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二要说的中国古代四大米市之首——芜湖米市
说到米市,最让芜湖人心不安的就是芜湖的一届政府,竟然拆毁了芜湖十里长街,将这一古老的米市要地几乎全部销毁,实在是令芜湖人痛心的事。 嗨,怎么说呢?还是放置一边,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当年四大米市中最兴盛的芜湖米市吧。 话得从1876年说起,当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虽然带给芜湖民族经济的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但也为芜湖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至此芜湖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讫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芜湖米市在李鸿章的扶植下形成气候。 芜湖米市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时有20多家米业的大砻坊和20多家小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通商口岸后,芜湖成了米业商埠,商贸日兴。 而芜湖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竟是今天的马塘区,当然现在已经是称之为弋江区了。马塘区因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俗称河南。沿岸人烟密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管辖皖南地区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 《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纪念碑》上有记载:“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文忠)请准将粮食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到此地。”其时具体操作者是张樵野(张荫桓),同治年间他就结识了广东督粮道李瀚章(鸿章之兄)。光绪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荫桓任芜湖关道。 因芜湖水运交通发达,李鸿章便让张荫桓亲自出马,利用同乡情谊大拉关系,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代办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即由芜运来至沪仍按照镇江运沪力资计算。果然引动广潮米帮纷然至芜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宁、烟帮共20多家。四大米帮是支柱,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米市兴起出面将在外省的米市迁至芜湖,从此芜湖米市开始兴旺,大功告成。芜湖利用水路的通畅,一举成为四大米市之首。 据1931年芜湖海关统计,时有民船58338只,大的可载千担,小船也达200来担,位居中国四大米市之冠。最高时,日销大米千包左右的小市行就有一百余家。到1918年前后,年出埠大米最高达800万担。可以想象当时的繁华景象。 现代芜湖大米市场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芜湖大米市场位于芜湖市九华北路金湾米市大厦内。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 只可惜,今天的金湾米市也已被拆毁,芜湖米市也只有历史美名传扬罢了,但愿那些领导们千万别忘了芜湖历史上之米市美名,希望在未来建设中,还十里长街米市之美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