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改革早就不是新话题了.当年魏长生带班进京时就一反传统,从内容上以反映家庭生活为主的生旦戏,从唱腔上以梆子为主弦,加上化妆服饰(如踩跷)的变化,被统治阶级斥为"淫腔淫调",贬为"乱弹".但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就流传下来了.解放前唱"倒板"时,都要在前面的过门中加一声"啊!",并且套一个"单锤"锣鼓,解放后就去掉了.过去高腔就是徒歌形式,后来加了音乐,表现力更强了,,,,,,佛经上说:一切都是从生下来就开始向着死亡走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总是向着对立面转化;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以帮腔为论,由鼓师的男帮腔到女帮腔就是向着美的方向发展.但是女帮腔在表现悲壮,雄伟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在演样板戏时又加入了男帮腔.这就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推动川剧向新的高度发展.就是在广大观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从来不唱拧筋掼骨腔的杨昌林老师,在唱<假投降>[苦皮倒板]之后接[大花子]时,就改革为只唱一半,使剧情变得更加紧凑.谁能说他的唱腔不是正宗的川剧唱腔呢?故改革发展是川剧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改革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包含有很厚重的历史积淀在内的.同时,是服从于剧情需要的,剧情又是服从于社会实践,观众需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