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可能透露一些项目的事实,显得专业词语多一点,对阅读来说不够通俗,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原谅。
有人评论,四川人不能反对南水北调工程,认为是意气用事。我觉得这是十分幼稚的说法。此文作者,可能只是通过资料的搜索进行说明的,根本不是真正做过、管过、实施过项目的人。
一个真正的项目实施过程,应该是经历评估、实施、预防、后期监管这些过程的。
项目的评估是需要进行动态评估的,绝对不能进行静态评估。这么多年来,各地政府、单位都喜欢进行静态评估,以此实施项目,不但使得项目极其短命,而且危害无穷。可以说,中国目前基本上进行的项目都是静态评估的项目。包括奥运会工程,更不用说南水北调工程了。目前国家动不动就实施一个项目,实在是让人感到怀疑,这些单位和个人真的是在实施项目吗?要知道,项目计划书的撰写是一回事,实施项目又是一回事。
项目计划书写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实施起来是否得到完成呢?客观情况是,如果实施项目能够完成计划的80%,已经是登峰造极的水平,我相信,目前中国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水平的,包括三峡工程。实施之后,会不会带来后遗症,又是一回事,而写在计划书里面的后果设想也许根本就是一种猜测,而不是一种后遗症的规律把握。而项目20年、30年、100年后的变化呢?这样的动态评估已经没有进行了。我们不能不感到惋惜。
6年时间,我参与的项目实施中,有的投资项目带来的效益十分巨大,但是投入并非是一些官方预算那么大的。如一项国际交流的项目,实质投入才不足1000元,但是按照官方的预算达到的开支是150000元,如果不是项目已经完成,没有人认为一个项目的投入是如此之低的。因为大家习惯了项目的大投入。为什么项目的费用被高估了呢?你要清楚的是,办项目的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监管人。如果是项目的负责人,心痛钱财的,肯定是实施项目投入很低,回报大的,除非他真的对项目投入的控制一无所知;而如果是项目的监管人,那就问题很多,这些人如果将项目的实际开支是10000元,肯定被投入到100万元以上,那么不能省钱的原因是什么?项目的钱被中间的人要么浪费掉,要么贪污掉。浪费掉还有机会,如果是贪污掉,更可怕的结果是,人们由于缺少对项目实施的内幕了解,对于一些项目的资金投入如此之大,反而以为是真实的。那要给那些以项目投资为名捞个人油水为主的人创造天然的保障。
这么多的项目教学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参与的项目不管大小,投入的方式都体现了一个规则,如果项目本身好,肯定投入不大的,而投入大的项目,肯定有问题。如果项目的预算很大,实施后还要追加投资,说明一个事实;要么是项目书本身有问题,不可实施,要么是项目实施过程有大问题。如三峡工程实施后还要追加投资,问题很严重,具体情况内行人肯定可以看出其中隐藏的奥妙,这里不便分析。
反对南水北调工程,我是支持四川人的。为什么?因为反对者的声音都是一种动态评估,符合项目管理的规律的。而有文章指出四川人不应该情绪化反对该项目,我也认真阅读了该文。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错误,作者没有从动态角度评估该项目,而将进行动态评估项目的四川人批评了一通。当然,有些读者对项目实施不熟悉,拿不出有实力的观点反对。但是这些读者的观点没有情绪化,反而是客观的。认为四川人情绪化的作者,从文字的分析就知道作者根本不懂项目实施的规律,罗列大量的静态评估资料来反对,确实让人心惊胆跳!要知道,事实上运用项目规律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有这些问题作者是根本不知道的:
一,任何计划书项目书都不能完成80%以上的,完成60%以上已经很了不起的了。所以需要有一个代替的或者叫补救的措施来保证目标的达成。南水北调工程仍然背离不了这个规律。作者认为实施条件成熟,却忘记了一条,项目制定者和项目实施者的水平又是一个问题。专家制定项目书,当时不能参与项目实施,项目书与实际的出入会更大。所以,以后会为出现追加投资之类的理由埋下定时炸弹。
二,项目实施完成了,到底能不能体现真正的效益又是一回事。体现出效益,能不能不出现后遗症又是一回事。现在,作者把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效益=无后遗症,不是天真就是对项目规律的无知。实际是:
项目计划书≠项目实施≠项目效益≠无后遗症
把这些事实隐藏,给百姓、外行人一个静态的分析,忽略了动态分析的事实,这才是祸国殃民的做法啊!作者如此不顾我们国家的未来,却来指责四川人情绪化,应该受到处罚才对。现在不处罚,下代子孙也要处罚他们这些人的。
三,真正经过动态评估的项目,实施之后是不可能再需要追加投资的。除非项目负责人本身出现问题。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如果不是,那就是项目确实没有经过客观的动态评估,只是做了静态评估。比如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就是静态评估的项目,如果硬是实施下去,肯定出现这些问题:
1、 追加投资是肯定会出现的
2、 贪污资金的事件肯定出现的
3、 对当地生态的破坏肯定出现过度现象
4、 后遗症肯定在10年或30年后大量表现出来
四,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目前对于生态类工程项目,全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进行动态
评估。最好的只有一个国家,就是肯尼亚。中国目前也无法拥有进行动态评估的条件和能力。所以,南水北调工程的项目书,不但后患很多,而且论证十分的机械,几乎都是静态的评估。即项目立项就等于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就等于项目出效益,项目出效益就等于项目无后患。公式就是:
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出效益=项目无后患
动态评估却是这样的:
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出效益≠项目无后患
如果有人认为目前中国已经具备动态评估能力,无疑是说,我们已经可以把太阳毁灭又可以再造一个太阳一样可笑。
我不是四川人,但是全国各地的论坛都少设生态栏目,我对四川人设立这个栏目是充
满敬意的。一定要说个真心话。希望能帮助四川人在生态思考方面提供不同的视角,避免陷进有恶意破坏生态的人的圈套。奥运会项目也是缺乏动态评估的项目,真是可惜。
版主提供的案例,典型的缺乏动态评估的后果,供大家分析:
看看苏联调水工程的后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这样评价的:“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
海流域这样生态灾害覆盖面如此之广、涉及的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
前苏联国土辽阔,但大部分处于寒冷
的高纬度地区。为开发新垦区种植棉花、稻谷、蔬菜等,解决棉花
依赖进口的问题,1925年修建卡拉库姆调水工程动议被提出,经大批专家实地考察、调研、论证,调水工程于 1954年正式开工。工程目标是将阿姆河和锡尔河天然水道改道,引入土库曼斯坦东部
和乌兹别克斯坦中部。
两条新运河建成后,在1960年代,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阿姆河、锡尔河及新运河流域,开垦和灌溉了660 万公顷的水田和棉田,使该流域成为新的粮棉生产基地。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是最主要的调水工程,可灌溉350万
公顷的荒漠草场和100万公顷的新垦农区,改善700万公顷草场的供水条件。以新建运河为代表的调水工程建
成后,该地区棉花丰收,水稻高产,农业出现连年跃进局面,农作物年产量比调水工程兴建之前提高4倍。至19 80年,前苏联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其中95%产于该地区。当时,全苏联40% 的稻谷,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产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
速增长,已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700万人猛增到3600多万人。
然而,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农业生产丰收
,地区经济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咸海是一个内陆湖泊,当锡尔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急剧下降的时候,咸海的水
位也急剧下降。据实际观测,1971年至1975年,锡尔河、阿姆河入湖水量分别为每年53亿立方米、21 2亿立方米,而1976年至1980年,下降为每年10亿立方米、110亿立方米。1 981年至1990 年,锡尔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总计仅为每年70亿立方米。当1987年水浇地发展到73 0万公顷时,阿姆
河和锡尔河已基本不能再为咸海输水,咸海水面下降15米,水域面积从6.6万平方公里缩小到3.7万平方公
里,海岸线后退150公里。现在,咸海水面面积只剩下2.52万平方公里。由于远距离引水,大规模开垦,不
适当灌溉,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令人难以想
象的巨大的生态
灾难。
一是“白风暴” 和盐沙暴频繁。咸海的大面积干涸,一方面引起湖水含盐浓度增加,从1 960年的 11克/升增加到2001年的68克/升;另一方面导致湖底盐碱裸露,在风力作用下,大量盐碱撒向周围地区
,使咸海周围地区的沙质平湖平原逐渐沙漠化,流沙迅速发展,形成 “白风暴”(含盐的风暴)和盐
沙暴,每
年要发生几十起盐沙暴。
二是农田盐碱化加剧。咸海地区每年约有4000万吨至1.5亿吨的咸沙有毒混合物
从盐床(湖底、河滩)上刮起,从北向南吹去,吹向中亚草原,吹向农田和城镇,覆盖了阿姆河河谷丰腴的农田,
加剧了中亚地区农田的盐碱化,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出现高度盐碱化。随沙尘和雨落向地面的盐,因区域不同而异,大约每年平均1公顷达450—600公斤。
三是河流污染严重。大面积的粮棉生产
和移民
生活,产生了大量的灌溉和生活废水,这些废水又重新流入阿姆河和锡尔河,地下水和饮用水受到了盐碱和
农药
的双重污染。
四是疾病大量增加。盐量与有害物的增加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白血病、肾病、伤寒、肝炎、支
气管炎、痢疾、食道癌、发育不全和婴儿夭折的发生比例都很高。地处阿姆河下游的努库斯市(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当地居民贫血症不断增多,怀孕妇女多患贫血症;锡尔河下游的克孜勒奥尔达市(哈萨克斯坦境内),儿童患
病率1990年每千人为1485人次,到1994年增加到每千人为3134人次。
五是生物物种锐减。咸沙
使咸海周围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原来位于河流三角洲内大面积的森林沼泽已经干涸,大量树木及灌木被
彻底破坏,当地出没的数百种动物消失贻尽。60年代,咸海有各种鱼类600多种,到1991年则只剩下了7
0余种,到2001年更是所剩无几;在锡尔河三角洲筑巢的鸟类曾有173种,现已减少到38种。
阿姆河、
锡尔河、新运河流域的经济辉煌是前苏联梦寐以求的,举世瞩目;由此造成的咸海生态灾难,是前苏联做梦也想不到的,震惊世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这样评价的:“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
海流域这样生态灾害覆盖面如此之广、涉及的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
美国《选萃》杂志认为“咸海危机”是 “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应该明确地指出,十几年来咸海流域生态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前苏联在该流
域几十年间经济上的收益,大自然的报复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多少年来,人们纷纷责难那个时代政府和专家的决
策,但是,在那个时代,人们怎么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互动的后果呢?现在,政府和人民的确是饱尝了苦头,开始
了拯救咸海的行动,但需要多么巨大的投入,多么长的时间,又是一个难以认清的问题。有一点可以明确地讲,要恢复咸海生态系统的原样,大自然是不给这种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