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姚东

《群书治要360》一剂足以令贪官污吏、奸商恶霸弃恶扬善的济世良药。今起,与君共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47.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而历代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言难,依从阿谀之言易。

发表于 2012-10-3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48.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49. 舜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发表于 2012-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50.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荒乱的君主,喜欢听对自己的美誉之言。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错误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也就来到了;总是听别人对自己的赞誉,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51.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挫伤正直之士的气节,阻碍进谏之臣说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没有人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发表于 2012-11-7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个当官的读过,并行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52.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好药大多苦口难咽,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谏言多数不太动听,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听信唯唯诺诺的媚言而国破身亡。」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药酒作良药」,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杜谗邪
53.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没有审断清楚,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就会颠倒,而巧言善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君主没有不宠幸喜爱自己的人的,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宠幸。所以君主被奸佞小臣所迷惑,而不能罢出他们;忘记了违反自己心意的人对自己有益,不能任用他们。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审断
5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金玉满堂,没有能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56.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得好的策略了;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划又必然会有所混乱。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57.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明的人对人才的取舍,不一定听任大众之言,也不一定非由自己独自裁断,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并以道德规范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58.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发表于 2012-11-2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坚信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10111921159c019de4e92e0ec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59.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仇,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带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而好大喜功,智慧浅薄而专权自用;喜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以放纵怠慢习气为乐而鄙视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罚罪诛杀,疏于赏赐有功;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却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发表于 2012-11-2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贰、臣术
一、立节
60.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61.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贤者作为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讨人高兴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暴。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