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704|评论: 128

[大话四川征文]我爱西昌,它是我的第二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7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离开西昌已有36年了,这次返昌一行20几人,加上在西昌的老同事老同学聚在一起,扳起手指头算了算,哟!这次一共有近六十几人的大会面啊!老了,都老了,更是有趣的是,我们都是儿时的"毛根"同学,用这次会面时的一句名言"我们都是结发同学啊!",此次会面在一起有说不尽的往事,谈不完的笑话,数不尽的回忆呀!

        时间向后推移到1961年,那是61年9月,四川省川剧学校实习演出队赴西昌演出,演出队由四川省川剧团演员和川剧学校师生组成,当时的平均年龄才19岁,有的同学也只有12,13,岁,我当时还算大一点的有15岁了.当我们第一天乘座敞蓬货车从成都出发,下午3点左右到达雅安时,有的同学睡着了,有的因为晕车,吐得难受.小的同学也包括我在内也不明白这车到底要开多久才能到目的地.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从雅安出发,到中午10点钟左右,只见货车在山上盘山而上,一直到中午,山上有很多的积雪,开车的司机从车的上拿了两条又粗又长的铁链子,将汽车的后轮子套上,我们在车上冷得直打哆嗦,但是出于好奇,还是将老壳伸出货车外问司机:"老师父,这是在干什么呀!",师机笑着回答:"我在给汽车"脚"上穿上"铁鞋子,免得它瞎跑啊!",啊原来是由于山上有积雪,怕出意外,给汽车挂上铁链子.又是下午3点过我们到了石棉县住下了,经过两天的行程,实在太累了,我们一到招待所,倒在床上就"梦会周公"了.第三天,我们经过了冕宁县,卢沽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西昌.

            到达西昌的第一感受是天气太好了,就是再热也用不着扇子,再冷也用不着穿棉衣,在西昌的第一个晚上,我是看着西昌的月亮过的,它太圆,太亮了,太美了,我想它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到来它才变得如此的美丽啊!不是,它天天如此,永不间断,因此,我想家了望着它,想妈妈了也看着它,从此,每天晚上看月亮,数星星,成了每天晚上的癖好.

            第二感受,看见许多的彝族男女,穿着她们的民族服饰,我想如果是新的是很漂亮的,男的彝胞在大巷口坐一起用白磁缸喝酒,一直要到醉了方休,喝醉后,他们就嬉笑,打闹,累了就用他们的"擦尔瓦"席地而眠,这一情景在大巷口,西门坡到处都是.

            第三感受是西昌的风太大了,但不是寒风剌骨,只是在吹的过程中带起了讨厌的泥沙.

            当时西昌的人口很少,城区只有一万多人,周围的农村加起来也不过五万人左右,人们的精神生活非常缺乏,只有一个电影院,一个京剧团,一个文工团.我们下去后一边学习,一边演出,一般一个星期演两场,场场爆满,在当地文化部门的调节下,将原来只座800人的西门坡剧场,换到了能容纳1000多人的西昌大礼堂.(待续)





[em15]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6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7-6-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继续

发表于 2007-6-7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楼主与西昌还有这样一段情缘呢,60年代的西昌也因有了你们而生辉,期待楼主更多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成都学习,为什么学业还没完成就将我们分赴西昌呢?这还要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说起,四川省川剧学校校址在成都市新南门外十二街,是与四川省音乐学院隔街相望,两个学校的大门对着大门.省川剧学校的课程是很扎实的,因为它是全川唯一的一所川剧学校,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其它剧团称“黄埔军校”毕业生,省川校,也是解放后四川第一所川剧科斑,老师要求很严格,早上5点是基本功,武功锻炼,紧接着吃完早饭唱腔,身段,把子(就是刀,枪,棍,棒,的基本套路和打法)下午是文化课,晚上有自习等。1959年,我们刚入川校学习,学生的生活是很好的,但从1960年开始生活就一天不如一天了,以前学生开饭蒸出的干饭是硬硬的,学生的营养是基本保证。但从1960年开始生活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再有因为学校在困难年间,管理不善,炊事员偷拿学生的食品多次发生,造成了学生营养缺乏,每天中午蒸出的象浠饭一样的“干饭”,没有一点油水的厚皮菜,八个同学一桌,为了决对的平均,每屯饭都由桌上的一位同学将盆里的饭划成八块,划饭的这位同学将脸背过去,然后自报是第几块,就从第几块开始取饭,每人一块软软的饭。当时同学们最盼的就是星期天,一到星期天,在成都的同学可以回家吃一屯饱饭,还可以从家里带点好吃的来学校,家不在成都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已学了一些川剧剧目,可以到成都边上的一些小县川剧团达斑演出,也可解决一些饥饱,只有我们这些低年级的,一到星期天,一早起床,往资阳,简阳,德阳,罗山奔,因为一到那里能买到一些可充饥的食品。记得我们斑有一位男同学,在简阳买了一些胡萝卜,上面还有好多的泥呀!他便将胡萝卜放进裤子口袋搓了一搓就连泥带胡萝卜吃进肚了。
      
其实,当时的四川主管文化工作的李亚群部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因为这是一帮从小就由四川各地精选到学校的艺术人材呀!国家花费了多少精力和资金,不能看到这些快成材的“树”倒下,在去西昌的动员会上,李部长讲:"西昌盛产红色的大米,同时还有当时肥肥的建昌板鸭...等等",当时领导的原则是如何将这支文艺人材保留下来,动足了脑筋。六一年夏天,领导决定由省川剧学校成立一支实习演出队赴西昌,学校在放暑假前,将信息公布,让学生回家与家人量议。当时我没有返家,因为我知道,这次去西昌,离开生我养我的父母越来越远了,原本去成都学艺,他们是非常反对的,如果这次对他们讲了实话,他们会更伤心的。放暑假我去了我从事文艺工作多年的姨妈家,受到了她们的支持。在规定的日子,同学们都返校待发了,在出发前的晚上同学们都聚在一起,交谈与父母的离别之情,其中一个重庆的同学讲:“我父母说了,这年月只要能吃饱肚子,这就的领导的爱待了。”

一九六一年八月中旬清晨,成都的天气始终是灰暗的,几辆货车在学校的操场一字排列开,大一点的同学都自已捆好行李,有的小同学,从没有这方面的训练,被子还没抱上车,都掉下来了,大同学只有帮忙了,一切就绪,只等开车的一声令下,这时也有分配在其它剧团,还未出发的同学也来送行,其中一位我最要好的朋友(网名“老尼乡情”。)当时她分在江津川剧团,她站在我的车前,依依不舍,我说:“你一人到江津?”她伤心的回答:“是啊!”我讲:“一个人到剧团,没有亲人,也没有同学,不好耍,和我们一起走吧!”她听我一讲,不加思索,马上上了我们的货车,什么也没带,身上还穿作短袖衬衫啊!当车开到泥巴山时,冻得她直打哆嗦,正好有散着被子,一床被子拱了我们“五个小鬼头”。(待续)

 

 

 

 

 

 

 

 

[em14][em14]

发表于 2007-6-1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更多内容期待中~~

发表于 2007-6-13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代的日子不好过啊,从小就听父母说过60年代吃野菜、树皮。

也难为出川朋友和你的朋友们了。

坐着沙发分享你们的青年时代,真不错啊~~

发表于 2007-6-14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em05][em05][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7-6-19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把下面的故事写快点哦。

发表于 2007-7-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楼主有类似经历,对此帖比较有兴趣,一直在等待下文,咋个那么些天了没有音信啊?

发表于 2007-7-5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错,支持ING!!!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昌我们第一次吃上了一屯很象样的红米干饭,端在手上后,深深的闻了一口,啊!真香!但这碗饭端在手上,我怎么也吃不下,因为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那时他们每人每月只有25斤粮食,政府规定每月还要用5斤粮票换回25斤红薯(山芋),当时我家是5口之家,每月就有100来斤的山芋,实际上每人每月只有20斤粮食。在今天看来,是吃不完的了,但在当时,什么付食品都很匮乏的情况下,一月每人只有半斤猪肉,2两半菜油,其它付食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人的食量也开始大起来了。当我端起手上的红米饭就想起我一身中最难忘的一件事:60822日是我的生日,清晨就听见有同学在叫,“出川,收信!”,我高兴极了,信是母亲写的,很簿,只有几个字:“祝你生日快乐!”信封里面有半斤四川粮票,当我收信后,躲在午台的幕布后面,放声大哭,我知道这半斤粮票是母亲牙缝里省出来的呀,她们有多少个早餐饿着肚子为我省粮票,尤其是我的母亲是最克已的了。

    在西昌的第一年,我们120演职人员中,有的是高我们两三年的同学,从成都带下西昌的川剧剧目,基本上都是非常成熟的剧目,有的甚至是川剧58年的出国剧目,如:“御河桥”,“白蛇传”,“杨八姐盗刀”,还有好多的折子戏,这些戏基本上都是由高年级的同学担任主演,我们只是演一演配角,或跑龙套,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后来,由于每埸演出都暴满,尤其是上演川剧出国剧目“白蛇传“时,早上我们都练早功,5点过一点就起床了,看见剧埸的售票窗口排起了"长龙",最前头的几个人是拿的被子,他们为了买上一张川剧戏票在售票窗口下过夜,我们好奇的走上去问了一下:”你们怎么这样早啊!此人回答更令我可敬,他讲:"我是西昌小鱼村的,母亲已七十多岁了,听说你们演川剧很好看,但我一连来了三天也没排上票,母亲点名要看“白蛇传”,所以只好白天收工后拿起被子在售票窗口下过夜,只为给母亲求一戏票"。可见当时西昌市民的文化精神生活是多么的缺乏!(待续)


发表于 2007-7-24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中……

继续期待下文……

发表于 2007-7-29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心回放,回忆过去,感慨万千!!!!!!!!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昌的演出基本上是埸埸满座,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为了满足西昌观众的要求,我们的演出埸次也渐渐的多了起来,一到星期天中午一埸,晚上一埸。但还是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那时与西昌大礼堂只有一墙之隔有一个小剧埸,是西昌文工团专用剧埸,因为看川剧的观众多,一到星期天我们就两边剧埸都演川剧,这样一来,比我们高年级的同学演出任务就非常凡忙,有时化好妆把大礼堂这边的戏唱完了,就从一墙这隔的小门过去在那边再演出。

为了使我们尽快的在专业上成长起来,减轻老师的付担(当时高我们两三年的同学也成了我们的青年老师),我们大一点的同学也参加了演出,尤其是川剧的基础戏,如“白鳝观景”它是川剧旦角表演的基本功戏,因为戏曲的表演它不象话剧,或电视,是实景,剧情里有房子,那房子就一定要在剧情里出现.而戏曲不同,它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和完成剧中的情景,如上山,乘船,过河,等。还有唱腔戏如:“拷红”,“思凡”,等。在西昌的学习条件就远不及在成都,各方面都不太正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成都省川校的领导特别请当时在校任教老师白玉琼,和杨云凤来西昌教学,我当时就学了杨老师的高腔戏“三堂会审”,演出后,观众反映很好,还有一点掌声,我的同斑同学"勉"写信告诉杨云凤老师,说"出川在演出"三堂会审"反映很好,你教她的扬琴腔很受观众欢迎,她唱得也很象杨老师,他老人家高兴不已".在西昌学习最主要还是靠自已,老师在台上演,你在台上穿角就得仔细的看,下来再求教。这样一来学习的进度也就参差不齐了,努力的,学得好,不努力,笨一点的就差一点,演出机会也就少一点。为了尽快的让同学们能胜任演出,西昌学校的领导,将刚下西昌时每个同学的每月一元五角钱的零花钱改成了三个等级,能演出,表现也很好,有几个看家戏的同学发给了第一等待遇,每月发放生活费22元,二等19元,三等16元。当时拿22元的只有几个同学,其中有我和“老尼”,“华”,演小生的张显灵(文革中因病去世),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锻炼,我们大一点的同学都能胜任一些主要角色的演出,如“御河桥”,“荷珠配”。“杨八姐盗刀,”“四川白毛女罗昌秀”,“丁佑君”等。因为整个国家都在渡过中国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食品是紧缺的,西昌好一点,但也不十分富裕,加之老师的演出任务多,很辛苦,领导就只有在生活上加以照顾,最大的照顾是从分食堂吃饭,老师是老师的伙食,学生是学生的伙食,只有一墙之隔,但伙食是天远之别,如大白菜,他们吃的菜心,而学生食堂只食菜边,因为各食堂都有各食堂的金费,也难怪“炊事员”了,(待续)                                                                                              

                                                   [em12]

发表于 2007-8-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忙,没有上网.今天抽时间看了看我心中关心的凉山论坛,看到出川老同学那段注入深情的回忆,不由我訇然心动也愿意上网和凉山论坛的朋友们聊上几句.

原本只是暗中关心着当年的西昌(现在的凉山),可是,出川同学用抽底火的办法,将我们的情况都讲了出来,我也就不用隐瞒了.我们都是老西昌地区川剧团的演员,文化大革命中,我和出川因为家庭的缘故离开了西昌.人老了更易怀旧,我们的青春时代是在西昌渡过的,几十年过去了,留在西昌的青春脚印,我们是要去寻找的.不妨告诉朋友们,不光是我们俩人,现在,因退休离开西昌的川剧团老同志,同样也回到西昌去寻找他们当年留下的影子.在西昌我们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也有人为西昌付出了生命.我们为西昌的文化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成昆铁路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我们热爱它,怀念它.关心它.我们是西昌一段特定的历史见证.如果不把它记录下来,这一段宝贵的西昌文化发展的历史就将默默无闻,将被人们遗忘.这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的感人的故事,也将随着时间的流失而烟消云散.如果,网友们有兴趣,我们就慢慢的告诉大家.一个星期发两篇,好吗?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8-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迫不及待的想看下文,希望出川的朋友们能和出川一起续写下文~~

发表于 2007-8-5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西昌的一幅幅照片,让我想起了那时我们在那里学习生活了三年的点点滴滴,的确西昌是个难得的好地方,有时间我一定带着我的家人去西昌重走一次,相信那天已不是太远了,祝愿西昌的明天更美好,我的学校更有发展!

发表于 2007-8-6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西昌工作了十一年,刚去西昌就听说县委宣传部部长高樱同志是一位作家,他出版过诗集和散文集.我从小就佩服作家,又听说他出了新书"西昌月",我很想更好的了解西昌,于是就四处寻找这本书,老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托人给我买到了这本书.可惜这本书我看了一遍,印象还不太深,就被我的一个朋友要走了,以后我再也没有买到过这本书.虽然很遗憾.书没有了,但是,书中有一点却给外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有一篇文章说到:中国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四川的语言比其它省份更为丰富,而四川语言中西昌的冕宁县的地方语言表达能力尤其丰富.我没有去考证过,因为当时我还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没有水平,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考证.不过我非常相信高樱部长的描写,起码他是亲自到冕宁去生活过,考证过,他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我心中从此就埋下一个心愿,我要去冕宁看看,听听他们说话.后来我和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冕宁人邓大姐成了好朋友,我经常和她聊天,总是想从中学习点什么.她老笑我傻呼呼的,怎么老是天一句地一句的,东一句西一句的,问什么也没问个名堂.现在看来是我水平太差,当时的我却是费尽心机就是不懂得怎么才能通过别人的讲话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现在一句话就总结了.当时是因为我的文化水平太低,理解能力也太低.哈哈!现在想起来我都好笑,小孩子就是小孩子,我自己的那点水平还想耍心眼,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懂,后来我才明白了,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有许多知识都是无法掌握和欠缺的.以后我在加强自我学习方面就比较注意了,基本上是用认认真真和踏踏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的.

发表于 2007-8-6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我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思绪如潮,起伏不断,往事如梦,就象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沥沥淅淅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们西昌地区川剧团是从成都的四川省川剧学校,一个演出的整体,集体分配到西昌去的.当时的名称是:四川省川剧学校实习演出队.演员们三个月一轮换,也就是说,三个月后,还可以回成都.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李亚群同志告诉我们:西昌有大月亮,非常美丽,有建昌板鸭,非常好吃.有庐山,邛海非常好玩.我当时被分配到江津川剧团,听说西昌这么美丽,这么好玩,真是羡慕死那些能够分配到西昌的同学了.江津我根本不打算去,我父亲正托关系将我留在成都.手续正在办理中.在我记忆中我清楚的记得1961年9月16日,那天天下着小雨,我去学校送我的好朋友出川和胡,他们二人是我的好朋友,同时都分配到西昌.我依依不舍的和他们道别,出川却说了一句从此改变我命运的话:你不如跟我们一起去西昌!我们就可以不分开了.我这个人血液里有一股不信邪的分子,听了这话,不管它今后有什么困难和问题,现在我高兴就行!于是我立即找到学校领导要求去西昌,学校领导又立即请示了省委宣传部前来送行的领导,几分钟我的命运就发生了传奇式的变化,领导同意我去西昌了.但是,大队伍立刻就要出发,我来不及通知我的父母,就请不去西昌的同学到我家里去告诉我父母,而我却身穿一件短袖衣服,身上只有两块钱,就这样五分钟后和大家一起上车出发去了西昌.去西昌路上的狼狈经历.出川已经告诉大家,我就不毕赘述了.总之,别人是分配到西昌的而我却是主动争取到西昌的.

我在西昌工作的十一年,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品尝怠尽,真是一关一关的熬过去的.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中,对历史的品味留下来的却又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就连当年同学之间吵嘴斗气和一些不愉快的往事都成了笑谈的内容.

我们到西昌要过的第一关是:想家.当时我们大多数人刚十四,五岁,我就没有离开过成都,没有离开过父母,属于比较任性,娇气的那种孩子.自己拼命的争取到了西昌,后来才知道有许多的生活难题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于是每天晚上,演出完了就望着月亮想父母,我记得在会理演出时,有一天演出完了,我们八个人住一间宿舍,很累,很饿,几个同学都呆在屋里,不说话.同学魏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好想我妈妈!"我说:我也想!"魏望了望我说:你想哭吗?"我说:是,我好想哭!"魏翻身爬了起来,,说:"那我喊一,二,三,我们大家一齐哭,好不好?"我说:好!"魏用手比划着:一,二,三,哭!"于是,我们八个女生一齐哭开了,而且是声音越来越大声,简直就是号啕大哭,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大家哭了一个淋漓畅快,哭够了,一个小时多了,过了哭瘾,我问了一句:哭够没有?"魏说:差不多了!"于是,我们大家的都抬头互相望了望,大家不约而同地又大笑起来,那笑上声大得来,也不次于哭声.因为大家哭了以后,每个人的眼睛都是肿的,尤其是魏,她不光是眼睛肿得象桃子,那鼻子也肿得来象有一个苹果,又园又大.哈哈,哈哈,我们大家笑得来不已乐乎!

我们这批年青人,可以说当时还都是孩子,到了西昌要过的第二关就是:饥饿关.

虽然我们都有饭吃,但是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关头,除了每天的三顿饭,根本没有其它的零食.而我们又是一批吃长饭的年龄,每天要练功,要演出,每个演员的身体就是一部机器.要身体力行的工作,人人都非常需要营养,就连胃口不好的的女孩子吃个一斤,八两饭都没什么问题,更何况男同学们.那个时代,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人们每天都在想吃好吃的,想吃饱饭,大多数人每天肚子都处于饥饿状态.用四川话说就是饿痨了!国家给每个人都配有粮食定量,每个月初发给大家,自己就按照定量,平均分配每天三餐,早,午,晚各吃多少,只有提前作好了安排才不会饿饭.如果寅吃卯粮,那么,你的粮票早早的吃完,你就只有饿着,谁也帮不了你,因为,每个人的粮食定量都有限,给了你,他就会饿着,在那个国家就处于艰难困苦的年头,我们能有什么抱怨和不满的情绪呢?没有,有的只是苦中作乐.

分配到西昌的同学们,共分四个年级,63级,64纪,66级,67级.67级的同学最小,大多数年纪不过13岁,尤其是男同学真是特别的淘气,如67级的云同学,虽然年龄小,调皮捣蛋的鬼点子却花样繁多,最能想出一些别人都意想不到的玩法来宽心解闷,经常把同学和老师们弄得来.急不得恼不得.哭笑不得!我们住在大礼堂,女同学住三楼,男同学住二楼.有一天半夜大家正睡得正香,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将我们三楼上所有女生都惊醒了.只听见楼下男生在大声的喊:"强盗来了!强盗来了!"当时将我们所有的女生吓坏了,都以为真是强盗来了呢!有的吓得直叫喊,有的吓得钻被窝.闹腾了一夜没敢睡觉.第二天我们才知道,原来是云同学饿得睡不着了,拿起脸盆来用力的敲打,大喊:强盗来了!其他的男生被惊醒了,没弄清楚情况也着急的拿起脸盆跟着敲,这才上演了晚上抓强盗的一出戏.

有一天二楼的男生发出话来,说是云同学请客,请大家吃好的.我们都感到奇怪,他又没钱.怎么可能请客呢?带着疑问,我们几个女生跑到二楼男生宿舍去了,进了门就看见云同学高高地坐在上下铺的上铺上,手端饭碗,面对墙壁,背对着我们,神情专注地说了一声:"大家请!"于是,只见他用筷子在墙壁上夹了一筷子什么东西,就着饭碗大口地往嘴里刨着,大口地咀嚼,吃得是那么香甜,吃得那么美味,吃得那个惬意!我感到奇怪,这是什么好东西,他吃得这么有滋有味的?我跑到他床前去仔细一看,哈哈!哈哈,我笑得快说不出话来了.原来,云同学在他高高的上铺墙壁上画满了用盘子装着的各种食物,鸡鸭鱼肉,水果蔬菜,反正,他想吃什么就画了什么.他端着空碗,夹着空气,用他的空想去填着他的空肚子.我们在场的同学全体都笑得来弯下了腰.虽然是一阵前仰后合地大笑,笑完心中也有一股说不出的凄凉.因为,我们也想吃那些梦寐以求的好吃的呀!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