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tmg6407

[转帖]"美国的大西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都是白天写东西,晚上基本不上网。

问题是我除了玩以外,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好像也没有。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是能够到处旅游,然后写游记。更理想的是,能结合某种学习:比如,到意大利学绘画史两周,余下时间参观博物馆。当然,这是我的黄粱美梦。 至于回国嘛,这是我以前干过的一件蠢事:出了国,又稀里糊涂回了国内,过了一段时间,实在不行,去了美国。犯一次错误是可以原谅的,犯第二次,不可。我很少回国,唯一的几次都是回来开学术会议的。有一个实际的问题,我只有暑寒假有空,这两个时间国内要么太冷要么太热, 我又不可能回来整天呆在室内,所以就免了吧。

你有一点说得不对,我从来没有觉得美国是人家的地方,这是我的地方,而且是我的国家(这是事实,我根本不想回避这个问题, 因为现在美国呆了十几年的老中,基本上都是公民了)。这是美国和其他地方不同的。在其他地方,多是以人种的组成为基本的,在美国,尤其是加州,人种混杂,公民资格可能是唯一的标准。我发现这也是中国国内的集体意识中一个很混淆的地方,把全世界的华人当中国公民。还有,听上去最难受的一句话是:打入美国主流世界。这句话的前提其实是承认自己是来自次流世界,而且中国人是比其他人差的。

我对来美国的感觉就像一个在青海的读书人到北京上学,觉得 北京比青海好,就决定在北京留了下来,不回青海了。开始觉得北京有点新鲜,后来也就麻木了。我的实话是:我的个人经历比这个比方中的搬家,要容易的多的多。这可能也是美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如此,我也没有受过什么太多的生活的磨练,而且,我如果回国,肯定一事无成。我还起码把英文学得不错,很多人来了很长时间,英文还是说的结结巴巴。这其实也无所谓,但有时会耽误事。

回国就算犯了什么事人民公安也拿你没办法,这是实话。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回国内做一些对国内来说比较敏感的研究,被人民公安抓了,但因为是从美国来的,后来只能不了了之。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很多细节反映了中美双方是如何对待“自己人”的,但知道的人也太多,我如果说了我就无法匿名在这里发帖子了。

为何要在这里写东西,我想我的回答不会和sog, 胆小鼠的差多少:听众。如果我和美国人谈中国,一来也要有人听,二来,我对中国的了解有限,都不是现时第一手的。但是,对美国的了解就要好的多。

我花了一小时,打了这些,用的是MS word里现成的软件IME 3.0,不知有没有快一点的办法。

今天说一些数字:

看到英国起飞到美国的飞机上放炸弹,想知道每天两地之间有多少次航班, 答案是175次。

加州:
人口3700万,最近十年中加了5百万。1/4 人口是外国出生的。

2004年,加州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话,是世界第六, GDP, 1.5 万亿美元,同年,中国是第八位,第七位是意大利。

2005-2006年,州财政预算是1130亿美元, 48%来自个人收入税,30%是销售税,企业税11%, 11%其他收入和借贷。 如果和中国的比,可能会有意思。而且也可以看到政府对个人和企业的态度。我想到两点:
1. 在加州,只要就业赠加, 政府收入就会大大增加。
2.48% 对 11%,政府会站在哪边?

支出:

1130亿美元

330亿:中小学
100亿:大学:加州大学(208,000学生),加州州立大学(400,000),社区大学(1百七十万学生)

130亿美元 低收入,老年人,残疾人医疗保险

140亿美元:其他低收入,儿童服务(比如是被遗弃的儿童),精神病,等社会服务。

90亿美元:司法系统:监狱,司法(好像警察是各县市的财政里的)

40亿美元:债务:支付公路,学校,和其他基建的借款。

60 亿美元:其他:公共服务包括消费者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州政府雇员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48块的工资我在82,83年也拿过。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工资的多少,问题是物价太贵,而且原来有的很多福利现在变成有偿的了。中国在资本主义化上走的太快了一点。而且,为了使老百姓适应改革,媒体宣传好象也是说,改革就是应该这样。于是,到了美国以后,发现并非如此。而且,我收入低的时候,很多服务都是免费的,而后来,却都有雇主支付。回国内,如果把物价折成美元,除了人工(这正是问题的所在)和盗版物,好像也想不起来什么东西比美国便宜很多。

硅谷:我自己的定义是旧金山湾区南湾,以斯坦福,Palo Alto 为中心的一个高科技区域, Wikipedia的定义更广一些:

Silicon Valley is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in Northern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erm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e region's large number of silicon chip innovators and manufacturers, but eventually became a metonym for all the high tech businesses in the area.
Silicon Valley encompasses the northern part of Santa Clara Valley and adjacent communities in the southern parts of the San Francisco Peninsula and East Bay. It reaches approximately from Menlo Park (on the Peninsula) and the Fremont/Newark area in the East Bay down through San Jose, centered roughly on Sunnyvale. The Highway 17 corridor through the Santa Cruz Mountains into Scotts Valley and Santa Cruz in Santa Cruz County is sometimes considered a part of Silicon Valley.


Origin of the term
The term Silicon Valley was coined by journalist Don Hoefler in 1971. He used it as the title of a series of articles "Silicon Valley USA" in a weekly trade newspaper Electronic News which started with the January 11, 1971 issue. Silicon refers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semiconductor and computer-related industries in the area; Valley refers to the Santa Clara Valley,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end of San Francisco Bay.
The term may also be applied to surrounding areas on both sides of San Francisco Bay into which many of these industries have expanded rapidly. Geologically speaking, the fold in the earth's surface that creates Silicon Valley also creates San Francisco Bay — the only difference is sea level.

For many year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journalists often referred to it as Silicone Valley. This was before the name became commonplace in American culture. Unfamiliar with silicon, writers assumed that it was a misspelling of silicone, a material used in caulking, breast implants, and other products that had recently been introduced to the public.

我几年前看到一个国内媒体人士,随了一个访问团到了美国,在访问了很多大城市以后,来到硅谷,看到的和原来想像的特大号的中关村,完全不一样。她也去了斯坦福,她看到了大片的绿草地,感叹道:一定要把女儿送到这里来读书。

这里的确是人杰地灵之地,但从环境上说,也就是这样,世界上好的地方多着呢,这也只不过是一个。我想现代的中国,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把技术看成是一种神的力量,因为很多驰名国际的大公司在这里,人们也就把这里当成了技术的麦加,问题是这里也就是一些草地加上一些低低的办公楼吧了,它们并不是神庙。我每次从高速公路经过这里的时候,感觉是舒服的,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也没有想停下来看看的愿望。

如果要停下来,斯坦福可以一看。我去过很多学校。学校不是旅游点,看什么呢?除了建筑以外,如果你是一般的外来参观者,一般我是看两个地方:图书馆和书店。这是往往是两个可以逛的地方,学校的各系的建筑,进到了里面,有时像进了筒子楼一样,没什么意思。

斯坦福的书店,上下两层,还可以,走进去抬头看到的是开放的二楼的回廊,一圈都是苹果电脑,第二层都是他们的衣服类的商品。图书馆的收藏不错,东亚类东西在美国排在10位左右,在加州排第3吧, 中文类的东西,如果放到国内,也绝对是一流的,但和哈佛还是没法比。蒋介石日记放在他们那里(蒋家很聪明),这是他们的一个卖点。斯坦福最值得一看的是他们的教堂,如果没时间,光看教堂就可以了,因为其他无所谓。如果光从参观学校来说,我是情愿看斯坦福的,我不喜欢哈佛的校园,太沉闷了。 我美国去过的学校不少,每次出去玩,如果有学校的,都要看一下。我想说的是,每个地方都是每个地方漂亮的地方,但都不是绝对的。如果你的孩子在其中任何一个学校念书,对你来说,这是一个最漂亮的地方。

西飞的大雁:我儿子要矫正牙齿,有人说:我的孩子牙很好,不要矫正,我想:几乎每个人的牙都有问题,中国人哪有牙口每个都是完美的。花1000(保险以后),矫正一下,太值得了。因为几乎每人的牙都矫正,如果不矫正,太明显了。

陆人:政治方面的东西,谈的太多,伤人感情。而且,我如果我谈国内的东西太多,未免给人以指手画脚的感觉, 令人反感。我想我还是说我知道的东西,大家自己拿回去比较现实就是。而且,我等一介草民, 有何用? 我在美国,也只能投一票而已。这也不是说我完全不关心,问题是,像很多人一样,来到美国,就是要把过去的包袱甩掉。不过,有时看到国内的报道,郁闷。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这一说法是英文先有还是中文先有。
对我来讲,此说法似乎是中文先有,因为我从有记忆时起,我就时时在一篇篇充满火药的声明中听到这个说法。中文的来源我无从查考,但英文的解释随手翻来的是这样的:

Armed to the teeth:
Some real or imaginary pirate swinging aboard a ship, one hand on a
rope, the other hand wielding a cutlass or a pistol, with a knife clamped
between his teeth, suggested this expression.  The phrase, still used
if mostly in a humoruous way, seems to have originate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  English politicial Richard Cobden  used it in
1849, perhaps inspired by an adventure writer of the day.

(The Facts on File Encyclopedia of Word and Phrase Origins / Robert
Hendrickson.  Rev. and expanded ed.  New York : Facts on File, c1997.)

读了这个解释,我想这词语可能是英文在先,中国人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把它用到“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鬼子”等句中。以上的解释是一种很有西方文化烙印,虽然西方也有Robin Hood那样的陆上强盗,但更多的是海盗,这从北欧的海盗Vikings就开始了。因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文化中并没有给我们什么海盗。我们中国的强盗史是陆上的,我们听到的都是打家劫舍,和“此山使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这儿过,留下买路钱”的说法,而没有什么“攻船劫舰”的成语和“此水使我放,此鱼是我养,要打这儿过,留下买水钱”的套句。诚然,中国也有浪里白条之类的两栖类强盗,但他们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在小吨位的船底凿洞,和西式海盗的桅杆上跳来跳去的专业水准还是有距离。不管怎样,读了英文的解释,我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中文版本: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强盗嘴里叼了一把刀,双手腾出来,在。。。。。。(我的视觉里有个很具体的东西,描写出来太露骨,
只好以下省去九字了。)这样,中英的解释得到了统一:嘴里含刀就是武装到了牙齿。

我今天并不想讲中美强盗史比较。如果要比较的话,倒也有可比性,事实上,美国西部打劫过往邮车到后来劫火车的强盗照理和中国的绿林好汉同属路盗。今天我要讲的是牙齿,对,牙齿而已。

说牙齿和我们所说的文化对比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谈美国牙齿文化的中文文章,我想可能其他人写的是“正史”,谈的是严肃的文化话题,没有人吃饱了饭没事做来谈牙齿问题。如果真的在美国做牙医的大陆人士,可能赚钱也来不及,没有时间写这方面的东西,这样我就可以做些文章。

上次圣诞节,我在我表姐家吃饭,遇到一个八五年就从上海来的朋友,大谈山海经,他说,现在从国内来的人,从外表穿着上很难看出和在美国的人有什么不同,但是,有一样东西一看就可知道,而且,从来不会错,那就是牙齿。

虽然此话有点偏颇,但我认为是对的,而且我本人也是这么想的,因为美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牙齿健康的。

美国人多有好牙口。因为有些人的牙看上去像假的一样完美。相对亚洲电视节目,有些女孩长得是花容月貌,但都不敢有自信地大笑。这在日本电视节目中更普遍。当然,她们一笑,往往把我从想入非非的幻境中一下子推到了现实中:公子,睁眼。

我从小生就一副老虎牙,门牙后面的两颗牙齿基本上是藏在门牙后,这对我的社交产生了很大的自卑感,大笑尤其是一种禁忌,因为一笑,老虎牙就暴露无疑。因为这样,我一直认为牙齿不好是一种很大的缺陷,因为这东西就在你脸上的,你总不能带口罩出门吧?(当然如果带了口罩,影响更坏,人家可能会想你脸上有个洞)。爱美心理人人都有,五官中经管牙齿不是最重要的,但起码对我来讲,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你可以说我的心理可能有问题,但到现在为止,人脸的各个部位中,牙齿对我的影响最深,我往往对一个人的脸的样子记不清了,但对他(尤其是她)的牙齿的特征记得很牢。我想我亏得不是牙医,否则我想我可能会整晚做各种牙齿的梦而发疯。

说到矫正牙齿,国内以前的做法我很小就打听的很清楚,一定要年龄小,用根钢丝架retainer架在牙齿上,每一两个月矫正一下那根钢丝就可以了。我当年是很嫉妒我妹妹有机会用此法矫正牙齿(我妈妈一句话就把我打发了:男孩子没有关系的。)。很多年后,我有机会带那种钢丝的时候才知道,尽管美国的retainer的结构远比上海当时的钢丝架复杂,对矫正牙齿的作用很有限,因为其紧张力是远远不够的,只能做很小的矫正。

到了美国,发现美国人大多数的牙很好,这并不是说他们天生就有口好牙,成人仪式。美国的牙齿矫正是专门的Orthodontist做的。一般做的年龄是十四五岁,但年龄的大小不是很重要,问题是牙齿的质量,因为牙齿在矫正的过程中要经受很大的压力。年纪的的人牙口的质量当然不如年轻人,但据医生讲,太年轻的不好,因为牙齿还没有定位,矫正了以后还会移位。年纪较大的人一旦矫正后,牙齿的位置较稳定。

矫正牙齿,我觉得整个过程是在你的嘴里开一个钢丝和紧固件结合的微型工程项目。

可幸的是,牙齿上的缺陷并没有给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交友活动带来问题,因为并非每个人像我这样从牙缝中看人。和我祖母辈缠小脚一样,吃了三年苦,有时是晚上疼的觉也睡不着。但我还是咬咬牙,挺了过来。

想想世界上很多要美的事情都是很辛苦的,穿高跟鞋,隆胸,就是穿西装也一样,紧绷的领口和领带,硬邦邦的皮鞋,并不是为舒服而设计的。那些,那样不苦?世界上的审美标准因文化而定。中国女子以皮肤白皙为美,我们从过去的各种小说里可以看到各种对此的描写。问题是,如果世界上的人的皮肤都是绿色的,一个白皮肤的人可能被人视为妖怪。这种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我们过去民间有文胸的习俗。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是猴子变的。即使你不承认达尔文的说法,你大概会同意我们现在吃的东西较我们祖先吃的要来的精细,但我们的牙齿还基本上还是原装的,在几千年的短短时间内还没有变得细巧,我们还可以用我们的利齿咬蹄胖,啃鸡腿,吃核桃。但长期吃熟食的结果是,我们现在的组(口)嚼能力有过剩的情形。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中国没有的概念, 我实在没法说,因为呆的时间太长了,不知何物中国是没有的。当然,我也没有去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我当初来的时候,中国连银行自动取款机都没有,所以,生活中的一些小节有点感触。其他,到也没有特别吃惊的地方。

我想,现在每年秋天的新生从中国来到美国,可能会感到这里太土(没有高房子, 等等)。每个人对生活目标不一样。 如果很喜欢中国的生活,到美国可能会很痛苦。当然,如果过了四五年还在这里,想法可能就会改变。

今天,我只能说两点我想到的东西:

1。 很多其他国家来的人(欧洲也是)到美国喜欢买Polo T shirt, 说是很便宜。我从来也没有买过,也没有穿过。 而且,在美国也从来也没有看有人穿鳄鱼衫。

2。 很多美国人很喜欢生孩子,包括白人。我对面邻居有5个,隔壁有4个,他们都是白人。墨西哥裔的就不要说了。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教育,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生孩子视为畏途,而且认为是很不酷的一件事。即使很多人到了美国,可以想生多少就生多少,他们也往往生了两个就打住了。

你现在让人只生一个,三十年后,他们认识的人都只生一个,人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生两个以上是不正常的。而且,我要享受生活,但生孩子只能拖累我。 当然,要知道的是,养孩子本来也是生活的一种基本乐趣,这并不是买一辆BMW会给你带来的。

和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美国是一个十分有活力的国家。听到这句话,一般中国人会认为这是由于美国 的经济,政治,和科技。但我看,人口的年轻是一个要点。我一直对中国的人口政策比较担心。 这关系到每个人的未来: 老有所养。

我看过中国的养老保障金,好像是万亿人民币左右吧,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这可能是衡量中国真正实力的一个标准。

这是世界上100个最大的退休金, 单位是100万美元. 日本的政府年金是第一,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的退休金都是一些公司或机构内部或州里的退休基金,数目不小, 但包括的人数并不多.
加州有三个,都排在50位前。

整个的表在: http://www.pionline.com/page.cms?pageId=530

1 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Japan $1,058,502  **
2 ABP Netherlands $230,783  
3 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U.S. $168,320  
4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Japan $164,135  **
5 Federal Retirement Thrift U.S. $141,026  
6 National Pension Korea $134,970  
7 New York State Common U.S. $117,450  
8 Pension Fund Association Japan $116,784  **
9 California State Teachers U.S. $116,695  
10 Postal Savings Fund Taiwan $110,264  
11 General Motors U.S. $107,039  
12 Florida State Board U.S. $102,517  
13 National Public Service Japan $96,022  **
14 New York City Retirement U.S. $95,801  
15 Government Employees South Africa $86,830  **
16 Texas Teachers U.S. $84,855  
17 PGGM Netherlands $81,507  
18 New York State Teachers U.S. $79,609  
19 Public Schools Employees Japan $76,093  **
20 Ontario Teachers Canada $67,828  
21 New Jersey U.S. $67,133  
22 Canada Pension Canada $66,787  
23 Organization for Workers Japan $66,753  **
24 General Electric U.S. $66,495  
25 Wisconsin Investment Board U.S. $65,946  
26 IBM U.S. $64,806  
27 Central Provident Fund Singapore $63,563  
28 Employees Provident Malaysia $62,400  
29 Boeing U.S. $61,002  
30 North Carolina U.S. $60,736  
31 Ohio Public Employees U.S. $59,892  
32 BT Group U.K. $56,969  *
33 ATP Denmark $56,337  
34 Ohio State Teachers U.S. $54,177  
35 Verizon U.S. $51,815  
36 Michigan Retirement U.S. $50,743  
37 Québec Government & Public Canada $49,884  
38 Ford Motor U.S. $49,667  
39 Pennsylvania School Employees U.S. $47,889  
4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 $47,060  
41 Washington State Board U.S. $46,810  
42 Oregon Public Employees U.S. $46,110  
43 Bayerische Versorgungskammer Germany $45,012  
44 Georgia Teachers U.S. $42,313  
45 British Coal Pension Schemes U.K. $41,672  
46 Universities Superannuation U.K. $41,198  **
47 Minnesota State Board U.S. $40,798  
48 Virginia Retirement U.S. $40,690  
49 SBC Communications U.S. $39,286  
50 Lucent Technologies U.S. $38,496  
51 Lockheed Martin U.S. $35,904  
52 Private Schools Employees Japan $35,099  **
53 Electricity Supply Pension U.K. $34,380  *
54 Massachusetts PRIM U.S. $33,032  
55 Metaal/tech. Bedrijven Netherlands $31,660  
56 Consignia Pension Schemes U.K. $31,628  
57 Illinois Teachers U.S. $31,255  
58 Colorado Employees U.S. $30,590  
59 Ontario Municipal Employees Canada $30,042  
60 Maryland State Retirement U.S. $29,900  
61 Los Angeles County Employees U.S. $29,135  
62 Northrop Grumman U.S. $28,068  
63 Shell Contributory Pension U.K. $27,499  **
64 Bundes Pensionskasse Switzerland $27,390  
65 Teamsters, Western Conf. U.S. $26,711  
66 Tennessee Consolidated U.S. $26,509  
67 Previ Brazil $26,466  
68 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U.K. $26,436  
69 Railways Pensions U.K. $26,431  
70 Fondo de Reserva Seguridad Spain $26,367  
71 United Nations Joint Staff U.S. $26,360  
72 FRR France $26,266  
73 Pennsylvania Employees U.S. $26,219  
74 AT&T U.S. $25,742  
75 Alabama Retirement U.S. $25,434  
76 Employees’ Provident India $25,270  **
77 National Railroad U.S. $25,036  
78 Public Institute/Social Security Kuwait $24,642  **
79 DaimlerChrysler U.S. $24,530  
80 DuPont U.S. $24,351  
81 Folketrygfondet Norway $24,308  
82 South Carolina Retirement U.S. $24,286  
83 AP Fonden 3 Sweden $24,237  
84 AP Fonden 2 Sweden $24,071  
85 AP Fonden 1 Sweden $23,705  
86 Scottish Public Pensions U.K. $23,650  **
87 Bouwnijverheid Netherlands $23,401  
88 BVV Germany $23,188  
89 AP Fonden 4 Sweden $23,184  
90 United Technologies U.S. $22,985  
91 Exxon Mobil U.S. $22,880  
92 Lloyds TSB Group U.K. $22,467  
93 BP U.K. $22,380  
94 National Pension Association Japan $22,370  **
95 Bank of America U.S. $22,100  
96 Missouri Public Schools U.S. $22,009  
97 PME Netherlands $21,960  
98 BellSouth U.S. $21,536  
99 Barclays Bank U.K. U.K. $21,489  
100 Arizona State Retirement U.S. $21,00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这可能也是有些人想回中国的原因:你如果在美国有稳定的生活,你以后的生活就好像是一竿子到底,很缺乏想象的空间。你也用不着花很多脑筋去想如何赚钱,因为就是你不想,你也差不到那里去,你只要按部就班, 安于现状就可以了。因为很多以前在中国想象的昂贵的消费在美国也就是平民消费。如果回中国的话,你可以打破这种稳定的现状,重新从不稳定开始,再努力回到稳定中去。这样比较刺激。人就是这么复杂的动物。

因为这样,能够打破这种现状的一种可能,也是相对比较愉快地一种,就是退休了。我认识的一些人退休以后的钱拿的比工作时还多。因为,尽管收入和退休前差不多,你不用缴社会安全等像国内四金一样的杂费。而且,这些人房子一般都已经付完,孩子也出道了,没有大的开销。能做的也就是出游和买Porsche类的跑车。所谓的“中年危机“嘛。

前几天,说到美国电影的专业化。有一件事, 我倒是一直想说的。当年,日本电影“望乡“上映的时候,不少真由美的裸体镜头删了,很多其它进口电影也如此待遇。所以,人们想象,外国电影带劲的部分就是光着身子的女人。一直到几年前,好像是陈凯歌,要把一个电影发行到美国来,特地补拍了一些激情戏,说是要迎合美国观众的口味。我看到这报道觉得很吃惊。这陈凯歌不是常来美国,又是吃这饭的,难道他连这都搞不懂? 美国的电影都是要经过审查然后就里面的裸露,语言,暴力进行分级别,最限制级的是NC-17(17岁以下不可看),这个级别的电影我是没有看过,因为很多地方都不放。为了票房,电影公司往往希望把自己的电影能定在不受限制的级别上,如G(大众级)PG13 (13岁以下由父母陪同)。 美国的电视更是把所有的脏字都去掉,裸体也是剪掉。四五年前,我附近出租电影录像的店里面都另有一间门上有帘子的房间放成人电影,现在都没有了,估计生意不好,要租的人也没有胆子堂而皇之地跑进去选。

美国和我们以前想的,实在是太不一样了。如果国内经常出入声色场所的人来到美国,一定以为在美国的中国人过着像和尚一样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能偶尔和老婆发生超出同志关系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说养老金的目的是想说一个社会问题。我一直认为中国现在的廉价出口是饮鸠止渴:为了解决现在的巨大人口基数带来的失业问题而赔上了将来。人工成本的计算根本没有把这些人以后不能工作后的生活部分计算进去。这些人的现在收入如果只能勉强糊口,以后丧失工作能力以后,他们一定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当然,你可以说,让他们自生自灭,但这样,里面的社会附加成本太大, 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我是很关心美国通用汽车的很多问题。通用一直不赚钱,因为一辆车里大约2500美元是要付职工的退休福利。他们到上海就很赚钱。第一,国内人喜欢他们的车(而美国人都买日本车,通用的车根本不是日本车的对手),第二,在上海,他们哪里需要付那么多的职工福利啊。我不知通用的公式,我们这里福利的开销大约是工资以外加37%左右,用来付社会保险,现在的医疗保险,退休福利等。所以,美国的人工贵。

中国的公务员的福利奇好,也是和这相关的一个问题,很不正常, 今天没时间说了。美国的军公教警人员,待遇是不错,但公司里往往工资更高,所以没有人立志去当公务员的。

这个问题同样又和计划生育联系在一起:现在的人口基数是大, 但关键是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除非人的期望寿命缩短,否则,相对小的年轻人口很难支持巨大的老年人。日本这个问题很大,但是,他们有钱。中国的老年人往往很穷,因为年轻时,积蓄的困难,工资低,而生活费用高。一些家庭一对年轻夫妻要照顾上面8个老人实际上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40号公路往东面走,过了那个陨石坑,过了Holbrook, 就到了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 (石化林国家公园),这里的石化树看起来好像用斧子砍过。

土著美洲人有一个解释石化林如何产生的故事。一位女神为生火做饭集木头,但木头很湿不能燃烧。女神很生气,便对一些木头施以恶咒语,把这们变成了石头。不能再为任何人所使用。

这是一家旅游公司的介绍:

石化林国家公园
面迎清风朝露周边遍地倒列的万年石化林,年轮断裂面,状若水晶,彩云,各类图案,应有尽有。沿途七彩风化岩,色彩缤纷,层次鲜明,漫步其间,犹如登入月球般置身异域。

这和我看到的相去甚远。问题是,20世纪初宝石收藏者过去曾对石化林造成极大的破坏,后来立了法,成立了国家公园,可惜太晚了一些。大的石头都搬走了,只留下一些石化古树的残段。你只能从一些照片上看过去的规模。

如今石化木已受法律的保护,公园取走一片石头也是违法的。

照片选自网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张大峡谷地区的地图,在大峡谷的南岸(south rim),主要的高等级公路是40号,是条高速。到大峡谷去,要走64号路。在快要到公园门口还有几里路的地方,有些卖纪念品的商店,一家放IMAX的大屏幕电影院,和几架供游客租用的直升机。我从来也没有租过,但好像是每小时每人200。如果是旅行社带来的,往往给游客看大峡谷风光的大屏幕电影。大概是10块钱左右。看电影,有一个副作用:那电影是选最好的,一般人很难到达的或者是航拍的景点。看了实际的大峡谷,你可能会觉得比不上电影里的。

在大峡谷南岸很近的一个城市是Flagstaff,这个城市我想也就是10万人罢了,但这是北亚历桑那最大的城市了。这里,很多连锁的旅馆都在这里有店,所以,价钱比较便宜。如果在这一带玩,这是一个不错的可作为大本营的地方。

在Flagstaff的南面大概12-15英里处有一个小城,叫Sedona。周围都是红红的石头。很多人喜欢那里的风光,房子炒得很贵。除了风景以外,给我留下印象的是:那里主要的街道上有一家麦当劳,M的标记是绿的。在这种很荒凉之地,一点点仙人掌的绿也珍贵。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离Flagstaff东面约六十多里地,有那个著名的陨石坑。这是一个私人公园,因为这人把这块地买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提交者:Gamos 加帖在

这是一张大峡谷地区的地图,在大峡谷的南岸(south rim),主要的高等级公路是40号,是条高速。到大峡谷去,要走64号路。在快要到公园门口还有几里路的地方,有些卖纪念品的商店,一家放IMAX的大屏幕电影院,和几架供游客租用的直升机。我从来也没有租过,但好像是每小时每人200。如果是旅行社带来的,往往给游客看大峡谷风光的大屏幕电影。大概是10块钱左右。看电影,有一个副作用:那电影是选最好的,一般人很难到达的或者是航拍的景点。看了实际的大峡谷,你可能会觉得比不上电影里的。

在大峡谷南岸很近的一个城市是Flagstaff,这个城市我想也就是10万人罢了,但这是北亚历桑那最大的城市了。这里,很多连锁的旅馆都在这里有店,所以,价钱比较便宜。如果在这一带玩,这是一个不错的可作为大本营的地方。

在Flagstaff的南面大概12-15英里处有一个小城,叫Sedona。周围都是红红的石头。很多人喜欢那里的风光,房子炒得很贵。除了风景以外,给我留下印象的是:那里主要的街道上有一家麦当劳,M的标记是绿的。在这种很荒凉之地,一点点仙人掌的绿也珍贵。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