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yeshengdongwu

逐渐显现的三峡工程后遗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川东的这次洪涝灾害与三峡蓄水有关吗?

发表于 2004-9-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楼主| 发表于 2004-9-9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特大洪灾死亡102人、引起山洪暴发、并引发多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曾培炎在四川考察工作时强调

抓好灾区水毁设施建设 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新华社成都9月8日电 正在四川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8日听取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抗洪救灾工作的汇报。曾培炎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灾区人民和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他指出,要按照中央要求,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出发,更好地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要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抓紧开展灾后重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9月3日至5日,四川省出现了今年入汛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雨,局部地区降雨量达到百年一遇,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部分城区进水,并引发多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这次灾害来势猛、范围广、危害大,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曾培炎说,党中央、国务院对四川省的抗洪救灾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作出重要指示。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加强领导、迅速采取措施,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及时调拨救灾物资和资金,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发扬“九八”抗洪精神,赶赴前线,不畏艰难,连续作战,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抗洪救灾取得了初步成绩。 曾培炎指出,洪水引发的灾情还十分严重,抗洪救灾的任务仍很艰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基层的党员、干部和广大官兵,一定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切实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再接再厉,毫不松懈地抓好抗洪救灾、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等工作。 曾培炎强调,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清洁的水喝、有住处、有地方看病。与此同时要抓紧开展灾后重建工作。首先要尽快恢复基础设施的功能,解决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二是要做好灾区倒房重建的规划和建设,确保受灾群众入冬前住进新房。三是对因灾损毁的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设施,要抓紧修复、重建。四是加大病险水库和江河堤防的除险加固力度,发挥防洪保安全的作用。五是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曾培炎特别要求,对受灾的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曾培炎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急事急办,把各项抗洪救灾的措施落到实处。地方各级政府要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积极采取措施,抓紧组织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09日 第二版)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9日

[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4-9-9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部看了一遍.

 楼主| 发表于 2004-9-10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泥沙淤积问题(4)

渭河水患是泥沙惹的祸

据新华社电 几天来,在渭河下游主要流经段陕西省渭南市境内无情肆虐的洪水,以近乎散步的速度缓慢通过,每小时行进仅3公里。洪水行进速度慢,水位便居高不下,对河堤的浸泡时间就长,漏洞、管涌、塌陷等险情就重,危害就大。   此次洪水至今已使渭河多条支流发生倒灌,5处支流河堤决口,十多万人被迫撤离家园,大量农田、村庄被淹,渭南市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0亿元。   水文部门监测到的另一组数字部分说明了行洪不畅的原因:1吨渭河洪水的泥沙含量达到了486公斤。洪水变成了粘稠的泥浆,当然流得慢。专家进一步解释说,河床抬高也阻碍了洪水行进,而河床抬高依然是因泥沙淤积所致。   渭南市水利部门的专家介绍说,渭河下游流域几乎每年都要不同程度地发生洪水,洪水行进的速度一年慢于一年,起先一次洪峰通过渭南全境需要七八个小时,后来需要20多个小时,这次渭河2号洪峰通过则用了50多个小时。   此次渭河洪水的流量远比南方地区的洪水流量以及去年发生在陕南汉江流域的洪水流量要小得多,即使与自身相比,这次洪水水位虽比22年前的渭河历史最高水位高出了1.7米,但流量每秒则少了近2000立方米。流量不大,险情却一点也不小。   华县水利局副局长李卫涛说:“渭河下游‘小水大险’日渐突出,根本原因是上中游地区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还是泥沙惹的祸!”渭河洪水再次提醒我们,驯水必须先治沙。必须坚持不懈地在黄河全流域开展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这才是治理天荒水患的治本之策。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网 加入时间:2003-9-9 10:32:39

点评:前车之鉴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10日

[em02][em02][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4-9-10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泥沙淤积问题(5)

陕西渭河成地上悬河 三门峡水库为“罪魁祸首”

华商报 19-10-2003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近日指出,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

  据了解,索丽生日前率部分专家学者对我省三门峡库区遇仙、石堤、罗纹及方山河口、华县水文站等8个点进行了现场考察,详细了解渭河淤积和今年渭河洪灾情况后,召集秦、晋、豫三省有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索丽生指出,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降低潼关高程(潼关高程是指黄河潼关断面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的相应水位)是真正解决渭河问题的出路。

  索丽生指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就是三门峡水库,这点应该正确对待,这不是责任问题,而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而从原有经历过水沙条件和运用方式来看,以潼关高程降低2米作为工作目标,即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争取使潼关高程降到326米左右,是较为合理、现实的,对消除渭河流域的水患、改善生态功能也能发挥作用。

  索丽生指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调整,不是对三门峡水库的否定,而是更加合理的运用。为了进一步促进潼关高程的降低,还有必要对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进行调整。现在谈调整是因为有小浪底水库和一些新的条件可以利用,防洪、防凌、供水等功能基本上可由小浪底承担,遇到千年一遇洪水时,三门峡水库还需蓄水。

点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11日

[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4-9-10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关于河流上的问题

尽管达州市以及重庆开县统一口径将这次持续大暴雨称为“200年一遇”,然而记者通过有关渠道查阅到的达州市有记录的水利记录,从洪水最高水位等几个方面的数据来看,最多只能算100年一遇,这个数据得到了从事水利水文工作的专家的支持。 虽然历史上同等水位给达州造成的灾害目前已经没有实际的记录进行参考,但是有水利专家还是对达州市在持续大暴雨中表现出的预防灾害、抵御灾害等方面的公共抵御能力表示了自己的疑问。 首先,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预测的能力反而减弱?比如,水文部门的关于洪水的预报的预见期越来越短。吴敏对这个问题表示,所谓预见期,即上游水文监测站的洪水到达检测点所需要的时间,比如说,达州市上游的监测点是东林,东林的洪水流到达州市一般需要4--6小时,那么对达州市区的洪水预见期就一般为4--6小时。但是由于东林的上游有江口电站,那么在江口上游的水文检测站就不能作为达州市的水文检测点,因为江口电站的蓄水将给下游的流量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实际上,在电站下游也会受到电站的影响,因为电站的泄洪并不是每次都与水文监测站提前多少个小时通知。 吴敏同意,越是在接近自然的条件下,那么预见性的准确性和预见周期都会得到加增加。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越大,那么预见的准确性和周期就减少。 在电站影响预见的情况下,在江面修电站强调的防洪也往往只是一面水中的镜子。规模小的电站对防洪的作用其实很小,有水利专家指出,在“9.3--9.6”持续大暴雨中,宣汉下游达州市上游的江口电站对上下游的城市不但没帮助,反而增加灾害。 这位专家进一步指出,江口水电站抬升了上游的水位,减弱了宣汉的泄洪速度,造成了宣汉的灾害增加,而对于下游的达州市区,主要洪水来自两方面,一是山雨自然汇集,二是江口电站的直接径流,在“9.3--9.65”持续大暴雨的后期,江口电站实际已经没有蓄水的能力,因此库区有多少水,就向下游流多少水,而由于库区是水面,而没有山体的延缓,因此实际增加了向达州市泄洪的速度。而在这次灾害中,关于建有电站的上下游是否大于没有建电站的灾害程度,有关专家正在搜集数据,进行更全面的科学论证。而整个四川,分布于各流域的类似中小水电站高达上百家。 而越来越多的挤向河道的建设也正在引起专家们的不安,达州市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达州市在建设南外和西外时,都不同程度的向州河里倾倒建筑泥土,而这势必抬高河床。而在受灾严重的珠市街的旁边,一栋新修的高楼挂着的红色条幅正在宣传临河的惬意,而2000元/米的价格在达州市也属个中翘楚。不过就在这新楼旁边的一位60多岁的老人 以很肯定的语气告诉记者,虽然修了河岸的州河比以前确实更漂亮了,但是河道比以前也有所变窄。 实际上,水利部今年出台了大意为“建设工程对河势影响的评价”的文件,这部法规性的文件将对沿河的建筑进行规范,而在此之前,《防洪法》中曾有极简短的语言对沿河建筑做出规定,但是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因而,我国在沿河的建筑方面实际长期存在一个漏洞。而这个漏洞侵犯了河流。 “现在是河流报复的时候了,”一位老人说,“种瓜得瓜,一次灾难性的洪水后,我们应该总结一点什么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楼主| 发表于 2004-9-12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泥沙淤积问题(6)

湖南洞庭湖每年长高3.7厘米

武汉晚报 11-10-2003湖南《东方新报》报道由于环境植被被破坏,湘、资、沅、澧四水每年高达1.33亿立方米的泥沙注入洞庭湖,使得湖床每年长高3.7厘米,造成湖南省洪涝灾害加剧。昨日,在长沙召开的第四次长江流域11省市政协长江水环境保护研讨会上,湖南省政协建议,要尽快实施“洞庭湖4350”工程,恢复洞庭湖湿地的原有生态,保护湖南生命线。

据介绍,由于大量的水土流失,加上长江流入的泥沙,每年有近1亿立方米的泥沙淤积洞庭湖底,导致湖区容积缩小一半,洪涝灾害不断加剧。另外,水体污染、血吸虫病和人类对鸟类的大量猎杀,使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严重衰退,这些已成为湖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为此,省政协建议要加快“四水”建库步伐,切实减轻洞庭湖的防洪压力,力争将洞庭湖全部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点评:历史是如此相似……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12日

[em02][em02][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4-9-13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质灾害——长江三峡的世纪之痛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4月29日电 (山磊 心淼)闻名中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Km。三峡地区山高水长,多高峰深槽峡谷,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旅游观光的理想乐园,但在这青山绿水间却常常隐藏着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地质灾害,时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峡地灾知多少

  长期关注长江三峡地质灾害问题的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勘测局总工程师、全国勘察大师崔政权曾分析,三峡库区的滑坡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库岸稳定有关的滑坡问题;第二类是与沿岸迁建城镇建设有关的大量人工边坡、古滑坡体的潜在失稳问题。

  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俗称“走山”、“地滑”。山体发生滑动后,形成滑动后壁、台阶、垅状前缘等特殊的滑坡地貌,外表看去很象一只倒扣过来的贝壳。一旦山体发生滑动,坐落在山体上的建筑物和山下的村庄、工厂将尽数被毁,造成“移山湮谷”、“地移村掩”的景象。库区滑坡按岩类可划分为松散堆积层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岩质滑坡按滑面形态可进一步分为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两个亚类。各类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降雨和库水位的涨落作用,人类工程活动如边坡开挖和加载也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地质专家唐贵智先生在1986年夏考察长江三峡环境地质时发现了巴东城关滑坡险情,并曾向政府反映,可惜未引起重视。1991年8月6日突降暴雨,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亮起一道耀眼的闪光,大量碎石、泥块带着刺耳的呼啸声,迅速从500-600m的山上滑泻,分12股直奔巴东城东街,死亡数人,损失数千万元。

  其次是崩塌,俗称“石头开花”。它是原有的岩体在自然界的各种风化作用和人为的开山、爆破等作用下,造成的岩石开裂,坠落。库区内崩塌主要为岩崩,按其变形破坏方式可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臌胀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错断式崩塌、陷落挤出式崩塌。以倾倒式崩塌和滑移式崩塌为主。它的主要诱发因素为冲蚀、人工开挖、采矿、降雨和库水位。大的崩塌所造成的危害并不比滑坡轻,发生于1980年6月3日凌晨的盐池河崩塌是三峡地区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惨剧,3日凌晨5时左右,一大块岩体从高850m的鹰咀崖突然崩塌,把一座办公大楼砸的粉碎,整个矿物局夷为瓦砾,造成285人全部丧生。

  再就是泥石流。库区泥石流按产出可分为坡面型泥石流和沟谷型泥石流,区内发育以后者为主。按成因可分为自然型泥石流和人工弃渣堵塞型泥石流。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因素为暴雨、崩滑堆积失稳、人工弃渣堵沟等多种因素的叠加。

独特的三峡地灾

  三峡地灾不同于全球已建和在建水库地灾,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崔政权大师曾给我们作了精辟的阐述。

  一是三峡地区是以崩滑、泥石流为主要形式的地质灾害多发区;二是水库蓄水后,原来的陆地将淹于水下,岸坡将处于新的调整环境。139米水位之前看到的洪枯水位区间的岸坡,除了宽厚的堆积阶地以外,都是基岩裸露或碎石堆积这是百年出现一次的洪水(水位涨落约30米)侵蚀的结果;但三峡水库形成后,库水位每年涨落30米,这意味着库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比自然洪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增强100倍;三是库区周边人口约1500万,高程500米以下近千万,库区两岸到处都是人,不大的崩滑事件也将涉及生命财产;四是13座县市、114个集镇以及上万个农村移民点和工矿企业重建规模都比原来的大,并且都按高标准进行建设,不得不对地形地质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由于这些城镇正在建设之中,必然会孕育一些地质隐患,据此而诱发并潜伏下来的地质隐患需要特别关注

地灾防治路漫漫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崩塌、滑坡等岸坡变形破坏,在建库前后都是常见的。库岸失稳,虽对工程施工、运营无大危害,但对当地和附近城镇居民点,以及城镇搬迁和移民新址选择等,危害甚大,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强崩塌、滑坡等岸坡稳定性和移民选址勘察,防止诱发地质灾害。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国几代地质工作者为三峡工程的地质工作做出了艰辛的努力。50年代至70年代,以三峡坝址比选勘探为重点,库区开展了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成果是为三峡工程选择出了举世公认的三斗坪好坝址。到了80年代,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的可行性,国家科技部及时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组织了针对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第16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以库区移民规划选址为主的专门性地质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重大崩塌滑坡监测预报及减灾等对策研究。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决定开工建设三峡工程,针对库区百万移民的工程地质具体论证任务明确提到日程,具体包括在600余公里长的水库区的13座县市、114个集镇以及上万个农村移民点和工矿企业选址迁建工程地质工作,取得了一些前人所不知的好的发现,譬如从地质构造运动历史、长江形成过程、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角度,初步研究揭示了长江三峡的成因。

  特别是自80年代起,随着国家防灾减灾计划的落实,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湖北省和重庆市逐步开展较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了重庆醪糟坪滑坡、云阳鸡扒子滑坡、奉节车家坝滑坡、万州区豆芽棚滑坡和望江路滑坡、涪陵区师专滑坡和崩土坎滑坡、巴东泥石流和二道沟滑坡、乌江鸡冠岭崩塌、兴山县邮局滑坡等,都收到良好效果。库区各个县市还建立了滑坡泥石流监测工作站或地质工作站。经专家现场验收和监测表明,工程达到预期效果,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典范。

  1990年,地矿部主持完成“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为了查清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本底值和对三峡工程库岸的稳定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七五”期间,开展了由原地矿部主持的“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质研究》。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共查获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处,总体积29.36亿立方米;共查获泥石流沟90条。并对其中26个重大崩滑体进行了详细勘查,对库区查获的崩滑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预测分析,划分了不稳定库段。1991-1993年,水利部长江委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库岸稳态及崩滑体专论》。1999年进行了调查、核查后,其成果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中反映,共查获175米以下崩滑体1302处(含原地矿部“七五”查获的崩滑体),总体积33.34亿立方米,对规划为工程防治的30个崩滑体。2000-2001年,国土资源部完成了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了库区20个县(市、区)所辖范围内(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5384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3891处,崩塌(含危岩)617处,不稳定斜坡668处,泥石流沟85处,地面塌陷88处,地裂缝33条.2001年,受三峡建委移民局委托,国土资源部组织了三峡库区“四大滑坡”(重庆市万州区和平广场滑坡、关塘口滑坡、云阳县西城滑坡和湖北省巴东县黄土坡滑坡)可行性阶段勘查。2002年12月,“四大滑坡”勘查和可行性研究通过专家评审。

  从1999年开始,对于受175米蓄水影响的崩滑体及移民迁建区崩滑体,组织开展了前期勘查及方案设计。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示范(试验)工程(三斗坪至宜昌段)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专项计划。2001年5月,三峡建委移民局和国土资源部共同组织,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完成了《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规划报告》。2000年11月,三峡建委移民局委托水利部长江委编制完成了《长江三峡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2001年12月,由长江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编制完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实施方案》,并经专家评审通过。此外,国土资源部、三峡建委移民局大力推进库区建章立制工作,组织防治工程的调查、治理、监测等管理规章及技术规范的编制。

悬崖勒“马”链子崖

  链子崖危岩体系长江三峡航道咽喉上的一处稳定性最差的大型灾害性崩滑体。它坐落在长江南岸,下距宜昌市73km,距三峡坝址仅27km,属湖北省秭归县,对岸为1985年大规模活动的新滩滑坡(老镇被滑坡推入江中)和新建的屈原镇。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在研究了部分开挖清除、水平悬臂抗滑梁、砌体挡墙、抗滑桩、洞室锚固、钻孔锚固、采空区回填、排水等多种方案的基础上,抓住危害性最大的临江226×104m3的危岩体,针对其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采用了如下工程措施:对底部煤层采空区做混凝土承重阻滑工程(键),处理面积6000m2,防止上部危岩体进一步不均匀沉降变形和滑动;对上覆陡崖危岩体和顺层蠕滑体,进行预应力锚索加固,其中陡崖部位锚固,采用1000kN、2000 kN、3000kN三种量级的锚索,上小下大,上防倾倒,下防滑移;对控制层间滑动的软弱夹层,进行混凝土回填加固;对整个陡崖斜坡,进行挂网锚喷;对较大裂缝设置防雨盖板;对雷劈石滑坡进行地表排水处理;对猴子岭斜坡做防冲拦石工程,以防T0一T6、T7等缝段陡崖崩石入江危害航运。根据变形监测资料,变形量大部逐渐变小,有的先出现与长期蠕变方向相反的微量变形后再趋于稳定。

  为掌握崩滑体变形动态,指导防治工程施工,检验防治工程效果,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布设了较为完整的三维变形监测体系,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监测和计算机数据处理。

十万火急黄腊石

  2004年3月12日,接到有关情况报告,巴东县东壤口镇黄腊石周家湾一带变形有加剧的趋势,该县聘请了有关专家立即赶赴现场开展了应急调查,并现场落实了相关应急措施。

  从变形的危险性和范围看,目前产生变形的范围内已无居民居住,但如果一旦产生滑坡,变形必将向后缘扩展,石渣子一带可能产生变形。因此,对石渣子至大石板一带应加强变形监测,对石渣子一带的8户33人应作应急避险的预案。一是加强变形监测,雨季加大观测频度。二是石渣子至周家湾高程480—450一带的村民除应加强变形监测外,同时作好避险撤离的应急预案,以防不测。三是注意高程480—500米范围的变形监测,因为这一带在1983年曾产生过较大变形.

三峡聚焦黄土坡

  巴东地处长江三峡腹地,鄂西东北边陲,县城位于长江三峡巫峡出口处,沿江东下736公里至武汉,溯江西上538公里抵重庆,距州首府恩施195公里。全县平均海拔1089.3米,最高点在靠近神农架主峰的大窝坑,海拔3032米;最低点在东壤口镇红庙岭,海拔66.8米;最大相对高差2965.2米.境内武陵山余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距南北,长江、清江横贯东西,318、209国道“两线”穿越。在建和即将兴建的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兰州至杭州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穿越长江两岸。自古以来就是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国土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48.5万人。巴东历史悠久,在古巴东郡之东,故名。西周为夔子国地,在秦、西汉时属巫县。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置归乡县,北周改名乐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巴东,并沿用至今。1983年,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为属县。到2003年底,全县GDP(现价)达到19.5亿元,年均增长7.5%。财政收入1.2亿元,神农溪被评为国家AAAA景区,延伸开发取得成功,五年共接待游客9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7元。

  巴东是湖北移民重点县。全县先后承担了两江(长江、清江)四库(三峡、葛洲坝、水布垭、隔河岩)的移民搬迁任务,仅三峡工程建设就淹没全县5个乡镇、72个村,涉及移民近4万人,淹没该县国土面积40平方公里,涉及6个乡镇,淹没人口3.2万人。根据移民规划,全县需搬迁安置人口39972人,生产安置人口10268人.自1992年以来,全县累计搬迁安置34400人,占规划任务的84%。生产安置8600人,占规划人口的84%。迁建房屋面积119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91.7%。二期移民通过了国家检查验收,保证了三峡工程按期蓄水。

  巴东移民新县城位于长江三峡巫峡东出口处,县城三易城址(2002年全国10大考古发现之一旧县坪宋城遗址---巴东老城-黄土坡-西壤坡)。新县城总体规划由黄土坡、大坪、白土坡、云沱、西壤坡5个小区构成,规划面积434公顷,迁建区为白土坡、云沱、西壤坡3个小区,迁建规划面积209公顷,移民迁建人口2.9万人。县城近期规划人口5万人,远期规划人口8—9万人。新县城于1995年开工建设,至今已有10年时间,基础设施投资近5亿元,各项市政功能完善配套。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至135米以来,巴东库区本已脆弱的地质环境,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现实,新的地质灾害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县城地质安全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和地质部门以及城区人民倍加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三峡水库蓄水至139米以后,巴东县黄土坡滑坡临江崩滑体约有二分之一被淹没。目前,各种监测结果表明,该滑体已发现蠕滑。该县正在抓紧建设黄土坡小区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开展应急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

  黄土坡滑坡东距巴东老城区2公里,是一个由临江Ⅰ号、Ⅱ号崩滑堆积体、变电站滑坡和园艺场滑坡组成的多期次变形的复合变形体,滑坡总面积135.8万平方米,体积6934万立方米。现有房屋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常住人口1.8万人。

  1987—1991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大队及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通过调查勘查认为黄土坡为大型岩质古滑坡,于1992年6月经原地矿部组织专家评审确认,并同意对黄土坡范围以外的新城迁建规划区开展环境工程地质评价。2001年,湖北省地灾勘查设计院组织进行了大规模勘查,形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巴东县黄土坡滑坡与塌岸勘查报告》,并于2002年2月进行补勘,提出了综合防治工程方案。初勘、补勘和二期治理护坡桩桩孔资料表明,黄土坡滑坡体中不同部位、不同高程分布有众多不连续的软弱面,其中崩滑体积体与基岩接触面为粉质粘土夹碎石、碎石土软弱层,近期变形特征明显,且深部微弱变形。尽管在目前状态下处于稳定和基本稳定状态,但随着三峡水库蓄水,滑坡体稳定性必将降低,特别是IV、V剖面深层稳定性极差,深层滑移失稳的可能性极大;其它剖面安全裕度亦不高,受蓄水后塌岸对坡体稳定的不利影响,极有可能沿基岩接触面产生大规模的深层滑移。

  1995年,原地矿部和国家计委立项,对黄土坡小区二道沟滑坡实施治理,同时实施了黄土坡上段排水工程。2001年国家启动了以临江崩滑体为重点的黄土坡一期防治工程。主要工程为削坡整形、锚杆+格构护坡、抗滑桩及三道沟填筑工程、地表排水工程。2003年5月28日,黄土坡滑坡135米水位以下防治工程及监测工程通过了国家级初步验收;2003年10月28日,135—139米防治工程通过了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初步验收,139米水位以上防治工程目前正在实施。

  通过地表大地形变、GPS卫星定位、深部位移钻孔倾斜仪,平硐滑带短基线、浅层滑体地下水动态、大气降水、长江水位及滑坡区宏观地质等手段监测表明: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黄土坡滑坡在经过135米、139米水位两次蓄水期及汛期后,I号崩滑堆积体(面积32.5万平方米、体积2255立方米)变形相对明显,目前仍处于快速变形后的应力调整,监纵1剖面HZ5深部70米处位移监测孔至2004年1月累计位移量达23.18毫米;II号崩滑堆积体变形相对较小;园艺场及变电站滑坡现状稳定性较好,目前没有明显变形。

  鉴于此,急需迅速组织专家组对黄土坡滑坡体进行综合论证,尽快得出明确结论,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确保黄土坡小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库区政治社会稳定。

地面振动马鬃山

  三峡水库135米蓄水以来,巴东县官渡口镇马鬃山村先后出现岩溶塌陷和地振动,造成部分房屋裂缝,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马鬃山村位于长江巫峡南岸,距长江水平直线距离约700米,西与重庆市巫山县碚石乡接壤,平均海拔高度约500米,东离巴东县城约18公里,西距重庆巫山县碚石乡政府约5公里。全村13个村民小组,505户,1748人,国土面积10.92平方公里。

  据该村村民反映,2003年7月份以来,该村多次发生地下响动和地面振动。特别是2003年12月18日晚8:40分、12月19日晚8:35分,该村群众明显感觉到两次较强的振动和响声,据宜昌三峡地震台网监测中心监测,两次震级分别达到1.8级、2.5级。现场调查发现,两次震动波及官渡口镇4个村巫山县碚石乡7个村,尤其以马鬃山村的5组(水坪)、6组(杏子坪)、2组(长梁子)震感较强烈,且部分房屋出现裂缝。此后,除马鬃山村外其它各村居民再未感觉异常响声和振动,但马鬃山村水坪、杏子坪、长梁子一带仍可感觉到地下异常响声和震动,其响声如水中炸鱼的爆炸声或重物坠入水潭中的声响。村民还反映,2004年1月3日前后,水坪洼地的田间地头出现了大量的癞哈蟆,鸡犬无规律鸣叫,并出现地表裂缝、水体干涸、水变浑浊等现象。

  现初步查明:马鬃山村天坑、溶洞十分发育,分布有大小天坑100多个,在水坪和杏子坪之间的长江边100米高程左右存在一个大溶洞(麻鹊洞)。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地质异常是因三峡水库蓄水引起的岩溶塌陷和地振动,影响涉及该村1、2、3、5、6、7组、291户、1032人,中心完小1所,师生280人,村卫生室1所,员工2人,国土面积0.75平方公里。房屋裂缝比较严重农户220户,村小学教室2间、卫生所房屋1栋。

移民城镇话安危

  到目前为止,三峡库区绝大多数城镇大规模土建工程己接近尾声,所有县政府已经或计划在年内迁入新城办公。建设实践证明,个别城镇新址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部性地质问题,但整体稳定,不存在重新选址的问题。仅1993-1996年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在地形地质情况复杂的山区,完成152处城镇(含比选)新址的选择、新址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勘察而没有出现失误,这在工程地质勘察史上还是首次。

  新建移民城镇能否安全运行?崔政权解释主要受控三个条件:一是斜坡自身的稳态;二是斜坡上的人工边坡、特别是高边坡的稳态;三是库岸再造对坡体稳态的影响程度。

  三峡是崩滑等地质事件多发区。所谓“环境地质”,是以人的生存条件(环境)而展开的。江河两岸的坡体始终调整自身的应力场,在这一调整过程中,那些不稳定的部位即变形、失稳。失稳就是坡体自身求得稳态的必然结果。这时自然界自身调整中的地质作用即可直接转化为环境地质问题。

  在斜坡上开挖高边坡是岩土工程所忌讳,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大规模人工边坡已经形成了,有些县城城内高度大于8米的高边坡累计长度达七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而且基本上是“一坡到顶”,又不及时支护;有些城镇在陡坡(坡角大于20度)上高楼层迭而导致坡体变形;开挖公路只顾路面不顾护坡;边坡设计不考虑排水;挡墙不设反滤层;用片石甚至用坯砖护坡;挖墙、挖基脚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坡体稳态的直接或间接因素。

  在水库形成后,岸线长5927公里而且水位每年涨落30米,故堆积在岸坡上的所有覆盖层和正在变形的岩质岸坡都是库岸再造的对象。鉴于三峡是山区,堆积在岸坡上的覆盖层类型众多,库岸再造的形式和规模将因地而异,在哪里、在什么时候、将有多大规模的地质体滑入水库,确实很难预测但又必须预测。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两岸宽厚的冲供积阶地、漫滩,再造形式基本上是崩/坍岸,但三峡水库两岸是斜坡,库岸再造主要是滑移型和碎(泥)石流型(可归纳为九种类型),其中包括诸如云阳宝塔(鸡扒子)等特大形滑体会不会诱发滑动等重大地质事件。体积大于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滑坡堆积体基本上记录在案,而且库区各区县主管部门甚至居民都知道并有戒心。库区两岸到处都是人,几十甚至几百立方米的崩滑也将人命关天。

  长江水利委员会早在1995年就拟定了“长江三峡工程岸坡变形、失稳预测(报)系统”并两次通过了中国最高层次专家审查。鉴于岸线长、可能失稳的部位多且分散等具体情况,该系统的基点是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群众性监测网。三峡工程是全球一流工程,岸坡的变形、监测系统理应体现出中国在滑坡领域里的国际一流水平,这个系统简称“4S工程”。不同于一般的“3S”系统,“4S工程”还包括地质——岩体力学测试;支撑软件是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简写为“GGIS”。“4S工程”已经引起国际反响,一些国家已经表示要与中国合作。当然,“4S工程”的伴生产品必然是“三峡数字水库”。欧美地质界流传一句话:要了解一个滑坡至少要观察20年以上。这里所说的观察就是对滑体动态的监测。比如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滑体,原评定为稳定,但1998年8月重新滑动而且其体积(800万立方米)比滑坡档案中的体积大一倍还多。

  三峡库区对城镇新址应选择分以下四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从区域地质环境入手,论证可能构成城镇环境地质问题的区域性地质作用,包括活动性断裂、地震、含盐/气地层/构造以及崩滑易发层位和泥石流沟等;第二层次:详查新址周边地形、地质环境,论证有没有影响城镇安全运行的诸如崩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源;每个地表水汇水域为地质论证的一个单元;第三层次:论证新址的地形、地质条件。根据地形、地质环境并结合建设条件,每个新址划分为I-V类。其中,土地利用率I类场地可充分利用;II类场地为I类场地的80%左右;III类(限制性利用场地)土地利用率为I类场地的60%左右;IV为回避区;V类为崩滑区,称为警戒区。遗憾地是,少有城镇是按上述分区进行规划的,I-III类场地均按I类场地规划,有些城镇甚至连IV类场地也按I类规划。大挖大填就是这类规划的必然结果。第四层次:重要单体建筑物的地质条件论证。为此,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库区所有区县都建立了地质工作站,旨在当好各区县城镇建设的地质参谋,对新建工程进行地质咨询。对一个工程进行咨询,其意义在于移民系统对该工程的地质问题心中有数,而且一旦出现新的地质问题可核查咨询报告。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14日

[em02][em02][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4-9-1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阳宝塔滑坡群告急 两千余群众安全受威胁

《重庆晚报》 09-09-2003 (记者 丁香乐) 9月7日至8日,云阳局部地区遭遇10年来最大降雨,云阳宝塔滑坡群险情加剧,两千余群众安全受到威胁。

宝塔滑坡群总面积2.03平方公里,体积1亿多立方米,是三峡库区四个特大型滑坡之

今年7月以来,由于连续大雨等影响,宝塔滑坡群险情突然加剧。截止目前,滑坡群中上部出现了一条弧形状贯通性新裂缝,长约1500米,拉裂宽5—25厘米,垂直下沉10—35厘米。

目前,滑坡群涉及店子、蔬菜两个村的一千八百余群众,已有71户房屋被拉裂。滑坡群威胁范围内还有宝塔小学、云阳特殊教育学校、乡政府机关、发贸公司等四个单位的823人和5700平方米的建筑物。目前,特校80余学生已经停课撤离。

险情发生后,云阳县委、县政府制订出了抗灾预案,20户危房户已搬到安全地带。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15日

[em02][em02][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4-9-15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呻吟着的母亲河!

千万人无法再饮长江水 记者团向重庆官员发难

20010731 北京青年报  上周,一条长江560公里近岸污染直接威胁饮水安全多水城市陷入缺水困境的新华社消息,纷纷被各大媒体转载。729日,又一条类似消息: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堪忧,如不大力整治,长江水即使输到京津也是废水见诸报端。我们的母亲河到底怎么了?是法律没有给她足够的保证还是麻木的儿女已经听不到她的呻吟?本期法治专题版特约刚刚从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长江生命河采访一线归来的新华社记者李斌作详细报道。   今年是我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十周年,19891226日施行的《环境保护法》也有十几个年头。从5月底起,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近20家新闻单位组成的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长江生命河记者团从上海崇明岛出发,沿江而上,对长江沿线的水土保持、环境状况进行采访。   无语东流的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横跨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长江养育了4亿多华夏儿女。长江的安危,事关全中国的安危一路走下来,记者却发现,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几大问题正困扰着这条流淌了数百万年的母亲河。   -水土流失令记者团目瞪口呆   实施十周年的《水土保持法》明文规定:修建铁路、公路和水工程,应当尽量减少破坏植被;在铁路、公路两侧地界以内的山坡地,必须修建护坡或者采取其他土地整治措施;工程竣工后,取土场、开挖面积和废弃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须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在山区、丘陵区修建公路,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土保持方案。   继中下游的洪水之外,水土流失被专家称为长江的两大心腹之患之一。因此,7月份从湖北宜昌进入上游之后,记者团格外关注这一问题。   裸露的坡面、崩塌的岩体、随意堆放的砂石和弃土、漫山遍野的坡耕地……719日,记者团从涪陵前往重庆,进入从涪陵到重庆的渝涪高速公路后,眼前的一切让记者团目瞪口呆。仅凭肉眼就能看见,由于水土保持设施匮乏,公路上已经发生多起滑坡事故,对公路行车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投入近50亿的渝涪高速公路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于1998年就已开通,工程于20001220日全线通车。这一全线通车已7个多月的高速公路,破开的山坡绝大多数裸露着,红色土壤上清晰可见雨水冲刷的痕迹。山坡大都坡度偏高,有的接近垂直角,望之岌岌可危。高速公路主要的护坡措就是一面低矮的挡土墙,挡土墙上,是从坡面上滑落的碎石和土壤。   这是一个水土流失的典型案例。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研究室尚莒城处长说。   为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在大部队按照当地政府安排进行采访时,我们新华社一行4人组成一个小分队重返高速公路,目标迅速锁定渝涪高速公路58公里处的塌方。   58公里处南侧搭起了路障,双车道变成了单车道,不出50米就有两处较大面积的滑坡,20多个工人正在把地上的砂石往两辆卡车上装载,一个工人在半山腰上用铁钎在敲击石头,坡面上是一道道铁钎痕迹。   现场施工负责人彭庆中介绍,6月初的一场大雨诱发了这场滑坡,几千方砂石顷刻间倒下,势如破竹般地冲破挡土墙和排水沟,冲上了路面,影响交通安全。第二天,重庆交通工程开发公司的人赶到现场进行清理,清除坡面上大量仍可能随时滑落的砂石。两个多月共清理掉6000多方砂石。   我们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元,最多时人员达到四五十。工程还有一个星期左右结束。彭庆中说。据悉,沿高速公路从华山隧道至重庆长寿的30多公里,迄今已发生3起滑坡事件,另两起的地点分别位于高速公路52.6公里处和62.2公里处。   -弃土直接冲进长江   《水土保持法》明文规定,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情况远非滑坡那么简单。记者在公路上还发现,公路约50公里处,十几辆卡车一字排开,正在向南侧的一个沟渠倾倒弃土;铁山坪隧道东口南侧,也堆放着大量弃土。   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往往面积不大,但强度极大,危害严重,治理恢复极为艰巨。随行专家说,水土保持法早有规定,废弃的砂、石、土必须运至规定的专门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而在这里,有法不依的现象绝非个别。记者在重庆涪陵区了解到,319国道涪陵段29公里的改造,也是在没有做水土保持方案的情况下先期开工的。  专家指出,我国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中,公路部门要比铁路、水电工程更严重,渝涪高速公路绝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   -记者团向官员发难  720日上午,在重庆市的情况介绍会上,记者团打破先汇报后提问的常规,改为由记者直接提问,记者第一个就高速公路的问题发难,负责公路建设的重庆市交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却回答得支支吾吾,不断辩解。   会后,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主动提出要尽快和记者团再次进行沟通。当天晚上,在会议室里,记者团和重庆市交通委员会的政府官员进行了对话。交委会的有关负责人搬出交通部的一些规定来向记者团解释。   究竟是部门规章大,还是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大?  在记者团的反复追问下,交通委员会的负责人终于表态今后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重庆市水利局张崇庆处长说,水利部和交通部曾联合下发了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但这份文件到了当地,却因种种原因没有被联合转发,结果只有水利局一家独自转发了这一文件。   据悉,到2005年,重庆市公路通车里程将从目前的2.9万公里发展到3.2万公里,高速公路将从232公里发展到680公里。   观念如果不改变,法律意识如果不具备,渝涪高速公路的情况还将继续重演。专家指出。   -数千万人无法再饮长江水   《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第二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虽然水土保持是这次采访活动的主题,但是记者团的视野早已超越了这一界限。母亲河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水质污染更加引起了记者们的关注。   多年前,长江正在变成黄河的警告就曾经让无数中国人感到震惊,然而,震惊之后就没了下文。   而今当记者沿江而上,从入海口到武汉到重庆,一路亲眼目睹这条母亲河时,心情却无法不感到沉重。长江水利委员会在1990年的调查表明,全长6300多公里的长江,已经在沿岸主要城镇形成了至少560公里的近岸污染带,数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受到直接威胁,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反而陷进缺水的困境。   在长江重庆万州段,记者乘水文船采访时发现,沿北岸分布的20多个排污口,每天将这座城市40多万人口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江。北岸耸立百尺的危岩上,一个个排污口犹如瀑布一样倾泻而下,蔚然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据悉,万州正在筹集资金建设水库,以为40万人提供新的饮用水源。   和万州一样,长江沿岸主要城镇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1992年的调查表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21个城市被调查的790公里江段中,已形成约560公里的污染带。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长江水质近年来呈现恶化趋势,估计现在的近岸污染带要远远高于1992年的调查结果。最近,我们将马上进行一轮新的调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说。   长江干流近岸水域是沿江城镇的主要水源地。据悉,沿岸的近500个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的影响。不少城市被迫采用江心取水办法以改善饮用水质量。一些本来水源丰富的地区已经被质量性缺水所困扰,不得不舍近求远,花费巨资寻找第二水源地,或者大量开采地下水。武汉、南通等地多次出现水厂因水质污染而被迫停止供水的现象。     虽然直面长江和嘉陵江,但是山城实际上是一个被水所困的缺水城市。重庆市环保局水环境保护处廖世国副处长直言不讳,重庆市主城区的饮用水源水质状况较差,达标率低于国家标准。  重庆市环保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重庆主城区江段尤其是嘉陵江主城区江段,受城市污水的影响突出,水质相对较差,重庆主城区、涪陵和万州等城市江段近岸水域已形成累计14公里长的超标污染带。   专家指出,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但在水污染治理投入方面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成为长江近岸污染带形成的重要原因。仅以湖北为例,集中污水处理率只有11%,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给城市供水带来极大困难。   近岸污染带,只是长江污染的一个缩影。专家发出警告,尽管长江水质目前总体上还算良好,但是总体趋势正趋于恶化,具体来说是:小支流及流经大中城市的较大支流常年遭受污染,大多数大中型支流呈间续性污染,干流岸边污染带在延伸。1999年长江流域3万多公里的河长中,4类以上的河段占总河长的20.8%,对于这么一条大江来说,20%的江段水质为3类,已经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惊人数字。   长江不是下水道!而长江不是下水道,又能是什么呢?   -三峡水库会是一库清水吗   《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随着20036月蓄水期的临近,三峡库区,无疑成为这次长江行活动记者们关注的一大焦点。   根据国家要求,到2010年,重庆三峡库区总体水质要达到二类,城市江段要到三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环保投入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等原因,重庆市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三峡库区总体水质不可能实现二类水质的预定目标。   采访中,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随着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安置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三峡库区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   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在上游背景输入以及重庆市排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三峡水库按175米蓄水时,重庆主城区江段控制点污染物浓度比建库前升高34.5%,长寿江段升高117%,涪陵和万州江段升高573%。   由于沿岸城镇排污负荷的增加,长江干流重庆城市江段水质将超过三类水域标准,干流其余江段水质将超过二类水域标准。重庆主城区、长寿、涪陵、万州的岸边污染带将变长变宽,泥沙淤积后的重金属沉积和水上交通产生的油污染等,将使水污染成进一步加重趋势。   和全世界其他大型水库不一样的是,三峡水库上游有一座近3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更别提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众多人口。重庆市环保总局水环境保护处副处长廖世国说,因此三峡水库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等方面自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虽然近年来在水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重庆市的水体污染仍然较为突出,水环境形势仍然严峻,主要表现为两点:   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处理率低。据统计,600多公里长的三峡水库,排列着130多个排污口,去年重庆市废水排放量近1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0%,达标率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7.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7.3%。   在重庆市万州区记者了解到,尽管城市污水处理厂已提上议事日程,但力度不够,到目前为止,处理厂仍停留在前期工作阶段,如不加快进度加紧建设,到成库时,污水处理厂仍未建成,生活污水仍将不断流入水库,水质将受到严重污染。尽管重庆市已经规划到2005年在库区建设21座污水处理厂,但截至目前,大都仍是纸上谈兵。   第二、长江及其支流水污染较重。去年对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检测结果表明,三江大肠杆菌、总磷、化学需氧量、非离子氨、石油类等9项指标出现超标,其中大肠杆菌、总磷、化学需氧量超标比较普遍。三江”23个断面中,有5个城区断面属于4类水质。由于各大中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城市江段的污染较重,出现明显的岸边污染带,致使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较低。次级河流和部分湖泊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据对68条次级河流的监测,有63%的监测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部分次级河流水质为劣5类。   重庆市环保局局长张绍志说,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对重庆的水环境带来影响,水污染问题将日趋突出。库区将由流速快、流量大的河川变成流速变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河道型水库,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在排污量不变的条件下,水污染物浓度加重。   三峡库区库底清理问题日趋紧迫。记者在库区采访时发现,包括卫生防疫清理、建筑物清理和林地清理在内的库底清理工作目前仍未被大多数区县列入工作日程。   有关库底清理方案偏重于解决水库蓄水后的卫生防疫、航运等问题,是一个低标准的方案。廖世国说,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实施,三峡水库到2010年水质将不可能达到二类。   船舶和农药、化肥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三峡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万吨,其中入江8000吨,船舶生活污水、粪便年产约1800万吨,含油污水40万吨,排放化学需氧量6000吨,石油类100多吨,三峡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产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加大了水体污染负荷。   随着大量移民迁建安置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库区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环境容量降低,环境形势更加严峻。陈光国说。   从污染物排放到干支流污染,从库底清理到船舶农药污染,从森林覆盖率到水土流失,三峡水库面临着重重夹击。   长江在呻吟!我们的母亲河在呻吟!长江正在变成第二条黄河,正在变成沿线城市的下水道垃圾场。长江灾难正冲破法律底线,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漠然视之的现实。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16日

[em02][em02][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4-9-17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连降暴雨诱发泥石流灾害 已造成28人死亡

  新华网 09-07-2003 新华网重庆7月9日电(代群王俊勇) 重庆市部分地区近期遭受暴雨袭击,并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迄今为止已造成28人死亡。

  据重庆市民政局救灾处介绍,在全市40个区县中,有37个受灾,成灾人口达406万人,倒塌民房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这次暴雨诱发了地质灾害,共发生泥石流、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4093处,其中人口居住稠密地带的有1811处,较大规模的有97处。

  重庆市293所学校受灾,倒塌校舍1.3万平方米,形成危房9.9万平方米,15000多名学生因灾停课。暴雨还使重庆市多处交通中断。

  灾情发生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了相应的救灾措施。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市长王鸿举等先后赶赴武隆、彭水等重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灾民,研究部署抗灾救灾。

  各重灾区县均成立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抢险疏散、监测预警、警戒巡逻、安置保障等工作小组。对被洪水围困和受危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重庆市采取了积极果断的措施,营救迅速,疏散及时,并尽最大努力把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全市共组织各种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507个,13万人,出动了冲锋舟和橡皮艇等救灾船只200多艘。

  灾区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并对缺粮农户按照每人每天最低不少于0.5公斤口粮的基本要求给予及时救助。全市紧急调运救灾帐篷400多顶,搭建临时居住棚876个,及时发放了救灾粮食、衣物和棉被等基本生活用品。

  卫生防疫部门也出动2000余人,对水淹房屋、公共场所等进行全面消毒,确保受淹城镇灾后无疫情。目前,重庆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各项救灾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17日

[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4-9-17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楼主| 发表于 2004-9-18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坝大库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中国江河大坝的思考

徐刚

沉重的三门峡话题

中华读书报 02-12-2003  2003年的中国水事,依笔者之见最值得一记的应是渭河水患之后,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反思。今年的渭河洪水也着实有点奇怪,其洪峰不大也不险,只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普通洪水,而结果是形成了50年不遇的渭河大洪灾。陕西全省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绝收,受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2.9亿元,为什么出现此种现象?就连普普通通的渭河两岸农民都说,全是三门峡工程闹的。事实上这样的灾难早在三门峡高坝修建之前,施工之时便已经有人预见并指出过了。可以说关于这个工程的不同意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粗暴地忽略、乃至淹没,一意孤行者中既有决策者也有为数甚多的教授、专家、学者。当渭河洪水把三门峡工程的最后的遮羞布撕碎,沉默的局面也终将打破,甚至有点热闹了。

  这样的热闹是耐人寻味的,它需要我们追溯历史,把真相说出来——以大江大河的名义。

  据《华商报》报道,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博士,10月份率队考察渭河水灾后,在郑州会议上指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的效益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三门峡水库。

  在笔者的记忆中,这是水利部官员第一次公开从负面比较明确地评价三门峡水库,这是一个好的实事求是的开端。

  紧接着又有了11月4日《北京日报》上发表的中国水利界被不少人推为泰斗级人物的两院院士张光斗和前水利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联名发出的呼吁:三门峡水库应立即停止蓄水,放弃发电。2003年11月17日的《报刊文章》又以“渭河流域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张光斗建议放弃三门峡水库”为题报道如下:“据了解1957年6月,有关部门曾经组织了70名专家就三门峡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张光斗说:‘当时我是不赞成的。’但那个时候一边倒,苏联专家说能修,你有什么办法”云云。

  三门峡的历史迷雾从此就算是解开了吗?不,没有!相反更让人觉得感慨莫名了。三门峡工程及与之相关连的人物极端迥异的命运,所折射出来的已经远远不是一个水库的问题了,但,我们最终还是得回到这个大坝本身来考量:关乎国家命脉的江河命运、水利思路,以及在这过程之中参与其事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和良知。

  不妨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高坝大库的三门峡工程,是以后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先行者与楷模,正是因为三门峡工程的失误及这失误长时期地被掩饰,导致了中国水利沿着高坝大库的思路愈走愈远。也因为关于三门峡工程的不同意见的被扼杀,导致了中国水利界的一意孤行一往无前地筑高坝修大库。

  那末,到底在三门峡工程上谁是真正的反对者,提出了什么样的反对意见呢?

  2001年1月19日,春寒料峭之时,笔者走进清华园拜访了黄万里先生,以后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天从上午10点开始到中午12点为止,完成了我对黄先生的采访。从70岁到90岁之间黄万里先生患有结肠癌、胆结石、淋巴癌,一次又一次地开刀动手术的黄先生显得疲惫、虚弱,但思路还算清晰。关于三门峡工程的往事历历浮现。笔者同时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便有了以下的文字回顾。

  1954年4月,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年底,《规划报告》出台,选定三门峡为黄河综合利用的第一期重点工程,蓄水位350米,总库容36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前景、主要目标是:将黄河上游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秒降低到8000立方米/秒,自此黄河无洪灾之患;拦蓄上游挟带的全部泥沙,下泄清水,实现了河清之梦,且能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调节黄河水量,装机90万千瓦,年发电量46亿度等等,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将使三门峡大坝成为中国水利的里程碑。

  但是,在《规划报告》中既无法回避也最难以启齿的是关乎渭河两岸土地与人民及大坝存亡的问题:水库将淹没农田207万亩,移民60万;黄河泥沙在三门峡水库中的淤积,将使这个高坝大库的寿命只有30年左右。而当时力主建造三门峡工程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一个负责人却保证水库寿命为300年。30年是严格按照上游来沙量及预留库容147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2/5——计算得来的,300年这句大话却是信口开河,或者说是信口筑坝、信口河清,但,决策者偏偏就信了。

  为了三门峡工程的最后通过,一系列的信口开河接踵而至:中国方面向苏联专家组提出的《技术任务书》中,中方给出了一个真正天方夜谭般的数据: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到1967年,上游来沙量可减少50%,当三门峡水库运行150年后,则为100%。

  黄河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变清了。

  黄河变清了吗?黄河依旧是浊流滚滚,而断流的灾难已经或几乎使这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了季节河!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工程正式破土开工。

  就在这一时刻到来的前一年,时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的黄万里上书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在他的《对于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中,就三门峡水库的主体规划思想提出了质疑,他指出:筑坝虽有调节水流的有利一面,但必然破坏河沙的自然运行。“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的设计思想会造成历史性的严重后果。在以后的不断上书中黄万里先生更是第一个预言了渭河翘尾巴淤积从而形成大患的后果。关于泥沙,黄万里先生一再强调:河流必按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世界上从未有过无沙之河,在坡面上的水土应尽量保持,但对于那些已经流入河槽里的泥沙,却应该让其继续随波逐流,这一科学的观念从根本上击中了三门峡工程的要害:筑坝拦沙,而且是上游全部来沙,把泥沙留在库内而让下游河清,这是逆自然规律而行之。

  黄万里先生还认为:由于淤积,所有的水库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的高坝大库,都不是万古不朽的,自有一定的寿命。笔者不由得想起:人力堆造的黄河水泥怎么能如山之亘久、水之持续呢?但,造坝的人却从来不想也不顾大坝寿命结束时上下游的水流情势、水文变化。在江河梯级开发之后,多少年大坝废弃,多少梯级的水泥废料堆积如山,那时,中华大地上还会有一条完整的河流吗?

  黄万里明确表示,他原则上反对在干流上建高坝大库,如果非建不可应在坝底面有容量相当大的泄水洞,“以免他年觉悟到需要刷沙时重新开洞”。

  直接上书中央的还有北京电建设总局年轻技术员温善章,他力主低坝、小库、滞洪排沙,正常蓄水位335米,少淹没土地、少移民、少花钱。

  三门峡工程开工两个月后,有70多位专家、教授参加的“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开始召开。温善章第一个发言,除了坚持低坝小库外,还作了即便从今天的眼光看也难能可贵的关于土地资源的分析。关中平原是棉花、小麦的产地、西北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华夏古文化的发源地,地下埋藏着珍贵的文物。以发电论,高坝方案比低坝方案多45亿度,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增加70多万人的移民和250万亩土地的淹没,相当于发每千瓦电迁移1人、淹没三亩地,从动力资源储备和土地资源储备及土地现状分析,难以令人信服。

  温善章并且极有远见地指出,只是用收还投资年限、抵偿年限、单位千瓦投资、单位库容投资来衡量工程的合理性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明资金上的合理性,而更为重要的因素即被投资对象的人文和社会性质又该如何表现?

  黄万里的处境已经很艰难,就在讨论会期间,他在清华大学校刊上发表的一篇小说《花丛小语》,在《什么话》的栏题下,由《人民日报》6月18日转载,同时发表的还有批判文章。但,他依旧直言批评了三门峡的规划思路,即“倒推法”:黄河之患患在洪水泛滥,如果下游河水又清又慢就可以根治黄河了,怎样才能又清又慢呢?便想像用水库把大水和泥沙都拦住,泥沙太多洪水很大,需高坝水库。他不同意防洪只着眼于水库的水利思路,中华民族对治河治水有着丰富的经验,“堤工、河工、水工等等,坝工只是其中的一种”。

  他还明确地指出,三门峡工程“是以上游堆沙来换取下游河道的不淤”将沙淤在上游,慢慢地造成上游地区闹水灾。他问三门峡工程的主事者:“三门峡以下河道你们不同意淤,为什么同意淤在三门峡以上?”自知无力回天,黄万里说,如果三门峡水库非修不可,那就应把泥沙一直排下去。当他戴着右派帽子离开讨论会会场时,几乎是哀求着最后说:“在坝底留有足够大的泄水洞,以免他年觉悟到需要刷沙时重新在这里开洞。”这个意见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同意,在国务院批准的初步设计里也明明标有“坝底留泄水孔”。然而在1960年11月至1961年6月间,三门峡工程工地竟全部按苏联专家的设计把12个导流底孔用混凝土堵塞。1967年以后再以每个底孔1000万元的代价,将其一一打通。

也许张光斗先生记忆有误,这位力主建造长江三峡大坝的双院士曾不止一次说自己是三门峡大坝的反对者,笔者曾遍查当年讨论会的资料,张光斗先生除了说一些“看不出清水下去有什么坏处,如果不会使下游淤高则可以多排一些沙下去”等似是而非的话以外,没有一句话是明确反对三门峡工程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

  在三门峡工程的反对者中,黄万里、温善章以及有所进言的叶永毅、吴康宁、梅昌华、张寿荫等人的名字将为历史铭记。尤其是黄万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仍上书直言,力陈在江河干流上修筑高坝大库的危害。2001年8月8日,先生于重病中自知不起从老妻手中接过纸笔写道:“万里老朽手启予敏儿及沈英夫妇弟妹: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抗’之策中,各段仍以堤防‘拦’为主。长江汉口段力求堤固,堤面临水面,宜打钢板钢桩,背面宜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万里遗嘱,2001—8—8手笔候存”。

  终其一生,黄万里的遭遇令人深省: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使有的人一路高升,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黄万里却是清华大学最后一个改正右派的人,那是1978年,此后一直要求讲课直到1998年长江洪水后,他才重新获得授课权,时已87岁高龄。当他着一身白色西装结红色领带走上讲台时,获得了多少掌声和赞叹,而其中却又不乏辛酸。当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三门峡工程论证中有专家“竟然肯放弃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原理,而奴颜地说黄河真的会变清,下游真会一下子就治好,这样做究竟对人民和政府是有利还是有害?他的动机是爱护政府还是爱护自己的饭碗”时,读者似乎也可以想到,不让黄万里到讲台上说话的个中原缘了。他亲历了中国水利史上一个重要时刻的历史,他应该而且能够见证这一时刻的若干人和事,他只说真话,视说伪话为对人民的犯罪,他认为水利思路的荒谬将会导致土地沦丧人民遭殃!在清华园黄宅那间小小的会客室里,每每说到动情处,当我面对老泪纵横的先生时,不由得心生感慨:谁曾想到为了治河说真话竟也如此之难,总有一天,历史面对着三门峡这样的功难抵过的工程会大声地发问:科学家,你们的良心何在?

   造坝世纪和环境破坏

  21世纪,有的科学家宣称是中国的造坝世纪。其实,自20世纪50年代的三门峡大坝以来,中国的造坝运动从未停止过,我们绝对不可以一概地否定高坝大库对江河防洪、发电等诸多社会、经济方面的利益;同样也绝对不应该忽视它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种不良影响是更为严重、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且看以下案例:

  黑河流域的水坝建设导致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退化。黑河流域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主要支流上建设拦截水库98座,目前33条支流相继断流,除开季节性排洪输水外再也没有流水汇入干流。黑河来水量的大幅减少,使天然植被明显萎缩,绿洲面积缩小,河道萎缩率达45%至70%,西居延海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是黑河下游最大的终断湖,时至1960年尚有水面213平方公里,1961年秋干涸至今。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杨朝飞司长在《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世界自然保护信息》总第20期,2003年6月出版)一文中认为,当丰水期时,黑河流域的年径流量没有发生显著减少现象,当地降雨量对径流量影响不大,“因此,引起上述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水土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流域内的各种水坝工程建设”。

  笔者曾两度踏访河西走廊的民勤县,这个县以治沙闻名,从北到东到西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荒漠戈壁占全县总面积的90%还多,民勤农人一方面年年植树封堵流沙,一方面靠着源出祁连山的石羊河水,使民勤县成为河西走廊的绿色屏障。民勤人的困惑是:我们年年种树,树越种越多,可是石羊河来水量越来越少,胡杨、沙枣等沙生植被以及经营几十年的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纷纷绝水而死,30年间减少300万亩,流动沙漠则以每年15米到2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如果这种势头仍得不到遏制、扭转,21世纪中叶以后民勤将成为中国的又一个罗布泊,有环境专家预言说。

  民勤林业和水利工作者告诉笔者,石羊河上游地区在八条支流出口处修建了10座水库,水文资料显示,石羊河流域在上世纪50年代时年平均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90年代下降到12亿立方米;流进民勤县的水量从50年代的年平均5.9亿立方米降至如今的每年1亿立方米。

  望着干渴而死的胡杨,民勤人说:“水库把我们逼上了绝路!”

  2000年秋日,为了寻找新疆的艾比湖,在茫茫沙海中我曾经历了整整一天的迷途与失望,傍晚终于来到艾比湖边,那不是湖,那是一湾浅水,淤干不久的大片湖泥上有白色的盐渍,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荒草。

  艾比湖形成于第四纪高山冰川融水的丰沛期,当中国西部的大山纷纷崛起岿然屹立时,艾比湖却甘心怀抱浩淼沉思默想。大约8000年前是艾比湖的鼎盛期,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随着气候变化湖面渐渐缩小,到20世纪40年代湖面为1200平方公里,储水量30亿立方米,这一随气候变暖而发生的自然干缩过程十分缓慢,每年缩小0.013至0.077平方公里。艾比湖的灾难是从入湖河流上筑坝截流,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前有23条入湖河流,目前只有精河、博尔塔拉河两条河流入艾比湖,且水量也与日俱减。上世纪80年代的统计显示,较之50年代,艾比湖流域人口增长9.7倍,耕地增长8.8倍,引水量增加7.1倍。专家的估算是在艾比湖流域每增加1万公顷耕地,湖面便缩小40平方公里。艾比湖因为太小,已经很难找到,如果是干旱连绵,没有雨量的补流,艾比湖就只是一个小小的湖底淤泥出露的湖盆,从大湖的意义上说,艾比湖正在成为历史,艾比湖已经飘逝。

  广西西津水库库区的生态恶化,除了大坝本身造成的影响外,主要因为移民在耕地淹没、后靠搬迁后的贫困所致。西津水库位于广西横县,装机容量23.4万千瓦,工业总产值19.3亿元,相当于投资的10多倍,当时为了减少资金困难,采取移民就地后靠搬迁,涉及横县、灵山的19个乡、113个行政村,淹没耕地7.6万亩,移民总数为8.1万人,后靠移民5.5万人。西津现象相当具有普遍性:水库建成了,发电开始了,成本回收了,移民贫困了,生态恶化了,西津水库仅横县库区12个乡贫困人口已达4万多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71%,为生活所迫,这些移民被迫毁林开荒,大面积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他们的耕地大部分在坡度30度以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与经济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不仅是西津水库,所有的坝区移民都因为背井离乡而刻骨铭心,“还我家园”将成为他们以及他们子孙的永远的祈求永远的梦。

  黄河断流的损害告诉我们:水的断流就是生态链的断裂,除了众所周知的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化缺失之外,国土面积也为之而减少。断流之前,黄河每年在河口地区造地3万至4万亩,断流后,海水回灌1万米,减少国土100万公顷。

  黄河为什么断流?怎样使这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如百万年以来,奔流入海?这是关乎中华文明能否存续、中原大地是否稳固的历史性的话题,我们再也不能掉以轻心了。迄今为止,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水坝过多,水库失水,是造成黄河断流诸多原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0年,水利部门提出“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的紧急措施后,黄河断流现象得到缓解,但实质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黄河的水文态势以及和人、地的关系大致如下:

  黄河流域取之于黄河的总用水量将有增无减。黄河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径流量为370亿立方米,可开采的地下水量约为110亿立方米,两项相加多年平均供水量为480亿立方米。而人们需求于黄河的,到2010年为520亿立方米,2030年为590亿立方米,2050年约640亿立方米。按正常来水年份计,分别缺水40亿立方米、110亿立方米、160亿立方米;按枯水年份计,则缺水量又是高达100亿立方米、170亿立方米、220亿立方米。

  黄河还能生出如此之多的水来吗?不可能,你到青海看看江河源区就知道了,那里的生态环境也在日益恶化之中,荒漠化正在迫使雪线上升、冰川后退,我们所面临的已经是从源头开始的生态危机了。即便如此,在长江黄河上的高库、大坝、引水工程正方兴未艾,黄河流域仅黄土高原地区在今后10年内,修建治沟骨干工程6000座,淤地坝41500座(《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

  水库的失水问题始终没有得到重视,这也是造坝者始料所未及的。专家估计,每1平方公里的水库水面,在相对静止状态下,每年因蒸发失水高达150万吨,我国三北地区水库总库容超过1300亿吨,按平均水深10米计算,每年蒸发失水为200亿吨,超过三北地区每年缺水量的总和。

  中国缺水,尤其在西北地区,但,我们的水库每分每秒都在失水,与此同时节水灌溉面积极小,水资源浪费严重。有一则统计数字是惊人的:西北地区人均用水量为850立方米,比全国人均用水量高出一倍,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去近90%,其渠水利用系数仅为0.3-0.4。黄河上游的节水灌溉发展极其缓慢,宁夏占灌溉总面积的16.81%,内蒙古占16.78%,甘肃占11.49%。

  节水灌溉是个系统工程,西北太穷没有钱,笔者走遍了西北各省区,所到之处从省会到县城到乡镇,凡是公款吃喝都有钱,越穷越吃,越吃越穷。西北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是不可否定的,那么在水利路上可否有一个这样的转变——把成千上万亿的造高坝大库的钱投入到先是西北继而华北、东北等地农村,完成节水灌溉系统的改善和建设,其结果如何呢?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缺水状况将大为改观,大江大河的人为“梗阻”也能得到缓解。如果是这样,岂非国家有幸、苍生有福!

   何日和高坝说再见?

  1997年4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银行在瑞士召开国际大型水库工程研讨会,会议在肯定了水坝水库对控制洪水灾害进行水力发电提供生活用水等方面的巨大效益同时,也发出了“慎建大坝”的呼吁,指出:水坝带来了许多难以根治的弊病,诸如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破坏,人口迁移及其贫困化。而不顾河流的自然形态,一切为了追求水利利益建筑大型水坝所带来的更为严重的不可预见的灾难,只是刚刚开始。

  国际上大型水坝的定义为:从地基算起水坝高度大于或等于15米,厚度在5米至15米之间,总储水量超过300万立方米的水坝。全世界有大型水坝45000座,中国占了22000座,占45%,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的美国为6575座,同为发展中国家一样人口众多的印度为4291座。全世界有一半的河流至少建有一座大型水坝,中国几乎没有一条江河是无坝之河 — 怒江曾经是没有水坝的现在将要修建了 — 同时还有一系列的大大小小的水坝在梯级开发的规划下在建或待建。

  大地之上的中国眼看就要成为或者已经成为水坝上的中国。大地是稳固而亘久的,大地指向神圣,是人类及别的万类万物的家园;所有的人造的水坝终将出现裂缝,然后被废弃,那不是我们的根基。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说:别了,高坝大库?

2003.11.26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18日

[em02][em02][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险情政委冲进洪峰

成都商报讯2004-9-15   昨日上午1055分,宣汉县前河被堵塞的河道实施了第一次爆破。按照计划,1230分将实施第二次爆破。1150分,达州市军分区司令员崔爱锁、宣汉县委常委、县人民武装部政委肖昭灿共7人搭乘快艇到沿河进行巡视。

  谁也没有预料到,意外就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内发生了。据现场一名目击者介绍,当快艇驶出50米左右时,可能是一根玉米秆缠住了快艇的螺旋桨,快艇熄火了。没了动力的快艇一晃一晃地漂向了泄洪口,眼看漂到离泄洪口只有4米远处,危险即将发生!崔爱锁及警卫、肖昭灿及驾驶员李元伟见此情况,一起跳下了河,没想到激流迅速将他们卷进了泄洪口。一名战士见此情景,伸手抓住了崔爱锁及警卫的手将其拉上了岸,正当他去拉肖昭灿和李元伟时,翻滚的洪水已经将他们卷到了下游。   肖昭灿和李元伟被冲走后,现场爆破人员马上通知指挥部沿线进行拦截。住在天台乡河边的渔民王洪光和哥哥一起一人摇了一只渔船驶到河中间。我们看见有一个人头在河里一沉一浮,就把他拉了起来。   被打捞上岸的是李元伟。1123分,医生宣布李元伟死亡。   李元伟的战友庞伦听到死讯后伤心不已。他告诉记者,他和李元伟都是宣汉人,1979年一起参军,1990年和1991年分别转业回宣汉。李元伟给人的印象就一个,踏实。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呀!据悉,李元伟家里有两个女儿和下岗的妻子。   截至记者今日凌晨1时发稿时,肖昭灿仍然不明下落。他的妻子、岳父母都已经从达州赶到了宣汉。   本报记者陈诚 刘忠   家人悲痛欲绝

  (记者陈诚)昨晚,记者采访了宣汉县委常委、县人民武装部政委肖昭灿的岳父胡敬义。他们一家人都处在一片悲痛之中。他告诉记者,昨日中午,他在听收音机的时候,从新闻中听到宣汉炸坝泄洪有两人落水,都是县武装部的。我当时心里就有些紧张,担心是肖昭灿出事了。胡敬义说,我们根本就不敢打听,最后听到城里的人都在说,就更紧张了。在核实了消息后,胡敬义、肖昭灿的爱人、女儿和儿子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宣汉县。今日凌晨1时过,肖昭灿亲属都还等在县武装部,等着肖昭灿的消息,胡敬义痛心地说:我们又迫切地希望得到消息又担心得到消息,我们估计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记者欲采访肖昭灿的爱人,但她已经悲痛欲绝,连声对记者说:以后再说好不好,我现在不想说。据悉,肖昭灿今年45岁。他的一位同事在电话中说:他是一个爱惜下属,爱惜家庭的人,非常重感情……”还没有说完,他已经泣不成声了。最后他不得不挂断了电话。

  数字链接:   四川水祸死亡105人      记者昨日从四川省政府救灾办获悉,截至昨日统计,四川“9·3”特大洪灾共导致918.54万人受灾,其中死亡105人,失踪23人,直接经济损失约76.34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6.06亿元。   受灾最重的达州市有7个县(市、区)、40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0人,失踪10人,受伤4971人。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61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5.4亿元。据悉,仅达州市电力系统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500余万元。(向朝阳 张睿)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21日

[em02][em02][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 13-09-2004■本报记者 童辰 王小妆

川渝洪水带来的惊人损失,将水库区水土保持问题再度摆到了桌面上。现任重庆市水利局水保处处长,有着30年三峡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专家张崇庆先生就此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专访。

三峡移民迁建工程没有把投资经费打足,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经济时报:重庆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在什么地方﹖

张崇庆:水土流失严重的还是在三峡库区。整个重庆市8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5.24万平方公里,占60%多一点。但是在三峡库区它的比例占到70%以上。同时,水土流失面积大还不说,强度还高。重庆全市平均水土流失的强度是3540吨平方公里每年,三峡库区大概在4500吨以上,比全市平均值高出1000吨。

三峡库区有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它的坡度比较陡峭,沟谷很深,所以水土流失必然大。

还有一个原因是,三峡工程迁建以后,把大面积稍微平缓的土地淹没了。前几年,三峡库区移民的方针是就地后靠,就地后靠以后,要解决基本农田问题,所以就在坡度25度以上的地方开荒垦殖,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就三峡移民迁建工程本身来说,原来在上三峡工程的时候没有把这一块的投资经费打足,后来国务院对这一块的经费是各个省区包干使用。包干使用以后,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把这一块补助资金用得差不多了,而且一些地方还留下大面积的深切坡、弃渣、取土采矿的地方等,就没有经费来治理它,这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我们前年组织了3—4个月的调查,大概移民迁建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没有治理的有9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强度都在6000吨以上。

滑坡、泥石流有很多是不合理开发建设引起的

张崇庆:还有一个是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在三峡库区,移民这么多,又这么贫困,这些年来安排了不少开发建设项目。这些建设项目要动土,一动土就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从水土保持方面看,在一定程度上,三峡库区的开发项目做得不够好,有些项目根本就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所以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其中除了移民搬迁造成的90平方公里以外,大概还有10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都是造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很重要的方面。

加大监管力度,产生震慑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所以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啊。

张崇庆: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一是加大行业的监管力度,因为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负有这个职责,得加大行政监管力度。二是加大宣传,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使大家都能认识到水土保持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情,引起高度重视。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按照水土保持法规的要求,切实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报批、监督实施和竣工验收,实实在在地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使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真正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四是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开发建设的项目,按照法律法规查处,限期整改,甚至通过法庭冻结账户,来制约这些开发建设业主。

中国经济时报:最近你们好像处理了一个大的违规项目。

张崇庆:我们目前处理了几个项目都是比较大一点的。最大的一个项目就是綦江县到万盛区的一段45公理的高速公路,它搞了水土保持方案,但是不执行,而且拒绝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我们跟项目业主单位进行了多次磋商,但他们就是不执行,后来我们就通过市高级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处罚了他170多万元。通过这个事情,确实对重庆的整个开发建设单位是一个震慑,大家意识到,不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来办理是不行的。

水土流失是重庆的头号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三峡库区水土流失这么严重,重庆市委市政府有哪些比较得力的措施?

张崇庆:去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下达了两个文件,一个是下给三峡库区那些区县的,要求在移民迁建和开发建设过程当中,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认识,不能够说移民迁建重要、开发建设项目重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就不重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到下游的防洪安全,更关系到三峡工程的长久安全运行,因此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问题是当前一个重大问题。

从重庆的情况看,水土流失是重庆目前环保的头号问题。重庆每年大概是1.4亿吨的泥沙要进入江河,有50--60%进入三峡水库,有七八千万吨,这个是很不得了的危害。

三峡水库水这么深这么长,范围又这么大,泥沙进入容易排走难,悬浮物可以顺着水流带到下游,沉淀物怎么办?沉下去你就得没法进行清除。

重庆绿化形势比较严峻

中国经济时报:有没有规定有些地方是不能搞建设的?

张崇庆:那肯定是有的,每一个建设项目搞水保方案的时候,都要对它进行规划,采取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一方面就是通过拦挡把弃渣弃土保护起来,还有就是找不到堆放的地方得建弃渣场,运到规定的地方堆放,保证不流入水库。重庆降雨量多,特别6、7、8月份,强降雨,流入的泥沙惊人,是最危险的时段,要特别加强监管。还有一个是加强生物措施,种草种树把它绿化起来,保护起来。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重庆的植被绿化怎么样?

张崇庆:现在重庆市政府也很重视,总体比以前要好一点。重庆的森林覆盖率大概是27.1%。按照市政府文件的表述,人均绿化现在只有2.78平方米。规划是2005年城市绿化率要达到25%,森林覆盖要达到30%,人均绿化要达到4平方米。2010年城市绿化达到30%,森林覆盖达到35%,人均绿化达到5平方米。但这跟全国的标准差异就大了:全国2005年城市绿化要达到30%,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35%,人均公共绿化达到8平方米,比重庆增加一倍。2010年也是一样的比例。重庆的绿化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5个人监管8万平方公里

中国经济时报:直辖以前怎么样?

张崇庆:肯定是比直辖前好的,最近几年加大了绿化力度,比以前好了。

但是现在仍然有个问题,国家对三峡移民这一块已经造成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没有专项经费来源,重庆市委市政府也在呼吁,移民迁建部门也在呼吁,希望国家能够加大这一块的投资力度。

另外,只有水土保持部门监管力度还是不够,机构改革以后我们人员编制受到了限制,监管力度跟不上,我们水土保持处就5个人,全市40多个区市县,8万多平方公里,靠你几个人能管得起来吗?所以还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大家一起来重视,自觉地遵守水土保持法,自觉地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来保护好工程项目区的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最怕碰到首长工程

中国经济时报:你们在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时,碰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张崇庆:困难的是,一系列重点工程,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比较普遍。因为重点工程都是首长工程、书记工程、市长工程、国家重点工程,往往要赶工期赶进度,要省投资,有这些理由,它就可以不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这种项目查处起来难度很大,有行政干预。

实际上搞重点工程的同时更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就是重点工程搞成以后也会留下很多隐患,很多后遗症。建重点工程是好事,但是一建工程就造成生活环境的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人民也是不答应的。再则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从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这也是不科学的。

长治工程,14年7个亿

中国经济时报:重庆的坡耕地那么多,陡切坡又那么大,造成的水土流失那么严重,有没有比较好的治理办法?

张崇庆:对于面上的水土流失,重庆目前是这么一种情况:1989年开始,就是上三峡工程以前,国务院对这一块已经高度重视,1989年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就启动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1990年开始实施。重庆40个区市县,去年以前,大概30个区市县是长治工程的重点治理区,今年降到了26个。通过14年的治理,我们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了1.63万平方公里,国家投资了7亿多一点,特别是重庆直辖以后,这几年的投资力度更大,大概有四五个亿吧。

对于坡耕地治理这一块,确实是有些农民的基本农田,需要建设的,就通过坡耕地改造来解决这个问题,叫坡改梯,坡土改成梯土,做保坎、土坎,把它改成平地。梯平地一般1平方公里一年的侵蚀量只有几百吨,而坡耕地大概是几千吨,甚至有些是上万吨。

还有是通过解决水系道路的问题,高水高解。三峡库区坡度不但陡,而且高差很大,最低点海拔大概是50多米,最高点是两三千米,一般在海拔1500米以上还有坡耕地,还有人口居住。有人口就要解决基本农田,只能把坡耕地改成梯平地,然后保证一个人大概有八分地以后,其他的地方就可以采取生物措施,改造成经果林、种中药材,或水保林、种草等等。

中国经济时报:像坡耕地改造,重庆直辖以来投了多少钱?

张崇庆:就我们水土保持这一块,单独用于坡耕地改造大概在两个亿左右。因为涉及到三峡这一块,它比较特殊,坡度比较陡,地块也比较小,零碎,相对于其他省市,它的治理投资就很大。三峡库区的坡耕地改造,一亩地,高的要6000元以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22日

[em02][em02]

发表于 2004-9-22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楼主| 发表于 2004-9-23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云阳旧城6000居民为避滑坡开始搬迁

  新华网 01-06-2003 新华网重庆6月1日电(记者李永文) 从6月1日起,重庆云阳县为避免地质灾害,对位于旧县城五峰山滑坡地带的6000多名居民,实施避险搬迁。

  据介绍,云阳县老县城背后的五峰山上有一个几年前复活的古滑坡——五峰山滑坡。县里的干部介绍,在五峰山滑坡下面,还叠压着另外一个更大的滑坡——城西滑坡,这个滑坡被列为三峡库区四大滑坡体之一。

  此次避险搬迁安置的范围涉及旧县城5个居委会、48个单位、2000多户家庭6000多人。避险搬迁安置区纳入新县城总体规划管理,居民建房实行联户建房制,享受移民联户自建政策。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23日

[em02][em02][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4-9-23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建虎跳峡和长江第一湾大坝对流域的社会、文化影响

中国青年报 19-09-2004  在虎跳峡和长江第一湾梯级大坝的规划中,金沙江江水将淹至迪庆藏族自治州奔子栏附近,淹没区涉及丽江县龙蟠乡、石鼓镇、巨甸镇,中甸县虎跳峡镇、金江镇、上江乡、五境乡、尼西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乡,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奔子栏乡等11个乡镇,共10余万地方世居民众,这一段流域河谷坝子都将被淹没,淹没耕地将近20万亩。

  修建虎跳峡和长江第一湾大坝对带来对该区段流域巨大的社会冲击和文化毁灭,在很多方面是致命的。

  金沙江河谷两岸分散着一个个冲积扇坝子,田地平坦肥沃,人口相对密集,民众安居乐业,并不需要进行所谓的“移民扶贫”。整个沿江一带的将近20万亩农田是丽江市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粮食主产区,仅中甸一侧金沙江边生产的粮食就足够迪庆州30多万人的消耗,是这两个地州的生命线所系。和以往中国开发水电的移民不同,这一带的移民生活水平高,而在周围是找不到可以与之比拟的迁移地,两相权衡,民众不会接受搬迁指令。

  放眼虎跳峡周边地区,海拔都比金沙江河谷要高很多,一旦向当地高海拔地区搬迁,将会破坏原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而这些金沙江精于河谷农耕的移民也会由于生计转换的无法适应而彻底处于贫困境地,不但生产、生活条件要大大降低,对一些老弱来讲,移迁到外地后连生存下来都是一种奢望。早在1997年,中甸县金江镇吾竹村因外地资本开发铅锌矿导致全村水源污染,民众于5月13日聚在一起,拥进乡政府把赵宏乡长捆了。此事后来虽得到妥善解决,但中甸政界至今仍心有余悸。

  可以肯定,这次在虎跳峡和第一湾筑坝一事如继续下去,流域民众在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只能采取激烈手段来对抗水电开发公司,重新产生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为了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应该适时采取合理措施,充分讨论虎跳峡、长江第一湾大坝建设的可行性。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虎跳峡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科学、公开地对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价。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前,虎跳峡电站项目不能匆匆上马。

  长江第一湾-虎跳峡流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南诏、吐蕃修毁铁索桥、蒙古跨革囊渡江,丽江木氏土司屯戍征战,红军长征过境,这一切都将随大坝的建成而永远失去其物质依附和想象。沿江地区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驿线,在历史上连接了内地与西藏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是两者之间的原生性纽带,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贡献了自己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且至今仍在积极地发挥着。纳西、傈僳、藏、白、彝、苗、汉等多种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各种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风俗,其独特性和文化共享性均十分明显。在流域生活的多种民族有着共同的普世价值,又保留自己的认同和文化传承的社区图景,对中国乃至世界上处理民族矛盾和冲突有着独特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在整个河谷地区,大量的古代石棺墓及火葬墓群、岩画碑刻、文物古迹尚未进行过发掘普查,它们多分布于沿江平地。另外,在石鼓、巨甸等古镇和车轴、吾竹、茨科、新隆等古村落,建筑格局保存完好,文化积淀非常丰厚。一旦建坝,所有这些文化遗存几乎都将淹没在滔滔江水之下,造成不可替代的损失。

  总的来说,对涉及这样一件沿江流域10余万民众生产生活的大事,有关部门应该及早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6月22日下发的《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决定,把社区涉及的公共项目公开化、透明化。要切实注意保障基层民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有关部门应该把一切有关水坝的事实告诉群众,包括现在是怎样一种运作方式,尤其是负面的影响,要有更多的时间去讨论。

  最终决定是否修建大坝的应该是生活在金沙江沿岸的各民族民众。地方民众要和电力公司进行平等对话,在知情、没有压制和利诱的情况下商谈,因为地方民众在对话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而现在,他们的声音一点也听不到,现在的声音都是那些受益群体,地方民众还都蒙在鼓里,完完全全没有参与进来。甚至在前不久,已经有人来虎跳峡附近堪测地形,丈量农户房屋面积,但还是没有一个说法。这样显然违背中央关于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精神,必须得到尽快的纠正。

点评:长江在呻吟!我们的母亲河在呻吟!长江正在变成第二条黄河,长江灾难正冲破法律底线,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漠然视之的现实。

罪孽啊,水库先生们依然在摩刀嚯嚯,历史终将把你们推上审判台……

还长江与自然 还长江与人民 还长江与子孙!!!!!! 为保卫母亲河——长江而奋斗!!!!!! YLSDD 2004年9月24日

[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4-9-24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2][em02]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