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九龙闲人

[生活•情感] 四川陈氏文化遗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帖子,也觉得闲人兄,对陈氏的研究,也是“当世无二”啊。
网上再说 发表于 2010-1-12 10:41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网兄,谬赞了!:handshake    我也只是略知梗概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我手边有事
米毛子 发表于 2010-1-12 10:45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不存在,办正事重要.泡坛是本身是娱乐!


  而你是娱乐界大亨!:lol 敢于牺牲个人形象娱人娱已,:lol


   深刻领悟了林语堂先生的幽默精神!


   一般人(包括闲人)不敢这么尝试的.赞一个.: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功德无量,佩服!
ytr 发表于 2010-1-12 11:10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修好家谱.但愿是功德!

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


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祖宗来由、远祖世系,可查由来,这次续谱,这套资料来之不易,闲人自费花了两年的闲余,走遍西盐陈氏居地,了解了不少,


但终因人单力孤,只有对自己一小支了得比较清楚.未能作出更大的贡献,诚为憾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喜马拉羊羊 发表于 2010-1-12 15:35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好像姓蒲?:lol :lol   是盐亭的原著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将细细读,好好学
老不中用 发表于 2010-1-12 17:47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老兄:还得像你学习呢!敬请不吝指正.:handshake

发表于 2010-1-12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陈氏三状元,耳闻不少,以前到阆中出差,总有朋友提及,但奇怪的是,南部朋友却很少提起。不过南部郎中仅30多公里,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隶属不同行政区域管理罢了。
看那些文言文颇费力气,陈母教子那段,受益无穷!
谢谢“闲人”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陈氏分布图之闲谈

      说到划一张四川陈氏分布图,谈何容易!自古蜀道难于上青天,进蜀主要由两条主要道路:一是由汉中经剑门的金牛道为主;阴平道、米仓道等古蜀道为辅的下川陆路。二是经三峡过夔门的上川水路。陆路由北至南;水路至东向西。

    四川陈氏的来源比较复杂,宋朝时四川是陈氏大省,我们以宋为历史分界,就说明有秦汉入川;三国两晋衣冠南渡时入川;隋唐入川、五代至宋等各个时期的入川陈氏,而这一时期(宋以前)的主要特点是:由北至南的陆路下川为主,以东至西的上川水路线为辅。

    北宋时江西义门分庄迁析;宋室南渡时汉人南迁;经过元军屠城式的进攻与元末起义的多次战争,四川人口锐减,从洪武二年开始国家有组织的湖广填川,四川人口开始回升,但到明末农民起义的反复较量与清军入川的多次激战,再加之瘟疫等自然力量,川人死的死,没死的也吓得往深山与川南云贵等处避走,据说人口损减达到十之八九,康熙33年又开始持续组织移民填川,直到民国时抗日战争重庆陪都,全国人口涌向以四川为主的西南腹地。这些时期主要特点是:陈氏入川便以至东向西的水路上川为主,湖广省占70%,其余以两江、福建、广东等传统汉人(客家人)较多的地方也多半是走水路进川,而以北方的陕西,河南,山东等陆路下川为辅。

    因此,四川陈氏的源流分支是最复杂的。有以陈寿为代表的汉朝入川的早期陈氏;有陈子昴为代表的陈朝后裔;有躲避五代及北宋时中原战乱的入川陈氏(如三状元先祖陈翔随王建入蜀);有天下分迁的义门陈氏;有湖广填川时来自各种堂派分支甚至不晓得自己的堂派分支的陈氏后人;有陈友谅失败后怕受牵挂的逃亡陈氏;有他姓改为陈姓的,有陈姓改为他姓的,有因官留任、或战争任务迁来的驻军陈氏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四川是个以明清的湖广填川移民的“新”移民地,相对于中原、福建、两江、两湖、两广这些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区,人们对保存家谱来说相对淡泊,“破四旧”比较彻底,红卫兵四川也是闹得最历害的几个地区之一。因而:四川的家谱损毁是最历害的,现存资料是少得可怜。

    一方面成份复杂,源流纷乱;一方面资料奇缺;再加之湖广填川,新移民有经济等政策优惠,就像现在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会作身份造假一般,是不是移民的都言自己是来自麻城孝感(经闲人证明,老谱有也造假的,祖碑也有出错的),更加增加了我们今天整理四川源流支系的难度。

    纵是这样,也不是不可为!我们可纵分历史时期、横划地域片区各个清理,必会有所斩获的。现入川历史时期便可分为本文提到的;1秦汉时期(400余年);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69年);3隋唐五代时期(371年);4宋元时期(408年)5明清时期(543年)。

以上各个入川时期;地域片区(含重庆)可分如下六片区:

  1川东片区,包括今天的重庆,万州,涪陵,达州,广安地区。

  2川南片区,包括今天的泸州,宜宾,自贡,乐山地区。

  3川中片区,包括今天的内江,资阳,遂宁,眉山,成都,德阳地区。

4川北片区,包括今天的南充,绵阳,广元,巴中地区。

5川西片区,包括今天的雅安,阿坝,甘孜,凉山地区。

    我们按片区清理,每片区各选出几名志愿者,清源流,分宗支,相信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九龙闲人

                                                             川北陈氏宗亲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省谱系〗

    四川·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光祖纂清道光刻本 四川图 注:该族散居洪雅、蒲江等地

    四川成都·陈氏敦本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国常编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 一册南京大学

    四川成都·陈氏润周公派下支谱不分卷 (民国)陈国栋纂民国十五年(1926年)培德堂活字本一册 国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成都·蜀成都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庆钟纂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都石印本 一册四川图 注:版心作《陈氏蜀谱》

    四川成都·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照澜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成都石印本二册 四川图

    四川金堂·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寿彤修民国三年(1914年)铅印本 一册 浙江图 四川图 注:卷端作《黄陈支谱》

    四川金堂·陈氏绍德祠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顺庚 陈宗航等纂民国成都排印本 四册 四川图

    四川郫县·陈氏由闽人润周公派下支谱不分卷 (民国)陈国栋编民国十五年(1926年)郫县陈氏培堂刻本 一册南京大学

    四川灌县·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光觐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川崇宁县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蒲江·陈氏族谱四卷 (清)陈光祖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陈氏刻本四册 四川图

    四川蒲江·陈氏族谱一卷 稿本 四川蒲江县松华乡

    四川大邑·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光觐辑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钞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綦江·陈氏聚星谱五卷 (民国)陈德音纂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綦江颍川必胜祠石印本 五册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长寿·陈氏族谱二卷 (民国)陈飚扬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写本 四川长寿县档 四川长寿县志办 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新寨村 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新滩村

    四川荣昌·陈氏族谱 (民国)陈惺吾纂民国十三年(1924年)荣昌陈氏 印本一册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合江·陈氏族谱口口卷 陈国华 陈元湘等修 陈子诰编 四川合江县志办(存卷3、4)

    四川广汉·陈氏支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光达堂刻本 二册四川图 注:卷端作《陈氏谱牒》

    四川内江·陈氏家乘一卷 (清)陈锡政 陈锡泰等纂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 一册四川图(存卷1、2)

    四川内江·陈氏家乘一卷 (清)陈大宾纂清宣统三年(1911年)木活字本 二册 四川图

    四川内江·陈氏族谱四卷 (民国)陈明迪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石印本 四川内江县安仁乡

    四川内江·陈氏星聚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陈锡樟等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内江仁义永铅石印刷局石印本 十四册 国图

    四川资阳·陈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陈伯銮纂清咸丰十年(1860年)陈氏刻本 一册四川图

    四川资阳,陈氏重续宗谱不分卷 (清)陈朝瑞等纂清宣统三年(1911年)资阳陈氏宗祠刻本 一册四川图

    四川简阳·陈氏族谱五卷 (清)陈辅治 陈世衡等纂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简州刻本五册 四川图 注:版心作《陈氏总谱》

    四川简阳·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兆朴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简州昌后公祠刻本一册四川图

    四川隆昌·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德骅等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内江排印本一册四川图

    四川隆昌·陈氏族谱八卷 (民国)陈一璋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石印本 八册 四川图(二部)

    四川仁寿·陈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韶湘纂民国十一年(1922年)石印本 一册四川图

    四川仪陇·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琦撰民国十一年(1922年)木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

    四川宣汉·陈氏族谱三卷 (清)陈敏贞修清同治十年(1871)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3)

    四川·成都陈氏润周公派下支谱不分卷 陈国栋纂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郫县陈氏培德堂刻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4426;又一部429640,1册
发表于 2010-1-12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姓陈???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1-12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九龙闲人


    可能年龄比楼主大几年,知识绝对比楼主差很远。真心来学习,没得一丝谎言。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姓陈???
海椒酱泡萝卜 发表于 2010-1-12 20:24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还敢乱说啊.:lol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  陈风》有诗十篇二十六章,其中《月出三章》描写一对男女相爱而相念之情。抄录如下: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相传,周武王时,帝舜之胄有虞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

         闲人注解:陈氏为帝舜之后裔,阏父为武王的"陶正"这个官职,一直传会着舜发明的制作陶器的工艺.周武王很是依赖与看重这些陶器与制陶工艺,

       以元女大姬妻其子满。而封之于陈,都于宛丘之侧。与黄帝、帝尧之后共为三恪,是为胡公。大姬妇人尊贵,好乐巫觋歌舞之事。其民化之。

以长女元姬下嫁于阏父的儿子沩满,并赐封地为陈国(今河南淮阳市)。是为陈氏之始祖(同时也是胡姓之始祖)。并与黄帝、尧帝的后代一起称为“三恪堂”,意即这三圣后代不是周的臣子,而是周的客人。元姬出身名贵,好歌舞文学音乐等,其地民间也争相效仿,以开民风。

    当我站在陈胡公陵墓旁,面对龙湖,朗诵《月出三章》,仿佛大姬老宗祖母就在我身旁,是她老人家开创了陈家文学歌赋之风,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她老人家文学基因。在祭拜陈胡公时,不要忘记大姬老宗祖母。
    十一月一日回来,回想起河南始祖地淮阳县见闻,无不感到此地民风纯朴,陈氏宗亲古风犹在,只是没有机会到陈楼村看一看,颇感到遗憾。看看他们留在始祖地怎么生活,如何传承《诗经 陈风》的真谛。
发表于 2010-1-12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兄,诗经整个白话版,看不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兄,诗经整个白话版,看不懂!
海椒酱泡萝卜 发表于 2010-1-12 21:04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转贴:    《月出》 分析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我们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我们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九龙闲人


    可能年龄比楼主大几年,知识绝对比楼主差很远。真心来学习,没得一丝谎言。
老不中用 发表于 2010-1-12 20:27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客气了,老兄。: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陈氏出义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陆陈氏五千四百余万人,(外加海外陈氏三千多万人),全世陈氏大约为八千余万人.

   大陆陈氏义门陈后裔就达三千多万,主要以南方各省为主.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福建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有点怪,好好回贴都说有不良内容,限制发出.:o

发表于 2010-1-12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不够,看得晕乎。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唐诗人陈子昂

  陈子昂(六六一-七零二),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中进士,后升为右拾遗。而后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有《陈子昂集》,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有传。
【名人短故】
                                      陈子昂摔琴扬名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年轻时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然而朝中无人,故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

  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闲逛,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然不辨优劣,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

  次日,陈子昂住所围满了人,陈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时粉碎。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不久,陈子昂就中了进士,官至麟台正字,右拾遗。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