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蔡依林地震灾区慰问 河边帮小朋友洗衣服


发布时间:2011-01-19 14:49:40    进入山东社区  昨日上午蔡依林以世界展望会最新爱心形象大使身份,在四川地震灾区广元探望灾区的孩子们。


蔡依林帮小朋友洗衣服。(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蔡依林为灾区儿童义卖勇气熊。

天府早报7月8日报道 昨(7)日上午,蔡依林以慈善团体世界展望会爱心大使的身份,前往广元探访灾区儿童。从上午8点至下午5点,蔡依林顶着烈日和小朋友玩游戏,陪他们洗衣服,又学习搭帐篷,忙得满头大汗。她还给当地小朋友送去了几百个“勇气熊”。今日,蔡依林将继续赴青川探访。

玩游戏扮“鸡妈妈”

昨日上午8点,已抵达广元的蔡依林一行从酒店出发,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半小时后抵达元坝区紫云乡三清村。地震毁掉了村民的房屋,大家现在只能住在帐篷里。蔡依林现场拜访了几户居民,意外发现有一对姐妹居然和她同姓。姐姐蔡丽萍和妹妹蔡婉萍听说蔡依林来了,激动不已,她们带着蔡依林找到了安置点的小朋友,一群人在空地上开心地做起了游戏。

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蔡依林主动扮起鸡妈妈。别看她瘦瘦小小,却动作敏捷,把身后的“小鸡们”保护得严严实实,令“老鹰”无计可施,身后的“小鸡们”高兴得哈哈大笑。不过,玩丢手绢的游戏时蔡依林却被小小捉弄了一把。也许是觉得这个大姐姐十分亲切,小朋友们总是把手绢悄悄丢到她的身后,每次都搞得她手忙脚乱起身追逐,大伙儿则笑个不停。

洗衣服大显身手

下午,蔡依林赶到朝天区杨木镇白云村看望那里的孩子。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一群小朋友正在洗衣服。蔡依林也蹲下身,帮他们洗起了T恤,只见她撒洗衣粉、搓揉漂洗,动作相当熟练。不过在搭建帐篷时,身材娇小的她费了不少劲,最终在工人的帮助、指教下才成功搭建起一顶帐篷。看到明星姐姐在这里忙碌,孩子们跟在一旁跑来跑去,胆大的还拿手机悄悄拍照。见此情形,蔡依林主动拉过孩子们,和他们合影留念。

送出数百勇气熊

此次来川,蔡依林还特地带了几百个可爱的“勇气熊”,希望能带给灾区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她不停鼓励孩子们要坚强,“6年前台湾也发生过大地震,这种痛苦我感同身受。我送给大家这个勇气熊,希望它能在枕边带给你们勇气,不再害怕任何困难。”勇气熊的身上写着“weloveyou”几个大字,蔡依林专门教小朋友们念这句话,告诉大家:“我们会一直爱着你!”

今日,蔡依林还将赴青川探访。她表示,今后还将继续为慈善出力。

另讯昨日上午,古天乐、杨采妮和杨千 也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的身份前往地震灾区。杨千 透露,这次来川主要目的是考察当地重建情况,并探访小朋友。古天乐专门带了相机,准备给当地孩子拍照。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

来源:中国娱乐网  责任编辑:李斐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县城重建:实干是奇迹的注脚
2011-01-22 07:22:58 来源: 四川日报(成都) 

“房子牢固安全,小区环境优美,物业管理规范。”1月14日,青川县城甬苑小区居民段雪朝喜搬新家。站在青川县城狮子梁,只见一个安全、宜居、生态、文化的现代山水园林小县城已初步形成。

灾后恢复重建,青川面临极大挑战:从最初计划异地重建,到最后决定原址重建,青川新县城总体规划在我省38个需重建城镇中最晚批复,比最早动工的北川新县城晚9个月;面临拆掉一座旧城、建设一座新城的艰巨任务;要避让三条地震断裂带和三个滑坡体;县城可用空间布满了板房,每启动一个项目都要先把板房腾出来……

浙江倾力援建,省、市、县通力合作、攻坚破难,青川县城重建日新月异。

统筹乔庄镇与竹园镇建设

地震后,青川县城新城区由宁波城市规划研究院进行编制,在浙江省指挥部、宁波市指挥部的倾力援建下,现代化的新城区已具雏形。但老城区因断裂带避让和滑坡体问题,建设搁置一年之久。然而,重建时间紧,市政建设刻不容缓,群众安居愿望迫切。

艰难时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等省领导多次深入青川调研指导。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县各级倾尽全力。最终决定:统筹乔庄镇与竹园镇建设发展、统筹县城新城区与老城区建设发展,把青川县城建设得更加安全、宜居。

省委、省政府指定省规划设计院派出最强的力量,帮助青川科学修编。修编突出的特色之一便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三条地震断裂带和三个滑坡体避让区的房屋必须全部拆除。

拆旧城 建新城

拆旧城、建新城,青川面临重重困难:拆除拆迁总量达到92.79万平方米,占震前建筑面积的80%;2.2平方公里的县城,安全用地只有1.1平方公里,要安置好2.5万多人口和80多个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每启动一个项目都先要把板房腾出来,单位、个人腾挪板房次数多的达10次……

为及时研究解决拆迁中遇到的问题,广元市主要领导每周到青川调研指导,并成立推进青川县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从2010年7月27日起,省、市、县分别从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近220人,组成督导工作组,进驻青川。

青川县城的重建和拆迁工作赢得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理解。截至目前,县城累计拆除拆迁88.49万平方米,占规划拆除拆迁任务的95.47%,占县城震前建筑面积的76.97%。

先保民生 后建办公楼

“青川县城重建,我们坚持民生项目优先的原则。”广元市委书记罗强说,“先保民生,后建办公楼”。随着学校、医院、福利中心、文化中心等项目基本建成,民生问题率先得到根本性改善。


坚持资源整合、集约建设理念。据广元市市长马华介绍,县城统筹规划建设7大中心,容纳单位71个,占县级部门的64%。县机关事业单位项目比震前节约用地10万平方米,民生项目和居民住房用地比震前增加25万平方米。

为实现“一户一房,户户有房”目标,青川采取安居房、联建房、自建房、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和维修加固等8种保障方式,“特困优先、分类保障”。

截至目前,县城规划建设18个住宅小区、8804套住房,已累计完成6892套。到春节,80%左右的居民可入住新房。规划建设103个县城项目,已完工或主体完工58个。到春节,40%左右的单位能搬进新办公楼。县城建成后,可基本实现“办公集约化、住宅小区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会化”。

作者:徐凯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1日 15:16   中公教育[ 微博 ]中公教育集团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注 意 事 项

  1.监考老师发给你的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纸。

  2.测试开始前,请在试题本和答题纸上指定位置先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内容,然后再开始答题。

  3.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4.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6.特别提醒:

  A。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B。所有试题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必须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严禁折叠答题纸!

  给定资料

  资料一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说:“浙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占全国不到一成的人口,却要负担全国一半的赋税。”浙江是个多山的省份,除了杭州、嘉兴、湖州是平原地带,适合耕种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山区,可以说都是苦地方。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地方,数百年来,都是中国最富庶之处,国家的很多财富和人才来自浙江。浙江如此,靠的不是别的,而是浙江人身上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第一是吃苦耐劳。浙江人是很能吃苦的,浙江的民企正是靠着自家的小作坊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一点一点做起来的。浙江的发展,没有靠国家的政策和补助,也没有靠外资的投入,完完全全是靠自己白手起家。二是聚沙成塔。浙江人并不好高骛远,能够积少成多,义乌买的是小商品,做的是地摊货,但是一样弄出了名堂,享誉海外,这是一种脚踏实地。三是四海为家。传统的中国人是内敛的,并不喜欢出门冒险,常言道:“父母在,不出游”,但是浙江人,却是哪里有钱赚,哪里都敢去。温州人更是走遍世界各地,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

  浙江精神是浙江发展的动力,是充满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价值取向。早在2000年浙江人就提炼出了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2005年,进入发展新时期的浙江,又把浙江精神再次提炼为12个字:“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浙江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滕复认为,新的浙江精神有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它兼顾了浙江各地的地方精神的个性和差异性,也展现了浙江对现代精神的追求。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必须正视过去的问题,浙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重功利、讲实效的传统,但是功利主义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如今浙江人提倡的是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和谐有序。浙江精神表现在:良好的文化基因、早发的市场经济教育、不事张扬的个性等。在未来进程中,浙江精神应该是更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精神,应是浙江精神最根本、最核心之所在。

  资料二

  温州、汕头,分别是浙江与广东的两个东部沿海市,以前两地都没有铁路,都靠近港口,两地都有独特的经商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两地也都先后遭遇了信用危机。推而广之,广东省的潮汕地区、五邑地区、粤西一些地方,与浙江在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如地处沿海,土地资源珍贵等。也正因此,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对广东省粤东、粤西两翼的发展,包括对珠三角地区在下一轮持续发展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启迪深远。然而,温州汕头相似不相同。

  1987年,在杭州武林广场,工商部门将几千双假冒伪劣的“温州鞋”集中销毁,从此“温州鞋”名誉扫地、人人喊打。同样是80年代末,温州柳市伪劣电器泛滥成灾,被称为“柳市黑潮”。1990年中央和地方共同组织的打假队在柳市展开了一次大规模整治,柳市街头门面,厂房大门,一溜过都是白惨惨的封条,大批电器企业从此一蹶不振甚至销声匿迹。温州信用危机,是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无序走向有序之前的混乱。而粤东一些地方前几年出现的信用危机,却与当地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有关:重商贸轻实业,不以实业为基础的贸易助长了急功近利的思想,走向极端就搞骗税骗汇、走私贩私、假冒伪劣。但结果却惊人地相似。80年代后半期,全国市场排斥温州货,不少商场为示信誉挂出“本店没有温州货”的牌子;温州鞋打了多年上海、广州的牌子,而不敢打“温州制造”。90年代后半期,国内一些地方商店挂出“本店不卖潮阳产品”;信用缺失殃及池鱼,潮阳一家全国小有名气的化妆品厂家为避当地假冒伪劣黑名,做广告打“厂址”不敢说“潮阳”而说是“汕头经济特区广汕公路旁”……

  “火烧武陵门”事件和“柳市黑潮”一样,成为温州的灾难,也成为温州一次涅槃式的洗礼。十几年间,温州走过了从丑陋温州到质量温州再到品牌温州的跨越,康奈尔、奥康等一个个鞋业名牌艰难地诞生,正泰、德力西等一批电器企业扛着质量大旗拔地而起。两年来,粤东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市场经济秩序整治,调整发展经济的思路,从重商贸轻实业转向走正道、兴实业、树品牌,大力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潮阳制造”又回来了。

  浙江与广东省粤东有相似的经商文化,但当相似的文化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先建市场再兴实业,“工业围着市场办”。一方面浙江是一个市场大省,全省有200多个专业市场,年成交额4000多亿元。而托起这个大市场的,是产销链条衔接紧密、高度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与广东省粤东一些地方过去重商贸、轻实业不同,浙江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市场兴带动实业兴,实业兴又促进市场旺的道路,使浙江省以民间力量为主的生产、销售链条稳固,进入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推动着浙江经济发力狂奔。从摆地摊、挑货担买卖的经商活动中赚取第一桶金后办实业,是很多浙江人聪明的选择。如今以小商品市场名震中外的义乌,改革开放初期除了产红糖之外并无其它实业。但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渐成气候,不少义乌人办起生产企业,生产规模随着市场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如今作为县级市的义乌已有袜业、食品、毛纺、玩具、五金、服装、文化用品等各类生产企业1.4万多家。而在年销售纽扣50亿粒的温州桥头镇,最初人们也只是贩卖纽扣,之后桥头镇不仅成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而且成为纽扣、拉链、花边、垫肩等服装辅料的轻工产业基地。

  资源匮乏、国家投入少、经济基础差的温州,改革开放后用足、用准国家的“富民”政策,迅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使其崛起成为继杭州、宁波之后的浙江第三大城市。如今温州企业民营的占99%,个体私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以上、占工业总产值的97%以上。温州老百姓完全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当地闭塞落后的历史,体育馆、机场、大桥、铁路等都是集合民间资本的力量办起来的。温州人说:“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相比之下,作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广东省汕头、湛江,目前只能“望温州之项背”。充分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发展“民本经济”,从一个资源小省崛起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四的经济大省,浙江能走出这样的路子,广东省粤东、粤西地区为何不能?与广东的龙头——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粤东、粤西地区可以这样说:“我们没有区位优势”,但与浙江比却只能说:“我们没有浙江人那种精神。”

  资料三

  1997年夏天,25岁、大学毕业不久的孙德良失业了。原本打算搞服装网站的他在一次偶然和老同学闲聊的过程中,了解到化工产品数量极多,价格变动大,出口量大,利润高,国际标准统一,并且浙江是个化工大省。他灵光一闪:化工产品非常适合网上交易,并迅速找到网站的卖点:你想出口吗?于是他凑了12万元钱,买来电脑,租了一间被垃圾包围的小平房,租了美国一个服务器的一小部分,这一年年底,中国化工网搭建起来了。钱也用光了,要联系客户,他时不时要跑到别人那里打长话。但不久,一个个互联网的神话迅速冒出,全球都在传颂着一个词语:商业模式。孙德良抓住了机会他成功了,目前,中国化工网有6000家会员,一上班打开中国化工网现在成了许多化工企业的习惯,人气旺,广告跟着来。中化网上两个指甲大小的广告位,一年能卖40万元。许多客户怕广告涨价,一订几年。

  如果说孙德良也有商业模式的话,这个模式讲出来会让人笑掉大牙:凭什么赚钱呀?他的模式是:收取上网化工企业的会员费,同时卖广告。但化工企业就吃这一套。他的网站为会员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空间,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成立两个多月后,中化网赚了20万元。

  与孙德良竞争的化工电子商务网站原来不少,有些是海龟派(留学生回国)操刀创办的,起点非常高;有些有政府作依靠,条件优越。这些注重概念、善讲故事却不重视市场开拓的对手,现在几乎都已无声无息,笑在最后的是并非名牌大学出身的孙德良和他的“土鳖团队”。

  对于别人给他的“网络天才儿童”的称誉,孙德良不以为然。“我不过是碰到了好机会。”他说,如果当初有人用和他一样的方式创业,同样会成功。

  孙德良说,现在的中化网拥有自己庞大的化工产品数据库,全部50万种产品中,我们有近30万种产品的信息,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我们通过中化网的客户自己建立的,庞大的数据库成为现在中化网很重要的卖点。而在网站刚建立时,库中的化工产品只有一两万种,即便这样,因为是第一家,还是有卖点。

  没有资金,又要做推广,这在现在近乎是不可能的,但当时互联网才刚刚抬头,那些大网站也需要资源,于是孙德良可以在Yahoo、AOL等数十个著名搜索引擎和知名商业化站点上做免费链接,借助著名的品牌扩大中国化工网的影响。也是因为早,当初在Yahoo上用关键字“中国化工”搜索,只有中国化工网孤零零的一个网站,这一点为网站打入国际市场缩短了周期。

  但孙德良认为,他能成功的更为重要的机会是,他在浙江创业,而不是北京或其他地方。

  浙江给了他性价比很高的大量人才,而网络企业最大的成本支出是人力费用,“如果在北京,我这12万元钱能顶什么用?一个月工资都不够。”浙江给了他创业的冲动。浙江民营企业发达,在他面前已有许多财富英雄,时时刺激他,必须动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努力改变穷困潦倒的窘境。浙江给了他广阔的客户资源。他的第一个客户是浙江的,浙江繁荣的化工业让他得以立身、壮大。浙江给了他既务实又创新的文化特质。他佩服浙江那些能从纽扣这样不起眼的商品里刨出数千万利润的浙江企业家。他虽然从事IT业,但他像前辈企业家们经营鞋子、电器、汽配一样对待网站。别人经营网站的思路是“鼠标+水泥”,往往有了鼠标还没有找到水泥。但他是“水泥+鼠标”,顺应市场需要经营网站,从来不是为网站而网站。国内有媒体这样评价:以孙德良的化工网为代表的行业网站的集体盈利,是浙江现象在互联网行业的体现。

  资料四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园”正式向游客开放了。凭借“竹立方”的清雅外形,浙江文化的艺术融合,青瓷巨碗的完美演绎,世博浙江馆在游客中“喝彩如潮”。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表示,浙江馆概括起来有四大亮点。第一个是青瓷巨碗,称之为“宛若天城”,“中国”的英文CHINA翻译也是瓷器,可以说青瓷碗是代表了中国。青瓷碗里面有水,则是浙江山水的象征。“浙江省参与世博起步比较早,最早的创意从2007年就开始了。”杨奇瑞介绍说,“碗看起来小,实则很大。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我们每天大部分的生活,另外,碗在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浙江省的地理特别,七分水三分田,通过碗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浙江和浙江人们的生活。”

  第二大亮点就是“竹立方”馆体。“竹子是浙江的特产,是浙江生态和环境的一个形象,另外也比喻着生生不息,高风亮节的一种精神。”杨奇瑞说,把竹子比作了“浙江精神”是浙江馆的立意。

  “此外,还有两部影片,影像投射在江南小镇上,互相辉映,效果非常的好,其中有一部叫做浙江十二钗。”杨奇瑞进一步介绍说,浙江馆做的是大文章,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科技等等,为了减少沉闷的感觉,加入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因此就想到了用十二钗的形式。

  最后一个亮点,就是选取了六户家庭综合起来就代表了浙江30年来发展的变化的见证。“有来自村、镇、县城和普通大城市的,代表了不同行业和不同出身的人们,有世世代代的农民,也有企业家。”杨奇瑞说,这些都是浙江精神的代表和缩影。

  资料五

  曾经,那一场不堪回首的劫难,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因地震灾害死亡人数为4697人,失踪124人。那时的青川满目疮痍。然而,现在的青川,处处是火红的建设场面,一幢幢新农房拔地而起,一座座桥梁飞架山间,一条条公路盘沿在群山中间,全新的青川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8年7月4日,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在青川挂牌,39个援建指挥部分别对口援建青川36个乡镇。从那天起,青川县的各个乡镇,每天都在演绎着“浙江精神”。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在青川考察灾后援建工作时,看望了入住群众和浙江建工集团施工人员时说:“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这个项目的建设,让灾区人民恢复重建树立了信心,看到了希望!”浙江省援建干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的“四不怕”精神和“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的“五干”作风,也得到灾区人民的交口称赞。入川以来,广大援建干部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克服水土不服、吃住不便、任务繁重等各种困难,争分夺秒,忘我工作。不少同志生病不离岗,家有困难不回家,坚守岗位,自觉奉献,涌现出很多感人事迹。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浙江援建项目已完工134个,在建220个。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31.4亿元。

  浙江省援建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上,集中建设乡镇学校、卫生院,援建的已交付使用39所学校、35个乡镇卫生院。集中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难,投入援建资金3亿元,基本解决城乡饮用水。集中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难,援建各类公路159条,共计867.3公里;援建各类桥梁151座;援建漫水桥90座;援建防洪堤35条,27.94公里。

  2009年11月,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在看望慰问浙江省援建人员时动情地说:“全体援建干部在援建一线创造了青川速度,树立了浙江形象。我们要把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浙江精神相互融合,转化为推动浙川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川,在浙江人民无私奉献的援建过程中,将又一次得到发展。

  资料六

  2005年,浙江人均GDP达到3400美元,超过全国人均GDP的一倍。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改革开放27年浙江人民埋头苦干、默默耕耘的结果。按照国际通行说法,人均GDP3000美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实现初步现代化的最重要“门槛”。这是一个具有跨越式意义的发展指标。浙江人民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不仅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而且已经融入全球化的浪潮,走出了家门,跨入世界。然而世界银行数据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总量将增加1个百分点,电力消耗将增加1.5个百分点。近年来日益显现的资源和能源紧缺现象,已经给浙江企业敲响了警钟。 “公众对更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的诉求,将越来越强烈。”专家们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同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增加的污染排放总量的矛盾,将有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显现。此外,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今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眼下,摆在浙江面前的任务是,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胆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自身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环境、要素等瓶颈制约,要由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从“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如果说过去的浙江发展模式还是一种较为粗放、以大量资源和能源投入为主的发展,现在这种模式面临了诸多严峻挑战。首先是来自资源的挑战,大量耗费资源的企业在以后将无法生存,其次来自环境方面的挑战也相当严峻。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难免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大多并无经验可循。解决这些“成长中的烦恼”,迫切要求浙江人民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社会道德标准,更需要作为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浙江精神的引领和激励,支撑浙江人民在未来的实践中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客观形势一旦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实践主体在精神上做出积极并富有前瞻性的反应。要求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囿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做出符合浙江实际的战略抉择。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刘亭就有这样越来越深的体会,怎么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局限,怎么样找到一条符合浙江这样资源小省的发展路径,“这个过程,始终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引领”。

  浙江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何显明教授则进一步提出,在某种情况下,精神资源往往重于物质资源。区位条件优越、物质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有进入发达工业化国家行列,甚至长期没有摆脱经济落后局面,而物质资源相对贫乏,工业化初始条件相当平凡的国家,却凭借奋发进取的民族创业精神,迅速跻身世界最发达国家或工业化国家行列的事例,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鲜见。

  很多专家认为,追求开放图强的气质是新时代浙江精神的首要突破。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战略,浙江资本和创业人才跨区域流动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据统计,目前浙江仅在上海的企业投资总额就达500亿元以上,浙江在沪投资总额和创办企业总数,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的首位。因此,浙江省必须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大进大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塑造现代创业者开放图强的精神气质,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发展道路。

  作答要求

  一、按照要求谈谈对下面画线句子的理解。

  1.温州汕头相似不相同。(10分)

  (根据资料二进行分析)

  2.他能成功的更为重要的机会是,他在浙江创业,而不是北京或其他地方。(10分)

  (根据资料三进行分析)

  二、依据资料谈谈浙江精神的意义何在,并简要阐述应当如何弘扬浙江精神。(30分)

  (根据资料三、四、五、六进行分析)

  三、请结合给定资料,以浙江精神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按照要求谈谈对下面画线句子的理解。

  1.温州汕头相似不相同。(10分)

  (根据资料二进行分析)

  答案

  首先,两地都地处沿海,有相似的经商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遭遇了信用危机,然而不同的是温州的信用危机,是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无序走向有序之前的混乱。汕头的信用危机,与当地重商贸轻实业,不以实业为基础,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有关。当危机发生过后,温州和汕头都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措施,重建品牌和信用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次,两地有相似的经商文化,但文化走向不同,汕头过去是重商贸、轻实业,而温州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市场兴带动实业兴,实业兴又促进市场旺的道路;再次,温州人用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发展“民本经济”,使得民营经济迅速崛起,而汕头人却没有温州人的这种精神。

  2.他能成功的更为重要的机会是,他在浙江创业,而不是北京或其他地方。(10分)

  (根据资料三进行分析)

  答案

  孙德良创业成功虽然和他自身所具有的浙江人的那种精神有关,如吃苦耐劳,重视市场开拓,能够抓住机遇等等,但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浙江的支持,是浙江给了他成功的土壤,表现在:首先,浙江给他提供了性价比很高的大量人才;其次,浙江发达的民营企业,给了他创业的冲动;再次,浙江为他提供广阔的客户资源,浙江繁荣的化工业让他得以立身、壮大;最后,浙江赋予了他既务实又创新的文化特质。

  二、依据资料谈谈浙江精神的意义何在,并简要阐述应当如何弘扬浙江精神。(30分)

  (根据资料三、四、五、六进行分析)

  答案

  浙江精神的意义是:第一,激励我们创业。浙江人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浙商成功的关键;第二,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浙江精神包含的生生不息,高风亮节的精神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在重大灾害面前要坚定信念。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的四不怕精神,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第四,在重大转折面前能指引方向。在浙江经济发展的转型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引领。

  弘扬浙江精神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社会道德标准,要追求开放图强的气质,在未来的实践中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囿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道路;在文化上,要进一步强化科学文化气质,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更博大的胸怀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以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引领社会精神内核的转变;在具体层面上,要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发展,强化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为方式,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起引领作用。

  三、请结合给定资料,以浙江精神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弘扬浙江精神

  奏响时代强音

  精神是一种凝聚力,聚沙成塔,积弱为强;精神是一种生命力,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精神是一种战斗力,砥柱中流,力挽狂澜。在浙江这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土地上,孕育了一种精神,叫做浙江精神。浙江人把这种精神提炼为12个字:“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正是有了浙江精神,浙江人民“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较早走上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之路;正是有了浙江精神,浙江人民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民营经济开全国先河,充满生机和活力;正是有了浙江精神,浙江人民才走到了时代的前列。如今,浙江精神、浙江现象、浙江模式俨然成了浙江的代名词。在新的时期,浙江人必须继续高举“浙江精神”大旗,进一步深化和提炼其深刻内涵,大力弘扬,积极进取。

  第一,弘扬“浙江精神”,要抓住“创业”这把“金钥匙”。浙江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依赖于浙江人的创新精神、创业热情、创业风范。无业的在创业,有业的创大业,创了大业的创名牌、创名气、创风范,在中国有了不小的地位了,开始走向世界,力争成为世界知名企业。永远无止境,永远不停留,永远不满足,在建设和谐社会之路上,浙江人永远不能丢失“创业”这把“金钥匙”,这是开创富裕之门的“金钥匙”。

  第二,弘扬 “浙江精神”,要转变“思想”这个“指示标”。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社会道德标准,更需要浙江精神的引领和激励,支撑浙江人民在未来的实践中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当客观形势发生变化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囿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做出符合浙江实际的战略抉择。

  第三,弘扬“浙江精神”,要推动“文化”这只“发动机”。文化是催生精神动力的发动机。“浙江精神”的诞生,是以浙江文化为基础的。今天的浙江,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浙江的实际,进一步强化科学文化气质,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更博大的胸怀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以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引领社会精神内核的转变,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体系和内涵。

  第四,弘扬“浙江精神”要加快“开放图强”的“脚步”。改革开放是浙江精神的时代特征,当前我们更加需要弘扬这一精神,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前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事物;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充分利用“倒逼”机制推进改革,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浙江精神是与时俱进的,与时代浑然一体,与发展同频共振。浙江精神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海,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激励着浙江人开拓进取。经历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浙江人,在浙江精神的带领下,不断迈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在新的时期,浙江人民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必将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县馆藏文物修复项目》完成并通过竣工验收 2011-01-25 13:42:24

http://img4.artxun.com/pictures/d54423b562b50d1aaac31ebe73160182/971107b40282046ba52ae47793b2a330/BnanMuMz84MSEwMDExYzBpc3V3bmAvLzxzYWJ0b39Qbi5jdidvLmNoYW5zdyd3L3ovcDR0aH/thumbnail_400_400.jpg
http://img4.artxun.com/pictures/d54423b562b50d1aaac31ebe73160182/2ad6aa0835fb75d6d76cbae6b11988c1/==ZwpwLmMzMz8zMSEwMDExYzBpc3V3bmAvLzxzYWJ0b39Qbi5jdidvLmNoYW5zdyd3L3ovcDR0aH/thumbnail_400_400.jpg
  近期,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组织专家并会同青川县文化局、发改局、财政局、文管所相关负责人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的《青川县馆藏文物修复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竣工验收,并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
  该项目是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0年5月通过竞标形式中标,承担青川120件馆藏文物的修复任务,其中青铜器7件、银器1件、玉石器1件、瓷器11件、陶器100件。
  此次修复的文物系5•12地震受损器物。地震损害文物的病害情况有其自身独特性,与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的一般病害有很大的区别。地震受损文物的修复是第一次遇到,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多。这给本次修复任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也对修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根据协议要求,这120件文物的修复期只有短短的3个月时间。因此,时间紧、任务重、修复难度大是此次修复任务的主要难点。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5月25日接收到这批文物,院领导高度重视,负责人立即组织文保中心全体成员召开工作会议,成立《青川县馆藏文物修复项目》的项目组,组长由修复专家杨晓邬担任,技术负责人由韦荃担任,全体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为项目组成员。
  项目组首先对这批文物进行了照相,并通过现代分析检测技术认真研究文物本体信息和实际病害状况。根据文物病害情况结合修复方案和修复协议,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建立文物修复档案。
  在修复过程中:对青铜文物的残片进行拼对;根据文物的铜质的好坏,选择采用焊接或粘接将其拼接;对缺失部分,采用新铜片或环氧树脂补缺;最后打磨修整,作色做旧;对陶瓷文物采用拼对、粘接、补缺、填缝、作色、绘画、上釉等工序的操作进行修复。
  全体项目组成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放弃了所有休假,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经过近3个月的共同努力,于2010年8月20日完成了120件文物的修复工作。
  从8月开始,我们按照协议,将所修文物装入囊匣;同时为青川县文管所购置了文物柜、架。完成了《青川县馆藏文物修复项目》的竣工报告。
  竣工验收会上,业主方青川县的相关同志对该项目非常满意,对修复的质量给予高度评价。省文物局李蓓处长对此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指出这次修复任务不是单纯的项目修复,而是站在全省文物修护保护人才培养高度而做的,承载了省考古院对基层文物保护单位指导和帮助。与会专家认为省考古院以高效、高质量完成此次修复任务充分体现了省考古院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实力;修复前期采用高科技的分析检测手段与传统修复工艺完美结合;修复路线和方案都是科学的、系统的;修复过程的记录完善,管理水平高;同时还认为,此次任务的修复档案为四川文物修复提了一个范本,并顺利通过验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冯六一)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援建广元项目建成移交
2011-01-26 06:3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


本报杭州1月25日讯 (记者 夏芬娟) 四川省广元市汇报会今天在杭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厉志海出席会议。

自汶川地震以来,我省援建广元青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主要围绕着力改善民生、推动灾区产业恢复发展、为灾区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等方面展开。我省确定的547个援建项目全部完工,于2010年9月底整体移交,到位资金87亿元。据介绍,去年广元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1.87亿元,同比增长15.9%,民生得到改善,城乡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会议总结浙江援建广元取得的主要成果,进一步探讨以经贸合作、交流为主的区域合作新机制。

作者:夏芬娟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行   


2011-01-26 10:08:32   
 

  豆儿日记

  4.25 回访帮助的小朋友

  经过前一天晚上的讨论,原定的走访计划分为2条线路。我和春云姐,胡玮以及马哥一组。出发前马哥告诉我们。小朋友家要走很远的山路,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我想走路没有问题,难不到我,到了之后才发现山是如此之高,路小到完全可以说不是路。山路陡峭还随时可能碰到出来晒太阳的蛇。所以不仅要小心翼翼的在曲折陡峭的小路上快速前进还要担心恐怖动物的出现。让我不由得想起这些住在山上的小孩子们上学,她们这么小,晴天都如此难走,下雨路滑是多么难走和辛苦呢。等爬到小朋友家基本上已经是半山腰了,除了马哥,我们都累的气喘吁吁。

  终于看到了我们要走访的小朋友,名字叫王小菊。哥哥辍学了,家里除了政府帮助给建的房子和墙上贴的2张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海报什么都没有。小女孩脸蛋红红的腼腆的笑着。笑着喊我们姐姐,哥哥好。她告诉我们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这么艰难的山路。喜欢学习,但是数学有些地方不太理解。害羞的问起我们小学数字中关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翻开她数学课本研究了下,外表低调桀骜不驯的胡玮同学给她耐心细致的讲解了起来,不懂又再反复讲解几次。我看到感到每一个乐橙都是怀揣爱心和善良且不可貌相的。

  另外一个小朋友叫龙腾。家没有住在半山腰。母亲离家出走。哥哥残疾。家里除了政府捐赠的电视也是什么也没有。很可爱的小男孩在还很寒冷的春天。居然光着脚丫穿着凉鞋,我握着他的手,发现手完全是冰凉冰凉的。背起古诗来很认真很有气势。对于我们的问题都认真的努力回忆再回答。这么纯真的孩子。多么希望他一直灿烂开心的学习健康成长下去。

  4.26 学校活动

  其实在接到欢欢电话的时候高兴的欢呼雀跃的,因为知道要去学校看小朋友。当时就一直在想能带给她们什么呢。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和庄姜很荣幸的担任了这次校园活动的ower。慢慢了解到了结队的当地瓦砾小学可以参加活动年龄情况和人数情况。在后来与其他乐橙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中,Masha提议玉树刚刚经历了这么大的地震。作为同样经历过地震的青川孩子们更能够感同身受。我们能否让青川孩子们通过玉树地震做一些事情呢。最后我们决定买DIY贺卡,教小朋友亲手制作祝福玉树小朋友的贺卡,并且在回程这天下午给在华西医院住院治疗的玉树的小朋友送去他们的祝福。传达青川小朋友们的爱的同时,让玉树小朋友感受到爱。

  那么要教孩子们制作怎样的贺卡呢,我和庄姜翻阅资料,发现了格桑花。(格桑梅朵)是藏族人心中最美丽的花,代表幸福吉祥。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格桑梅朵”,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它就是寄托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情感的格桑花。在藏族眼里,格桑花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花形简单易学。所以我决定教小朋友们画格桑花。让每一张贺卡上都盛开出漂亮绚丽的格桑花。

  为了第2天的活动能完美上演,没有学校活动经验的我和庄姜反复计算每个活动细节大概需要的时间。如果场地不够怎么转换方案,如果车子延迟了时间,怎么弥补时间不够的情况。晚上一直准备到4点。直到材料分装好,花样全部剪好。甚至小朋友可能会问的问题我们都想好了怎么回答小朋友才能理解之后才终于休息。

  第2天7点起床,我很佩服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呵呵,做自己开心的事情总是有精神的,庄姜在制作贺卡前还准备了复活节的兔子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在制作兔子帽子的活动中学习到复活节的含义。她还很用心的准备了道具。赞一个!

  最后小朋友们画的格桑花超出了我的预料,每一个乐橙姐姐也都超出了我的预料,温柔的教着每一个小朋友制作细节。每一朵都画的好漂亮。每一张贺卡也都好漂亮。晚上看着这些饱含祝福的贺卡我们欣慰的犹如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一样。一张张摆开来。请专业的摄影师晓凤姐一一咔嚓拍照。拍下来,才能让这些宝贝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这沉甸甸的爱。让爱传递。

  4.27 走访网商

  在来的第一天我们就看到了青川比较成功的淘宝卖家:赵海宁。了解到一些当地的网商情况。在网商刚刚起步的青川,由于受到地震影响。发展更是非常缓慢的。

  因为分布地点比较分散,我们再次分为2组走访。上午。我们这组走访了一家青川蜂蜜公司。公司是小型发展中的公司,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产品了。但是在诚信通开通后没有接到过单子,对电子商务和自己都比较没有信心,受地震影响又不想再投入过多资金。担心投入没有回报。对于这点,Masha和初燕都建议:从淘宝做起,学习开店经验,比较淘宝开店资金投入会比较少。相对需要投入时间。以及一些其他的品牌策略和推广建议。针对我们的建议。网商表示自己会慢慢接纳和学习。我发现了我们走访的价值。以及阿里之家做培训的意义。帮助他们了解学习然后成长。中午走访的第2位商家。可以说是一家龙头产业的企业了。有较大的规模和较成熟的电子商务经验。在地震前,20%的收入来自网上。对于网上销售也是很有信心的。目前缺乏的是人才。公司在地震后,厂址迁移导致生产停止。网上销售这块懂的人很少。专门聘请了1位略懂电脑的工作人员,也还对诚信通销售这些完全不清楚,还需要学习。公司的温总自己对于网上销售是很有信心的,也愿意去带动其他企业发展这个路径,但是目前最缺乏的是人才,是懂这方面的人员去做。希望可以送员工去学习。

  综合这2家公司的情况。有发展信心的和没有发展信心的商家都需要学习和培训。那么我们的阿里之家可以说任重而道远了。

  晚饭后我和庄姜去给自己的家人和明信片寄卡片。在卡片上写上在充满爱和希望的满是灰尘的青川街头我们的祝福。让我们周围的人感受到我们的快乐和喜悦。Masha、晓凤姐、初燕也纷纷响应要寄卡片。果然我们都是心中有爱的人。

  晚上我们开了一个乐橙8期的讨论总结会议,我们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能带给青川和青川小二的是什么。我们能带回去的是什么。能让后续乐橙延续的是什么。以及青川现状和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原定半小时的会议在大家的讨论中逐渐忘记时间。一直讨论到1点结束。得出结论是把我们看到,想到,感受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起来以报告的形式反馈。让这次2010年的第一期乐橙踩点探索来的有意义。

  4.28 回程看望玉树同胞

  为了不耽误下午的回程。大家都准时的6点就起床了。特别是晓凤姐,到成都了还要辗转飞机,汽车的。不得不为她担心时间来不及。

  还好车子按时到达成都。晓凤姐的担心总算石头落地了。还可以一起吃午饭。心中还是好多不舍得的。短暂的几天相处,每一个乐橙都好可爱。不忍看着第一个乐橙离去,于是我们派了我们队伍里最胖最可爱的队长去送了晓凤姐。意外的是队长害羞的迅速的回来了。不过这几天队长辛苦了。想说:辛苦了,队长。总是随时督促我们时间到了,又总算仁慈的延后几分钟。总是在吃完饭后最后一个离开。总是在搬牛奶的时候被我们逗着队长每轮要多搬几盒。队长还真的多搬了几盒。其实我们看到了你额头的汗水。呵呵~队长赞一个!

  下午我们来到华西医院国际住院部看望来自玉树的灾区同胞们。它们大部分是藏族人民。不会汉语。交流需要藏族自愿者翻译。志愿者帮我们简单翻译说明了来意后。玉树的同胞们都很开心的拆开贺卡翻来覆去的看,也许他们看不懂这些青川小朋友的汉字文字,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青川小朋友们的祝福。从他们眼中我们可以看到闪动的泪光。特别是一位老阿妈,手还在输液,坚持要伸出手来和我们握手。在场的我们被她的纯朴感动了。

  这里要赞一下马哥。玉树地震后就立马奔赴玉树抢救伤员。在我们还在青川的时候也参与了一场抢救火灾的事故。这些帮助他人的事对于马哥来说,可以说是他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了。如此忘我。甚至婚姻大事都没有时间考虑。这里帮马哥征婚哦!O(∩_∩)O~

  下午,慢慢送走一个个乐橙。我们都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工作了。乐橙8期的行程虽然结束,我们约定不会解散。我们仍然是乐橙。会继续关注乐橙活动,给予建议,也会在自己的部门,朋友家人身边散播乐橙的温暖和爱。让橙色的爱蔓延。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洪祝吕祖善会见广元市党政代表团



2011-01-26 09:23:50 来源:四川新闻网广元频道 编辑:值班编辑
四川新闻网广元1月26日讯 1月24至25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分别会见了由市委书记罗强率领的广元党政代表团。他们由衷地说,广元灾后重建取得的重大成绩令人振奋,广元灾后重建精神令人感动,广元的深情厚谊令人感谢,并祝福广元人民、青川人民新年快乐、生活更加美好,为推进广元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业绩。

浙江与广元、青川,虽然相隔两千公里,却情深意重。深情在于,浙江对口帮扶广元14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又对口援建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

“我代表浙江省委、省政府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你们并通过你们祝福广元人民、青川人民新年快乐、生活更加美好!”赵洪祝十分动情地说,浙江省和广元市不仅在对口帮扶和浙广合作中结下深情厚谊,而且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结下了更深的情意。你们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令我们振奋。你们不远千里、不辞辛劳来浙江,表达了你们一种感谢的心意,令人感动;再过几天就过春节了,你们在这个很忙的时间来浙江感恩致谢,令人非常感动;在你们身上体现出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感恩奋进的精神令人更为感动。你们对浙江援建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让我们非常感谢,你们对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深情厚谊让我们非常感谢,你们对浙江人民的情深意长让我们非常感谢。

赵洪祝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广元人民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元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再接再厉,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十二五” 开好局、起好步,为推进广元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业绩。

吕祖善说,你们到来,我们很高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浙江省的援建下,广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发扬“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重建精神,昔日满目疮痍的灾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圆满完成“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在援建中,非常感谢你们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胜利完成了中央确定的援建任务。浙江人民与四川人民、广元人民、青川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将继续关注、关心、支持广元、青川的发展。浙江帮扶广元、合作交流已经多年,我们将进一步搞好援建后续工作,建立长期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共同推进广元、青川的城镇化、工业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广元、青川的生态、资源丰富,随着交通发展越来越便利,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在项目、产业、园区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力度,迈出新的步伐,实现新的发展。祝愿广元、青川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广元人民、青川人民过个热闹的新年。(广元日报记者 任小昌)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县灾后恢复重建综述
2011-01-26 10:35:00 来源: 甘肃经济日报(兰州) 

阳光总在风雨后

记者白杨司小平

有人说,文县的山很高,高的就像—个个坚强挺立的汉子;藏乡老人杨玉清说,文县很美,虽然两年前的那场地震将他们祖辈栖身的家园夷为平地,但两年后的他们,在党的关怀下住进了“天堂”!

把新家园比作天堂,这话—点也不为过!老人原来住着三间破土屋,打他记事起,房子除了把以前盖在屋顶上用来遮挡风雨的洋麦秸秆换成青瓦,唯—换了模样的就是墙体有点倾斜,大墙后背的土坯掉去了—大片。但是苦于家庭经济拮据没钱维修,—家三代人挤在那样的危房里—住又是几十年。

虽然,无情的地震灾难让他们瞬间无家可归,但是两年后的他们却从山腰搬到了山下,住进了政府统—为他们修建的杨志山新村。老人说,这样的房子他做梦也没有想过,有专家也同样断言,这样的房子,把当地农村住宿条件的改善,至少向前推进了30年!

其实,像杨志山这样遭受地震灾害并列入集中重建的村庄在文县就有123个,这—比例占到了文县所有村庄数的将近—半。

泥土中践行“执政为民”

两年多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文县紧抓这—契机,坚持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完善思路相结合,把灾后重建现场作为学习实践活动开展调查研究的主战场,组织党员干部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深刻查找灾后重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123个村完善了灾后重建思路,指导9500多户重建户制定了规划设计。

为了解决建筑技工紧缺难题,当年3月23日,文县邀请建筑专家对全县450多名驻村党员干部开展了灾后重建知识和技能培训,使驻村党员干部既当灾后重建指导员,又当技术员。同时,积极筹措资金,集中培训建筑技术农民工1100名,从根本上解决了灾后重建技术力量薄弱的难题。

另外,文县还从解决实际困难出发,组织全体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受灾村,每个副县级干部联系—个乡镇、主抓—个重灾村,每个县

直单位包抓—个受灾村,每个科级干部包抓—户受灾困难群众,每个党员干部包抓—个受灾农户。在帮扶活动开展期间,共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500多件。

与此同时,该县学用结合,创新出了就地统规重建、易地搬迁重建、村组合并易地重建、下山入川统分结合易地重建、零星分散重建“五种模式”,既节约了土地,又保护了生态,更预防了地质灾害,走出了—条尊重群众意愿、符合文县实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重建之路。

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2010年,是文县灾后重建的关键年,也是该县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全面完成的攻坚年。

这—年,文县在基本完成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的同时,将灾后重建的重点放在城镇居民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上,同时健全包抓机制,加快建设进度,强化督查考核。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工重建项目650项,竣工560项,累计完成投资53.46亿元。3万多户农村居民住房重建户建起了新家园,100多个农村集中重建点基本建成,并启动实施了40个灾后重建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173户城镇居民住房维修任务全面完成,5353户城镇居民住房

重建户全部开工,竣工5012户。同时坚持资金优先保证、土地优先供应、建设条件优先提供、领导力量优先保障的原则,进—步加快学校、医院重建进度,103所重建学校全部开工,目前已有97所竣工,6所正在建设之中;29所重建医疗机构已竣工26所,3所在建。新开工建设的十项基层政权项目,目前4项已建成使用,6项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包括韩家坝机关单位灾后重建和县公安局、中医院、等11栋办公楼和业务楼正在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农村建设、城镇体系、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重建项目取得了新的进展。深圳市直接援建的9个项目全部建成,27项省统筹项目,已建成16项,在建11项。

两年多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坚韧奋斗、感恩奋进,焕发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巨大力量!

灾区群众正向“小康”迈进

如今,绝大部分重建后的新村,都是宽阔平坦的马路,窗明几净的新房,花团锦族的村容村貌,新式家电—应俱全的新居。和两年前那个到处“土的掉渣”的村落相比,完全“换了人间”!

然而,如何让迁入新居的村民摆脱传统种植模式,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快速发家致富,再次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同步开拓的课题。

茶叶、核桃、花生、枇杷、水产养殖,被中庙乡群众誉为当地特色产业的“五朵金花”。在灾后重建的两年中,文县加大当地产业结构构调整力度,大力扶持农民发展茶叶、核桃、花生、枇杷、水产养殖,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5·12”地震重灾区中庙乡,就是文县地震后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力促农民增收的—个典型缩影。

两年多来,文县充分发挥中庙适宜种茶的优势,大力实施3000亩龙井43号茶园建设项目,新发展茶园2100亩,全乡茶园总面积达到1.1万亩,遍布全乡19个行政村、5个流域,仅茶叶—项每年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该乡还扶持联丰、木家坝等村农民发展核桃1500亩,全乡核桃总面积达到5600多亩,今年核桃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0吨,畅销四川、陕西等地,仅此—项为农民增收600多万元,户均收入超千元,有的核桃种植大户年收入三四千元。

枇杷是中庙新兴特色产业,近年来从四川调运枇杷苗130万株,在肖家坝等村规模栽种500亩,全乡2000亩枇杷园的建设正在实施当中。


另外,中庙抓住麒麟寺水电站建设的机遇,扶持库区农民发展利用库区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已扶持麒麟寺社、漩滩两个社发展冷水鱼养殖网箱230多个。

坐落在白龙江畔余家湾村,充分发挥与四川青川县姚渡镇隔江相望和毗邻陕西宁强县的地理优势,灾后重建中引导和帮扶村民建起集商品销售、餐饮服务、汽车修理、机电装配、农副产品集散、文化娱乐为—体的边界商贸—条街,为全村132户群众开创新生活奠定了基础。

目前,当地几家民间企业家投资1670多万元,正在余家湾村旁兰海(武罐)高速公路出口、兰渝铁路过境处,建设面积52亩的物流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集托运出租、大型停车场、商贸市场等为—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青川东河口王均成讲述汶川灾区如何迎新春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1月29日12:49

 中广网北京1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5.12地震中受灾极重的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曾经只剩下连绵的砂石和土丘,大地震中被掩埋的700多村民至今仍在百米之深的地下。后来,在温家宝总理的关怀下,靠着当地群众的自强不息,这里盖起了一栋栋小洋房,屋外葡萄树、核桃树漫山遍野,一排排腊肉也挂满屋檐。下面,我们就来连线曾经和总理见面和电话交流的青川东河口村村支书王均成,了解他们是如何过新年的。

  主持人:先向大家问一声新年好,快过年了你们现在都在忙些什么呢?

  王均成:今天我们这里的每家都已经贴上了对联、挂起来了灯笼,咱们村民的心情比较好,新年准备也很热闹,全村村民计划有一个聚会,纪念一下,今年已经是地震以后的第二个新年。

  主持人:你们这个村村民大概有多少人?

  王均成:我们现在在家的有400多人。

  主持人:所以是400多人的一个大聚会是不是?

  王均成:对。

  主持人:你们当地村民都是如何过新年的,过节物资够吗?

  王均成:县政府还有乡政府准备了一批慰问物资,针对这些特困户,现在已经发放出去了,咱们村的老百姓基本上过新年用的、吃的都没有问题,全部都准备好了。

  主持人:您个人现在有没有开始置办一些年货?

  王均成:已经开始了。

  主持人:都有什么样的年货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王均成:家常平时吃的菜都买了,肉咱们自己有,花炮、烟花、火炮都买了,去年就没弄这么个东西,因为这么多亲人遇难了,心情也高兴不起来,到现在心情基本上平和很多了,觉得咱们应该庆祝一下,因为各界的关心,我们现在真的又恢复起来了,所以说我们觉得应该庆祝一下,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了,应该是一个很愉快的春节吧。

  主持人:在这里也要祝愿400多位村民能够过一个祥和喜庆的春节。
(责任编辑:刘晓静)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县城年味浓 “夫妻店”生意红火忙碌而幸福

【 2011-01-31 06:59 】 【来源: 四川日报 】
  行走在年味浓浓的青川,一栋栋崭新的安居房,预言着未来生活的美好;居民们对新居新家园的热情,令这座小城生机勃勃,令小小的“青川布艺行”生意兴隆……

  □岳光佳 本报记者 钟振宇

  【现场见闻】

  忙着装修安居房,布艺行生意红火

  新春佳节临近了。在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城里,一栋栋崭新的安居房陆续迎来一批批历经磨难的主人们。远处不时传来孩子们燃放的鞭炮声,精美的中国结和大大的红灯笼把县城装扮得喜气洋洋。

  在浓浓节日气氛里,在青川县乔庄镇北井坝公寓,“青川布艺行”老板娘王金玉正热情地接待着顾客。因为以前的店面在加固维修,她临时把生意挪到了家里,但生意仍然不错。

  “您看好的这款是70元一米,窗户3.3米长,里外两层就是6.6米,如果定了,我们还会配好罗马轨道,明天就上门安装,保证满意。”1月30日早上8点半开门后,王金玉就迎来了顾客。王金玉和爱人牟加华都是青川本地人,下岗后在县城做了多年的布艺生意,由于讲信誉,回头客多。

  记者刚坐下,年轻小伙子李刚和新婚妻子走了进来。拿到安居房后,他们把房子装修一新,现在准备购买窗帘,春节入住。

  “大姐,你这里有些什么品种,给我们介绍一下。”小两口问。

  “现在市场上主要流行布艺窗帘,又分为棉、麻、纱、绸缎和人造纤维等几种材质。在冬天,棉布或厚绸缎的材质比较保暖。”王金玉耐心地介绍着。在3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墙壁上挂满50个品种的窗帘样品,琳琅满目。

  “就买咖啡色,这个颜色不容易过时。”经过反复选择,小两口决定购买棉质窗帘。客厅和卧室各两幅窗帘,里外两层加起来就是8幅,总价约3000多元。

  “老婆,今天中午早点开饭,下午还要出去收款。”王金玉刚送走顾客,丈夫牟加华的电话打到家里。快到年终了,平时骑着三轮摩托车忙着上门安装的牟加华,最近主要精力忙于收款。“把一些欠款收回,我们的春节也过得更踏实。”

  【我的五年】

  贴息小额贷款助他开起布艺行

  今年46岁的牟加华从部队退伍回乡后,有过一段从工人—力哥—小老板—治安管理员—小老板的丰富经历。

  牟加华原来居住在青川县城外,退伍后被安置到青川县丝绸厂,成为一名工人。

  “1996年企业改制,我们夫妻双双从丝绸厂下岗,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牟加华告诉记者,他在外面跑三轮拉客,妻子在街边摆上缝纫机补贴家用。

  夫妻有了点积蓄后,2004年在县城租了铺面开起布艺行,每年毛利润有3万多元。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使牟加华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为了让受灾群众生计有基本保障,县就业局开发了大量公益性岗位。搬入板房后,牟加华在县就业局帮助下,被安置到公益性岗位成了一名板房治安管理员,享受月岗位补贴450元,妻子开起板房缝纫店。

  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搬入永久性住房,2009年10月,社区治安管理员岗位裁减了一半,牟加华离开了板房区。

  因为属于双下岗职工家庭,牟加华获得政府贴息小额担保贷款5万元。离开公益性岗位后,牟加华很快就租了铺面,开起了布艺行。不仅如此,他们还享受税收减免,去年一家实现收入5万多元。

  “县城安居房交房后,布艺行生意一直很好,还请了两名下岗工人来帮忙。”虽然忙累,但从牟加华眼中,能看到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新年新愿】

  找个好铺面,儿子考个好大学

  牟加华(青川县居民):

  我现在最急迫的愿望,是找到一间租金不高、位置又好的铺面。由于以前租用的铺面加固维修,又没有找到合适的铺面,去年10月布艺店搬到了家里。目前青川的铺面租金较高,我现在每天都在打听有没有合适的铺面可以租用。天天在家里做生意,总不是长远之计。

  我最亏欠的是儿子,因为忙着挣钱,这些年对孩子照顾得比较少。现在孩子被送到广元城里读高中二年级,欣慰的是他成绩在班里排第10名,希望他在今年这个最关键之年,好好学习,争取明年考上一个好大学、好专业。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未来2年不能排除再次发生七级大地震危险
来源:大河网 2011年01月31日13:03

  安徽5级地震频发提示什么

  作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开

  未来2年的确不能排除再次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

  1月19日12时07分,安徽安庆市发生4.8级地震,这已是2011年中国发生的第4次5级左右的地震。

  前三次分别是:1月1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发生5.1级地震;8日,吉林省延边珲春市发生5.6级地震;12日,南黄海发生5.0级地震。

  南黄海地震和一周之后的安庆地震尤其引人注目。这两次地震时,上海、宁波、合肥等人口密集区都有明显震感。在互联网上,安庆4.8级的震级广受质疑。人们回忆起2010年曾有传言安庆及周边地区近期会发生地震,当时安庆市地震局负责人表示,“安庆境内近期不会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如果不相信我们的数据,可以去查看美国或其他国家地震部门发布的数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些数据在全球的地震科研部门里都有相关记载。

  在中国,5级以上地震由国家级台网中心公布,5级以下的地震由省级台网中心公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各地都设有台站。刘杰很清楚地记得,安庆4.8级的认定“开了好几次讨论会”。

  “这是很纯粹的科学行为,”刘杰说。但近期的地震频频,“地震能够预测”的深入人心与“地震缺乏预报”的残酷现实,夹缠在一起助推各种“谣言”传播。

  2008年发生汶川8级地震,2010年发生玉树7.1级地震,今后两年会不会还有7级以上大震?

  5.3级以上“缺震”

  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的手机上,存储着许多地震情况信息。“地震发生后大概几分钟,信息就会发到我的手机上。”此外,在他的一本简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最近几年每次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

  “未来两年需要关注7级以上大地震的危险性。”孙士曾经担任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按照他的经验,对于近几周中国境内频繁发生的5级左右的地震,他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据孙士提供的数据,近100年来,中国地震活动的年平均水平,7级以上地震为0.7次,6级以上为4.4次,5级以上为20次。这是地震活动的一个基本规律,即不同震级的地震频次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

  “现在这种比例关系受到了破坏。”他说,虽然2010年以来,中国的5级上下的地震频度并不高,但从玉树地震后,中强度地震在强度域的分布上是不正常的。2011年出现的这几次地震,仍是5级左右,震级仍在这个档级里。

  按照孙士统计,除玉树地震外,9个多月以来,中国大陆及近海发生了8次5级以上地震,都是5.0、5.1、5.2的震级,5.3以上目前没有。“缺震明显。”他说。

  如果是在地质平静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或许不需要太多关注,但目前中国地质处于活跃期,因此孙士认为,必须要关注大震的危险性。但他并不愿意预测大震可能在哪些区域,理由是如果作出地域预测,就成了正式的地震预报,这属于“违规行为”。按照规定,地震预报只能由政府部门发布。

  近期的南黄海、安庆等地震都属于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从元旦至19日,已发生了1个小震群活动、1次5级地震和1次4.8级地震,时间点集中。江苏省地震局为此连续召开3次紧急会议,并向公众发布近期江苏陆地不会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消息。

  孙士同样关注南黄海、安庆所处的长江下游-黄海这一地震带,在他看来,如果安庆地震是发生在长江口,这一区域的地震带活跃程度就显得非常明显。

  大震形势依然严峻

  对孙士的观点,刘杰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南黄海和安庆在一周内分别发生5.0级、4.8级地震,表示中等地震近期相对比较活跃,但震级水平不是很高。

  “鲁东至南黄海是中国大陆的一个活动地块,是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相对比较活跃的地区,未来10年不能排除发生5、6级地震,但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未发现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依据。”刘杰说。

  为何5级左右地震频发?刘杰说,自2008年来,中国先后发生了新疆于田7.3级地震、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以及多次6级地震,目前中国大陆地震活动5级左右地震比较活跃,可能与前几年的大震频发有关,是大震后的一种调整,并不见得就是下一次大震的前兆。

  但孙士告诉本刊,汶川地震的前两年,大小地震的比例就明显不正常,整个2006年发生了9次5.0正负0.1级的地震,而在2007年却明显缺震,2008年就发生了汶川地震。

  “每次大地震前都有异常表现,但异常表现的形式都不一样。”孙士说。并不一定是一次大震后就有一个平静期,然后再来一次大震,所以目前的地震形势依然严峻。

  刘杰不反对地震活跃阶段“形势严峻”的说法。他指出,从地震活动的角度说,中国进入大的活跃期是从2001年青海昆仑山8.1级地震开始的,直到现在,中国仍处于地震活跃状态。汶川和玉树地震,就是那次活跃状态的持续。

  “未来两年的确不能排除再次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刘杰说。

  权威性缺失状态下还要不要预报

  目前中国地震预测的成功率为:趋势预测,即中长期预测,25%;短临预测10%,而最为重要的7级以上地震的短临预测,成功率仅5%左右。

  地震预测似陷入尴尬。民间预测人士和官方专家众说纷纭。地震到底能不能够预测?地震局存在有没有实际意义?什么时候能让百姓免于地震恐慌?种种问题始终处于争议中。

  中国地震局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汪成民曾经对本刊说过:“地震这么大的事件,通过地震本身各式各样的变异现象,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可以做一种经验性的预测。当然这种预测不是百分之百准确。”

  而刘杰认为,做地震预报,只凭经验来判断是不行的,因为每次地震发生的前兆情况可能都不一样。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最高历史记录是6.5级,从没有7级地震记录,这已超过了“经验”的能力。

  为何地震预报领域的权威性极端缺失,其根本原因是制度还是技术?针对这一问题,刘杰说:“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地震预测,尤其是短临预测水平,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非常低的,未找到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地震预报权威性缺失的主要原因。这是目前的科技水平所致。”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西方已经不再做地震短临预报,而中国在这方面虽然饱受争议,却仍要坚持实践。“这个说法并不确切”,刘杰解释说,西方国家在地震中长期预测方面一直在做,并且中长期预测结果纳入到所在国家的法律中,指导房屋建设、重点工程的抗震设防等。这方面中国与国外是同步的,相关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也是地震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地震短临预测方面,刘杰说,中国目前采取的很多预测方法,也是从西方学习、借鉴过来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区别是,地震短临预测在西方属于一个学术探索,未纳入政府体系,而中国成立有地震局,从事实际的地震短临预报实践。

  “这个做法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要求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放弃短临预报实践,仅通过加固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来对抗地震危害。”刘杰说。瞭望东方周刊

(责任编辑:梅智敏)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青川“精神榜样”:急需加快产业振兴
2011年01月31日15: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青川1月31日电   作者 徐杨祎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青川县枣树村因“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能战胜”等标语闻名中国。而村民石光武凭借其身残志坚,带领乡亲重建家园的行为,成为了当地的“精神榜样”。早在2009年12月前,石光武和他的乡亲们就搬进了新家,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新春前夕,记者来到窗明几净的枣树村,见到了朴实的独臂农民石光武。他单手在房顶上挂好灯笼后,兴致勃勃地带着大家参观了他300余斤的腊肉香肠。“今年基本还清了修新房贷的3万多元,过年肯定就越过越开心。”石光武笑着告诉记者,除了还清房贷,在儿女的努力下,去年还花几万元还买了一辆小轿车。

  坐在暖和的客厅里,石光武一边逗着2岁的孙子,一边聊起了全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现在小卖部的生意很一般,我右手不行,又不能出去打工,但是在家门口弄弄土特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枣树村种茶养猪养鸡在当地都很有名,“青川木耳”、“青川腊肉”更是颇受好评。“尤其是用木头熏得腊肉,放个两三年仍然很好吃。”石光武打算跟乡亲们一起好好发展当地的农副产品,“争取上一个台阶,发展上个规模,致富还是要振兴产业才可以。”

  有特色、有想法、有规划,但摆在石光武他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拓宽销售渠道。几十年来,青川的土特产并没有在市场做大做强,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市场价格也偏低。“就算大家养出土鸡做好腊肉,我们又可以卖给谁呢?”尽管援建的浙江兄弟曾经建议他们把产品运到浙江去推销,但石光武对此忧心忡忡,“没有卖家,就没有动力,乡亲们肯定不愿意做亏本的生意。”

  记者从枣树村所在的黄坪乡了解到,2010年该乡已发展土鸡养殖场12000多平方米,出栏生猪2000多头。仅生猪一项年收入就达到300万。

  石光武由衷地对记者说,“如果找到渠道,发展成销售链条,形成产业,我们的日子肯定又是一个飞跃,到时候大家都能过上小康生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摄影』 [纪实]青川移民全家福

作者:蜀山_牧马人
  发表日期:2011-1-31 21:02:00
         5.12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两年多了,成都市邛崃南宝山安置了部份青川移民,现在他们住进了新楼房,有了自己的茶园、林地。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
   要过年了,邛崃的摄影爱好者们自发组织到移民点为地震移民各个家庭免费拍摄“全家福”。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

全家福

http://img17.tianya.cn/Photo/2011/1/31/34283204_47678002.gif

全家福

http://img18.tianya.cn/Photo/2011/1/31/34283464_47678002.gif

全家福

http://img17.tianya.cn/Photo/2011/1/31/34283491_47678002.gif http://static.tianya.cn/js/bbs/image/jb.gif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蜀山_牧马人
 回复日期:2011-01-31 21:20:19
 
  全家福

全家福

http://img17.tianya.cn/Photo/2011/1/31/34283958_47678002.gif

全家福

http://img17.tianya.cn/Photo/2011/1/31/34284016_47678002.gif http://static.tianya.cn/js/bbs/image/jb.gif


作者:蜀山_牧马人
 回复日期:2011-01-31 21:23:10
 
  全家福

http://img18.tianya.cn/Photo/2011/1/31/34284072_47678002.gif http://static.tianya.cn/js/bbs/image/jb.gif


作者:蜀山_牧马人
 回复日期:2011-01-31 21:25:06
 
  全家福

http://img17.tianya.cn/Photo/2011/1/31/34284153_47678002.gif http://static.tianya.cn/js/bbs/image/jb.gif


作者:梦幻金沙
 回复日期:2011-01-31 22:06:21
 
  呵呵,好幸福的一家呀。新年快乐! http://static.tianya.cn/js/bbs/image/jb.gif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移民心态实录:废墟,帐篷,板房,下一个家(组图)
——5·12 汶川大地震周年特别报道

  2009-5-7 16:32:41  红网  


(3月30日晚,关庄移民安置点,两位村民购买生活用品。)
  3月29日,青川县关庄镇。
  傍晚,灯亮了。
  只有在这时,位于关庄镇的板房区才显得人气旺盛。
  这个灾民安置点集中了来自附近红光、石坝、关庄等各乡镇的地震灾民,最多的时候达到2000余人。
  这里不再充斥地震后的哀伤情绪。生活回归应有的秩序,各家有各家的安排,各人有各人的事,板房区更象一个运转自然的村落。
  只有到了晚上,白天在外忙完了活,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红光乡东河村的何祥贵喜欢去别家串串门,聊聊天,谈谈未来的生活。
  董进南开了个医务室,简陋的台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药品,他在本地做了40年医生,有人生病了,正好可以到这里来打针吃药。
  何清亮感冒了,需要打吊针。但不巧,董进南手伤了,他只好另外喊了一个青年,临时认了个“徒弟”,教他打针。好不容易在手背上找到一根血管,刺进去,却始终不见血回到输液管里,显然,没插好。旁边的几个人笑了,围着这只手在研究着怎么办。有人打开了手电筒,让“徒弟”看得更清楚些。
  没办法,只好另换一个地方。在手臂上又找到一根血管,这次在师傅的指导,“徒弟”终于刺中了血管。何清亮又笑了,给人的感觉是他一点也不痛。
  从废墟中到帐篷里,从帐篷又搬到板房区,条件艰苦,但他们度过了近一年的时间。
  一年以来,不断有人搬走,投亲靠友,或者移民他处。偌大的板房区很多房间已经空着,有的已经拆除。
  板房区旁边,正在建房子,高耸的塔吊甚至已经架到了板房区上空。这让何祥贵等人感到危机,“我们不可能永远住在这里,迟早是要搬的”。
  更多失去家园的人在观望、等待。在板房区,话题大都和搬迁、移民有关。一个村民讲述着他的理论,“就是嫁人,也要看看那家条件怎么样,哪能随便就跟了人家”。

  3月30日。剑阁县北庙乡。
  北庙乡接收了青川地震移民24户87人。让乡党委副书记郑茂雄感到安慰的是,一年来,只有一户人家在去年9月份回到了青川老家。
  “谁不说自己家乡好?”文锡江一家三口搬来北庙乡,一度感到孤独无依。在老家红光乡有一人长毛兔基地,经济活跃,他自己在外打工,爱人在家养猪养兔,一家人生活条件不差。幸运的是,他的新房已经建好,而且自己只花了一万五。有了新房,仿佛有了根,文锡江不再象刚搬过来时,天天做梦想着家乡。
  即便这样,修房子仍然是这些移民异乡的地震灾民最大的困难。
  为了建新房,赵会兰一家选在马路边上买了一块宅基地,花了9000多元,但疯涨的砖价让人难以承受。
  因为原材料的紧缺,他们所用的红砖都从重庆运来,一块的价格是0.52元,价格最高的时候一块砖达到0.55元,“要是运到山里去,一块砖还得加一毛钱的运费”。
  为了节省成本,赵会兰一家人吃住都在工地,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对于未来,他们还是充满信心。

  3月31日。邛崃市南宝乡。
  3月18日,在青川县关庄镇安置点,80户即将迁往邛崃市南宝山的灾民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选择:抓阄。
  在南宝山,已经整理出来的房间户型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家庭的需要。但是,哪家住哪间,需要一个稍显公平的形式来予以确认。
  位于南宝乡的南宝山有着不低的海拨、葱葱郁郁的树林和美丽的风景。特别在阴雨天气,山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3月27日,从青川关庄安置点出发,车队沿着山路一路盘行,几幢依山地错落而建的白墙青瓦的连排小楼掩映在绿树之中,这正是青川老乡们即将入住的地方。
  推开大门,院子里挂起了红灯笼,卫星接收器整齐立在屋顶上。还有规划好的厕所、厨房及浴室。
  每间房子里,从生产用的锄头、圆锹、背篼,到煮饭用的蜂窝煤炉子及煤球,睡觉用的床、棕垫等一应俱全。前坪,健身器材刚被漆过,几个小孩子兴奋不已,站在器材上晃来晃去。
  没有人介意这里曾是一个劳改场。
  但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移民此处的青川灾民看来,并不能为日后的重建生活添砖加瓦。最初的新鲜感在逐渐消退。
  重要的是能挣到钱。未来的不确定性,让这批跨市移民的灾民心怀忐忑。(摄影/记者赵尚渝  文/记者  周喜丰  童辉)

(3月30日晚,关庄移民安置点的一小卖部。)

(3月30日晚,关庄移民安置点小学6年一班,孩子们正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晨读。)

(3月30日晚,何清亮因为感冒正在安置点的医务室打吊针。)

(3月31日中午,广元市剑阁县,村民正在搬运刚送来的砖头,砖头5毛2一块,比原来贵了很多。)

(4月31日,邛崃南宝山农场,村民们将第一次采下来的茶芯放在手心上。村民介绍,这里采茶和老家不同,采下来的茶叶必须标准化。)

(4月31日,邛崃南宝山农场,第一批青川移民异地安置点。)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31日,邛崃南宝山农场,新修了给移民们使用的健身器材。)

(4月31日,邛崃南宝山农场,一村民在活动室里看电视,这是他们主要的娱乐生活。)

(3月30日上午,关庄镇上的加拿大木质结构样板房正在紧张地施工。图/记者赵尚渝)

(3月31日,邛崃市南宝乡南宝山农场,村民们将第一次采下来的茶芯放在手心上,让大家闻闻新茶香味,互相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图/记者赵尚渝)

(3月30日晚,关庄移民安置点,李德生正在照看自己的两个小女儿和邻居的孩子。)

(3月30日晚,何清亮因为感冒正在安置点的医务室打吊针。)

(3月31日中午,广元市剑阁县,村民正在搬运刚送来的砖头,砖头5毛2一块,比原来贵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31日,邛崃市南宝乡南宝山农场,第一批青川移民异地安置点,有着美丽的风景,山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3月30日晚,关庄移民安置点,塔吊已经离板房区越来越近,居民们即将面临异地安置。)
(3月30日晚,关庄移民安置点,一孩子在黑暗中。)
(3月31日中午,广元市剑阁县,村民正在等待从重庆运来的砖头。)
(4月31日,邛崃南宝山农场,村民在大门口打电话给家里人。)
(4月31日,邛崃南宝山农场,新修了给移民们使用的健身器材。)
    正在热播的《国家行动》,展现了国家的世纪工程——三峡大移民的悲欢离合。新中国第一次因为地震灾害而引发的大移民又何其相似。
    还是决定在这边安家落户。之所以不回去,是觉得对不起政府,政府大锣大鼓地送我们来,现在哪好意思回去。
    ——移民杨建红
    何元林仍在犹豫,迁还是不迁。强烈的思想斗争使他左右摇摆,一时拿不定主意。
    事实上,迁还是不迁,他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他的家和地已经“埋到了100米以下”。迁到哪里、利与弊的权衡才是他此刻难以决断的选择。
    正在热播的《国家行动》,展现了国家的世纪工程——三峡大移民的悲欢离合。移民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
    新中国第一次因为地震灾害而引发的大移民又何其相似。
    四川省青川县,处于地震断裂带上,极重灾区,一年以来的移民状况是其中的一个样本。
    本报记者周喜丰 童辉
    四川青川、剑阁、邛崃报道
    “扯?不好。要撇着用力,它是很脆的,一下子就断了。”
    文国珍摊开手掌,手心里捧着几片刚刚采摘下来的茶叶,但茶叶专家告诉她,她的采摘方式有问题。这也是文国珍这样的“新手”的“通病”。
    3月31日上午,在海拔1600米的四川邛崃市南宝山上,刚迁到邛崃的青川灾区群众经历了移民后的第一堂培训课——学习采摘茶叶。
    全新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是这些跨市安置的灾区群众所面临的第一道坎。
    自从去年5·12地震之后,青川县向广元市的剑阁县、元坝区移民3000余人。今年3月27日,第一批跨市移民的群众被安置到成都郊县邛崃的南宝山。
    第一堂培训课:学采茶叶
    “这个地方还是非常好的。”“非常有潜力。”台上,一名领导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自己的讲话。
    3月3日,接近中午12点,在邛崃市南宝乡南宝山地震移民异地安置点,一场关于茶叶产业的技能培训正在进行。
    台上坐着来自四川省农业厅、成都市农委的茶叶专家。台下,是刚从青川迁移而来的失地群众,人手一册关于茶叶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小本子。
    南宝山距离邛崃市40公里,山上有4500亩茶地,主打产业便是茶叶。迁移过来的群众将分到一定数量的茶地,但这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
    一上午,茶叶专家讲解了茶叶采摘、茶园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文国珍右手撑着腮部,侧歪着脑袋,认真得像一个懂事的小学生。
    培训课讲完之后,已是中饭时间,但“老师”却带领“学生”一起走往山上的茶地,现场示范讲解茶叶的采摘方式。
    有一群人,也就有了气氛。刚迁来的文国珍和王安碧在手心拨弄着刚摘下的茶叶,讨论起一芯一叶、一芯两叶的不同。
    几名中年妇女更为感兴趣的是茶叶可以卖多少钱。她们围着茶叶专家朱万成,请他辨别。“这种单芽头可以卖二十多块钱一斤,标准的一叶一芯也可以卖十五块钱一斤”,朱万成要让她们明白:“你们以后采的时候可以准备两个兜兜,分开放”。
    采完茶叶下山,她们舍不得丢掉,塞进了口袋里。一堂培训课结束了。
    时值中午,来自青川县红光乡康乐村的刘清跃一家人做好了午饭。桌子上摆了三个菜:回锅肉、菜心、豆腐汤。
    他们原本住在青川红光乡的大山里,相比其他人而言,他们较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听完种茶培训课后,夫妻俩商量着以后怎么种茶。
    言谈中,仍是对家乡的不舍。
    3月27日早上8时30分,离开生活了将近一年的关庄镇片区板房安置点时,乡亲们拥抱在一起,哭的哭、喊的喊。
    鞭炮声中,8辆大巴车、45辆军用运输车,满载移民和他们仅存的生活工具,从关庄镇缓缓开出,青川县第一批跨市安置的失地农民80户293人启程前往300公里外的邛崃市南宝山。
    刘清跃向着家乡遥拜,回首时,已是泪流满面。
    心理落差:收入没有在老家高
    车队速度不快,下午5点多,沿着盘山公路爬到南宝山的山顶,就到了南宝山农场。这里云雾缭绕,海拔1600米,雾浓时,能见度只有几米。
    南宝山农场原来是劳改农场,废弃多年,这里并不缺房子。迁移之前,相关的房屋已修整一新。
    刘清跃将地震后仅剩的一台电视机、一张桌子和两张床带来,发现新家已经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屋里摆着两张席梦思,带来的床用不着了,厨房里还挂着6块腊肉。
    但是,几天之后,他们发现气候是个大问题。
    “来了5天,有4天是下雨天。”原青川曲河乡人程登虎一家人靠在火炉边,“这里太冷了,有点不习惯”。据他了解,宝南山一年中有00多天是雨雾天气。
    恶劣的天气让他对来南宝山农场的决定感到后悔。
    5天时间里,他走家串户到当地村民家了解各方面情况,每天所得的信息并不乐观。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南宝山打临工一天是40元,由于气候较冷,能干活的大概只有150天,这样一年的收入只有6000元;从山上到镇里,单程的路费是10元,他的两个孩子每人每星期来回车费要20元、零花钱10元,在学校里一餐饭3.5元,一个星期下来花费大约100元,两个孩子一年大概要4400元的费用。
    这些还不包括家庭其他支出。
    这样的收入和老家相比,让程登虎产生很大落差。他说,老家经济比较活跃,打临工一天有上百元工钱,最低也有80元,妻子在家养猪养兔,一家人一年收入有两三万。
    程登虎曾想在南宝山搞养殖业,但他向南宝乡干部了解这方面信息时,干部告诉他,“这里养猪不长肉,养鸡不下蛋”。
    “在这里,我们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下去。”程登虎表示无奈,但他暂时还不会离开,他说自己还想再看看。政府对移民的热情与关心,让他留有一份期待。
    和他一样持观望态度的还有杨建红。
    “这盘棋下错了。”对于山上较为恶劣的天气,杨建红直言“越住越怕”,来了5天,就只晴了半天,冷得要烤火。而听当地村民说,到了冬天,山上积雪有一尺多厚,水管都冰冻了,只能喝雪水。
    不过杨建红说,慢慢地一家人也就能习惯了,他还是决定在这边安家落户。之所以不回去,是觉得对不起政府,“政府大锣大鼓地送我们来,现在哪好意思回去。”
    选择与观望:希望能到更好的地方
    5·12地震使四川省近20万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耕地或宅基地,自2008年7月下旬开展的安置帮扶工作,确定以“就地就近分散安置”为基本原则。
    据官方资料显示,截至今年月10日,已安置56245户197251人,为应安置户的99.73%。仅有青川县154户574人受自然条件限制而无法返乡,其中152户572人自愿申请外迁。
    除第一批80户迁移之外,在青川关庄镇安置片区,仍有72户待迁。
    3月27日首批跨市移民去邛崃的那天,红光乡东河口村村民赵万华特意看了当天的报道,“电视上看了觉得好”。她报名较早,是第二批跨市移民之一。
    此前,赵万华忐忑不安。地震后,她从东河口村搬到临时安置点,然后从一个帐篷搬到另外一个帐篷,之后又搬到板房里。
    来来回回上十次,赵万华“越搬越害怕”,“就像片叶子,风吹哪就是哪”。
    给她们做工作的干部说,去了南宝山,每人可分半亩地、两亩茶,一户一亩林地。在南宝山先住过渡房,以后按每人30平方米的面积分一套住房。这样虽然不再有建房补助款,但相对于自建房,显然是很划算的。
    “这是去南宝山最大的诱惑。”红光乡东河口村村民何祥贵说。
    根据政策,政府补助的建房款分别为:1-3人的家庭,每户补助1.6万元;4-5人,每户补1.9万元;5人以上,每户2.3万元。
    但灾后,工价、原材料价格涨了不少,建房的成本奇高。建一幢木结构房屋达420元/平方米,共需10万左右。这还不包括生活费,“建房子时,还要吃肉、喝酒、抽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很多人根本建不起房。何说,农民的收入主要靠打工,以前打工赚的钱也花在建房子上,但因为地震,全没了。
    但何祥贵并不想迁往宝南山,他想自己去绵阳创业。
    同村的何元林也在犹豫。强烈的思想斗争使他左右摇摆,一时拿不定主意。
    3月上旬,县里最后一次组织村民前往南宝山考察,何元林决定去看看。他重点查看了土壤,以自己几十年的耕作经验,认定那里难以种植庄稼,“如果种点黄连、乌药还是可以的”。
    何元林报了名。但是3月27日,第一批搬迁时,他打了退堂鼓。除了气候不适,他认为住在南宝山信息不通、交通不便,对自己的药材生意没什么好处。
    何现在指望的是第二批,“要是能安置在海拔低一点的(邛崃市)油榨乡,我立马就去了”。
    第二批跨市迁移的日期还没有确定。对于失地村民的观望与反复,关庄镇一名镇干部表示无奈,“我们是被折腾了一次又一次”。
    移民回流:无法阻挡的脚步
    同样被“折腾”的还有剑阁县接收移民的乡镇。
    “电视里说,这是天下第一难事。”剑阁县移民局副局长梁军熙最近常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国家行动》,该剧展现了三峡大移民之难,让他有了强烈共鸣。
    在5·12地震之后,专家一度认定青川县红光、马公、石坝、苏河等地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异地移民。自去年5月25日以来,从青川先后移民到剑阁的共有2300余人。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留在剑阁的只有6成,约100人。移民回流的现象仍在陆续发生,“前几天又走了一个”。
    住不惯成为他们最大的理由。
    来到剑阁,户口也跟着迁了过来,政府也分了土地。“每人一亩地,半亩林地。”据梁军熙说,这些土地还是好不容易调剂过来的,主要是一些外出打工在外安家人员及过去农转非人员留下的土地。
    但分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青川、剑阁两地虽是邻县,但地理环境的差距使两者之间的生存方式完全不一。
    相比而言,剑阁是纯粹的农业型经济,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水稻、烤烟;而青川则不同,可以种玉米、土豆、大豆等各种庄稼,另外还有药材、矿石,商业经济相对活跃,“来钱快”。
    另外,两边的生活习惯不同,剑阁主要是吃米饭,而青川的人喜欢吃面食和土豆。梁军熙曾看到一个村民特地跑回青川老家,就是为了带些土豆来吃。
    分地之后,他们再次面临的窘境是,要了水田不会种水稻,要了旱地又不会种烤烟。
    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最让移民失去信心的是灾后重建问题。在人生地不熟的新家,没有亲友的帮助,单靠个人很难把房子重新建起,就是想到银行贷点款,银行也担心对方一走了之,不敢放贷。
    移民的政策也出现反复。
    去年7月18日,四川省省委副书记李崇禧到青川马公乡调研。考察时,他要求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原则。几个原先计划全部移民的乡镇,政府又决定在原地灾后重建。
    “哗的一下又有很多人回去了。”梁军熙说,尽管上面要求已经移民的“一个都不能回”,但是,这无法阻挡移民回流的脚步。其中,不排除在原地重建的乡镇打电话给已迁移走了的村民,要求他们回去的情况。
    在春节前后,回流的现象最为集中。对要求重回故乡的移民,剑阁的工作人员一般会尽量挽留,“现在不习惯,以后会习惯,现在不懂技术,只要肯学,以后就会了”。
    梁军熙说,对于回流问题,青川与剑阁方面并没有正面衔接。但移民回迁的手续还是很简单。根据自愿的原则,只要在青川老家开个同意接收的证明,然后到剑阁登记,就可以完成户口迁出手续。
    梁军熙记得很清楚,2008年5月25日第一批移民来到剑阁时,他们事先接到通知,说从青川会移来村民1200人,但由于时间过于仓促,人员的花名册都没有,房子、土地等问题一下都来了。
    没有花名册和统计的不慎,给一些村民钻了空子,“有人在青川、剑阁两地领取建房补助款”。这种现象,很快被工作人员察觉,目前初步统计,约有200户存在这样的现象。
    异乡重生:“生活还是靠人来打造的”
    3月27日上午,为了送别前往邛崃安家的村民,青川县组织了一场欢送会。板房区一下子涌出上千人。看着一辆辆满载着人和物的汽车驶去,这让关庄镇新华村的李天文突然感到空落落的。
    李天文一大早要去找事做。他说自己就是没钱,建不起房子,但也不可能总是住在这里。
    身无所长的李天文现在每天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一天60元。“我们必须要走了。”李天文说,呆在板房区毕竟不是久留之计。
    相比目前还在犹豫、观望的李天文,文国珍终于离开了自己最不想离开的故乡,在新家邛崃南宝山上,她决心学好种茶,开始全新的生活,“反正到哪里都要靠自己”。而对于已在剑阁县北庙乡生活了近一年的原青川县红光乡人文锡江来说,他已经度过了饱含着痛苦和思念的磨合期。
    文锡江是第一批来到北庙的。他曾经无数次地想回到家乡。
    他的新房从去年10月份开建,目前已经建好,只等水电安装完毕就可入住。在文锡江新家附近,六七栋新房矗立,那都是青川移民新建的。
    一幢新房,文锡江只花了1.3万元,其余花费的.6万元由国家建房补助和对口援建剑阁的黑龙江支持。
    据北庙乡党委副书记郑茂雄回忆,乡里开始接到的任务是接收40人,后来一共接收了87人,乡里将他们安排在农村,他们不同意,最后政府将他们安排在集镇附近,并集中设了两个居民小区。
    目前,有8户人家已完成重建,另有13户还在重建中。离文锡江新家大约一公里地,陈万理、李定文等几户移民正在自己的新房工地上忙活着。
    陈万理一屁股坐在地上,掏出一根烟,向记者谈起对于未来的向往,“生活还是靠人来打造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因灾失地农民搬往邛崃市南宝山永久性住房
发布: 2009-9-22 09:36 | 作者: 金色土地 | 来源: 摄影之都网
本帖最后由 金色土地 于 2009-9-22 09:40 编辑

继9月21日部分在邛崃市鲁川小区过渡安置点的汶川地震因灾失地农民搬往南宝山永久性住房后,9月22日又有部分青川移民搬往南宝山,开始他们新的生活。
车队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6751f1845ddf89162.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车队01——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607cf1be553b53184.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车队02——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667b2e77f589a4105.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车队03——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6bcb8854b6a56da77.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车队04——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68a2fc0704a5c1bac.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车队05——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6fb397d1bf3a5ab93.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车队06——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6292bbc8a776b686e.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车队07——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63ac205a284637b55.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车队08——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金色土地 (2009-9-22 09:37:47)

本帖最后由 金色土地 于 2009-9-22 09:39 编辑

鲁川小区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7c31f382fbe267fd5.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鲁川小区——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金色土地 (2009-9-22 09:38:25)

本帖最后由 金色土地 于 2009-9-22 09:40 编辑

装车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8eb6094b67131950a.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装车01——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8a770496b3abef600.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装车02——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2093830bd5b01d7ad711c.jpg
青川移民搬家之装车03——2009_09_22摄于四川省邛崃市鲁川小区.jpg



摄影之都服务生 (2009-9-22 10:36:37)

好题材,祝愿受灾群众搬进新居后生活得越来越美好http://www.cd-fiap.com/bbs/images/smilies/default/victory.gif

印段江湖 (2009-9-22 13:04:04)

祝贺哟,学习了!!!

梗楼梯 (2009-9-22 14:00:18)

好!搬新家了!

lijido诚实的人 (2009-9-22 17:26:49)

愿灾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爱迪生 (2009-9-24 02:34:23)

致敬,我们的军人

红英仔 (2009-9-24 21:32:33)

搬家了!放心了!

正宗阿光 (2009-9-24 21:42:10)

好题材!祝福灾区人民!

金色土地 (2009-9-25 11:46:56)

转贴自司马文君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51146e8959ebca032f524.jpg
IMG_DSC_2257.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51146760bc510a14c2c58.jpg
IMG_DSC_2346.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51146c42928cb2c9b5551.jpg
IMG_DSC_2458.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51146059b0abff73419cf.jpg
IMG_DSC_2485.jpg


http://www.cd-fiap.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9/0909251146abf8bc99e5a533ce.jpg
IMG_DSC_2804.jpg



0202022 (2009-9-25 17:23:23)

祝愿受灾群众搬进新居后生活得越来越美好

(2011-2-03 16:31:06)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灾区群众有了新房还有新愿望:学门致富技术
【 2011-02-09 06:30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张金文高兴地抱着女儿王娅在新房前留影
  张金文妻子王思菊取腊肉招待客人
  阳春二月,连续10天的晴天让这个春节暖融融的。
  2月7日上午10点,华西都市报记者带着本报全体人员的美好祝愿和新年礼物,驱车从老家巴中市南江县一山村出发,奔向广元市青川县乔庄镇张家村张金文家。
  住上新房 全家欢喜过年
  7日傍晚6点过,记者赶到青川县乔庄镇张家村头。狭长的村道路边远远地站着一对中年男女,他们向进村公路方向守望着。
  “你是华西都市报的吗?我叫张金文,等您几个小时了!”记者的车子还没停稳,面容憨厚、善良的中年男女便快步走过来,女的手里拿着一把手电筒。
  经过一条小河,沿河道而上,一排漂亮地贴着白瓷砖砖房,坐落在河道边。
  “妈妈!华西都市报的客人接到了!快把狗子看好!”远远地,一股腊肉香味扑鼻而来,张金文的老婆王思菊高兴地朝新房子方向喊话。随后一对50多岁的夫妇拉着一名小女孩儿从新房子出来,3人笑着向记者走来。
  走进客厅,房间中央摆放着一盆红红的火,火盆旁边的茶几上摆满了水果、糖果、向日葵和热气腾腾包子。客厅两边是时尚的布沙发,大彩电两边放着两个黑色大音箱。
  “我们第一次住上了这么好的砖房子。今年过得好!全家人都很开心呀!前来祝贺的亲戚们昨天才走完哟!”张金文的父亲王怌木乐呵呵地说。
  新年心愿 学一门实用技术
  “山上的房子没法住人了,家里的粮食也埋了,当时我们真不知如何是好。”张金文回忆起2008年地震时的情景,眼晴开始湿润。
  “原来住的地方条件太差了,又不通公路,村上号召我们山上的住户全部搬迁到山下的河道边重新修新房子。”张金文说,他永远不会忘记2010年8月19日,当时山下的新房子刚打了顶还没取模板,全家人住在河道上的帐篷里。
  晚上,突降暴雨,山洪陡涨,一家人抱起孩子和一床被子刚爬到新房子,洪水就卷走了帐篷。
  逃离险情后,一家人只有躲进未修好的新房子。“没想到,从此我们就再没搬出来了,所以我这3间新房子是边住边修起的。”
  “我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收入,除开家里生活开支小有赢余。”张金文说,修房子和买家具共欠了6万元债,为早日还清欠款和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他平日就到县城里的建筑工地当小工。
  “今年过年来了好多亲戚,都说来看看我们的新房子,初一到初四每天都坐一两桌,闹热得很!”说到此处,张金文眉开眼笑。
  “我没有手艺挣钱有限,所以我想学一门适合自己的手艺,以后好出门多挣点钱,早日把家里的账还了,再给女儿存点钱以后好读大学。”张金文说,2011年,他的心愿就是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以科技来发家致富。
  华西都市报记者苗志勇 青川摄影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班”90后女孩不幸患上白血病》追踪
青川女孩与家人医院吃年夜饭 绍兴好人千里之外寄来一盘菜
她说,很感谢绍兴好心人,希望治疗间隙回家乡看看

绍兴网  2011年02月15日 06:49:21 

这个春节,远在千里之外的青川女孩过得怎么样,病情是否有所好转……昨天,记者连线成都华西医院,电话那边,李培琴的声音清脆有力,让记者感觉到她的病情正逐步好转。

年夜饭有绍兴干菜焖肉

“大年廿九,收到了绍兴好心人寄来的干菜焖肉和绍兴网友寄来的贺卡和年货卡。”昨天,李培琴的父亲李军告诉记者,除了孩子所在单位,不少绍兴同学也给她带了一些干菜焖肉。

“她喜欢干菜焖肉,大家都知道。”李军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大年三十晚上,李培琴和家人在成都华西医院度过除夕夜。这个兔年,对她来说最大的希望莫过于病赶快好起来。

除夕夜,李培琴父母给她煲了一个汤,做了几个清淡的菜,还有一碗绍兴干菜焖肉。当时已经开始接受化疗的她胃口并不怎么好,但是看到干菜焖肉,她还是忍不住夹了一块塞进嘴里。“那种味道,让我想到了在绍兴读书的时候。”李培琴说。

“虽然在医院过年,但觉得同样温馨。”李培琴的床头,两个绍兴网友送来的吉祥物“幺幺”和“久久”显得特别可爱。“网友很细心,我非常喜欢这两个布偶。”即便在接受化疗,她的内心深处依然埋藏着少女特有的喜好。

很久未回家想看青川新变化

从1月下旬开始,李培琴接受了第一轮为期20多天的化疗。昨天正好是她第一轮化疗结束的时候,部分血液指标的报告尚未出来。“现在血小板还是偏低,其他情况不清楚。”李军说。

化疗的时候,最难受的就是呕吐和食欲不振。李培琴告诉记者,这是化疗挂点滴的时候常有的反应。不过,为了配合治疗,李培琴总会在打完点滴吃点清淡的食物。“我不能让自己瘦下去。”她说,“既然现在感觉在变好,就更要好好坚持。”

如果第一轮化疗后的各项血液指标可以的话,医生答应可以让她回家5~7天。昨天,李军告诉记者,医生正在对首轮化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初步来看效果良好。

得知有机会回青川,李培琴脸上立即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她说:“在医院一个多月了,想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实际上,在李培琴内心深处,回家的声音一直在呼唤着她。汶川地震后,除了2009年暑假短暂回过青川外,李培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我想,青川肯定变化很大。绍兴人民既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也在帮助青川重建家园上出了很大的力。”她说,“回去后,也能在青川找到熟悉的绍兴印记。”


来源: 绍兴网-天天商报 作者: 见习记者 张明明 编辑: 寿鸥迎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