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都不是对立关系,都是共同生共同存的,运营商做不了开发商,互联网企业也不可能花几千亿建网。 运营商联合某些国内专家围攻微信,恐怕就是一个杀鸡儆猴的举措。一旦微信被顺利拿下,那么其后类似类型的apps应用也基本难逃收费,这无疑是给移动互联网套上了一个镣铐。腾讯财大气粗尚不能保全,谁又有能力去向用户收费呢?如果大家都纷纷收费了,移动互联网还有的玩么? 三大运营商应对走向: 中国电信 将其手机即时通信软件进行改进,并将名称由“翼聊”改为“翼信”,此举也被视为中国电信应对微信等OTT业务的一个重要信号,更被业内解读为运营商为应对微信正式调整相关业务的开始。 中国移动 重振飞信,将会支持包括PC、PAD、智能手机以及智能电视等更多类型的智能终端,在基于IP网络的消息会话功能基础上,叠加收发点对点短信、短信转飞信、图片、音频片段、视频片段等功能。此外,飞信还将推出语音翻译功能、语音短信功能等,中移动正努力将飞信跟其他产品功能结合,充分和手机联系人、拨号盘等终端能力结合,尽快实现用户默认开通飞信。 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2011年推出即时通讯软件“沃联系”。中国联通“沃联系”业务官方微博也正式上线,在微博中也对此进行了推介,称此次中国联通推出的即时通讯软件“沃联系”是一款面向互联网和手机用户,可跨运营商、跨平台使用的软件。但一直未得到市场的认同,逐渐销声匿迹。 如果双方闹翻,或者中国移动开始向OTT收费,以及运营商正在采取的取消流量套餐优惠的措施,可能很多微信用户会转投LINE等其他竞争对手,运营商的其中一个目的达到了,但恐怕无线上网用户和无线上网业务收入都会大幅减少,对运营商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与其弄得两败俱伤,不如大大方方的认可OTT业务,为其提供各种方便,形成双赢态势。 多数手机用户都开通了上网的包月套餐,笔者也同样开通了上网包月300M的流量,就是为了能使用微信等免费通讯工具,运营商不能只看到短信、语音语音等业务流失的收入,却只字不提无线上网带来的收入。以中国移动2011年度业绩财报为例,数据业务收入1393亿元,同比增长 15.4%,在总营收比重上升至26.4%;其中无线上网业务收入444.28亿元,同比增长45%。短信和彩信业务收入首次出现下降,为464.62亿元,虽低于2010年的468.89亿元,但要是算上无线上网业务收入的增加额,恐怕OTT业务对运营商的收入只会有正面影响,根本谈不上影响收入的问题。如果强行收费,导致消费者弃用微信等OTT业务。 三大运营商应该注意下自己的节操,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设备能力上,要瓜分大西瓜,也还要看自己吃不吃得下。同时,不要学着某些部门处心积虑的去收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