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楼主不愿转发的《观察者网》的1月8日的最新评论: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俄罗斯快撑不住了,俄乌战争预计将在今年夏天结束
懒蚂蚁昨天 12:31
最近,俄罗斯的坏消息是一个接一个,俄军似乎已经注定要输掉这场战争。
我们先说经济层面。
由于欧美的限价令,西方国家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为俄罗斯运送石油,天然气的船只提供远洋保险服务。结果就是,目前有3300多艘俄罗斯油轮被迫停留在黑海和海参崴地区,甚至在土耳其海峡还出现了一场“海上大堵塞”。
另外,德国政府宣布,2023年从俄罗斯进口能源清零。
德国政府还给出了一组数据:
2022年初俄乌冲突爆发时,德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比如下:
天然气:55%;煤炭:50%;石油:30%。
而到2023年,数字全部归零:天然气:0%;煤炭:0%;石油:0%。
当然,这对于俄罗斯和德国来说,是个两败俱伤的结果。找到俄罗斯的替代能源不是不可能,但这意味着,德国消费者将付出昂贵的成本。很多德国企业不得不迁出德国。
但是,德国政府不顾这些了。看得出,德国政府的决心确实很大。
普京也不得不认怂了。2022年3月,俄罗斯推出“卢布结算令”。也就是,“不友好国家”要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必须以卢布结算。但是,本周普京宣布,“不友好国家”可以用外币购买俄罗斯能源。
中亚国也有意疏远俄罗斯,去年10月,集安组织军演取消了。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矛盾公开化。就连白俄罗斯也与俄罗斯保持距离。迄今为止,白俄罗斯没有承认俄罗斯吞并的四州为俄罗斯领土。
最近,俄罗斯呼吁上海合作组织加强经济合作。其实,中国一直希望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而最大的阻碍就是俄罗斯。因为它担心中国扩张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比如,俄罗斯一直阻挠中吉乌铁路建设。
现在俄罗斯呼吁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是迫不得已。集安组织人心已散,俄罗斯只有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来给中亚国家点甜头,挽留中亚国家。
我们再看军事方面。
最近一个多月,俄乌在巴赫穆特僵持不下。其实,这一个多月来,双方都没有发起大规模战斗。每天也就是连排,级小规模战斗。每天的新闻也就是攻占了几个街区,第二天又丢掉了几个街区。
乌军无法发起大规模进攻,是因为乌军缺少坦克,很难击溃俄军防线。再加上,当地气温在零度以上。地面泥泞,不适合装甲力量展开。
还有,俄乌两军炮弹消耗得差不多了。双方都无法发起大规模炮击。
去年,10月到11月的时候,俄军每天向乌军阵地倾泄5000多枚炮弹,大约是乌军的5倍。
但是俄军的信息水平差,侦察手段落后,无法及时掌握乌军动向。虽然,从卫星照片来看,俄军这些炮弹大多数都扔到了农田里。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据俄军的数据,每天可以消灭300名乌军。
5000枚炮弹消灭300名乌军,这个数据并不理想,还不排除这个数据还有水分。
到了11月底,俄军的炮弹库存打光了。乌克兰也打光西方国家的援助。这时,英国不得不从巴基斯坦采购了一批炮弹。中印不愿意给俄罗斯提供炮弹,俄罗斯不得不求助于朝鲜。
到了12月,双方都没有多少炮弹了,因此也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炮战。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向来强调慎战。一旦决定开战,必须做好充足准备。
然而,俄军对于这场战争准备非常不充分,而且抱有非常严重的投机心理。
2021年,普京曾命令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花费30亿美元,收买乌克兰军官。普京的设想是,俄军直接基辅接手乌克兰。乌克兰民众夹道欢迎。一周内结束特别军事行动,没有打算打一场大仗。
俄罗斯国防部甚至提醒出征的将士带上礼服,准备在基辅阅兵。
俄罗斯把一场战争的胜利完全寄托于乌克兰军官的变节。
然而,这30亿美元并没有送到乌克兰军官手里,而是被俄罗斯安全局正副局长贪掉了。
后来,俄军在乌克兰节节败退,俄军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战斗力,而是把希望寄托于严冬。
一直一来,有种说法,严冬是俄罗斯的朋友。俄军将在寒冷的冬天打一场大决战,一举打败乌克兰军队。历史上,俄罗斯多次借助严寒,打败强大的敌人。例如,沙俄曾在严冬打败拿破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在冬天打败德军。
寒冷的冬天确实对俄罗斯比例有利,一方面,随着温度降低,欧洲对能源的需求增加。欧洲通货膨胀加剧,欧洲公民更加反对政府支援乌克兰。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武器装备更加适合在冬天做战。而且,寒冷的天气会使顿涅勃河结冰,利于俄军补给。
2022年,欧洲夏天创纪录的高温,让很多气象学家相信,2022年的冬天是一个无比寒冷的冬天。于是,欧洲各国拼命抢购液化天燃气,让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疯涨到1550美元每立方米,是年初价格的6倍。同时,也让美国能源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就在俄罗斯人,满心期待冬天大赚一笔,同时在乌克兰战场上,痛揍乌军时。意外却不期而至。
俄罗斯人没有等来严冬,而是创纪录的暖冬。
据路透社1月4日报道,新年前后,从瑞士到波兰、匈牙利等,欧洲数百个气象站的冬季气温都创下历史记录。《华盛顿邮报》2日称,至少立陶宛、拉脱维亚、捷克、荷兰、波兰、丹麦和白俄罗斯七个国家元旦的气温创下了有记录以来历年1月份的最高气温。
路透社、美联社等媒体指出,相对温暖的天气短期内意外地缓解了欧洲的能源危机,至1月1日,欧洲天然气存储量仍高达83.5%,相较于往年处于“舒适水平”。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4日也创下2022年1月底以来最低水平。
双方的军人都在多雨而冻不成雪的战壕里苦战。 冬天整整推迟了两个月,现在气温仍在2℃左右,没到冰冻点。乌东地区要到8日之后才会降到冰点之下,开始真正的冬天。
现在,顿巴斯战场仍然是臭名昭著的雨雪泥泞季节,雨夹雪天气,道路非常泥泞,阵地、工事和战壕里灌满了泥水。
俄乌双方就蜷缩在战壕里,拉锯作战,就像绞肉机, 大量的失温和发烧,以及伤员不能及时救治。
新年夜,俄罗斯动员兵设在学校的兵营被炸,12月底,俄罗斯前副总理、航天局长罗戈津在前线搞聚会,也是在餐馆里被炮弹炸翻。
这两件事的本质,都是俄国在乌克兰炮兵火力圈内拒绝分散布置,原因也差不多,就是在野外住帐篷和战壕太苦,冬季还是住在有暖气有电力的楼房里更舒服。
软硬兼施,让普通军人承受短促而危险的战斗相对容易,因为作战过程中生死一线,高度紧张。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唯一的念头和本能反应。
但如果没有非常充足的理由,让士兵在艰苦环境中长期承受压力很难,甚至很危险——这容易让士兵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打仗。
如果这场战争是乌克兰入侵俄罗斯,烧杀抢掠,先入为主地破坏了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这个问题当然不用思考,因为不打仗也没好日子过,打赢了才有机会活得像人。
但现在是克里姆林宫把自己的国民从日常生活里拉出来,送到长期对峙的战场。所以上到罗戈津,下到在泥浆里躲无人机炸弹的普通士兵,都必须在前线活得像个人。
否则只要晚饭的时候一串联,就可能集体哗变,至少也会消极作战。怎么才算过得像人呢?在满地泥浆冰雪的前线,住到房子里是起码的要求。
晚上狂欢开个party,有酒喝,有暖气也不过分——越靠近前线,越是长期执勤,越是不能散开住工事。
即使是住房子,如果要分散安排,管理后勤都会非常麻烦。而能够同时安排几百人的建筑并不多,乌克兰只要发现类似的集体住宿地点有人群密集出入,远程火力砸过去准没错。
至于里面是大鱼罗戈津,还是几百杂鱼动员兵,那就凭运气了。当然,住到房子里对健康也有好处。但是把兵站就放在弹药库上面,也实在是俄罗斯才能弄出来的天才做法。
归根结底,发生这种事,无非是俄军士兵士气低下、军官管理粗暴,在前线毫无进展的形势下抱团醉生梦死,糊弄事。
但是俄国也不可能因此改变部署方式,毕竟被导弹炸只是风险,集体怠工就是战败了。 死掉的士兵不能打仗,但起码也不会兵变对不对?
反过来看另一边,同样是漫长的野战,乌克兰军队怎么办?
在泥泞的战壕里野营谁都不喜欢,乌克兰士兵也想冬天舒服一点。可是乌克兰民族国家早已没了退路,所以乌克兰一方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当然乌克兰还有比俄罗斯更高的后勤和组织效率,以及本土作战与防御态势让他们也有条件搞得更好 ——巴赫穆特最近一个月先后出现了乌克兰军队27个旅的番号,这一小块地区显然容不下那么多兵力。
真实的原因是乌军把巴赫穆特再一次当成了轮战基地,各旅抽组各营打车轮战,一个营只守5天就轮换,在危险的一线只呆1-3天。
打完几天对面瓦格纳的囚犯兵,就可以退回到隐蔽的二线休整。即使在一线的战壕,一样可以喝咖啡,甚至蒸桑拿浴。条件和被强迫进攻的俄军比好太多。
最关键的,乌克兰士兵知道他们为何而战——因为他们进行的是一场卫国战争。
前线战事吃紧,俄罗斯打算军改。一是扩军50万人,二是把旅改师。
以前苏军是师为独立做战单位的。后来,俄军学习美军,搞营战术群,撤销师级作战单位。中美师改旅的思路都一样,就是用装备换人。虽然,作战人员少了。但是信息化,火力加强了,战斗力不降反增。
然而,俄罗斯军费比中美少得多,而且军队腐败严重。人员裁下来了,但是没有新装备,信息化建设落后。因此,军改后战斗力大幅下降。
现在俄罗斯要扩军了。问题是,钱从哪来,在美欧制裁后,俄罗斯的经济更加困难。
俄罗斯军费占GDP3.3%,中国军费只占GDP3.5%。
扩军50万,俄罗斯的军费还有多大增长空间?
没有军费,只是增加兵员,有用吗?
而且,扩军要到两年后才能完成,到那时俄乌战争可能已经结束了。
美国政府6日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新一轮价值高达28.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五角大楼称,这是美国截至目前规模最大的一轮对乌克兰军事援助。
法国最近也宣布向乌克兰提供坦克。
法国一直以俄乌调结人自居,现在竟然成为第一个向乌克兰提供坦克的国家。或许是,法国认为俄罗斯败局已定吧。
法国向乌克兰提供坦克后,其他西方国家也会跟进。
本来乌克兰军队由于缺乏坦克,无法发起有力进攻。在乌军得到新一批军援后,士气低落的俄军能不能承受起乌军进攻,令人质疑。
顺便说一句,乌克兰军队现在使用的装甲车辆有一半是从俄军缴获的。
乌克兰国防部宣布三月反攻,北约认为俄乌战争将于今年6月结束,恐怕并非空穴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