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东河口152户572人自愿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农场生活,今日8时,297人将告别故土
| |
| |
昨(26)日下午4时,86岁的马应珍拄着手杖在女儿的搀扶下,再次来到位于青川海拔778米的东河口关口,面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默默凝视了许久。一年前的大地震让她失去了20位亲人,如今,她做好了离开的准备,“面对新的生活,我心里不难过,只是在走之前向故土作一次告别。”
1月初,一个消息让在关庄过渡板房里生活的人们兴奋起来,政府正在为失去土地、无法重建家园的农民规划未来。1月19日起,连续8批失地农民来到邛崃南宝山农场考察,了解未来家园的情况。现在,152户572人自愿报名搬迁至南宝山生活,80户297人已做好了离开的准备。今日8时,他们起程前往邛崃。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容
到了新家,今天晚上要炒老腊肉 搬迁至邛崃的人家,都是在地震中家园被彻底摧毁、在原址上已经无法重建的村民。35岁的朱清美所在新华村是青川县受灾最重的地方之一,那里有26户人家将搬至邛崃南宝山农场。
吃过午饭,朱清美便与大家一起来到板房山坡上,向着公路一端翘首盼望。帮他们运送搬家物质的武警部队马上就要来了,下午1时,45辆大型军车,上百名武警战士组成的车队到了,村民们鼓掌欢迎。一些兴奋的村民连跑带跳地回到住处,开始搬行李。朱清美笑呵呵地说:“看他们高兴的样子,这么着急干什么。”朱清美去过南宝山,那里每人最低能分到2亩茶地、1亩山林、半亩菜地。青川政府已经和邛崃市政府交接过很多次了,他们的子女将按照年龄大小,在当地学校继续读书。他们还将享受成都的惠农政策、成都市灾后重建的政策。“我把家里的桌椅板凳都带上了,听说那里的板房比这里还要漂亮。”朱清美说,今天上午8时,有10辆客车来迎接。天黑之前,他们就能到达新的家园。令朱清美最兴奋的是,当晚入住后便能炒菜做饭。“我把过年期间没吃完的老腊肉都带上了,准备在晚上做顿丰盛的大餐。”
《故土》
放眼这片河山,山不断水不断,情缘也不断。一根长长的血脉把我们连成一串。四面八方的五色土,凝成了一座江山,山也连绵,水也缠绵,这方土叫人依恋。 ——佚名
孩子,记住这是你出生的地方 91岁的老人、62岁的夫妇、已步入中年的四兄妹以及三个3岁大的小孙女,这四世同堂的一大家都搬至南宝山农场。地震时,91岁的老人埋在废墟中,子女们奋力自救,将老人刨了出来,老人直到现在身体都很健康。听说能够搬迁至南宝山,主持家里大局的彭华庭很高兴。彭华庭派二儿子到南宝山考察了一番。老二回到家里的当天晚上,全家人召开家庭会议。“生活环境,就业环境都不错。”他们搬过去,以前享受的待遇不会取消,只会更好,彭华庭很满意,他决定全家都搬。
昨日下午,一家人已收拾好行李,看到武警战士将行李一箱箱地往车上搬时,彭华庭突然奔回房内。他慌张地寻找了一番,最后拿着一张花布走出了房门。“要走了,虽然很高兴,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舍。”彭华庭说,他要带着小孙女到老家的山下裹上一包故土。
下午3时,彭华庭抱着孙女,来到郑家山的山脚。他双腿跪下,对着住了大半辈子的郑家山山顶,双手合十说:“再见了,祖辈们。”随后,他用双手刨着四周的乡土,放在花布上。“孩子,你要记住这是你出生的地方。”彭华庭对着小孙女说。孙女抱着爷爷点了点头。彭华庭慢慢地将堆满乡土的花布包好,背着孙女往回走。“我相信,只要我们自力更生,种地务农,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作别》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
到东河口,向逝去的亲人告别 马应珍是红光乡东河口最幸运的老人。她在地震中虽然被压在废墟中,但在邻居的抢救下,逃了出来。可位于东河口后院社的20名亲人却被埋于110米深的地下,如今,老人的住址早已变成堰塞湖,跟着儿子前往南宝山是唯一的选择。43岁的李发军很了解老人,他对老人说,去南宝山吧,那里会生活得很好。老人尽管有一些抵触情绪,但得知那里可以务农,孙儿孙女可以继续上学时,老人接受了。李发军说,老人由于地震时遭到重压,身体很差。走两三步路,就必须坐下休息。
尽管如此,老人仍坚持在走之前,到亲人逝去的地方告别。下午4时,老人坐上记者的采访车,在女儿的陪伴下,行至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路上,老人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的一切。到了后院社遗址,老人来了精神。不时停下脚步,用手指着远方说:“这里以前是一个平坝,这里曾有座桥……”女儿怕老人身体不适,想背着老人走上台阶。老人固执地摇头,她要自己走上去。以前美丽的家园已经变成了一座山包,老人默默地看了许久。她说,心里不难过,只是在走之前向亲人告别。
记者打探
新家两室一厅柴米油盐已备好 搬迁至邛崃的受灾群众的“新家”漂亮吗?他们生活会适应吗?当地的村民将以什么方式来欢迎“新邻居”的到来?昨(26)日,记者来到邛崃南宝山农场,看看他们的“新家”。
“新家”之路 春色醉人 南宝山农场,距离邛崃市约有48公里,从邛崃西门上的大桥左拐出城后,上了一条整洁漂亮的水泥路。一路上春色让人十分着迷:山林、油菜地、小河,采访车在这样的公路上穿行,宛如在春天的海洋里漂浮。来到油榨乡后,必须翻越南宝山20多里山路,才能到达南宝山农场。到达山顶,山雾阵阵袭来,采访车必须小心而行。透过雾色,可隐约瞧见山体曲径通幽处有村民的宿舍在时隐时现。
下山的速度快了起来,每一次拐弯,就感到离青川受灾群众的“新家”越来越近了。不到10分钟,我们就到了南宝山农场A区——接受汶川地震失地农民跨市州异地的安置过渡点,这里是一个古香古色的院落,整洁而漂亮。
锅碗瓢盆 啥都不缺 房子刚刚粉刷一新,写有号数,随便推开一间,都是两室一厨房,外边一间是客厅,内里一间是卧室,再后还有厨房。每家都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连卫生纸、牙膏、牙刷等细小东西也都有,家家门后面,都挂起了一串串腊肉。每排新房旁边都有崭新的卫生间、安有燃气设备的洗澡间。院子里栽有七八种红色、蓝花草,还安置了许多体育设施,院子口就是社区警务室。
走出院子,则是一片山坡。山坡下,樱花掩映中,不时可见当地村民的民房。
我们会相处得很好 “我相信我们会与他们处得很好的!”在南宝山农场,守院人苏义良是当地村民,听说青川的受灾群众要在他们村上安家,就来到了这里给他们看守新家。最近几天,他还忙个不停帮着有关方面给每户“新家”分发米、油、腊肉。
距“新家”200米左右的路口,村民朱妍君开了一家馆子,“馆子是春节后开的,想到青川的受灾群众来这儿住,开个饭馆对他们能提供方便。”她说,盼着新邻居早点来,他们会成为一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