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152|评论: 125

《群书治要360》一剂足以令贪官污吏、奸商恶霸弃恶扬善的济世良药。今起,与君共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 《群书治要360》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作者简介: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
——净空法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平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令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货利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发表于 2012-9-22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平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发表于 2012-9-22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书)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发表于 2012-9-22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2-9-2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嘞锅不要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乙、勤俭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9. 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其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藉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丙、惩忿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发表于 2012-9-24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作为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丁、迁善

1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戊、改过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