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上手

川剧非得还全要老传统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9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hansentony在2006-5-31 0:12:00的发言:

35楼说的是戏歌吧,那跟戏是不可比的。况且人家即使是戏歌戏曲的韵味也很浓啊,四川不仅戏歌韵味不浓(比如有个朋友发的蒋淑梅唱的“天不刮风”的戏歌,主持人问观众哪个唱的是戏,观众居然说蒋淑梅唱的是歌,另一个男演员唱的是戏!各位都听到了吧?不知道这算不算川剧的悲哀。),连绝大部分新编戏的戏曲韵味都不浓。

请看一下评剧〈刘巧儿〉,〈花为媒〉的唱腔,人家是新编的吧,再请看豫剧〈朝阳沟〉的唱腔,再请看京剧样板戏的唱腔,人家都是新编戏,人家的唱腔改的有川剧这么厉害吗?人家为什么成了真正的经典了呢?

越剧赵志刚的〈家〉〈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唱腔不传统吗?关于越剧的唱腔,我们坛上的“风雨神韵”就是越剧迷,越剧的唱腔改了多少他应该清楚。

京剧的〈杨门女将〉〈谢瑶环〉〈柳荫记〉等不是解放后新编的吗?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传统剧目呢。

反观川剧的电视剧〈白蛇传〉〈杜兰朵〉〈欲海狂潮〉等,川剧的韵味有多少?

川剧新编戏有哪出是按传统来的?

〈变脸〉现在成了精品了,我也不想多说,可能会冒犯很多人。但是我只觉得故事情节不错,剧本不错,营造的舞台氛围很有旧社会四川的味道。但是唱腔和音乐我不喜欢,尤其是狗娃的唱腔我不知道是在唱歌还是唱戏。记得当时川剧院公开面向全国招聘狗娃,说不求戏唱的好,只求能表现小孩子天真的样子就行了。

川剧院改革川剧可能是因为外省人认为川剧难听吧,外省人认为高腔难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只能偶尔看看嘛。高腔是要多听才能体会其韵味的,才能最终喜欢的。我刚听高腔的时候也觉得不如弹戏和胡琴,现在不是照样很喜欢吗。新编戏大多是高腔吧,请问哪一段有高腔的韵味?高腔真的有那么难听还能成为川剧代表声腔吗?难道喜欢传统高腔的人是因为有怪癖才喜欢这么难听的唱腔吗?

川剧到底是给四川人看的还是给外省人看的?

我发现川剧界没有戏剧评论家,戏剧艺术是离不开评论家的,连电影还有影评呢。每个新戏出来各个专家都叫好,就没有人说不好的。就连网上戏迷都很少发表意见,而京剧,昆曲,越剧等的新戏网上总是讨论激烈,评论优劣,尤其昆曲任何一点不合传统的地方戏迷总要骂个天昏地暗的,苏昆的〈牡丹亭〉〈长生殿〉虽然反复宣称严格遵守传统,还是被挑出了不少毛病。连张火丁这样著名的京剧程派名家网上说他不合程研秋规范的还一大堆呢。

而我们川剧界只有叫好,陈智林的所有戏都叫好,有那么好吗?有晓艇老师的小生好吗?

为什么川剧没有人评论呢?可能是大家都已经麻木了吧,或者是川剧真的衰落了吧。或者是川剧院的意志太强烈了吧,反正戏迷的声音是微弱的,听不见的,反正一年也就演一两场,就随他们乱编吧。

川剧为什么没有流派呢?而京剧,评剧,越剧和豫剧等最兴旺的剧种就是流派分呈呢?“竞派”“晓派”为什么都没有形成呢?四大名旦,四大名丑为什么都没形成流派呢?可能是我们的“专家”太善于“创新”了吧。

   楼主言之有理!!我非常同意楼主的观点!!!

 

[em02][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6-7-19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楼说得很有哲理.赞同!!!最近本人看了两场越剧,感受很深,不仿谈出来大家听一听;一场是由上海越剧团演出的"早春二月"这一场戏,整场全是改革后的越剧音乐,从配器到唱腔都很到位,全声只有能数得过来的几声锣鼓.完全就是越剧音乐剧,从午美到演员的头饰,改革的力度都很大,听完演唱后,场内的观众完全被台上所吸引,等缓过劲来,突然掌声雷动.从我个人对此音乐的熟悉成度来看,这有几分象"兰天"的音乐.我看的第二场越剧是"卧薪尝胆",是由嘉兴小白花越剧团演出的,一整台经过改革后的锣鼓不断,非常有气势,也非常好.观众同样掌声不断.这就说明,观众他不管你是什么唱,什么演,只要符合他们的需求就行.至于什么歌啊,戏啊!它都属于民族唱法,只不过要你从某种角度去接受它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9 11:58:27编辑过]

发表于 2006-7-19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戏曲的没落,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余秋雨在他的《戏剧审美心理学》中说道:“电的发现,给了戏剧家很强大的手段,如雷电、黑夜与白天都显得如此逼真;但它似乎又是一把双韧刀,从此电影产生了。”

的确,

从音乐上说,电声乐器比民族乐器更吸引青少年;

从画面上说,电影的蒙太奇组合法等手段确实比舞台上更逼真、更通俗、更快。

因此,最近很多年都是电影占上风,这就是竞争,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所以我说,戏曲的没落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这是必然的;而直接原因则是观众;

戏曲的美学观念和美学价值与普通观众产生了深刻的矛盾,然而在这矛盾之中,我们的戏曲没有主动去解决,因此观众胜利。

现在在喊改革,但改得不彻底。

我想川剧有两条可行之路:

1.进博物馆。很多人觉得这几乎是进棺材,不,川剧进博物馆还不错,给后人研究。当然这必须是“老川剧”;(根本)

2.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就是现在论坛上大家讥讽的“川歌剧”;不过在我看来,即使是刘萍的《白蛇传》里的那音乐,都需要:革!革!革!更别说“无伴奏高腔”了。(发展)

站在革新派的立场上,我很欣赏蓝天的音乐!

甚至,我在想,可不可以把锣鼓换成架子鼓?……(我晓得你们要反对)

发表于 2006-7-19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舞美:只用一幕,场景转换用"切光"和"暗转"等手段;虚实结合。

音乐:降调、加速、和谐。

剧本:贴近普通生活。

 

这就是“川歌剧”。以川剧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四川地方歌剧。

呵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四川省川剧院《易胆大》剧照

四川省川剧院《易胆大》剧照

发表于 2006-7-19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红戏彩在2006-5-31 19:45:00的发言:

“守格——破格——再守格——再破格……”

这是艺术的规律,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是一尘不变的,否则只有毁灭!

继承和发展是永恒的话题,说起容易,做起难,

现在的一些新创剧目确实很难超越传统戏……

同意!哲学上讲,这叫"否定之否定"(辩证法).

现在告诉大家,川剧的"发展"、“变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管你愿不愿意,它必然会向“川歌剧”发展。

总之,传统只会进博物馆,进了博物馆不是灭亡,而是供后人研究学习。

真正要在市场上流行起来,还是要新川剧。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就是要朝前面走。。。。。。

 

发表于 2006-8-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新戏好戏相对少点

再说了老戏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那么多年传下来的东西经过时间考验了

发表于 2006-9-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

基本上是些球经不懂的人在乱说.

无伤大雅!

发表于 2006-9-5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不能够改。现在的川剧土不土洋不洋的变了味好难听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6-19 10:08
[em01][em03][em02][em05]改,怎么改?创新,怎样创新?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