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志彬的商道:反哺社会[出处: 2006-11-08 雅安日报 ]2009-11-19 14:49鲜志彬的商道:反哺社会 [出处: 2006-11-08 雅安日报 ]
鲜志彬的商道:反哺社会
在荥经县青龙乡,有一个人可谓家喻户晓。只要提到他的名字,这里的人们无不伸出大拇指:“他帮助过不少贫困学生上学,还给不少困难户、残疾人捐资办厂!”他就是当地一石材厂的经理鲜志彬。11月2日,记者在荥经县青龙乡见到了鲜志彬。
贫困的童年
当记者问及鲜志彬为何要捐助贫困学生上学时,鲜志彬说这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回忆起当年上学的经历,鲜志彬微笑中带有些感伤:“小时候家里穷,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的报名费是2.5元,但都交不起。”学校知道了鲜志彬的困难,免除了他的书学费,这才让他可以安心上学。
从那时起,一个梦想就在鲜志彬心中萌发,那就是办一所学校,让没钱读书的孩子都免费到这个学校来读书。“现在这个愿望还一直没有实现,我只能尽量资助一些贫困生。”鲜志彬遗憾地说。
鲜志彬在家中排行老五,自己的兄弟又身患残疾,年幼时家庭负担十分重。平时,乡亲们都会去他家帮忙。“小时候很多人都帮助过我们家,我现在做的也是回报社会。”鲜志彬说,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报恩。
节俭的老板
在2000年前,花岗石开采造成了不少的浪费,许多边角余料被闲置。鲜志彬正是瞅准了荒料资源,开办了工厂。如今,鲜志彬的工厂在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已是集矿山开采、加工、销售、安装为一体的厂家。
钱有了,鲜志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父老乡亲。
今年51岁的杨学坤是鲜志彬花岗石厂的工人,见到记者,他激动地说:“鲜哥是个大好人!我对他的感谢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原来杨学坤的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但是学费没着落。鲜志彬二话没说,就把钱给杨学坤垫上了。
工厂里的工人们拿出十余面锦旗,这些都是受过鲜志彬援助的人和单位送来的。“他不愿意挂出来,全部都放在箱子里的。”一名工人一边吹着锦旗上的灰尘一边告诉记者,“别看鲜哥现在是老板,但是每天都只吃一荤一素,上馆子吃饭还要打包,简朴得很!”
伸出援手为责任
当记者问鲜志彬至今援助过多少人时,他挠挠头,有些腼腆地说:“没算过,都是小事,没啥大不了的。”
鲜志彬的徒弟小王告诉记者:“师傅开车看到路边有乞丐,会马上停车,搜出身上的百十元钱给他,帮别人修路这种事就更多了。”
鲜志彬回忆说,一天晚上,他途径荥经县桂花村,一个头上冒着鲜血的年轻小伙子迎面而来。原来是因为当地的水渠坏了后一直没有修好,在农忙时节,几个人因为水源问题起了争执。“我当时就想,把水渠修好不就不会闹事了吗?”鲜志彬说。
几天后,他就自己掏钱,买了10多吨水泥,运到桂花村,请工人把水渠给当地村民修好了。桂花村村民提着鸡鸭来感谢鲜志彬,他反而生气地告诉他们:“如果这样做,以后你们遇到困难,我就不好帮忙了。”
像这样的故事,鲜志彬这里还有很多:今年年初,鲜志彬捐资1万余元帮荥经县青龙乡的郑先生打赢了官司。原来,郑先生在雨城区出了车祸,一审判决肇事者赔偿郑先生少量医药费。“人还昏迷不醒,赔偿那么少,太不公平了!”鲜志彬听说了这件事后,立即联系到郑先生,说愿意帮他继续上诉,获得应有的赔偿。
从雅安辗转到成都,鲜志彬为这场官司花费了1万多元。“我之前就给他说,所有费用我出。”官司打赢了,郑先生最终得到了10万元赔偿。“他很需要关心,上有老人要照顾,下有娃娃要读书。我有能力为啥子不尽一点社会责任呢?”鲜志彬说。
记者王丹宋丹青
三言两语
鲜志彬来自贫困家庭,致富后不忘帮助有困难的人。有人说他是为了“出风头”,面对一些流言蜚语,鲜志彬只是执着地认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从没想过得到回报,当给予一位需要关心的人以帮助时,这是他最快乐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