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锦江春色

[走遍四川] 重走长征路、横跨甘阿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25镰刀
DSC_4146.JPG
展览里有段文字,是两个方面军会师后,毛泽东曾代表中华苏维埃向徐向前颁发红星奖章。解说员补充了一个细节:当时陈昌浩表露了怎么没有他的感叹,张国焘阴阳怪气的对他说,他们一贯这样。还有段文字,写彭德怀与徐向前会师后第一次见面,隔着一条河,听不清相互的话语,靠信纸裹石头丢过河,叫飞石传书。
DSC_4179.JPG
展览里还有一段文字,是镰刀的故事。毛泽东既对全军大计运筹帷幄,又尽可能抽出时间和大家一起筹粮。他叫警卫员到一个藏族同胞家里借来一把镰刀,亲自动手割麦子。割麦后他叮嘱警卫员一定要记住把镰刀还回到那个藏族同胞家里去。由于当时部队多,当地居民很少,镰刀等收麦工具奇缺,这把镰刀转给了其他人。
DSC_4163.JPG
19377月下旬,毛泽东离开芦花去毛儿盖,仍没有忘记那把镰刀的事。临出发时,问警卫员:“镰刀还给藏族老乡了吗?”警卫员怀着惶惶不安的心情回答:“那把镰刀转给别人割麦子,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只有给镰刀主人留下一张字条。”光阴荏冉,一晃20年过去。
DSC_4150.JPG
195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2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摄《万水千山》这部影片,当然少不了长征中最艰难困苦的雪山草地这一段。为拍好这部影片,影片摄制组导演冯一夫等谒见毛泽东,请他给予指示。毛泽东在接见他们时,特别提到借藏族同胞一把镰刀未还的事。
DSC_4155.JPG
他一再叮嘱冯一夫到黑水后,一定要在芦花代为查找当年借镰刀给红军的主人,代他表示歉意,并买一把镰刀作赔,或者折付给现金。毛泽东还惦记着20年前这把镰刀的事,使冯一夫等十分感动。但多方打听,均未找到丢失镰刀的主人。冯导演离开黑水时,只有将毛泽东的心意转托给当地政府,请他们继续查找。
DSC_4165.JPG
时隔20年,毛泽东还嘱咐着赔镰刀,这事在黑水和雪山草地传开后,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十分感动,他们说:远在北京的毛主席要操劳国家大事,却还惦念着一把镰刀。他才是我们的“活菩萨”!老百姓的事无小事。毛泽东对一把镰刀的重视,非常直接的表现出这一点。
DSC_4181.JPG
展览中统计,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在黑水境内翻越大雪山6包括红四方面军单独翻越的日多沃山、木梳寨卡子、易利河卡子红一、四方面军都翻越过的长板山(又称雅克夏山、马塘梁子)仓德山(又称日基安基山、昌德梁子)打古山(又称拖罗岗、达古雪山)最后一个应该就是现在的达古冰川所在地。
DSC_4185.JPG
彭措这名字我很熟悉,因为我曾经藏区支教,接待我们的当地校长也叫彭措。所以这名字我也很敏感,见到展览文字里的介绍就十分关注。现在接待我们的彭措,是当年头人的曾孙,中央领导人当年在他家居住、芦花会议就是在他家木楼里召开的。他的全名洛基彭措,洛基意思是金刚,彭措是大海,祖家建于一八三八年。
DSC_4191.JPG
在他家召开的芦花会议,这会址,他家已是四代守护。他带我们到他家参观,客厅里,中间一台藏式火炉、周边一圈沙发、木凳,墙壁上一圈照片和文物陈列,还有孩子读书的奖状。在他家参观时,我突然发现,他还是全国十大红色文化传播大使,为传播红色文化作了许多事。他也高兴的打开话匣子、摆起龙门阵。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26彭措
DSC_4184.JPG
彭措说,他接待的客人中,很有印象的有三个不负责任的人,一是福建的,一路都是光脚丫。一是八十一岁的,一人走雪山。一是一位阿姨,单独走,不组队。他说,这样的三个人,他们自己是遂意了,他家里人怎么放心呢?还有一个退伍老兵,来纪念馆照相,有点强迫狂,让所有人都要站队排好,有点尴尬。
DSC_4190.JPG
不过,最离谱的是一个参观者,知道他是头人后裔后,一个劲问他是不是应该不平衡、是不是应该为家族命运而反红军、反社会;他反驳这人后,这人还顽固的说他被洗脑了。他愤怒得要打这人,被他老婆拉住了。他说,这人带这种意识,怎么还到这里来参观,这人到这里就是专门来挑刺的。
DSC_4191.JPG
他讲了这里四个头人的故事。他说,抗战期间,这里藏民都参加捐献飞机活动,头人还去重庆接受政府奖励。他说,当时国民党给去的四个头人都授予少将军衔。但他家曾祖还想着曾在他家住过的红军,对比国民党不靠谱,这军衔没要。还有一个原因,他家原来就与国民党有矛盾,邓锡侯搜刮藏民,烧过他家房子。
DSC_4195.JPG
他家因为没要国民党军衔,解放时顺利过关。其他要了军衔的,这时后悔了,感觉是被委任状骗了,投水自尽。我问了一个问题,他是头人家庭,后来怎么入的党?他说,八十年代有了机会,他是主动找招兵首长当兵,在部队里各项第一,团首长专门给的入党名额。当年要不是家族让他继承祖业,可能一直留在部队了。
DSC_4207.JPG
老赵也提了一个问题,当年中央首长住他家,是怎么选到他家的、是自己做饭还是他家负责做饭。他说,当年红军有民族政策,要尊重寺庙、尊重藏族、要与藏族上层搞好关系,所以与他家相处非常和谐。他家现在还开了红军饭店,领队中午在他家定了午餐。等餐时间,他又带我们参观了他家老房子的楼上楼下每一间。
DSC_4208.JPG
后来翻阅这次参观老房子的照片,发现老赵这问题在他家四代人介绍中有现成答案。展板文字说:泽旺解放前是梭磨土司管家、芦花地区法官,精通多种语言。1935710日,红军来时,泽旺早早的就带着一家老小躲到了山上,暗暗观察红军的一举一动。他发现红军纪律严明,不擅闯民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DSC_4211.JPG
观察三天后,713日,他壮着胆子独自先回家中,看到财物没有丝毫损坏,而且一位红军首长还和蔼亲切地和他交谈,向他详细介绍了红军的意图和民族政策:“我们在这里是借路经草地北上,在这里只是暂住筹粮,并且是借用,不是白拿,能当场兑换钱的及时兑换,不能兑换的将来一定还给你们。”
DSC_4216.JPG
经过一番谈话,他感觉红军亲如一家。他随即告诉红军:“会马上去把家人接回来,并积极帮助红军筹粮”。泽旺认识到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当天,他就放心地把全家人接了回来,并主动将自家寨楼让了出来供红军居住。722日,他打开自家粮仓,慷慨地将5000斤粮食、16头耕牛和4头猪送给了红军。
他还动员附近的藏族同胞下山回家,给红军捐粮捐物。红军离开芦花北进时,
他为红军带路送到上达古。红军十分感谢泽旺的帮助,送给他三件礼物:一副马鞍、一支步枪和两张布币。他将“红军首长”住过的这栋房子视为圣殿,把送给他的礼物视为圣物,忠诚地担当起了“守护”的神圣职责。

DSC_422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27守护
DSC_4267.JPG
客厅里,墙壁一角现在还挂着泽旺头人护送红军时使用的枪和刀。泽旺全名泽旺彭措,现在他的曾孙、这红色遗址的第四代守护者也叫泽旺彭措。他说,藏族人直接选用先辈的名字做子女名字,就是期许像先辈一样建功立业、成为家族的守护者。彭措说,今年他要参加全国的红军后代聚会,县领导对他也非常支持。
DSC_4222.JPG
他家这里是藏式宅楼,依山而建,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都住在这里,还有一间是军委二局办公地。旧楼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彭措说,当年中央秘密会议就是在地下室召开的。房间外有个文字说明,说这是会商室,称在芦花会议之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样在地下室召开了秘密会议。
DSC_4207.JPG
这次会议,四位领导在张国焘提出的所谓“组织问题”上统一了思想,并对红四方面军领导干部的职务调整作了商议。我觉得这夸张了,楼里有会议室、有住房、有警卫人员,哪里还用钻不见光亮的地下室?须知,遵义会议前毛、张、王担架上相商,并不神秘。在当年的会议室,挂了中国工农红军军旗,还有马列画像。
DSC_4254.JPG
会场周围墙壁上是第二次芦花会议参会者照片。说着秦邦宪主持这次会议的原因,他说,秦邦宪是老三人小组成员,安排他主持会议,就是专门针对张国焘的,使张国焘对现在新三人小组这新老衔接交替无话可说。他说,他的这一观点,有次省委党校一专家听后也觉茅塞顿开,怪不得这样安排。这是书上没有的。
DSC_4249.JPG
我说,还有一个原因,秦邦宪与张国焘都是留苏学生;在共产国际时,张国焘被王明批判,秦邦宪当时也是一起压过张国焘的。除了会议室,他家屋里还有陈列室、图书室。在陈列室,彭措对他的收藏品如数家珍。他家楼上望下去,刚才参观过的陈列馆,与青山对比的红与绿两种色彩;他家饭店外则是一片黄油菜花。
DSC_4277.JPG
他收集了100余件的国家一级文物,红色书籍近20000余册,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赠送了一张苏维埃政府货币。他还拜访了很多老红军战士,这些老红军一提到雪山草地,都有很深刻的记忆,这特别让人感动。他特别介绍了一面旗帜,是他走访老红军战士、他们在上面为他签名,上面有的历史人物已经辞世了。
DSC_4283.JPG
看了这里,才理解了他摆龙门阵时说的、他老婆说他中了邪、要给他驱鬼。他是自己花钱,买了满满一屋子长征书籍、相关实物,这投入确实大。我说,就像樊建川建博物馆群落,那确实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他说,现在提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社会都特别重视红色文化,最近每年至少会接待游客10万人次。
DSC_4301.JPG
往松潘路上,好多槐花。先秦手机在播放红军草地与张国焘斗争内容。我感觉,历史经验,对外借鉴三国演义,同时对内借鉴三结义。对外可以低调的坐山观虎斗、还可以主动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一物降一物,相生相克。天时地利人和。就像当时苏联,一是与蒋介石合作,一是与盛世才合作;同时,又与共产党人合作。
DSC_4306.JPG
一路上,大巴经过一号、二号两条三家寨隧道,晒了一段太阳,飘了一些小雨。1522分,大巴转弯到了通黑水的公路;路上,开到叠溪海子,驾驶员因载客四小时在这里休息。他说起这海子,说不准是不是最近地震形成。我说,上世纪30年代的车耀先,就曾率成都各界慰问地震灾区,所以,这堰塞湖形成够早。

DSC_430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28高城
DSC_4326.JPG
海子旁边长着花椒树,站着卖特产的当地人。山谷、木棉、楚山韵都选择花椒树照相,还问起花椒麻不麻。当地人当然说麻,楚山韵开玩笑,说专麻外地人。当地人也开玩笑,说专麻外国人。楚山韵看着当地特产的货摊,问夜晚是不是还放在这里。当地人说,有监控、不搬走;而且,现在游客素质高,没人拿东西了。
DSC_4315.JPG
车上,小草提了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没有长城?先泰从这里唐朝以后吐蕃实力衰退、佛教文化发展作了解释。下午三点,从黑水到茂县的路上,分岔路口开向松潘古城。路上听驾驶员说,川主寺有高铁站。先秦查了,没有这站。结果站名是镇江关,我准备买票,驾驶员说,他回来走红原,不走这边、那边路好些。
DSC_4313.JPG
这样,我放弃了高铁。五点多,车到松潘古城。领队说,城里可以转一下,七点出发到川主寺。我远远看到城边山坡上的城楼,打算登顶。不过,问了一下,没有人同路。我看这城楼顶还不算高,当地人都说有栈道,要上去没问题。一个人也要去!我作出决定。
DSC_4324.JPG
不到长城非好汉,红军精神在这里也是不可或缺。松潘是古代的边关,筹边楼、镇边楼是古代四川经常提到的。不到边关非好汉!不到山巅非好汉!我决心往上走。路口写着西山栈道,也有的写着健身步道。前面一段,先到了一号亭子。路上遇到一个美女往下走,我问她,到山顶要多长时间?
DSC_4335.JPG
她说,要看各人速度。我问,按你一般速度要多久?她说,两个小时!她这一说,我有些犹豫,因为担心时间不够。但我按徒步习惯,确定七点上车、六点半必须下撤,以免耽误。有了这样的决断,我可进可退,继续往上走。上面先经过一条小街,然后转到了一段水泥石阶路。一路的岩石很古老、一路的护栏很新艳。
DSC_4331.JPG
越走越高,回望山下的松潘城也越来越低矮。云朵在山坡上阴阳割昏晓,一片日照、一片云遮各不一样。经过城隍庙的影壁,古代将领的塑像立在前侧。一会,到了二号亭子。很意外,接着到了四号亭子,没遇到第三号。应该是刚才岔路有第三号吧。不管它,继续上山。看着离城楼越来越近,又到了五号亭子。
一看时间,离六点半还有一刻钟。上顶,没问题!我接着往上走。前面路牌是西门顶。原来,这城楼是松潘西门的城楼。上去一看,城门上威远楼三个字。已经有人在城门前。两个开小车上来的、一个骑摩托上来的。我先以为他们也步行的,结果他直言不是。骑摩托那位,说是看着我上的山,还夸我速度快。
DSC_4350.JPG
我猜想,他骑车跟上来,是想我如果走不动要下山,他可以做载客生意吧!我想照下古城夕照,但天不成全,总有一片云挡住了夕阳。门前一尊塑像,是一个明代将领。我想着唐代的筹边楼,这与预期隔得太远,我有些失望。不能久留,我必须下山。想起上来没遇到的三号亭子,现在时间充裕,我绕道找到了。
DSC_4354.JPG
退回城隍庙时,还有时间,我去看了一下。这里有松潘烈士墓,应该是解放战争以后的烈士。城隍庙锁着门,我往回撤。恰在这时,看到小草与山谷二人上来了。她们还说没看到上山的路。我说,上山时间来不及,可以下撤了。她们说,现在上车时间改在七点半,她们可以上去。给她们指了路,我继续下山。 DSC_438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29追古
DSC_4392.JPG
想着上车时间后推了半小时,我决定不走旧路,到南门绕一圈。山腰上有座观音庙,文字介绍这里就是唐代李德裕修的筹边楼!原来如此!总算解我一惑、了我一愿!此行不虚!路边还有座大悲寺,规模大、建筑新,但我不能多费时间,直接走向山下。南门附近有映月桥、门外是瓮城,墙体角上有些多年失修的样子。
DSC_4413.JPG
古代边关,这里有些感觉。城里走过古松桥、走过伊斯兰风情街、走过大西北名小吃一条街。但我顾不得进馆子吃,只担心不能按时赶到,就在路边买了个大馒头,边吃边走。到了车前,小草与山谷还没有回来。领队打了电话,他们还有20分钟。趁这时间,我直接赶去仅余没去的北门,抓紧参观。
DSC_4430.JPG
门上写着松州二字。原来,松潘是松州潘州两个州的合称。这个古城现在叫松潘古城,也叫做松州古城。因为唐时这里叫松州,元时更北边地界还置有潘州,明时曾设松州、潘州二卫,很快合并为松潘卫。松潘这个名字就是明朝时两州合并而成。红军曾准备攻打这里,胡宗南在此还紧张了几天,但张国焘贻误了战机。
DSC_4429.JPG
门前一个小广场,护栏台阶围起了一座塑像,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结婚像。文成公主和亲,这是汉藏关系史上有名的大事。不过,传统说法都是文成公主走青海入藏,但也有人认为是从四川藏区路过。所以,修在这里的文成公主像,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小广场还立有碑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潘城墙。
DSC_4431.JPG
左侧,还立有高达两米的恢复松州古城志。看来,北门城墙确实是重新修过,就像是成都的军区大院西北面外壁那段老成都城墙一样。比起这一段,刚才走过的南城门,更有原汁原味。当然,那边的城门,又让人担心是不是还能长久的保存。看了这一段,这城的四门,今天算是都留下了足迹。
DSC_4435.JPG
返回大巴车路上,抬头看向城墙。这城墙在开头进东门时就知道,已经没有开放,不能够上去游览。这时,看到城墙垛子处,还立有铜铸的古代将士,立在城头,守卫在阵地上。走向大巴,就看见小草和山谷二人,这时出了东城门,正向停车场跑来。跑拢时,直解释是下山走错了路,多绕了一点。
DSC_4437.JPG
二人开头发了她俩在威远门的照片,彰显了我的遗憾。她们在城楼前的时候,恰好夕阳钻出云雾,在城门洞里照过去,肩膀上露出四射的光芒。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她们抓住的这一瞬,得到了古城夕照。让人想起古道西风,夕阳西下;还想起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思古之幽幽,太有气氛了。
DSC_4391.JPG
回想一路所见,感觉登顶栈道的三座雕塑,时间选择上还是不太好。第一座与第三座都是明代人,如果错过了第二座唐代人塑像,恐怕会让人误以为这城阙就只是建于明代。有名的筹边楼,这次几乎被忽略。如果不是我偶然走到观音寺,这筹边楼连个影子都没有。要知道,女诗人薛涛筹边楼之诗,让人印象深刻。
DSC_4407.JPG
后来知道,北门进去,还有李德裕和薛涛塑像,只是这次时间太紧,没有看成。不过,唐代女诗人薛涛有男儿气的诗,值得记住。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遗憾了,松潘修复了旧城墙,却没有修复筹边楼。当然,知道了遗址在观音寺,也算知道来龙去脉了。

DSC_438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30碑园
DSC_4440.JPG
全体到齐后,大巴出发。小草说,爬山时山谷催着他,她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大巴开了不远,已是川主寺镇上了。开到领队预约的酒店,先安顿下来,第二天早餐后,我们直接去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但还没到开门时间,我们便先到不远处的川主寺参观。老陈说,他起床后已经在这里转过了。
DSC_4455.JPG
川主寺的门楼修得很大,但寺庙其实并不太大。印象中川主寺最初是供奉秦守李冰的。但现在看到庙里介绍历史概况没有这一笔,直接说是始建于公元二七零年,寺名卓仑贡巴。沙漠、小草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这寺庙里转经筒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这里一律逆时针行走、转动,这需再作些探究。
DSC_4461.JPG
远处,看到碑园上边的小山上,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伫立在山峰上。我们返回碑园的时候,碑园已经开门了。一个大广场,场边是毛主席关于长征的排比句评价,其中长征是宣言书六个字,放大的长征二字,在红色背景下突出了碑园的主题。后面的红色背景,我当时以为是无数面旗帜的组合造型。
DSC_4464.JPG
靠山脚处是一座展览馆,前面有一座书卷造型的石碑作文字介绍: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坐落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海拔2974——3094m,占地面积为170000㎡,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纪念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史上的奇迹,于T9875月决定新建的。19B841日,碑园破土动工。
DSC_4465.JPG
19908月,碑园竣工。这里由红军长征纪念馆、大型花岗石群雕以及主碑三大部分组成,是在雪山草地自然风貌上辅以文字材料和形象手法,将红军长征过程中告别苏区、北上艰苦历程和最后的团结胜利展现得荡气回肠。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它不同于其他地方修建的纪念红军长征某一事件或某一战斗的建筑物。
DSC_4467.JPG
它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总碑,具有象征意义。19887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长征亲历者邓小平同志为碑园题名。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红军老前辈江泽民、杨尚昆、李先念等也相继为红军长征纪念碑题词。2005年,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DSC_4468.JPG
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家国防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被中央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8年,被四川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评为四川省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碑园里还有一篇碑志:
DSC_4481.JPG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千古江山,英雄辈出。惟万里长征,举世无双。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远征艰难,受命于危难之际、转战于生死之间。遵义会议转危为安。凌厉万里、逶迤千城,前仆后继、披肝沥胆。任雪山莽莽、任草地茫茫,跨万水千山,伴月冷星寒,汗飞三江水、血染九重山,纵横神州十一省、长驱两万五千里。
DSC_4470.JPG
胜利会师,铁流三万;悲壮历程;天惊地撼。中华威、民族魂,创一代天骄、垂万代风范。历史播迁、春秋迭易。五十年后,中共中央决定建碑于松潘,彪炳英烈、昭示后人。古松潘,方圆千里,叠峰重峦、玉嶂参天。三路红军同征此间。爬雪山、过草地,战包座、打塔山。确立北上方针、奔赴抗日前线。

DSC_447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31细节
DSC_4553.JPG
碑志后面几句:在此建碑,旨意深远。碑园山势雄伟、松柏苍翠。一水横来,四路交汇。背靠雪山、面对草原。寒春登顶,望云崖雪莲,藏娇于芙蓉雪浪;金秋远眺,看层林尽染,落笑于枫叶飘丹。侧连九寨风光、后接黄龙仙境。三景鼎立,隔山呼应,游人络绎瞻仰丰碑,四海赞颂、万众心遂。
DSC_4462.JPG
高原建碑,历尽艰难;中央决策、前辈关怀,三军鼎助、四方支援。顶风破冰、奋战三载。丰碑落成、艺苑璀璨;长征路上、史诗重现。金碑照河山、功业耀人寰。看了碑志,再往前走,前边是红军长征纪念馆。门前台子上三块长条形巨石,互相斜靠着,下边一个闪光的金属球。基座背面四个字,黎明火种。
DSC_4532.JPG
其实,三大方面军会师,三个锅桩也应该是三个方面军的象征。到了纪念馆里面,迎面而来是一幅大的雕塑,前面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这幅地图既宏观、又完整,长征路上全部的县和个别的乡镇都标注了出来,便于大家更详细的了解全程。先秦在这幅地图前,为大家述说疫情前后走的长征线路的逐段经历。
DSC_4536.JPG
他这一说,我理解了他为什么掌握了这么多长征知识,那是万里路与万卷书在几年时间里共同作用的结果。忘忧草告诉我,陕北一段,先秦还请了当地志愿者、一个长征爱好者、研究者陪同介绍。这样取其精华,当然既有面上的整体把握、又有细节的与众不同。这样了解长征、介绍长征、研究长征,当然了然于胸。
DSC_4538.JPG
作为红军长征的总体回顾,这个展览里从红七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长征开始,《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关于红7军团以抗先遣队名义向闽浙挺进的作战命令》指出,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19347月,红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深人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SC_4540.JPG
此外,红六军团西征、红25军挺进陕南、红四方面军长征、红2、红6军团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均有全面反映。不过,巧渡金沙江的船工,这里统计数字是三十七名;我记得,大渡河红军长征纪念馆里,介绍的船工七十多人。不知这种差异,为什么没有在数据资料中予以核实。
DSC_4544.JPG
会师后,六月十六日,党中央已致电红四方面军,准备击破胡宗南的南进;但张国焘不执行。根据两河口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中革军委于629日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分左、中、右三路和岷江支队,目的是“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松潘地区的胡(宗南)敌并控制松潘以北及东北各道路,以利北向作战和发展”。
DSC_4547.JPG
但张国焘要南下,使得中央的“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松潘之敌计划落空。后来一直被张国焘耽误到胡宗南调来重兵、布防在松潘城里。得到这一情报,红军放弃攻打松潘、绕道草地,开始了艰苦的草地行军。走出纪念馆,我们准备登上高处的纪念碑。山很高,几位体弱者原地等待,多数人开始上山。
DSC_4550.JPG
台阶分了好几组,每组21级。中途山坡上还塑有群像。其中,“告别苏区”由三军铜像单面浮雕和断壁双面浮雕组成。共56位人物,集中展现了红军与苏区老百姓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单面浮雕和断壁双面浮雕长均为9米,高为3米。相互呼应的,还有一组更大的雕塑。这就是石头上概括的四个字:“艰苦历程”。

DSC_45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32主碑
DSC_4564.JPG
“艰苦历程”这组大型花岗石群雕高12.5米,长72米,宽8米,由1440块红色花岗石组成,共1160平方米。群雕共有9个主题,分别是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草地情深、前仆后继、回顾思考、征途葬礼、山间小憩、英灵会聚,形象地表现出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无私无畏的英雄形象。
DSC_4463.JPG
走至碑前,碑座上是主碑简介:红军长征纪念碑,又名“团结胜利纪念碑”,总高41.3m。 其中红军战士高14.8米,一手持步枪,一手持鲜花,双手高举成“V”字型,欢呼红军长征的胜利;碑体高为26.5米,三角立柱体造型,亚金铜贴面,每面上方镶嵌一颗红色的五角星,象征三大主力红军坚强团结。
DSC_4558.JPG
碑座高2.5米,汉白玉贴面,地板铺设绿色水磨石,寓意雪山草地树金碑。这时,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像是让我们充分体验纪念碑的高大威武。山后坡还有个雕塑,我们继续往前观赏。一座巨大的山石,形状奇特,我们开头还没有理解到这造型的独特含义。后来在山石上看到四个字,才弄清了这山石的寓意。
DSC_4555.JPG
山石上的题目是,火炬!这才想起,门口长征是宣传队几个字的背景,那是一片红色的火炬。这座山石,与那背景的造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全是石头的本色,如果没有文字作点睛之笔,很难与火炬的形象连在一起。这里看纪念碑,群山之上,高大壮观。老陈也模仿红军战士的胜利动作,在青山上留影纪念。
DSC_4579.JPG
下山时,我们绕着过去的小路,从山侧往下走。一会,又到了半坡上石雕群像那里。这高大的石雕,真让人感到震撼。长征中的一个个片段,用艺术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原路返回到纪念馆门前,又有一路参观队伍来到这里。还有几个年轻人,率先向高处的纪念碑走去。他们整体比我们团队年轻多了。
DSC_4573.JPG
出门上车。我们接着开往若尔盖,去红军在四川境内走过的草地参观。领队先秦在大巴上找豆包软件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我印象里,草地钓鱼是贺龙的故事;但豆包里介绍的是一个老班长与几个小同志的经历。我觉得奇怪,先秦解释说,贺龙钓鱼应该是湘西苏区故事。一时不能查资料,我暂且接受了他这说法。
DSC_4593.JPG
一会,路边看到了金色鱼钩的塑像。这里是金色鱼钩遗址,我们在路旁停下来,走向雕塑。雕塑得名源于红色故事“金色的鱼钩”,讲述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党组织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自己因饥饿牺牲的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DSC_4597.JPG
雕塑基座上写有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落款是周恩来。落款时间很模糊,我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这题字,是1960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及川西北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作出的贡献,国务院批准建县,周恩来总理为其题写的。红原县的命名,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
DSC_4600.JPG
这是长征途中唯一因长征在建国后新建的县。只是可惜,这么珍贵的来历,当地缺少必要的介绍。塑像背面有金色的鱼钩文字介绍,说是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的故事。后来查网上,这是军旅作家杨旭的作品,小学选入语文课文。离开这里后,一路上见到好几处类似的遗址。有队员说,总有一个不是正宗的吧?

DSC_458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33草原
DSC_4598.JPG
我分析说,故事里讲连续几天都在钓鱼,所以每一个都可以看作是正宗的。只是雕塑的位置,如果是摆在河边上,那就更有情境意义了。不过后来我查到网络上贺龙钓鱼的故事,那是193686日,贺龙率部队到达嘎曲河,抽空钓鱼,维持生存。比较而言,我以为还是贺龙的故事来自第一手资料,更值得大书特书。
DSC_4601.JPG
另外,红二方面军的小战士王玉清,也曾用别在军帽边的两根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充饥,帮助了更多红军战士走过草地。关于长征,前面讲黄镇、魏传统有作品,红军总政治部还有个担任宣传部长的秀才陆定一,后来写过老山界。建国后的作家王愿坚、杨旭,则是在其他人提供资料基础上的创作,传承着红色文化。
DSC_4614.JPG
嘎曲河,又名白河;地处红原县,附近还有黄河源头。不过我们走的若尔盖班佑乡这边是热曲河、黑河,还有岷江,也就是长江源头。非常具有视觉形象的名字,红原,以及附近的白河、黑河、黄河!仅是这里汇集的这么多河流,就该知道当年这一带会有多少水源地、沼泽和湿地。草地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DSC_4615.JPG
现在的草地大概因为公路的出现、河流的治理,很多不再是沼泽状态。不过,也许我们到这里时不是雨季、也没有走在湿地区域,除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草地里弯弯曲曲的一条河,草地土质已经不再是泥泞状态。那条河就是热曲河。热曲这词的藏语含义很奇妙,是佛教人士严寒中靠自身修炼发热的意思。
DSC_4605.JPG
刚才的金色鱼钩服务区,位于若尔盖县班佑镇姜冬村境内,距县城31公里。是若尔盖县全域旅游环线的第一站,距下一站七根火柴服务区41公里。这一段路很快就到。在七根火柴塑像所在地的宣传栏介绍,服务区前临热曲河,背靠郎干龙神山,左连镰刀坝、尕里台,右靠红军草地第一村——班佑村。
这里因藏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而成为草原旅程中有特色的地方、宣传栏写着若诗若画若尔盖!我突然想起,这句话很熟。后来发现,这句话离成都最近处就出现在都江堰到成都的高速路广告牌上。怪不得这么熟悉,以往路过都江堰、看过多次。若诗若画,我理解,诗是长征史诗、画是草原如画。
DSC_4608.JPG
很快,我们到了七根火柴纪念地。雕塑是一只向上的大手,紧紧拿起一张党证、党证里保存着七根火柴。这是作家王愿坚根据长征故事写的一篇小说,现今也是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草地塑像,让人们直观看到火种的珍贵。栈道另一侧,还有两位红军战士的塑像,这形象展示着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惧艰险永向前。
DSC_4609.JPG
一路上领队都在提醒,不要以为过了夹金山、梦笔山就没有高海拔了,草原也是高原,海拔3500多,照样要防寒防晒防高反。到了班佑,这里立着开国元勋走过的草地第一村标记。当年红军徒步行军,过草地经历了七天时间,许多战士倒在了这里。现在这片草地,修起了旅游栈道。我们车到这里,大家开始栈道徒步。
DSC_4617.JPG
不是雨季,草地上全是干燥的草面。栈道弯弯曲曲,有的队员直接从草地上走近路。不过,有一段栈道下面,休憩着六七只大狗,好在大家人多、还有登山杖,这些狗赶紧躲得远远的。不过,是野狗、是家狗?大家意见不一。一个骑摩托的当地人经过,确认是群野狗。草地上有些小沟,算是局部的草地湿地沼泽地吧。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34烈士
DSC_4640.JPG
在前面一片小树林的地方,结束了栈道,经过长征诗林,到了德阳援建的班佑曙光礼堂。礼堂刚竣工,还没有陈列品。旁边依然有标志:开国元勋走过的草地第一村——班佑。前面是班佑村,说是第一村,其实应该是大部队草地七天的最后一站。不过,就是在千辛万苦穿过草地的最后一天,很多战士还是长眠此地。
DSC_4653.JPG
离开班佑村,远远看到公路边一个异型建筑,屋顶上几个奇异的造型,锈迹斑斑。我很快辨认出,这是一排舞动的人物的抽象造型。到了公路上,这时中午一点半。正面看过去,真是一组人物造型,有点异域风格。领队来过这里,他介绍,店主是台湾人谢丽香,店名耗牛窉窝。店里面积很大,布置得夸张怪异,与众不同。
DSC_4676.JPG
一会,大巴从我们刚才的下车点开过来,我们上车继续出发。这一站是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胜利曙光。规模宏大的纪念碑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高大巍峨、庄严肃穆。但我们知道,曙光往往伴随着黎明前的黑暗。在纪念碑的正面,镌刻着班佑红军烈士纪念碑的碑文,碑文内容摘自《王平回忆录》。
DSC_4659.JPG
碑文内容红三军团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刚过草地再返回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人,谈何容易。我带着一个营往回走,大家疲惫得抬不动腿。
DSC_4662.JPG
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唉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
DSC_4693.JPG
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个一个把他们放倒,一方面是想让他们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细地检查一遍,不能落下一个还没有咽气的同志。最后发现有一个小战士还有点气,我让侦察员把他背上,但过了河他也断气了。我们满含泪水,脱下军帽,向烈士们默哀、鞠躬告别,然后急忙返回追赶大部队。
DSC_4719.JPG
“胜利曙光”,总投资3850万元,由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全域旅游游客集散中心、“胜利曙光”展陈馆、“红色征程”室外景观区、办公区和停车场组成。展陈馆建筑整体造型为五角星,整体色调结合了“薪火之红”、“黄河之黄”、“生态之绿”、“苦色灰”四组配色,展现艰苦卓绝的长征精神。
DSC_4692.JPG
七八百红军将士,就在走过草地的最后时刻,长眠在这里,让我联想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冰雕连。从红军时代开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是我们军队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胜利保证。怕死不革命、怕死不当兵,这是前辈坚持的豪情壮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先烈的丰功伟绩,迎来胜利曙光。
DSC_4723.JPG
当年有个叫黄日生的战士,过草地时失去生命体征,指导员叶显棠用灌木枝掩埋了他。他在雨水中醒来,后来路过的部队发现了他,一个叫周克柳的战士把他扒出来,继续长征。1957年济南军区召开党代会,三人巧聚一起,满座惊叹。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连说奇迹!奇迹!佳话!佳话!济南军区前卫报后来作了报道。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