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到西昌以后,同学们面临的第三个难关就是:学习.我们当时的学习有两种困难,一:专业学习,二:文化学习.专业学习主要就是演员的艺术修养,说简单点,也就是学戏.演员的职业就是演戏.同学们基本上都是因为热爱艺术,热爱表演这个专业才去学戏的.所以,再怎么淘气的同学,只要是学戏,都比较认真和听话.剧团的人们都知道一句俗话:猴子都要顾戏.因此,我们的同学在学戏和演戏这两个方面都比较自觉和主动.也都比较认真.川剧的唱腔和身段表演以及基本功,在成都学校时老师们就手把手的教过一些,但是到西昌去的同学们在学校的时间短些,尤其是66级67级的同学他们年纪小.学戏还不多,因此,他们刚到西昌时演戏相对来说就较少一些.后来他们人长大了,个子也长高了,当然演戏也就多了.学生们当时在西昌学戏就比较困难,虽然每天早上都要起来练功,但是学戏却主要是靠自觉学习.那个年代,主要是演传统戏,导演没有给演员讲解剧本,分析剧情,分析人物.导演这个工作基本上就是说戏,学会一些传统戏基本套路的青年老师就是导演,他们只是将在成都学会带下来的一批传统戏加工排练,等演员们熟练以后就可以上演了.由于到西昌上演的一批传统戏都是我们省里出国演出回来后成为川剧保留剧目中的重点剧目,艺术水平是比较高而完美的.加上我们这批成都来的演员阵容也很漂亮,所以,我们在西昌演出非常受欢迎,而且是长演不衰.当时,我们川剧学校实习演出队到西昌以后,演出任务增多,上课学习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演出已经是我们的工作,学习已经放为其次.因此,年纪小的同学要想学戏,没有那位导演来专门指点你,也没有那位青年教师来专门教你,靠的就是自己偷精学艺,勤学苦练.青年老师在演戏时,你学的是什么行当,就在台下幕后,多看偷学,认真揣摩.先把戏的路数,方位记住了,每天早起,对着墙壁,练嗓练唱,对着镜子又比又划,反复地,认真地不知道要练习多少次.把一出戏的台词和一招一式都记得滚瓜烂熟,一旦等到了上演的机会就可以登台亮相大显身手了.当时的专业学习已经缺乏在成都学校时那种教学风气和学习态度了.所以,岁数大些,懂事而要强的同学自觉性就强,而年纪小些,贪玩的同学自觉性相对就差些.剧团要排新戏了,等到角色名单一公布,只要有自己的角色,演员们都是很努力的去完成自己饰演的人物.当时的老团长也是我们川校的老师,曾经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们:学戏,学好了是戏饭,.学好了,你们可以出省,出国,吃香的,喝辣的.学不好是气饭,学不好只能是跑龙套,打下手,永远当跟班.我们都记住了老团长的话,所以一直是非常努力的学生.(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