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做作业的重要性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毕业,究竟做过多少作业?如果统计一下的话,那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做了那么多作业,我们的学生是否清楚做作业的真正目的呢?我看不尽然,有的学生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有的则只是为逃避批评或图个表扬,这些学生做作业的任务观点很强。经常看到,有的学生一下课就拼命赶着作业;做不出来时,手忙脚乱地查书,查不到,心里就烦,就发脾气;有的则干脆抄袭别人的作业;而更多的则是与同学对答案,他们共同特点是急于求成。
如果一个学生把做作业看成是应付家长和老师而不得不进行的苦差事,因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迫性的学习,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更不用说从中得到什么乐趣了。
陈新荣是一个学习认真的孩子,上初中之后,语文英语成绩还不错,就是数学成绩较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请家长说他完不成作业,父母为此也费了不少心,一开始是哄着、骗着,如快一点做完作业,就给他买好吃的、好玩的,当时还管用的,后来(不到两周) 就不管用了。之后父母又打着、骂着强迫让他完成作业,可是他就会发脾气,甚至要离家出走,不要再上学了……放学回家的作业竟然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线。期终考试的成绩自然让父母失望,孩子难受,唉——真是头痛!
其实做作业有两个很重要的目的,一是用来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经过课堂上的学习之后,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了?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另一个目的后面说。
陈新荣在做数学作业时可以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每次的课程都积累了一点问题,但学习中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知识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基础没打好,后面的知识就学不好。比如,代数中化简如果没学好,后面的方程、方程组都学不好,因为方程、方程组的学习是建立在学好代数化简的基础之上的。
问题积累多了,听课就会听不懂了,越不懂,就越没兴趣了。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进而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考试中成绩的下降,又会影响学习信心,对学习产生反抗或冷漠的态度,造成恶性循环。问题积累从小的方面来看是一道题、一个知识点的问题,但积累多了,就成了大问题,也就成了一个关系到孩子将来前途的一个大问题,一定要重视解决。
真正懂没懂,记住没有,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如果作业很顺利,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相反,则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调整。有的学生在回忆考试失败的教训时说,自以为知识已经学懂了,作业可以不做或少做了,因此经常少做作业,甚至不做作业,对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缺乏验证和了解,一味地盲目乐观,结果在考试时,就一败涂地。
做作业的第二个目的是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做作业,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一些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摸出老师的出题规律,这并非夸张,因为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下面举两个实际的例子:
江幸幸是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她非常善于摸出题的规律。江幸幸的数学老师很有经验,大家都很敬佩他。幸幸发现,学校里数学测验,每一次都是他出的试题。他出的题目既没有超越你学的课本范围,可你不急出几身汗来,也别想把题全解答出来。幸幸就奇怪了,她想:“自己学过的东西,怎么一到考试就作起难来呢?这里面肯定有大学问。”
江幸幸专门到那位数学老师家里,请老师根据当前所学的新课,出几道题做。只见老师拿出课本,翻翻这一课,看看那一课,思考了一阵,就拟了几道题。江幸幸问:“老师,你出一道题,为什么还要翻几节课的书呢?”
老师说:“出题目,就是要把各节课的实质性的东西集中在一个题目上,才能考出学生的水平来。”江幸幸恍然大悟。从这以后,幸幸不再满足于做习题,而是把学过的课程一节一节地连贯起来思考,从中找出重点,并牢牢记住。这样做,就把那些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变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就像看到一个个机器零件,脑海里马上就有了一部机器整体形象一样。所以,幸幸每次考数学,都做得特别快,考分也很高。高考考数学时,她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就解完了全部习题。
科大第二期少年班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王凯宁,则把探讨出题看作是探求知识的手段。他说:“做习题,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做习题而做习题,要注意探求知识。做题时我时常想,这道题,出题人是怎么出出来的呢?” 他发现,很多题之间都有联系,并渐 渐地找出一些规律。原来,一道简单的题,改头换面,就变成了一道难道,而规律却是一样。后来,王凯宁就练习自己出一些题。他说:“这样做,花的时间要比做题多得多。但是,印象却特别深刻。即使一年以后,还会记忆犹新。”
出题,从来都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任务就是解题。但是像江幸幸、王凯宁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生,高手摘星。他们不满足于前台的表演,偏要深入到后台去探个真实。顺藤摸瓜,寻根求源,使他们得以站在比一般同学更高的阶梯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绩好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赞成这种钻研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并且相信,他们能做到的,别的同学经过训练也能够做到。
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搞清了容易混淆的概念,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公式的变换运用也更加灵活。可以说做作业实际上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此外,做作业还可使知识不断地得到巩固,因为学到的知识,用得越多,保持得就越持久。
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学会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而且通过思考锻炼了总结归纳的抽象思维能力,重视自己问题的内省习惯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使孩子的系统思维能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最后说说总结归纳,有些优秀学生做题数量并不是很多,其奥秘是他们在做作业中善于从概念出发及时总结与抽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做一道题相当于一般人做了很多道题。这样一来他们做的题目少,但是能力却提高了。例如关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通过做作业,可以总结出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有四种: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掌握每种方法之后,各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都不是问题了;融会贯通之后,也可以将这些方法纳入到整个解方程的体系,包括解方程组、解对数方程、指数方程等等。
因此,要想学得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要先弄懂原理,然后再多做练习,这样功夫就不会白下。练习做多了,各种情况见多了,就能见多识广,熟能生巧。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古如此。
下次我们来谈谈学习方法中的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