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的故事(李忠东)
最近,翻阅介绍德国的历史书籍,读到一则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久以前,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经在波茨坦建起了一座离宫。 有一天,皇帝来到波茨坦视察,住进了这座雄伟壮观的宫殿。当他兴致勃勃地登上高处,要一览城市的全景时,不料视线却被一座“大煞风景”的磨坊所挡住。皇帝颇感不快,决意要“拆迁”它。他来了一个“先礼后兵”,派人找到磨坊主,说想把磨坊买下。 出乎威廉一世意料之外的是,无论手下的人怎么说,磨坊主人就是一口咬定不卖,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钉子户”。他的理由并不难理解:磨坊是世代传下的祖业,寄托了特殊的感情,决不能毁在自己手里。他拍着胸膛喊道:“先生们,磨坊就是我的命,如同我的老婆孩子,无论你们出多少钱,都休想从我手中买去!” 恼怒的皇帝无法忍受一名小小的百姓对自己命令的藐视和违抗,派出卫队强行拆除了磨坊。他本以为靠强权定能获胜,谁知倔强的磨坊主人并不吃这一套,一张状纸将威廉一世告上法庭。 在那时,欧洲的帝制国家已经有了完全独立的法院。法律规定,包括皇帝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被告。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一次威廉一世不但真的坐在了被告席上,而且还输掉了官司。法庭最后判皇帝败诉,必须在原地按照原样重建磨坊,另外还得赔偿磨坊主人的经济损失。对于法院的判决,威廉一世只得表示顺从和执行,重新盖起了磨坊。 时光如流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威廉一世和磨坊主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由于经营不得法,小磨坊主的后代面临破产的厄运。在无可奈何之际,他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把磨坊转卖给皇帝。 读到这封信,威廉二世感慨万分。他觉得这座磨坊与众不同,是历史的见证。它塑造了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必须作为一座“丰碑”为子孙永远保留下来。皇帝亲自执笔写信,对小磨坊主好言相劝,希望他能够像当年他父亲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去保护好磨坊,代代相传。为了帮助小磨坊还清所欠的债务,还赠送了几千马克。 小磨坊主收到信和钱后,非常感动。他表示要铭记往事,再也不把这座磨坊卖掉。 这段史实讲述了在财产权上的公权与私权法律地位的一个经典故事,记录了有关公权与私权的一段平等“对话”。面对着父亲当年的败诉,威廉二世不以其为耻辱,反而将其看着是一种进步和文明。在他眼里,法院当年的判决体现了一种公平与公正。他之所以诚恳地希望主人善待并永存磨坊,在于他已经将其视为一座德国的司法独立的“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