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三周年 汶川重建 脱胎换骨
● 李韵琳 重庆特稿 走进新映秀镇和北川新镇,还以为到了高档别墅小区或度假山庄。进入眼帘的是设计独特、色彩鲜艳,并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子,四周还有花草树木环绕。一些房子的门前还有小河流过,背后则山峦起伏。如果不是当地还保留着一些灾后遗址,这一景一幕让人无法想象,三年前,这里曾经被一场8级的大地震摧毁。 造成8万多人遇难和失踪、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516亿新元)的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承诺三年完成灾区重建。 今天是四川汶川地震的三周年纪念。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住房、一条条蜿蜒绵长的新道路、一所所岿然屹立的新学校已取代了昔日震中灾区的破碎山河。表面上,政府实现了它的承诺,涅槃重生的新镇和新村创造了人类战胜特大自然灾害、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奇迹。 过去一个多星期,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中共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密集到访灾区。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参与了在北京举行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灾区“脱胎换骨”的发展已成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展示,也是建党90周年之际作为党的一项政绩展现。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前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汶川地震灾区4万1130个国家重建项目中近95%已经完工,累计投资8851亿元。他预计到了今年9月底,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任务将全面完成,“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 各对口支援省市 打造18个工业园区 当局能在短短1000多天达成目标,归功于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重建模式。把东部发达地区18个省市与四川省18个重灾县(市)配对,在中国抗灾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世界救灾史上的首创。 除了“输血”,重建住房以及建设学校、医院、道路、公园等公共设施外,对口援建还做到了“造血”。各对口支援省市已在四川着力打造18个工业园区。在大地震中夷为平地、2万多居民只有4000余人逃生的北川,山东省围绕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目标,“无中生有”地在异地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型新县城,并同时建设了农业示范园和工业园区。
在震中的映秀,东莞根据当地的生态和景观特色,把曾经的农村打造成旅游景区。在比邻的都江堰,上海市采取滚动实施的办法推进援建项目,根据都江堰市资源和生态特色,坚持用“总部经济”帮助都江堰完成产业升级。至今,对口援建省市确定对口援建项目3880个,已完成投资760多亿元,竣工项目99%。
映秀镇的中学老师王晶说:“如果没有地震,大多数的人可能就永远不会认识映秀,我们这里也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设那么多道路和公共设施。现在从成都到映秀只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 新房让灾民有了生钱平台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指出,汶川的灾后重建不只是修了房子和新道路那么简单,而是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在重建规划之初就决定把映秀的房子一楼修得高一些,以便让灾民能就住,又有生钱的平台。 本报在映秀参观了新房时发现,三层楼高的房子每层都有个洗手间,似乎有意让居民把房子转换为客栈。 新房近一半仍空置 尽管生活配套比过去齐全,环境也比灾前更好,但在新映秀镇和北川新镇,记者发现去年9月陆续落成的新房子近半仍空置着,在当地也很少看到70、80后的年轻人身影。 虽然做梦都没想到,一年多的时间就能住进漂亮的新房,但如何偿还负担得起房子让45岁映秀羌族人李素琴非常伤脑筋。新房子要价7万7000元,虽然财政补贴了3万9000元,而政府贴息贷款2万元,自己还需拿出不少钱偿还房贷和装修房子。 目前用房子的三个房间来经营客栈的她说:“这里的旅游业才刚开始,映秀这里除了灾后遗址外,没有能留住旅客的其他娱乐设施和活动,挣不了多少钱。以前我们还可以种种地,但现在除了旅游业没有什么其他的工作,岗位最多的是环卫。这里没有太多适合年轻人做的,所以我的小儿子现在只好到外地打工。过去居住在城镇里的人在搬到都江堰和郫县后也比较少回到这里,被分配到的房子有些租给外地人做生意,自己就留在外地打工挣钱把房子买下。” 负担问题也出现在北川新镇。过去在老北川县城做门市生意的一些市民,因为无法负担起新镇店铺的租金,只好在建筑工地附近搭起帐篷做生意,而新房地面层的商铺则大都放空。
一名钟姓居民向本报反映,新镇店铺的租金原本应为每平米4元,但政府后来公开竞标,店铺被外地人炒到100元一平米。
至于空置的住房,当地市民表示,由于无法负担新房,目前还有相当可观人数的老县城居民还住在活动板房里,暂时无法享受到新镇所能带来的新生机。 因负担不起新房 很多人仍住板房 虽然在上个月搬到北川新镇里的禹龙小区禹祥苑居住,但67岁的王清明和太太邓宗林却高兴不起来。 地震前,原本居住在原曲山镇安子坪村的王清明夫妇在北川老县城买了一套800平方米的房子。突如其来的地震把房子给毁了,所幸两人都逃过死劫。原本满心期待搬到新镇的两人今年初却赫然发现新县城的房子没有他们的份。 王清明说:“安置办告诉我们,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和18岁以下的子女不能被分配到新县城的房子,我们如果不接受这个安排可以搬回农村住。这根本不公平,简直是把我们的旧房子给吞了!灾后政府规定每个灾民可以被分配到30平米的房子。我们现在只好跟儿子一家三口住,目前五个人挤在一间100平米的房子里。” 另外,由于王清明一家原本为农村户口,在老县城属于有房无户,因此在购置新房时每平米需付多200元(人民币,下同,约38新元),共800元。王清明还透露,由于新房是100平米,超出三人原分配的90平米,剩余的10平米,政府要求居民以每平米1600元来支付,而且还规定不能对外说。 他说:“我们已经算幸运了。被安置办认为是有户无房的人,每平米需要付2300元,无房户的则需要付3300元。很多人因负担不起,现在还居住在活动板房。” 除了王清明夫妇外,本报在小区外访问了另外四名居民,也获得类似的反馈。朱女士一家四口仅有丈夫获得安置,她和一对子女没获得安置,变相被当局离了婚。有居民猜测,当地政府没有按照原本老县城的住房情况作出安置可能与建设北川新镇超出预算有关,没有分配的房子,当局日后可以当商品房高价出售。禹龙小区禹祥苑的保安人员则向本报透露,这个原本能居住700户人家的小区,目前只住了100多户。 中国政府在灾后承诺在三年内让灾民告别板房,搬进新房,而中国媒体近期报道1200多万受灾群众已获安置。
不过,本报昨天根据北川居民提供的线索,在距离北川新镇20公里的永兴,发现还有好几百户人家依然居住在活动板房里。
这些活动板房并不好找。据灾民说,板房前几个星期前耗资70万元栽种了几排树,而树后面则包了一层黑纱布,从外面是看不到里头还有板房。 原为四川南充市人的刘文,八年前搬到北川老县城开服装店并过户为北川人,如今与丈夫和家婆在板房里居住了近三年。在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至今仍无法再生育的刘文一家被列为“有户无房”,要搬到新镇的房子,每平米需付2300元。 对此愤愤不平而到过省上上访的她告诉本报:“温 家 宝几天前来访,我们这里停了很多辆救护车。安置办的人员说,即使我们成功引起总理的注意,他们会说我们是精神病患者,立刻把我们带走。” 刘文所住的活动板房所在地,租约即将在本月22日到期。她表示,不知道到时候会有什么安排,日子只能一天一天地过,最坏的打算就是搬回目前已成灾后遗址的老县城去。 记者昨天在新镇以及板房采访时没有受到任何阻扰。 在新北川新县城里,本报记者昨天在巴拿恰商业街看到工人在搭台,为明天的纪念仪式做准备。据说,中国国家主 席胡 锦 涛可能会来探望迁入新房,开启新生活的灾民。不过,今天到访的中央领导人在前往新北川的路上相信不会看到上述的情况。
http://www.zaobao.com/zg/zg110512_006_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