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希望的告别--四川灾区群众首次迁居成都平原侧记
( 2009-03-30 08:33:07) 稿件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新华网四川频道3月29日电题:走向希望的告别——四川灾区群众首次迁居成都平原侧记
新华社记者 刘大江、苑坚
29日清晨7点,45岁的王天林尽管加穿了一件毛衣,推开房门时涌进来的寒意,还是让他禁不住打了个哆嗦。他走到对面文艳家的屋门前,整整10个月的板房区生活,让他养成每天早上到对面文艳家串门的习惯。刚要敲门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什么,举起的手掌又缩了回来,不禁哑然失笑:这不是在老家青川,而是在成都的郊区市邛崃,文艳一家人还留在青川县关庄镇板房区。
就在之前两天,27日,来自地震极重灾区的因灾失地农民完成了首次跨市异地帮扶安置,从青川县迁居到成都邛崃市南宝山农场,总共80户、293人,王天林是其中一个。
这些在“5·12”大地震中失去耕地和宅基地的幸存者,在家破人亡的惨痛中,离开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熟悉土地,怀揣希冀和梦想,自愿外迁他乡。生活,在巨大的伤痛和希望中,顽强掀开新的一页……
作别亲人就像心头被割去一块肉,他们在泪水中义无反顾地踏上外迁旅途
出发的日子,定在3月27日,这是外迁群众自己选择的日子。按照当地风俗,这天适宜出行。
27日上午8点钟,王天林坐在3号车倒数第二排,因为妻子雷秀珍晕车,他特地让她坐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这是全车厢唯一能打开车窗透风的座位。他很担心妻子,时不时回头望望,因为上车后,她的泪水一直流个不停。
马上就要离开家乡,女人嘛,总是要脆弱点。王天林对记者解释了一句后,转过身用手帕替妻子擦拭脸上的泪水,不停地安慰她。
8点半,鞭炮声骤然响起,噼里啪啦震耳欲聋,庞大的车队浩浩荡荡启程。3号车驶过生活了近一年的板房区,驶过在路边哭成一团的送别人群,情绪本来平静下来的雷秀珍突然抱住身边15岁的小女儿号啕大哭,车厢里的人们早就哭声一片。
王天林说,昨晚和姐姐、弟弟、妹妹们约好的离别饭没吃成,大家怕太伤心,有意躲着不见面,父母过世后,我们姊妹兄弟相依为命,感情好得像一个人。
说话的时候,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坚强汉子泪眼蒙胧。
难舍而又不得不舍的亲情,是外迁群众面临最大的感情坎。“就像心头被割去一块肉。”一名外迁群众这样描述着内心的感受。
青川县红光乡乡长范尚林说,这也是因灾失地失宅农民在选择是否外迁时犹豫不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以自愿外迁到邛崃,是去年底就出台的一个政策,但当时很多人彷徨观望。
王天林当时也在彷徨观望。他心里很矛盾:以前住在山上,大地震中耕地没全部灭失,但剩下的2亩地在摇摇欲坠的悬崖下,1994年修的房子,在地震中全垮了。没田地没住宅,以后怎么生活?离开青川去外地吧,那里人生地不熟,毕竟在青川生活了半辈子,全部亲戚都在这里,父母亲的坟墓也在这里。
彻底打消王天林的疑虑,是一个多月前参加政府组织的赴邛崃考察团。去了之后,他感觉那里的条件不错,资源丰富,政府说每个人要分2亩林地、半亩耕地,可以维持基本生活,邛崃离成都较近,他平时可以出去打工,生活应该过得去。
王天林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见过世面,走南闯北,去过山西、河南、陕西、北京等很多地方。他从邛崃回来对妻子说:“只要肯吃苦,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过。”
就这样,王天林带着全家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驶向邛崃的大巴。
是土地就不能荒废,能收获就要耕作,他们像石缝里的一颗种子,顽强追逐生活的阳光
王天林哭了好多次。
哭得最厉害的,是临行前最后一次回去看大山里的老家废墟,在出发前两天,25日。
天老爷似乎知道他的心思,那天天气晴朗,阳光像金子般耀眼。走过那座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心惊胆战的索桥,沿着在垮塌山体上新推出来的小路,头上无数块已经裂口变得松散的巨石似乎随时都要掉下来,他连走带爬,整整花了3个小时,才回到大山上老家。
那已经不是什么“家”,而仅仅只是断壁残垣间的一堆瓦砾和腐朽的梁木,上面还扔弃着几块破烂的竹篾席残片。不远处就是父母的坟墓,坟头已被齐腰深的杂草覆盖,他从废墟里刨出一把生锈的锄头,将父母坟头的杂草除尽,然后打开随身带来的口袋,拿出香蜡纸烛,像往常那样烧纸点香,最后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响头。
四周死一般寂静,他哭得呼天唤地,泪流满面。
他告诉记者,尽管山垮了,家没了,但他还是舍不得这里的一切。
大地震时,他们一家人逃命逃到山外,但几天后他冒着余震的危险返回来,掏废墟下面的家具和衣物等值钱的东西,喂养的10多只鸡和两头猪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每隔三天,他必回老家一趟,拿出没来得及转移的谷子,到附近找干净的水,喂猪和鸡。那些挺过地震劫难的生灵一见他的身影,就呼哧呼哧或者咯咯咯地叫唤,欢喜得在他身边团团打转。
“我的鸡都变野鸡了,白天在废墟上活动,晚上就飞到树上睡觉,没有主人在身边,它们害怕。”
他家还有2亩地,没被垮塌山体灭失,但在一个坡上,上面摇摇欲坠的山体随时要垮塌下来。他就把这2亩地利用起来,种上油菜,春天来了,满坡金灿灿的,像火焰在呼呼燃烧。他也知道,如果下大雨,随时可能滑坡,将油菜地全部掩埋。
是土地就不能荒废,能收获就要耕作。王天林的话令人耳根子发热。
要走了,尽管舍不得,王天林还是将10多只鸡和剩下的一头猪卖掉了,得了700元钱。“尽管钱少了点,但毕竟是自力更生,可以帮政府减少些负担。”他说。
到了邛崃,王天林念念不忘那2亩满地金黄的油菜。等4月下旬收割季节,他还要回趟老家,去收油菜。
“庄稼就像咱农民的娃儿,种了却不管,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他说。
悄悄埋藏灾难记忆,相信政府就像种子相信阳光,他们在新的人生旅程中扬起希望的风帆
王天林很相信政府。有的外迁群众担心迁入到邛崃南宝山不如青川老家,他就说,大地震要不是党和政府,我们还能活到今天?我们迁居的地方,肯定不会差。
27日下午6点钟,外迁群众到达邛崃市油榨乡南宝山农场,下了车,有群众就向王天林跷起大拇指。安置区依山而建,被山上的参天大树环绕,山下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峡谷。农场中央的广场台阶长满青苔,拾级而上,别有一番风味。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墙壁漆成淡淡的黄色,充满温馨。
外迁群众尹学军说:“这里不错,土地比我们那里肥沃,交通也便利得多。”
王天林一家四口人,分了三间房,水泥地,白墙壁,15岁的小女儿王玉蓉很欢喜,她站在最靠里面的一间房,向妈妈撒娇:“我要住这间屋。”她的理由是,她很喜欢墙壁上的那幅牛气冲天的漂亮年画。
王天林却很喜欢邛崃方面为他们准备好的农具,锄头、背篼、铁锹等一应俱全。他拿着那根结实圆润、似乎还散发着木头清香的扁担,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咱就喜欢这样的好农具!
王天林相信政府是有理由的。接收安置的南宝山农场,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水、电、气、电话、广播电视设备等基本到位,已落实随迁安置学生具体就读的学校和班级,准备了所需课桌、书本及住校所需床铺等物品。已设置了卫生室、警务室等。已采购了厨房用品、基本生活用品、基本生产工具等。为迁入群众准备了6个月过渡期的粮、油、肉、菜。迁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不用自己考虑。
邛崃市已落实1000亩茶地,由迁入群众临时管理机构组织外迁群众进行土地整理,确保群众来了之后就有事干、有收入。
邛崃市已明确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外迁群众纳入低保体系,并同等享受成都市极重灾区受灾群众享受的优惠政策及邛崃市相关的惠农政策。
和王天林一样相信政府的80户外迁群众,还自发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青川县红光乡党委副书记贺霆担任,其余两名支部成员是外迁来的党员。
入夜,疲倦已极的王天林一家人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在这样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地震灾区因灾失地而外迁的群众应该都会有一个甜甜的美梦。惨痛的灾难记忆将被悄悄埋藏,从中穿透而出茁壮成长的,是一串串沉甸甸的期冀和梦想,就像满地金灿灿的油菜,任何灾难都无法阻挡它们在春天里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