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搬迁,解决避灾与扶贫两大难题
——青川县整合项目资金探索建立高山村异地集中安置点
http://www.gyxww.cn/QC/UploadFiles_3976/201311/2013111923063427.jpg
青岗坪高山村民异地安置点。
韩旭文/图
近日,笔者有机会走进青川县石坝乡。站在该乡青龙村的青岗坪居民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青瓦房,房前屋后林成荫,沟旁路旁树成行……“两山夹一沟”的山村,怎么会出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一点三园两分地”的景象?经了解得知,青岗坪是青川县五一村地灾避让安置点。五一村辖小溪山、屋基坪、赵家山、桐家、院子等5社,共有142户418人,耕地面积634.5亩,山林面积2100亩,荒山面积780亩。“5·12”汶川大地震后,全村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01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2170元,2011年底被青川县委、政府列为全县10个特困村之一。
一定要让受灾农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五一村是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山村,可耕种的农地很少,可供安全建房的宅基地十分有限,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人和留守儿童。村民很无奈地表示:“连续的自然灾害逼着我们不是避让就是搬迁,我们就指望着种地能赚点钱,地若没了,收入来源就没了。每户只有1.3万元的避让搬迁资金,让我们如何搬得起?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里安全,什么时候还要再搬。”
带着老百姓的疑问,担负治理地质灾害责任的青川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人陷入沉思:如何用有限的项目资金,确保受灾农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小溪山、屋基坪两社属五一村偏远高
寒山区,海拔在1600米以上,山高林密,悬岩陡坡,共有农户32户105人。极端恶劣环境导致高山农户世代贫困。为彻底改善高山农户生活现状,该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赵树龙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土地整理+地灾避让=山区地灾避让搬迁新模式。
点子一出,该局立即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决定与石坝乡党委政府一起,共同实施跨村组异地地灾避险安置。一场地质灾害异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很快便在山沟里打响了——青龙村青岗坪居民点应运而生。
历时一年,青岗坪居民点于2012年底建成,新建房屋建筑面积1832平方米,银杏广场863平方米。县国土资源局有效利用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资金80万元,让高山地质灾害涉灾农户35户115人顺利搬迁。
为了让搬出来的百姓有地可种,国土资源局整合土地整理项目资金200余万投入平整土地,把零星的土地整治成成块的耕地,新增耕地160多亩,新建田间道1600米,集中硬化道路1100米,修建排洪沟1200米。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村里发展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规划青岗坪长毛兔养殖小区的建设时,县国土资源局与石坝乡党委政府共同研究,确定了“一点三园两分地”的工作思路:“建成一个居民安置点;建成150亩核桃产业园、3000孔长毛兔示范园和100亩桃园,实现户均两分蔬菜地”。核桃园下兼种紫花苜蓿用作长毛兔的饲料,长毛兔的粪便供应沼气池,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实现能源的再循环,就地解决农户生计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高山农户下山脱贫致富。
农民日子过得安心又滋润不再担心地质灾害了
在青岗坪居民安置点建设前期,县国土资源局与石坝乡党委一起成立了居民安置点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经费,真抓实干,整村推进建设居民点。项目进展是否顺利、坡度线形如何设计、安全避让能否保障、排洪系统是否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县国土资源局全程跟进,积极协商解决。最初,五一村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对项目建设不理解,说“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地上落脚,现在让我们搬走,不吉利……”于是,县国土资源局干部和石坝乡干部一道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动员,最终以实际行动取得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房屋建好了,土地能种了,水、电、路的问题如何解决?怎样能让群众更方便地生活?乡党委政府领导自信地表示,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工作一定能得到县里的支持,原先一家一户争取基础设施成本高,难度大,这次国土资源局帮助村里集中搬迁安置,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政府未来的投入就大大降低了。果然,该县主要领导前往现场办公,很快解决了安置点的其他配套设施问题。
笔者问青岗坪居民安置点村民,对现在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否满意,还有什么期许?村民们津津乐道:“现在好啊,住着结实的安居房,干干净净;种着门前平整的地,轻轻松松;再也不担心地质灾害,安安全全。我们日子过得滋润,儿女们在外面打工就放心了。”
石坝乡干部也深有同感,这种项目规划运作模式,解决了他们多年难以破解的难题,既保障了群众安全,又保证了生计;同时集中安置,统一规划水电气,既整合了资源,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国家财政投入,在贫穷而又灾害频发的高山区,真正实现了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