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风骨”
射洪得名,因境内有涪江与梓江在独坐山下汇合,史称“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称水口为“洪”,故名之。陈子昂,字伯玉,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6)生于梓州射洪县武东山下,家园依山傍水,树林环绕,既有大户之殷实,也有门第之幽香。
陈子昂的父亲叫陈元敬,子昂弱冠便秉承乃父气质,体貌刚建,个性耿直,讲义气,重承诺,好狩猎,喜任侠。到18岁那年,因击剑误伤他人,陈子昂幡然醒悟,发愤读书,由于天资聪颖,昼夜攻读,短短几年时间,竟然熟稔诸子百年著作,尤对安邦治国的学问以及游说国君的纵横术着迷,在他后来的著作《谏政理书》中,他讲到“臣子昂……以事亲余暇得读书,窃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历观《经》、《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自伏羲、神农之初,至于周、隋之际,驰骋数百年,虽未得其详,而略可知也。”从中亦可看出他由一个尚凭热血贲张的“小侠士”向“以公济天下”的可贵转变。
陈子昂大约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乘舟出川前往长安国子监深造,在其属下的律学馆学习,主要研习法律,同学中有郭元振、赵彦昭,二人与陈子昂友好,后来郭、赵两人均官至宰相。这里还穿插一个小故事,《太平广记》卷载述:陈子昂居都十年,仍“不为人知”,长安东市有人卖胡琴,要价百万,围观者嫌贵而无人问津,子昂见之,倾囊而购,周围的人惊讶,陈子昂欣欣然,有人问其住所,陈子昂告诉在东市西面,并恭请诸位光临。时人想一看究竟,于次日应邀前往赴宴,席间陈子昂怒斥工匠造琴之粗鄙,而举琴掼出摔得粉碎,趁势见自己早准备好的诗文赠送与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由此,西蜀陈子昂便在人才显赫的京都开始崭露头角。
陈子昂是在武则天临朝称制不久中了乙科进士,这也让他产生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感。其时朝廷下诏全国,决定将高宗李治的灵柩西迁关中,葬于奉天县梁山。陈子昂愤而疾书《谏灵驾入京书》,通篇贯穿了忧国忧民的思想,难能可贵。唐垂拱二年(685),武则天下令设置左、右拾遗,陈子昂服阙归朝后,迁官为右拾遗,专职讽谏。唐通天元年(696)8月,武则天令建安王武攸宜担任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召集天下骁勇者抗击契丹叛军,陈子昂一见“以身许国”的时机到来,慨然应征,参加了武攸宜的幕府,担任军中参谋,意气风发地参与征讨契丹叛乱。谁知武攸宜刚愎自用,对多次提出良计的陈子昂排斥为军曹,只管“草拟文书”,陈子昂郁闷不已,驱马蓟城,望着乌云翻卷的天空与硝烟四起的战场,他一气呵成,“慨然仰叹”,写下著名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此组诗,慷慨激昂,遒劲有力,是一曲济世而不不得的英雄悲歌,读者观之,忧愤难抑。卢藏用在《陈氏别传》里写道,陈子昂登蓟北楼,“乃泫然流涕而歌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仅22字,却创造了雄浑苍茫意境,亦被后世赞为“洪钟巨响”,而为历代所仰视。
陈子昂在《修竹诗》的小序里,痛斥“……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他对此是很鄙弃的,然而对之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陈子昂拍案称绝,咏叹再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并大力倡导“汉魏风骨”,“以传示之”。
其时初唐,不啻是柔靡之音泛滥年代,而生于蜀地、居于长安、登上幽州台的陈子昂,却以高标独立、一扫颓然的黄钟大吕之《感遇》38首、《蓟北览古》7首、《登幽州台歌》等诗作,横贯天际,震烁古今!连文豪韩愈也心怀崇敬称颂陈子昂的诗文革新意义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公元2016年4月3日原创于绵阳市芙蓉溪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