载县30%
铜鼓县50%
上高县5%
宜丰县5%
奉新县20%
靖安县15%
高安、樟树、丰城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宜春市目前全市有50万+的人口源于明清赣州哈卡人北渗,高安丰城应该也有一点,全市接近60万,哈卡占目前宜昌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首先,江西省常染南北偏向上是必然比闽粤两个省都要北的,但赣州、吉安、萍乡、宜春、上饶明清时期涌入的闽粤移民后裔今天总人口550万以上,也就是江西目前约11%人口为明清闽粤迁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填四川的湖南永州人主要来自永州北部。
清代填四川的永州府移民,85%来自原永州区域,15%来自原道州区域。
目前,川渝的永州府后裔1100万人左右
永州本地目前还有300多万人
加起来1200多万
而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湖南永州区域在册只有6万人口,即使考虑漏记和后面的明代移民,起点也不过10万左右....
从1391年的10万人,繁衍到2020年的1200万人...
这个繁衍还是很夸张的。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的来说,现代四川汉族人口可以分为以下四大部分:


第一种,是清代初年的湖南移民,这是现在四川重庆汉族人口中最庞大的一类人,来源地有永州府(永州)、宝庆府(邵阳,娄底)、衡州府(衡阳)、沅州府(怀化)等,其中以永州府宝庆府最多。
广泛分布在川北、川东、川西成都平原北部、川南泸州宜宾以及重庆全境。较聚集的重灾区是广安市全境。其次是蓬安、营山、遂宁、安岳、乐至、资阳市等地区,这些地方主要讲成渝片方言和岷江小片方言。这些地区典型特色姓氏主要是湖南土著姓氏,主要为唐、蒋、邓、肖、谭、彭、贺等,这其中以唐、蒋两姓最为典型,这两姓是永州北部4个县(零陵,祁阳,东安,双牌)最大的土著姓氏,有两千年以上历史,2007年,唐姓在湖南永州就有约50万人,占当地人口的8.4%以上,蒋约有30万人占到5.46%的比例。这些湖南移民后代讲话的一个特点是hf不分,称呼爷爷为嗲嗲(diadia),现代湖南永州话郴州话听感上也很非常接近川渝话。。


第二种,是清初广东福建的客家移民,这些人主要分布在川南内江自贡等地,来源地有嘉应州(梅州),韶州府(韶关),汀州府(龙岩),赣州府(赣州)等,其中以嘉应州最多,主要讲仁富小片方言,说话带卷舌,称呼爷爷为阿公或家公(嘎公),较聚集的地区有自贡、富顺、威远、内江、荣县、隆昌、荣昌等地区。这些地方的特色姓氏主要是闽粤赣交界处典型土著姓氏的曾,钟,赖,廖,黄,邱,叶,林等等,这些姓氏在广东梅州,福建龙岩频率极高,这其中以曾和钟最具代表性。曾是梅州第4大姓,比例占梅州人口的4.2%以上,有23万多人,在赣州也有40万人以上排名第6,而钟则是梅州第8大姓,比例3.3%约18万人,在赣州则有5.5%的比例约53万人(2017年数据)。


第三种,是元代、明代的江西、湖北的移民,贯穿了明代的各个时期,主要分布在川西的乐山、眉山一带,来源地有南昌府(南昌),吉安府(吉安),黄州府(黄冈),武昌府(武汉,咸宁)等。其中以南昌府和吉安府最多。较聚集的地区有眉山、丹棱、乐山、井研、沐川、犍为、名山等地区。主要讲典型岷江片方言,该地区特色姓氏有刘、徐、朱、宋、余、熊、郑、万等等,这其中以余、熊、万三个姓最具代表性,这三姓在现代赣北、鄂东也是较常见的姓氏,是江西北部两千年以上历史土著姓氏,2012年,湖北余姓有1.2%的比例约74万人,是湖北第13大姓,江西余姓则有1.9%的比例59万人,排名第20,湖南余姓则比较少,熊是南昌第2大姓,江西第17大姓比例1.5%左右全省约66万人,湖北有68万人排名第17比例1.1%,同样熊姓在湖南也是偏少的,现代鄂东地区熊姓无疑来自大规模的江西移民。




第四种,是湖广填四川之前的唐宋土著,即传说中的老四川人。主要分布在川西的雅安、乐山的部分地区和川北的射洪、盐亭、剑阁(南部)、西充、南部(西部)、梓潼(东部)、江油(北部)、平武、青川、平昌、万源、宣汉等地。这些地区受明末张献忠、清军、吴三桂等势力影响非常小,且聚集区主要是大巴山和剑门山区,主要讲岷江片方言岛,这里面又以西充县方言为典型代表。这片地区典型姓氏与其它所有中国南方人都非常不一样,主要是赵、任、杜、马、魏、冯、庞、贾等,以及一些非常典型的唐宋甚至南北朝以前的古老的四川土著汉人姓氏蒲、母、敬、苟、雍、胥、税、谯、鲜、鲜于、蹇、庹、覃、冉、先、青、吉、昝、强、勾等等。另外罗、何、胡三个姓也是川渝地区人口比较多的姓,但这几个姓氏历史上在川渝和湖广,江西都有不少分布,因此来源无法具体追溯。


需要说明的是,依据姓氏来判断祖籍来源只能推导出一定的可信度,但不完全,同一个姓氏在不同省域、民系中可能都有不少人口,仅仅是分布重心完全不同而已,例如曾、李、黄、钟四个姓是闽粤赣交界处客家人大姓,但是在湖南娄底、邵阳一带也很多。而邓是湖南南部土著大姓,但在广东粤语人口中也不少,因此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自身(仅男性)的Y染色体遗传标记类型,才能完全明确自己的祖籍来源。。。


三百年前的四川人以唐宋土著汉人(老四川)和鄂赣移民两大民系为主,当时的四川人普遍说明代的官话(各地居民聚在一起为了交流方便说当朝通语,跟台湾人说民国官话是一个道理),各地的比例不匀,有些地方唐宋后裔幸存多一点(如嘉陵江流域、青衣江流域),有些地方则以鄂东移民为主。


现代的四川人,等于按照大概四六开的比例,把三百年前的全部四川人视为六成比重,在此基础上又额外汇入了四成的湘南、粤北、粤东北、闽西等为主的南方移民(也伴随有少量江西湖北陕西甘肃贵州移民,不过这些人数量非常非常小),因为随后这些湘民、客家人的大规模入川就发生在18世纪中旬前后。


各地比例同样不匀,比如岷江流域,尤其是河西地区的明代居民幸存比例很高,而嘉陵江流域河西的西充、射洪、盐亭、南部、剑阁等几个县则保留了更多明代乃至大量更早的唐宋时代的老四川居民。


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地区保留了明代口音,一部分地区则转变为清代新的南方通用官话(即西南官话,实际上西南官话作为清朝的南系官话通音,并不仅遍布整个西南,还通行于近代的不少福建江西很多州府县城)。




两大土著高频区:成都平原的岷江河西地区以明代民系为主;嘉陵江-涪江分水岭地区则保留不少唐宋民系。



从居民基因上,四川人也越来越接近南方人了。原本唐宋时期四川人很可能跟江淮类似的南北混合民系;再到明代的类江淮-吴语区的南方北部民系;再到现代的类湘北鄂南的典型南方民系。不过四川民俗民风给人感觉隐约和古代的西北地区有少量斩不断的联系,比如面食,脏话俚语等。


各地四川人并不是一个“籍贯上的统一体”。甚至四川各地的方言,饮食文化也有极大的差异(拿吃辣来说,有一个冷知识,盆地也并非人人爱吃辣的。川北少数地区甚至不比西安人能吃辣。)以极端案例来说,四川既有依然说客家话的几乎100%纯正的客家后裔,也有近乎没有和外省人通婚的山村唐宋后裔(唐宋四川有一堆稀奇古怪的税,苟,母,鲜等特有姓氏家族,在少数贫瘠偏僻的区县依然大量流传于今)。他们之间几乎没有血缘关系,内在联系四川人的纽带是清代民国依赖的共同历史记忆,以及逐渐趋同的文化。


从遗传学角度,元明清以来,四川人整体也越来越接近南方人尤其是华南人,以极端案例来说,现代四川人中,既有完全说梅州口音客家话的几乎100%纯正的客家人,也有近乎完全没有和历代外省移民通婚的山区唐宋土著(唐宋四川有一堆稀奇古怪的税,苟,母,鲜等特有姓氏,宋代进士录中四川人这些姓氏出现非常高,这些姓氏在部分四川区县现代人中依然大量存在),这两种四川人之间完全没有血缘交流和文化语言交流,一个遗传上完全就是甘肃陇南人,一个遗传上完全就是广东客家人......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