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7711|评论: 172

与天涯同步推出: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不得不看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姊妹篇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3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今年比较特殊,节气有点推后。往年的现在,新都桂湖荷塘里的荷花早已开得娇艳欲滴,今年却一大半都还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

  不过还算幸运----那天天气不错,信步于桂湖的林荫之间,满眼的碧叶托起待放娇荷,还是令人心旷神怡。忽然间想起这里曾经的主人----那位曾经学富五车、豪情满怀,曾经傲视天下但最终被发配云南的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升庵。

  杨升庵是新都人。在这个古蜀国三都(成都、广都、新都)之一的地方,曾经出现过太多的名人,但我生平佩服的人没有几个,而他是其中之最。同为新都人,没在一个时空中呆过,也没有他那样的才气,但想提笔写写关于他的、我们新都人知道的一些故事的冲动却越来越强烈。构思了几天,今天开始在线即兴在线更新,不管是赚点砖头还是什么,权当为我的偶像赚点知名度吧。

  
状元出世


  知道什么是强人,懂得什么是牛人不?

  一人独中88注双色球头等奖,强不?金正日当朝鲜最高统帅,牛不?

  一句话,他们都凶---只是凶,而且是中彩票的运气好,是金正日的老爸金日成凶。

  然而,在几百年前的明朝,在新都,有一家人不仅仅是凶字了得,而堪称是真正的强人和牛人----

  父亲十二岁就考上举人,十九岁考上进士(年十二,举于乡,年十九,进士及第)。我不知道当时的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我只查到了清代的举人总共201人,而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可见其学识之强;从政后他身仕两朝,前后在内阁任职十四年,其中任首辅九年(相当于当了十四年政治局常委,当了九年总理。而且应该比现在的总理权力还大吧)。

  官场上,父亲是他们家族的最牛,但学识上,他还不能称最。最牛的是他的儿子。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了下,还是在我们新都自己的论坛上发下,我们新都人也请关注下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11岁能诗,23岁中进士,且是首甲第一,也就是状元......这些都还不是最牛之处。当时老百姓的话才能说明他最牛:若当年中状元的不是他,那绝对是因为他父亲是首辅,怕别人说闲话而故意不让他中!

  牛吧,别人若是父亲当大官中了状元是要被人说闲话的,而他是父亲当大官,没中状元要被说闲话!

  知道这牛人家庭是谁家不?

  呵,如果你对历史不感兴趣,你可能不知道,但若你读过明史(当然,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也可),你就知道了:

  这是明朝新都的杨氏家族,父亲是一代名相杨廷和,儿子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升庵。

  所谓地灵人杰。

  也许是新都真的是灵气之地,除了明朝出这个“一门七进士”、“老子宰相儿状元”的杨氏家族外,费密、雪堂和尚、吴虞、王铭章、艾芜、哈华、袁珂(排名不分先后)........也都还是在国内“小有名气”哈。当然,对他们的同行来说,就不是小有名气而是振人耳聩了!

  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

  在杨廷和结婚10多年没有生育后,1488年,杨升庵出生了,但却是出生在北就的孝顺胡同(谁叫别人的老子是京官呢喃),他回新都都是11年后的事了。也许真的是遗传因素吧,人家出生后,一到晚上就不吃不喝,“哇哇哇”地啼哭不止,任家人请太医诊断,甚至请巫婆神汉都不起作用。直到心烦意乱的杨廷和高声念诵《中庸》时,他不哭了。而且每晚都要听他老子读《中庸》才不哭,以至于他妈妈都能把《中庸》十八章一字不漏地背熟了。可见遗传是多么地重要。所以,要想自己的儿子有作为,还是首先自己要多用功哦:)

  就这样,这位23年后的状元出世了,开始了他正常的成长阶段。

  当然,人家毕竟不同凡响,在正常的成长阶段还是有很多很多我们普通人感兴趣的事迹的,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更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氏家谱》规定,杨升庵这一辈应该取一个带“坚心”的单名。经过引经据典,爸爸和爷爷为杨升庵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字,但都没得到通过,原因就是,爷爷认为爸爸取的名字太俗气(可能杨廷和取了个什么“性”“怵”或“恢”吧),而爸爸认为爷爷取的名字太古僻(大概取了个什么“懈”“慨”或什么我们不认识的吧)。只可惜我们的主人公当时还实在是太小,不能自己做主!

  争来争去,两天了都没有结果。可见书读得太多有时也不太好,象我这种没文化的,给儿子取名,就在我听说老婆要生了,去看她的车上临时就想好了,然后就用了。当然也就只能普普通通的过一生了。儿子,你也被我连累了:(

  最后,他们两父子商定,两人再各取一名,第三天大家当众评议。

  杨春老人家回到房中后,估记是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七个儿子现在才得到第一个孙子。杨廷和比他强,他的孙子要比他儿子更强才好。除了认真做学问外,为人还须处处谨慎……

  对,就这样老爷子给孙子取的名有了,就是“慎”。

  而杨廷和取的也是“慎”。

  因为他十年才盼到一子,可谓费尽心血,况且杨升庵出世即遇磨难(至夜,不吃喝,尽啼哭),昭示一生都要谨慎。

  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有点当年诸葛亮、周瑜火烧赤壁的感觉。

  就这样,不用评议,“杨慎”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升庵,却是后来他自己取的号。但后来却叫杨升庵的多,叫杨慎的少。可见还是杨升庵比他爸爸和爷爷利害,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更比一辈强。

  至于“升庵”的来历,以后再给大家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7-23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心烦意乱的杨廷和高声念诵《中庸》时,他不哭了。而且每晚都要听他老子读《中庸》才不哭,以至于他妈妈都能把《中庸》十八章一字不漏地背熟了。

==========

估计是明朝的儒生们借机推高《中庸》吧。

发表于 2010-7-2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前留名!!~~~~~~~~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心烦意乱的杨廷和高声念诵《中庸》时,他不哭了。而且每晚都要听他老子读《中庸》才不哭,以至于他妈妈都能把《中庸》十八章一字不漏地背熟了。

==========

估计是明朝的儒生们借机推高《中庸》吧。--------------------------------------------------------------------------------------------------------------------------------呵,可能是吧。不过现在的中国人也很会“中庸”的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楼的,敬请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

  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

  只疑梅花燃,不觉灯花落。

  牛人就是牛人。

  我五六岁的时候,还只晓得在地上耍泥巴,而人家这个年龄就喜爱读诗书,而且是是过目不忘,学一首,记一首,在童年时代就把唐诗N百首,以及宋词N百首,元曲N百首,直至明朝前辈们辛苦抓脑袋瓜子写出来的诗词歌赋背得滚瓜烂熟了......

  说他是天才?我信,绝对信,不过只信一半。

  毕竟人家有过目不忘之功,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说他是天才。

  但其实杨升庵还是很辛苦的,大家不要只看到他后来当了状元,人家的童年就是在这样枯燥的读书中度过的,与其它大官们的所谓纨绔子弟一点边都巴不到边。本来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就被他那个当京官的老爸给剥夺了。

  要是他没有用功地读书,仅靠过目不忘的能力就能有最后的成就,他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天才。

  那他就比北宋时期的方仲永更牛了。

  方先生其实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至少在5岁时是这样。5岁的杨升庵才开始背诵先辈们的诗词,而5岁的方仲永却已能指物作诗,且文采好,道理明。

  但是,天才被毁了,被自己的父亲毁了。因为他的父亲只让他吃老本而不让他学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所以,还是要有个好老爸才行。

  杨升庵就有个好老爸。不仅老爸好,老妈也好,因为他10年左右的童年时代所学诗词,多半是她妈妈教的。

  所以,此天才保存了下来。后来成为了明代杰出的博学家、诗人、著作家。天才最终成为了成功人士。

  所以,杨升庵还是比方仲永牛。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午十点过才把荷花节开幕式看完----不过别说,还有得一看,那些学生娃娃扮的塑像还真有那么一回事,那些车模就更不要说了,对年轻人来说喜欢--------------------------------------------------------------------------------------------------利用接下来的时间,又写了近600字,请各位多多指教哈,不怕拍砖的哦:)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又是审核那么久哦?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

  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

  只疑梅花燃,不觉灯花落。

  牛人就是牛人。

  我五六岁的时候,还只晓得在地上耍泥巴,而人家这个年龄就喜爱读诗书,而且是是过目不忘,学一首,记一首,在童年时代就把唐诗N百首,以及宋词N百首,元曲N百首,直至明朝前辈们辛苦抓脑袋瓜子写出来的诗词歌赋背得滚瓜烂熟了......

  说他是天才?我信,绝对信,不过只信一半。

  毕竟人家有过目不忘之功,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说他是天才。

  但其实杨升庵还是很辛苦的,大家不要只看到他后来当了状元,人家的童年就是在这样枯燥的读书中度过的,与其它大官们的所谓纨绔子弟一点边都巴不到边。本来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就被他那个当京官的老爸给剥夺了。

  要是他没有用功地读书,仅靠过目不忘的能力就能有最后的成就,他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天才。

  那他就比北宋时期的方仲永更牛了。

  方先生其实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至少在5岁时是这样。5岁的杨升庵才开始背诵先辈们的诗词,而5岁的方仲永却已能指物作诗,且文采好,道理明。

  但是,天才被毁了,被自己的父亲毁了。因为他的父亲只让他吃老本而不让他学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所以,还是要有个好老爸才行。

  杨升庵就有个好老爸。不仅老爸好,老妈也好,因为他10年左右的童年时代所学诗词,多半是她妈妈教的。

  所以,此天才保存了下来。后来成为了明代杰出的博学家、诗人、著作家。天才最终成为了成功人士。

  所以,杨升庵还是比方仲永牛。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来看,要是现在哪个家长也能让自己的娃娃象杨升庵一样爱读书,可能也能成为状元,至少高考考个区县的状元应该不成问题。

  杨升庵读了那么多诗词,有什么成果呢?

  那就是----在少年时代就挣得了“相府小诗人”之称。

  而本文开头那首《赏梅》,就是杨升庵同学第一次回四川新都那一年正月,在新都郊外的世耕庄赏梅时脱口而出的,而且被他那些饱读诗书的长辈们称赞为“奇事奇句,古今未有”。

  这个日子我们可以记住: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杨升庵11岁。

  至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随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因他巧遇他父亲与别人下象棋,应那位即将输掉棋局的长辈要求,以下棋为题,即兴赋诗一首:

  兵卒冲千里,将军坐九宫。

  追风看马跃,吉日想车攻。

  士相围城固,江河天堑雄。

  笔谈番几局,月白映灯红。

  不愧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绝!

  更绝的还在后面。

  杨升庵有一位叔父,叫杨廷宣。有一天拿了一幅唐代画家王维的画,让他以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绝,绝得来我是火门都摸不到,只知道可能是一个哲学问题。

  但这个问题在杨升庵看来,应该就是小儿科了。

  因为人家的回答却让一代大师李东阳视他为少年奇才,并收为门生。

  问题是:一处好景,人说如图画一般;一幅好画,人说象真景一样。哪种说法正确?

  这个问题似乎和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看杨廷宣的动机,可能是想为难一下这个初出毛庐的小孩子,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哲学课。

  不过,不愧为敏才、怪才、全才,他的回答那才是一个绝字了得。

  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

  梦觉难分列御寇,形影相赠晋诗人。

  至此,天才与勤奋的结合,终于使杨升庵已小有所成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这次就没审核就直接上了哈,谢谢版主啦!

发表于 2010-7-2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老婆呢?大才女哦,千万不要搞忘了!!!

发表于 2010-7-2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25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荷花节应该把杨慎的后人请到现场,看看自己的祖先的生活情境。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发表于 2010-7-25 09:58 | 只看该作者
他老婆呢?大才女哦,千万不要搞忘了!!!
--------------------------------------------------------------------------------------------------------------------------------------------------------------------------
他的原配没什么写头,但那位“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也是徐谓曾评价过“才艺冠女班”的蜀中四大才女我会写到的,16楼的敬请期待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25 10:02 | 只看该作者
荷花节应该把杨慎的后人请到现场,看看自己的祖先的生活情境。
-------------------------------------------------------------------------------------------------------------------------------------------------------------------------
应该没有专门请,不过,杨家后人就在马家镇,我想他们对桂湖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早起,又写了点,欢迎围观哦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