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盐亭名宦 -----盐亭人应该铭记的县官们 *
1、 近日,引发对政绩如何评价的争论。坛友有轰鸣,也有思考。其实闲人往年写《盐亭闲话》时,就有“盐亭五官”及“盐亭名宦”篇章。盐亭五官系盐亭籍人仕游的五个代表。盐亭名宦是外地人在盐亭为官确有政绩广为人称道,被著入历史,载县志、府志而千古流芳。两年之后,闲人再观《盐亭闲话》,自觉写作手法太正,呆板。趣味性不强,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潜水一年,摹得两三招数,就当街摆个板栗摊--现炒现卖,在线来给老乡们摆起,也算交个作业。 * 人们对一些具争议性人物评价无果,往往会说“历史自有公断!”、“后代子孙会记得我的”。可盐亭人说到名宦往往只记得一个董叔封,这对其他政声显绩的名宦来说显得很不公平。因此也有必要一一闲聊,层层抖落历史的尘埃,显现一个真实的盐亭名宦众生图来。让盐亭人、盐亭的子孙后代们、来盐亭为官一任者们,都能宣扬他们的事迹,铭记且应该铭记的他们名字。 * 首先何为名宦?盐亭历史到今天有记载的一把手就有两三百名,哪位能称名宦,那位不能叫名宦呢。我们还是先在历史书上来找答案: 一是数量。“志之所载名宦,非徒备其数而已”,“盐邑历朝名宦,代或数人,人或数事。”意思是载入历史的起点还是高的,每朝每代只历有几个人,每个人只历有几件事,还真不是打酱油凑数滴。 二是标准。“要皆可传、可诵、可效者,近是其或有,立异为高”。这句话意思很简单,是说要讲能够立传,值得称赞,可以作为榜样的,近现代或者还是有(当时是清朝),但取特别不同者而录。 三是用意。“吾何取焉?宰斯邑者能有所观感与起永奉为前事之师,不亦善乎?”—胡光琦。胡光琦本身也是乾隆时期的盐亭县宰(县官为一县之宰,别称邑侯等等),同时也是县志主笔。他在这里直接道诉出了编“盐亭名宦志”的用意,让后世能有所观、有所感,树立一种良好的舆论与学习榜样,“口碑犹在、棠封可溯”,难道不是好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