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通江县委外宣办 通江县人民政府新闻办
关于《四川通江烂尾桥致多人坠亡 政府百万元建景观桥》的回复
一、关于“断塌桥”—彭坎岩大桥
彭坎岩大桥地处通(江)巴(中)公路,于1995年4月动工修建,1996年4月竣工。1998年7月27日晚上发生断塌。上级赓即组派调查组深入现场,对大桥垮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认定。调查组认为:该桥垮塌主要原因是部分原材料不满足设计要求。县上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和追究了刑事责任。
2003年,在出城道路改造时,经调整优化线路,改由该桥下侧穿行。目前,该地段已经修建了16米宽的沥青砼道路。
二、关于“伤心桥”——沙溪大桥
沙溪大桥地处通江县沙溪镇,1992年动工修建,1995年竣工。1999年,交通主管部门在对全县公路桥梁进行普查中,发现该桥出现险情。后经检测单位检测,认定“该桥已属于危险桥梁,难于再进行整治加以利用”。地方政府为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决定封堵该桥,禁止人车通行。后被当地群众数次强行拆除封桥设施。
为解决两岸群众通行,2002年,县上投资98万元在该桥上游直线距离500米处,修建了二郎庙低水位桥(群众称为“漫水桥”)。
沙溪大桥出现险情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多次研究该桥恢复重建问题,并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支持。2007年,省下达渡该桥计划195万元,但设计单位设计预算该桥恢复重建需资金739万元,因通江属于国定贫困县,筹资难度大,资金缺口大,重建未能及时启动。
200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又多次深入沙溪大桥现场踏勘调研,决定“下定决心、做细工作、及早启动”。随后,设计单位、检测单位数次到现场进行科学鉴定,优化设计。目前,设计方案优化和缺口资金筹措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今年汛期结束后,就将启动该桥的恢复重建。一是科学制定重建方案。县交通局迅速协调设计单位、检测单位再次优化桥梁设计方案,科学合理降低造价。二是抓紧开展前期工作。8月30日前县交通部门聘请专家完成施工图设计;9月30日完成招投标等各项前期工作;10月中旬启动重建,力争在2011年底完工投入使用。三是多措并举筹措资金。根据设计预算投资,县交通局继续向上争取补助资金,向社会筹集捐赠资金,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动员受益群众和在外务工人员、在外工作人员捐资,确保大桥建设资金筹措到位。四是有效保证临时通行。加强二郎庙桥和绕行道路的管养,确保在大桥重建期间的通行安全和运输安全。五是切实做好群众工作。组织安排镇、村干部深入农户院落,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宣传大桥重建方案,努力消除群众的顾虑,积极争取群众理解支持。
三、关于“漫水桥”——沙溪二郎庙桥
通江县地处大巴山区,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境内山脉众多,沟壑纵横,要解决群众通行,建设公路桥梁数量多、成本高、施工难度大。为方便群众通行,常常采用成本较低、符合技术规范的不同类型桥梁。为解决沙溪沿河两岸群众通行,在不能及时恢复重建沙溪大桥的情况下,决定在该桥附近修建二郎庙低水位桥(漫水桥),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四、关于“风水桥”——列宁公园人行天桥
2003年,根据《通江县城市总体规划》,我县启动了县城北环路建设。该路建设必须打通炮台山(而非阴龙山)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AAAA级旅游景点——列宁公园山脊一线。实施中,因该地段山体与路面垂直高度较低,加上该处山体土层为强风化页岩层,均不能满足隧道工程强制性标准要求,同时,为了不破坏列宁公园,故实施了路面宽度内开挖。但因该地段形成高截坡,加上地质状况不好,容易发生地质灾害。2007年通江“7.3”特大洪灾后,该地段发生大面积泥石流,严重影响北环路交通和列宁公园与炮台山山体安全。经现场论证和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决定实施北环路列宁公园段山脊恢复工程。该工程设计为桥梁形(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桥梁),于2008年11月竣工。后经承重试验及桥面新填土壤充分沉降后,县园林绿化管理所于今年3月对该处进行了绿化。因此,“北环路天桥”实为排除地质安全隐患而实施的山脊恢复工程,并非网络上的“培植风水”说。
二0一0年五月二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