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通普人

巜阆中郑氏宗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93阆中郑姓故事
豹出没,无人敢进。“狮子山”左侧有“桅杆梁”、“小梁子”山,右侧有“鸡公梁”、“圆山子”山相陪伴。传说逢年过节或只要有人打锣鼓,郑氏家族的人就能看到“狮子山”在抖动,似乎是狮子跳起来张牙舞爪地在抓抢圆宝,还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响铃声,飞扑的鸡叫声。因此,“响铃子”、“鸡公梁”、“圆宝山”的山名皆源于此。“桅杆梁”尾部山坳的“响铃子”,就是现今的“小梁子”;“圆宝山”就是现今的“圆山子”。
从湖北襄樊迁至阆中的郑氏三兄弟,分别住在郑家坝、郑家沟、郑家山。郑家山的郑氏家族就居住在“狮子山”左侧“桅杆梁”山脚下,世世代代从事农业耕作。
“狮子山”地形好,面对嘉陵江“二龙抢宝”的灯盏窝,是块风水宝地。郑家山的祖先父辈都安葬在半山腰,坟墓挤得满满的,后人们不再叫“狮子山”,改叫“坟林山”。
“坟林山” 山顶有两个大坑,无论春夏秋冬,坑里的水从无干过。听祖辈说,这原是两个墓坑,郑家祖先郑月明、郑月朗最早就安葬在这里。
传说风水大师张某师徒二人为这块风水宝地,曾经下过赌注:师父说:“这地形是我看的,我埋下了一枚铜钱,有铜钱为证。”徒弟说:“这地形是我看的,我埋下了一根针,有针为证。”在争执不下时,找郑氏家族某人挖开察看,果见一枚针插在一枚铜钱孔中。原来风水大师师徒二人先后步脉至此地埋下了记物,均确认这里是块“风水宝地”。
那时的“狮子山”一带,森林茂密,人烟希少,风水大师师徒二人食宿受困。郑家山郑氏家族祖先郑月明、郑月朗虽然家穷,但为人厚道,对风水大师师徒二人关怀备至,吃住都安排在自己家中,风水大师师徒二人深受感动,风水大师便对郑月明、郑月朗说:“你们二老寿终正寝时,若能安葬于‘狮子山’顶,后人必有大福大贵。”郑月明、郑月朗听说,当然求之不得。风水大师的徒弟接着说:“把你们二老安葬之后,我师父的眼睛会瞎,你们郑家后人必须要把我师父供养到老,送老归山。”郑月明、郑月朗答应了风水大师徒弟的请求。风水大师的徒弟见郑家人忠厚,放心地离开了师父。从此,郑家把风水大师待如上宾,并教育子女“一定要尊重大师,把大师供养到老,自己去世后,由大师定位安葬。”
先祖郑月明、郑月朗先后去世后,风水大师分别择吉日定位安葬在“狮子山”的山顶上,不久,风水大师果真瞎了眼睛。
先祖郑月明有两个儿子,叫郑典、郑谟;郑月朗有两个儿子,叫郑宪、郑惠,四弟兄十分怜悯这风水大师瞎了眼睛,经过商议便去问风水大师:“请问大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你的眼睛复明?”风水大师回答说:“我的眼睛若要复明,就要把你们父亲的坟从山顶上迁至半山腰,迁坟就会前功尽弃,你们还是把我供养到老算了吧!” “迁坟就迁坟,我们宁可不要大福大贵,也不要让你大师94阆中郑姓故事
受罪,”“那你们要什么?”先生问。典谟宪惠四弟兄说:“只要不伤害你的眼睛,能重见光明,我们什么都不要。”瞎子大师拗不过四弟兄,便说:“那就给你们平安、智慧吧!你们去把我徒弟找来我给他讲。”四弟兄安排人把风水大师的徒弟找来后,风水大师叫徒弟把山顶上的两座坟迁至半山腰,等到“人骑马”时起坟;“鱼上树”、“戴铁魁”时下葬,风水大师掐算了吉日迁坟。
迁坟那天,锣鼓喧天,鞭炮声不断,上街赶场过路的人都拥上山去看热闹。—木匠扛着木码路过此处,爬上山坐在木码上看希奇。风水大师的徒弟对郑家人说:你看“人骑马”的到了,快开始起坟。于是,众人开挖山顶的两座坟,在挖起郑月明的棺椁时,见棺椁下是—塘水,塘中现出一对鲤鱼腾空飞向了嘉陵江;在挖起郑月朗的棺椁时,见棺椁下白蚂蚁绣成了一位将军,一只腿已跨在马上。郑氏四弟兄知道把地形破了,但这是心甘情愿的,宁可不升官发财,不大福大贵,也不让风水大师受此磨难。
先祖郑月明、郑月朗的棺椁抬下半山腰,突然下起雨来。观众中有一人提着一串鱼手提如了,顺便挂在树上;—人把买的一口铁锅顶在头上遮雨。这时风水大师的徒弟说,“鱼上树”、“戴铁魁”的人到了,下葬的时辰到了,于是众人挖坑下棺,把先祖郑月明、郑月朗安葬在“狮子山”的半山腰。
先祖郑月明、郑月朗的坟墓迁至半山腰不久,风水大师的眼睛复明了,风水大师师徒二人感激不已,决定不走了,就在山脚下修了一座庙,念经修道,为郑氏家族祈祷智慧平安,这就是后来的“庙垭寺”。郑氏家族又在“庙垭寺”对面集资修了一座戏楼、街道,每逢年过节、人逢喜事,都请戏班子唱戏,让大师不至孤独。
至此以后,郑家山的后人个个机智聪慧,对人诚实,乐善好施,宁肯自己吃亏,从不欺诈他人,确也子子孙孙平平安安。
封为“农官”的莽祖祖
郑玉德
阆中垭口乡庙垭村“坟林山”的半山腰,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安葬着一位忠厚老实、力大无穷的柴夫,他就是郑家山祖先郑谟之墓。墓前,立有约两米高的一块石板碑,上书“皇清特授农官……”。童年的时候,祖辈指着这块碑,给我讲述了------这就是郑谟先人为修缮“华光楼”扛大梁被封为“农官”的莽祖祖之墓。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阆中“华光楼”是著名的风光名胜,楼高五层,宝顶摩云,飞檐重迭,琉璃闪光,巍然耸立在阆中嘉陵江岸。因而,有流行川北的民谚:“保宁有个华光楼,半截擂进天里头。”每当人们登楼远眺的时候,无不为它的高耸秀丽,建造精工而赞美;每当人们指着楼上那些大梁,知是郑谟一人扛上去的,无不为他的力气之大,奋勇当先而惊叹!
那是在清朝初年,离阆中二十里的郑家山,有个叫郑谟的老实农民,身材95阆中郑姓故事
魁梧,力大惊人,常背柴进城去卖。一天,他背着一百五十捆把把柴进城卖完,来到嘉陵江边,正好打算过江回家,却听见江岸号子连声,那里紧紧拥着好大一堆看热闹的人。他好奇地走过去,挤进人群一看:嗬,原来是很多修建“华光楼”的工匠抬拉一根大梁。因为看热闹的人多,工匠们不停地在吆喝:“莫挡路,站开些!”
郑谟站在圈子里,被一个工匠头儿推了一把:“小伙子,要帮忙就搭手,有事情就快走,莫要在这里挡手挡脚的!”
郑谟看着工匠头儿,淡然一笑:“这梁嘛,扛上去就是,那要那么多的人!”
工匠头儿斜看了他一眼,说:“说得轻巧,拿根灯草,你来扛看看!”
   郑谟冷笑一声,慢悠悠地说:“你赌我?那就试一试嘛!”
   听说有人打睹扛中梁,看热闹的更是人山人海。郑谟放下背架子,袖子两挽,走上前去,分开众工匠,把大梁抱将起来往肩上一靠,脸不红,身不歪,一口气把几根大梁扛到“华光楼”顶层,使在场看热闹的人,个个目瞪口呆,惊叹不已!现在人们看到的“华光楼”上的那些大中梁,就是这位莽大汉郑谟扛上去的。
郑谟扛大梁的事像长了翅膀,一传十,十传百,哄动了整个保宁府城,又传到了府官那里。府官听见这事,暗暗吃惊,想看看此人究竟是何等样人。     
郑谟应召而去,府官见他长得高大,膀臂腰健,粗壮结实,只是身上穿的破烂不堪,襟襟吊吊,还打着一双光脚板。便赏了他一些银两,叫他买些衣冠、靴履换上再来府衙,想启用他为护卫。
郑谟拿着这笔钱,跑遍了城内大街小巷,但因为身材高大,脚板太长,竟没有买到衣冠和一双合脚的靴子。于是,他去到府衙,府官问他:“你领了银子,怎么衣冠不更?”
“买不到合适的衣冠和合脚的靴子,前来退你银两!”郑谟一边回答,一边取出银子往桌上一放,扭头便走。
府官惊异地问:“你为啥不去订做?”
“……”,郑谟张口结舌,半天答不上话来。
府官见他有力无谋,年轻老实,奏明皇上,封了他一个“农官”。
现在,“皇清特授农官郑谟字尔诒”字样的这块碑记,尤存在垭口乡庙垭村的坟林山半山腰。郑家山老—辈的人,至今还经常对儿孙们说:“我们的祖祖,是个莽祖祖。”96阆中郑姓故事
童年记忆
郑玉德
来到人世间有点知晓的时候,就没有看到过婆婆,更不说祖祖们了。爷爷抚养父辈们“春、楦、良、永”四弟兄,郑国春(老大)、郑国良(老三)在家租地种植维生,郑国楦(老二)、郑国永(老四)外出给地主打了半辈子长工。我的父亲是老大,养了两女1男,5个人住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草房里。在这草房里还要烧锅做饭,5人睡一张床不闲其挤,床边放一个尿桶久闻不觉其嗅。当然,比起那些“上无雀占之窝,下无立锥之土”的极贫户又好了许多。
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父亲穷则思变,外出拜师学艺,学得一门木工好手艺,修房子、做家具、农具无一不精,清榨、爿犁头更是他的拿手好绝活。父亲一生节俭,他将挣的钱积攒起来,解放那年才在一个无法耕种的石谷子包上修了一套转角地蹭楼房子。
            
我的小名叫“玉园子”,听姑妈讲,我还有个弟弟叫“友园子”。我的舅舅李洪双无儿无女,但有田产,舅舅想抱我给他当儿子,父母亲对我们兄弟姐妹多难养也就同意了,我两岁时就抱给李家坪舅舅家中。舅舅的堂弟李洪堂是个中医先生,想霸占舅舅的房产、田地,不甘心舅舅抱儿子,在我弟弟“友园子”发高烧找他治疗时,不知用的什么药,吃下肚一个时辰,周身发乌,一命呜乎!舅父怕父亲不依,把弟弟尸体背到十里外的“高国山”埋了。一月之后,父亲在外地做木活回家,问起“友园子”哪里去了,妈妈哭得说不出话来,只好幌说“友园子”发高烧病死了,父亲泪流满面,伤心极了。过了数月,得知“友园子”是李洪堂用药毒死的,大发雷霆,决定要打官司告他。由于找不着尸体(舅舅始终不告诉父亲把“友园子”埋在什么地方),在众亲戚的劝阻下,只好忍气吞声地算了。父亲没了“友园子”,把我又从舅父家要了回来。
1946年至1954年是我读书的年月。我从5岁起开始在李家坪、郑家岩、庙垭子读私塾,从读“三字经(人之初)”、“四字经(孝经)”,到读“大学”、“中庸”、“学而”、“先进”。那时读书,老师只管认字、写字、背熟,没有听老师讲是什么意思,“囫囵吞枣”地读了几年。解放后,父亲把我送到“观木寺”读初小,读了一年半,就考取了高小,又转到“垭口坝”小学读至高小毕业。1954年没考上中学,从此就断了上学之路。
在读书的日子里,使我难忘的是在“观木寺”读书。我家距“观木寺”足有十七八里,早上5点钟起床吃早饭,要赶上8点钟上课,下午5点才放学,回到家中已是7点钟了,一天要跑三十多里路,中午没饭吃,有时饿的眼发花,头发昏。妈妈心疼,怕我饿坏身子,给我缝了一个装馍馍的小口袋,每天早晨给我煮红苕包谷糊糊—大碗吃,炕包谷面“软边子”馍馍装在小口袋里,用于中午充饥。
小口袋油叽叽的,伴我渡过了—年半的学生生活,至今记忆犹新。

91.jpg
9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6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97阆中郑姓故事
    郑家梁上桑成行 构溪河畔叶飘香——阆中县石滩乡药柏村二组栽桑致富
位于构溪河畔的间中县石滩乡药柏村二组,35户,149人,106亩耕地。由于这里绝大多数农户姓郑,故名郑家梁,过去这里很穷,有人叫它“穷家梁”。近几年来,由于蚕桑发展好,“穷家梁”由穷变富了,1988年全组养蚕118.7张,户平3.4张,人平。.8张,总产茧3930公斤,平均单产茧33 .11公斤,产值39200元,户均茧款收入超过1000元,人均收入260多元。蚕桑发展,各业兴旺,人均产粮57。余公斤,人均总收入906元,比全县人均收入高出两倍。
他们是怎样栽桑养蚕致富的呢?典型引路带动全组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这个组既重视学习外地经脸,又注意推广本组的典型经验,结合本组实际,组里决定推广蚕桑“重、专”户郑登俊、郑殿云栽桑养蚕致富的经验,共产党员、组长郑子仲自己也首先带头兴建造家庭小桑园1亩,“重、专”户引路,组长带头,近几年来,全组先后育桑苗6亩,各户在房前屋后鸡啄地建造桑园20亩,并充分利用“四边“闭散空土大栽“四边“桑,全组现有桑树累计达到4 .7万株,人均300余株,为栽桑养蚕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郑德姣       网摘故事
如来佛偷换花盆
郑玉 德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周山势锁陵江。人走城中如入画,城坐江心似舟荡。阆中这一块风水宝地,被玉皇大帝发现之后,便占据为休闲庄(所以称之为阆苑仙境)。每到年末岁首都带领群臣去阆中观光游玩一番。如来佛想留居阆中,还有一个偷换花盆的传奇故事。
某年,玉皇大帝带领众大臣佛、仙去阆中休闲,商定治理人间之事。玉皇大帝事先没向众大臣佛、仙通报,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在阆中治理人间之事。这事却被如来佛知道了。如来佛心想,阆中这个地方真美,如果把我留在这里多好哇!我是佛祖,为啥不让我留在这里治理人间之事呢?怀疑玉皇大帝有偏心。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皇大帝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说:“待商量之后再说吧。”过了一段时间,玉皇大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的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植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阆中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皇大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皇大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植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做了手脚。于是心生一计,借弥勒佛闭目谢恩的机98阆中郑姓故事
会,悄悄的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先开了,玉皇大帝只好把管理阆中人间之事下令交付如来佛,并在阆中东山给他修了个住所。弥勒佛只在阆中管理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玩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欢欢喜喜地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作“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
美丽的传说,都是衬托节日喜庆气氛。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在我们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可说是根深蒂固,流传甚广,仿佛是打在每个人身上难以磨灭的烙印。我国人民在过春节时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习惯。中国地大物博,虽说千里不同风,百年不同俗,但全国各地在过春节时,除了细节有异,却基本相同,主要都是除旧布新,感恩追根。春节的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一般腊月过一半,就开始有过年的气息了,人们开始筹办“过年”。春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几千年来逐渐形成了习惯,除了祭灶、扫尘外,还有贴春联,换门神,剪窗花,挂年画,吃年夜饭,守岁迎新,燃放爆竹,拜天地,祭祖先,发压岁钱,拜年,迎财神以及众多娱乐嬉戏等活动。有一首歌唱年终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作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满香斗;
三十日,黑夜坐一宵;
大年初一出来闹一闹。
歌词描绘了人们在年终的忙碌情形。内容与此相似的民谣,在我国各地方普遍流行。
卖历书的傻事
郑 玉德
   
从古至今人们在临近春节时,要敬灶神爷,买张灶神爷图相供奉,还要买历书知晓时日节令。因此,印刷灶神爷图相和印刷历书的人生意十分红火。都争着想做这两门生意。
古时候,阆中有两对夫妇,各做这类生意:一对夫妇印卖灶神爷,一对夫妇印卖皇历书。
   有一年,印卖灶神爷的那对夫妇印了许多灶神爷图相,但不畅销,价钱很低。102阆中郑姓故事
当年的“麻雀战”
1957年10月,《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7条规定:“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从此,灭麻雀运动正式兴起,以后麻雀经历了惨痛的命运。1958年,随着“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群众的灭雀运动也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高潮。1958年4月21日,《北京晚报》刊登了“天下第一笔”郭沫若的一首打油诗——《咒麻雀》: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
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
你真是只混蛋鸟,五气具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烧。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这样一首充满诅咒浅薄气势汹汹的打油诗,现在看来明显的歪曲事实的不知所云,但在当时其权威性和号召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天下第一笔”郭沫若这首诗发表的时候,全国的灭雀运动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1958年立夏以后,我们三元乡以生产队为单位打、捉麻雀长达1月之久。是将大人小孩分成若干小组遍布田间地角。举竹竿的,提铜锣的,拿洗脸盆的,射弹弓的,遇麻雀从空中飞过,就鸣锣号令、挥动竹竿,同“阿哟哟”敞开喉咙齐声狂吼。方圆数十里,声震长空,犹如千军万马在厮杀。麻雀不敢歇下来,稍久,疲累的麻雀便纷纷从空中坠落。上学的学生分别爬在公路两边的一些大树上,不停地敲着铜锣、脸盆和一切能发出响声的东西,使疲于奔命、惊魂未定的麻雀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然后纷纷落地身亡……。
就在“麻雀战”声势浩大、如火如荼的时候,其严重后果在第二年以至后来的数年里便显现出来:树木虫害成灾,尤其是槐、杨、柳、法国梧桐等树木,叮满了被称为“吊死鬼”的吐丝绿虫。它们密密麻麻满枝,沿街垂吊,令人毛骨悚然。
几年后,经鸟类专家把麻雀解剖分析,才知这小小生灵的胃里是虫多粮少,功过定性为“七三开”,总算被一时愚昧的人类平反了。经历了不少磨难无以计数的生命、濒临灭绝为代价,方才脱下“害鸟”的帽子,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其空缺则因地制宜由臭虫、蟑榔等来填补。

99.jpg
10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7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103阆中郑姓故事
值得欣慰的是,1989年麻雀被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身价变得金贵起来。城乡以有鸟为荣,并视为生态环境良好的象征。
近年来,人们注重植树、种草、栽花、护鸟。从大人到小孩都懂得保护“生态环境”应当从保护花草和麻雀这类“小事”做起。现在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晨练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奔向广场或休闲的园林、滨江路,头顶上是麻雀唧唧喳喳的欢叫声,它们成群结队翱翔在晨曦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炼钢铁的“杰作”
1958年1月下旬,北京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十五年后,要搞4000万吨钢,5亿吨煤,4000万千瓦电力。”从此,不断批判保守思想。6月21日冶金部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向中央报告,1959年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达到八九千万吨。这个报告被批转全国。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公报,全民大炼钢铁的熊熊火焰,燃遍全国。
   “全民大炼钢铁”,是1958年工业大跃进的核心。为保“钢铁元帅”升帐,报纸出号外,县、市搭擂台,各区铁木企业搞竞赛,全民动员、全民参战。从没见过怎样炼钢铁的工人成了大炼钢铁的主力军。上级号召利用“小、土、群”参加大会战,阆中县各区农具厂都建小高炉。
1958年8月18日,我第一次参加工作。当时,我在三元乡农业中学读书,听说嘉陵农具厂(双龙场)在招工,我和任国富、陈淑珍等6位同乡同学辍学去报名当了学徒工,每月工资11元。在厂里,开始安排我学打滚珠,生产大、小轴承;不到10天,就叫我参加大炼钢铁。作为青年突击队员的我,责无旁贷地在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中冲锋陷阵。
可是,炼钢炉啥样谁也没见过,聪明的铧匠师父余明兴参考铸铧的溶化生铁炉,在地上挖—个坑,周围用砖垒成焦炭炉,焦炭炉的侧边穿一个孔直通小炉堂,小炉堂用河沙、黄泥反复搅拌后作为耐火材料糊成,炉身安装两个人拉的大风箱(长约1.5米直径约60公分),大风箱不停地拉着,焦炭炉的火苗唿唿地反射进小炉堂。小炉堂装进各类废铁,通过加热、翻炒熔化,这就是当时的炼钢炉。
   炼钢炉总算建成了,可炼钢的原料哪里去找?家家户户的旧铁锨头、旧锄头、废铁丝都找了出来,甚至连墙上的铁钉、门上的铁锁也献了出来。可这毕竟杯水车薪,离上级要求的数量差得很远。最大的潜力就是各户的铁锅了。
那时候,是吃集体食堂,农村不许独户做饭吃,倡导“敞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见那家那户冒烟,必经搜查,必挨批斗。吃饭是在公共食堂104阆中郑姓故事
吃(即吃大锅饭),一个生产队一个瓮子锅灶,由生产队统—做饭、统—时间吃饭。家家户户做饭的铁锅已无用处,在红旗公社(即彭成、双龙、七里、白塔、锦屏、白溪、三元七个乡的统称)政府的命令下,各家各户的铁锅献了出来。
一夜之间各自主动背到了嘉陵农具厂,沿着双龙场头公路倒了一山岩。可惜的这么多的锅,先用大锤砸成小碎片,分为20斤一堆,送进炼钢炉的小炉堂内,一边猛抽风箱,烧旺的炭火苗幅射到小炉堂,一边用仔青杠树作为炒棒在炉堂内翻炒,直至把锅铁熔炼挤压成铁疙瘩,夹出来码成堆,便是炼成的钢铁。
大食堂的尴尬

吃大锅饭是1959年开始的,一个生产队一个社员食堂。我们三元乡新民村四生产队有一百四十多人,食堂就设在郑万连、郑国宇房屋基。三间正屋打通做饭厅,一开饭十几桌人嗡嗡叫,大人小孩8人一桌。每餐“两菜一汤”外加白米饭,敞开吃,无论本地人或外地人,均可在食堂拿碗舀饭吃,不要钱。每天早上6点30分开饭,第一批是下地干活的青壮年,第二批是上学的学生,最后是老人、孩子和勤杂人员。简直像流水席一样,整天都有人吃饭。起初这种场面社员们是高兴的,个个喜笑颜开,高兴的是干活回家吃现成,不再烧锅动刀做饭。
人幸福狗当然也幸福,我们家养有一条花狗,天天跟着吃食堂,—月下来长得油光水滑,肥得像头小猪,见生人都懒得吠叫了。
那时候,食堂里准备柴火的,为了好劈开专砍大柏树;挑水做饭的,为省时快速砍好菜,难打杂的小菜不要,每周打—次牙祭(蒸一次蒸肉),大人娃儿吃不下到处扔。
当年那来那么多吃的呢?大刮“共产风”。成立人民公社就等于进入了共产主义。收回社员的自留地,不再分粮食给个人,各家各户之前库存的所有粮食、养的生猪、家畜统统共产,加之1958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年,粮食多的是。同时生产队也大养生猪,所以一时间才会有那么多吃的。
为什么很快就饿肚子呢?—是没有把粮食当粮食。把称之为“半年粮”的红苕不当—回事,任意抛撒。那年为了抢种小麦,许多红苕都顾不上挖,而且挖回来也愁没地方保存。于是用犁头翻耕,刨大个儿的捡几个算几个,烂在地里的红苕比收回来的还多。有白米白面吃谁愿吃红苕?红苕没人要,公社叫背进城酿酒,结果我们背到王家嘴又听说酒厂不要,队长就叫全部倒在王家嘴山崖下,最终烂掉。二是为了体现人民公社和大办食堂的优越性,任意浪费、任意不当日子过也要让大家吃好吃的满意舒心。
这样吃下去不到—年,库存的粮食越来越少了,原来每天三顿饭变成了两顿,105阆中郑姓故事
晚饭吃红苕,到最后,完全以红苕、萝卜、酸菜为主食。即使如此还得硬着头皮向社员讲:“粮食是有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我们把粮食藏起来了,你们不要上阶级敌人的当,食堂!一定要办下去!!”还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人民公社和大办食堂的优越性。用标语、口号、诗歌赞颂人民公社和大食堂。记得当时有一首顺口溜:“人民幸福喜洋洋,家乡山河大变样。一日三餐不要钱,共产主义在眼前。”
正当大家对大食堂赞不绝口、硬撑面子的时候,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食堂告急,口粮快没有了。队里的干部研究了几条措施:一是做好社员的工作;二是把情况向上级报告;三是组织社员到地里寻求凡是能吃的东西全收回来;四是节约粮食,按人头定量下米,改变流水席,原来8人—桌改为一户按人头定舀几瓢饭,稀的能照见人,在菜中找米了。
记得少年时学历史有首赞颂李闯王的儿歌:“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然而李闯王真要坐稳了江山,不纳粮恐怕是骗人的,不过公社食堂海吃海喝大肆浪费,当真有些“吃他娘喝他娘,吃完喝光去他娘”的味道。
形势越来越严重,库里的粮食没有了,坡上的树木砍光了,已经有少数社员外出找吃的去了;还有一些老人抱着孩子跑到外地去讨饭。一天两顿吃红苕、酸菜,苕叶、糠面,吃得人口吐酸水肚子发胀。到最后连红苕、酸菜也没了,大食堂只好熄火告终。   
浮夸风瞎指挥的悲哀
 
1958年国庆节成立人民公社,原双龙区所辖的7个乡合并为“红旗公社”。
那年,公社在秋收秋种季节实行大兵团作战,田间地头红旗招展喇叭高亢。横幅上写的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亩产双千斤,年底上北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广播里唱的是“十五年超英赶美”、“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胜天堂”。建制也改了称谓,公社是营,大队是连,生产队是排,小组是班。像军队一样把社员集中起来劳动和吃睡,除屙屎屙尿以外不准个人行动,特别有事得请假批准才准回家。
记得—次,新上任的红旗公社党委书记在双龙场集中生产队长召开放卫星“擂台会”,壳子吹上了天。开始不懂擂台怎么会打出粮食高产来,原来是你吹我吹大家吹。某书记讲:“冲冲冲,坚决向前冲,进进进,坚决向前进!”宣布擂台赛开始,于是“嗵嗵嗵”三声炮响,一个生产队的干部跳上擂台,高声叫道:“我们生产队放卫星,保证小麦亩产两千斤!”从台下又一个跳上去喊道,“两千斤还敢来打擂台放卫星,看我们保证亩产三千斤!”某书记还是不满意。一再二二再三如法炮制,呐喊声中最后卫星放到亩产两万斤才算过关。
但是,打擂台归打擂台,会开了得向社员群众贯彻,老实的生产队干部回去面对大家开不了口,土生土长谁不懂庄稼,一亩地能产两万斤粮食?不日你吹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7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106阆中郑姓故事
壳子的八辈祖宗才怪!我们队的队长叫郑万举,思想不开窍,公社大队就来组织开他的斗争会,说他思想保守右倾,批判他,他还倔强不服,就给戴了个“四类分子”的帽子。
1958年大跃进没有高产良种,大面积推广高产密植的样板和经验----“双龙出海”。什么是“双龙出海”?简单讲就是条播。“双龙出海”使小麦不能中耕;种子超量播下去,麦苗长起来不发篼,第二年割麦的时候,小麦长得只有尺把高,像瓤草,麦穗还没有婴儿的“鸡鸡”长,有几颗麦粒还是瘪的,大多数跟本就没有颗粒!59年种的水稻也一样,男女老少拉着绳插秧,干部坐在田坎上监督着栽密,谁敢抵触说讽刺话,现场就要受到批判斗争,甚至挨打。金龟坝的打人现场会许多人记忆犹新。
还有无比扰民的荒唐事,就是拆社员房子上的瓦片和打老墙。有研究人员说,瓦片上的扬尘和老墙土是上等肥料,含有这样那样的多种有机物,一亩田地撒上多少扬尘、老墙土可以增产多少斤粮食。为此,一声令下就拆得—些社员户哭声不断,哭得比挖他祖坟还伤心。人无居所便合并居住,郑万泽—家就挤住在我们家。哀哉!估计研究瓦片上的扬尘、老墙土做肥料的科学家们多半作古了,如果还活着并且能看见我的回忆文章,会不会为他的缺德研究脸红呢?至于在公路边码泥土、面上泼几担粪水算是积肥,从山顶铲到山脚的“剃光头”,熬柏丫肥把柏树剃的像笔尖等造假、毁林的劳命丧财事就不必赘述了。
在愚蠢荒唐的瞎指挥下,1958年秋种和59年的春种,造成小麦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其实,1959年至1962年哪有什么大的天灾,起码阆中地区就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再说了,真有自然灾害受损失的只会是大块的好田、好地,上级看不见的边角背地随便种的庄稼都长得好的很!再退一步讲,一县有灾,全省都有灾?一个省有灾,其它省也同时有灾?全国20多个省市同时都发生自然灾害?而且这个倒霉的“连裆裤”一穿就是整整三年!
由于上年的瞎指挥,1959年主要粮食(小麦水稻)大面积严重减产。另一方面因为放卫星虚报,国家下达的公粮数字也大大提高,有点收成也远远不够交公粮。“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说变就变,广大社员从人民公社的幸福天堂上昏昏绰绰掉下来,“摔”得鼻青脸肿,“摔”得穷凶“饿”极。
这时候,饥荒已成定局,公社也有所行动,这回不讲高产放卫星了,讲“生产自救”,讲“代食品”,讲“粮不够瓜菜代”,还组织吃“忆苦饭”。社员们内心明白,不得不各自施展本事救命,挖芭蕉头、苎麻头,摘槐树花,剐榆树皮,做红苕石灰馍馍充饥。有的饿得跑出去找东西吃,菜叶麦苗见啥吃啥,小娃儿拔不起来菜根就趴在地上啃着吃。七里坝公路两边排水沟种的豌、葫豆,嫩角角是过路人摘吃完了的。许多猫狗都被主人打杀吃掉,能抓住老鼠吃,算是在打牙祭。107阆中郑姓故事
饥饿使人一个个面黄肌瘦,寡骨脸上突兀着两只无神悲伤的眼睛。不知道为什么,人饿到一定程度会发肿?有人说,是盐巴吃多了。盐是定量供应的呀!每人每月才1斤,也许是青海绿色块石盐吧!当年有个谚语叫“三肿三消,阎王报到。” 1960年春,非正常死亡现象已经很普遍了。
激励发愤
郑玉德
人不量示不发愤
   
想读书读不成书,内心是不平静的。若果从中再受到刺激,那心犹如刀剜。13岁的我(1954年)进城没有考上中学,遭到了至今难以忘却的羞辱。我和父母亲去新大田挖沙包,在休息的时候,郑万金(叔伯爷)问我:“‘玉园子’,黑狗念书去了,你为什么不去念书,要在这里挖凼,我看你要当一辈子农大汉?!”他明知我没有考上中学,却要在众人面前炫耀他儿子(黑狗)考上了,数落我没出息,当时我的脸刷的一下红到耳根,羞辱的无地自容一时无言回答。我的父母亲恨铁不成钢,本为我没考上中学正发怒,听到冷嘲热讽,如火上浇油,一下子火冒三丈。父亲气急拿起使牛黄荆棒,当众把我痛打的浑身是轮。母亲心疼不过,夺了父亲的棒。并向万金爷发话道:“你儿子考上学有什么了不起?没念书的娃儿照常要吃饭!”我气不过,跑到李家坪舅父家去了,过了好一段时间,还是母亲把我接回家的。
一失足成千古恨,亡羊补牢犹未晚,马不抽打不起步,人不量示不发愤。
我不怨恨别人羞辱我,量示我,也不怨恨父亲痛打我,应该恨的还是自己贪玩好耍,若不是在考试中踢皮球错过一场语文考试,考上初中是根本没有问题的。那时我想,读书是路,务农是路,做工、当兵都是路,只要勤奋好学,奋力拼搏,岂无出人头地之日!于是,暂且跟着父母参加一些农事活路。在参加农业劳动的同时,读古书、练书法、写短文,暗自下定决心,等待时机,寻求自己的人生之路。
   
勤奋好学总有成
1958年,我报名在三元读农业中学,从农业中学应招参加嘉陵农具厂为学徒工。进厂开始,学“打滚球”、“翻沙”、“拉风厢炼铁”,后又学“木匠”,每月工资11元。那时期热衷于政治声势,车间依靠我写决心书、保证书、喜报等,由于字写的较好,还给区上复写过几次文件、区长的讲话材料。后来,厂里把我提为“伙食团长”。1959年6月,厂里精简人员,把我下放了。走时给我发了1角八分钱的补贴。走在七里坝,见一人卖的篾挞扇很漂亮,我出了1角6分钱买了一把,补贴款只剩下两分钱。回到家里把篾搭扇拆开模仿照着编,学会后,几个夏天编篾挞扇也还卖了一些钱。108阆中郑姓故事
1959底,我报名参军,政审、体检啥都审查合格,临到在海校换军装的时候,说我是独儿子,就把我剃下来了。1960年初,农业局在马啸溪建抽水机站,为减去体检、政审的麻烦,把征兵剃下来的这批人全部招进,我学的是管道安装工,同年6月,转到阆中跃进厂学钳工,装配蒸汽机。在这年底企业裁员,国家有文件那来那去,又把我下放了。
那时的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是—条难以逾越的壑沟。怎么办?走父亲之路,学木工。
有一天,公共食堂做饭的甑子烧坏了一匹板子,漏水无法做饭,使140多人马上停火饿肚子。当时父亲不在家无人能修,生产队队长找到我,问我是否有法修理,我装鬼聪明说有法。其实我没有做过木工园活路,但我知道原理。队长给我找了一匹楼板,我找出父亲的木工工具做了一个半径夹子,按烧坏的木板尺寸角度(照葫芦画样)清好缝箍上,两个小时就做好了,赶上了做晚饭,队里的人高兴地不得了。
在父亲的指点下,我很快学会做家具、农具。一天,卢家沟来人请父亲去爿犁头,可父亲去张家沟清榨去了,我说:“父亲走了,我去给你们爿。”来的人将信将疑。我到卢家沟,他们找了两把旧犁头先让我修,意在试探看我修的犁头是否有法用。那天上午,我将旧犁头修好之后,他们扛去试耕,深浅适宜不偏犁,很好用,才又将原木抬出来叫我爿新的。这一爿就一连爿了七八把,走时问我要多少钱,我说随便给,队长把钱揣在我口袋里,走在回家的路上,掏出钱一数是35元,我高兴极了,这就是第一次外出挣钱的收获。
从那以后,请我做家具、农具的人不少,这家做完那家请。1961年3月,我在村上给—家做老式架子床,被三元乡党委书记李伯福瞧见了,他说:“嘿,你这娃儿看不出来,木活做的还真不错!”问我叫啥名字?我还没开口,大队长郑国炳就接上头回答说:“他叫郑玉德,木工活都会做,还会打算盘,字也写得好。”不久,三元乡政府出通知,要把我调到三元铁木社(涧溪口)作出纳员,当时我已不想去了,因为我能挣钱,而且比在单位工作的人员工资要高出若干倍。大队长郑国炳说:“上面出了通知不去不行,不去就不给你分口粮。”那时期的口粮是多么的重要!腿肚子列不过大胯,只得去三元铁木社了。同年三元铁木社与马啸溪农具厂合并,我便在马啸溪农具厂木工车间做木活。从此以后,我由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吃商品粮了。
“大比武”中得赏识
1962年,罗瑞卿军事上的大比武,引申到全国各行各业的大比武。
这一年,阆中手管局在五金厂举办了一次“木工大比武”。“木工大比武”意在制定“工时定额”、“质量标准”、“产品价额”、“技术级别”等在全县统一实施。参加比赛的成员共12人(各区农具厂1人县城五金厂、万品厂各1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109阆中郑姓故事
参加比赛的成员要都是会做家具和农具且技术好、速度快的尖子。马啸溪农具厂推荐参加比赛的就是我。
比赛具体组织人是手管局生产技术股股长李本江。比赛内容是各做一架斗堂双人床、—张三抽一柜办公桌、四条长板凳、一把犁头。比赛规则是实行“四统一”(材料配备统一,上下班时间统一,产品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限期在八天之内完成,看谁做的质量好,速度快。
我在此次的比赛中大显身手,所有比赛产品按图纸尺寸无走样、推的光、墨水清。经过评审,质量第一,速度第二。特别是对做的四条长板凳,翻起来对崇不翘跛,评委很感兴趣。我爿的犁头样式好看,被刘兴甫、赵大平二局长拿到手管局门内空地试耕,深浅适度,犁地不跑边,很好使用。又把犁身与犁辕抖开看,投辕的斜眼处无楔子(孔内填楔子耕地会发响且易脱落,这就是父亲教我的绝活)。两位局长向中了这把犁头,叫我绘—张图,回到马啸溪农具厂的当天晚上我熬了—夜,第二天便把图纸送去了,成为全县照着做的样板。
就在那年底,手管局通知我参加“阆苍南”会计培训班,结业后分到砖瓦厂作出纳员,不到—年就调到手管局生产技术股,从而由工人迈进了行政机关。
这大概是“木工大比武”,局领导看中我、对我的赏识吧!
偏爱写作被调用
为什么偏爱写作?写作就是习文。能使人善于观察,思维敏捷、知识提升。
在手管局工作期间,我总是偏爱写作,喜欢总结经验,写先进事迹材料之类的文稿。局领导根据我的爱好,把我从局生产技术股调到局办公室工作。从那时候起,除了日常的应酬工作外,基本上是伏案写作,为领导写讲话材料,会议文件,上级报告,总结基层经验,报道新人新事等。记得有一年,局里办的“抓革命、促生产”简报,我编写了12期,四川省手工业管理厅就转发了12期。
文化大革命中,几乎天天收记中央新闻,刻钢板,写大字报、大幅标语,画油画。我画的两幅大型毛主席相,挂在服装厂二楼临街正面墙壁上和手管局大厅,十分醒目,说我画的好,受到很多人的羡慕。手管局的职工在我画的主席相面前“早请示晚汇报”长达三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性地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高潮。四川省“工业学大庆”先典型“阆中河溪农具厂”、“阆中五金厂”的先进事迹材料均出自本人之手。
就是在那几年,每年县委、县政府要召开两次声势浩大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有开幕式、工作报告、闭幕式,会议中的简报、决心书等,需要相当一部份文秘写作人员。每次会议都抽我为县委秘书组成员,110阆中郑姓故事
分工写工交方面的材料。由于我写文章的速度快,语言精练,有骨有肉,字也写的工整、清晰,被县委领导看中了,1971年某月,接阆中县委组织部通知,调县委工交部工作。在县委工交部伏案写作10年,报刊杂志发表过无数文章。1981年走上领导岗位,先后任阆中棉纺织厂党委书记、厂长,保宁镇副镇长,乡镇企业局、交通局副局长。2002年4月,退休颐养天年!
我工作的40余年中,虽三次参加工作,两次被下放,走了13个单位(平均每3.5年换调一个单位),但毕竟还是从—个农民娃走进了工厂,从工人进入了行政编制,最终登上了领导岗位。我算行,我满足。用一首打油诗来描述:
三上两下心不死,
勤奋好学总有成;
莫道命运天注定,
功夫不负有心人。
网友谈阆中一九八七年端午龙舟节
楼主:
用现时网上最爱用的“恶搞”两个字,来形象的讲出下面我的亲身经历,我想也是对当时在现场目睹过那一次端午节划龙舟时发生的怪事还有印象的广大的古城人民包括在这儿泡网的古城网民,算是旧事重提。不过,待到将那一次端午划龙舟比赛发生的怪事讲完后,希望有高人能解开这一迷团。算为谢!

   
一九八八年的端午佳节,古城人民政府组织并在全县引起广泛响应的古城嘉陵江白溪壕段至塔山湾段龙舟划船竞赛,在紧锣密鼓中拉开了比赛的序幕。

   
那是一次古城至解放以来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有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划龙舟比赛。有二老千的上年岁的老年人,在听到县广播站提前播报的划龙舟比赛的新闻后,这些一辈子没见过啥叫划龙舟的老人家,据说亲下灶头烙好了一张张大大的干饼充当干粮带在身上,邀约同乡同村腿骨头还算硬朗的伴儿提前就定了车票,往阆中城杀来。更有甚者,听说这是古城历史上最热闹的划龙舟比赛,还有一些家住农村的连夜连晚走夜路,兴冲冲地往城里赶,一睹平生未曾见过的划龙舟大赛。

   
临到正式开始比赛的那天,老天好象特别观照古城阆中人民,阳光明媚,古城的上空蓝天无云,微风轻拂,是难得一见的好天气。而且,先前县上的气象站特为这一次在古城举行的规模空前的划龙舟大赛所预报的比赛当天的天气状况时,以绝对的把握完全肯定的口气给上上下下关注划龙舟比赛时天气状况的全体古城人民作了交代:那就是比赛这一天阆中古城的天气将很好,绝对不会出现雷雨大风等等影响比赛的不利气象条件出现的。
     那一天早上的八点钟不到,古城各街各巷,一路一串前去看热闹的人开始
111阆中郑姓故事
嘉陵江边走去。我后来在九点钟左右,来到黄角树的河坝处时,(现索道附近)眼睛一扫,我的天啊!只见密密麻麻的人群在方圆几里地距离的嘉陵江河坝挤在一起,简直用密不透风来形容也不算过份。再抬眼向对岸的锦屏山望去,整个锦屏山的山脊处,连着山前那一条公路上也全站的是观众。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到处是看的人,河坝上已经到了几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凭我当时的估计,少说那天看划龙舟的人数也不会低于十万人以下,那场面太壮观了啊!

      
头顶骄阳暴晒,汗如雨下,但大伙看比赛的热情丝毫不受一点儿影响。等到县长一宣布龙舟比赛正式开始举行,叭,叭,两颗蓝,绿两色的信号弹升上高空,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欢响。一字排开的龙舟蓄势待发。那最前面的龙舟望见升上蓝天的信号弹,赶忙众人一声齐喝,摇桨的手一使劲,那龙舟便如弦上急射出去的利箭一样,飞快地冲出。

      
就在江边那一声声震耳欲聋的铁炮不时的巨响声响起,那最前面的两艘龙舟箭一样的冲出起始线时,奇怪的事发生了,只见,说时迟,那时快,一两分钟前还好端端的天气,突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龙舟比赛地段的天气一下子大变脸,老天爷像动起了雷庭大怒般一样,八九级怪风卷起河边的砂子直往看的人扫荡过来。天空像变戏法般的原本是阳光普照,这下子是黑云压城,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向着人群砸下来,一时间,现场的数万名观众如惊弓之鸟样,抱头鼠窜。

      
再来看那嘉陵江面,妖风掀起的大浪一浪紧一浪,那些可怜的的龙舟像树叶一样在水面上随浪乱漂。更有那好些古城的单位扎的彩船,像喝醉了酒一样在嘉陵江上东摇西晃。骇人啊!没见过那样说变脸就变脸的天气,也更不会想到是在刚开始比赛的一两分钟内,突然而至的狂变。狂风大浪,人群四下惊散,江面上大小不等的各类船只个个连想靠岸的门儿也找不到,场面万分危急,当时我在现场记得很清楚,阆中丝厂扎得最漂亮也是用吨位最大的一艘吨船装钸的彩船,在巨浪掀天的嘉陵江中,变成了像一叶孤舟一样,被大风直推进了江中心晃过不停。听说,在那条船上的全是丝厂的头头脑脑,个个吓得脸发青,担心船被掀翻,落入江中,生死难卜。

      
那一场恶搞端午节划龙舟比赛的妖风前后刮了不到二十分钟就结束了,妖风搅散了古城人民的一场好事,县长在广播中以无可奈何的语气宣布,本次龙舟比赛因天气突变,无法正常举行,只好比赛延期作罢。

      
当时妖风一刮过后,我记得各种各样的传闻一时间传遍了古城的大街小巷,什么划龙舟时,搞错了次序,咋可以先叫河那边江南镇的代表队先划呢?他们用平时装粪的粪船来充龙舟,那嘉陵江里的龙王爷爷不发怒才怪。说的更怪的是,说什么那铁炮的声音太大太响了,冲撞了龙王爷,故他要兴起妖风惊散你的比赛,等等。

   
不过,万幸中的是那次龙舟比赛时虽是突然遭遇变天,但好的是还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112阆中郑姓故事
出现人员伤亡事件。难道真是像那一次怪天气变脸后那些当时流行的传言所说道的,算是龙王爷跟阆中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而己。或者,更好想是在提醒大伙儿,有些事同样也要讲点规距,那怕是所谓的迷信一类的,也要讲讲才行,不然,就有你好看的。据说,在挨到延期比赛要开始前,嘉陵江江边有大规模的烧纸钱一类的事发生过。这是不真的,则无从考证。

   
离那次不寻常的端午节划龙舟比赛时间已经过去十来个年头了,但确实现在一有想起,还会为那一天突发来至的怪异之极的天气突变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的。因为,在古城里面长时期生活过的人们,凭经验也晓得,就即或是五六月份天气要变天,少则也得待过十来分钟的时间,多则也要一个钟头以上的时间以上,那老天爷才会变脸的啊!那会遇到像那一次的划龙舟时的天气变化,一两分钟内就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黑云压顶的怪天气出现呢?不知道各位咋想?反正,在我从小到大凭长时间生活在古城所留下的记忆中,那是唯一的一次最奇怪的天气变化。这里面倒底有啥名堂,有懂得起的朋友能解释下吗?就算用气象学的知识一类的也好,或是用其它的科学方法能不能来帮忙解开这一至今还让我深感惊异的迷团呢?
有些事,我们不能以科学的说法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便含含糊糊地意为巧合。忘了交代,那一年的端午节划龙舟恰好是龙年。而龙年一直在中国人的民间传说里是认为不讨吉利的年头。故也将标题重新改过为“谁在恶搞龙年端午节的龙舟比赛”。
网友:
烟雨兄一说,我记起来了.那时候我才七岁.在江这边的山脚下的沙滩上看龙舟.刚把鸭子丢下去没两分钟,就是一阵妖风,把我跟我妈老汉吹散了.眼睛都睁不开,飞沙走石的,至少有六级以上的风.船都吹翻了好几条.真的邪的很,只不过小时候摸不到啥子,也就慢慢的淡忘在记忆里了 ~
网友:
那年我也去看了,也算是当事人吧。只是当时人还小个子也矮,想跳起脚来看。但是也没看到什么,只记的周围人山人海的江上船都还没几只阵都没排好。开始刚抢鸭子时老天就风云突变,然后就是飞沙走石。吹的人睁不开眼。看到要下雨了,就往家里跑,跑的没10分钟雨就下来了。下了没多久也就停了。但是那天下午感觉特别热。
网友:
这事儿我知道啊,那是我们回阆中的第二年,听说举办划龙舟比赛,于是兴致很高地到河边去看比赛了,真是挤得个要命啊,人多啊!结果出现了后来文中所说的怪象,当时我们吓坏了,一个个顶着大风大雨跑得很快,没跑多远,就跑到下新街一带吧,结果天突然又放晴了,真是奇怪哦!直到今天想起这事儿,都很纳闷呢!
113阆中郑姓故事
网友:
我是江南镇空树溪村的,那年我正好七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江边看龙舟,却确是狂风大作,昏天暗地,我记得还有船在龙王潭处的江心被大风刮翻了.
网友:
这件事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啦,如不是亲身经历过,敢说你一辈子也不会见到那样的乌云!---------------青灰色的好象还泛点点黄,形状是跟鱼鳞一般,疙疙瘩瘩鼓起的,密密麻麻布满整个天空,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恐怖至极,让我到现在都难以忘记.
网友:
看得见的东西未必就是真实的,相反,看不见的东西未必就不存在。很多事情不能一说就是迷信,毕竟我们现在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还了解的太少,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不了解的。所以,有些东西无论你信不信,说不定它就存在于这个世界。。。。。。
网友:
对头,我想起来了!!                                               记得当初我刚初中三年级。我们当地的端午习惯是蒸包子吃,如嫌捏包子麻烦的话,就将巴掌大的圆面皮,包成一个大的饺子样,弯弯的大饺子,像鸡公的尾巴,老年人形象地叫它鸡沟子。里面的馅儿,就砍点园子里的菜,混合些腊肉颗颗,用蚕桑叶包起来蒸熟。想起那香味呀!!!让如今在外的我流好长的口水。
  当时中午,我妈把竹蒸笼洗好,放在院坝边晒起。鸡沟子包好了,桑叶准备妥当了,刚要准备上笼时,一阵大风吹的房门哗啦哗啦响。院坝边的笼床盖盖,顺到风到处滚。我看到不好,鸡沟子吃不成倒还把笼床搞烂了,赶紧去撵,结果不小心还让竹签扎到指甲盖里面了,通的我淌眼泪。。。。。
  楼主的帖子,让我想起我最难忘的端午!!!如今漂泊在上海,再也感受不到家乡那种端午的气氛了!!!
网友:
谢谢楼主将往事搬出丶不过此事是公元一九八七年五月三十一日的事
有图有真相

1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9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115阆中郑姓故事
《阆中文史资料选》笫十二辑   人物类
翰墨丹青七十年一一记当代著名书画家赵蕴玉先生
.................... 安天均(138)
著名数学家张鼎铭教授传略 ……………………..市政协学习文史联谊科(154)
万里兰天爱国魂——记邢海帆同志.... ………………………….吴自成(161)
老红军王长德同志事略.............. …………………………邓邦明(168)我的父亲郑弗名.................................. …………………………郑国璞(173)
戴哲民先生事略....  ............... …………………………安天均(177)
皮影艺术家王文坤.. . .............. …………………………李文明(187)三陈父子.................. ………………………………………………杨林由(192)
我的父亲郑弗名
                   郑国璞
我的父亲郑弗名,祖籍四川阆中,原名郑万德,1904111 日生于阆中县保宁镇,1917年至19237月在川北联合县立师 范附小、保宁联合县立中学读书,同年8月考人国立成都师范大 19278月毕业。19279月至19491月先后在成都师范大学附小、江油省立第二中学、剑阁师范、达县省立中学、达县师 范、达县县立中学、万县省立中学、万县中学任教。19492月回 到阆中后,至195112月先后在省立阆中中学、县立阆中中学任教。19521月至195712月任阆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当选为 阆中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6月至19608 在阆中县东风化工厂工作。19609月至198012月在阆中县东风中学任教。这期间担任阆中县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 三、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8012月至19873月担任县政协 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19903月退休。
同年10月,因股骨骨折、心脏病复发住进医院,经多方医治无效,不幸于199012 1517时零5分在县人民医院逝世,终年86岁。在父亲生病 住院期间,省政协南充地区工委、中共南充地委统战部、中共阆中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 曾多次前往家中和医院看望、慰问。
父亲郑弗名的一生,是步先贤后尘,为祖国的光明、进步和富强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一生。尤其是在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中,他几十年如一日,教书又育人,育人在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116阆中郑姓故事
父亲解放前在成都师范大学读书时,曾受到校长吴玉章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加人了改组后的国民党,和同学曾萍、罗刚等人,组织革命社团导社并任社长,进行进步宣传。由于同成都大学进步组织社会科学研究社一起,将与蒋介石有密切联系的省立中学校长杨廷于打死,他当时被捕,因捕时已改名,故得到释放。1928年在成都师范大学附小任教时,他加入了进步组织准星杂志社。他1934年在江油县任教时,因从事进步宣传披关押了73天。在当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下,父亲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爱国立场。
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父亲为革命、为人民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减租退押、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表现很好。1952年担任首届阆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成为我县第一任党外副县长。1955年又担任第一届阆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6年又担任第二届阆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他以革命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任期内六年如一日思想进步,工作认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廉洁奉公,深人基层调査访问,积极靠拢中共党的组织,为阆中的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受到党组织的信任和广大群众的尊敬。
50年代的整风运动中,由于的错误,父亲虽然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但他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赤诚之心从未动摇过,始终保持着一个真诚的爱国者的清醒头脑。十年动乱中,父亲受到残酷的迫害,但他一直坚持要生存下去,他告诉我:把我 的一切绳子都搜走,怕我吊死,我不会死,我要坚持活下去,他对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祸国殃民的反革命罪行无比憎恨。
粉碎 人邦以后,他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四项基本 原则,拥护或革开放,对党的十二大确定的伟大战略目标和党的十 三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光明前途,充满了信心。他经常和各界爱国人士一起互相勉励,要发挥余热,为社会主 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父亲在担任县政协副主席领导职务期间,十分热心于党的爱 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尽心尽力地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并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他当时虽然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仍然策杖深人实际调查、视察、应邀出席各种重要会议,对各项工作提出积极建议。他经常到有关部门、单位检查县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情况,亲自上门同分管的政协文教工作组同志及各学校联系,搜集情况反映民意。这种精神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深为感动。他积极参加《阆中县志》和政协文史资料的撰写、核审工作。他热爱天文科学,坚持观察研究天象,退休后还整理出有关哈雷慧星的资料给青少年演讲,并将自己的两部天文望远镜赠送给县科委。1981年我县遭受特大洪灾之后,他主动捐赠人民币100元支援灾117阆中郑姓故事
区群众,在各界人士中产生很好的影响。他非常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热切希望祖国早日实现 和平统一。他在病重住院期间,还关心国家时事,关心阆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嘱咐去看望他的各界朋友要做共产党的诤友,诚恳地、坦率地提出建议,帮助党和政府把阆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搞得更好。这充分体现了他与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精神。
父亲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严于律己,自觉改造世界观,艰苦朴素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豁达大度,实事求是诲人不倦。他的这些美德表现在政治、工作和同志、朋友关系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顾全大局,光明磊落。他在政协工作期间守职尽责,经常劝勉大家讲求工作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在同志朋友关系上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因此他贏得了各界群众的尊敬。父亲从不计较名利,省里张秀熟来信叫他写组织导社参加革命的事迹,以后可以办离休,但父亲未写信去。当阆中县政府第一次建楼房分给他一套时,父亲谢绝了,而且以后也从未找组织要过住房。
父亲对子女从小要求严格,我们同外人争吵,父亲总是责备我们。当我辞去公职第一个当起个体户时,父亲第一个支持我,对来家里找他的人,父亲讲:老三(我在家里儿子排行第三)辞去公职你们可再招收一人,解决一人就业嘛。我在经营中的艰难,父亲不光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且不断在报纸上、收音机中、电视上找与我业务有关的内容给我谈,几乎每天父亲都要找我摆谈,而且有时还要从双栅子街走到东风路到我的门市部去了解情况。
父亲的逝世,对我的打击很大,我想只有当—个好的个体户,为国家多作贡献才是父亲的遗愿。
郑国璞,郑弗名先生之子,玉美电子服务部经理。)
有关郑钟灵的情况
郑国石
郑钟灵在广西桂平县任知县时,由于工作有成绩曾受到皇帝御赐皇马褂一件和一个皇封盒,皇马褂在郑钟灵去逝时穿在身上随葬,(在供奉郑钟灵遗像中可見到此马褂,但供奉的遗像现已无存,皇褂盒也不知去向)。郑钟灵在任职时
由于倾向孙中山的革命党所以在后来他暗中保护和放走了一重要革命党人,这
就是資料中所说的“因要犯潛逃” 而被撤职,但撤职后还一直领着几十银元的俸禄。
这些都是郑钟灵的孙媳妇习桂芳对她的儿女们在摆家世时讲的。因习桂芳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18阆中郑姓故事
是童养媳,几岁就到郑家许配给郑钟灵几岁就失明的孙子郑万祥,故她很清楚。
西门郑老四家后代情况:郑国忠,曾任諾尔盖县邮电局局长,县人大副主任,现退休在成都居住。郑国魁,武汉航天科工委三江集团公安处长,玌病退在武汉居住。郑国石,阆中保宁中守学总务主任,中学一级敎师。
阆中郑姓习俗
郑国石
阆中郑姓早上香晚上点灯
阆中郑姓有一传统的习俗保持至四九年,那就是每天早上由居住在院内的子孙们轮留地对天烧香一柱望上天保佑,晚上则点燃悬吊在堂屋眷梁下的一盏玻璃神灯,灯內盛清油,油上面有可点燃的灯芯,点亮灯后敲响放在神樻上的铜罄三下然后对神位的(天地君亲师)牌位和去世的前辈灵牌磕头三次。此种祭拜从未间断。
阆中郑氏
郑国民
  《郑姓族谱》追根溯源,寻根问祖,记录了郑姓的根源、繁衍以及字排辈分。对于宏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礼貌行为,都具有现实意义,郑姓族人可循例试行。
在收集素材书写族谱的过程中,得到郑姓族人鼎力相助,特别是嘉陵村的郑国满提供传存的记录材料,本村的郑万仁、郑万能、郑志德提供了口碑和墓碑材料,这里我深表谢意。
还应说明一点的是阆中城内的郑姓,垭口乡的郑姓与郑家坝的郑姓有关缘关系,是同祖宗的亲族。
翻阅历史篇章,浏览国内姓氏,追根溯源,寻根问祖,郑姓的根在河南,姓的起源也早。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形成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一个氏族一个姓。姓实际上是区别民族的符号。西周的时候,帝王实行分封制,将帝王的次子和小弟分封为诸侯,领地大的叫“国”,领地小的叫“邑”,就开始用国名、邑名、官职名命姓氏。那时河南新郑就有一个古老的分封国叫郑国。
从此,郑姓就由国名而来,因此河南自古郑姓就多。  河南地处黄河流域中游。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国的发源地,很早就得到开发。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流域以南很多地方还非常落后。从东汉开始,春秋争霸,战国称雄,战争频繁,北方有许多人因避战乱而来到南方。那时郑姓多的河南自然也有郑姓人来到西南各省。他们在南方繁衍生息,人口增长率高。全国各地的郑姓很快就成了全国姓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姓。
全国郑姓中,英才倍出,俊彦名人也不少。概略列举,秦有水利专家郑国;119阆中郑姓故事
汉桓帝时有官至尚书的郑玄;唐有诗人郑谷,还有两次拜相又善诗文的郑畋;宋有为赵氏王朝出力的郑子明;南宋有著名的历史学家郑樵;明末清初有收复
镇守台湾的郑成功;清有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画家郑燮号板桥;民国有原名郑三发子的蒋介石,虽然反动,但历史上留下了他的足迹。
郑姓在历史上可算名门望族,故历代皇室对郑姓比较重视,宋元之际的大学者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除把赵姓排头以显其尊外,还把郑姓排在第七位。明朝时下西洋的郑和是回族本姓马,而明成祖却赐他姓郑。可见郑姓在皇室心中是有数的。
阆中的水土孕育出了阆中郑姓中几位声名不凡的人。郑家坝有武举出身的郑文甫,还有进士及第的郑敬先字钟灵,阆城双栅子街有四川高等师范毕业的文人郑元路字可行。他们在当时确也发挥了光前裕后的作用,也为阆中人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郑家坝和郑家沟的郑姓也来自河南,据有关资料和传统的口碑证实,是
嘉靖年间,河南开封府祥福县蒿子坝(又名刚柏垭)人的郑松,字柏茂,进士及第,任川北剑州知州,赵任途经剑阁的金魁垭(在金垭场附近),见地貌形胜,视为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建宅定居,并派人下石为记。事后郑松的子孙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经历六代,第七代世孙郑德仁养育九子,又收养一子,时称十大房。后来十子中的第二子郑宝才由剑阁的金魁垭迁居到郑家坝(当时叫白金坝),十子中的第七子郑宴迁居到垭口乡的郑家山。郑家坝又经过七代世孙,郑联珠又养育四子,时称四大房。这时有郑姓迁居阆中城内,只是四大房中的幺房郑昂带两个儿子迁到郑家沟,长子郑自修住郑家沟,次子郑自政落户郑家山。
我和万字辈的老人都知道:郑家沟的祖先是郑家坝的郑昂。20世纪40年代郑家沟的前辈每年清明节都要去扫墓祭祖,还见到有阆城内的郑姓族人一道参加祭祖,这一共同祭祖活动,是解放后才停了的。眼见的事实说明了这几个地方的郑姓是同祖宗的亲族。
我家住在古院落
郑国民
郑家沟这个地方名无声望,地无显贵,却在新建楼房和新旧平房中,有一套备受关注的古民居院落。我家就住在这院内的北面半套,与同曾祖父的堂弟相连。这套院落是我曾祖父郑继光在光绪年间30多岁时修建的,距今至少已有一百二十多年了。
院落建在宽阔菜地西面的平台上,座西向东,前临溪沟,后靠山梁,溪流环
绕,竹木映衬,环境优美。屋基高出菜地1.5米,凸现整体形象,歇山挑檐式的穿斗结构,房盖斜面平整,屋脊瓷片装饰,檐口整齐化一。建材标准得体,形体端然稳固。东面板式满窗封闭。南北西三面粉墙白壁,光泽生辉。北厢房东端尾间又隆起一楼门,(进出的大门)三进的大门正对来往的大路。整体形象120阆中郑姓故事
呈现出:古色古香,秀美壮观,格局气派,幽深高雅的风貌,过路行人莫不神驰目注。
院落建材标准,注重质量和适用,防腐防震性能强。曾祖父建房备材宽余,要求质量高形体美。选材宁大勿小,加工立木,先成六棱形柱体,再圆成圆柱体,横木要端,椽子,托梁要中拱受力。加工成材后,才作防腐处理,先摸卤水两次,保木质坚硬不开裂,再抹桐油多次,保木质黄亮。等建材全干后才择吉日复工立屋架和装饰,一次全面竣工。由于建材标准,注重质量,所以院落至今仍然稳固,表层未腐,几次地震,也只是门扣摆动罢了。
院落的结构和布局蕴含传统文化和礼仪。西面正房与东面庭房对歭,连接南北对歭的厢房,构成正方形的封闭整体,中设天井,四水到塘。又在北厢房东端开三进大门通庭房。西面正房略高于南北厢房和西面庭房。正房的正中是堂屋,是祭祀祖先的房间,兼作贵客的客庭和餐庭。屋内正面白壁粉墙的正上方挂一红漆木牌,上书:“天地君亲师位”六个金色大字,两侧配挂木质红漆对联,下置神龛子,上放多种祭器。堂屋地面中心处摆八仙桌,两边摆太师椅。屋门面满窗大门对开。贵客来时才开大门迎接。
堂屋两边是正房,是长辈的寝室。内置高档古家具,最高档的是架雕花床,床上除留两市尽宽的空间外,其余部分和顶上都是雕花薄木板相围,寒暖夏凉,布帘掩门,可防蚊虫,转阁作厨房,兼作一家人和短工的食堂。南北厢房的正中叫横堂屋,板门对开,板式满窗,是子女的书房,兼作客人的客房。横堂屋
的两侧是晚辈的寝室,板门侧开,板式撑窗。厢房的装饰都素朴简单,仅有一般家具。  东面庭房,两根横梁托起房盖,三间直通,外封内敞,敞连天井,是红白喜事宴客的餐庭,又是收割季节翻晒粮食的临时储藏室,院落从结构到使用处处呈现出:“尊老爱幼,和睦兴家,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传统,处处融文化和礼仪于一体。
院落的工艺、技艺重点突出,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工艺、技艺重点突出的是堂屋屋梁的彩绘和门窗的碉镂。特别是屋脊的塑造美化更为出色。堂屋的中梁正中彩绘有八卦太吉图,意在扶正驱邪,前檐梁彩绘有麒麟舞绣球,意在吉祥如意,门窗用雕镂技艺雕刻镂空的有雀鸟花草和多种对称图型,寓意万事亨通。屋脊用彩绘塑工艺,着重造形寓意,表达出了“福禄寿喜,福寿双全”的愿望,也是人生的信念和价值的追求。
东西南北四面屋梁上的正脊和梁脊都是用瓷片镶边,镶字,用颜料彩绘传神。西面房梁上的正脊高80厘米,彩染脊面,凸现斗大一个”福“字。正脊两侧,延伸梁脊,高30厘米分别长4米,造型龙身龙尾,寓意“二龙献福”。东面庭房屋梁上的正脊是一个立体大“喜”字,两侧塑一男一女,粉彩字体空间,彩
绘人物形象,寓意喜结良缘。
正脊两面延伸梁脊,造型凤身凤尾,寓意双凤贺喜。南北对称的正脊,南面
是一个大禄字,北面是一个大寿字,两面延伸的梁脊,脊体有25厘米见方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121阆中郑姓故事
的空格,空格中塑有熏香温席,卧冰求鲤,孟中哭竹等孝子传奇故事,寄希望于子孙孝顺。  更为传神的是楼门子(大门)屋梁上的笑佛罗汉,双面笑脸,笑口常开,笑容可掬,笑得传神,笑迎来客,笑送亲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来往亲友莫不流连忘返,油然而生眷恋之情。
遗憾的是这些用精致的工艺、精湛的技艺创造出来的精品,有很多东西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当“四旧”破除了。还由于住户人口增多,分房改造或迁建的原因,也破除了一些古物。现在剩下的只有我的住宅在破“四旧”后古风貌尚存。现在我家成员更加珍惜这半套古房,又略做了一些修复的工作。
         阆中郑姓字派
郑国民
字排是同姓家族的人大家认可的按辈分命名的字排谱。字排谱一般是一字一义,四字或五字成成句,十、十五或二十字成谱,表达一个吉祥的意义,寄寓先辈的期望。
从郑姓历代名人和剑阁、阆中郑家坝的繁衍来看,郑姓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字排谱,自到郑家坝郑从“自”字辈起才形成了“自,克、文、先、元、万、国、德、恩、良”十个字的字排。这时有些地方也有命名不统一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中,阆城文人郑元路字可行,出面亲临阆城郑姓所住的街道和郑家坝、郑家沟进行“传谱”(统一字排),会同郑姓有识之士,参改历史上郑姓名人的命名,才统一了郑姓的字排。定为:
   先  元  万  国,
   德  恩  良  永,
   宗  子  维  成,
   崇  学  秉  道,
堂  开  继  民。
共五句二十个字。去掉了原开头的“自、克、文”三个字排,一是出于组合句意的需要,二是如果不去掉,二十三字的字排又不合习俗。所以,二十字的字排谱,从此就成为阆城附近郑姓公议的字排谱。
今天开来,这二十个字的字排谱应该沿用下去,一是出于文明礼貌的需要,二是这二十字的含义深远,具有现实意义。可理解为:
    先祖创业,元于勤奋,(元:始)
    万象更新,国泰民安。
德才立身,恩泽惠民,
    良心无愧,永恒诚信。
宗族同根,子嗣后承,
    维护真理,成仁取义。122阆中郑姓故事
崇尚科学,学为振兴,
    秉公正直,道义正心。
    堂正光明,开拓奋进,
    继往开来,民富国盛。
这二十个字顺序使用,最后轮转,坚持沿用,有益无害,如命名赶时髦,只起姓和名两个字,也是可以的,但过一至二代,还是加上字排为好,使同族长幼始有序。
  字排从用法上看,句头字是用在名后的,如:郑x先,郑x德。句头字后三字是用在名前的,如:郑国x、郑恩x......这是为什么我还不知其意。
我的父亲郑国福的申诉书
郑厚德
关于申请落实我的党籍的问题
我对党的认识和入党经过:
我于1936年5月由省立第二中学(住中坝)缀学后到成都考入川康陆军教导总队(1937年改为川康绥靖公署陆军教导总队),约经2年时间,于1938年2月毕业后进入川军刘湘、潘文华部工作。当时抗日战火初兴,蒋介石国民党势力已扎根四川,消极抗日,积极消除异己排斥地方军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广大青年男女纷纷出走,奔向延安,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我与同学周朝禄交往密切,每谈及时事我说:“这个社会不是我们的社会”,周朝禄说:当然延安是革命的灯塔所在地,大家都往延安去,广大的后方也需要有志革命者来组织、宣传抗日救国的工作啊!不去延安在后方也有用武之地。在互相交流思想认识之后,周知道我有参加共产党的动机要求时,周将我的入党申请书带走。数日后,周来向我说:“党组织已批准你的请求”。一天我住宿在成都上东大街永城旅馆客房里,周朝禄同一青年男子(学生打扮)来我处,周给我介绍说:他是来监督入党宣誓的。周在门外巡逻监视,我与那青年在房内,他宣布说:为革命烈士默哀一分钟,然后向我讲了党的政策目的,以及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工作等,并说:“你现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今后组织将派人直接与你取得联系。周与青年离开时,交给我解放日报和群众等刊物,嘱咐多读。下次有人与你联系时交换新的书刊。
我在成都入党后的活动和联系中断的经过:
当时我在川军164师492旅984团三营八连当排长的时候,驻成都城防(旅长严啸虎任成都警备司令),每在换防前,我都要将地址通知联系人,与党派来的联系人每周在东门、拱背桥、福字街等处营地接头,一年多从不间断。联系人的姓名不详,只知道他是春熙北段瑞兴绒绸缎庄的职员。每次接头时首先询问
部队情况和我的工作情况,我都一一向他作了汇报,他也给我讲述国民党和国内形势和在军队中开展工作的方法等,还特别强调了争取长官的信任,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分别时将新的《群众》等进步书刊给我,并告诉我多读书报增
123阆中郑姓故事
强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的接触碰头持续了一年多,直到1939年初,联系突然中断了,我曾数次到瑞兴端绸缎庄找他,但都是落空不见人了,由于是单线联系从此与他断绝了联系。
周朝禄也到阆中川陕鄂边区绥靖署驻防了,未与我通信也就断了联系。
1948年7月15日,襄樊解放,川军164旅(一个团)向解放军投诚,在半个月的学习中,我曾多次向解放军申诉:我曾在成都参加中共地下组织,我要求留在解放军中工作,但是没有同意,当时只收编了大部分士兵其余军官全部遣返回原籍。我再三恳求留下都不同意。解放军说:“这是上边的政策不允许,四川还没有解放,你还是回四川去,我们后会有期的”。因而从襄樊到宜昌(当时宜昌是潘文华的川鄂边绥靖署所在地)1948年10月,我由宜昌到武汉进入234师(潘文华部师长冉良臣)师部任上尉参谋。1949年1月234师由武汉开赴黄陂,我在途中返回武汉,邀约当时教导总队的同学徐崇炽、周玉梁二人同路返乡回到四川,党的组织关系仍然没有联系上。
1949年3月份,我回到了阆中,12月阆中解放。党组织公开化了,我参加阆中县解放委员会军事部工作(当时军事部由魏定侯负责)。
在成都加入党的地下工作失去联系后,我有13年的时间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1956年肃反运动中曾口头向党组织申诉我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开展活动的事实和入党介绍人周朝禄同志与我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问题。
1957年,我在金垭区公所担任文教助理时,曾向区党委递交了一份重新入党申请书,并且如实写明了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开展活动的事实和入党介绍人周朝禄同志与我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问题。
当时党组织还是比较认真的,通过外调后区委答复我:你的介绍人都是反革命,你的问题要挂起来。
1969年“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本人因未查清的历史问题而受到冲击,虽未遭到灭顶之灾,但始终在政治上抬不起头,属于没有改造好的人,子女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我再一次向党如实交待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开展活动的事实和入党介绍人周朝禄同志与我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申诉下去:
我有幸地度过了艰难的所谓“文化大革命”,感到很知足了,安于现状的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全国至上而下地开展落实地下党组织关系的政策以来,我都没有再提笔向党组织申诉落实我的党籍问题,其中还有二个主要原因:一是无有
任何物证和书证可以证明我当时的地下党身份,二是周朝禄这个唯一的入党介绍人30多年渺无音讯、不知生死,在失去人证的情况下怎能再次向党组织空口申诉落实党籍问题呵!124阆中郑姓故事
1984年5月,永川县委组织部派杨、曾二同志来阆中向我调查周朝禄同志的党籍问题,这时,我才知道周还健在。我向永川县委如实证明,并提供了周朝禄于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开展活动的事实和入党介绍人周朝禄同志与我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问题。我的证明经杨、曾二同志送交税务局党组盖章后回报永川组织部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形势大好,党的英明决策开创了全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近年来,纷纷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落实党的地下组织政策,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我看到了希望,而且我的入党介绍人周朝禄也于1985年6月落实了党籍问题并享受离休待遇。我想,按照1957年金垭区委的话讲,随着周朝禄问题的落实,我的党籍问题也应解决落实了。所以特此申诉,请求上级党组织根据我的情况进行调查走访,并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落实我的党籍问题。
此呈
                                 申诉人: 郑国福
                                            1985年4月30日
          郑厚德录完后记
关于我父亲郑国福简历问题,他在世时没有给我留下详细的资料,所以凭我所知道的一点是不全面的,看看弟弟郑载德知道的全不全面,若不详,可以到税务局查查。这份申述材料和信件,是当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在整理遗物准备抛弃时,我把这些东西捡起来留下,说好我要带走。当时除了这些纸片,我还特别要了一件呢子大衣带回名山了。让他们伴作我,算是永远的纪念。
今晚在键盘上敲完了这份手书的《申诉书》,凝视着父亲的笔迹,慢慢地感到酸楚,泪水不停地往下滚,父亲的尊容,儿时的记忆涌现在我的脑海。他管我最少,“教”我最多。从小是婆婆和母亲把我养大,母亲进城工作了,父亲还在乡下,刚刚进了小学堂,父亲又到达川工作,63年撤回家,我都快毕业了。学习不好常常是条子斥候,动辄就是拳头锭子,我不服,说他是军阀,他还撵着撵着地打。我记得他高兴的时候还教我下操,悄悄教我拼刺刀。也许是遗传的原因吧,我在单位上训练,走的正步那是相当的规范,作为标兵排在最前,同志们都认为我是部队上下来的。
父亲这一辈子是艰难困苦过日子,克勤克俭过生活。他在单位上算得上是老黄牛,这主要是历史问题在政治上翻不了身,处处受人咔压,任劳任怨做事,夹着尾巴做人;在生活中,一个钱他要花着两半用。我听妈说:单位上的人说他渥尿都要用帕子滤。我在凉山当知青时,他给我的每一封信只说两件事,一是要独立自主,二是要量入为出。
郑国福收到的信件
郑厚德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0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125阆中郑姓故事
国福仁弟:你好!
记得端午前给了你一封书信,时间数月真为三秋兮,晨昏常生思念,奈天涯海角,无能把肩谈心,不胜浩噗今日闲睱,握笔问好,想是欢喜的吧!
自我批评,的确有些疏懒,比如去年,曾杨同志从你地归来,他也就把你的所在,谈了那些龙门阵、都告知我,应该及时给你联系,畅谈往事,可是我
却默不着声,直到你来信问好于我,很对不起,弟兄情谊,多多见谅,请罪请恕!
前信谈心,内容我忘记了,一时荒乱,恐有不周,弟可来函指正。我从部队返川,埋头闲居,学做生意,经营小摊贩,竟管如斯,白色特务份子,弄得我精疲力竭,走投无路,但我忠心为革命事业,反帝反封建,反法西斯,那是三句话不离本题,解放前夕,也曾与伪政府对策,置生死于不顾,即后永川解放了,参加革命,征粮打土匪,由乡调区,约有成绩,可是仍有不幸,那时党组关系未搞来,被错判失去公职,受苦一直几十年,今党英明伟大,根据实事求是,今年六月,正式批准我恢复1937年的党籍,党龄从1937年12月算起,按离休处理,工资行政十八级,真是厚爱,党恩难忘、当努力学术,守纪律,为人民多献余热,求四化早日成功。
你和那些同学有书信往返?马凌云同学你和他茶话吗?请代我问好。
杨尚元同学,有信告我,情况大致与你相同,乐也陶然,同志之中,也有不幸,各人的遭遇不同,尚元谈我们敬佩的李代斌,在那极左的思潮中,曾经两次坐牢,妻离子死革命几十年,结果怨气死地去,言此为之洒泪,曾代吉受错后病死新疆,他子昭明为之申诉,下情未知,也是够之悲痛的。嗟叹好人命不长,可惜为早年像韩千等同志死于渣滓洞,那是多么光荣呀,烈士之名垂千古永远受人崇拜,我心时时追念他们。
同学:人生几何年,我们多我在纸上畅谈,也是你我老年乐趣,你能将得意的事,欢欣之处,谈出共欢,为你祝贺百年!
我现在仍居乡村,很想移住街间城市,而原单位又无住房,兼之自己力量微薄,动澈要数千元购房,僻居乡里,已成习惯,待机再作进取,话又说回来,为若老年欢度,自当考虑,一些年来,损失最大是虚度的年华,由老而衰矣,次则学术荒废,如石沉大海,赶不上时代自叹!
好,冗言不堪入目,留在下次我们谈些有趣的,再见!
祝你
健康长寿!并肩
思理及弟等  尤佳!
                       兄  周朝禄  上言            85年10月27日126阆中郑姓故事
国福同志:
五月三日手书奉悉。别后四十多年,每念故旧之情,尤憶在阆中多承伯父母关照,情意殷殷至今难忘。
我自四五年离开阆中后,先后随潘文华部展转于湘鄂之间,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领导了三0七师在长沙起义。五七年从部队转业回四川,即在四川省财政厅工作,六五年财厅创办了省财政学校后,即来校工作,六三年离休。
今年曾听罗麟书谈你的情况,状态、身体精神俱佳,至甚告慰,我身患多种病疾,生活尚当能自理,但近来精神欠佳,手脚颤抖,经川医精神科诊治,未见大好。

   
周朝禄的情况,我很了解,七十多岁了,总算落实了政策恢复了本来的面目,这是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各项政策的优良传的具体体现。你的问题申诉结果为何,我等待你的好消息。
你退休后,又振作精神,后撰写税志去贡献余热,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我现在是除家务事以外是怎么都不愿去过问了。几十年虽无大的波折,除文化大革命中外,未受过大在的冲击,但几十多年来心情总是抑郁的,组织问题落实了,人也老了,长期以来未能为党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这不能不说是我的遗恨。
祝你及全家都好
如有机会来成都
请来家玩
                                             兄弟杨尚元
五月十三日
国福老弟:好同学你好!
我太不客气,称你为老弟,原因是当年我们和曾代吉等依年龄定过兄弟次序,记得代吉长些(可惜代吉不幸死去)我则次之,吾弟又次之,我们彼此相亲,情逾骨肉,真是莫逆之交也。
去年曾杨二同志从阆返永,便谈着你的近况,我很快慰,为你祝贺,擬即握笔修问,但因我学识粗浅,应用无能,,以致落后,情况不堪言状,如若说是命运二字,那是不科学的,真不好意思,向好友们摆谈,一直拖延,月之十五,忽奉手书,知恥生勇,我们畅谈心曲吧,缺点请勿见责。
来书三读不捨离手,你所告知我的,正如亲眼,好冗繁劳心呀;为人民办了些好事,虽然辛苦,精神总是安定快慰的,日今退休居家,又得家庭美好多趣,带下孙子,乐也无穷,这是我望尘莫及之处,如若说旅游观景,正是度晚年的一则,我却不能,祇望洋兴叹耳,阆中地贵人贤,印象极深,龙舟竞渡,127阆中郑姓故事
明日必如当年,观后记书乐趣告我,弟兄异地同欢,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想望聚而言欢哟!回忆当年在阆,多受令伯父母指导,生活也多爱护,两老尊容教言,现存头际,一点也未忘记,每当良晨,不胜追念!
我所请求协复党籍事,远在82年9月就申请省县委,84年省将材料转县,三月接着我又补呈申请市县委机关,而今历时年余,未得批示落实,催询多次,所答市方未批,本月10日,我又去 市委组织部,还不知何年甚月才得减除思虑呢?说到办理我事,非常顺利,我所谈的,去各地讯问,和我谈而无差,尤其我们当年在阆中所成军队支部,是受阆中中心县委领导,县委党史上有我一些奋斗史绩,他们查后归来,就更无疑议了,推想,莫非市属县份很多,真的一时难以批办吗?等待。
我们分别情况,全都忘记了,我回忆好似46年末,在相西那些县份,转动不停,弄不清地点,就以这话答人所问,请不深论远虑。
解放前,为了一家生活,在城经营小生意,也是隐蔽身份,在那白色恐怖之下,走投无路,找不到党,找不到亲人,解放后,我即投入万寿乡公所征粮剿匪工作,后调六区粮库,51年3月清党,我的党组关系未搞来,说我假冒,混入革命阵营判刑四年劳动改造,刑满就业于新胜茶场,作统计员,61年请求回家,搞农业直到现在(上报材料之一部)唉!我是个达观者,一切逆来顺受,气量小的人,早都一道灵魂,飞向封神台去也,十年动乱时,精神受其污染,深感遭遇不好,一生都是走的狭窄泥路。
但我远大的理想实现了,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今日的新中国,何等光大堂煌呀!毫未计及个人得失,精神非常乐观,今时我有粗健的身体,也是由此成功的。
家庭情况,还须和你谈谈,我真背时,由城市人口迁到乡坝,搞农业很外行,劳力不足,粗茶淡饭度年,儿娃子正在万寿街上摆个小摊,修理收音机,儿媳在十多年前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家内很单调,三个人,幸我女儿正仪在本乡,常来看我助我。
己瑄、尚元等均有信赐我,盼你常赐,还有很多要谈心的地方,留待二次,希不弃我,祝你
健康长寿!   
思理利华妹及阖家安好!
                                       小兄朝禄敬书
六月四日于寒舍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128我的家庭
我的家庭
郑国康
我的老家是四川省阆中市双栅子街的郑家大院,此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阆中古老的院落之一,我的曾祖父将它买下后重新改建、装饰。大院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房屋42间。曾祖父有三个儿子,就将大院划分为三分,平分给三个儿子,(女儿们长大后要出嫁,一律不给房子)儿子成家后各自独立的生活,祖父辈也按此传统待父辈们成家后,将自己所属的房屋按儿子的多少平均分给儿子们,各自独立的生活,都住在一个院子里,而且全部按祖上规定的辈分取名:我们是“国”字辈,上一辈是“万”字,我们的下辈应该是“德”字辈。
大院属于典型的三进两院品字形四合院,寓意位列九品的明清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在南,后门在北.全是木结构,大门为典型的斜街门、两扇门对开,两旁还有一对上马石,然后进二门,二门有侧门和中门,平时只开侧门,只有重大活动或貴客来时才打开中门。二门与三门之间还有一个小天井和一幅照壁,进三门后就是一个约260多平方米的院坝,地面全部是青石板,东边栽两棵梧桐树,树有一人粗,夏天遮太阳。秋天,梧桐树的叶子半青半黄,犹如少女那美丽多彩的衣裳。秋风扫过,黄的、红的、半青半黄的叶子纷纷从树上落下,有的像彩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在空中旋转着,刚刚落下又被风巻起。小船一样的梧桐荚果,满载着梧桐果乘着秋风从天而降,我们小孩子捡梧桐果,梧桐果炒熟了,当零食吃,是很香、很好吃的。西边一棵大的桂花树也有一人粗,秋天,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满目堆青叠翠之中,点缀着一簇簇米黄色的桂花,她是那么素雅,那么玲珑,那么引人注目,生气勃勃,特别是那浓郁的芳香,叫人一闻就充满无穷的活力,满院子香气扑鼻,双栅子街半条街都香了。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我都会收集许多桂花装在一个非常精美的小罐中,再放许多白糖,做成纯正的“桂花糖”,过年时母亲会用我自制的“桂花糖”放入汤元中,更增加了汤元的桂花香味。大院坝周围都有走廊,在高大的屋檐下确保下雨天不管走到哪家都不会淋雨,
走廊下盛开着各家各户自己种的各种花卉和大大小小的盆景。前院低后院高,有两个通道将前后院相连。大院内还有一个粮仓,四个厕所。全院有良好的排水系统,能将全院的雨水迅速地排向双栅子街的公共排水系统。为了防备土匪,院子与相邻的其它院落还有密祕通道和所谓的夾心墙就是两个围墙之间有几十公分的距离,可以躲藏一个人,外人是不易被发现的。
大院坝是我们童年玩耍的主要场地之一,傍晚全院子的许多小孩都会相聚在这里,我们玩老鹰捉小鸡、藏猫儿、踢毽子、拍皮球、跳房子、唱歌跳舞。至今姐姐们边唱边跳的
太阳落山明天还会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一样的开,
咳哩啦哟哟、咳哩啦哟哟、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129我的家庭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仿佛仍在我耳边荡漾,她们的舞姿在我记忆中犹存。我们一直要玩到天完全黑下来了,天黑了正是藏猫儿的大好时机,院坝又大,是我们小孩玩耍的天堂,大家笑啊,叫啊,这是全天最幸福的时光,当然最害怕的就是各家的父母要叫回家,只要有一家叫自己的孩子回家,其他家长都要一起叫,孩子们先是赖着不走,直到家长发火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临别时还忘不了说“明天见”。那时没有电灯,到处都是黑黑的,只有堂屋内有一盏长明灯闪着一点点光亮,家家都是点油灯,有钱的点煤油灯,没钱的就点菜油灯甚至是桐油灯,桐油灯点起来黑烟大的很,满屋子都是黑烟,点长了人的鼻孔里都是黑的。我们家是点菜油灯,为了节省灯油钱,一般都是天一黑就上床睡觉了。在戏院子是点一种煤气灯,比其他灯要亮得多,我们郑家只有郑可行家有一个,而且只有过年时才点起来供打麻将用,这种灯有个缺点就是隔一会就要打气,不然就不亮了。我上成都初二中时还点了一年的,就是它把我的眼睛搞成了近视眼。
大院正北是大堂屋,供有祖先牌位和“天地君亲师”位的神龛于正中,神龛雕有许多花卉人物,神龛上供有历代祖先的牌位,大人们告诉我这些都是我们的先人,我们都是他们的后代。外面街沿正上方有一个金色横匾上刻有“瑞夕三多”四个大字,是清朝一位姓刘的书法家题写的,其意是从小到老,郑家都是“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其下有一个古老的“长明灯”每天早上,当年值日的人家,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个长年不灭的神灯“长明灯”添油,这是多年的传统。堂屋是郑家大院重大活动的中心。堂屋有六扇大门都是上部雕花木窗,下部雕有人物花卉的木门,两旁的木头柱子上还挂有牌匾,每扇大门上方都有一个横匾,中间一个大,两旁的要小一点,堂屋两旁是正房,地板望楼,隔扇雕窗,当年的匠作还算讲究。槛窗上,流云百幅、彩蝶戏衣的凸雕尚历历可数,只是岁月弥久,堂屋房柱俱已发黑,凡有漆作的地方,不是漆光无存,就是被烟蔽尘封,早就失去了昔日的精致光彩。
院子的东西各是两排厢房,坐南朝北是一排书房,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堂
屋里“天地君亲师”的两侧各有一个小门通后院,后院又是一个独立的四合院,后院与前院之间有一个旱船与之相连,旱船将后院分割成东西两侧,又有东西走向的花墙把东西两侧院坝分割成两个小天井,它们又自成独立的小天地。旱船的东西各有一排靠背椅,这也是我儿时玩耍的主要活动场地之一。旱船全是木结构,顶部呈S型,后院的最北面是一排坐北朝南有玻璃窗的二层新式楼房,楼房二楼是正式的房间,可以居住,这是郑可行后来改建的。前后两院,东西两边各有甬道相连,院内其他房屋的门窗都是古老的雕花木窗,后院院坝种有许多花草:东边有铁树、桃树、还有一颗大的柚子树,西侧有紫荆花树和一棵珍贵的瓶瓶花树,西侧花墙上还有爬满了墙的金银花,这是三妈家种的,一到春天全院子都充满了淡淡金银花香,院坝有后门直接通双栅子街。
后门有门厅,门厅两侧各有一间房屋,在门厅顶上有一个燕子窝,春天,草绿了,花香了,燕子飞回来了。看!燕子那背部的羽毛是蓝黑色的,腹部的羽毛是白色的,它的翅膀尖长,犹如镰刀,尾巴分叉,就像剪刀一样,飞行时很像
一架滑翔机,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它有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别看130我的家庭
它的嘴巴又尖又小,可大有用途呢,燕子衔泥,衔树枝,忙着垒窝,全靠那张小嘴。每天,小燕子都在不停地忙着建立新家,它们先叼泥,然后再用唾沫把泥拌匀、最后把泥一点一点地垒在墙上。两只燕子轮流垒,这只垒的时候,另一只站在附近的铁丝上等着它,就像个小卫士。两只燕子上下飞个不停,等把嘴里的泥都用完了它俩就又飞去叼泥。一天、两天、三天、、、、、灰白色的窝终于搭好了,窝口较小朝向大门,中间较大,像个葫芦,紧紧贴在梁上,又精巧又结实。它们就在个新家里生儿育女,几天后我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听见燕窝里小燕子呢喃声,啊!是生小燕子宝宝了。我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母亲说:“傻儿子,妈早就知道了。燕子是我们朋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们。”从此燕子爸爸妈妈更加忙碌,它们飞来飞去,不停地叼来小虫子,喂到燕子宝宝的嘴里。一天天燕子宝宝长大了,牠们飞走了又去组建新家庭。秋天燕子飞走了,门厅又冷清下来,我非常怀念这些小燕子,母亲说:“明年春天它们一定还会回来的。”果然第二年春天,小燕子又叽叽喳喳地飞回来了,门厅又热闹起来,年复一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门厅后还有照壁,它本是一个土墙,在外面画上青砖的外装饰,看起来好像是砖墙似的,显得十分气派。整个古宅造工精美,细腻秀丽,古色古香,典雅宜人。在1949年前大院内全部都是郑家的人,都是一个祖先的后裔,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对外我们都是郑家,是一家人,对内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那时院内有大房(我父亲的亲哥哥)、二房郑弗名、三房郑惠名、四房郑鹏九、五房我父亲郑万龄、幺爷郑可行一家,全院有几十口人,人丁兴旺,平时大家和谐相处、哪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例如包饺子呀,包抄手,做牛肉凉面呀都要给每家送一碗,让大家共享之,哪家有什么事,大家都会帮助,哪家来了远方的亲戚朋友,院子内的人都要去看望,亲如一家。当然舌头与牙齿之间那么好,有时还要咬一口,院内各家也难免有一些嗑嗑碰碰的事,俗话讲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郑家大院也是如此。
我们小家就在后院东侧南面的小天井里,我们小家有住房三间,都是天楼地
镇。其中两间正房上面还有楼房,厨房三间,厨房实际上是临街的铺面房,隔墙也是木板,收下木板就是铺面。在厨房里便可以清楚地听到双栅子街上的叫卖声,北面的厨房实际上是储藏室,中间和南面相连是一间大厨房,有两个焼劈柴的老式灶台,冬天灶台上面挂满了腊肉、香肠。旁边有一个小炉子,是给我小时候煮罐罐饭和煨药的。厨房西面有两个很大的面板,面板和灶台之间有一个大水缸,面板下面放着许多劈好的劈柴,南面中间有一个大的方桌和四条长板櫈,平时全家人可以在这吃饭,周围有碗橱和母亲制作各种小菜的坛坛罐罐,隔壁就是大爹家,俩家人彼此可以在各自的厨房内交谈。厨房和住房之间还有一个小巷道,下面有下水道,这里就是浴室和洗衣房。
大爹家因为人多,就将他们的小巷道改造成饭厅兼客厅。我们进出主要是后门,小天井与后院有一花墙相隔,出后门,顺着米粮市街一眼可见正东方的塔子山上的白色宝塔,清晨太阳就从宝塔的背后冉冉升起,霞光万道,十分美丽壮观。向南看,双栅子街正南,隔着嘉陵江就是苍松翠竹,绿树成荫的锦屏山,
山上的寺庙隐约可见。住房三间南面是正房,旁边有小门与堂屋和南面院子132我的家庭
连,这是父母结婚的新房,有一架新式的床和母亲陪嫁的衣柜、银柜、桌子。这间南房是郑家大院最好的房子,因为它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下面是木地板,上面还有楼房,因为楼板的质量不好,只能放点物品不能住人,但是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与南屋相连的北屋是婆婆的住房,房屋内全是婆婆的陪嫁的衣柜、银柜、桌子和一架古老的架子床,这架床是典型的老式木床,下面有踏脚板,踏脚板还有两个小抽屉是用来放鞋的,床的上面还有放衣服的架子,架子上也有两个小抽屉。我们结婚就用这个床,我们的女儿小七、小川回阆时也在这个床上睡过,这架床睡了我们四代人。旁边放了一张从成都搬回来的可以折叠的方桌,拉开了就变成八仙桌。北屋旁边还有一间房间,是客厅兼饭厅,有一张大的方桌和四条长板櫈,还有一张名叫柜床的大柜子,柜子里主要放粮食,上面可以睡觉,我童年时多在这里睡觉,这个房间有一个门与大爹家相通。
小天井与后院有一花墙相隔,其外有一棵幺爷家的柚子树,秋天柚子成熟,硕大的柚子把树枝压的很低很低,几乎要碰到大人的头,但是柚子酸,不好吃,当年阆中城内只有一家的柚子是很甜的。母亲在这不大的庭院里高高低低地排列着盆盆花草。院内弥漫着芬芳的花香与清新的草气,闻着使人心醉,小院显得格外宁静典雅,这就是我的老家。至今小天井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朵、一砖一石,甚至花墙上的花纹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偶尔还在梦中呈现啊,我多么想再回去过一段童年的生活啊!
郑家祖先我父亲的曾祖父,原来是嘉陵江对面郑家坝的农民,有四个儿子,祖先进城后在阆中城内北街先落脚购买了房子,这就是北门郑家,是我们郑家的祖业。老三在阆中城内白花蓭街买了房子,这就是白花蓭街郑家。老四在西门落脚购买了房子,老四的官当的很大,先在成都后来又到京城作官,退休后回故乡养老这就是西门郑家。双栅子街的房子购买的最晚,是因为老二就是我父亲的祖父,我的曾祖父,在广西做官,官也不大,是个小官。告老还乡,回到故乡---阆中,购买了双栅子街的这处房屋,经过重新扩建装修而成,我的祖父在装修时还是监工,这就是双栅子街郑家大院。
老二有三个孩子即:我祖父郑徽典又名郑元慎,我的祖父是老大;郑弗名的父亲郑葵忱老二(大排行为老五,我们称为五爷)和郑可行(大排行为老幺,我们称为幺爷或八爷)分为三房人家,全部住在双栅子街郑家大院里。我的祖父郑徽典一辈子生活贫穷,没有多少文化,人又老实巴交,头脑不灵活,年青时出苦力,背过桐油,卖过麻布,赶过马帮走成都,广元,宜昌。曾经在东街华光楼与油房街交叉口开了一个小店叫“勤慎和”,主营桐油,麻布由于生意不好只得关门。后来经郑可行介绍在阆中中学当校工,负责清扫校园,打钟等杂事,大约在40岁左右去世,连我母亲都没有见过他的面。
老二郑葵忱曾经是清朝末年的秀才,他天资聪慧,会作生意,家境也算过得去,其夫人我们称五婆,是一个管家能手,算帐五爷都算不过她,很怕五婆,每天挣的钱都要如数交给五婆。五婆原来眼睛不是很好但还能看见,可是由于二儿子不争气,在外吃喝嫖赌,四川话叫“打烂仗”,据说在外地还与别人生了
个女儿,一直不敢带回家。此事传回来后大大地丢了非常爱面子的五爷五婆,133我的家庭
活活地把五婆气瞎了眼,不过她的耳朶特别好,能听到很远的声音并马上知道是誰来了,甚至連我们小孩轻轻爬进去,偷偷地想拿她的东西她都马上能听出是誰来了,马上就用拐棍来打你。五爷五婆在解放前后去逝,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大儿子郑弗名(我们称二爸)头脑灵活,又很聪明是个大学生,不幸的是原配夫人在生下女儿郑国馨(我们称二姐)后就去逝了,家中父母给他介绍过几个姑娘,他都不满意,坚决不再娶,加上他在万县工作,天高皇帝远,自己在万县找了一个语文教师邹德鸾,双方情投意合也不顾父母反对决心要自由恋爱,就同居了,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后来二妈肚子逐渐大了,再也隐瞒不下去,二爸就带着邹小姐跑到成都,找到同在成都的幺爷和四爸郑鹏九及我父亲,说明情况请求他们的支持尽快在成都完婚,名正言顺地弄成事实婚姻,父母再反对也没有办法了,幺爷和父亲一看这个样子,再拖下去孩子就要生下来了,那就更丢人显眼了,于是他们就在成都,在他的父母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举行了婚礼。据说新娘子那天穿了一件特别宽大的婚纱,外人不注意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可是他们兄弟之间就开玩笑说:“二哥你也太快了点吧”二哥就哈哈大笑说:“不快不行,慢了还不知道老爷子老太婆给我找个什么样的呢?自己的终生大事必须要自己作主,自己喜欢的才能过一辈子。”他们真还有点造反精神呢,婚后回到阆中,父母开始也不承认,但是孩子已经生下来了,是个比我大半岁的男孩郑国琦,此人特别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学生会的干部,成绩都很优秀,可是由于他父亲在57年反右时讲了几句老实话,就被打成右派分子,而且是阆中县最大的右派,因为他当时是阆中县的副县长。在大抓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下大右派的儿子能够考上一个大专已经不错了。
二妈一口气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当然大夫人生的大女儿只好由爷爷婆婆来带了,后来还是心底善良的三妈来照管。二妈爱好清静,又是外地人,在阆中一无亲二无友,又不善于交际,大院里的妯娌们都说她清高,因为她有文化,是老师,这些妯娌们都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的家庭妇女,也不愿与她来往。
她是阆中中学的语文教师,据说教学水平还很高,是学校里的台柱之一。孩子们稍大了后她只顾自己,孩子们、孙子们的事从来不管,好象与她没有关系似的。她活九十多岁的高龄了才去世的。二爸在八十年代才平了反,恢复了名誉,曾任阆中县政协副主席,但是由于吃的苦太多,身体折磨坏了,舒心的好日子没有过几天就去逝了。
五爷这个二儿子(我们称三爸)从外地回来时,五爷当时是郑家大院辈份最高、年龄最老的家长,二儿子在外地混不下去了只好回来,我记得刚回来那天我正好在大院坝玩,亲眼见到三爸跪在五爷的房屋里,据说跪了一个晚上,可是五爷五婆还不解气,第二天在堂屋里动了家法,令他跪在祖先前,还用棍子打屁股,并且要全院子的人都到堂屋观看,要他当众承认错误,保证今后重新做人,这是我亲眼见到的我们郑家唯一一次在堂屋中正式动用家法。与一年前他的大儿子郑弗名(我们称二爸)从万县回来时就成了鲜明的对比,郑弗名在外面发了财,回来时全家大请其客,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了,在堂屋内和
院子内其他地方都摆满了酒席,热闹了一整天。母亲就拿他们作为反,正教员134我的家庭
来教育我,让我从小就要学好,要光宗耀祖不能像他那样成为一个败家子。这个场面让我永远也没有忘记,决心要走正道,决不能作个败家子。三爸是1949年回来的,解放后就在城西小学当校工,由于历史复杂但又没有什么罪行,他也没有加入什么反动组织,当什么头头,就是在外面瞎混,所以一直没有给他戴什么帽子,他自己倒也自觉,在抓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下从来不惹事生非,小心翼翼作好自己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时被定为坏分子,下放到农村去当了个乡村教师。在七十年代原配夫人去逝后,已经快七十岁的他还在阆中农村又找了个比他小2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我还见过这位农村老太。
原配夫人三妈是阆中城里李家大院的人,娘家也是阆中的一个大家族,她很能干,待人和气,又喜欢帮助别人,是持家的能手,母亲说她的心肠好,她们是郑家大院里最好的朋友,身体也好,说话声音很大。他们有一个女儿叫郑国英我们叫四姐,由于婆家没有房子,三爸三妈又无人照顾,所以一直住在郑家大院,她在阆中县食品公司工作,在物资长期匮乏的年代里这个可是个热门单位,她也经常帮助我们买一些紧缺食品,我母亲一再告诉我们三兄妹今后如有能力一定要好好的对待四姐。她的女儿小梅小时候非常好玩,长的也漂亮,一双大眼睛,两个小酒窝,一笑起来特别逗人喜欢,那张小嘴又特别甜,爷爷,婆婆,叔叔,孃孃叫个不停,全院子的人都喜欢她,凡是作什么好吃的都要逗她来吃,是名副其实的郑家大院的小活宝。
我们五爷的小儿子(我们称六爸)在太原国民党军工厂中作技术工作,由于技术很精,是中校军衔,生活过的不错,1948年他从太原回来过年,他还有一个照相机,我们郑家大院还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照了一张全家福,是在大院坝中堂屋前照的,一共有30人,现在上一辈的人大都作古了,我们这一辈的也走了好几个,当年抱在手上的婴儿,现在都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真是“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因为他是中校有钱,有句名言:“男人有钱就变坏”,虽然六妈管的很紧,但六爸仍然在外招风沾草,不久与当地一位比较有名妓女勾搭上了,后来被夫人发现,在太原是实在没法混了,六爸就亲自将这位妓女送回
阆中老家,他们回来那天我和小伙伴们正好在大门口玩,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位长的很漂亮的女人进来,还有许多行李,我们几个小孩还问他们找哪个?六爸摸摸我们的头脱口而出:
“少小离家、老大归,
亲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他马上对我们说这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回来了。他们直接到了五爷房间,双双给五爷、五婆跪下介绍这位女人叫吴婉,是一个苦命的女人,他们现在已经好了,希望五爷五婆能够承认这门亲事,把她收作二房,这位漂亮的女人马上表态,请求五爷五婆收留她。她愿意留在阆中照顾二老,给他们送终,不管作什么只要留下来就行。当晚他们就暂住在书房,正当五爷五婆在犹豫不决时,
六妈蒋长玉风风火火从太原赶回来了,她坚决不同意,大吵大闹,说这个女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2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35我的家庭
是妓女,不准这个妓女进郑家大门,六妈的娘家也是阆中的一个大家族,娘家人也来帮着吵闹,这几天郑家大院可是闹翻了天,爸爸孃也跑回来帮着六妈讲话,说她的娘家决不能收留个妓女进门,要是收留了她,連她在马家都抬不起头来,说是她的娘家收留了妓女,她也跟着大吵大闹。六妈态度非常坚决,如果郑家收留了吴婉,她立刻就死在郑家,娘家的人来了一大帮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坐在大院子里示威,逼五爷老俩口表态。五爷五婆没有其它办法只好表态:坚决不同意六爸取这个女人,并且立即将她赶出郑家大门,六妈胜利了,没有在阆呆几天就把六爸揪回了太原。解放后六爸仍然留在太原原来的军工厂,干他的技术工作。文化大革命被揪出来,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押送回阆中老家,再下放到农村监督劳动改造,直到文革后落实政策才知道他们军工厂是起义单位,他也是起义人员。他的儿子郑国雄回来把他接回太原养老。
                        
祖父的幺弟郑可行{我们称幺爷又称八爷}最有本事,他是当时新式人物,从小思想活跃,在四川省高等师范学堂就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参加了同盟会,是四川省较早的同盟会成员之一,毕业后受国民党省党部的派遣,回阆公开身份是川北师范学校理化教师,主要任务是在阆中建立和发展国民党组织,筹建国民党阆中县党部,任县党部书记长,后来是国民党阆中县党务指导委员会的负责人,在国民党掌握了四川省政权后,成为阆中的头面人物,他头脑灵活,又当官又作生意,在最热闹的东街上有许多铺面,有权有势又有钱,在阆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阆中的许多头面人物都是他家的座上客,不管誰当县长,都要首先到他家中拜望他,进出有私包车,家中长年请有保姆、长工,经常是宾客满座,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他喜欢热闹,也乐于帮助人,广交朋友,为人豪爽,因此在县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郑家大院在阆中也就有了一定的名气。
他的原配夫人(我们称幺婆)是位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女人,在家主持家务,生有儿子郑鹏九(我们称四爸)和三孃郑云凤和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六孃郑云鹄(她后来一直定居重庆)一儿两女。此时儿子郑鹏九已经成家并有一孙女郑国
香,可惜儿媳在生完孩子不久就病逝,因此幺婆又要照顾小孙女国香,虽然家中有奶妈、保姆,但凡事都要她管理。后来幺爷不满意在小小的阆中工作,参加竞选省参议员成功,当上了四川省参议员,并任四川省税务局稽查局局长,这是一个肥缺,要到省城成都去当大官,阆中家中就全靠幺婆当家作主。幺爷只把儿子(郑鹏九)和大女儿(郑云凤)带到成都读书,事先派人买了房子,家俱和老妈子,阆中县政府还派了一个排武装护送到成都上任,一个年青男子当然没法又工作又带孩子,好在有钱,一天在大街上看见有两个姑娘出卖,一大一小,长得很是水灵,一看就讨人喜欢,他便同时买下,回家作丫头,后来才知道:小姑娘名叫王裕珊,原来家中也是很有钱的大户人家,有一哥哥和许多姐妹,因为家中有钱,父亲聚过几房夫人,与她同母的只有一个妹妹,其他是同父异母的姐妹,是成都附近彭县人,祖上非常有钱,不但在彭县有许多田地,在成都现在的第三人民医院一带都是他们家的房产,家中有许多丫环、佣人。大的姑娘就是小姑娘的贴身丫鬟,只是父母去逝后财产落入哥哥手中,此人是典型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抽大烟,很快的将这庞大的家产败得精光,狠心
的哥哥便将自己的三个妹妹連同待候的丫头先后出卖了,自己带着最小的妹妹136我的家庭
回了彭县老家。由于当时王裕珊太小,也说不清楚自己家在彭县什么地方,郑可行很是同情她们,既然花了钱买来了,就留在身边,让大的照顾成都的家。没有多久便把大丫头收了房作为二夫人,小姑娘送回阆中老家名曰照顾幺婆。自己便和这位二夫人在成都过上小日子。
阆中的原配夫人幺婆当然是一肚子的气,加上王裕珊长的非常漂亮,皮肤洁白如玉,也很聪明能干,又识文认字,嘴巴又甜,人见人爱。幺婆更是吃醋,经常把心中怒火发向王裕珊,并多次对人讲:“早晚这个家是这个小妖精的”。 王裕珊很有涵养,能够面对现实,虽然原来是家中的大小姐,现在变成别人的小丫头,过去是别人伺候自己,现在是自己伺候别人,稍有差错经常就要挨打受骂,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可是她能够忍气吞声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尽量搞好大院中的人际关系,工夫不负有心人,没有多久她与院子里的三妈和我母亲、以及爱管闲事的爸爸孃关系都处得很好,一旦幺婆对她发脾气,我母亲和三妈总是来帮她,加之她对幺婆的心情也能理解,经常拍她老人家的马屁,慢慢地幺婆对她也好点了。话说在成都的郑可行与二夫人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二夫人给他生了一女郑云鸿(我们称五孃)和一儿子郑万润(我们称七爸)先后送回阆中老家,二夫人在生完儿子不久又病逝了。
他很快就把小丫头接到成都收了房,作为三夫人,俩人相差三十多岁。幺婆仍然留守阆中,不久又生下一女儿我们称六孃。幺爷和幺婆的大女儿郑云凤当时正在成都读高中,突然一天她给父亲留下一封信,不辞而别,说是她已经离开成都到抗日前线打日本鬼子去了,也没有告诉到什么地方去了,叫父亲不要去找她,找她也没用,她已经长大了,要走自己的路。这一下可把她父亲急坏了,四处派人寻找,都没有找到,突然他想起了我父亲一定知道,就叫人赶快把万龄找来,可是父亲这时也离开成都,到金堂去了。消息传回阆中老家,幺婆气的生了一场大病,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才回成都,告诉幺爷她们是到延安投奔共产党,因为父亲与三孃从小一起长大,又是一起就读于阆中书院,是父亲的同班同学,她追求进步,与当时的男朋友后来的爱人仲鲲也是好朋友,他们
偷偷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事前父亲知道的一清二楚,只不过他们要求父亲绝对保密,等他们走了以后才能告诉家中,父亲履行了承诺,在他们安全出走后才告诉幺爷,为此父亲挨了幺爷的一顿臭骂。消息传回阆中老家,幺婆同样也把母亲痛骂了一顿。
三孃从小喜爱数理化,在阆读中学时,她回家在院子里带领弟弟妹妹们作科学试验还自己制作肥皂,是大院中的孩子王。学习成绩总是前几名,她与父亲最好,俩兄妹談得来,因此她们要到延安投奔共产党的事只有父亲知道,她的男友临走时还把上四川水利专科学校的名额让给了父亲,当然父亲是通过了严格的考试才进入这个学校的。后来三孃在延安当了陜甘宁边区政府建设科科长,在战争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建设延安,让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和圣地作出了自已的贡献。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逝世。是郑家大院唯一的革命烈士。他的爱人解放后是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院长,(也是父亲的同班同学)我父亲八十年代还到过他家去玩过。
郑可行是忠诚的国民党党员,是国民党的大官,家中却出了个共产党,真是137我的家庭
让他失望,女儿刚走,儿子又出了事:原来他的大儿子郑鹏九(我们称四爸),在成都上农业专科学校时就已经祕密参加了共产党,他的爱人蔡松当时在川大化学系读书与三姑是小学同学,她们都在成都,又是阆中老乡,而且关系特别好,在三姑的介绍下,蔡松也加入了共产党,由于都是进步青年,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语言,四爸的原配夫人去逝已很久,两个年青人就走到了一起。蔡家在阆中乡下,也是一个大户人家,蔡松的父亲是一个在当地很有名气的中医生,与郑可行也是好朋友,两家算是门当户对,只不过委曲了蔡松,是作填房,但是她愿意,很快就结了婚。第二年蔡松生了个儿子,送回阆中老家由婆婆照看,这个孩子三岁左右突然发高烧,请了阆中许多名中医都没有办法,孩子的外公一直守的身边,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只能眼看着外孙死在自己的手中。这对蔡老先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只恨自己医术不高,連自己的亲外孙都救不了,大病一场。
1947年郑鹏九夫妇回到阆中,四爸在阆中蚕种场当场长,平时多住在场里,一天半夜他的勤务兵来报告,四爸被抓走了,说是共产党,关在看守所里,这时大院里又象开锅似的,哭的哭,叫的叫,郑可行此时还在成都,家中没有一个男人,还是幺婆沉着镇静,一方面派人尽快赶到成都通知郑可行,他会想办法救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利用送饭的时候,派当时只有几岁的孙女郑国香给她爸爸送信,通知他顶住,送信的办法就是把纸条放在包子里,当然事先要给狱牢的牢头和每个当班的大兵送钱,否则饭都送不进去。那时看守所就在双栅子街的下面屏江街丝厂对面,距郑家大院很近。由于买通了官府,四爸在牢房里倒是没有受到什么酷刑,只是有一次枪毙其他犯人时,把他也拖去了,他也以为也要被同时枪毙,把他吓的晕死过去,这叫陪杀场。后来还是郑可行出面利用他在阆中的地位同时花了许多钱,把儿子保了出来,从此他们与地下党脱离了联系,解放后经过历次镇反和肃反的审查,都没有发现他有叛党或出卖同志的行动,属于正常脱党,历史作了实事求是的结论,当然也是一个历史污点,四爸就在阆中中学教生物。
四妈教化学教了一辈子,是阆中县的特级教师,县政协委员,工作极端负责,教育质量也很好,她为人诚恳,热情。她也是我幼年时代的好老师,虽然她从来没有直接教过我,可我仍然认为她是我童年时最好的老师之一,阆中中学是四川省的重点学校,是利用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在四川建立的新式学校之一,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材,她的桃李满天下,学生们都很喜欢她,说起蔡老师人人都尊敬她,每年的寒暑假,考上大学的学生们回来,都要到郑家大院来看望他们的蔡老师,她们家热闹非凡,欢声笑语,她言谈风趣,平等待人、为人师表,一心扑在工作上,可是由于她娘家出身不好,虽然父亲是中医,但是家中有许多土地是大地主,有个亲哥哥解放初还被镇压,虽然她家也有参加红军,后来当了将军的亲弟弟,但是,在那个株连九族的年代里,她永远也是地主阶级的狗崽子,所以她一辈子都小心冀冀的,生怕犯错误,幸好66年文革初四爸就去世了,但是她跑不掉,文革期间不可避免的遭到冲击,被批斗、隔离审查、的在学校打扫厕所,受尽了折磨。有一天她被押回家,人又黄又瘦,一下老了许多,正好是吃中午饭的时候,我们家正在吃饭,当然是吃素凉面,
母亲就盛了一碗面,求看管她的人允许她把这碗面吃了,后经同意,她边吃边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138我的家庭
哭,我母亲也哭,她的孩子们也哭,也不知道她倒底有什么问题?搞成这个样子,真是揪人心啊。
打倒四人帮后知识分子获得解放,她经常给母亲讲那碗凉面是终生最难忘的一碗面。由于她一辈子都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学生和老师中有着崇高的威信,在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科学的春天里,她被选为阆中县的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可是在八十年代中,正好是“三八节”就突然中风,倒在学校,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她的学生。学校为她举行了最隆重的追悼会,县委书记、县长都来为她送行,出丧出去那天,阆中城内几乎是万人空巷,送丧的队伍从城东排到城西,各种各样的花圈有几里长,人们自愿来为她送行,自愿来为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送行,这种盛况至今在阆中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解放前夕郑可行在成都官场失利,全家回到阆中,此时王裕珊已经是三夫人了,幺婆给她的名称叫:“新婆”就是新接的,带有侮辱性的,虽然王裕珊心中非常不喜欢这个名称,但她从大局出发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个称谓。而且在表面上处处谦让着幺婆,例如每年正月初一上午全院子在堂屋集体拜年五爷、五婆,幺爷、幺婆这老一辈人端坐正中接受儿孙们的拜年,新婆从来不参加。大年三十全院子吃团年饭她也不坐首席,不去争名份。虽然她比丈夫小三十多岁,但是把丈夫管的紧紧的,家中的财政大权控制在手中,加之此时她已生有三儿一女,在他们家中独揽大权。每月按时给幺婆生活费,幺婆就与四爸他们生活。我母亲和众亲戚都称赞她聪明。回到阆中后虽然地位变了,不再是以前的丫头了,但是她仍然是特别注意搞好大院中的人际关系,大力帮助那些弱势群体,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
可怜的吴婉被五爷赶出了郑家大院,在阆中举目无亲,此时正值49年底,四川还没有解放,到处兵荒马乱,也不能回太原,在这最困难的时候新婆向她抻出了援助之手,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她们都有相同的经历,俩个人非常談的
来,新婆就果断地认吴婉为干女儿,帮她租了房子,安顿下来,我母亲和三妈也很同情吴婉也千方百计地帮助她,后来我们才知道吴婉确实是个苦命的女人,她是江苏苏州人,从小被卖到太原的窑子里在那里长大,受尽了人间的苦难,自从认识了六爸,以为找到了知音,当二房就二房,回到阆中,远离太原就不受大太太的气了,可是五爷家不容,幸好遇到好心的新婆,她才有勇气活下来。
她也是个讲义气,知恩图报的人,那时郑可行一家,表面上仍然是有钱人家,可是据新婆讲完全是个空壳壳,因为郑可行看清了国民党的腐败与没落,从内心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坚决不再给国民党作任何工作,就失业在家,虽然此时有许多国民党在阆中的要员多次登门请他出山,担任阆中反共救国军司令,可是他坚决拒绝,宁可在家粗茶淡饭,也不愿再为国民党卖命,没有收入,就全靠变卖家底过活,把原来在东街上所有的门面房和农村里的土地全部卖光,还有家中值钱的东西也卖的差不多了,俗话讲坐吃山空,眼看家底差不多快卖光了,此时吴婉得知新婆他们的实际情况后,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一生积存的
私房钱和金银首饰,有点象京戏杜十娘中的那位杜十娘拿出全部积蓄,全力支139我的家庭
持新婆一家渡过最困难时期,这一点让新婆终生不忘,她们成了忘年之交,解放后,郑可行担任阆中各代会副主席,因为吴婉能歌善舞,就帮助吴婉在丝厂幼儿园找到一个幼儿教师的工作,在阆中长期住下来了,吴婉生活安定后,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还在家中请客,母亲带我也去了,我首次吃到用鸡蛋皮做的饺子,这道菜在阆中也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母亲很聪明,只要吃一次就学会了,而且成为我家的一道保留菜,每年过年或请重要客人都要做鸡蛋饺子,现在我继承了这道菜,也成了我家的保留菜。
1949年底解放军入川,贺龙率大军已经解放了广元,苍溪。阆中已是兵临城下为了避免战乱,保护千年古城、和平解放阆中,中共地下党多方做阆中上层人士工作,郑可行积极配合做退守阆中的国民党98军的工作,促使其和平起义。是解放委员会的副主席,参加了在张飞庙与人民解放军签订阆中和平解放的“张飞庙会议”,是签字代表之一,1950年当选为阆中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代表,并出席在南充召开的川北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座谈会,1956年任阆中县政协第一副主席,直到病逝,这段时间郑家大院又风光了一阵子,阆中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经常来大院,他们家经常是宾客满座,人来人往。1957年初病逝,县政府、政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事,县委书记和县长都到郑家大院来吊丧。大院也热闹了几天。靠着他的名声,郑家大院在阆中县也就更有名气。
郑可行的小女郑云鹭解放后1950年16岁高中毕业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作战,曾在洪学智将军的司令部当兵,朝鲜战争结束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以后一直在北京市工作,曾担任过大公报记者、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等职,是阆中县第一批志愿军战士。
郑可行的小儿子郑万和继承了他父亲特别会作生意的基因,80年代从北京中国财经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被北京市委派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先是从基层作起,后来担任付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在他的领导下,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北京王府井百货公司成为了在全国各地有几十家分公司的商
业巨头,至今虽然快60岁了,仍然担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是郑家大院目前最有名气的人物。
有郑可行的大名,郑家大院当时在阆中县还是风光过,特别是他的母亲我的曾祖母过生日是非常热闹的,据说前十天全院子就要准备,到处都要挂红色大灯笼,福日前三天为贺诞,福日后三天为延诞,堂屋正中大红的寿字分外耀眼,送礼的人熙熙攘攘,接客送客,全家都要为之忙碌。正寿的那天,大门天井处还有乐队奏乐,曾祖母端坐在堂屋正中,接受儿孙和亲友们的拜寿,后面旱船中摆满了流水酒席{即客人来了就吃饭,吃完收拾好后,下一批客人接着再吃,从中午到晚上接续不断},大院坝里还搭戏台唱戏,更是热闹非凡,出嫁的闰女们都要回娘家来住,前后要热闹近半个月。曾祖母在世时特别是她的晚年时几乎年年如此。据说这是每年郑家大院的大事之一,主要是她的幺儿郑可行有钱有势,真是养儿不在多,只要有一个有出息就行。
140我的家庭
曾经参军在旧军阀的部队当兵,由于有点文化,头脑又聪慧后来升迁至副团长。在当营长时回家结婚是郑家大院最风光的时候之一:在结婚的前十天,大院前前后后高挂大红灯笼,张灯结彩,堂屋正中贴大红的喜字。送礼的人来来往往,大门前还有荷枪实弹的大兵站岗。正婚这天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四周是一营全付武装的大兵,锣鼓,军乐队,吹吹打打,新娘的花轿,陪嫁的嫁装和迎亲的队伍拉了好长好长。新娘我的大嫂长得很漂亮,结婚典礼时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然后对拜,再入洞房。届时用花生、板栗等喜果散给小孩。入夜闹洞房,新房油灯通明,着实热闹了一阵子。
解放后郑家大院也还风光过,因为我的堂二叔郑弗名,我们称二爸。是一位民主人士曾当过阆中县的副县长,在他当副县长时郑家大院人来人往也还是热闹,可是好景不长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分子,郑家大院从此就走下坡路了。
这时院子里又搬进来一位姓杨的居委会主任,此人是极左人物,人们当面叫“杨主任”背后就叫她“杨老左”或“老左”。自从她搬进郑家大院后,这个大院就倒了霉,院坝成了居委会开大会的当然会场,院子里的一切都是她说了算,1958年她带头将各家各户门上的门扣、铁环撬掉去大炼钢铁,59年公共食堂理所当然的办在郑家大院,全双栅子街上的居民都到这里打饭;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她更是上窜下跳,肆无忌惮地到处破“四旧”,重点当然是堂屋,把郑家大院破坏把郑家大院破坏的一片狼籍。此人一心想入党,可是到死仍然没有能加入共产党,每次讨论就是群众通不过意见很大,可见人民群众对极左路线的痛恨。现在郑家大院几棵大树早就死了,旱船也垮了,大院埧也被各家各户瓜分,盖起了各式各样的小房子,我们自己的老房子也卖了,昔日的辉煌只能永远地留在记忆中了。
郑家大院还风光过:我的亲堂哥郑国福{我们称大哥}青年时期由于家境贫寒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3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146阆中郑氏名人(一)郑北辰
在革命形势大发展,川陕苏区迅速出现鼎盛局面的时候,张国涛竟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对中央派到川陕苏区工作的罗世文(川陕省委常委、苏区文化委员会委员长)、廖承志(川陕苏区工会秘书长)以及四川省委派到川陕苏区的大批党团干部和各方面人士,进行残酷迫害。北辰也被诬陷为混入革命队伍的“投机分子”、“反革命分子”。北辰看了刊登有廖承志“错误”的省苏维埃报纸,看不出廖有什么问题,在斗廖大会上他一言不发。在斗争北辰大会上,罗世文鼓励北辰申辩,北辰到主席台上公开与张国涛进行斗争,反驳了张的诬陷。大会结束后,张国涛逮捕了罗世文、廖承志和郑北辰,并以省委名义发了通报。
北辰同志与护送罗世文、廖承志同志到红四方面军来的中央秘密交通员王大鹏同志一起被关押在巴中县一官僚的大院里,日夜受到严刑拷打,鼻孔里被灌进花椒水,死过去再用冷水浇活过来。张国涛硬要北辰承认他与罗、廖三人曾在沙溪嘴开过秘密会议,是反苏维埃运动的反革命分子。以后,王大鹏同志被秘密杀害了,一大批党的好干部,如旷继勋军长、余笃三政委、胡曼适同志、罗茂修同志、李承先同志、李斌同志等也被杀害了。一天夜里,张国涛指示要杀害24个“犯人”,他安排傅钟同志去审查,傅勾掉了北辰和冯治安等同志名字,使他们免遭杀害。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8万多人开始长征。北辰同志和罗世文、廖承志同志等仍未获释,同红军一起由巴中出发,在火烧寺附近渡过嘉陵江,经汪苍坝、庙儿湾、江油、中坝、黄柏树、到懋功。北辰同志被骑兵押着,随着骑兵跑,跟不上就挨打,还被罚做苦工,背粮,抬担架。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北辰同志拖着肿胀的腿,拄着棍子被押着行军。当他看到一个小红军倒在雪地上发抖生命垂危时,便和一位姓胡的同志将小红军救起来,互相替换着背负行李和小红军,终于救活了这位小红军。过草地时,北辰曾被陷进烂泥中,好几个人费了很大劲,才拉出了他。在断粮的严酷条件下,北辰和其他同志一道挖野菜吃草根,拉着肚子,走出了草地。红四方面军和贺龙、肖克同志率领的二、六军团在窝坝会师后,张国涛授意起草了一个小册子反对毛、周、张、博,成立伪中央,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勾当。小册子拿到关押北辰等“政治犯”的油印科印发,遭到了北辰等“政治犯”的痛斥。北辰虽然处在逆境中,但在朱总司令的亲自关怀下,他和其他同志在窝坝参加了欢迎二、六军团的演出。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在周恩来同志的关怀和干预下,罗世文、廖承志和北辰等同志终被释放。随即罗世文、廖承志去了陕甘边区。北辰随西路军西进,参加了河西血战。
                    参加西路军的河西血战
1936年10月,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的一部计两万多人,奉命西渡黄河执行新的战略任务,接着组成西路军开赴河西走廊地区。北辰同志参加了红西路军与马匪激战的全过程。经过高台激战,经过倪家营子、沙河、梨园子一带的血147阆中郑氏名人(一)郑北辰
战,红军遭到了惨痛的损失。到康隆寺又打了败仗,部队被迫转移到祁连山。1937年3月一天下午,曾传六同志命令干部团集合参加作战。北辰所在的班,守卫在陈昌浩同志前线指挥部的正前沿,部队弹药十分缺乏,北辰同志用羊皮大衣包上沙土垒工事。结果这一仗也失败了。第三天,部队剩下的两千余人,召开了西路军最后一次大会,魏传统同志要部队分散成小部队活动。北辰和曾传六在一起活动了几天后,欧阳毅同志组织了一个主要由干部组成的支队,支队长毕占云,政委曾日三要北辰同志参加。当时,部队弹药给养十分困难。北辰向曾传六要金子作干部支队的经费,曾传六说:“你们可以打土豪筹款”。干部支队在祁连山里行动,准备穿越牛毛山、边沟西去新疆。部队决定派北辰出山侦察,结果,他走到金矿场道路口,被敌骑兵俘虏。
北辰同志先被押到甘州、凉州,最后又要押往兰州。途中,北辰组织49个同志准备逃跑。但从古浪出发后,只有北辰和刘福甲两人逃脱了。他二人避开古浪峡,忍饥挨渴,赤脚踏石,在大山上走了好多天,到川地后,他二人边乞讨要饭边赶路,晚上睡在麦草堆里。沿途到处看到敌人张贴的捉拿徐向前、陈昌浩的布告。后来,刘福甲也与他失散了(以后刘也到了延安)。北辰只好一个人向东行进。到了兰州,城外一个老人告诉他:“城里这些人吃粮都是从面粉铺买来的,抠门不愿施舍,不好要吃的,你走上一段路,到东面产粮的平川里,就好要吃的了。”北辰便一口气步行五、六十华里走到榆中陆家崖,一个小女孩给了他一点零星的东西吃,一个老婆婆告诉他:“这里的陆老师家里缺少一个打工的人,你等一会待老师放学回家时,你可以找他说一说。”
                   流落陆家崖从事地下活动

这个私塾先生人称尕师傅,名叫陆炳臣。放学后,北辰同志就到陆家门前乞食,要求住宿,得到允许。进了屋,陆问姓名,北辰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我叫郑北辰。”老先生见北辰是有文化的人,十分高兴,请他到炕上坐,并叫儿子给他磕头执弟子礼,送来热饭菜,陪他吃了个饱。饭后北辰说:“我是四川人,路途遥远,行走不便,我给你家帮助干活,挣些盘缠,以后再回家去。”陆炳臣先生是个善良的人,就收留了他。
北辰擅长山水、人物画,陆先生在兰州给他刻了正方形和椭圆形印章各一枚。他一边劳动,一边做画,有时在陆先生家里画,有时到村上画,有时还到外村画。劳动中,他给青年人讲红军的土地政策,讲红军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战略战术,讲红军的战斗生活和长征故事。陆先生在政治上是个十分宽容的人,从不干涉北辰同志的活动。北辰和陆炳臣、陆鸿逵父子一家人融洽相处,在家中总是说说笑笑。北辰曾建议陆鸿逵将来去当教员,他说:“要当好教员,还须深造才行。”陆先生随即送儿子考入兰州师范。陆立刚(陆立刚当时为金崖
完小学生)是陆炳臣的侄孙,和陆炳臣、陆鸿逵父子同院居住,深受北辰的影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48阆中郑氏名人(一)郑北辰
北辰在陆家崖当长工期间,结识了很多人。不少人见到过他的画,听到过他的事迹。他在榆中农民群众中,特别是青年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了金崖小学学生议论的话题,加深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认识,促使一些青年走向革命。我们的父辈郑得堃、郑得童、郑得塘当时就曾听到过他的事迹,看到过盖有他印章的山水画,受到他的感染,走上革命道路的。
1937年5月,我党中央派彭加伦等同志在兰州设立了红军办事处。7月,党中央又派谢觉哉同志到兰州任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代表,正式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同年10月,又在兰州建立了党的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工委负责人之一的郑重远同志在着手组建工委成立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金崖支部的过程中,听到北辰同志的情况后,派金崖小学学生岳延龄(榆中岳家巷人)将北辰约到苑川河河滩。郑重远经直接和北辰谈话、考察,了解到北辰同志在红军中担任过较高的职务,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是一个忠实可靠的同志,便代表中共甘肃工委宣布恢复北辰同志党的组织关系。自此,北辰积极参加了金崖一带地下党的活动。支部负责人周彦杰根据郑重远的安排和北辰接头后,两人经常一起活动。北辰在陆家崖水磨附近的坟地里,在周彦杰家的土炕上,在邴家湾的庙里,多次参加党的秘密会议,研究党的工作。北辰和支部其他同志还培养并发展陆英才等进步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壮大了党的队伍。当时,周彦杰设想党员发展多了,组织武装暴动,到榆中南山打游击。北辰认为周缺乏军事常识,恐怕不成,于是他积极活动,为建立革命武装作出了努力。北辰在1986年写的《革命纪事》中回顾了这段经历:“我在陆家打长工,结识了好多的人,我寻找机会发动群众建立革命群众组织,我并组织了革命武装,是一个义务警察大连队,我又去组织流落红军跑了不少路程”。他还说,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朱良才、王定国等人过去也是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他和八办取得了联系,给八办汇报了建立群众组织和革命武装的问题。由于当时党实现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停止了武装翻国民党的暴动政策,八路军办事处没有同意北辰建立武装的作法,北辰遂与所联络的武装脱离了关系。中共甘肃工委曾打算安排北辰任中共榆中县委书记,郑重远征求北辰意见,北辰说自己是一个失散了的红军干部,如果离开早先共事的同志,历史就难以澄清,表示要到陕北去。
1938年6月(农历端午节以后),北辰同志告别了陆炳臣先生一家,告别了榆中的同志,由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坐汽车离开了兰州。到西安办事处后,由林柏渠、朱光、伍云甫同志安排去了延安。到延安后,他忘不了生活和战斗过的榆中,给陆炳臣先生寄来了信件和照片。1938年底,北辰由西安给陆家来信说,以后他没有固定地址,不能通信了。
                     为全国解放事业转战南北

北辰同志回到延安后,中央组织部安排北辰到抗大四期学习。1938年12月,中央决定在敌后建立抗大第一、第二分校。北辰同志被安排任二分校政治部民149阆中郑氏名人(一)郑北辰
运科长。1939年元月,北辰随二分校到达晋察冀边区灵寿县陈庄一带。在二分校,他高兴地见到在抗大学习的邴家湾地下支部负责人周彦杰和榆中胡家营一个姓赵的同志。北辰同志在二分校还先后担任保卫科长、校直机关政治处主任、党委书记兼校政治部主任。后调任平西分区保卫科长、十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党委书记、晋察冀军区后勤部政委。日本投降后,任张家口军管会政委。1946年9月至47年9月,任东北呼伦贝尔保安司令员、地工委书记、公安总局长、呼伦贝尔自治政府行政委员。1947年10月至49年7月任七纵四十四军军直主任、党委书记、民运部长,参加了解放四平、锦州、唐山、天津的战斗。部队南下过黄河、渡长江,北辰一直在解放军先遣部队与敌作战。消灭白崇禧部队后,他到南昌任十五兵团保卫部长,并参加了解放广州的战斗。
1950年,北辰同志转业到地方,任广州市公安局秘书长。1951年11月,调任广州市人民检察署第一副检察长。1955年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副检察长。1957年他手持调令到广东,准备办理调动手续去吉林任公安厅长,但为一起敌伪档案的处理问题,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处置。从1957年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历时二十年,北辰同志蒙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被降职到广东省农科院任办公室主任。但他以共产主义信念激励自己,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本色。“文革”以后,检察院恢复重建,1980年北辰同志担任了广东省人民检察院顾问,省检察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
力主保留检察机关
说起新中国的检察制度,人们可能会想到罗瑞卿、想到张鼎丞,但却很少有人会想到郑北辰,按照级别来说郑北辰都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却与新中国检察制度关系极为密切。
  郑北辰是一个老红军,年轻时虽然接受过现代教育,但学的是艺术,对法律应该是陌生。按照新中国的官方话语,参加革命后虽然在同属于政法系统的公安干过,但对于检察工作应该是十分陌生。郑北辰为人耿直,在红四方面军时就与张国焘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所以进步较慢,四十多岁了才干上广州市检察署的检察长。新中国成立之初,检察机关独立设置,但地位较为尴尬,一律称之为“署”。
尽管不懂,但郑北辰对自己的新职务十分珍惜,想好好大干一场。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刚一上任,检察机关的命运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原来1951年冬,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编制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精兵简政,即对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进行布置,检察机关不幸被列为精简的范围。经过讨论,会议最后做出决定,检察机关“名存实亡”。所谓名存实亡就是只保留检察机关的名义,不再单独设立机构,不配备专职干部,凡现行属于检察机关的工作,一律移交给公安机关。既然中央都定了,一些省份也雷厉风行地执行起来。如吉林省检察署只保留了一名工作人员,其他的人全部被分流到其他部门。
郑北辰得知这个决定后,很生气,也很着急。一气之下就直接动手给毛泽

141.jpg
142.jpg
143.jpg
144.jpg
14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152阆中郑氏名人(一)郑万河
位教授讲课……由于时间紧迫,我们试图从拟好的采访提纲中摘几个重要的问题发问,这时郑总起身离开了那张简单的办公桌坐在了记者对面的大型皮沙发上,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开始了清晰而又生动、坦诚的讲述:“那我就先说说我的简历吧……”16:00刚到,秘书推门提醒会议开始了,郑总应了一声“让他们先开吧!”继续跟我们谈话,其后秘书又两次推门“提醒”,但是郑总一直谈到了16:30分,我们感到再也不能耽误他的时间了,于是我们主动中止了郑总这一次像教授讲课一样的讲述。
我的大学是我一生的基石
郑万河总经理从他自己的简历说起:“我正经上学只上完了小学,当时文革就开始了……”就这样他进入了社会,1969年至1978年他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修地球”。在广阔天地久经锻炼的郑万河于1978年初回到了故乡北京。此后他做过公交车售票员、美术馆的收票员和光电机械厂工人。1979年的一天,工厂有关领导要从郑万河的工资中扣掉五角钱,说那是报考大学的报名费,郑万河还不舍得交这五角钱,后来厂长说给他10天时间复习,而且不扣工资,他这才交了这五角钱,并且考上了大学,郑万河无意中考上的大学就是北京经济学院,这种高考经历使几位学生暗自吃惊。
郑万河在大学期间是个思想活跃的好学生,他曾担任贸易经济系贸经专业班班长,他有早起跑步的习惯,曾是校篮球队的主力前锋,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都起着骨干作用。由于经历过大草原下乡插队近十年的磨砺,思想上早熟的郑万河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由于在插队期间他把经济学巨著《资本论》通读了三遍,所以经济方面的专业课他学习起来轻车熟路,但是对于年龄偏大的他来说,英语是他的弱项,于是他把70%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攻英语。由于学习方法得当,在四年大学期间,他的27门功课全优,当时,特别有争议、破天荒的是老师曾动议给郑万河的《政治经济》打100分。
郑万河的“政经”得100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1979年当工人郑万河踏进北京经济学院校门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时期,当时全社会涌动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大学更是思想最活跃的乐园。有过社会经验的郑万河和他的同学们用自己的眼光看社会,用自主的头脑思考着社会问题,他们不再轻信假大空的口号或“理论”。
当时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但是忧国忧民、思维活跃的郑万河们就已经在设想和讨论“利改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等问题,当时他们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是可以统一的,最终有可能殊途同归……”这些在现在看来很平常的观点,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的!
郑万河校友在给我们的“讲课”过程中,多次强调大学对一个人一生的重大
影响,强调大学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他认为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基础理论课153阆中郑氏名人(一)郑万河
所积累的知识是可以供一个人用一辈子的。
不同凡响的郑万河在大二时就被“内定”到北京市政府计委工作,1983年他以27门功课全优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但是不安份的郑万河说自己坐不住,不想一辈子教书,于是半年后他就被调到市政府政策研究室,1984年底又被调
到王府井百货大楼挂职任副总经理,他这“挂职”一挂就挂了20年再也没有离开百货大楼这个大舞台……
“百货大楼”是我广阔的天地
1993年初,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王府井百货大楼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当了10年副总的郑万河接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到2003年,郑万河一人肩负着王府井百货集团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项要职。
说到自己在王府井百货老总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0年,郑万河十分感慨,他说当大型企业老总这么久的在全国都少见。
由于百货大楼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商业领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它的一举一动都显得十分敏感。而在“大楼”的内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和创新,起初郑万河在副总的位置上也坐过几年冷板凳,拳脚一时施展不开。直到1988年,郑万河副总经理逐步掌握了公司运作的脉搏,于是他开始了在“王府井百货”内部的大刀阔斧的商业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其改革举措包括引进麦肯锡运作模式等等,当时遇上了巨大的阻力,业内同行、政府部门,包括理论界都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但是有主见的硬汉郑万河顶住重重压力坚持走出了一条“王府井百货”自己的路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中国商业不太景气的时期,但是十年之后到了1999年,“王府井百货”在郑总的经营之下一枝独秀,开始盈利,企业的42.44%的股份在香港上市,同时,在广州、成都、武汉、石家庄、包头、重庆、南宁、长春等城市建立起了连锁经营的大规模的商业机制。郑万河开始成为“王府井百货”大舞台上真正的风云人物,到了今年郑总又担起了董事长的重任。
郑总自信地说:“没有人比我们研究百货业更深刻的了,我们是从商业的根本要素上着手改革的。我们对‘管理’下的定义简单、明了又实用,所谓管理就是对企业的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经营的目标。”郑总不仅是母校的客座教授,他还自编讲义在北大主讲《管理学》课程。
最后,郑万河总经理向我们展望了“王府井百货”和中国商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商业与外国商业的差距不在设施、空间等硬件上,而是差在体制、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等软件以及规模不足两方面。美国只有不到十家大型商业企业就覆盖了全美的百货市场,而我国目前仅北京市就有80多家大型商场却分属60多个不同规模的公司,规模效益无从谈起,今后中国商业必然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道。如今,我们正面临着继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批发业解155阆中郑氏名人(一)郑弗名
1928年2月,因同国民党右派的激烈斗争而在成都被捕入狱。同年出狱后去中坝(今四川省江油市)任省二中教务主任,继续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被反动当局列入“黑名单”,1934年5月,在即将被捕前夜,因其在警察局任职的学生报信,匆然离开江油。1934年到1945年,先后在剑阁师范、省立达县中学、万县一中任教,担任过教务主任、校长等职。
在进行积极的抗日宣传时,曾扎起汉奸汪精卫的草人来批斗,以鼓舞人民斗志。自1946年起,反对内战,还自费订阅了《新华日报》,并将该报张贴或悬挂,向学校师生和社会群众传播民主思想,虽多次受到黑暗势力的恐吓仍坚持斗争。

    1949年回阆后,任教于阆中中学。1951年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52年被任命为阆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4年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再次担任副县长(至1957年12月),主管农业、文教卫生等几方面工作。任职期间,深入基层,恪尽职守;又常年下乡,以了解农民疾苦,宣传组织互助合作。在全县有着广泛的威望。在1957年下年的整风运动中,经多次被动员后,向党组织提出应加强党内外联系、外行应努力学习以变为内行的意见,受到残酷的批判斗争,被打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撤销县长职务,下放劳动改造。
1958到县属东风化工厂,接受艰苦磨练,以其扎实的理化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研制出24d植物生长刺激素出口泰国,受到全厂上下好评。1960年被调至东风中学作物理教员,强忍政治上的严重歧视和沉重打击,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因其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热爱学生,帮助同行,赢得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称赞。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郑弗名被当作“阆中最大的右派”被抓出反复揪斗,其加入国民党左派、宣传孙中山三大政策和反内战的经历被诬为反动历史,甚至在人民政府所任的职务被歪曲为反动政府的县长,还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混入学校内外造反组织的坏人更趁机对其污蔑侮辱、任意毒打。从1968年起,学校“革命委员会”对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令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直至1979年,其右派和历史反革命的的错案才得到纠正。

   在22年的冤屈生活中,郑弗名始终坚信自己的清白,坚守自己为社会发展进步奋斗的信念。改革开放为75岁的他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担任第五第六届地方政协副主席期间,不顾自己高龄多病,坚持每日上班,常奔走于各单位、出席各种会议,动员全县人民投入四化建设,为家乡的发展进步竭尽了全部心血。

   郑弗名育有四子两女,所有子女自1957年后均遭受过严重的政治歧视,走过坎坷的人生道路。而经过艰苦奋斗,最终都演绎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150.jpg
151.jpg
15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阆中郑氏宗谱>>

156.jpg
157.jpg
158.jpg
159.jpg
160.jpg
16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6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阆中郑氏宗谱>>

162.jpg
163.jpg
164.jpg
165.jpg
16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阆中郑氏宗谱>>

167.jpg
168.jpg
169.jpg
170.jpg
17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阆中郑氏宗谱>>

172.jpg
173.jpg
174.jpg
175.jpg
176.jpg
17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9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阆中郑氏宗谱>>

178.jpg
179.jpg
180.jpg
181.jpg
182.jpg
183.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