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剧本《海丝魂之龙眼传说》原创作者:汤斌斌
第一场:梵音渡海·达摩降缘
时间:南北朝时期,春夜
地点:合浦灵觉寺(今东山寺),大殿内外
场景:古刹青灯摇曳,海风裹挟咸味穿廊而过。远处北海银滩浪声隐隐,寺内菩提树影婆娑。
(幕启:达摩祖师身披赤红袈裟,手持锡杖,立于大殿中央。灵觉寺主持率众僧跪拜,神色悲戚)
主持(唱【二黄慢板】):
天竺高僧渡海来,梵音破浪涤尘埃。
可恨银滩白虎孽,千年修成恶煞胎!
食人血肉逞凶狂,佛前听经更嚣豺。
贫僧力薄难降服,求祖师慈悲施法开!
达摩(手捻佛珠,声如洪钟):
众生苦厄皆因果,邪魔乱世佛心哀。
取笔墨来!(徒弟奉上文房四宝)
(达摩闭目诵经,忽睁双目,挥毫泼墨,画中青龙盘旋欲出,唯独双目空洞)
达摩(念白):
此龙无睛非残缺,点睛需待妖现形。
神墨一瓶藏寺中,白虎若来必伏诛!
(从袖中取出一琉璃瓶,内盛墨汁泛金光)
**众僧**(合诵):
南无阿弥陀佛!青龙镇邪护苍生!
**达摩**(转身望海,唱【滚花】):
海上丝路连天竺,佛法东渡证菩提。
明日扬帆向北去,且留青龙守合浦!
**(幕落:达摩身影渐隐于晨雾,海面商船号角长鸣)
第二场:潜伏孽影·墨劫惊变
时间*:三年后,桂圆成熟季
地点:灵觉寺后院,桂圆树下
场景:满树龙眼金黄如星,石案上散落经卷,香炉青烟袅袅。
(幕启:主持坐于树下,执笔题诗,白弟子垂首侍立)
主持(拈果吟唱【南音】):
桂圆累累压枝低,甘甜沁心胜醍醐。
欲赋新词赞造化——(忽搁笔)
墨尽!白弟子,速取文房!
白弟子(眼露异光,背躬低语):
两年茹素藏佛门,今日终得见真章!
(疾步入内,持琉璃瓶返,指尖暗藏黑气)
主持(惊起):
糊涂!此乃达摩留的降魔法器!速速换——
(白弟子狞笑摔瓶,墨汁飞溅,桂圆树根须如活物般吮吸墨液!)
白弟子(褪去人皮,化白虎精形,唱【快中板】):
秃驴愚钝笑煞人!佛前潜伏七百夜!
今日毁墨断青龙,看我再啖血肉宴!
(虎爪高举,腥风骤起,主持跌坐树旁)
第三场:龙睛觉醒·山海证道
地点:寺中藏经阁,青龙壁画前
场景:狂风卷幔帐,壁画中青龙鳞片忽泛青光,两颗龙眼位置空悬如渊。
(幕后合唱【新曲】):
墨染桂圆化龙睛,千载因果一线牵!
(吸墨桂圆果迸射墨绿光芒,两颗果实破空飞入壁画,青龙双目骤现金光!)
青龙(破壁而出,声震寰宇):
般若金刚伏魔咒,海天正气贯长虹!
(龙爪撕云,与白虎精缠斗,舞台雷电交加,海浪投影翻涌如怒)
白虎精(哀嚎):
为何桂圆藏龙魄?!
青龙(长吟):
达摩留墨非在瓶,佛心早种万物中!
(龙口咬断虎颈,虎头坠地化为银滩白石,青龙盘踞成青山岭)
第四场:龙眼千秋·海丝传颂
时间:当代重阳节
地点:合浦青山岭顶
场景:百姓携龙眼登高,东山寺钟声回荡,达摩像前香烟缭绕。
老翁(携孙儿唱【木鱼】):
青山岭上望银滩,白虎石首浪里埋。
龙眼本是桂圆变,正胜邪兮古今传!
孩童(举龙眼问):
为何果儿叫龙眼?
群诵(响彻山海):
只因青龙舍身护人间,慧目长明照海天!
(幕落:夕阳映照海上商船,龙眼树随风摇曳,佛号与涛声共鸣)
剧终
创作附注
1. 海丝意象:以商船号角、香料箩筐、贝壳风铃等细节烘托海上丝绸之路背景。
2. 龙眼寓意:通过「墨汁被树根吸收」「果实化龙睛」等魔幻情节,阐释「正义存于万物」的佛理。
3. 粤剧特色:运用「拉山」「走圆台」等身段表现斗法场面,白虎精变脸采用「扯面」绝技。
4. 哲理升华:达摩留墨实为「佛性本在人心」的隐喻,打破「法宝依赖」的世俗认知。
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