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cdlwhj

[转帖]弄醒豁四川方言的含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地媒体四川方言用字用词正误辨


前言:一直以来,在本地媒体上见到不少方言用字用词。在感到亲切的同时,亦发现不少方言用字用词并不正确。
正误辨之一:“做月子”还是“坐月子”?



  从本地某报纸上见到这样一则标题:“赵薇怀孕7月被抛弃?做完月子就会复出捞钱”。其中,“做完月子”应为“坐完月子”,“坐”误写成了“做”。
     究其原因,是方言读音不准造成的。本来,普通话里的“坐月子”,成都人习惯只说“坐月”。其中的“坐”字读作“zo4。而标题中所用的“做”字,成都方言读作“zu4,音同“住”。然而,这两个字在普通话里的读音都是“zuo4,如“坐下”读作“zuo4xia4,“做事”读作“zuo4shi4。而在成都方言里头,这两个词却分别读作“zo4xia4和“zu4si4。如果按照标题中的用字,成都方言的读音就是“住完月子”了。
由于这样的读音错误,现在的小学生多把“做作业”说成了“坐作业”,而非“住作业”。不少人甚至干脆用北方说法说成“写作业”。对于后一说法,敝人认为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表达法。“做作业”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阅读、背诵、抄写、计算等等内容在内,简单一个“写”是无法表达的。
由于长期的强力推普,而方言教育又缺失,致使年轻人不知方言到底怎么发音,从而按照成都方言和普通话的一般对应规律来读方言。他们不晓得,许多字的发音并不对应,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失误。  
正误辨之二:“闯车”还是“撞车”?
本地某电视台在其新闻节目曾报道了一次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画面上,交警正在了解情况。一个驾驶员用成都话说,是对方违规“cuang3了我的车”,下面的字幕写的是“闯了我的车”。显然,字幕中的用字有误,把“撞车”写成了“闯车”。
究其原因,也是方言的读音问题。“撞”在普通话里读作“zhuang4,而在成都方言里头却读作“cuang3。而“闯”字在普通话里读作“chuang3,在成都方言里头对应地读作“cuang3。可见,这两个字在成都方言里头的读音是一样的。许多年轻人不晓得“撞”字在成都方言里头读音同“闯”,于是按照普通话和成都方言的读音对应规律把它读成了“zuang4,音同“状”,这是错误的。
由上可见,把“撞车”写成“闯车”是错误的,而把“撞车”读成“状车”也是错误的。
正误辨之三:“抽牛牛儿”还是“摌牛牛儿”?

    前不久,本市某报纸在报道本市某小学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成都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我们小时候非常喜欢的“can3牛牛儿”。报纸上的标题是“晓得啥叫抽牛牛儿滚铁环吗?耍过没喃?”,把“can3牛牛儿”写成了“抽牛牛儿”。


成都人把玩具陀螺说成“牛牛儿”,把“抽陀螺”说成“can3牛牛儿”。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方言字,就是“can3(音同“惨”)。成都方言词典用的是“摌”字(简化字应为“扌产”)。该字有两读,一为“chan3,音同“产”;一为“sun4,音同“顺”。据《康熙字典》,读“产”音时意为“以手扌亥(动)物也”,读“顺”音时意为“挥也”。成都方言读作 can3 应是对的。所以,“抽牛牛儿”最好写成“摌(扌产)牛牛儿”,这样才是道地的成都方言用法。
正误辨之九:“响簧”还是“提簧”?

曾在本地某报见到一篇有关民俗活动的报道,其中提到了“扯响簧”。但是,所配的图片却并非扯“响簧”,而是扯的“提簧”。
说起提簧,大家应当很熟悉,因为有一个传统的杂技节目叫做“抖空竹”,所耍的道具就是提簧。提簧的外形有点像哑铃,两头各有一个两端封口的竹筒,竹筒上有一条斜口,连接两个竹筒的轴中间细一点,以便绳子缠绕。而响簧是由一个像百雀灵香脂盒那样的扁木盒加上一个轴组成的,扁木盒上有一条斜口,轴的自由端削尖以便在地上旋转,轴的近盒一端也细一点,以便绳子缠绕。提簧发出的声音是“嗡嗡嗡”的,比较低沉,而响簧发出的声音是“嘘嘘嘘”的,比较尖细。从下面的图片可看出二者的区别。
扯提簧(这是塑料做的新型提簧,老提簧是竹子做的,而且竹筒要长一些)
正误辨之十:“毛根儿”还是“帽根儿”?
曾在本市某报上读到介绍某小学教学生娃娃些唱老童谣,其中有这样一首:花脸巴儿,偷油渣儿,婆婆逮到打嘴巴儿,爷爷逮到扯毛根儿。这是一首练习儿话音的童谣,唱起来很有韵味,我们小时候都唱过。
    但是报上写的这个“毛根儿”是不地道的,因为我们从来都是说的“帽根儿”。尽管“毛”和“帽”都读作 mao,但前者为阳平调,音同“矛”,后者却读作去声调,音同“貌”。而我们从来就读作“貌”音。从读音上讲,应是“帽根儿”而非“毛根儿”。之所以写成“毛根儿”,估计是认为头发是毛发,所以用了毛字。
本土方言大师李劼人先生在其名著《大波》里,用的也是“帽根儿”。书中有这样一句:军队下来没抓拿,难免不把你们当帽根儿抓的。先生还专门对其写有一条注释,曰:帽根儿即发辫,抓帽根儿,即是容易被人捉住的意思。至于“帽根儿”的由来,劼人先生未曾谈及,敝人亦无研究,不敢妄说。如有知者,敬请指教。
正误辨之十一:“憋疯了”还是“逼疯了”?
中午吃饭时,偶见本地某电视台方言节目中,一女角色说:我都要遭他 bie1 疯了,屏幕下方打出的字幕是“我都要遭他憋疯了”。我想,这个“憋”实际上应当用“逼”字。
  “憋”字读作 bie1,音同“鳖”,义为“不通气;勉强忍住”,例如“憋气;憋不住了”。例句:这个事情我憋了好久都没有说出来,结果今天你把它戳(读作 do2)穿了。而“逼”字是古入声字,在成都方言头读作 bi2,音同“笔”,义为“强迫,威胁;切近;狭窄”,例如“逼迫,逼人,威逼;逼近;逼仄”。剧中的意思是“威胁”,故当写成“逼疯了”。它既可读作 bi2fong1lo2,亦可读作 bie1 fong1 lo2。也就是说,“逼”字在此说法中既可读“笔”,亦可读“憋”。这种文白两读的现象在成都方言头并不鲜见。所以说,剧中人说的 bie1 疯了,应写作“逼疯了”而非“憋疯了”。
当然,如果是强忍不住使人发疯,则可用“憋疯了”。例句:哎呀,我尿胀昏了,再不停车我就要憋疯了。
正误辨之十二:“下哈雨”还是“下下雨”
    昨天在本地某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看见并听到记者采访某地旱情。当地一位农妇说:要是老天爷下 ha4 雨就对了。屏幕下方的字母写着:要是老天爷下哈雨就对了。其实,这里的“下哈雨”应当写成“下下雨”。
   这里涉及到的主要是“下”字的两个读音。在成都方言里头,“下”本读 xia4,音同“夏”。但是,当它用于表示“一下”时,却读作 ha4,音同“哈”去声调。这是受客家话影响造成的读音变化。成都人把“来一下,去一下,尝一下,‘告’(试)一下,耍一下”等等用法中的“下”都读作 ha4,而非 xia4。前面所说的“下 ha4 雨”指的是“下一下雨,下一点雨”,所以,应当写作“下下雨”,只是这两个“下”的读音不同,前一个读作 xia4,后一个读作 ha4
    此外,“哈”字在成都方言里头正读为 ha3,如“哈儿,哈戳戳的,哈德门(一种老香烟牌子),努尔哈赤”等等。它还可以读作 ha1,如“哈哈大笑,笑哈哈”。这个字没得去声调,也就是说不能读作 ha4


还有一点,“老天爷”在老成都话里头说成“天老爷”。我们小时候有一首童谣就唱道:天老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
正误辨之十三:“霉到住”还是“霉到注”
今天早本市某报上读到这样一条标题:车库渗水  这房“霉到住”。这里的“霉到住”就是倒霉透顶的意思。这是成都人很爱用的说法。不过,这个“住”用得并不恰当。
凡是川人都晓得,川话里头的“** zu4,说的是做某事或某种情况到顶了。据流沙河先生讲,这个说法来源于赌博中的下注,“到了注了”指的就是“到顶了”。所以,应当写作“**到注”,而非“**到住”。四川方言大师李劼人先生在其名著《暴风雨前》中用的也是“整到注”。因而,前面所说的标题也就应当写作“霉到注”。而且,“**到注了”还可以说成“**到了注”。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注”来形容达到了极点。例如:1、他两天没有吃饭,硬是饿到注了。2、“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整到注了,差点整死。3、走了几十里山路,他累到了注。
正误辨之十四:“超”还是“操”?
    昨天在本地某电视台一方言节目中,一男角色说:跟到黄总超,不得挨飞镖。据剧中情节,这个“超”并非“超越”,而是“混”之意。所以,将其改为“操”字更妥。  
    成都人把在社会上混说成“操”,把那些不干正事、讲究时髦、自由散漫且有流氓习气(并非流氓)的青年男女喊成“操哥操妹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这个说法曾经非常流行。“操”字用于此,是带贬义的。
现在把那些开车超速的人喊成“超哥”,尽管在本地方言中跟“操哥”同音,但含义迥异。故还是用“操”字好。
误辨之十五:“茅室”还是“茅厕”?

    曾经在本地某报纸一篇文章中读到回忆农村夺肥比赛的文章,其中写到了那种农村的老式旱厕,文中写作“茅室”。其实,四川人把这种老式旱厕喊成“茅斯”,如写作“茅室”,读音是不符合的。正确的写法应当是“茅厕”。
    老四川人喜欢把老式旱厕喊成“茅厕”(读作“茅斯”),这是有依据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茅厕”词条,并注明这是一个方言用词,读音 maosi,作名词,意为“厕所”。
    在此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这个“厕”字的读音。在普通话里它读作 ce4,在四川话里头读作 ce2(音同“册”),二者声调不对应。所以,“厕所”读作“册所”。而在“茅厕”这个方言词中,“厕”却读作“斯”音,所以,“茅厕”不读作“茅册”,而读作“茅斯”。
    除了把“厕所”喊成“茅厕”而外,四川人还把“厕所”喊成“茅房”。这个“茅房”不是指草房,如要指后者,则说“草房子”或“茅草房”。


正误辨之十六:“滑滑板”还是“梭梭板”?

    今天在本地某报纸上见到一则消息,其中写道某街道的小儿童乐园,“有秋千、滑滑板”。这里,“滑滑板”一说,既不符合普通话,也不符合本地方言。普通话把它叫做“滑梯”,而本地方言把它喊成“梭梭板”。
    四川方言把动词“滑”说成“梭”,发音 so1。例如:他要抄近路,就从坡坡上梭下去了。蛇是靠腹部滑行前进的,四川人就把它喊成“梭老二”。  
    娃娃些喜欢耍的“滑梯”,四川人喊“梭梭板”,因为娃娃些是从高头朝底下滑也就是梭着耍的。那么,滑滑梯,在四川人口头就变成了“梭梭梭板”。第一个“梭”作动词,表示“滑动”,与“滑滑梯”的第一个“滑”一样。
不过,现在也有“滑滑板”的说法,那指的是一种新型儿童玩具──滑板车。
正误辨之十七:“又推又攘”还是“又推又搡”?
本地某报纸在一篇关于一次斗殴的报道中,写道:而此时,这几人已经又推又攘地把帅天贵推到了大厅内,他们还在继续捅着帅天贵!句中的“又推又攘”其实应为“又推又搡”。  
“攘”字读 rǎng,意为“侵夺,排斥,窃取”等义。而“搡”字读 sǎng,意为“猛推”。“推搡”是一个由同义字组成的常用词,成都人就爱用该词,并爱说成“推推搡搡”,也单用“搡”。例如:他一掌就把我搡多远。
   
正误辨之十八:“捏扁”还是“捏瘪”?
    本地某报纸在曾有这样一条标题:大礼包的大
一捏就扁啦。这里的“扁”字应是“瘪”字之误。

扁”字读作 biăn 时,意为“物体平而薄”。而“瘪”字读作 biě 时,意为“不饱满,凹下”。后者尤指那些原来饱满后来变得不饱满的情况。例如:轮胎瘪了,气球瘪了,盒盒遭踩瘪了,等等。只是,“扁”和“瘪”这两个字在此用法中,成都话都读作 bià(普通话无此音)。
正误辨之十九:“拨浪鼓”还是“巴郎鼓儿”
    本地某报纸在一篇关于成都开展“非遗”保护的报道中,曾有这样一条标题:“非遗”东风吹响农家拨浪鼓。这篇文章很好,“拨浪鼓”我们小时候也耍过。不过,我觉得有一点值得提出。那就是:四川民间把“拨浪鼓”叫做“巴郎鼓儿”。其中的“郎”字受“巴”字读音的影响要变作阴平调 lang1,“鼓”字要儿化读作 guer3(和“打滚儿”的“滚儿”同音)。“拨浪鼓”的说法并非本地方言,而在报道本地民俗时,最好使用本地方言。
正误辨之二十:“钢炭”还是“棡炭”?
   本地某报纸在一篇关于记者采访荣县铁厂镇,了解据说是诸葛亮冶铁铸造兵器的遗址的报道中写道:当地百姓传说,诸葛亮之所以在这里建造“兵工厂”,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隐蔽,山上有鸡婆矿和钢炭,山下有水。这里的“钢炭”应为“棡炭”。
   众所周知,“钢”是铁的一种金属材料,是铁碳合金。而四川人用的是用青棡木或硬杂木封闭煅烧出来的木炭,叫做“棡炭”。尽管二者读音相同,却不能写作“钢炭”。只是一般人对“棡”字不熟悉,于是有人就直接写作“青冈木”(冈系岡之简体,棡之简体应为“木冈”)。青棡树属于一种硬杂木,从这种树上砍的柴叫青棡柴,青棡柴烧的炭就叫棡炭。
正误辨之二十一:“跳皮筋”还是“跳橡筋绳”?
    本地某报纸最近在报道本地要过成人儿童节,介绍以前的儿童游戏时,多次提到“跳皮筋”。其实,这个说法是北方的说法,也说“跳猴皮筋儿”。敝人以为,既然介绍本地的地方儿童游戏,还是采用本地说法更道地。而本地的说法是“跳橡筋绳”。小时候,成都的女娃子些跳的橡筋绳是一根又细又长的黑色橡胶带,我们把它喊成“橡筋绳”。而且,这个“绳”字成都人读成 sun2(音同“顺”的阳平调),而不是现在年轻人用普通话对应读的 sen2(音同“神”,如把“绳子”读成“神子”)。


正误辨之二十二:“扫把根”还是“肇八根儿”?

      昨晚在本市某电视台方言节目中,听到有人说某人是 sao4ba2ger1,感到很好笑。的确,成都人把那些调皮捣蛋的人,尤其是娃娃家,就说成是 sao4ba2ger1。不过,这个词,一般写作“肇八根儿”,而非该节目字幕写的“扫把根”。
    “肇”字在普通话里头读作 zhao4,对应的成都话读音是 zao4,音同“灶”。但是,成都方言并不这样子读,而是读作 sao4,音同“绍”。所以,肇事在成都方言头读作 sao4si4(音同“绍四”),而非 zao4si4(音同“灶四”)。成都人把调皮捣蛋就说成“肇”。而写作“扫把”,不仅意思不对,读音也不对(读作 sao4ba3,音同“绍靶”)。


正误辨之二十三:“踢毽子”还是“打毽儿”
    本地某报纸今天在报道本地过成人儿童节,谈到开展的儿童游戏活动时,提到了“踢毽子”。其实,这是北方说法,成都话说“打毽儿”。这个“毽儿”是“毽”的儿化音,读作 jier4
    同一条报道里头,还提到“打牛牛”。其实,敝人在本系列帖子之三和之七中都已经说过了,成都人把使劲抽说成“摌”(简化字应为“扌产”),把“抽陀螺”说成“摌牛牛儿”。
正误辨之二十四:“三道杠”还是“三根杠”?
本地某报纸今天在报道本地过成人儿童节,谈到一个老顽童的少先队员打扮时,说
“一条鲜红的红领巾,一个三道杠的少先队肩牌……”。其实,这里的所谓的“三
道杠”成都人习惯说“三根杠”(成都人把条状物的单位说成“根”)。
敝人小时候也参加过少儿队(全称中国少年儿童队,一九五三年六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晓得三根杠是大队长或大队委,两根杠是中队长或中队委,一根杠是小队长。上面说的“肩牌”也不对,都晓得这几种标志是别(成都方言在此读作 pie2,音同“撇”)在左上臂的,应为臂章。顺便说一句,“臂”字普通话读 bi4(音同“闭”),成都方言却读作 bei4(音同“贝”)。

正误辨之二十五:“拽”还是“跩”?
    本地某报纸今天有这样一个标题:老马陪酒 贝隆资助 阿根廷足球流氓太拽了。这里的“拽”字,敝人认为还是用“跩”较好。
  “拽”的本义是“拉”,成都方言读作 zuai4。但成都人并不喜欢用这个字来表示“拉”,而喜欢用“扯”。而“太拽了”其实成都人说的是“太 zuai3 了”,一般用“跩”字。这个字读作 zuai3,这是方言用字,其本义指鸭子走路一摇一摆的。而得意之人走起路来也是大摇大摆的,所以被说成“跩”。所以,无论从读音上,还是从意思上来说,用“跩”都说得通。
正误辨之二十六:“香囊”还是“香包儿”?
本地某报纸今天在报道昨天的端午节活动时,谈到成都附近某古镇举办“国际香囊节”。记得小时候过端阳节(老成都习惯说端阳而非端午),娃娃些除了在眉心处使(用)雄黄涂一个圆粑粑而外,戴香包儿也是很受欢迎的。成都人不说香囊,而说香包,包字还要儿化说成 ber1。那时,除了妈妈些给娃娃做香包儿外,女娃子些最爱自己做。她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各种各样的香包儿,记得小时候妈妈就给我做了一个猴子抱桃子的香包儿。还有不少人做粽子香包儿,那是拿(用)硬纸壳折成粽子形状,再拿丝线在外面缠起来,五彩丝线缠好的粽子香包儿煞是好看。香包儿里头还包有少许芳香中药,可以避邪除恶,挂在身上既好闻又避邪,深受人们的欢迎/.
正误辨之二十七:“院落”还是“院坝”?
    本地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常常谈到成都的院子,并把它们称作“院落”。其实,成都人从来不这样子说,而是习惯并喜欢把院子说成“院坝”,不少人把它读作“愿巴”。其实,老成都的发音是“万巴”,亦非“愿霸”。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评选过“革命大院”,把成都人的院坝也叫做“大院”,那是北方的说法。

正误辨之二十八:“火麻”还是“蠚麻”?
本地某媒体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四川的一种草时,说:用火麻(学名:麻叶荨麻)叶擦屁股,被蜇得疼痛万分。这里的“火麻”应当是“蠚麻”之误。
四川的这种草,学名“荨麻”,普通话读作“钱麻”。成都人把它说成“蠚麻”。“蠚”字是方言用字,读作“何”,意为“蜇,刺”。因为这种草的茎和叶面都长得有刺,人体接触后就会被刺痛,并且皮肤上会起一团一团的红疙瘩,成都人喊“风丹”,也就是“风疹块”(西医说法是“荨麻疹”,这时“荨”却读作“寻”),所以,把它喊成“蠚麻”。
火麻则是桑科植物大麻,其种子火麻仁是一种中药,功效是“润燥,滑肠,通淋,活血”。而且,从读音来说,尽管这两个字的音节一样,都是 ho,但“蠚”是阳平调,“火”是上升调。
  所以,应当是“蠚麻”,而非“火麻”。
正误辨之二十九:“熏腊肉”还是“煍腊肉”?
   本地某报纸今天有这样一条标题:高楼冒烟 熏腊肉惹的祸。这里的“熏腊肉”是北方说法,四川人喜欢说“煍腊肉”。
   四川人把烟熏说成“煍”,读如“秋”。比如说,眼睛遭烟子熏到了,四川人就喜欢说“烟子把眼睛煍到了”,而不说“眼睛遭烟子熏到了”。例句:你们在烧啥子哦,好煍人哦,煍得我眼睛都睁不开。
正误辨之三十:“枸树”还是“构树”?
    本地某媒体今天用了这样一条标题:成都:银杏树枸树吹倒一片。这里的“枸树”应当是“构树”之误。
    构树是本地常见树种,街巷头、院坝头、公园头到处都可见其踪。“构”的读音是 gòu,音同“购”。“构树”又叫“楮”或“榖”。
   而“枸”则指另外的植物:枸橘(读作 gōujú,音同“钩菊”)即是“枳”,枸杞(读作 gŏuqĭ,音同“狗起”,成都方言读作“狗己”)人们都很熟悉,枸橼(读作 jŭyuán,音同“举园”)又叫“香橼”。他们和“构树”都差之远矣。


正误辨之三十一:“抑郁”和“束手无策”的读音
   本地某媒体今天在方言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在说到“抑郁”时,其方言发音为 yi2yu4,音同“乙玉”。其实,“郁”字在成都方言中的发音是 yo2,音同“约、药”。而且,成都人在说到“抑郁症”时,喜欢说“忧郁症”,发音为“优约正”。
     同一节目中主持人还说道“束手无策”,其发音为“树手无册”,把“束”字读作了“树”字。其实,成都人把“束”字读作 so2,音同“说”。所以,上面这个词应读作“说手无册”。

正误辨之三十二:“存粹”还是“纯粹”?
    本地某电视台今天在一则报道中,被采访人说:我 cun2cui4是个男人。下面的字母写道:我存粹是个男人。这里的“存粹”应当是“纯粹”之误。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成都方言读音不准造成的。“纯”字普通话读作 chun2,成都方言并不对应地读作 cun2(音同“春”阳平调),而是读作 sun2(音同“绳”)。“存”字普通话读作 cun2,成都方言并不对应地读作 cun2(音同“春”阳平调),而是读作 cen2(音同“成”)。由于强力推普和方言教育的长期缺失,许多人已不晓得很多字的成都方言读音,于是就对着普通话来读成都方言。故而,把“纯”读作了 cun2,把“存”也读成了 cun2,所以有此误用。

正误辨之三十三:“结巴”还是“节疤”?

    本地某媒体今天在方言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说了一句俗语“砍竹子遇 jie2ba1,屏幕下方的字幕写作“砍竹子遇结巴”。这里的“结巴”应当写作“节疤”。
这里所指实为有节植物的节,生活中常见的有竹子、甘蔗、莲藕等。成都方言把这些节说成“节疤”并儿化之,读成“jie2ber1     
而“结巴”指的是说话不畅的人,也说成“结子”。例句:他是个结子,一句话半天都抖(读作 tou3,说)不伸抖(读作 cen1tou3,清楚)。


正误辨之三十四:“左撇子”还是“左刮刮”?
    本地某报纸今天说813是“国际左撇子日”,并报道了本地左撇子们的生活状况。其实,成都人在口头上把“左撇子”喊成“左 gua2gua2,一般写成“左刮刮”。至于这个 gua2 是否是“刮”字,尚待考证,不过其读音是对的。

正误辨之三十五:“好惨了”还是“好腾了”
    本地某电视台播出的描写成都的一部半方言电视剧中,有一角色说道“生意好惨了”。其实,在成都方言里头,只习惯说“好腾了”而非“好惨了”。

   成都人在形容词或动词后头加上“腾了”,表示达到很高的程度,且无褒贬。      加在形容词后,可以写成“得很”。例如:好腾了,坏腾了,快腾了,慢腾了,等等。换成普通话就是:好得很,坏得很,快得很,慢的很,等等。在“好腾了”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说成“好吃腾了,好看腾了,好耍腾了”,等等。

    加在动词之后,根据其义可有不同的写法。例如:跘腾了,吃腾了,打腾了,怄腾了,耍腾了,等等。换成普通话就是:摔惨了,吃爽了,打惨了,气坏了,玩够了,等等。
   而在形容词或动词后头加“惨了”,是川东和重庆的说法。
正误辨之三十六:“锉刀”还是“錾子”
    本地某报今天在报道一清秀女子当“雕民”(石匠)时,写道“一个女人,同样能拿起锉刀凿石头,忍受烟尘、烈日,这让很多人难以想象。”。其实,在成都方言里头,这样雕刻石头所用的工具叫做“錾子”(音同“暂子”),这样雕刻石头就叫“錾石头”,也可具体说“錾碑”或錾其他东西。敝人有一个远房族人就在龙泉驿錾碑。而且,此处的“凿”字也用得不当。该字普通话读作 zao2,成都方言却读作 co2,其意并无“錾”之意。上面那幅图中的清秀女子就在拿錾子“錾”而非“凿”。
正误辨之三十七:“骨架”还是“光架架”?

    本地两份报纸今天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分别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巴车失火 被烧成‘骨架’” 和“大巴车烧成光架架 洒水车率先救急”
    “骨架”当然没错,成都人又喊“骨头架架”(后一个“架”字还要变成阴平调,音同“家”)。不过,习惯上会说“烧成光架架”,所以后一个标题更加成都化。
   成都人还喜欢把“光架架”说成“光框框”。不过,这时的“框”并不读作“kuang1,而是读“qiang1,音同“枪”。

正误辨之三十八:“扎堆”还是“起堆堆”?

本地某报今天在报道昨天十月十日成都新人结婚忙时,用了这样的标题:“追求‘十全十美’
新人扎堆结婚”
其实,成都人不说“扎堆”,而说“起堆堆”,或者“打堆堆”。上述标题改成“追求‘十全十美’新人结婚起堆堆”就充满成都味儿了。


正误辨之三十九:“眼泪花”还是“眼流花儿”?
本地某报曾有这样一个标题:妹儿咬一口 想起小时候 这锅盔吃得眼泪花都包起了。
其实,成都人不说“眼泪花”,而说“眼流花儿”,把“眼泪”说成“眼流水”。例句:

1、  她说着说着眼流花儿就包起了(这里的“着”要读作 do3,音同“朵”)
2、  说到伤心的事情,她眼流水一下(读作 ha4,音同“哈”去声调)就流下来了。)
正误辨之四十:“显摆”还是“显洋”?

本地某报今天有这样一个标题:不是显摆是晒宝 家有宝贝你就来。其实,成都人在谈及“炫耀”时不说“显摆”,而说“显洋”,或“显洋盘”。例句:

1
、那个娃娃就爱显洋(盘),讨厌得很。
2
、喔唷,才这点儿就不得了了嗦,显啥子洋盘嘛。
正误辨之四十一:“扎堆”还是“打堆”?
本地某报今天有这样一个标题:藏家晒宝 名家紫砂壶扎堆。其实,成都人在谈及“聚在一起”时,不说“扎堆”,而说“打堆”,或“打堆堆”,也说“起堆堆”。例句:

1
、那么多人在那儿打堆堆,买啥子相因哦? 2、火车站那边经常有人打堆骗人,不要去围(读作“威”)哈!

3、

几天降温,医院头发烧的娃娃起堆堆。
正误辨之四十二:“野炊”还是“野餐”?
本地某报今天有这样一个标题:江水汹涌突袭 冲走两名野炊大学生。其实,成都人在谈及“野外炊饮”时,不说“野炊”,而说“野餐”。例句:
1、明天星期天,我们班要到草堂寺野餐。
4、  我小时候最喜欢野餐了,好好耍哦。
正误辨之四十三:“鱼鹰”还是“鱼老鸹”?
本地某报本周三有这样一个标题:后继无人  青神鱼鹰将成传说。其实,成都人在口头上不说“鱼鹰”,而说“鱼老鸹”,并读作“鱼老哇”。例句:
1、小时候,经常在九眼桥河边看到鱼老鸹逮鱼。
2、鱼老鸹的长颈项上遭栓了一根绳绳儿,大鱼吃不下去。
顺便说一句,在成都方言里头,“老鸹(哇)”就是“乌鸦”,并有俗语“老鸹嫌猪黑,自己不觉得”,因为二者都很黑(成都本地猪是黑毛猪)。
正误辨之四十四:“元宝”还是“翘宝”?
本地某报最近有一则消息,谈到最近成都人在“抢购”金元宝和银元宝。其实,成都人在口头上不说“元宝”,而说“翘宝”,把金银元宝分别说成金翘宝和银翘宝。因为从其造型来看,元宝的两头是朝上翘的。例句:
1、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他把他们祖上传下来的金翘宝甩到河头去了。
2、银翘宝没得金翘宝管钱(值钱),所以一般都做得大些。
正误辨之四十五:“牙根”还是“牙龈”?
本地某报曾经有一则消息,在介绍本市都江堰长寿老人时,谈到一位106岁的长寿老人只剩一颗牙齿了,吃东西靠“牙根”磨。其实,“牙根”是不能磨的,应当是用“牙龈”磨东西吃。牙根是牙齿的根部,是长进牙床的部分,形状是尖的。而牙龈是牙床上部的软组织部分,粉红色的。不过,要注意的是牙龈一词的读音:普通话读“牙银”,而成都方言读“牙梗”。
正误辨之四十六:“蛐蛐儿、蝈蝈”还是“灶鸡子、叫蛄蛄”?
本地某报最近有一则报道,介绍本市一个小伙子“秋冬耍虫春夏养鸟”时,说到:一过了中秋,传统的斗蛐蛐儿便在几个虫友间“开战”,一直打到11月,冬天的蝈蝈又开始叫唤了……
其中,蛐蛐儿是北方的叫法,学名“蟋蟀”(成都方言发音为 xi2so2,音同“习索”),成都人喊“灶鸡子”。而“蝈蝈”也是北方的说法,又叫“纺织娘”,成都人喊“叫蛄蛄”。小时候我们就喜欢在墙边或草丛头逮灶鸡子。而叫蛄蛄,经常是在街头从卖叫蛄蛄的人那里买。他们把叫蛄蛄装到谷草(稻草)编的笼笼头叫卖,深受娃娃些的欢迎。
正误辨之四十七:“掏井”还是“淘井”?
今天本地某报有一则报道,标题为“女子掏井被困井下 刚被救出井又垮了...”其实,这里的“掏井”应为“淘井”。
成都地下水丰富。早先,挖地三尺就见水。成都多水井,每一条街都有好几口水井。每一年冬天都会喊淘井工前来淘井,也就是把井底的泥沙污物掏出来,以保持水质清花亮色。“淘井”是专业说法,其中的“淘”成都方言读作 tao2,音同“桃”;而“掏”读作阴平调,音同“滔”。
正误辨之四十八:“弹弓”还是“弹绷子”?
今天本地某报在介绍本市某小学开展大庙会新年活动时,说到小学生些练摊,其中有一个小男生问一个小女生:“弹弓怎么卖?”
其实,“弹弓”是书面语,而成都娃娃把“弹弓”喊成“弹绷子”。词典上对“弹弓”的解释为:用弹(tán)力发射弹(dàn)丸的弓。
这个“弹”字,有两个读音:作名词时读作 dàn,音同“蛋”;作动词时读作 tán,音同“谈”。所以,“弹弓”读作“蛋功”,“弹绷子”读作“谈绷子”。
正误辨之四十九:“知了”还是“蝉子”?
今日本地某报在一篇介绍旧时儿童游戏时写道:“伸向知了的竹竿,弹弓瞄准的小鸟,泥地上的弹珠,风中的纸鸢,五彩缤纷的香烟盒,一切都那么清晰,恍如旧日时光。”
其实,这里的几个词语在成都方言里头都有专门的说法。例如: “知了”学名“蝉”,普通话读作 chan2,音同“缠”。而成都人却说“蝉子”,读作 san2zi3,其中的“蝉”字读作 san2,音同“三”的阳平调。
“弹弓”成都人说“弹绷子”(参见上帖)。
“小鸟”成都人一般都说“雀雀儿”。成都人保留了古音的韵母 io,“雀”读作 qio2。而且其中的儿化叠音字“雀儿”还要变成阴平调读作 quer1。故“雀雀儿”读成 qio2quer1
“弹珠”成都娃娃说“弹子”,读作 dan4zi3
玩弹珠,成都娃娃说“打弹子”。
“纸鸢”成都娃娃说“风筝儿”,且要读成“风登儿”。
“香烟盒”成都娃娃说成“烟盒盒儿”,并读作 yan1

发表于 2011-8-9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

发表于 2011-8-23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11-12-11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话  ,< 莫摆的>什么意思

发表于 2011-12-12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懂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被---

发表于 2012-3-6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kailianghuile

发表于 2012-3-12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电视剧:嫑打岔!是哪里的语言?

发表于 2012-3-2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过头看,悔之晚也!世事变迁烟挥灭,好些事还是“暗(二声)起好”,因为秉性使然,自己的行为---狗,就是吃屎。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择菜(摘菜)?

发表于 2012-5-6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看似包罗万象,提纲挈领总结攻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5166:现实归零,收刀检卦;收拾心情,重新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使用合适:

---见谅 [拼音]:jiàn liàng [释义]:
      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多用于书信):敬希~。

---鉴谅 [拼音]:jiàn liàng [释义]:
  体察实情,给以谅解。如:接待不周,务乞鉴谅。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对(dui)、一堆(dui):四声   一共、整个、全部,普通话的:趸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方言搞笑词语集锦100句
1.理发、刮胡子 (二字四川方言) 毛脱   
2.是男人就别趴下 (二字四川方言) 雄起   
3.晚上有谜会 (三字四川方言) 挨黑打   
4.语文数学选什么 (三字四川方言) 要哪门   
5.中国边境布雄兵 (四字四川方言,下楼格) 摆龙门阵   
6.拉着娃娃 (三字四川方言,下楼格) 扯把子   
7.脚底流脓不好医 (三字四川方言) 下烂药   
8.西方列强 (二字四川方言,秋千格) 棒客   
9.大儿小儿都窝囊 (三字四川方言,下楼格) 棒老二   
10.打了土匪一耳光 (三字四川方言) 刮胡子   
11.酒醉心明白 (三字四川方言) 麻麻亮   
12.手拿碟儿打起来 (三字四川方言) 敲盘子   
13.买来头绳给喜儿 (二字四川方言) 扎起   
14.盼望再次当权 (三字四川方言) 巴巴掌   
15.白骨夫人 (二字四川方言) 精瘦   
16.进商场不买东西 (三字四川方言) 白逛逛   
17.希望更能舒服点 (二字四川方言) 巴适   
18.人造革,合成革 (三字四川方言) 冒皮皮   
19.没事的时候 学学葫芦丝 (三字四川方言) 空了吹   
20.桃花独自开 (三字四川方言) 放一马   
21.宰相腹中能撑船 (三字四川方言) 大肚子   
22.醉后各分散 (二字四川方言) 麻脱   
23.分了一包米 (二字四川方言) 粉子   
24.泡了温泉没的用 (二字四川方言,秋千格) 洗白   
25.郑板桥真奇士也 (三字四川方言) 那才怪   
26.哄骗上级领导 (二字四川方言) 欺头   
27.高声大叫 (三字四川方言) 闹麻了   
28.荡秋千 (三字四川方言) 吊甩甩   
29.每次都不顺利 (二字四川方言) 老坎   
30.这地从来都不平 (三字四川方言) 土老坎   
31.把招牌挂起来 (四字四川方言) 扯个幌子   
32.醉美人 (三字四川方言) 麻麻鱼   
33.比他兄长更厉害 (二字四川方言) 超哥   
34.山大王的儿 (三字四川方言) 匪头子   
35.首先要正直 (三字四川方言) 方脑壳   
36.首当其冲 (三字四川方言) 洗脑壳   
37.沃野千里 (三字四川方言) 土老肥   
38.远山秋水皆奇异 (四字四川方言) 怪眉怪眼   
39.双手分别用足力 (二字四川方言) 扯拐   
40.经营拉面 (四川方言二,3+1) 打理扯、皮   
41.牛魔王抓住铁扇公主 (四字四川方言) 怪头扭精   
42.想马上找到工作 (三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干着急   
43.色情教授 (三字四川方言) 黄师父   
44.老大长的壮 (三字四川方言) 强头子   
45.牛马洗砂浴 (四字四川方言) 磨皮擦痒   
46.莫要孩儿再躲藏 (三字四川方言) 夜猫子   
47.全非上签 (二字四川方言) 下课   
48.小小竹排江中游 (三字四川方言) 放筏子   
49.红孩儿燃起   
熊熊烈焰 (四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干精火旺   
50.耄耋之年 (二字四川方言) 老庚   
51.孙膑假痴不癫,   
西毒走火入魔 (四字四川方言) 装疯迷窍   
52.全部释放 (四字四川方言) 没的抓拿   
53.唐僧肉 (四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想精想怪   
54.溜须拍马 (二字四川方言,秋千格) 结巴   
55.举杯销愁愁更愁 (三字四川方言) 麻烦了   
56.胖子抽脂 (四字四川方言) 肥的流油   
57.赵薇瘦身 (五字四川方言) 眼大肚皮小   
58.就爱喝一口 (三字四川方言) 好吃嘴   
59.想吃火锅 (三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生意烫   
60.转笔刀 (七字四川方言) 削尖脑壳往里钻   
61.以竞走为职业 (二字四川方言) 行事   
62.我终要把后台抓 (二字四川方言) 爬哦   
63.天亮了 (二字四川方言) 日白   
64.死前还欠一身债 (二字四川方言) 活该   
65.惹恼家中小太阳 (二字四川方言) 宝气   
66.抱着宝宝轻轻摇 (三字四川方言) 诓睡着   
67.大家小姐受火刑 (三字四川方言) 烧公鸡   
68.不是人养的东西 (二字四川方言) 野物   
69.小燕子和紫薇   
的共同特点 (五字四川方言) 眼睛都大了   
70.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二字四川方言) 日怪   
71.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主,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三字四川方言) 羞先人   
72.大打金融战 (二字四川方言) 资格   
73.头碰肿了 用手揉 (三字四川方言) 摸包包   
74.助理工作事情多 (三字四川方言) 帮干忙   
75.母乳喂养 (三字四川方言) 奶娃娃   
76.剧团老板 (三字四川方言) 掌班子   
77.中大奖的是个疯子 (五字四川方言) 神经病发了   
78.耍时尽情的耍 (四字四川方言) 闲事少管   
79.十二个警察 (三字四川方言) 打黑猫   
80.大雁向南飞了,   
树叶渐渐黄了 (三字四川方言,卷帘格) 生意秋   
81.一支竹笛一支箫 (三字四川方言) 二杆子   
82.长江黄河 (二字四川方言) 水龙   
83.吊灯 (三字四川方言) 有点悬   
84.不提审我和他 (三字四川方言) 拿问你   
85.左膀右臂已躲藏 (二字四川方言) 手背   
86.赶时髦 (三字四川方言) 打摩登   
87.藏着去买醉 (四字四川方言) 猫起麻起   
88.国宝已造好 (四字四川方言) 打成熊猫   
89.皇上举棍打太子 (四字四川方言) 天棒娃娃   
90.去年一滴相思泪,   
今年才流到腮边 (二字四川方言) 脸长   
91.广告包装夸海口 (三字四川方言) 吹壳子   
92.格挡弓步往后练 (三字四川方言) 打冲拳   
93.弑父 (三字四川方言) 格老子   
94.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三字四川方言,下楼格) 醒瞌睡   
95.磷化氢墓地自燃 (三字四川方言) 鬼火冒   
96.都是中青年 (三字四川方言) 没老少   
97.不要向南北倾斜 (三字四川方言) 歪东西   
98.曹操终于坐不住了 (四川方言二,1+2) 奸、雄起   
99.太子、阿哥 (二字四川方言) 主儿   
100.写出心中的愤怒 (二字四川方言) 舒气

发表于 2012-6-2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四川话内涵真的很丰富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keyi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古老的城市,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 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流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作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 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发表于 2012-12-28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浓浓的地方味道,淡淡的土乡人情,很有意味,很有感觉,最朴实的永远是百姓,单纯,直率!偶尔有点矛盾,那是他们的舞台。他们的剧本,也是他们的娱乐节目。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