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401|评论: 61

[百家争鸣] 关于《马前泼水》的一点思考(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6号,观看了新便川剧《马前泼水》的首演,本想回家马上写些东西,但忙于其他事务,未及得空。今晚在听完《春秋雅集》---曾成伟古琴音乐会后回来的路上,想到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以及《马前泼水》的精彩之处,于是又把之前的一些想法赋于纸上。

对于《马前泼水》的精彩和动人之处,已有网友抒己挥毫,说出了心声,从几篇文章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网友们对川剧的爱护和对演员的肯定,这也是对川剧事业突围者、开拓者的极大支持(包括这次的非赠票看戏)。徐芬老师老耄之年,笔耕不辍,为川剧的发展呕心沥血,倾注了对于这一艺术的至诚热爱。陈巧茹老师敢于突围,其言其行都显示出有一种力挽狂澜的决心。他们的作为,为川剧的推陈出新都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开拓者的精神是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但是,任何作品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打磨,才能达到精品的彼岸。《马前泼水》,老戏新编,有独到的精彩之处,但离精品,还有些距离。究其根源,我认为有两方面值得在精加工。

第一;在剧情上面,《马前泼水》在剧情设计上面其实是不够理想的,整个剧情的矛盾冲突、戏剧张力不够。戏剧的内在凝聚力在于剧本,外在凝聚力在于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刻画。而剧本的精彩与否是整部作品的关键,剧本不好,即使演员的技艺再精湛,都不能弥补这一“破洞”。在矛盾冲突上,《马前泼水》其实是不强的,不论在逼休还是泼水以及后面的演出上,都没有达到一个高潮点(当然,小高潮还是有的,但整部作品的高潮有些欠缺),相比较于徐老师《死水微澜》的结构紧凑和魏老师《巴山秀才》的巨大反冲,它确实显得单薄,希望在作品的整个结构感、内在统一凝聚力以及矛盾冲突上在推敲打磨。

第二;唱腔设计上有待提高,具体有两方面需要注意。

其一;旋律设计,希望能用一只或两支传统曲牌主打,适当运用作曲技法加工,这样,唱段中既有原汁原味的传统唱腔因素,也不等同于传统的唱腔曲牌集成,在辅之于一些作曲技法,为唱段服务,音乐的特色也就出来了,就不会有人提出整部作品的唱段像“川歌”。在这方面,《李亚仙》和《金子》就做的不错。《李亚仙》是在传统曲牌上做文章,将曲牌进行加工、变奏,音乐既传统,又有新,利于传承。而《金子》在音乐上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四川民歌,并利用这一因素来表达主题、深化主题,为剧本服务。像剧种的《槐花几时开》以及《郎和妹—记得不清楚》和“哈哈腔”这些都为全局奠定了“川味”基调,而非“川歌”。

其二,希望在配器以及伴奏方面,能能少用或者不用midi伴奏。其原因之一在于《马前泼水》是传统剧目,能用原滋原味的川剧乐队伴奏最好。况且音乐设计也没有和整个剧情的发展没有完全挂钩,人物内心独白的唱段还不过瘾。一些唱段由于是预先设计、节奏的固化,使得演员在处理音乐“涨落”上不够理想。大家都知道,传统戏曲音乐(唱段)的精华之处在于其非确定性与唯一性,非确定性是指演员在唱这一段音乐时可以根据演出当天的状态进行调整,比如由于气息不够或其他因素可将8拍的拖腔唱6拍或者其他拍子,而不会停在那里产生“结”。而非唯一性不论那个名家现场演唱的唱段绝对是与以前任何一个版本的不一样的。当然,这两个概念有些时候是有重叠的,甚至完全谋和。用固化的midi伴奏就不能将戏曲音乐的精髓得以完美呈现。原因之二在于伴奏音乐的制作也不是很精良,许多地方没有像写作乐队总谱那样细致,从听觉上来分辨,好像是采用织体相同,和声变化来进行“复制”。这样,做起音乐来是比较快捷的,但对于音乐的细腻性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如果说midi伴奏是可以理解接受的话,那么midi伴奏中的与唱腔声部是同旋律的那件乐器(就是旋律与唱腔同步)是一定要去掉的,放在音乐中,会让观众以为是演员怕找不到调,要跟着乐器唱?在西方音乐中,声乐演唱大多是无旋律伴奏,这种伴奏方式方式已经在我国的一些戏曲剧种已有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李亚仙》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音乐设计比较考究,有着丰富的多声思维和细腻音乐线条的处理。

以上两点就是我对该剧在剧本和音乐上的小小思考,不成熟,而且有些说法肯定有些不妥,但事物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希望我的这些谬论能为《马前泼水》的精品打磨提供些参考。

同时,我也能肯定我的这些说法,他们在开始打磨《马前泼水》这部作品的时候也有考虑。比如音乐设计,有可能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来喜欢川剧,才采用midi伴奏。在我写下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也以换位的角度来思考过这些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应该在剧本、音乐上有所创新。我也深知,做一个(一群)探索者,很难,面对不同口味的人,总得想个适中的办法,而这个点,我们的探索者们,还在路上….

我拥护革新,但是希望能在革新的基础上迈向精品。《马前泼水》剧组的所有成员,像你们致敬!

                                    10.4.26凌晨两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4-2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张力问题,很赞成楼主的看法。高潮的欠缺,或者说高潮只是依托于主人公的死亡,而非其他更具张力的矛盾,估计是囿于题材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反观《巴山秀才》,关注点则要深远得多。

发表于 2010-4-2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没看过,不过陈老师也不容易,成立工作室后,压力大甚于前。
大家应该大力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芦花孤舟


    就是,所以说剧本还需要推敲打磨。你是搞“文字”专业的哇?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野笏


    就是,应该大力支持,陈巧如老师也是很有魄力的一位艺术家

发表于 2010-4-26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细细品味后的观感让人叫绝!文中充满恳切之意,在音乐上更是站在专业的角度去透析其中之原故,用心良苦,好文章!凌晨二点的灵感,辛苦了!

发表于 2010-4-27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发表于 2010-4-27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懒,就不想单独开贴了,借王兄一块块地盘说两句)
首先要说,戏曲的剧本创作难度很大。首要者需懂文字、习音韵,进而还需明鼓点、解琴音,这四样皆备后,声腔一门也不可不通,这一点连汤显祖也难以做到,不得不自嘲《牡丹亭》“拗尽天下人的嗓子”。戏之一物,情节务求机关缜密,推陈出新,情动世人,词则要雅秀缛丽且不失当行本色,可见其难。
其实川剧很多传统戏剧本都可以并且需要进行再创作,传统剧本中大量“水词”、通用词之类都可以经过加工来避免。像烂柯山朱买臣故事这样的传统题材在很多剧种都有精彩展现,那么同样作为川剧的传统戏,进行重新编排,让传统故事、传统表演以更加鲜活亮丽的形象进行展示,我个人认为是很有价值的。《汉书》记载朱买臣,是“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呕歌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听去。”之后朱买臣逢贵人荐而得召,拜会稽太守,荣归故里,见故妻“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俗话说“书是书,戏是戏”,既然《问病逼宫》可以将史实该出一番精彩,那么朱买臣故事也大可不必原封不动的照搬上台,传统戏演出烂柯山故事时也不是按照汉书记载来演的(多用“覆水难收”典故),因此《马前泼水》徐老师也进行了大胆的改动,但我个人认为,改动后的戏剧冲突彰显的不够,崔氏逼休却不改嫁不免有些牵强(其实按照汉书记载,崔氏本来就是良善之人,与朱买臣分开之后还曾救济过他,倒是朱买臣心狭气短,荣归后加以羞辱,致使崔氏羞愤自尽,故事按照这个来眼,倒还更有点意思)。再则,《马前泼水》的戏词有一些问题,报子报喜的情节,朱买臣中探花归来的情节,这样的设计大可不必,汉朝没有科举制,何来探花可言,这样的大谬在舞台之上,实在是有些令人齿寒。
令,舞台布置很干净很传统,这一点很好,至于音乐,楼主谈的很多,我就不在此赘言了。
戏是好戏,又是首演,有不足之处是很正常的,万望能继续雕琢,糟糠尽去,成其精华。
最后,希望有更多的文字工作者能够勇于尝试川剧剧本创作或者改变,能够让川剧舞台绽放异彩。

发表于 2010-4-27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回个帖子还要等着审核,郁闷……

发表于 2010-4-27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发出来了,我还以为丢了呢

2022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0-4-2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夏嘎

原来夏嘎有如此深厚的“功力”-------佩服,佩服!!!!!!!
你这样一补充,使得楼主的文章越加鲜明多彩了。

发表于 2010-4-2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wangchenghong


    呵呵 俺只懂一点皮毛而已。

发表于 2010-4-27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夏嘎


    俺同意夏嘎童鞋关于报喜的看法,三五番报喜,稍稍有些累赘了。

    但就俺看的那一场来说,报子报喜从青年报到老年,老年报子出场的时候,偶没觉得有特别好玩的地方,下面却是一片笑声,气氛相当好。

    俺年龄不算太大,剧场中还是老年朋友居多,不知报喜稍显累赘的看法是不是因为年龄差距的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06295dxj

邓老师过奖了,
对于编剧这方面来说,我是个外行,
仅能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出发,来谈谈对该剧的认识。
而音乐方面,我的说法也不一定合理,
我也是一个“在路上”的学生。

其实,这川剧音乐改革的好与否历来争论不断,
有争论就说明还有人关注它,不失为一件好事。
同时,想起《红梅赠君家》的西洋乐队伴奏(有点交响川剧的感觉),
在当年也是争议不断,我虽没有看过该剧,
但我想,如果有机会重排,应该会比新编的要好(至少音乐上),
在排戏方面,感觉像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部门都有这种情况),
不愿意排别人唱过的戏,往往要推新。
这种现象不是很好.......

重川的音乐真的很好哈,你们肯定是花了功夫的,
我听了《李亚仙》里面的一些场景性音乐,很细腻。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秋天飞


    飞哥,其实你还可以写点“海外版”的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懒,就不想单独开贴了,借王兄一块块地盘说两句)
首先要说,戏曲的剧本创作难度很大。首要者需懂文字 ...
夏嘎 发表于 2010-4-27 11:23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在夏噶同学面前,我就是跑滩将遇到孔夫子,太没有文化了啊,你的才是专业到住.......
你应该多写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懒,就不想单独开贴了,借王兄一块块地盘说两句)
首先要说,戏曲的剧本创作难度很大。首要者需懂文字 ...
夏嘎 发表于 2010-4-27 11:23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编剧的“移花接木”倒还可以理解,只要能为剧本增色,都可以,就怕是画蛇添足,那就不妥了哦。
剧种前后欠妥的地方希望他们能参考你的意见,调整调整。争取下次看的时候有变化。

2012年优秀摄影师 2013年优秀摄影师 2014年优秀摄影师

发表于 2010-4-2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未看过川剧,那天去看纯粹是想学拍摄,去之前告诉朋友,可能待不了多长时间,可是在拍摄中我居然听懂、看懂了。
楼主非常专业,所谈的几乎全是内行之精典,从我这外行来讲,川剧应该有一个营销调查,为什么没人去剧场?几十元并不贵啊!其实当务之急应该服从社会的现代价值需求,继承改革乃至修正一些剧种内涵原素,尽量使音乐,韵律,鼓琴,,,,能调动起来观者的心就好了。传统剧很难改变得有张力,因为欣赏它已不是故事情节,是什么呢?是一种艺术!让过程艺术起来或许会让人接受,或许有人讲川剧本身就是艺术了,我一点我承认,但是一个现实我们必须面对,这出剧已经由个人贷款运作的了。许多话词不达意的,见谅哈,做为一个四川人,真的希望我们川剧走出去,当然,创作人员理应更应该走出去!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夏嘎

原来夏嘎有如此深厚的“功力”-------佩服,佩服!!!!!!!
你这样一补充,使得楼主的 ...
gongmian 发表于 2010-4-27 12:40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夏嘎是文字专业的才女哈,当然是“出鞘必红”

发表于 2010-4-28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老师和夏老师都是内盘,你们都说了意见,我也提一点吧。《马前泼水》《烂柯山》换汤不换药,无非都在扯朱买臣和崔氏的故事。京剧,昆曲以及传统川剧里的崔氏形象,都是着青衣褶子,戴银头面,表明崔氏一角以青衣行应工。川剧版《马前泼水》里崔氏,出场梳大头戴珠花着袄裤裙,显示小花旦形象,还算将就。嫁给穷书生朱买臣后,家境贫寒,崔氏勤俭持家,养鸡养鹅,开荒栽菜,补贴家用,应属青衣行当。换上了上色的青色花褶子,虽稍显岔眼,倒还勉强。可是那满头的点翠头面,市价起码10万以上,怕不是寻常人家戴的起的吧。剧中唯一道具桌子明显现代仿古,虽不豪华,但也不像穷书生置办得起的。屠夫,泥水匠,杂货老板随身所带表明身份的小道具,也都有商榷之处。。。另外字幕中错别字太多。。。。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