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做一段补充(应该说很有必要的补充)——关于鸠兹鸟 说到鸠兹鸟,还是值得再添一笔。 在好几个地方都出土了鸠兹杖首,而这鸠兹杖首,都是为老人所用,或被作为权杖使用,那么为什么赠给老人的拐杖上会出现鸠鸟?探寻起来,这都与古人敬老尊老有关系。
一说:鸠鸟与敬老
将部落图腾标志赐给老人,这当然是出于对老人的敬重,这种风俗在中国很早就有。先秦文献《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老人50岁时,可以“杖于家”;60岁时,可以“杖于乡”;70岁时,可以“杖于国”;80岁时,可以“杖于朝”;90岁时,“天子欲者问焉,则就其室,珍从”——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人达到50岁的,可以在家拄拐杖;达到60岁的,可以在乡间拄拐杖;达到70岁的,可以在国里(“国”,指城市)拄拐杖;80岁以上的,可以在朝中拄拐杖;到了90岁的,天子如果有问题想请教,就必须亲自上他家门,而且还要带上珍贵的食物。
虽然数千年已经过去了,民风民俗也相应的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现代人的眼光可能还不大理解这杖的作用,但是敬老尊老这一点不管怎样变化“万事孝为先”却始终传承着。 二说:鸠杖与王权 在古代,一个人将拐杖、或者类似于拐杖的东西拿在手里,这是不大允许的,因为这拿在手中的拐杖就相当于现在的武器,比如秦王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也就是“揭竿起义”。 那时没有别的武器,拐杖实际就是武器,拿手中着拐杖四处行走,是绝对不许可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成为“老年人”了,官府才给其特权——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拄拐杖。可见古代官府也是对老年人给与优惠的。 再者,拐杖是天子赐给的,且上面有鸠鸟,这就是一种特殊的赏赐,得到这种赏赐的老人,就可以拄着有鸠鸟的拐杖,自由出入官府,甚至可以在御道上行走。另外据查:当时法律还规定,领有鸠杖的老人,经商免税,种田免租;如果子女虐待持有鸠杖的长辈,罪行与“大逆不道”相同,要被斩首示众;如果持杖人犯了罪,只要不是屡犯,法律免于追究;如果有人领养持有鸠杖的老人,官府发给领养人补贴;持有鸠杖而身有残疾的老人,犯罪且属于累犯的,官府在抓捕时,不得捆绑;官府要是拉持有鸠杖的老人服劳役,处死刑。可见,持有鸠鸟杖首的老人地位相当高了。 三说:鸠鸟与刘邦 查到这么一则小故事:处于敬重而赐给老人的鸠杖,还另有名称叫做“王杖”,既是王杖,自然代表权力,也就是说杖首上的鸠鸟相当于我们现在公安战士头上戴的国徽。而这又和汉高祖刘邦有着关联。相传汉高祖刘邦又一次被楚霸王项羽追赶,刘邦被追的无处可藏,一头藏进路边灌木丛里,项羽带领人马追赶过来,只见到一片开阔地,他看不到刘邦的影子,就怀疑他藏在树林里,但举头看见树枝头上一群鸠鸟叫个不停,项羽想:倘若刘邦躲在树林里,这枝头上的鸠鸟还不被惊飞了?于是他下令部下向前追赶,因此刘邦被这一群鸠鸟救了性命,为报答鸠鸟的救命之恩,刘邦将王杖顶上配上鸠鸟,并加以彩绘,使鸠鸟地位更高了。 至于汉唐时期“鸠杖”依然是“王杖”,东汉明帝也曾召集天下70岁老人赴宴,酒足饭饱后,再赐予鸠杖,以示敬老之意。 到了唐玄宗时,鸠杖的功能就更有了变化,80岁赐予鸠杖,90岁则赐予“几杖”,也就是这“几杖”可以折叠,走累了可以放下来当椅子坐,有点像我们今天老人们用的多功能拐杖。不管怎么说:鸠杖不单是尊老敬老,更是王权的象征。 今天芜湖的鸠兹大鸟,虽然不一定就是老人手中的“鸠杖”,但鸠鸟却是美的化身,是敬老尊老的象征,是芜湖人民勤劳的象征,是芜湖人民美德的象征。加上芜湖原本就是鸠鸟栖息生存的地方,鸠鸟就更能代表芜湖这方土地是美丽富饶的土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