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
一个凄美的传说
玉龙雪山
(八)
“纳西”是该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区24万人的自称;东部地区多自称“纳汝”,还有部份地区自称“纳恒”、“纳”。“纳”在纳西语中有“大”或者“尊贵”的意思。“西”、“汝”、“恒”都有“人、族”的意思。过去东部地区的纳西人被称为“摩些”(摩挲),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确定为“纳西族”。
纳西族是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的一个支系。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在纳西族部份地区还存在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50年代,母系家庭在该地区还占40-50%,80年代,母系家庭占35%。 纳西族妇女上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腰系百摺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上面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两肩缀日、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男子服装与当地汉族大体相同。
纳西族的女子最了不起, 每一个纳西族女人都以自己的丈夫能修练成一名“东巴”为豪,所以,她们选择了在其他女人眼里视为苦难的辛勤劳作,她们有多辛劳,很多方面都能体现,比如服饰,咋一看,衣裙普通,似无别样,细看之,便发现:扣在头顶的包头被弯成月牙形,沿边嵌上一路银光闪闪的饰品;身上呢,一定会有披肩,从背部绑至腰间,上面横绣着七个圆圆的漂亮图案,那代表北斗七星,把整体连起来看便是“披星戴月”了。
但如果你把纳西族看成是一个男尊女卑的民族,那你就错了,纳西族女人是有地位的,她们用勤劳、质朴和身上特有的闪光点,赢得纳西族男人的尊重,所以纳西族女子是可以自由地出入门里门外,便不奇怪那著名的白沙壁画顶端为什么盘坐一女神,还有那青石雕刻上为什么出现类似凤上龙下的图案……
当很多女人都拼死追求纤细、嫩白时,纳西族女人却以黑为美,以胖为荣,因为她们知道自己必须长期里外劳作,才能让他们的丈夫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苦读诗书、传承文化。如果自己的男人不通琴棋书画四书五经的话,这将会成为她们伤心的理由。正是在她们的牺牲与奉献的基础上,哺育出铜牙铁嘴的怪才宣科,造就了名扬四海的纳西古乐,使东巴文化迅速得以发展,独领风骚,亦将继续。
纳西族女人就这样柔柔地不经意地感动着纳西,感动着丽江,感动着云南。在云南,有人愿意为艳香色绝的陈圆圆出大部头书,写下大篇幅意乱情迷的韵史,将她推至历史的前台,会不会也有人愿意为这些牺牲外表,选择劳作的纳西族女人绘制一条彩带,挂于她们柔弱坚强的双肩?也许吧。玉龙雪山无疑是美丽的,且听徐霞客一语:“见玉龙独挂山前,荡漾众壑,领契诸胜。”而纳西族女人也是美丽的,因为有雪山作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