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雅安日报讯: 在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的“选美中国”评比中,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峡谷”;该杂志今年第九期又以《穿越险阻的史诗:大渡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为题,再一次报道了这一峡谷。随着大峡谷的一次次升温,网民也在网上打起了“口水仗”——是大渡河大峡谷?还是金口大峡谷? 大峡谷姓氏惹出“风波” 原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大峡谷评价颇高,“是一个旷世深峡,堪与三峡雄峻风光媲美的绝尘幽谷……她的旷世之美,还养在深闺中,鲜为世人所知”。但作为我国地理界的权威杂志,《中国国家地理》由于使用了“金口大峡谷”的名称,国内多家报刊也采用了这一名称,于是,围绕大峡谷姓“金”还是姓“大”的口舌交锋,在网上“爆发”。 一些读者在《中国国家地理》网站论坛上发帖,对‘金口大峡谷’名称提出强烈批评,并要找出名字的‘始作俑者’。 地理专家范晓站了出来,坦诚说出自己是“作为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考察、规划、申报的组织者,我就是‘金口大峡谷’命名的‘始作俑者’”。 范晓说:“笔者曾多次进入这一峡谷地区进行调查。为了区别于泛指的大渡河大峡谷,使公众对这一段峡谷有具体的地理认知,我一直想要对这段尚未命名的峡谷给予一个特指的名称。经过反复比较与考虑,我在2001年提出以‘金口’来命名这一段大渡河峡谷,这一名称从意象出发,借用了峡谷下端的地名——金口河中的‘金口’二字,因‘金口’颇能形象地体现大渡河在此凿开大瓦山,跨越通往四川盆地的最后一道险关隘口的地貌特征。” 范晓上述解释,却更加激起网民的愤慨之情。2006年9月23日,一位名为“大河蜿蜒”的网友说:“范晓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手法……以这种‘打擦边球、既成事实的方式,绑架了国家地名管理有关法规的尊严,同时绑架了大峡谷地区人民的意愿。” 此言一出,跟帖者众。许多网友反对范晓的辩解,称“金口”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地名特征,让人产生联想、产生歧义。甚至对命名背后的个人动机、利益、程序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盛名背后的“利益博奕” 实际上,早在2001年以前,在大渡河大峡谷所经的我市汉源县、凉山州甘洛县以及乐山市金口河区三地,金口河区和我市汉源县对大峡谷命名的博奕就已经展开。 据市国土资源局的一位负责人透露,当时金口河区确实要比汉源县先提出要打“峡谷牌”的想法。除此而外,他们甚至还最先开始了要把大峡谷申报成地质公园的相关计划。 “……2001年初,金口河区的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带了一支队伍沿大峡谷进行考察。他们来到汉源后,我们很快就晓得他们要抢大峡谷命名权的这一想法。我们马上就对此提出了异议,汉源向市上作了情况汇报,很快又专门组织人员到省国土资源厅去反映情况,甚至还请了省政协的一位领导帮忙‘说话’——对于大峡谷,我们(汉源)也要有发言权!”汉源县一位相关人士说。 据介绍,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和尽力争取后,国土资源部最终在2001年12月10日以388号文件的形式,批准大渡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成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这也确定了,该段风光奇美的大峡谷不是金口河所独有,而是属于大家的大渡河大峡谷。 “金口河区最初争取想把大渡河大峡谷定为‘金口河大峡谷’的目的,其实就是想独享大峡谷的资源和盛名,来夺峡谷旅游发展之‘利’!”汉源县政协的一位委员说。 因此,对于此次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国庆期间组织的大渡河大峡谷科考活动,汉源县的不少人们纷纷表示,大家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并且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从而为大峡谷辟误和“正名”,将一个“真实”的大渡河大峡谷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多方合作才能共赢 “口水仗”引起了雅安市民和相关部门的关注。9月28日,记者为此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 市国土资源局一负责人称,《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跨市、地、州的,由相关市、州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提出意见,联名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命名一个像“大渡河大峡谷”这样的跨越三个市、州的自然地理实体,应由三方人民政府或地区公署提出意见,联名报请省人民政府审批。在省政府并未履行这一命名程序情况下,《中国国家地理》的提法,只是一家之言。这位工作人员还说,虽是媒体的一家之言,但它享有“话语权”,极有可能造成名称上的混乱。范晓先生是一位地理权威,但权威不一定是真理。 市旅游局局长肖建林说:“我个人认为‘大渡河大峡谷’一名更能体现它的现实意义。峡谷从金口河到乌斯河跨越三个市、州,对大峡谷的命名,最好不要定义在哪一个区域上。它应该是雅安、乐山、凉山三地共有的财富,大家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出一个国际旅游品牌,实现多方共赢,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而对于有关大渡河大峡谷的这一“口水仗”,市民张先生认为,即使是最为“权威”的专家和刊物,也应该发表更加合乎事实的议论和文章,这样才不致对人们产生误导。 与此同时,不少的市民还纷纷表示,实际上汉源和雅安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和峡谷旅游开发力度,这样才能不让人家抢了大渡河大峡谷旅游发展的先机。 记者 李劲雨/文 神秘大峡谷 百年传奇史 1878年,大渡河大峡谷,首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探险家爱德华·科尔波·贝伯尔在6月5日登上大瓦山,在山顶俯视峡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他说在语言上无以形容,因为任何描述,都没有真实存在那样美丽。 1903年6月,英国植物学家、探险家威尔逊从嘉定(现乐山市)出发,经过六天行程,由五池村翻大瓦山北侧蓑衣岭绕行,使他有机会一览大峡谷的壮丽景色。他惊叹道:“这简直是一种魔幻世界的感觉!”后来他的著作问世,再次引起世界关注。 第三次被外界关注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昆铁路的选线由成都平原至西昌——滇中高原这一地形大阶梯爬升。此处关键地段就是溯大渡河谷及其支流而上,穿越高山深谷,途经乐山金口河至汉源乌斯河这段线路,正是范晓所称的“金口大峡谷”。 在大峡谷,当年筑路大军体会最深的是工程的艰险,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两三个人倒下长眠,这里每个车站都有烈士陵园。也正是因为筑路大军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这才把大渡河大峡谷带向了全国。 由于金口河至乌斯河这一地段,在历史上分属不同地方政府所管辖。但此处民族、民俗、语言、物貌、建筑始终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这些人文与自然元素的客观系统存在,大峡谷名称之争,似乎已超越了地域范围。有专家建议:对一个地方的命名,别忘了“文脉是历史的延续”。 在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的“选美中国”评比中,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峡谷”;该杂志今年第九期又以《穿越险阻的史诗:大渡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为题,再一次报道了这一峡谷。随着大峡谷的一次次升温,网民也在网上打起了“口水仗”——是大渡河大峡谷?还是金口大峡谷? 大峡谷姓氏惹出“风波” 原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大峡谷评价颇高,“是一个旷世深峡,堪与三峡雄峻风光媲美的绝尘幽谷……她的旷世之美,还养在深闺中,鲜为世人所知”。但作为我国地理界的权威杂志,《中国国家地理》由于使用了“金口大峡谷”的名称,国内多家报刊也采用了这一名称,于是,围绕大峡谷姓“金”还是姓“大”的口舌交锋,在网上“爆发”。 一些读者在《中国国家地理》网站论坛上发帖,对‘金口大峡谷’名称提出强烈批评,并要找出名字的‘始作俑者’。 地理专家范晓站了出来,坦诚说出自己是“作为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考察、规划、申报的组织者,我就是‘金口大峡谷’命名的‘始作俑者’”。 范晓说:“笔者曾多次进入这一峡谷地区进行调查。为了区别于泛指的大渡河大峡谷,使公众对这一段峡谷有具体的地理认知,我一直想要对这段尚未命名的峡谷给予一个特指的名称。经过反复比较与考虑,我在2001年提出以‘金口’来命名这一段大渡河峡谷,这一名称从意象出发,借用了峡谷下端的地名——金口河中的‘金口’二字,因‘金口’颇能形象地体现大渡河在此凿开大瓦山,跨越通往四川盆地的最后一道险关隘口的地貌特征。” 范晓上述解释,却更加激起网民的愤慨之情。2006年9月23日,一位名为“大河蜿蜒”的网友说:“范晓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手法……以这种‘打擦边球、既成事实的方式,绑架了国家地名管理有关法规的尊严,同时绑架了大峡谷地区人民的意愿。” 此言一出,跟帖者众。许多网友反对范晓的辩解,称“金口”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地名特征,让人产生联想、产生歧义。甚至对命名背后的个人动机、利益、程序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盛名背后的“利益博奕” 实际上,早在2001年以前,在大渡河大峡谷所经的我市汉源县、凉山州甘洛县以及乐山市金口河区三地,金口河区和我市汉源县对大峡谷命名的博奕就已经展开。 据市国土资源局的一位负责人透露,当时金口河区确实要比汉源县先提出要打“峡谷牌”的想法。除此而外,他们甚至还最先开始了要把大峡谷申报成地质公园的相关计划。 “……2001年初,金口河区的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带了一支队伍沿大峡谷进行考察。他们来到汉源后,我们很快就晓得他们要抢大峡谷命名权的这一想法。我们马上就对此提出了异议,汉源向市上作了情况汇报,很快又专门组织人员到省国土资源厅去反映情况,甚至还请了省政协的一位领导帮忙‘说话’——对于大峡谷,我们(汉源)也要有发言权!”汉源县一位相关人士说。 据介绍,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和尽力争取后,国土资源部最终在2001年12月10日以388号文件的形式,批准大渡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成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这也确定了,该段风光奇美的大峡谷不是金口河所独有,而是属于大家的大渡河大峡谷。 “金口河区最初争取想把大渡河大峡谷定为‘金口河大峡谷’的目的,其实就是想独享大峡谷的资源和盛名,来夺峡谷旅游发展之‘利’!”汉源县政协的一位委员说。 因此,对于此次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国庆期间组织的大渡河大峡谷科考活动,汉源县的不少人们纷纷表示,大家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并且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从而为大峡谷辟误和“正名”,将一个“真实”的大渡河大峡谷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多方合作才能共赢 “口水仗”引起了雅安市民和相关部门的关注。9月28日,记者为此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 市国土资源局一负责人称,《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跨市、地、州的,由相关市、州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提出意见,联名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命名一个像“大渡河大峡谷”这样的跨越三个市、州的自然地理实体,应由三方人民政府或地区公署提出意见,联名报请省人民政府审批。在省政府并未履行这一命名程序情况下,《中国国家地理》的提法,只是一家之言。这位工作人员还说,虽是媒体的一家之言,但它享有“话语权”,极有可能造成名称上的混乱。范晓先生是一位地理权威,但权威不一定是真理。 市旅游局局长肖建林说:“我个人认为‘大渡河大峡谷’一名更能体现它的现实意义。峡谷从金口河到乌斯河跨越三个市、州,对大峡谷的命名,最好不要定义在哪一个区域上。它应该是雅安、乐山、凉山三地共有的财富,大家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出一个国际旅游品牌,实现多方共赢,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而对于有关大渡河大峡谷的这一“口水仗”,市民张先生认为,即使是最为“权威”的专家和刊物,也应该发表更加合乎事实的议论和文章,这样才不致对人们产生误导。 与此同时,不少的市民还纷纷表示,实际上汉源和雅安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和峡谷旅游开发力度,这样才能不让人家抢了大渡河大峡谷旅游发展的先机。 记者 李劲雨/文 神秘大峡谷 百年传奇史 1878年,大渡河大峡谷,首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探险家爱德华·科尔波·贝伯尔在6月5日登上大瓦山,在山顶俯视峡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他说在语言上无以形容,因为任何描述,都没有真实存在那样美丽。 1903年6月,英国植物学家、探险家威尔逊从嘉定(现乐山市)出发,经过六天行程,由五池村翻大瓦山北侧蓑衣岭绕行,使他有机会一览大峡谷的壮丽景色。他惊叹道:“这简直是一种魔幻世界的感觉!”后来他的著作问世,再次引起世界关注。 第三次被外界关注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昆铁路的选线由成都平原至西昌——滇中高原这一地形大阶梯爬升。此处关键地段就是溯大渡河谷及其支流而上,穿越高山深谷,途经乐山金口河至汉源乌斯河这段线路,正是范晓所称的“金口大峡谷”。 在大峡谷,当年筑路大军体会最深的是工程的艰险,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两三个人倒下长眠,这里每个车站都有烈士陵园。也正是因为筑路大军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这才把大渡河大峡谷带向了全国。 由于金口河至乌斯河这一地段,在历史上分属不同地方政府所管辖。但此处民族、民俗、语言、物貌、建筑始终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这些人文与自然元素的客观系统存在,大峡谷名称之争,似乎已超越了地域范围。有专家建议:对一个地方的命名,别忘了“文脉是历史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