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年末: 翻读旧闻,反思法治 】
农民打官司面临“三大难” 本刊记者 徐旭中 杨三军 储国强
想打官司的不敢打,敢打的打不起,打得起的打不赢,打赢了执行不了也没用。
难题之一:成本高昂难承受
记者在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民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要经过很多的程序,还要疏通关系、打点各方,打官司的成本非常高昂。“为讨回17万元,花了我12万元!”重庆市城口县双河乡天星村农民唐国全无奈地感叹。
成都的何家林律师说,一些法律制度不完善、程序设置不合理,诉讼程序繁琐、时限长也是农民打官司难的重要原因。
难题之二:不公伤透农民心
农民在打官司过程中,时常会遭遇司法不公的伤害。此类现象特别突出地表现在“民告官”和“民告商”案件中,政府的权、商人的钱使一些法官丧失了原则。司法不公不但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大大打击了农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曾坦言,人民群众反映司法不公的主要问题,一是有些法官办“三案”: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二是依然有群众反映“三难”:申诉难、申请再审难、执行难。有的法官随意干涉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的权利,对证据的质证、认证随意性大,办案透明度低;有的对当事人态度生硬、随意呵斥,引起当事人的误解,导致对司法不公的猜疑。再加上确有部分案件审判质量不高,裁决不公、执行混乱,人民群众难免会有意见。
难题之三:愁对法律打“白条”
“赢了官司但讨不回薪水,现在愿五折出售法院判决书。”2003年的广州街头,一位70岁的黄姓老人在一张纸写下上面的辛酸文字。
——半月谈 2005年第17期 (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