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fdwcsh

教育的无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谨防家庭教育中的“破坏性批评”

       平时,我们经常能看到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是这样子的:
       其一,贴标签式的批评。比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家长内心极度地愤怒和不满:“你真是个笨蛋!”“你这样下去,永远都不会有出息的。”“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你每次考试都一塌糊涂,你还要不要脸?”表面上看,这些严厉的批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知荣明耻、一鼓作气,取得优异成绩,但其教育的效果却和父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其二,暴力式的批评。家长只看重分数,唯分数说话。为了提高孩子的分数,家长还时常采取暴力式的批评方式,动辄以“学习不好,不许休息,不许吃饭,不许玩”相要挟;行为上则拳脚相加,以威慑力来批评教育孩子。
       其三,盲目攀比式的批评。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己的孩子聪明、优秀。不管自家孩子多么努力,总是捞不到半句好话。他们总是说:“你看某某家的孩子,人家为什么能考那么好?“别人能考第一,你为什么就不能?”父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无与伦比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只看到孩子的不好,只关注别人孩子的优秀,会使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变得冷淡,无形中便会滋生隔阂与不信任。
       其四,苦口婆心式的批评。有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只要你学习成绩优秀,只要你听话,爸妈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愿意,受再大的委屈都值得。而你……” “你怎么就不能争口气呢?每次都让爸妈这么失望。”给孩子讲道理固然可行,但是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超过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便会使孩子产生愧疚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和焦虑。
家长的这些表现,我们将它统称为“破坏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的弊端
       1.使得孩子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困境,丧失自信心。
       儿童心理学家乔治·欧维尔认为:“孩子没有足够的经验来使他对于自己的判断有信心。他往往会接受所有大人告诉他的话,并以一种最具有幻想的方式,相信他周围大人具有的知识和权力。”孩子经常受到父母消极否定的批评,得不到半点的肯定与鼓励,便会对自己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想法。这些消极想法在孩子的心里作祟,慢慢地,孩子对生活和学习便失去信心,造成不良的心理偏差,接受自己不如别人、学习不行的事实,萌生焦虑、不安、自卑的情绪。
       2.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与信任。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与认可。如果父母在批评教育过程中,总是夸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对自家孩子予以否定,孩子便对亲情产生动摇,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孩子的怀疑与猜测,会给自己幼小的心灵带来强烈的挫败感,进而产生不安、愤怒的心理情绪,进而对亲情、对父母的爱变得无动于衷、冷漠无情。
       3.增加孩子学习的压力,使孩子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恐惧和愧疚。
成长在暴力式批评的家庭,孩子整天都会提心吊胆的。每当犯了错误,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总莫名地胆怯、恐惧、慌张;孩子成天心存愧疚,觉得自己亏欠父母的太多,而自己却无从报答。恐惧、愧疚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他们会把学习和生活当成烦琐的任务、沉重的负担,从意识里认为学习、生活是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他们只是在很痛苦地替父母完成。
       期中考试成绩刚刚出来,小明的妈妈迫不及待地问孩子:“考了多少分了?在班上排第几名啊?跟成成比怎么样?”一连串的问题让小明非常压抑,他这次考试属于发挥正常,在班上的排名仍然是中等偏下,成成是妈妈单位同事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跟成成比是妈妈的一个心结,也一直是小明的一个噩梦,一个无法超越的噩梦。就像往常一样,妈妈在得到答复之后,开始了第二个程序——数落和责骂:“你就是这点能耐,连一个成成都比不过,你今后还怎么在社会上混。人要脸树要皮,成成是人你也是人,你怎么就这么蠢,就不能够超过别人一次呢?每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你,就不能给我长个脸,你太让我失望了,你看你,考不过人家也没有一个羞愧的样子,长大了也根本指望不了你会有什么出息,我还能有什么指望哦!”
       在中国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没有建设性的意见,一味地指责;对错误进行反复的、连续性的批评;态度粗暴、言语苛刻、讽刺嘲笑,伤害伤害孩子的自尊、对其改正错误起着阻碍和破坏性作用的批评。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你说我不行,我就不行”。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避免“破坏性批评”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1.找出问题的症结,采取科学有效的批评方式。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该深究其内在的根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的发生?是知识点不懂,是解题方法不对,还是孩子的态度不端正?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恰到好处。父母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做是错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明白错误带来的不良影响与后果,只有采取科学的批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真正接受意见与批评,并将其认真践行于生活学习中。
       2.变“破坏性批评”为积极激励。
父母不要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耿耿于怀。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积极采取办给予解决,并通过语言和行动上的激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希望,对生活与学习更加富有激情。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信心,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享受亲情的温暖、感受学习的乐趣。
       3.换位思考,让严厉的批评成为爱的教育。
建议父母在批评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角度来考虑、分析。做父母的不妨试想,如果整天有人逼着要你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要成为亿万富翁,你的心里有何感受?同样,父母用遥不可及的目标来要求子女,孩子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当父母用暴力的语言训斥孩子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被批评的孩子,你会有何反应?你会欣然接受并改正吗?多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喜欢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我,什么样的方式我会接受,什么样的批评能真正起到教育的良效。”父母设身处地以一个孩子的角色来设计批评的内容和方式时,那些严厉的批评就会变为充满爱的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13-2-24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识是踩油门,批评是踩刹车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赏识,赏识是人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途径,可以说赏识教育是培养、诱导一个学生走向理想之路的金钥匙。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赏识他的学生。
      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达·芬奇,他的成功是从画蛋开始的。而他画的第一个鸡蛋虽然说什么也不像,但他拿给他的老师看时,他的老师不是一味地否认,而是像拿到了一件稀世之宝大加赞赏,称赞他画的不错,有画画的天赋,将来定会成大器,尔后又指出了画的不足,  让他认真观察鸡蛋的特点,就这样,由于达·芬奇第一次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成功的种子,由于他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世界上的著名绘画大师。试想,如果老师看到了达·芬奇的第一幅画时,不是赞赏,而是横加指责,那么会有后来的绘画大师吗?其实很多的天才,都是被人们扼杀在摇篮里了。
      郭小琳是班级的一名后进生,作业不是数量不够,就是乱七八糟,检测成绩班中倒数一二名。通过观察,老师发现找到了郭小琳学习差的原因,她素质并不是很差,是学习态度以及自卑心理造成的。
      老师对郭小琳采取了赏识教育的方式,拿出作业本,找到书写工整的地方,欣赏地说:“你看这些字写的多好看,后面的如果也像这样,该有多好,老师相信你以后能从始至终都写好的。”她露出了惭愧又充满信心的表情。随后我又表扬了书写进步大的同学,她是首当人选。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她,她发亮的眼睛看着我,我会用微笑向她示意,她欲言又止,我会鼓励她大胆把话讲,发言后我总会附上欣赏与鼓励,课堂上能够看到她高举的小手了,耳目一新的发言,让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了,课间她不在独处了,座位边也围上了同学,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郭小琳进步了,是尊重与赏识开启了她的内驱力。儿童幼小的心灵是十分脆弱的,任何打击都会使它畏畏缩缩,自卑自怜。而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却能让它充溢向上的力量。赏识,是唤醒学生自我价值的号角;赏识,是开启学生奋斗之心的钥匙;赏识,是滋润学生灵魂的雨露;赏识,还是使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法宝。
      卡耐基曾发现小小的人性弱点,并指出“批评只能让人不做什么,不能让人做什么!批评是踩刹车,赏识是踩油门。 孩子越批评缺点越多;孩子越表扬优点越多。会欣赏孩子的是最幸福的;被人欣赏的孩子是最快乐的。任何人都不喜欢批评,批评于事无补。尤其是一些破坏性的批评非但不能教育好孩子,还会产生糟糕的结果。例如带有人身攻击的批评,增加孩子内疚感的批评,这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当然,我们不是不批评,不过批评也有艺术,批评孩子是为了防止再次犯同样错误,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言辞要适度并有针对性,也要注意态度和次数,更不能讽刺和挖苦。
       那么家长应该赏识孩子的那些方面呢?成绩好了当然要表扬,更重要的是赏识孩子那些为了学好而做的努力,如:重视问题,喜欢关联有时甚至是胡思乱想,这些只要处理得当,都有助于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下次我们先说下一个与重视问题相关的教育理念,“基于问题的学习”.

发表于 2013-2-2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人们的无奈啊!

ijjnews.com/channel/20121211/n2834114055.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于问题的学习

    问题是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
,当然,基于问题学习并不是为了问题而设置问题的,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各种能力等。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可能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听过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韦伯的人打算与百万富翁杰米订一份合同,他将在一个月中每天给杰米10万元, 而杰米第一天只需给他一分钱,第二天给他二分钱,以后每天给他的钱数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一听,欣喜若狂,当场签了合同。大家想一想杰米果真能赚到很多的吗?题目一出,同学们议论纷纷,绝大部分同学凭直觉断定杰米能赚到很多钱。他们认为韦伯每天给他10万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值。此时我话锋一转,恰恰是韦伯赚了很多钱,杰米破产了。韦伯给杰米300万元,而杰米要给韦伯约10737418.23元(一千多万元)。同学们感到很惊奇、很兴奋,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我趁势引导他们得到具体的和式1+2+2^2+....+2^29,问题便转化为求和式的值,很自然地大家对探究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了极大地兴趣。
       所以说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因为问题意识的存在,就会激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了,学生就要仔细的分析,准确的定位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这就必须查找资料获取知识;接下来根据所获得的知识,讨论如何用什么方法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就需要反复循环地产生学习议题、查找资料,讨论问题,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这整个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 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心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产生困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作业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敢于提出问题。
2. 定位问题
      问题的的提出才是学习过程的开始,同时也是进行深一步研究的前提。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应该首先对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梳理出问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把握问题的脉络,定位问题的方向。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准确的定位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
3. 查找资料
      一旦问题确定,学生就需要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然后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这也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主题和要求。这一过程的成果取决于学生个人查找资料的能力,学生需要完全发挥自己主人翁的身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对学生来说就是查找教学内容。
4. 解决问题
      学生在搜集到一定的资料,掌握了基本的解题知识后,接下来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创性,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如果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就需要反复循环地产生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交流并讨论,不断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所获知识,最后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实现问题的解答。
5. 反思问题
      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过程的结束,学生在解决一道题之后,应该回过头再分析整个解题过程,并能根据所用到的知识点发现相关联的一些题目,予以解答,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点的掌握加以巩固。
6. 总结归纳
      但我们要注意,如果完全打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全从解决实际问题而组织知识,又可能导致另外一个极端,即所获知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另外围绕某一知识而出现的各问题之间的关系松散、零碎,各问题之间繁杂而无前后系统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养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将知识点整理系统化,才能有更高的飞跃,俗话说的好“有总结就有提高”。
      孩子的课后学习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基本上每天都有的行为,学习问题经常会有。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对待问题的习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行为每天都在做,那么21天到三个月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习惯,学生中学期间是智力快速发展阶段,中学2千多天的课后学习,会形成一批问题处理习惯,注重总结归纳是好习惯,抄作业就是坏习惯,实际上,习惯就是能力,会伴随终身,并有可能影响人的命运。近年来出现的智能家教技术,体现了让学生 “基于问题学习”的理念,能从孩子问的“活题”出发,引导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在做题后进行总结归纳,长期使用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个人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问题是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动力发自内心,所以学习的效率高于被动学习,若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并处理,孩子就能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问题反思”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升华,最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家长应该赏识孩子的那些方面呢?成绩好了当然要表扬,更重要的是赏识孩子那些为了学好而做的努力,如:重视问题,喜欢关联有时甚至是胡思乱想,这些只要处理得当,都有助于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下次我们先说下一个与重视问题相关的教育理念,“基于问题的学习”
      那么家长应该赏识孩子的那些方面呢?成绩好了当然要表扬,更重要的是赏识孩子那些为了学好而做的努力,如:重视问题,喜欢关联有时甚至是胡思乱想,这些只要处理得当,都有助于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下次我们先说下一个与重视问题相关的教育理念,“基于问题的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课堂听课
      
      中学时代是人生打基础的时代。九层高台,起于垒土。中学生将来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有所建树,就看中学阶段打下的基础如何。而这基础,正是从六年共计八千六百四十节课中“垒”起来的。
  因此,课堂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最可宝贵的了。有人说:“中学生不把上课作为学习的中心环节来抓,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话可谓再恰当不过了。
      本章侧重从听课的着力点、听课的基本要素等方面谈谈听课能力的训练。
听课的着力点在哪里
      听课是为了学到知识。但是,是不是知识听懂了,就算课听好了呢?应该说,听懂是最起码的要求。也就是说,能理解老师讲的,更好的就是能将老师讲的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个知识体系与老师的知识体系可能有差距,学的越好,这个差距越小,对于优秀的中学生应当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课堂上,不仅向老师学习具体的知识,还要学老师的科学思维,摸清老师讲课的思路。
  思路,是思考问题的具体线索。摸清老师讲课的思路,是要把老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搞清楚。学习老师是如何进行周密的科学思考的,通过提高自己的系统思维能力,来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1979年全国理科高考第一名的应自强同学就是一位善于理清老师讲课思路的学生。他在中学时,物理课超前学习许多,学习成绩优异。经过考查,学校认为他完全可以不用跟班上物理课。
  但是,应自强依旧坚持上物理课,在课堂上仍旧全神贯注地听讲。有人说,已经懂了的课程再去听,如同嚼蜡,一点味道也没有。他却说:“虽然老师要讲的知识内容大部分我早已掌握了,但是,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我还没有学到手。我听物理课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跟老师的思维方法作比较,找出我的差距,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讨论一下学会理清思路的方法。
  公式:(a+b)2=a2+2ab+b2,老师为了证明总的面积(a+b)2的大小,把大正方形变成了两个小正方形和两个矩形(见图),分别计算四个图形的面积,再把四个面积加起来,成为一个大正方形。这里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分析综合法。
  分析综合法是最常用的思维方法。老师在讲完全平方式用了这个方法,我们应当在听课时既接受完全平方式这个知识,又接受分析综合法的科学思维,并把这种思维方法应用到其他情况中。
  此外,中学老师讲课时,还常常用到归纳法、演绎法、分类法、比较法、抽象概括法等思维方法;常常用到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逻辑的思维规律。这些思维方法和规律都有专门的书来论述,同学们可以到图书馆借有关的书籍自学。要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也就掌握了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学习老师的思维方法,要求听课的时候会“追”老师。
  湖南省湘潭一中高中一年级学生郭震,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少年班学习了四年,又提前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他的体会是:听课要学会追老师,让自己的思路追着老师的话转。
  郭震同学听课总是全神贯注,他的思维就像一架“电子跟踪器”,一刻也不离开老师的讲话或板书。老师讲到哪里,他就想到哪里。遇到听不懂的地方,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再去问老师。
  他说:“珠子穿成串才好看,学知识也是这样。课堂上,老师讲课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一环不注意,没听懂,就影响下一环,那么课后花双倍的时间也难以补上。所以,在课堂上思想要高度集中,让自己的思路跟着老师的话转。如果上课时不好好听课,而把加倍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课后复习、做作业上,使学习处于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那是直路不走走弯路,自找苦吃。”
  正因为郭震善于听课,他的学习效率就很高。他提前两年从高中毕业跨进了大学校门,又提前一年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这真是效率出时间,会听课、听好课,为郭震节省了三年的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的主要问题
  孩子的学习主要有课堂听讲和课后学习两部分。课堂听讲主要是学习老师讲授的新知识,课后学习又包括课后复习、做题及总结归纳等。
  做题的目的就是检验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会做题是理解了课堂讲解的内容,不会做是没理解,不理解就等于把知识还给了老师;如果综合题和难题会做,说明已经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或者说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是教师的“ 一言堂”、“ 满堂灌”。
   “满堂灌”上课铃响,字词句章,不问效果,不启不发,一个程式,不授以法,先生清嗓。自演自讲;死套文章,不教以方。口若悬河,有如慕雨,有如镇鸭,洒洒洋洋,嚼烂喂养,倾盆而降,一装再装,讲法一样,学生遭殃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整堂课上采取“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与教师基本没有“互动”,很难达到对孩子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这无疑对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是很不利的。
   课后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主要包括做作业、做练习,思考问题、解决学习问题等,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续,是孩子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老师在讲台上讲的,都是虚的,学生自己做的,才是实的。孩子的能力也应该是以做的能力为主。
      课后学习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基本上每天都有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习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行为每天都在做,那么21天到三个月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习惯,所以学生的十几年,四五千天的课后学习会形成一批习惯,这些习惯不是好习惯就是坏习惯比如,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注重总结归纳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习惯。有了好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相反,没有好的习惯成绩就不会太好,好的习惯多,能力自然强。
    现有的课后现状是孩子经常要完成做不完的海量的作业!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孩子的课后作业只是注重了“量大”,这只能造成孩子学习负担沉重,能做完作业已经都很是吃力了,更不要说作业的质量了。孩子的课后时间也全都花在了完成作业上,已经没有时间来思考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这样的课后作业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也是很不利的。
    传统的“满堂灌”教法与教育的大环境是不无关系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孩子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过分看重成绩,一味地追求高分,过分的追求升学率,忽视了知识点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其中能力培养也应该是个性化培养,需根剧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但是现在的教育还远远做不到如此。  
   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都忽视了对孩子能力以及做事的好习惯的培养,这与教育的目的是背离的,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对孩子系统能力的培养以及做事的好习惯的培养,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初中是培养系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孩子系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家长、老师应该与孩子,尤其是初中的孩子多沟通,积极的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养成做事的好习惯,提升孩子的系统能力。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做事的好习惯得到了培养,孩子的未来也就会如家长所愿有所成就,成为社会栋梁。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方法预习

       刘林同学,19岁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总结自己学习经验、谈到在高一期间的一堂化学课时,他说:那一节课才使我明白,预习要讲究方法。原来,刘林考上高中之后,认为暑假可以轻松轻松,所以一天书也没看。开学之后,有一次化学课上离子反应一节,老师讲:在初中化学里,我们已经学过了,电解质溶解于水就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两句话虽然不长,可是一连出现了电解质、电离、离子等概念。刘林一个暑假没看书,学过的化学课程忘记了许多,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了,感到茫无头绪,跟不上老师的速度,听得非常吃力。刘林说:结果,一步落下,步步都跟不上。那节课直弄得我心烦意乱,毫无效果。如果我预习的时候把这三个概念搞明白,不就会很好地听课了嘛。
还有一位同学学习很认真,但总感到学起来比较吃力,老觉得老师讲得太快,自己跟不上。课后花了许多时间去补,还是难以见效。老师对他说:“你在学习上缺少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所以,听课被动,只有招架之功,即使课后花大量时间去弥补,仍无济于事。这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以后,坚持认真预习,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不久成了班上名列前茅的优等生。
       日本学习方法研究会会长石川勤先生说:“所谓预习,也就是在上课以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
1.要挤时间预习
       由于中学生的功课压力大,所以学生在每次上课前,不见得有时间预习功课。万一老师讲得太快,自己可能因此而无法吸收,心里难免会有些不安。然而谁说预习工作一定要在前一晚完成呢? 如果能善于利用每一分钟,上课前短暂的五分钟也是绝好的时间

2.
预习要提前
       许多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学生,即使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活动方面,却仍然能保持班上一、二的名次,究竟是何故?相反地,有些同学整日埋首于书堆也不见成绩好转。他们之间存在这什么差异呢? 其实,社会活动多的学生也一样要花时间读书,很可能他们比其他同学更了解上课流程,为了能收获双倍以上的读书效益,往往在预习方面阅读得十分彻底。至少,在三个星期前就有事先预习的习惯,如此才能稳定地保持良好的成绩。怎样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总的来说,预习可以先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预习就是在看的过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难,哪些地方觉得有问题。至于具体的步骤应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2)、思考: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首先,预习中要了解新内容中有用到了哪些是以前学过的知识(从系统的角度讲就是要思考新知识是整个系统中哪一步分内容的延续),哪些是新知识,有没有用到知识体系中共性的规律,有没有共性的问题,还是个性的问题等,如果以前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还需要复习一下,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
       3)、做笔记:在前面阅读、思考的两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课后做作业的重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课后做作业的重要性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毕业,究竟做过多少作业?如果统计一下的话,那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做了那么多作业,我们的学生是否清楚做作业的真正目的呢?我看不尽然,有的学生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有的则只是为逃避批评或图个表扬,这些学生做作业的任务观点很强。经常看到,有的学生一下课就拼命赶着作业;做不出来时,手忙脚乱地查书,查不到,心里就烦,就发脾气;有的则干脆抄袭别人的作业;而更多的则是与同学对答案,他们共同特点是急于求成。
      如果一个学生把做作业看成是应付家长和老师而不得不进行的苦差事,因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迫性的学习,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更不用说从中得到什么乐趣了。
       陈新荣是一个学习认真的孩子,上初中之后,语文英语成绩还不错,就是数学成绩较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请家长说他完不成作业,父母为此也费了不少心,一开始是哄着、骗着,如快一点做完作业,就给他买好吃的、好玩的,当时还管用的,后来(不到两周) 就不管用了。之后父母又打着、骂着强迫让他完成作业,可是他就会发脾气,甚至要离家出走,不要再上学了……放学回家的作业竟然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线。期终考试的成绩自然让父母失望,孩子难受,唉——真是头痛!
      其实做作业有两个很重要的目的,一是用来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经过课堂上的学习之后,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了?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另一个目的后面说。
      陈新荣在做数学作业时可以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每次的课程都积累了一点问题,但学习中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知识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基础没打好,后面的知识就学不好。比如,代数中化简如果没学好,后面的方程、方程组都学不好,因为方程、方程组的学习是建立在学好代数化简的基础之上的。
       问题积累多了,听课就会听不懂了,越不懂,就越没兴趣了。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进而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考试中成绩的下降,又会影响学习信心,对学习产生反抗或冷漠的态度,造成恶性循环。问题积累从小的方面来看是一道题、一个知识点的问题,但积累多了,就成了大问题,也就成了一个关系到孩子将来前途的一个大问题,一定要重视解决。
      真正懂没懂,记住没有,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如果作业很顺利,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相反,则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调整。有的学生在回忆考试失败的教训时说,自以为知识已经学懂了,作业可以不做或少做了,因此经常少做作业,甚至不做作业,对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缺乏验证和了解,一味地盲目乐观,结果在考试时,就一败涂地。
       做作业的第二个目的是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作业,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一些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摸出老师的出题规律,这并非夸张,因为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下面举两个实际的例子:
       江幸幸是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她非常善于摸出题的规律。江幸幸的数学老师很有经验,大家都很敬佩他。幸幸发现,学校里数学测验,每一次都是他出的试题。他出的题目既没有超越你学的课本范围,可你不急出几身汗来,也别想把题全解答出来。幸幸就奇怪了,她想:“自己学过的东西,怎么一到考试就作起难来呢?这里面肯定有大学问。”
       江幸幸专门到那位数学老师家里,请老师根据当前所学的新课,出几道题做。只见老师拿出课本,翻翻这一课,看看那一课,思考了一阵,就拟了几道题。江幸幸问:“老师,你出一道题,为什么还要翻几节课的书呢?”
       老师说:“出题目,就是要把各节课的实质性的东西集中在一个题目上,才能考出学生的水平来。”江幸幸恍然大悟。从这以后,幸幸不再满足于做习题,而是把学过的课程一节一节地连贯起来思考,从中找出重点,并牢牢记住。这样做,就把那些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变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就像看到一个个机器零件,脑海里马上就有了一部机器整体形象一样。所以,幸幸每次考数学,都做得特别快,考分也很高。高考考数学时,她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解完了全部习题。
       科大第二期少年班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王凯宁,则把探讨出题看作是探求知识的手段。他说:“做习题,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做习题而做习题,要注意探求知识。做题时我时常想,这道题,出题人是怎么出出来的呢?” 他发现,很多题之间都有联系,并渐 渐地找出一些规律。原来,一道简单的题,改头换面,就变成了一道难道,而规律却是一样。后来,王凯宁就练习自己出一些题。他说:“这样做,花的时间要比做题多得多。但是,印象却特别深刻。即使一年以后,还会记忆犹新。”
     出题,从来都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任务就是解题。但是像江幸幸、王凯宁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生,高手摘星。他们不满足于前台的表演,偏要深入到后台去探个真实。顺藤摸瓜,寻根求源,使他们得以站在比一般同学更高的阶梯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绩好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赞成这种钻研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并且相信,他们能做到的,别的同学经过训练也能够做到。
      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搞清了容易混淆的概念,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公式的变换运用也更加灵活。可以说做作业实际上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此外,做作业还可使知识不断地得到巩固,因为学到的知识,用得越多,保持得就越持久。
       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学会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而且通过思考锻炼了总结归纳的抽象思维能力,重视自己问题的内省习惯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使孩子的系统思维能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最后说说总结归纳,有些优秀学生做题数量并不是很多,其奥秘是他们在做作业中善于从概念出发及时总结与抽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做一道题相当于一般人做了很多道题。这样一来他们做的题目少,但是能力却提高了。例如关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通过做作业,可以总结出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有四种: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掌握每种方法之后,各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都不是问题了;融会贯通之后,也可以将这些方法纳入到整个解方程的体系,包括解方程组、解对数方程、指数方程等等。
      因此,要想学得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要先弄懂原理,然后再多做练习,这样功夫就不会白下。练习做多了,各种情况见多了,就能见多识广,熟能生巧。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古如此。

      下次我们来谈谈学习方法中的总结归纳。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方法之总结归纳

        老师经常说:“有总结才会有提高!”。优秀学生的学习奥秘就是在做题中善于总结和归纳,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一道题相当于其他人做了多道题。
        
      总结归纳是每年高考状元经验总结中经常提及的法宝
        
        99
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琰恺, 在分享自己学习经验时就提到:
      
         
我高中时没有做过参考书,但是我花在习题上的时间并不少。在作题时同时还在思考,总结概念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题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平时我做题比较慢,但到考试时由于有平时的积累就可以提高速度。虽然我做的题量不多,但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2
徐州中考状元甄现宗在分享自己数学学习经验时提到:
        
       平日学习数学要好好看书,第一要务就是书上的定义和概念,这是做题的前提。做题时要学会用心,保持沉静的心态,分析题目,搞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哪怕一天只做一道题,如果能认真思考,用心分析,这也是值得的。总之不要怕时间不够,与其浮光掠影地做10道题不如入木三分地总结一道题
        
      北京中考状元陆璐,在分享学习经验时同样提到:
        
      没有必要搞“题海战术”,
但是也不能不做题,重要的是要在做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所谓总结归纳即是要在做题后总结解题思路,思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升解题思路,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思考是最关键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意思
总结归纳的习惯不像认真听讲和勤学好问为大家所熟知,是一般学生容易忽略的,但它确是学习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总结归纳属抽象思维范畴,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初中阶段逐步发展,到了高中阶段趋于完善,这是孩子这个阶段智力发展的特点。同时总结归纳能够高效地帮助孩子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孩子的系统思维能力。
        在初中阶段如果能经常性地做总结归纳利用好抽象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学习上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利用不好成绩就会原地踏步,当然做好总结归纳也是需要训练的,近期出现的智能家教技术让题题都有总结归纳,能够提升孩子总结归纳的训练效果,长期使用还能帮助孩子养成总结归纳的良好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明天来谈一下,初中阶段是孩子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中是孩子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学习特点: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简单,学科也相对简化,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基础课程;初中阶段的学科门类大幅增加,学习难度增加
      
       学生独立性发展特点:
独立性逐渐增强
         1.婴儿阶段:完全依赖父母,包括吃喝拉撒睡
         2.幼儿阶段:在吃喝、穿、大小便方面,父母有意识培养孩子独立性并形成好习惯;
         3.小学阶段:吃喝拉撒睡等生活方面的习惯基本成型,有些孩子形成了好习惯,有些由于溺爱等因素形成了坏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在培养中,因        智力发展不成熟,大部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听从父母的安排;
         4.初中阶段:孩子独立意识高涨,大部分有逆反行为,逻辑和抽象思维等高级智力因素快速发展,各方面能力逐渐增强,但不均衡,学习处于半自觉状态为主;
         5 高中阶段:智力发展基本成熟,自觉性提高,独立性回归正常。
       结论:初中是特殊阶段,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起点,也是一生中最逆反的阶段。孩子渴望从被包办、被领导中走向独立,该独立事的想独立,不该独立的事也想独立,独立过了头,造成家长不适应,老师不适应,各类矛盾增多。

智力发展特点
         1 小学生智力发展特点:
      基本的智力因素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
         2 初中生智力发展特点:
      高级智力因素快速发展,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内省,这些发展使系统性思维的发展有了可能;
         3 高中生智力发展特点:
      智力发展基本成熟。
        结论:初中仍是特殊阶段,孩子智力发展初步走向成熟,有了独立、系统思考各类问题的基本智力基础,是自主学习、系统化思考等完整的思维习惯与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加上独立性增强,部分世界观初步形成,做事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形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这一阶段的兴趣点和学习工作习惯经常能影响孩子将来就业的选择,甚至影响一生。如果这些能力没有很好地用在学习上,也会体现在其他方面并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兴趣,如一些游戏王和孩子王。
         家长:初中是转折点,在这个阶段孩子有了一定独立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和自己不成熟的世界观。由于孩子逆反心理的存在加上自身的认识和方法的不足,家长常常束手无措,甚至处理不当,起副作用,更谈不上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家长角色:家长的角色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增强而变化,
小时候全管,初中经常是难管,高中相对好管。
         1 婴儿阶段:完全包办孩子的吃喝拉撒睡;
         2 幼儿阶段:在吃喝、穿、大小便方面,父母非常注意孩子习惯的培养,注意简单算术、背诵等教育内容;
         3 小学阶段:孩子独立性不强,基本听话,家长完成了对孩子第一阶段生活习惯和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与孩子形成了一套管理与被管理的习惯;
         4 初中阶段:孩子学习压力增大,智力快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独立意识高涨,伴随的逆反行为挑战小学阶段形成的管理与被管理习惯,孩子与家长冲突次数与级别增加。在此阶段,家长既要管理孩子将能力用于好的方面,又要培养孩子养成总结归纳、自省、系统化思维等好的思维习惯。对此,许多家长无能为力,放任自流。
         5 高中阶段: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习惯逐步成型,逆反逐渐消失,家长对孩子的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相对好管。
       结论:在初中阶段,家长应该从包办与强势领导转向领导、帮助、合理疏导与需商量着来。在孩子的逆反期,很多家长不适应,处理得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经常会感觉自己出力不讨好。
       结论:初中很关键
       初中阶段,孩子的智力高速发展,独立意识高涨,中学整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正好成为训练孩子独立思考、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好工具。孩子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体系,而且要培养系统性的独立思维能力。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系统性思维能力从初中阶段开始形成,如果此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完善和提高,成绩也会随之提高,孩子就会得到家长、老师及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提高,成长空间也就会更广阔。
      如果孩子的系统性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很好地用在学习上,也会体现在其他方面并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兴趣,如一些游戏王和孩子王。当然,大部分这样的兴趣爱好都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限制和打压。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孩子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跟上了学习;一部分孩子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受到限制且兴趣爱好耽误了学习,而陷入了迷茫,甚至自暴自弃,进一步的能力训练也就谈不上了;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逆反,在原兴趣爱好中不能自拔,有些甚至走向社会的反面。

      接下来谈一谈多媒体教学的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媒体教学的好处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课堂中有四大优势。




      第一,鲜活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表现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地促进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所以为了改变这些不足,在教学中给学生以鲜活的感性材料是很重要的,学生能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容易理解。比如在教《两只小狮子》一课,其中一词懒洋洋让学生去理解,学生没看到画面之前会说很懒”“懒得很等笼统的词语来表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他们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当看过画面之后,再让他们去说,他们会说躺在地上什么也不干”“躺在地上,跷着腿,摇着尾巴,什么也不干等等。他们会用更丰富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理解的词意,再让学生去演一演,他们会学着画面上的小狮子,跷着腿,哼着调,把小小狮子的懒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还有的学生自己创造出更好的语言和动作,他边摇头晃脑边说:嗯!今天天气真好呀,晒晒太阳多舒服呀。就这样,他们轻轻松松地就化难为易了。学生对听故事,看动画兴趣十足,把学习材料变成动画,那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当学生尽情地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美妙声光变幻后,再捧起书本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内容,肯定能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第二,突出的视听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教学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了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体会感情,在朗读时,自己充分利用多媒体画面,指导学生朗读。再如教《两只小狮子》一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狮子妈妈的神态、动作,然后结合生活中自己妈妈说话的语气,想象地读一读,最后听听画面中的配音,将自己的语气和配音进行比较之后,教师再指导、鼓励学生个别读、跟读、小组赛读等,多读几遍之后,学生进入了情境,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来了。   
      课文内容不同,运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同。在写景、写情的文章中,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一段适合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加上范读时慢时快、时轻时重的节奏,让学生从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之中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范读后,鼓励学生谁读得好就给谁配音。学生听了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


      第三,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我在教《乌鸦和狐狸》一课时,问学生:狐狸馋得直流口水,这里的直流一词,你怎么理解。一学生答:就是一直流的意思。老师点击鼠标,出现了狐狸流口水的画面,又问:谁还有不同想法?一学生又答:就是不停地在流。另一学生边看画面边站起来说:我觉得就像没有扭紧的水龙头在哗哗地流。老师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可见,学生能有此丰富的想象,和多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画面是分不开的。
        第四,有趣的人机互动,让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有效的人机互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总之,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丰富的人机互动,形象生动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教学的好工具。

       接下来介绍先进的教育技术。

发表于 2013-3-5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帖子,长点人气。不错!

发表于 2013-3-5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示,留言为先。。。

发表于 2013-3-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帖子,长点人气。不错!

发表于 2013-3-5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示,留言为先。。。

发表于 2013-3-5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帖子,长点人气。不错!

发表于 2013-3-5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示,留言为先。。。

发表于 2013-3-5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帖子,长点人气。不错!

发表于 2013-3-5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示,留言为先。。。

发表于 2013-3-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帖子,长点人气。不错!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