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115|评论: 96

[原创]穿越光荣与梦想——大渡河峡谷南岸行走印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9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穿越光荣与梦想——大渡河峡谷南岸行走印记(原创图文)

  在大渡河峡谷南岸的悬崖峭壁和深谷密林中,隐匿着一条神秘小道,从地理角度审视,该道反映了人类在恶劣环境下征服自然的毅力和所付出的艰辛。这也是一条连接当地彝民堡子的人文之路,彝族先民通过险道交换生产生活资料,维系家族亲情,抗拒外敌入侵,在此演绎波澜壮阔的故事。今年五一大假中,《驴行汉源》网友一行六人,自发组织、徒步穿越大渡河峡谷南岸,对这一区域的地理状况和人文风情进行了考察。本文开始之前,笔者首先向此次活动的召集者“与狼共舞”网友致以谢意。

走过田坪,热并快乐着

  5月1日早上10时半左右,驴友汉源老爹、与狼共舞、田鼠、小钟、之初和大河蜿蜒一行包车到达雪区桥头,开始了由田坪穿越大渡河峡谷南岸到石圈子的徒步活动。很久没来这里,横跨大渡河的彩虹桥建设已经合拢,巨大的红色拱架飞跨南北,在峡谷衬托下分外壮观。通往田坪的路我们并不陌生,到二坪就得经过这里。五月的中午峡谷无风、太阳猛烈,晒的我们无法逃避,只好硬着头皮上,一会儿功夫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走在田坪路上,尽管炎热难熬,驴友脸上仍洋溢着快乐,路旁的老头看见这群自虐者,感到很是奇怪。坡度继续升高,山下变了一番风景。俯视雪区,公路、房屋相衬,拱桥、索桥并行,红色的地块,白色的民居,把田坪点染的分外美丽。五月初正是点玉米的时节,田坪村农民都在地里劳作。男主人杨春华上矿山去了,一切由内贤助李国珍操劳,她不但帮请了向导,还提前蒸好米饭,炖好腊肉等候我们到来。李国珍是汉源人,多年前从雪区嫁到田坪,对老乡自然热情有加。用完中饭告别主人,队伍向毛不耳进发。

  去毛不耳的山路坡陡且漫长,顺大渡河下游方向延伸,其间要经过辛机岗。辛机岗属田坪村四组,此处土地贫瘠,小有几间民居矗立在高岗之上,向导木乃的弟弟“呷呷拉哈”就随母亲住在这里。“呷呷拉哈”中文名叫陆小平,上过初中,写一手漂亮的汉字,遗憾的是家境贫寒、身材矮小,三十大几尚未成家。“呷呷拉哈”喜与游人接触,向往外部世界,由于生活所迫,到矿山当炊事员去了,这次没能见到他。

  走过田坪,去探寻未知的神秘。随着山路的延伸,北岸的村寨不断映入眼帘,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俯视深溪沟,狭窄而幽长;放马坪、二道坪依旧高悬在岩边,不知向老师他们还好么?再往下可见老苍沟、帽壳山、流星、渊曲、咕噜岩等大片地方。这些地处“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的景观,我们为他付出过热情和汗水,并且与他融为一体。

  小路仍在悬崖向南延伸,远方终于出现一块坡地、两间茅屋。下午5时30分,队伍到了毛不耳。

附:穿越线路示意图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驴友合影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峡谷新景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塘夜话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营扎寨地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离尘世,度假苏拉麻山底

  从毛不耳出发,已是5月2日9时半,与主人合影告别后,我们向大渡河下游方向赶去。这是一条上坡的小路,直达“龙门沟”口,然后右拐进入沟内。峡谷的早晨笼罩在旭日的金晖中,举目回望,放马坪、老苍沟、古路村、小马鞍山清晰可见。快到沟口时遇上第一个危险段,此处海拔1420米左右,横切斜坡直达峡底,垂直高差约7、8百米之间。看看险情不太大,我们未打绳索保护,逐个通过。

  林中小道崎岖难走,时有乌梢蛇从身旁草丛中溜过。大渡河峡谷幽深细长,谷底传来微弱的汽车轰鸣声,然而当我们走到支峡拐点处,一切现代物质文明的标志都会离我们远去。我们将远离尘世,到苏拉麻山(译音)底度过愉快的假期。

  终于走到“龙门沟”拐点。放眼沟内,苏拉麻山近在眼前,这座长势奇特、棱角分明的山峰与二坪后面的大山相连。据当地旅游资料介绍,龙门沟是位于田坪村、二坪村与石圈子村之间有一个美丽山谷,沟名叫“洛俄阿莫(彝语意为:长明溪)”。该沟纵深8000余米,谷深1000余米,谷内最宽不足10米,狭窄处灌木与乔木形成自然天桥,谷上突兀岩石坍塌下去构成自然的天桥。沟内长有乔木灌木,栖息有许多珍稀动物,如“黑毛猴子”和锦鸡、岩羊、岩羚、老熊、野兔、猴子等。

  进沟的路不太好走,起伏在海拔1400米上下,水平方向还要在很多小沟中绕进绕出。沿途最让人恼火的是“霍麻”,这种学名叫“荨麻”的植物两尺来高,分布在道路周边,行人不小心碰着,痛彻心底。天气太热,饮水也是问题,必须在绕进沟内,找到水源才能补充。对行路安全构成威胁的,是下面无遮挡的横切斜坡,在这种小道一旦失足,人会滚到坡边坠落深渊,既而粉身碎骨。好在队伍比较精悍,大家不打保护,小心翼翼的通过所有路段,徒步5小时后,于中午2时半到达苏拉麻山底的大岩腔下面。

  天色湛蓝湛蓝,在苏拉麻山底大岩腔上面,向我们露出笑脸;沟内凉风习习,流水潺潺。由于前方缺少平地,我们决定在此扎营,次日才跨过沟心,行走“龙门沟”的东面。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我们远离尘世,远离喧嚣,在大渡河峡谷的深处接受心灵的洗礼;我们坦露胸怀,在苏拉麻山底放逐原始的人性。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走在悬崖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不耳之晨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挥别上路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导木乃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孤独毛不耳,燃情峡谷夜

  毛不耳是孤独的,如同一叶扁舟颠簸在大海之中。还在古路村考察时,笔者就对大河彼岸的堡子感到好奇:它到底是什么地方?那细细的横路从何而来,通向哪里?陡峭的坡地出庄稼吗?那里的人们怎样生存等等。每每烟云缭绕时,对岸的人就会指着毛不耳头顶的高崖说“石公出来了、石母出来了”,口中念念有词,虔诚万分,让人感觉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包围住这小小的村落。

  从地图上看,乡村小道从田坪延伸过来,在毛不耳划上休止符,完全忽略了龙门沟小道的存在。今天的毛不耳只有四位常住人口:老猎人木及子,其婿申绍方,其女阿呷,孙子阿木达提。他们的生活单调而平淡,眼观高山峭壁、身伴峡谷烈风,与牛啊、猪啊、羊啊鸡的,构成自己的生态圈。这是一个完全原生态的地方:没有电灯和家用电器,靠人力推磨来破碎玉米;缺少受教育条件,后人迁徙到辛机岗、田坪子居住。据老猎人木及子介绍,以前毛不耳是石圈子通往田坪村的必经之地,后来社会发达了,有汽车有火车,人们就不打这里经过了。木及子是远近闻名的猎人,创下过一年打了106头山羊,6头岩牛,野鸡、老鹰无数的纪录。他说自己年轻时也出过大山、见过世面。

  游人眼中的毛不耳,充满柔情与活力。晚上围坐火塘边,品尝主人的炖羊肉、面面饭,饮主人自制的米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汤锅翻滚满屋香。彝族的“火塘子”文化让人感慨,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维系亲情友情,绵延不断。夜宿毛不耳,听汽笛划破谧宁,任夜风轻拂帐顶,游人遐想万千。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坪的孩子们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坪少女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游人风采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悬崖骑手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机岗少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及子胆怯的曾孙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猎人木及子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