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青川教育重建奇迹:开启智慧 培育希望(组图)
2011-04-26 00:43   来源: 四川新闻网
青川职业高中的学生们正在上操作课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青川教育重建奇迹:开启智慧 培育希望(组图)
2011-04-26 00:43   来源: 四川新闻网
学校里到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青川教育重建奇迹:开启智慧 培育希望(组图)
2011-04-26 00:43   来源: 四川新闻网
中国网记者程圣中采访青川职业高中的学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那年 我在青川前线(工作写实)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2725caeabfbbbef26c62iRh7jiKUtakt.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http_imgload71.jpg (91.59 KB)
11-4-26 12:37



当时的东河口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d31464bcecff96efd705RX0udZBN0sSy.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http_imgload6.jpg (55.62 KB)
11-4-26 12:37



远望东河口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849786cab03c7e59d049KhY7Nb1VZfxA.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http_imgload.jpg (85.02 KB)
11-4-26 12:37



我们奉命前往青川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d7bcde37c40fa8c57f42m0nxUqkApnIh.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121212.jpg (107.15 KB)
11-4-26 12:37



当时的凉水市公安局前线指挥部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be1802f0d36c3124c8c5iAIImIKJ7t2G.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http_imgload4.jpg (120.71 KB)
11-4-26 12:37



我们的营地,酒家垭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8ff1c9888014bc057b45kF64I5nEl2Yi.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123111.jpg (117.1 KB)
11-4-26 12:37



我们的营区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3bb924098ce90f4ee266YBHdJ3jKbj8r.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1111.jpg (97.34 KB)
11-4-26 12:37



我们的厨房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6a3e6b5fe1ea8adbcd62rJgKTR1d98YT.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http_imgload2.jpg (125.38 KB)
11-4-26 12:37



当时的条件相当的辛苦,这是我们简单的午餐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1e08c115f244635874d84E77tHmbdiw7.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http_imgload7.jpg (83.88 KB)
11-4-26 12:37



我们的工作就是保证大院至酒家垭道路的畅通,清理余震影响滑落的山石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4d26ea78ff8585036480qhEJxG1QWskW.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无标题1.JPG (131.08 KB)
11-4-26 12:37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环境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7582bf3a141ffdb22f14gfz6IzWzZCLs.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0000.jpg (83.41 KB)
11-4-26 12:37



最大的余震,6.4级地震刚完,我们清理现场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556a0a399d2255ee1eafnjKzt38amrvT.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http_imgload1.jpg (71.19 KB)
11-4-26 12:37



白天热,但晚上很冷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c1b652d8466122d64954gtYY3B25xScJ.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http_imgload3.jpg (97.06 KB)
11-4-26 12:37



每次拉给养回来都能看见他们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7598af681ff24451839cxuyXEXvelrRc.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123456.jpg (81.8 KB)
11-4-26 12:37




09年5.12,我们再回青川


三年了,祝愿灾区的人们安康,吉祥如意!

http://bbs.dzsm.com/images/YoyoSky/attachimg.gif http://bbs.dzsm.com/attachments/month_1104/20110426_cc023404addc8cf041aaoSZnvXYPQV1I.jpg
http://bbs.dzsm.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113.jpg (105.32 KB)
11-4-26 12:37



这就是我.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县委书记:3至5年把青川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县

【 2011-04-28 00:19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灾后重建任务完成 未来发展如何定位?” 记者专访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

  四川新闻网青川4月27日讯(柳桂华 记者 李京枝)“5.12”特大地震过去快三年了,作为“5.12”地震重灾区的青川县,在基本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后,未来的发展如何定位,发展思路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刚刚上任一个多月的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

  这位刚上任的四川省优秀县委书记,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跑遍了青川县的36个乡镇和部分村,他已谙熟青川县情,对青川未来的发展更是深谋远虑、成竹在胸。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向此德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青川未来发展的思路定位是: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

  向此德认真分析了青川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他说:青川有三大比较优势。一是生态资源丰富。青川的最大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出路也在生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9.8%,商品林面积达210万亩,生态设施配套完善。二是旅游景点独具特色,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青川拥有AAAA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必须做好旅游发展这篇文章。三是青川人民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地方发展,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提炼出的“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两幅标语精神要继续弘扬,推进青川灾后重建和产业振兴。当然青川也有比较劣势。一是工业化水平太低,二是城镇化率不高;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民增收困难。去年,青川农民人均纯收入才3800元。

  向此德说:之所以把青川未来的发展思路定位为: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要从青川发展基础较差、产业培育艰难、城乡居民还不富裕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地思考工作、谋划工作和推进工作。在思考和谋划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要处处为群众着想,要时时刻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生态兴县是发展的路径,主要是基于青川比较优势而言的,就是要发展生态产业富民、改善生态基础惠民、打造生态环境安民。艰苦奋斗是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苦干实干的作风,推进青川加快发展。越是发展滞后地区加快发展,越是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到党的恩情永不忘、对口援建记心上、艰苦奋斗不能丢、回报社会永不休。富民强县是目的,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

  关于青川未来发展目标,向此德说:通过3至5年努力,把青川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

  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

  ——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工业强县之路。一个地方不发展工业,县域经济就得不到较快发展,工业不强,县域经济就不强。青川发展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态化、低碳化工业发展道路。推进工业发展,必须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突出项目、打造园区、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农业强县战略。农业在青川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尤其是林业优势最大。建设生态农业强县,主要是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抓好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争取通过3至5年时间,培育出几个上亿元尤其是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带动老百姓长期增收致富。三是要抓好示范带动。县上要集中精力打造2至3个富民项目示范点,把产业、设施、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项目都结合起来。要抓好全域示范。要真正改变青川贫困面貌,就是要大力发展全域性经济、普惠项目。当前,要瞄准大城市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打造等需求,在全县大力实施“银杏富民”工程,通过两年多努力,把青川建成风景林产业示范县,打造成“中国银杏之乡”;四是要促进农民增收。

  ——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是生态产品的聚集地。推进青川的城镇化,主要措施是美化县城、完善功能、开发竹园、活乡强镇。一是要美化县城。现在县城规划了424公顷,减去不可利用的还有245公顷,下一步可利用的土地基本没有了。坚决不允许在城市规划区内违法乱搭乱建。下一步主要是城市美化。就是要把县城打造成AAAA级旅游城市。二是要完善功能。在已有规划和建筑风格的情况下,让城市有文化、有血液,就是按“清水长流”的理念来谋划。现在城市虽然建好了,但还没有儿童游乐园、没有一个中心广场,没有一个4星级宾馆,没有一条商业街,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建设旅游城市的需要,进一步谋划好县城建设。三是要开发竹园。四是要活乡强镇。尽快出台农民向集镇转移的优惠政策。

  建成生态旅游强县

  旅游产业是青川未来的支柱产业。一是要按照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坚定不移地打造好唐家河、县城、白龙湖、东河口、地震博物馆以及荞鱼洞等精品景点,吸引八方客人。二是要谋划好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建设。三是要抓好旅游策划、推介、营销和旅游服务等工作。

  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县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建设廉洁型政府。二是要繁荣文化。三是要持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四是要建设诚信社会。要努力营造“政府带头讲诚信、企业自觉讲诚信、社会人人讲诚信”的氛围,建成诚信社会。关于发展措施,向此德说: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改革创新、改善民生、党建保证。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产业支撑

  一个地方要发展,关键是要培育产业。这是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和产业振兴计划的具体体现,全方位谋划好项目工作,完善招商引资办法,集中精力抓发展。

  坚持基础先行,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广甘高速、青川到平武高速公路建设,凡涉及到拆迁拆除的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要切实抓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争取在3年内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目标;要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问题。重点旅游景区(点)道路必须高标准建设,县城至竹园道路要上档升级。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破除现有弊端、完善现有制度和改变现有利益的关键。

  坚持改善民生。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除落实好中央、省、市规定的各项民生工程外,青川还要抓好老百姓最关心、最急切、最盼望的民生项目。目前,青川已落实和完善贫困户救助、白血病患者救助、基层干部因病返贫救助、司法救助制度、贫困党员救助和80岁以上老党员定补、火灾事故救助制度这六类救助制度并每年列出十项民生工程,让全县人民监督实施。政府承诺每年为老百姓办十件实事,并让老百姓监督落实。这十件实事既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是推进发展最重要的事项。

  坚持党建保证。以县、乡换届和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

  在提到选拔干部时,向此德着重提出了四个“坚决不用”,即“坚决不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人,坚决不用干不好工作的人,坚决不用群众不公认的人,坚决不用作风不正和不廉洁的人。要构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干部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工作勤奋、真心为民、廉洁从政的干部队伍。”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采访结束时,记者对向此德书记的执政理念、创新思维、民生意识和独特的文化视角深表敬佩,更赞叹他对青川未来发展的高屋建瓴和远见卓识。我们坚信,青川25万人民在以向此德书记为首的青川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带领下,按照“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的总体思路,高位求进,加快发展,青川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3年30件大事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5月05日10:06






  编者按:

  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人民网多方收集资料,整理出“汶川地震3年30件大事”。

  我们深知,即便列出300件大事,也只能是沧海一粟,仍会挂一漏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谱写出的伟大篇章,仍需要时间慢慢梳理。

  这30件大事已载入史册,未被列入的事件也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汶川地震3年30件大事

  2008年

  1.5月12日

  关键词:地震发生 快速反应

  ●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震后不到30分钟,解放军总参谋部启动应急预案。驻灾区的成都军区6000多名官兵和武警四川总队3000余名官兵紧急出征,开赴灾区一线。震后不到1小时,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当天下午4时40分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搭乘专机赶往灾区。胡锦涛当晚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央宣布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温家宝任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任副总指挥。22时15分,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预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响应。

  2.5月16日

  关键词:总书记 飞赴灾区

  ●5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飞机赶往四川省地震灾区,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3.5月16日

  关键词:国际救援

  ●凌晨3时,地震后抵达中国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伍──日本救援队首批救援人员抵达成都,并连夜赶赴青川县。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就此展开。随后,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救援队也相继抵达四川灾区。

  4.5月18日

  关键词:特殊党费

  ●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广大党员踊跃自愿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也充分显示了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在党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截至7月17日,全国已有4324.5万名党员参加交纳“特殊党费”活动,共交纳“特殊党费”90.8亿元。

  5.5月18日

  关键词:募捐

  1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将中华儿女的炽热情怀、博大爱心,以及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展现于世界,这次大型募捐活动共募集捐款15.1429亿元。这次为地震灾区同胞募捐专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记协共同发起。

  6.5月19日

  关键词:默哀

  ●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7.5月21日

  关键词: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中央财政当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8.5月22日

  关键词: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 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

  ●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部署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强调,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9.5月24日

  关键词:潘基文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抵达汶川映秀镇。温家宝在映秀镇救灾现场与潘基文会面,并共同会见中外记者。潘基文说,中国领导人在抗震救灾中展现了超凡的领导能力,联合国将坚定支持中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10.6月5日

  关键词:重建对口支援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并指出,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全国之力。要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组织有关省市对口支援灾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11.6月8日

  关键词:重建条例

  ●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自当日起施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12.6月11日

  关键词: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科学抢险成功,创造了世界特大堰塞湖抢险、除险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13.6月12日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李长春参观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时强调,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14.6月13日

  关键词:救灾重建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了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温家宝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等作了具体部署。

  15.6月16日

  关键词: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

  ●抗震救灾失事直升机遇难烈士追悼大会在成都举行。胡锦涛向遇难烈士送了花圈。6月14日,胡主席签署命令,授予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签署通令,给邱光华同志追记一等功。成都军区给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等4名同志也追记一等功。

  16.6月18日

  关键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17.7月4日

  关键词:重建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指出,我国将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达到和超过灾前水平,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8.8月8日

  关键词:奥运开幕式 林浩

  ●北京奥运开幕式中体现汶川元素,抗震救灾优秀少年林浩参加了运动员入场式,他双手分别举着五星红旗和奥林匹克五环旗,交叉挥舞。林浩以这种方式亮相奥运会,感动了世界。

  19.8月27日

  关键词:重建总体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20.9月25日

  关键词:遇难 失踪人数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21.10月1日

  关键词:援建项目开工

  ●国家发改委表示,地震灾区首批援建项目已经开工。

  22.10月8日

  关键词:表彰大会

  ●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23.12月27-29日

  关键词:总书记 考察灾区

  ●胡锦涛考察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群众生活情况。胡锦涛在考察中指出,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越是在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的时候,越是要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大力弘扬这一伟大精神,使他们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他还特别强调,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体谅他们的实际困难,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把组织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2009年

  24.1月26日

  关键词:温总理 过春节

  温家宝总理来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和灾区人民一起过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

  25.3月2日

  关键词:防灾减灾日

  ●确定每年5月12日为中国“防灾减灾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008年12月27日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6.5月12日

  关键词: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

  ●汶川地震一周年,胡锦涛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出席纪念活动并讲话。

  胡锦涛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深切思念,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

  2010年

  27.1月31日

  关键词:永昌镇

  ●北川新县城所在地永昌镇举行了成立大会,永昌镇党委、政府正式挂牌,新北川在永昌镇初现雏形。此举标志着5·12特大地震后全国第一个震后整体异地搬迁的新县城驻地永昌镇正式成立。

  28.9月20日

  关键词:完成目标任务

  ● 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省(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

  2011年

  29.4月23日

  关键词:重建任务将全面完成

  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4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美好新家园 天府新篇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新闻发布会。预计今年9月底灾后重建任务将全面完成,确保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30.5月4日

  关键词: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监督检查

  中央纪委监察部会同中央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总结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以及监督检查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各项监督检查工作,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在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对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监督检查工作扎实有效,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望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抓好其他重大工程、活动的监督检查工作。”温家宝总理指出:“监督检查对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其工作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作出指示。
(责任编辑:UN99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重建报告:枣树村的新生
2011-05-11 09:39   来源:三农在线   作者:李丽颖
  从四川广元市出发,下了绵广高速公路,经过一弯又一弯山路,记者来到川北大山里的青川县枣树村。   枣树村,位于青川县城南20里,远望明镜山,依傍灵宝河。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三个红色的大字:枣树村。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你,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你,你很难想象一个村庄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重建成如此的模样。
  春日的午后,阳光正明媚。青青山川脚下的枣树村安详而静谧。干净规整的水泥路通向村中,白墙青瓦的民房富有川北特色,人形屋顶和木兰花窗,大门两边朱红色的对联,房前屋后种有蔬菜和果树,这是汶川特大地震三年后恢复重建的枣树村。
  47岁的石光武是枣树村枣树坝社残疾村民,早年间一场事故导致他失去右手,妻子张正芳是先天性聋哑人。但正是这对残疾夫妻在“5・12”特大地震后不等不靠,第一个在村里建起了永久性住房。
  “5・12”地震前,石光武一家人靠种地、开小卖部的收入生活,虽然残疾,但石光武勤劳肯干,盖起了一幢两层楼八间的砖瓦房,日子过得不错。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石光武辛辛苦苦建起的家在那一刻被震成废墟,多年来勤劳致富的成果在那一天化为乌有。
  望着震后的残垣断壁和妻子的无语泪流,石光武的心在痛:家,没有了。妻子张正芳无法说话,但她焦灼的目光却深深刺痛着石光武。“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很难体会到家一下子就没了的滋味。”石光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感触良多。他宽慰妻子说:“怕啥,只要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也无所谓,房子垮了可以重修嘛。”他告诉记者,当时寻思着得马上重修房子,否则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一家人要住哪里?怎么生活?
  2008年7月,枣树村党支部号召村民修建永久性住房,石光武第一个站出来响应。
  青川位于龙门山断裂带,7月的时候仍然余震不断,小余震不计其数,大余震已经十几次了,谁也说不清将来会不会有更大的地震。村民们对石光武着急建房的行为无法理解,纷纷劝他说:“你这么急着修房子干啥?再地震你不是白修了吗?”“你两口子都是残疾人,再等一等,修房子的事国家肯定会管的。”石光武说:“我相信国家是会管的。但是,这么大的灾难,国家要管多少人,得解决多少困难啊!光等光靠政府是不行的,要住房子必须靠自己动手。”
  时间一天天过去,石光武的房子一天天建起来。“人家残疾夫妻都能自己重建家园,我们好手好脚还等什么啊?!”在石光武的带动和感染下,越来越多的枣树村人加入到重建房屋的行列,全村的永久性住房开始大面积建设。
  看到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枣树村村支书罗义碧高兴坏了。为了给大家鼓劲,村委会将村民的话修改一下整合出了两条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两条标语用红纸写好,贴在建房进度快的尚元进和李玉明家房子上。罗义碧告诉记者:“当时枣树村一家比一家、一家赶一家,家家都是不分白天晚上的建新房,真是热火朝天,村里的劳动力少,大家就互帮互助。”
  2008年8月31日,来到四川灾区的温家宝总理想看一个已经开始灾后重建永久性农房的点,青川县一下子就想到了枣树村。
  石光武告诉记者,温总理来时,他正在和妻子建房。“当时我紧张呢,这么大的官来了,我还有点不相信,更没想到总理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这两条标语。”
  温总理高度称赞两条标语: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总理对我们村民自己写的两句话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村民特别受鼓舞,干劲也更足了。”罗义碧说。
  2008年国庆节前,在乡亲们的祝贺声中,石光武一家搬进了新修的木架结构房屋,成为青川县第一个震后搬进永久性新房的农户。2008年年底,枣树村70%以上的重建户入住建成新房。2009年6月,全村207户受灾农户住进了新房,农房重建全面结束。
  记者在石光武的小店门前看到一副醒目的对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许多到过枣树村的人都会在此留影。2008年底,石光武买下一辆客货两用五菱车,由儿子驾驶跑运输。石光武的女儿和儿媳一同在外务工,自己和妻子经营小店,他还被村里聘上卫生保洁公益性岗位,每个月还领到450元工资,真正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不能住着别墅吃红薯
  地震前的枣树村名不见经传,地处川北深山大壑,耕地稀少,交通不便,“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身无三分银”。虽然枣树人从未放弃致富梦,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留守老人和儿童守着几分贫瘠的山地。
  罗义碧介绍,地震使全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设施全部受损。震前枣树村就有茶叶种植、生猪、土鸡养殖等传统产业,震后枣树村借助宁波的援建支持,大力开展产业重建,确立了“茶果畜牧促增收”的特色产业重建思路。
  枣树村有着种茶的历史传统,但始终不成气候。恰好地震对口援助枣树村的是浙江省宁波市,那里有中国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遇,打造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罗义碧告诉记者,村里已经建了2个茶叶加工厂了。村民王文清新建的茶叶加工厂,整齐摆放着揉捻机、烘干机、精选机等制茶机械。这些制茶机械一部分是王文清自己买的,一部分是浙江援建的。枣树村的茶叶经过精制,每斤售价从几元钱提升到几十甚至上百元。灾后重建中,枣树村的茶园已经恢复到1027亩,茶叶种植及加工成为枣树村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枣树村林地资源丰富,怎么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枣树人瞄准了土鸡养殖业。180万元援建资金,投入了土鸡养殖带产业援建项目。全村培育森林土鸡养殖大户52户,建成了年出栏50000只的土鸡养殖小区。村里还成立“土鸡养殖协会”,和公司合作负责土鸡收购。“目前土鸡销路很好,不愁卖!”
  罗义碧兴奋地告诉记者,由浙江援建的生猪养殖场在加紧建设。“在管理方式上,实行集中建设,分户管理。”
  “种茶、养鸡、养猪,这些都是传统项目,能真正做活吗?”对于记者的疑问,罗义碧充满自信地说:“肯定会赚钱的,同样是种茶,加工前后价格差好多倍呢。山鸡,我们以前只知道零散养,不知道这样的生态中生长的鸡本身就具有卖点,客商看了我们的生产环境,都下订单,现在是订单养殖。至于养猪,也和以前大不同,现在是低碳养猪,养殖场里都闻不到粪臭味,无公害生猪本身效益就不错,猪粪便通过生物发酵还能变成有机肥,再赚一笔钱。你算算,这些是不是增收了?”
  发展新生果园是枣树村灾后重建的又一产业项目,新建经济果园640亩,有核桃、樱桃等。“核桃三年挂果,五年盛产,一亩至少能收入四五千元,以后就变成摇钱树了。”
  “不能住着别墅吃红薯,这是宁波援建人员对我们说的话,我们感触很深。地震以前,大家守着地受穷,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地还是那块地,林子也还是那片林子,有了产业发展,大家就有奔头了,人也留下来了。”
  在罗义碧看来,欣欣向荣的产业重建,为村民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罗义碧说,他现在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做好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如果技术服务和培训跟不上,再好的产业规划也出不了效益。”
  第二件事情是做有品牌的农产品。“枣树村的农产品、土特产没有自己的品牌,市场价格也偏低。现在枣树村也有点名气了,很多人都知道总理来过枣树村,我们要打响‘枣树村’这个牌子。”
  故事就是文化,文化就是风景
  李玉明是石光武的邻居,那条“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标语就贴在他家房上,他是枣树村第一个办起“农家乐”的人。
  记者到李玉明家时,正赶上周六下午。李玉明刚送走几桌客人,正在忙着收拾。“今天生意还不错,有三四桌客人。”
  地震前李玉明夫妻一直在外打工,当得知地震消息赶回家时,发现房倒了,家毁了,但幸运的是留在家里的父母和孩子都没事。“地震让我发现,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在一起好好地生活。”李玉明决定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找点营生做。
  “最开始做梦都没想过开农家乐,地震前没条件也没胆量干。”李玉明对记者说:“地震前的枣树村,根本不像现在这样整洁、漂亮,简直又脏又乱,路是泥路,车一过全是灰土。你说谁会来这样的地方农家乐呢?”
  宁波援建队伍来到枣树村时,部分村民已经建起了永久性住房,但缺乏整体规划,建好的房屋外观也不统一,通往各家各户的路是烂泥路。宁波援建指挥部决定首先帮助村里做详细的规划,请来宁波市规划院,结合宁波新农村建设经验,以改房、改水、改厕、改线、改路、治污、治乱为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万元,让枣树村彻底变了模样,至少前进了20年。”罗义碧这样评价。
  伴随村容村貌的大变化,文明观念也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习惯。村道边新建了公共厕所,这在枣树村历史上是第一次。村里还安置了30多个垃圾桶。“这么干净的环境,怎么忍心丢垃圾呢。”李玉明说。“现在垃圾都统一回收处理,村上建了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很多家都安上了太阳能,用上了清洁能源,还有了环保卫生的厨房厕所,农家院里的卫生难点基本解决了。”
  基础打好了,宁波援助者建议枣树村民开“农家乐”。最初听到这个建议,村民们都觉得在这个小山村搞旅游简直“不可思议”。李玉明也心里犯怵,“开农家乐要没有人来的话,投的钱就打了水漂漂。”
  “我们这儿周围青山绿水确实很美,但周围村庄都差不多,人家凭啥来我们这儿旅游啊?”刘玉明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想法。
  “两条标语就是旅游资源,枣树精神就是旅游资源。”宁波援助者的观点让枣树村人大感意外。宁波援助者和当地乡干部上门给村民做工作,给村民讲开农家乐的好处,还承诺“开农家乐,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补助。”
  “总理都到过你家,这是多大的广告,你怕啥子?”于是李玉明成了枣树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9年4月,李玉明的农家乐“感恩苑”开业了,乡政府还给了实物性补助,送来彩旗、花卉和桌子。
  枣树村其实不大,半个多小时记者就转个遍。“别看我们村小,步步有风景,处处有故事。”其实宁波在规划枣树村重建之初就注入了乡村旅游的元素。宁波援助枣树村的3条路连接着村里主要的生态景观,而且每条路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每条路都有自己的故事:幸福路,是温家宝总理来枣树村时走过的一条路,沿着这条路,总理走到农户家,还帮助重建房屋的农户捆绑钢筋;英雄路,是因赶到这里救援的济南军区“猛虎师”而命名;爱心路,是体现宁波人民对枣树村的无私援助。每户都有精心设计的对联,讲述着这户人家灾后重建的故事,李玉明家的对联写着“总理首肯喜开颜,出力流汗建家园”。
  “故事就是文化,文化就是风景。”枣树人从宁波人身上学到全新的乡村旅游观念。
  乡村旅游的条件具备了,到底能不能留下游客,还要看李玉明的“农家乐”办得怎么样?
  李玉明告诉记者说:“办农家乐并不如想象那么简单,不是会做几道菜就行。刚开始没经验,顾客不喜欢,我也很着急。后来宁波人送我去滕头村、谢家路村学习培训。”
  和李玉明一起去宁波产业援助培训的有12人,有学习果树栽培的、茶叶种植的、还有养殖的。这次宁波之行让李玉明打开了眼界,受益匪浅。“宁波人为什么有钱,是因为人家敢想敢做,而且爱动脑筋。”
  “其实办农家乐也有一些技巧,城里人到农村来,看的不是豪华,就是看‘乡土’的东西,但‘土’也要‘土’得有味道和特色,你的菜和城里饭馆一样肯定不行。举个最简单例子,蒸玉米就比煮玉米香,城里人就更爱吃。”如今讲起“农家乐”来,李玉明已经头头是道,俨然是个“师傅”了。
  重建中,枣树村人和宁波援建者的思想、观念不断地交流、撞击、融合,枣树人“两条标语”的自强精神,让宁波援建者深受鼓舞,而宁波人的现代意识、市场观念、经营理念,也慢慢渗入枣树村人的血液中。
  现在李玉明的“农家乐”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元,比过去他们夫妻两人打工收入多一倍。李玉明的生意越做越好,头脑也越来越活络了,干事的信心和胆量也变大了。去年,他买了一辆轿车,“客人没车的话,打个电话,我就去接,来的客人更多了。”
  枣树村现在已有4家“农家乐”,生意都很好。“为什么不多发展几家呢?”罗义碧向记者解释,“农家乐”不能遍地开花,必须经过由村委会和乡政府共同评估,无论硬件还是软件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以。如果村民想开农家乐,我们会提供菜谱让他学习,还要检查他家里的接待条件,特别是卫生条件。我们要的是持续发展,农家乐也要有品牌,大家一窝蜂上就降低了品质,就会砸了“枣树村”的牌子。
  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最大的财富
  来到枣树村,村民们抢着告诉记者,村里有一个“必须要参观的景点”:灾后重建精神家园展览室。
  一进展览室,两幅熟悉的标语映入眼帘――“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些标语喊出了枣树人的精气神,也唤醒了灾区人民不屈的斗志,成为整个青川乃至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的口号,激励和感动着灾区无数干部群众。
  枣树村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自强不息、坚韧奋进”。“这就是我们的‘枣树精神’,这就是枣树村民最大的财富。”罗义碧说。“人只要有精神,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战胜,什么样的目标都可以实现,什么样的奇迹都可以创造。”
  枣树村人奋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歇。村里建立起自己的村级网站,不但把枣树村村务、抗震救灾、重建情况放在网站,而且还定期公布各个产业发展状况、供求信息。“既是我们村展示的窗口,也是发展的平台。”罗义碧说。
  对未来的发展,枣树村人更有底气,充满信心。“我们现在搞乡村旅游,卖的是环境、是文化,以后我们还要卖体验。”罗义碧说。“我们的果园、茶园可以和旅游业相互促进,搞一些活动。让城里人到乡下现场摘果子、采茶、制茶,卖的就是体验过程。”
  现在枣树村的人均收入比地震前翻了将近一番。“虽然和发达地区比,我们的收入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面对灾难不屈不挠,面对困难不等不靠,面对明天充满信心,大地震中枣树人就是这样坚挺过来,重建中枣树人就是这样拼搏出来,相信未来他们也会这样奋斗出来。
  当记者要离开枣树村时,村里不知谁家响起了歌声。“快听听,这是我们村的《枣树村之歌》。”“青青的山清清的河,青山清水养育了我。祖辈做人挺脊梁,垒起高山一座座。震垮了山川震不垮我,好一曲壮歌天地间,有手有脚有条命啊,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青青的山清清的河,青山清水养育了我。天降灾难倒下来,也是一条不息的河。扯开嗓子喊一声天,敢不敢把我再看一眼,出自己的力啊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甩开了手脚重建新家园,好一幅画卷山水间,有你有我有大家,青川的明天更灿烂!”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一次地震带给一个村庄的是什么?不是毁灭,而是新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坚韧的青川

  汶川特大地震已过3年,掩藏在青山碧水之间的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仍然还是一个大工地:数十座巨大的塔吊散落在仅有2平方公里的狭长县城内,工程车、施工者繁忙地穿行于大街小巷,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在县城街边随处可见……

  尽管超过八成的重建规划项目已经完成,但相比脱胎换骨的新汶川和移形换位的新北川,青川的重建还没有展现出它应有的清秀容颜。但正是这种稍显滞后的重建,却淋漓尽致地凸显出灾区重建的艰辛以及灾区人民与灾害抗争的坚韧。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幅最早由青川受灾群众自发贴出的励志标语,也在此时找到了最好的注解与诠释。

  青川重建究竟有多艰辛?4月14日,青川县县长陈正永面对记者的问题,他用两个网络流行语来回答———“囧”和“纠结”。

  地震前4个月才到任的这位县长,其历史使命注定就是带领青川县的受灾群众,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鼓舞下,又好又快地完成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但留给他和灾区干部群众的操盘空间却是耗时一年多时间难产的重建规划、近乎废弃的老县城以及搭满板房的荒地。

  龙门山地震带在青川老县城的根基下撕开了3条断裂带,为选择最科学、合理的重建方案,青川县城的重建规划在一次次的勘察、商讨甚至争议中被拖延,直到汶川地震一年后才初步得到明确。

  由于老城区在地震中被完全震毁,为确保灾区群众安全,受灾群众的板房安置点全部设在了紧邻老城区的一片仅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荒地上。这里曾是青川县的县城后备发展区,也是震后一年才明确的新县城重建地。面对密密麻麻的板房和暂居其间的受灾群众,重建项目如何落地?

  “头都大了!”青川县建设局局长杜玖泉说,“看着密密麻麻的板房和满目疮痍的老县城,我们与对口援建青川的浙江省援建干部都感到头疼。”

  为尽快实现重建项目落地开工,青川县在老县城的废墟间,见缝插针地修建板房。修好几十套,就从重建项目建设区的板房里迁来几十户。然后,再拆掉原来的板房为重建项目腾出地来。每腾出一块地方,青川县的干部群众都很兴奋,因为这意味着一个项目开工在即。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所有的援建项目落实下来。

  随着县城新区重建步伐推进,被震毁的县城老区的重建改造又被提上日程。但此时的老县城已经成为建筑废墟与临时板房的奇怪合成体,再加上地下两条30米宽和一条60米宽的地震断裂带,以及县城四周3个巨大的滑坡体,老县城的重建改造再次“囧”住了陈正永及其团队。

  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为“玖哥”的杜玖泉,带着助手挨家挨户做工作,让饱经磨难的受灾群众再次搬家,为重建腾出地方。于是,平河谷、修板房、再搬迁、腾地方,又一次在青川县进行。

  说起灾后重建的“囧”和“纠结”,陈正永这个40多岁的汉子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只是笑容里带着苦涩与艰辛。

  4月14日中午,当记者见到居住在“庄子坪板房区”的陈明伙时,他正与老伴收拾家当准备震后的第五次搬家,与前4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将搬到老县城一栋刚刚修建好的廉租房里。“虽然只有50多平方米,但总算是个家。”他高兴地说。

  比起一山之隔的红光乡的受灾村民来说,陈明伙算是幸运的。3年来,红光这个在汶川地震中大量释放能量的地方,先后5次深受洪灾和泥石流侵害,数十栋刚刚修建好的农房被损毁,当地受灾群众不得不面临多次重建。

  “重建的新房,就是重建的希望。”站在红光乡东河口村的遇难者祭奠广场上,村支部书记王均成说。

  在王均成的脚下百米深处,是在地震中被垮塌的山石掩埋的800多名东河口村村民“想想死去的乡亲邻里,我们还有手有脚有条命,没有道理绝望。”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一碗面

明天是“5·12”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三年转眼即过,而三年前我们所经历的悲伤和感动犹在心头。下面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故事。


□ 王鹊桥
来源:东方烟草报 总期数:3108(烟草人家第57期) 出版日期:2011-5-11 

“5·12”大地震没过多久,我就前往重灾区青川县的一个乡支援救灾。一天,我接到通知要和乡政府吴副乡长一道去偏远的桂花村慰问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为老人在地震时不顾个人安危,拖着年老体弱的身体在村小学倒塌的教室里救出整整十个被压在下面的学生。后来我才知道,被慰问者远在距乡政府30多公里的大山里。吴副乡长知道翻山越岭的艰难,提醒我有个思想准备。而我刚到山区,不知深浅,也没多想。
这天清早,我们两人吃了几个包子便启程上路。涉过几条小河,顺着盘蛇型的山路朝山上爬去。随着海拔升高,层层叠叠的大山出现在我眼前,其间还点缀着一块块褐红或深紫的巨大岩石。
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已是饥肠辘辘。而更要命的是,与路人打听,才知我们离目的地还要“几袋烟的工夫”。吴副乡长说山里人说的“几袋烟的工夫”是指两个小时左右。这时,我们突然发现在距山顶不远处有一户人家。由于房子太小,加之是茅草房,不易被人发现。早已腹中如洗的我们此时对“人家”特别敏感,几乎在同时发现了那户被树林吞没了的人家。
三十来分钟后,我们走近那户人家,这是一间简陋的土墙茅草房,一条瘦得不能再瘦的小花狗叫着引出主人:一位中年妇女,身着蓝卡其布衣服,上面补丁重叠。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迅速用手抹去一条木凳上的灰尘,请我们入坐。一阵寒暄之后,我们知道了她家的概况:夫妻二人,一儿一女。儿子14岁,小学毕业便辍学在家,女儿6岁,还未上学。这次大地震把家里三分之二的耕地都毁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丈夫在震后20多天就去广东打工了。
我们叫她老乡。老乡很好客,嘱咐小女儿给我们端来了茶水。口很渴,但我确实没勇气喝----布满茶缸的水垢和小女孩又黑又脏的手,实在让我难以张口。
目睹了老乡的家境,我和吴副乡长都不忍心在此解决午饭问题,起身准备告辞。哪知老乡一下拉住我们:别走啊,一辈子都等不来的稀客,再忙也得吃了饭走啊。一边是盛情难却,一边是饥肠辘辘,我们决定留下:行,吃了我们给钱。老乡笑了:再穷,一顿饭还是招待得起的,况且,你还是来支援我们灾区的。说话间,门外进来一位又黑又瘦的少年,他是老乡的儿子。不等他坐下,老乡便把他叫到一边。一阵耳语之后,那少年“哦”了一声,便一溜烟跑出去了。
大概一个小时后,少年赶在饭点前回来了。他手中提了个布袋,浑身被汗水浸透,交差后便疲乏地躺在一条木凳上。
不一会儿,老乡给我们一人端来一小碗面条。老乡说,山上人家,没好吃的,先吃一碗面条填填肚子吧。我们连声感谢,心想总算能吃上东西了。可当我端起碗时,不禁暗暗叫苦:那碗里漂浮着几块东西,仔细一看差点呕出来,竟然是几条煮死了的蛆虫!我看了看身旁的吴副乡长,他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但却若无其事地一边与老乡拉家常,一边用筷子把蛆拨到碗边,然后大口地吃起来。
我僵在那里,饥饿地面对一碗漂浮着死蛆的面条和热情的主人,不能下口。倒了是不可能的,一米之外便是小女孩小心发直的目光,而且一家人的盛情都在碗里,我岂能倒而了之?就在我左右为难时,一边的男孩突然感到不适,大汗淋漓,浑身发冷。我俩急忙和老乡一起把男孩抱到床上,敷上毛巾。
约摸10多分钟后,男孩的症状有所缓解。很明显,他是中暑了。我在一旁提醒说,天气很热,干活要注意啊。老乡没有回答,她女儿却插了一句:我哥刚才下山到村长家借面条,一回来就喊肚子痛。
见我面带疑惑,熟悉这一方的吴副乡长将我拉到屋外说:“小女孩说的山下就是这座大山的脚下,从这里下去再回来,成人再快也要一个半小时,而男孩只用了一个小时,加上天气炎热,就中暑了。”我悄悄问:“老乡家穷得连一把挂面都要去借?碗中的死蛆又是咋回事?”吴副乡长告诉我,他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里的人十分善良,再穷也好客,没盐少米便会跑上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去借。过年时,这里每家都熬上两盆油,然后吃上一年,时间久了,生几个蛆,不足为怪。
吴副乡长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一阵震颤。回屋后,我吃下了面条,没有觉得恶心……离开老乡家时,我和吴副乡长凑了500元钱,因担心老乡不收,便让她女儿转交。
一路上,我内心始终无法平静,老乡朴实的微笑、少年率真的身影、女孩纯净的眼神一直浮现在脑海中。即使遭遇如此大的灾害,他们依然乐观生活,依然以诚待人:快跑一二十里山路,借一把挂面,用平时不舍得吃的油来招待客人,这便是善良的灾区人民,这就是灾区百姓充满人情味的为人。

作者系川渝中烟四川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厂内退职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援川支教前进娃 亲情穿越千万里
嘉兴在线新闻网     2011年05月11日 09:27:18     
http://www.cnjxol.com/news/original/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1/002219022d830f342b6a02.JPG
5月10日下午,嘉善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和老师正在准备送给四川省青川县前进乡中心小学250名学生人手一份的礼物,每一份礼物都写了给前进乡孩子们的祝福。现场和孩子们一起准备礼物的两名老师,王燕(女)、黄仲重是2009年该县派往前进乡的3批支教老师的成员,他们精心准备的这批礼物将由11日启程前往前进乡参加5·12汶川大地震3周年纪念活动的原嘉善县援建青川县前进乡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的5名工作人员带到前进乡中心小学250名学生手中。

来源:嘉兴在线    作者:记者 陶克强 通讯员 胡凌翔 摄    编辑:李 建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重建已完成近95%
累计投资8851亿元 今年9月底将全面完成重建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2011-05-11

这是青川县农村集镇航拍照片(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汶川境内新家园和农田的航拍照片(4月24日摄)。新华社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10日说,截至今年4月底,经过两年的日夜奋战,汶川特大地震灾区41130个国家重建项目中近95%已经完工,累计投资8851亿元。预计到今年9月底将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
    建成各类基础设施项目5000多个
    他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新闻发布会上说,四川、甘肃、陕西已建成农房190.85万户、城镇住房28.83万户,建成学校3839所、各类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2169个,建成各类基础设施项目5000多个,“三川两镇”等一批遭重创的县镇村庄以全新的面貌再现。三省51个重灾县区在重建中优先完成城乡住房、学校医院、公共基础设施后,其他各专项规划任务也已进入到收尾阶段。
    “根据受灾三省恢复重建的实际进展,今年9月底(总体规划颁布3周年)将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重建美好家园的预期目标胜利在望。”他说。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国务院同年9月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在三省51个重灾县区、13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恢复重建工作。
    19个省市安排对口支援资金843亿元
    同年,中央在安排3026亿元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的同时,决定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北京、广东、上海等19个对口支援省市动员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智力资源,倾力支援灾后恢复重建。目前,19个省市共实施对口支援项目4121个,安排对口支援资金843亿元。到2010年9月底,对口支援省市直接承担的恢复重建项目已基本完成,并普遍与受援地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穆虹表示,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始终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方针,坚持科学规划、民生优先、统筹城乡、安全第一、保护生态、创新发展等重要原则。
    他说,5月4日召开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总结会的结论表明:截至今年3月,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情况是好的,没有发现重大违纪违法和重大安全质量问题。有极个别的民房建设有质量问题,也得到了及时整改。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山,让竹园浴火重生
2011年5月11日 9:22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近日,我区原援川指挥部收到了一封来自四川省青川县竹园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小朋友田野写来的感谢信,感谢萧山人民和萧山援川指挥部对竹园镇的援建之情。

  田野在信中深情地写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后,你们用实际行动驱除了我们内心的恐惧,用勤劳的双手援建了我们的家园和校园。直到今天,我的脑海里依然还浮现出你们在炎炎烈日下忙碌的身影。”

  2008年9月,萧山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倾力开展对四川省青川县竹园镇的对口援建工作。据了解,萧山援建的五大类计19个援建项目,总概算投资1.3亿元,于去年5月全部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成为浙江省39个援建分指挥部中,率先完成援建项目的指挥部,做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萧山援建青川县竹园镇项目包括:竹园镇小学、中学和卫生院3个全额类工程;三郎村、河口村、黄沙村家园重建3个农居示范点;竹园场镇街道、防洪堤等8个城镇功能恢复完善项目;村道路、人畜饮水3个一般民生类工程和规划;生猪养殖2个产业。

  “现在,我们学校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了功能齐全的综合楼;有了洁净舒适的食堂;有了宁静安逸的宿舍楼;有了美丽漂亮的花园;有了软软的塑胶跑道;还有……同学们每天在这里快乐地学习、生活,别提有多高兴了!”田野在信中说道。

  如今走进重建后的竹园,你能体会到这座浴火重生后的小城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错落有致的北川特色民居、美丽整洁的校园、大型生猪养殖场、新修的道路……这是个新的竹园,新的家园。

作者:记者 洪科  编辑:许燕

回复  引用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幸莉丽 金平:牵着你的手,从青川到平湖
2011年05月18日 08:24  [来源] 嘉兴日报(平湖版)  [我要投稿]

http://ph2009.zjol.com.cn/pic/0/12/63/26/12632688_064435.jpg
http://ph2009.zjol.com.cn/pic/0/12/63/26/12632685_077036.jpg
http://ph2009.zjol.com.cn/pic/0/12/63/26/12632686_880593.jpg
http://ph2009.zjol.com.cn/pic/0/12/63/26/12632687_874536.jpg
  2011年5月2日,乍浦浦京大酒店。
  红毯上,他缓缓地走向心爱的她,手捧鲜花,单膝下跪。她明眸皓齿,笑容甜美,一袭白色婚纱,更显妩媚动人。
  父亲不舍地将美丽的女儿交给了他。他们手牵手,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的优美旋律,走向了婚礼台。掌声四起,礼花缤纷。
  他们交换婚戒,甜蜜地望着对方,互诉那一句心里面早已百转千回的“我愿意”……
  这是一场幸福的婚礼,背后却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新娘是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人,新郎是家住平湖乍浦染店新村的援川志愿者。正是因为3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两个原本相隔千山万水的年轻人相识、相知、相爱,终于在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基本完成的时候缘定终身。
  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青川电视台。
  24岁的见习记者幸莉丽刚走到电视台三楼新闻部办公室门口,她还没跨进大门,里面的同事已慌乱地往外冲,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顺着人群向下跑。跑到二楼时,惊心动魄的摇晃开始撕裂着墙壁。
  “地震了!”嘈杂的人群中有人嘶吼着。她冲出大楼时,县委大院里是一张张惊恐的脸。然而,幸莉丽眼前更可怕的一幕出现了,四周的一座座房子像积木一样倒了下来。紧接着,孩子们惶恐的哭声,大人们撕心裂肺的尖叫声和飞扬的尘土混成一片……通信中断,与家人失去联络,满眼废墟,很多同事受伤甚至失去家人,幸莉丽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当天下午,电视台召开院坝会议,要将青川的灾情记录下来,早点把素材送出去,以争取救援的机会成了每个记者的使命。感觉余震稍稍减弱时,有几名男同事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残破不堪的大楼,抢了两台摄像机出来。
  而就在那个特殊的下午,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的大四学生金平正忙着找工作。得知地震的消息,他正在杭州一家房地产公司面试完毕回校的公交车上,隐约听见人说市区的高楼里有震感,传言是杭州周边地区发生地震。金平心里一惊,赶紧掏出手机给乍浦的父母打电话,得知消息有误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返校之后,他迅速上网查资料,山崩地裂的画面让这个阳光大男孩陷入了深深的沉默和悲伤之中……
  震后
  相比很多人,幸莉丽是幸运的。地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13日的下午,她见到了赶了一天一夜山路,从乡下家中徒步到城里来寻找她的父母。虽然失去了房屋与庄稼,但一家老小总算平安无事。大难之后的相聚,让她更觉亲情的珍贵。
  青川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最初食物紧缺。幸莉丽和同事默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留在县城寻找整理线索的每天只能喝一瓶矿泉水。外出采访的“待遇”好些,因为要耗费更多的体力,每天可以分到一杯酸奶。有一次,好不容易弄到了一盒方便面,谁都舍不得放开肚皮吃,吃一小口就赶紧传给别人,一盒泡面来来回回地在5个人中传了好几次。
  在山间赶路,脚下是被掩埋的村庄、学校和生命,为了撷取一条新闻,往往要在孤岛一般的山间乡村待上三四天,交通不便、通信中断,余震、泥石流,随时在她的身边。有一次在山路上,石子从汽车右侧的山上滚下来,猝不及防地,一块飞石已从她眼前飞过,穿过驾驶室前的挡风玻璃重重地撞击在驾驶员特别佩戴的安全帽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幸莉丽吓得浑身瘫软。而当她还没缓过神来,就在他们的车子刚刚开过的地方,山两边大堆的石头、泥土纷纷滚下来,他们后面车里的人就没有像他们那样幸运地躲过一劫。死亡无时无刻不威胁着她。青川6.4级余震时,幸莉丽还在螺旋沟大桥附近采访,在崎岖的山路上,她走了整整一夜。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间,幸莉丽没有惧怕死亡,甚至习惯了每天面对死亡。有一天,在东河口附近采访一个老党员救全村的故事,回来要过一座铁索桥。因为余震不断,桥面严重受损,当她颤颤巍巍地走上去的时候明显感到桥面是摇摇欲坠的,余震袭来,随时有坠河的危险。她不知自己是怎样过桥的,当到达对岸的时候,她用尽浑身的力气不顾一切地高声大喊:“我重生了!”片刻的轻松之后,她又要赶往下一个新闻现场。
  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熟悉山路,虽为电视台的新人,在特殊的环境下,幸莉丽和其他人一样,成了冲在第一线的主力。
  支援
  如果不是汶川大地震,金平应该会成为校园里的一名体育老师。在3年前那个焦灼的初夏,他应聘过几份工作,还参加了平湖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招考,金平报考了广陈中学的体育教师。不过,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只剩一道考核程序时,他还是主动放弃了。
  原来,他听说团省委开展了大学生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在全省范围内急招30名大学生志愿者。金平心动了,他一直想为灾区做点什么,所以第一时间到院团委报了名。谁知他报名时已有100多个同学报了名,而全校就招1个。因为是中共党员,又是班长和院团委的学生干部,经过严格的体检和一系列选拔,金平最终如愿以偿。
  然而正当他兴奋不已时,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的选择。因为灾区条件艰苦且危险,他又是家中独子,本身条件不错,不愁找工作。但他主意已定,在电话里跟父母道别之后,就匆匆随团飞往成都。
  2008年7月11日,他第一次踏上四川的土地。在川师大接受了急救、卫生和心理安抚方面的培训之后,于15日赶往青川县。尽管在电视上已无数次看过灾区的景象,但那一刻金平仍被残破的景象震惊了。30名志愿者要分配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乡政府,一开始金平被安排在县建设局,但有个女生被分到乡镇,所以他主动要求重新分配,去偏远的楼子乡。
  楼子乡地处偏远的青川县东南部,地广人稀,大部分居民散布在山上。震前,从县城到乡上开车也要4个多小时,震后道路坍塌,开车要绕上七八个小时,有时不能开车只能靠步行。最艰苦的是,只要一下大雨,当地就断水断电,出乡必经的一座桥会被湍急的山洪淹没。金平被安排在乡政府里做文秘,工作日时,白天忙着收集灾后重建的信息,晚上就和乡政府的13个领导、同事一起睡在帐篷内。乡上领导很照顾这个大学生,尽管食物匮乏,但几乎每天都保证留一碗面条给他吃。然而到了周末,领导和同事们回家住了,他就格外孤单,通信断断续续,想家了,忍不住偷偷抹眼泪,一个人去山口的小道上走走。
  相遇
  两人的相遇是缘。
  2008年9月5日,德清县支援青川县楼子乡灾后重建指挥部揭牌。那天,幸莉丽刚采完一条新闻回办公室,身体很疲惫。原本领导准备安排其他人去,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所以试着问她:“莉丽,要不还是你去吧?”幸莉丽有点不情愿,但仍然扛起摄像机就出门了。
  那天,幸莉丽站在地上举着摄像机向上拍摄新揭的牌,正在对焦的时候,她感觉上面有个大男孩正拿着照相机从高处向下拍她,这大男孩就是金平。“喂,不要偷拍,要拍就好好拍一张好看的!”性格爽朗的她开玩笑地冲对方喊道。金平其实也是在工作,为重建采集图片信息,这是第一次在偏远的楼子乡遇到这么年轻的女记者,被这么一说,觉得她很有趣,也佩服她的勇敢和敬业。“大姐,你歇一会吧!”他觉得她工作很老练,年龄应该比自己大。幸莉丽听了,“扑哧”一声笑了起来。两个人聊了起来才发现,彼此很聊得来,原来还是同岁。
  幸莉丽欣赏这个平湖男孩有爱心、能吃苦。临走的时候,特意告诉他:“你来县城办事的话联系我,我当你的向导。”金平在青川人生地不熟,到县城办事总找幸莉丽带路。这个热心的青川姑娘不仅带路,还带着他四处走走逛逛,陪他吃饭。金平觉得心里很温暖,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慢慢因为这个女孩而减淡了。
  认识之后的一两个月里,两人联系越来越多,旁人似乎也察觉出“端倪”,时不时拿他们俩开玩笑。乡里常常要送资料到县城,乡领导就故意派金平去,虽然山路颠簸,有时还要步行几个小时,但他的心里却是满心期待的喜悦。金平收集到新闻线索,也会第一时间告诉幸莉丽,她同样会翻山越岭地赶过去。虽然两人一开始没有捅破,但心里早已把对方看成是生死相依的另一半。
  时间一长,两人的牵挂越来越多,每天都要打好几个电话。青川姑娘和平湖小伙恋爱的消息在县城里传得沸沸扬扬。他们两个则是甜蜜地默认了这个当地人和援川人员都分外关注的“重大新闻”。一次,县城一个卖水果的摊贩见到他们,开玩笑地对金平说:“你要是回浙江不把她带走,我们全青川人民都不会放过你!”
  抉择
  很快,两个年轻人热恋的消息传到幸莉丽家人耳朵里,却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原来,幸莉丽是整个家族四代人中唯一的女孩子,从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从四川教育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她本在成都教钢琴,但家人还是觉得她离家太远了。2007年春,青川电视台招人时,是她的母亲执意帮她报了名,并连哄带骗地让她回去参加考试。幸莉丽还有个弟弟,但家中造房子都有她的份,都希望她将来能留在家中。父亲偏爱女儿,姐弟俩还在上学时,他每月给儿子20元零用钱,但塞给女儿的却是200元。父母当然不愿她远嫁他乡,劝说不成,只好以断绝关系来施压。她周遭的同事和以往的老师也反对她的选择,认为凭她的条件完全可以在当地找个更好的。
  因为面临压力太大,幸莉丽病倒了,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甚至到了住院治疗的地步。另一边,金平也承受着家庭的压力。思想传统的父母希望他能找个本分的本地姑娘,而不是一个来自灾区的“外地人”,所以频频施压。但亲历了灾后重建,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两个人都觉得这份爱情来之不易,值得去付出、去坚守。
  2009年7月末,金平服务期满回家乡工作。那年8月初,幸莉丽请了假第一次来到平湖,两人在平湖登记结婚。当金平的父母真正地与幸莉丽面对面接触,也一改偏见,喜欢上了这个性格开朗、长相甜美的女孩子。
  过了几天,幸莉丽返回青川,办理辞职手续。其间,她回了一次家,将结婚证往桌上一放。全家人都没出声,只有妈妈在边上泣不成声……收拾完东西后,幸莉丽一个人返回青川县城和同事聚餐,夜间又和同事一起睡在板房里。谁知第二天早晨起来才发现,装着现金、证件和去成都汽车票的挎包被偷了!闻讯而来的父母又气又急,看到女儿心意已决,只好四处托关系找人办理临时身份证和户口簿。但等到补办完时,两趟去成都的车都没了。而省援川指挥部办公室的人员正好隔一天要去成都办事,考虑到幸莉丽的特殊情况,就破例提早一天让她能搭车去成都,这才没有误机。
  他俩的恋爱故事在当地轰动一时,也传遍了嘉兴市乃至省援川指挥部,由于领导的关心和协调,最终解决了幸莉丽来平后的工作问题。
  生活
  来平之初,幸莉丽在平湖电视台做记者,而金平是乍浦雅山村的大学生“村官”。每天一大早,金平把幸莉丽送到乍浦车站,目送她离开。每天傍晚,他早早地守在早晨送走她的地方,接她回家。金平送了幸莉丽一架钢琴,每天晚上,她都会弹上一阵。他则痴痴地坐在一边,欣赏着,陶醉着。
  金平家人很宠爱幸莉丽,每次问他们俩第二天爱吃什么菜,结果第二天桌上都是她说的菜品,而不是金平说的那些。金平的母亲尤其疼爱她,每次都趁着她上班时间帮她洗被单、被套、衣服,以至于幸莉丽不好意思地想尽办法藏好那些来不及洗的脏衣服。
  这样的生活恬淡而幸福。2010年的春节,幸莉丽的父母第一次来到乍浦,看到女儿幸福而满足的样子,终于安心地离开,不仅原谅了这个最初不听话的女儿,反而认为她的选择是对的。去年,金平成功通过了全省公安、司法行政系统招录人民警察(司法助理员)学员的考试,进入浙江警察学院学习两年后将成为南湖区的一名人民警察。而幸莉丽已从平湖电视台调到乍浦广电站工作,每天来回少了折腾。
  虽然离开了青川,他们俩却时时刻刻关注着那个地方,牵挂着灾后重建工作。3年过去了,青川,曾经天崩地裂的大山沟,如今满目青翠,一片生机。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两个因灾后重建而结缘的人,终于牵手踏上了红地毯。
  青川,是他们不变的牵挂。3年前,5月国之殇,记忆中不可碰触的痛。又一个春天,再一次呼吸这片埋藏着巨大伤痛的土地,川浙人民已建起焕然一新的学校、医院和生产基地……温暖的新生让这对特殊的伴侣欣慰和幸福。他们决定,春节时回青川去办酒席,再去看看那些已不一样的风景。
记者 钱佳祎  汪锦秀  通讯员 林春燕

编辑【 何金妹 】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元市青川县四幅标语折射灾区重建精神(图)

【 2011-05-18 13:49 】【来源: 四川灾后重建网综合 】


http://pic.newssc.org/0/12/00/90/12009020_788957.jpg
一条标语折射浙江援建人的精神。刘仁 摄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干部一个标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
  青川县是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5月15日,记者又一次到这里采访,并深深为这座从废墟上拔地而起的崭新县城感到震撼。更让记者感动的是,在道路旁、山腰间、楼房上、农居上,处处张贴着这四幅标语,为人们注解着地震灾区重建创造奇迹的精神动力。
  【标语实录】“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重生故事】今年47岁的石光武是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民。汶川大地震使枣树村家园尽毁,在余震还在不断发生时,右手残疾、妻子先天聋哑的石光武,就开始带领全家人擦干眼泪、重建住房。
  为了把自家的小商店经营下去,石光武每天骑自行车入城进货,来回要花6个小时。在他的坚持下,小商店一直没有断过货。
  2008年国庆节,震后不到5个月,“独臂英雄”石光武一家最早搬进了重建的永久性住房。在他的带动下,枣树村村民们亲帮亲、邻帮邻,新房子陆续建成,成为青川最早完成重建的村子。
  【记者感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能够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最宝贵精神动力。3年艰辛重建,地震灾区群众再一次用汗水和双手证明,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标语实录】“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干部一个标杆。”
  【重生故事】2009年11月16日,青川县茶坝乡的干部群众无法相信,他们的“贴心人”--乡党委书记雍如品为了帮助村民救火,呛烟之后,突发心肌梗塞,永远地离开了。
  在救灾重建中,家里同样受灾的雍如品把所有心思都投入到组织群众抗灾自救上。他率领党员干部救伤员、搭帐篷、搞防疫、抚人心、查灾情……之后,他又带领干部群众着手灾后重建,难得片刻休息。
  有特困户的房屋被毁,修不起房子,雍如品就帮着找资金、宅基地,备材料,又号召干部群众齐动手,帮助他们每户修起70余平方米的新房。
  乡亲们饱含热泪地说:“雍书记是为老百姓办事累死的!”
  【记者感言】在青川灾区、广元灾区、地震灾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都在用鲜血和生命践行铮铮誓言。他们是灾区群众的“主心骨”,是重建工作的“排头兵”,是创造奇迹的“带头人”.
  【标语实录】“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
  【重生故事】徐世卿与陈芬芳入川前,一个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委办工作,一个在临海市汛桥中学任教。两人原准备在2008年底结婚,当得知要选派干部到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援建时,徐世卿第一时间便提出申请。看到未婚夫的决心,陈芬芳只说了一句话:“我们把结婚证先领了,然后你就走。”就这样,他们在援川前一小时领了结婚证,随后徐世卿只身赴青川。
  从此,“白加黑、五加二、三班倒”成为徐世卿的日常工作状态。渐渐地,在徐世卿的电话讲述中,陈芬芳也对灾区产生了感情,不久就从浙江来到青川县营盘乡小学支教。当许多同龄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城市享受生活时,他们却在条件艰苦的地震极重灾区,书写出不一样的青春。
  【记者感言】有一种奉献叫“援建”.19个省市,10万援建大军,2年多忘我工作,其中浙江省援建广元市青川县、黑龙江省援建广元市剑阁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四川文明网 丛峰 高富强 任小昌)

编辑: 陈萍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记者进川地震灾区 灾区人民教我不放弃
   2011-05-19 08:55     东北新闻网     


  在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3块条状巨石屹立在崩塌的山体上,组成一个“川”字。3块巨石分别代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3个极重灾县:汶川、北川、青川。
  地震3周年前夕,团中央学校部、四川省重建办、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教育厅联合主办了“走进美好新家园”——全国百所高校学生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高校招募了125名大学生记者,走进3个标志性受灾县,探访重建后的地震灾区。
  灾区行虽然短暂,但大学生记者看到了灾后重建的成果,更体会到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真没想到会建得这么好”
  站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听导游介绍灾难发生时老师救学生的场景,20岁的李淼磊眼里噙着泪水。地震发生时,崩塌的山体掩埋了东河口村,780多条生命瞬间被埋到几十米深的岩土下。东河口小学的3位老师为了追回跑错方向的3个孩子,未能逃过灾难,和孩子们一起不幸遇难。
  几百米开外,面朝消逝的家园,新的东河口村已经重建起来。白墙青瓦,与吐着新绿的树木相映成趣。看着重建后的新村,李淼磊从悲伤转为惊喜。这位中南大学广播台的主播在后来的采访手记中写道:你们带着那么大的伤痛,每天面对那些埋下了无数生命的土堆,咬着牙重建自己的家园,重建自己的心灵,你们的勇敢与坚韧让我这个爱哭的女生明白了眼泪的重量。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灾后重建在大学生的眼里还仅仅是图片和视频。实地采访后,灾难的残酷和人类的顽强给同学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除了民居,还有医院、学校、体育馆等设施。看到这些一流的设施,同学们感叹不已,李淼磊说:“真没想到会建得这么好。”
  大学生记者在灾区的所见所闻,甚至超乎他们的想象。在汶川县水磨镇,大学生记者听到一名成都游客感叹:建得真好,简直无可挑剔。一位大学生记者则在微博中写道:这真的是灾区吗?房子建得跟别墅一样。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一切都是真的。”一名同学说。
  在震撼人心的新貌背后,细心的大学生记者也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一面。在新北川县城,外交学院《外交青年》副社长糜胥菁注意到,漂亮的新县城已经成型,而新县城重建指挥部依然在板房里办公。
  除了3路深入汶川、北川、青川采访的同学,还有10名大学生记者组成一支“发现小组”,走进更多的地震灾区:都江堰、彭州、什邡、安县。他们试图在3个标志性的地理区域之外,寻找地震灾区普遍的新貌。
  “从汶川到都江堰,从什邡到绵阳,最后到安县,一路发现,一路感动。3年任务两年毕,灾区重建年年新,几天的采访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发现小组”成员、来自吉林大学的安阳在采访手记中写道。
  汶川精神是一种面对灾难、泰然处之的朴素态度
  事实上,给大学生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漂亮的建筑、宽敞的马路,灾区人民生活中的勃勃生机让同学们看到了灾区未来的希望。
  在青川,许多同学记住了青川县常务副县长彭仕扬介绍的一个细节:地震后,从外地回青川创业的年轻人多了。
  同学们亲耳聆听了80后创业女青年赵海伶讲述的创业故事。在这个距离成都200多公里的偏远小县,以赵海伶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选择在网络中淘金,他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把青川的土特产销售到全国。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校报主编戚崇昱眼里,灾区人民试图向大学生记者传递一个信号:我们的生活和你们一样正常。
  在汶川,灾区的孩子告诉戚崇昱,我们也上网,我们也打“愤怒的小鸟”(一款流行的网络小游戏)。被问及平时有什么娱乐活动,一位种樱桃的老伯说:劳动就是娱乐。
  戚崇昱清晰地记得,说这句话时,老伯面带笑容。“这种淡定、自然的精神状态,与灾区险恶的生态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戚崇昱感慨道。
  从汶川回来后,戚崇昱对“汶川精神”有了自己的理解——一种面对灾难、泰然处之的朴素态度。她深受触动,在总结会上,她哽咽着发表了自己的即席感言:灾区人民都能如此坚强,努力地活着,绽放着自己的美丽,当我们面对困难、面对生活的些许不如意时,又怎能畏缩?怎能轻言放弃?
  灾区人民展示出来的“汶川精神”,让同学们深受触动。
  采访结束的总结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学生记者团的编辑张盖伦说:这次灾区行,我原以为自己是给灾区人民带去力量的,可事实上我们一路都在受教育。
  这正印证了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给此次灾区行活动定义的主题:“@汶川,i成长”,这句网络化语句的意思是“在汶川,我成长”。
  灾区行让来自河北大学的谭丝妲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在灾区,她看到了漂亮的民居、学校和医院,“比很多地方都好”,这让她羡慕不已。也正因为亲眼所见,谭丝妲意识到,过去自己低估了灾区百姓和政府的力量。
  这位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女孩,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灾难方面的沉重话题。地震灾区行成为她“步入社会、认识现实”的起点。
  社保局透露留京指标至少减三分之一
  中央机关公开遴选84名基层公务员
  网帖“我爸是行长”真相调查
  全球学生扮哈利·波特 造型千奇百怪
  大巴车平稳地行驶在成都通往绵阳的高速公路上,坐在前排的工作人员早已昏昏欲睡。尽管采访很辛苦,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毛清芸却怎么也睡不着。
  采访前一周,她的这股兴奋劲儿就上来了,脑子里成天想着来灾区采访的事,搜集资料、琢磨选题。这股兴奋劲不完全是因为赴灾区采访,她心里还装着另一件重要的事——自己主编的《东师青年》改版大计。
  “好多同学都带来了自己办的报纸,可我却没有带。”因为行前仓促,毛清芸没有带来自家的作品——《东师青年》。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份汶川组校媒记者许恬甜给她的苏州大学《大学新闻》,嘴里不停地念叨:“我觉得他们办得很好,就像一份市场化的都市类报纸。”
  有人听到她嘀咕,开始陆续从车厢四方聚拢过来,“办得好吗?给我看看。”
  “也不怎么样嘛,各家报纸的定位不同。”“我没带报纸,但电脑里有电子版,你要不要看看?”“各家有各家的办报方针,方针不同,版式设计也会不同。”围绕校园办报,同车的校媒记者纷纷议论开来。
  没想到,这场非正式的议论为毛清芸打开了一扇“大开眼界”的窗户。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她惊讶地发现有的校园媒体早已拥有了自己的电子刊物;她还听说了有些校媒早已不是一份报纸那么简单了,还有视频、网络、论坛;有的校媒甚至有了编辑部之外更为细致全面的分工,专门设置了人力资源部、网络影视部、版式设计部等部门。
  师范专业出身的毛清芸,这次算是在新闻传媒领域“开了眼界”。在她心目中,《东师青年》的改版或许已经算不上“大计”了,她要考虑的是更深层次的改革发展的问题了。
  据了解,参加本次灾区行活动的校媒记者大多都是校园媒体的主编、主任、负责人。灾区行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灾区的切入点,还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交流办报经验的平台。
  对于大多数像毛清芸这样的校报主编而言,灾区行不仅仅是在《中国青年报》、校园媒体上发表几篇文章、几幅照片,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抓住与其他校媒交流的机会,找到自身发展的空间。正是这种经历,让毛清芸体会到另一种成长的感觉。(记者 王鑫昕 王烨捷)

(人民网-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萱桐]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封来自青川的感谢信
        


发布日期:2011年5月18日   源自: 越城区文教局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三周年纪念日。马山镇的车恂如小学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纪念会:500多名师生为一名患白血病的青川男孩李建飞捐款1.2万元。
  1.2万元善款发往李建飞所在的学校——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以后,关庄镇小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及时将1.2万元送到了李建飞的家长的手上。李建飞的家长十分激动,于5月16日给越城区车恂如小学发来了一封感谢信。
  
   感 谢 信
  浙江绍兴市马山镇车恂如小学:
  俗话说: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和肉。父母宁可自己受罪也舍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但是有一种自然界的现象是人类不能凭主观控制的那就是---病魔。
  2011年3月病魔不幸的降临在了我们12岁的儿子李建飞身上, 医生的一纸白血病诊断书将我们的心敲打的支离破碎,大地震本来就给我们家庭带来了十分惨痛的损失,疼爱他的爷爷奶奶都在地震中遇难,房屋全部倒塌。我们又刚好贷款建了房,但是孩子李建飞又患上了白血病。有病就要治疗,为了给孩子治病,我们不但是倾囊而出,还借了所有亲朋友的钱。
  钱花光了,最让我们痛苦的是还在治疗过程中已经没钱,拿不到药了,就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李建飞的班主任周老师打来电话说:浙江绍兴市马山镇车恂如小学去年来我们学校顶岗支教,教李建飞的杨建华老师和他们学校的领导、师生及学生家长给李建飞献爱心捐款12000元已经寄到了我们学校。我们感到万分激动。不知说什么才好,也更不知怎么感谢您们,真是病魔无情人有情。孩子知道后也说:这个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真好!
  我们已经在5月16日收到你们的爱心捐款。及时得到您们的爱心救助。孩子的身体第一个化疗期后在渐渐好转,医生的各种诊断也证明了孩子的病情在逐渐转好。笼罩在我们家的阴云终于有了曙光。现在孩子一直在北京道培医院治疗,我们做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在您们的帮助下早日康复,也是您们的愿望。 在此,我深切的感谢您们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感谢教过我孩子的杨建华老师!是您们又一次的给了我们孩子生的希望,给了我们家庭生的希望。谢谢您们!
  谢谢!
  此致
  敬礼
  
   父亲:李 浩 13541457910
   母亲:王光会
   2011年5月16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封来自青川的感谢信
发布日期:2011年5月18日   源自: 越城区文教局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三周年纪念日。马山镇的车恂如小学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纪念会:500多名师生为一名患白血病的青川男孩李建飞捐款1.2万元。
  1.2万元善款发往李建飞所在的学校——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以后,关庄镇小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及时将1.2万元送到了李建飞的家长的手上。李建飞的家长十分激动,于5月16日给越城区车恂如小学发来了一封感谢信。
  
   感 谢 信
  浙江绍兴市马山镇车恂如小学:
  俗话说: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和肉。父母宁可自己受罪也舍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但是有一种自然界的现象是人类不能凭主观控制的那就是---病魔。
  2011年3月病魔不幸的降临在了我们12岁的儿子李建飞身上, 医生的一纸白血病诊断书将我们的心敲打的支离破碎,大地震本来就给我们家庭带来了十分惨痛的损失,疼爱他的爷爷奶奶都在地震中遇难,房屋全部倒塌。我们又刚好贷款建了房,但是孩子李建飞又患上了白血病。有病就要治疗,为了给孩子治病,我们不但是倾囊而出,还借了所有亲朋友的钱。
  钱花光了,最让我们痛苦的是还在治疗过程中已经没钱,拿不到药了,就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李建飞的班主任周老师打来电话说:浙江绍兴市马山镇车恂如小学去年来我们学校顶岗支教,教李建飞的杨建华老师和他们学校的领导、师生及学生家长给李建飞献爱心捐款12000元已经寄到了我们学校。我们感到万分激动。不知说什么才好,也更不知怎么感谢您们,真是病魔无情人有情。孩子知道后也说:这个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真好!
  我们已经在5月16日收到你们的爱心捐款。及时得到您们的爱心救助。孩子的身体第一个化疗期后在渐渐好转,医生的各种诊断也证明了孩子的病情在逐渐转好。笼罩在我们家的阴云终于有了曙光。现在孩子一直在北京道培医院治疗,我们做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在您们的帮助下早日康复,也是您们的愿望。 在此,我深切的感谢您们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感谢教过我孩子的杨建华老师!是您们又一次的给了我们孩子生的希望,给了我们家庭生的希望。谢谢您们!
  谢谢!
  此致
  敬礼
  
   父亲:李 浩 13541457910
   母亲:王光会
   2011年5月16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三年教给我的那些词[ 来源:《光明日报》 | 发布日期:2011-05-18 熊芙蓉
    时间又跨进五月。此刻,夜晚,我又站在了四川省青川县的乔庄河边。
    我与乔庄河的结缘应该追溯到三年前的今天。2008年5月11日,作为四川广元日报的记者,我随一个残疾人演讲团来到了青川县县城。傍晚,我推着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绕乔庄河转了一圈。
    蜿蜒小河旁边的小城,那么清凉,那么恬静,那么悠然自得,河水幽幽凉凉地绿着,微微地泛着两岸的光,一点灾难前的预兆也没有。
    第二天,2008年5月12日14时48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了。青川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我与死神擦肩而过,被困30多小时后回到广元,在广元新闻网发出了第一篇职业新闻人关于青川灾情的报道。从此,我便以一个记者的身份绑定在这场灾难之中。
    三年来,我独自在灾区疯狂地采访,夜以继日地写作。尽管我所在的报纸没有那么多的版面,我依然故我地采访着。不是我不懂筛选,而是我觉得被媒体漏下的更值得拣起来郑重记录。我写了《东河口绝恋》和《青川涅槃》两部纪实文学,算是对历史和自己的一个交代。
    三年后的此刻,我又站在了乔庄河边。小河两岸今非昔比,花园、河堤、人行步道,崭新的安居小区、医院、学校;闪烁的霓虹、四通八达的桥梁道路、穿梭的车辆无一不显示出灾后重建的巨变和人类奇迹。
    这几天,曾经奋斗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像回娘家一样纷纷回到青川,要看一看青川变成什么样了。温总理第四次来到青川,他一句“青川人民了不起”让青川人民激动万分。就在今天上午,我见到了这三年跟我一起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见到了我两本书中的那些主人公,万般感慨凝于一次次的双手紧握之中。
    而这一刻,躲开纷繁和嘈杂,我一个人来到乔庄河边,默默地静静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也许我也想梳理点什么。我忽然觉得,青川三年,令我对几个曾经非常熟悉、自认懂得含义的词语,有了重新的理解。
    破碎
    如果没有见过汶川地震后的土地和家园,不要说你对山河破碎、土地疮痍,山崩地裂、江河改道这些词语有多么深刻的理解。
    东河口4个村庄780余个生命瞬间消失。登上马公乡的白朝垭回望群山,地震将这一带60平方公里层峦叠嶂的山峰犹如撕香蕉皮一样从山顶撕到山脚的情形比比皆是,农房、庄稼地被老天无情而轻而易举地卷缩其中。只要往这个点上一站,大自然会无声地为你上课。
    作为记者,在这样的环境呆久了,也会心灵破碎甚至精神有问题。最初每次从青川回来,汽车驶出高速路口进入广元南河片区,看到那灯火辉煌的景象,我心里却有着极大的不适应和莫名的哀伤,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让人很痛苦。在青川采访回来后也很难融入原来的生活圈子,看到身边的人们谈笑风生,漂漂亮亮,而自己在灾区晒得像个黑炭头,灰头土脸满身尘埃,仿佛自己已成为另类,自然产生了距离。当同学召集好友犒劳我、当大家向我表示致敬时,我却莫名地自卑。当我面对一桌美味佳肴时却难以下咽,当看到别人在欢笑时我总是椎心泣血。记得有一次朋友聚会之后,我沿着嘉陵江一个人莫名地流着泪往回走,后来干脆坐在江边嚎啕痛哭,滔滔嘉陵江水载走我的眼泪奔向滚滚长江,那种感觉,真是难以描述。
    大爱
    爱即“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什么是大爱呢?我理解为人与人之间没有很深的感情也可以爱,就是大爱。且大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传播速度和感染度是惊人的,而生活在大爱氛围中的幸福则是人一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是个人之间的小情小爱无可比拟的。
    起初那段时间,我们的采访十分方便,只要招一下手,不论是军车还是摩托,都会把你送到目的地。平时间的那种戒备、那种计较在灾区的土地上荡然无存。那时灾区的生活秩序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缺什么日用品,老百姓会从帐篷里面给你翻箱倒柜地找。
    沈阳青川野战医院的女护士,丢下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从沈阳来到青川抗震救灾,看到本地一个孩子因为没奶吃整天哭泣,毅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这个孩子;唐山志愿者王爱玲带着车队来到青川免费为县城清理废墟,直到弹尽粮绝身无分文才回家;浙江援建指挥部广大援建干部从调研开始,踏遍青川的山山水水,夜以继日地帮助青川重建家园。
    身居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无论来自塞北还是江南,都患难与共,相互支持,心里都只有一个想法,一个信念,一个目的。每个人的心凝在一起,劲拧在一起,不需要明释,大家心照不宣。一时间,这片受灾的土地被大爱包裹着,生活条件虽相当艰苦,但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时时都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大灾面前,中华民族那种从心底自然释放出的情感能量和精神价值深深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
    坚韧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在地震发生后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抢险救人——过渡安置——灾后重建,哪一个过程不是靠顽强坚韧来支撑?在这一个浴火重生的阶段,我们的党员、干部、军人、百姓,没有一人表现出软弱,退缩。
    青川马公乡的村民何国相,地震前在马公乡矿山做事,家里还开着一个百货商店,小日子不错。地震前一个月,夫妇俩为21岁的儿子买了一辆崭新的东风大货车,花去23万元,按揭10万元,从亲戚熟人(全是受灾户)那里借了13万。地震时,儿子与新车一起葬身于石坝董家湾。家里百货商店的7万元货物在几天里也被逃难的老乡们陆续背完。一瞬间人财两失,夫妇俩从人间天堂掉入地狱。后来按揭款项被政府冲减掉,但私人头上的借款还在,每天都有人上门催他还钱。夫妇俩经不住这一系列的打击,相继病倒,神情恍惚。
    2009年春节以后,何国相一家开始重建家园。手上没钱,夫妇俩自己动手。外面一有活干,他们便丢下自己家里的活,去给别人干活,挣到的钱不管有多少都凑起来用于还账。当我再次见到他时,夫妇俩浑身黢黑,只有两只眼睛发亮。但是他说,他不会离开马公半步,不然别人会以为他因躲债而逃跑。他表示,欠债还钱,子债父还,天经地义。
    这位普通的村民,让我再一次理解了“坚韧”这个词的含义。
    牵挂
    因为熟悉而牵挂?因为曾经在那里战斗过而牵挂?还是因为那方土地确实让人放心不下而牵挂?
    就在前两天,我亲耳听到温总理说,三年来他最牵挂的是灾区人民。是啊,如果不是牵挂,他能在百忙中十次来到灾区,四次来到青川,两次去枣树村那个小村庄?
    就在今天,我在浙江回访团里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牵挂。浙江省援建干部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青川将会是他们一生的牵挂。援建期间,他们常说“回家呆不踏实,在外出差也不踏实,只有在这里踏实”。
    三年来,常在网络和电话中相遇一些曾在青川抗震救灾的干部、部队官兵、记者,他们总是问我“青川现在怎样了?”于是将最近的新闻报道和采访手记发给他们,他们总是为能从我这里了解到青川的情况而欣慰。
    这三年,我对青川也有着同样的牵挂。这种牵挂甚至改变了我对雨的习惯反应。过去,轻缓或激越的雨声是诗意的催眠曲,而地震以后的雨声却变成我的焦急和烦躁:那条“死亡之谷”该又被堵住了吧,那山上的电线杆又滑到山下了吧,泥石流有没有冲垮人们的房屋,那正在抢修的道路是不是又出现了滑坡?
    我的这种牵挂有价值吗?我可不像那些建设者们,他们的牵挂是有力而有量的,他们的牵挂会改变这片土地和人们的生活,没有我的牵挂,该改变的照样改变,该发生的照样发生,我不敢放大我的采访写作对于这片土地的价值。
    但是,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劲地拽着我走向灾区。我也曾经为此而迷茫。是因为在充满大灾和大爱的土地上能洗涤灵魂升华境界?还是因为从地狱归来后真的脱胎换骨了?还是因为闯过鬼门关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只能去灾区承受生命之重?
    到今天依然没有答案,也许这是我要用一生来琢磨的一个问题!
    力量
    地震发生那一刻,我们见识了地球的力量。但是,我们也不能诅咒大自然。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人类不应以天地为刍狗,应该更加敬畏自然,所以我很不同意“狗日的地震”这句骂语。我在东河口采访时,那些苦不堪言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人骂天,最多就是咬紧牙关喊几声“天啦!天啦!”也许这就是我们百姓朴素的敬天思想。
    灾后重建让我们见证了人类的力量。行走在极重灾区的每一天,都有人类的奇迹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一个再怀孕诞生的婴儿,一块新垒砌的宅基地,一间新建的民房,一座刚架起的桥梁,一条被打通的隧道,一项被扶植起来的产业……浙江援建,驻扎的是指挥部,可汇聚的却是整个浙江省的力量。每一个项目从调研开始,到测绘到规划到设计再到项目前期、项目落地,再到项目竣工验收,凝聚着多少人的操劳,多少人的彻夜不眠!各类院士、专家,名校博士、硕士,援建每到一个阶段,后方的领导和专家英才便赶赴青川,鼓励、指导、破解难题。奇迹在灾区的土地上生长,而智慧和劳动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
    涅槃
    在大火中涅槃,在灰烬中新生。修炼、再造、创新、发展、腾飞。新的生命是美丽的,然而涅槃的过程是痛苦的。
    恩格斯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那么,这个进步的脚步是怎样迈出的,迈出的过程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告别过去又要经历怎样的痛苦?不同地域人群的文化背景、理念又是怎样在青川这片土地上摩擦、碰撞、博弈直至最后融合统一?
    可以说,灾区的每一个灵魂都经历了涅槃。百姓涅槃了,历经灾难,他们懂得更多,懂得了活着的意义并珍惜活着的日子,也懂得了感恩,更加坚韧自强;青川县干部涅槃了,灾后重建史无前例,青川县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这样历史性的进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想、观念、水平都得到了煅烧;浙江援建干部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探险”似地开展工作,所遇环境也是过去不曾熟悉的,所遇难题均是在自己过去的工作环境中所不曾遇到的,生理和心理均不能适应,凡事不能想当然,只有从调研开始,两年下来,他们也在复杂的环境中出炉;对于浙江省来讲,他们援建青川是杀鸡用牛刀、大马拉小车,可是对于青川县来讲,灾后重建地方政府是主体,要让这么多的资金落地生根并顺利运行,犹如小马拉大车。大马拉小车该怎样拉?小马拉大车又该怎样拉?两年来,青川这片土地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祖国西部大开发总结出无数宝贵经验。
    这就是极重灾区青川县的涅槃,涅槃的不仅仅是躯体,是思想是观念还有精神和心态——包括见证这场涅槃过程的我。
    感恩
    行走在青川,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感恩。见到最多的场面就是感恩。浙江回访团每到一处,都有老百姓举着“欢迎浙江亲人回家”的牌子,长长的欢迎队伍,依依不舍的送别场面。这种情形就跟当年部队回撤、志愿者离开时一样的情深意切催人泪下。
    就在今天的晚宴上,我第三次巧遇了乔庄河边山珍市场的一位出租车司机何兴顺,而且证实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猜测。
    第一次巧遇是在广元,那是地震发生后的6月份,我因为在青川采访右脚受伤,不得不回家休养。有天早上,我要去元坝办点事情,于是走出报社大门在路边等车,那时我的脚伤虽然已经好很多,但走路依然还是一瘸一拐的。一辆小型营运客车停在我的面前,车主就是何兴顺。我上车后发现并没有营运牌,他发现我的疑虑赶忙说:“我去元坝办事,顺便送你吧。”在路上,我知道了他是青川人,我们之间的谈话没有离开过地震,那是那段时间所有人的全部话题。
    第二次巧遇是2008年的中秋之夜。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青川,我揣度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一定有无数家庭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而我更不愿意看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惨场面。
    原来我的担心纯属多余。一方面,人们正在为未来的生活而奔波忙碌,虽是中秋,但大多人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各方面的关爱冲淡了人们的悲伤和思念。这种情形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那天晚上,我看到不远的天空升起了五彩烟花,凭着记者的本能,我顺着烟花升起的地方而去,企图寻找一个深情的故事。没想到,这就是何兴顺的家。他家四世同堂的三十多口挤在一间板房里,正在为他的妈妈庆祝70岁生日。
    今天,我第三次遇到了他。他依然在跑出租。他终于证实了我一直以来的猜测:第一次相遇时,他本来不是去元坝,是专门送我的。他说,地震发生后,记者很勇敢也很辛苦,他这样做也是为了感恩。
    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顺着乔庄河回走,夜已经很深,但小河两岸依然车水马龙,霓虹闪烁。我想,乔庄河过去的悠然自得也许一去不返了,从此她将以另一种姿态和另一种美蜿蜒着她的梦想!
    2011年5月11日夜于青川
附件:http://www.mzb.com.cn/tea/image/netdisk/pdf.gif
[字号: ]
(编辑:孙浩)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岛"提出者的心愿:希望周边区县孩子都到青川来上学
http://www.newssc.org】 【 2011-05-19 10:35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柴明雄一直通过网络了解青川的情况
  四川新闻网杭州5月18日讯(记者 代朗)竹园镇是青川县的工业重镇,也是县城教育、文化功能疏解承接地,承载着青川未来发展的希望。恢复重建过程中杭州市援建指挥部按照青川所需、百姓所盼、杭州所能原则,扎实推进对口援建青川县竹园镇、建峰乡、白家乡、金子山乡一镇三乡工作,承担的各类援建项目78个,总投资近16亿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如今青川县一镇三乡面貌焕然一新,一个现代、生态、精致、和谐的新竹园正在青竹江畔崛起。
  柴明雄是杭州援建者中的一员,赴川前他就职于杭州日报,也因此除了是一名援建干部,柴明雄还肩负着特派记者的责任,充当了建设者和记录者的两职。现在回到杭州的柴明雄已经不在记者一线工作,由于工作繁忙也没能再回灾区看看,但柴明雄说,援建虽然结束了,所有援建者对四川的关注不会结束,灾区还有牵挂的项目和朋友。
  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是杭州援建青川的重头戏,其中有一个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名为“智慧岛”的地方,包括了青川中学、青川县职业高中等5个项目。智慧岛现在已经成为重建中最有特色的教育园区,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教育园区概念的提出最早就是来自柴明雄和所在规划组领导的一次现场勘查。当时正是青川县城原址重建的两次调整,初定为建县城的竹园最后被取消。
  “智慧岛所在的地方原本是一个沙滩、河床,想到做一个园区的初衷就是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而且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共享基础设施,既满足硬件升级的需求,也能降低建设和日后维护的成本。”柴明雄告诉记者,当时了解到青川的很多孩子,但凡家庭条件好的都到外地读书了,生源流失严重,“我们希望做好智慧岛这个项目,让以后周边区县的孩子都到青川来上学,现在硬件很好了,还需要当地不断提升软件的质量。”
  在柴明雄的网友名单中,有一个叫唿啦啦的是竹园镇的工作人员。柴明雄有很多这样的网友,他告诉记者,一直都和灾区的朋友在网上交流,了解援建项目的现在的情况,包括卫生、教育的,也包括一些产业项目。“我祝福灾区发展越来越好,灾区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