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志 均
这个人是农民,住在龙江桥上去翻马家山的赵桷垭。
说起是垭口,也不尽然;在垭顶上生长一株蓬勃旺盛、风流卓绝的大黄桷树,它约有二人合抱,树干遒劲,枝如铁,干似铜,在桠口临风起舞,泼洒着生命的意志,书写着青春的赞歌!
垭口有两条路,朝前直行东绕西拐的是通向两河区东光庙与柏梓场镇的大马路;而在垭口七弯八拐盘旋下去,便是张家沟了。
这垭太陡峭,站在垭底张家沟朝上看,帽儿都要望掉------活脱脱一堵万仞石山危岩。
沟头风水好,1961年,这个张家沟出了个北京大学学生张正强;后来我遍寻盐亭史料,“文革”前盐亭全县出北大的学生,仅此一人。
今天我摆张志均的故事。
张志均人不高,干痩干瘦的,走路风快,说话干脆。
他当时在家门口自留地头种西瓜。
1966年前后的盐亭,居民想吃西瓜不容易;一年四季仅有盛夏可以啃两口,瓜小个,拳头大,青涩,还在瓜把子上牵一根带泥土芳香的藤。
这瓜就是张志均种的。
为种植成功,张志均没少下苦功,他上遂宁拜师学艺,选种试播,浇水施肥,精心护理,一旦瓜芽拱出泥土,那茸茸叶片喝着水,老张心就醉儿。
瓜芽、瓜叶、瓜藤、瓜蔓就在赵桷垭下的张家沟,泛滥出一派秋天的光影。
张志均乐呵啊,他在仲秋的田埂上细心地摘瓜,用大背兜装满,请一两个人背进城到十字街,开始出售。
“好多钱一斤?”婆婆大娘围了拢来。
“嘿嘿,”老张笑眯了缝:“3分钱一斤。”
“贵喔,两分卖不卖?”一个胖大嫂掂着西瓜问。
老张不温不火:“二分五一斤,要得就买,要不得就算了。”
“这们贵,”胖大嫂在抱怨声中还是弯腰选瓜去了。
一般说来,老张的西瓜一回卖得到2元多钱。
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不买张志均的瓜,又能上那儿去尝这口味道呢?
“文革”即将暴发的1966年,盐亭老汽车队有一个开车的师傅姓焦,他是柏梓乡下人,贫农出身,招工进了县车队当驾驶员,拉煤、运杂货往来于绵阳盐亭。
一天在三台靠近新渡口的农民房子起了火,很危险,焦师傅停下车就随人群冲前扑灭;老焦顶了床打湿的棉絮,冲在头一个。
抡起棉絮又扑又打,一会儿,老焦烧成了火人。
在众人齐力抢救下,房子火扑熄了,老焦却严重烧伤。
送进当地医院抢救。
三个冄后,恢复一大半的焦师傅转回盐亭县医院治疗休养。
鲜花、奖状、名誉接踵而来。
一个秋天的晚上,张志均精心挑选了5个绿油油的西瓜,每个瓜贴上红纸,上书“向、英、雄、学、习”的字样,轻手轻脚抱到焦师傅的病床前。
病房宁靜,墙壁乌白,灯泡晕黄。
焦师傅执意不收,一旁护理的家属也连声谢意。
张志均不笑了,垮下脸:“你看不起我老张嗦?你是英雄,我用实际行动向你学习要不要得?”见焦师傅点了下头,老张口气缓和了下来:“这就对了,几个瓜,我的心意。”
走起张志均又朝焦师傅手上塞了一沓皱巴巴的钱币,可能有7、8元钱。
“这是我卖西瓜存的钱,请焦师傅焦英雄做点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