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太和员工眼里的老街改造 按照公司的说法:改造后的老街建筑面积约60万平米,可容纳人口3万余人。餐饮、购物、住宿、休闲娱乐、金融、通讯、教育设施一应俱全、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各种需求;大型的专业市场,超市的引入,可以促进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和流通环节的减少、降低流通成本,对平昌较高的物价有一定的平抑作用。还将对交通运输、居民就业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环境因素讲,各小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小区内乔灌木及草坪合理搭配,楼宇间曲径通幽,建筑物远近、虚实、疏密、曲直搭配合理,表现出“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的朴素哲学,仿古建筑街把历史和现代有机结合,杆栏式的房屋依山傍水,在承接巴人建筑特色的同时,有一种回归自然的亲切。 美则美矣。在我看来老街改造项目实施难度异常巨大:从外部环境看,平昌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资金紧张,所有公建项目均需垫资,资金占用额度及利息对企业始终是个巨大的负担;从开发程序看,项目涉及了从拆迁到建设、回迁安置的全过程,仅拆迁而言,老街百姓回迁期望值很高,能否拆动不好轻言;从产权结构看,这里是全国少有的未进行房屋、土地确权地区,产权及使用性质认定工作非常繁杂,按历史和现状,商业用房面积远超出人口聚集程度和消费水平的需求,回迁商业房数量太大,超量的商业设施,给未来市场定位、招商祖师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从建设复杂性看,该项目所在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建筑既有码头、防洪堤、道路、公园、商场,又有住宅,涉及到建筑的工民建、道桥、港工、园林多个专业。施工统筹非常复杂。 正是这种原因,老街改造提了八年,吓退了一波又一波的开发商;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平昌的改造期望值也越来越务实---平昌老街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馅饼。另外,巴中项目房价在4000元/㎡尚供不应求,平昌只有2600,刚性需求差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 我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作为一个唯物论者,我更愿客观看待人的能动作用。我确信没有困难轮不到太和,但我希望老街百姓也能看到这种实实在在的困难,更现实的处理拆迁与回迁问题---当然我也不能确定这事涉及到我时我会怎么办。 在平昌的15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也常常被一些事情感动着:从古代四川人构筑天梯石栈的壮举、到川陕根据地建立, 我能感受到四川人代代相传的改变命运的执着追求和翻腾不已的创造欲望;从湖广填四川的传说里,我体会着四川人的大气与包容;从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章的事迹里,我也感受着四川人的大局与牺牲意识;他丰富着我的四川印象,坚定着我的信心,锻炼着我的意志。
我相信平昌老街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他不在开发商、不在政府,在平昌老街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