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简要汇报材料
(2011年4月22日)
(转载)
青川地处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省北部。全县辖36个乡镇,268个行政村,25万人口,幅员面积3216平方公里,属“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县。在灾后重建中,县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科学重建,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两幅标语”精神,圆满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奋力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决定性胜利。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5000万浙江人民的倾力援建下,全县狠抓设施重建、民生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和生态重建,全县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全面超过了震前水平,全县呈现出人心稳定、社会和谐、安居乐业、感恩奋进的良好局面。
一、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青川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一)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如期实现。面对青川灾后重建项目启动特别晚、建设时间特别紧、社会矛盾特别多、干部群众特别累和自然灾害反复叠加等诸多特殊困难,全县组织开展了“元月攻坚”、“百日会战”、“四月决战”、“九月决胜”四大战役,工作迅速打开局面,迈出坚实步伐。截止目前,浙江援建项目已全部交付使用,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完工845个,完工率92%,完成投资210亿元,占88%,全县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灾后重建成果受到了省、市领导和各届媒体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县城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初步展现新形象。全面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把青川县城建设得更加安全宜居”的精神,科学制定了县城建设“三步走”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县城重建“百日攻坚大会战”,腾挪板房9000套,重新安置县城居民1.6万人;县城拆除拆迁88.16万平方米,占规划拆迁任务的95%。市政设施全面完善,入城干道、北井坝干道、滨河路、供水、供电、污水项目建成,学校、医院、广电、文化中心正常使用,行政中心加快推进,分类保障8804套居民住房有序建设,交钥匙入住达61.7%,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进度加快。县城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基本配套,提前实现第二步目标,得到了省、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农村集镇设施全面配套。全县集镇居民全面入住,集镇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特色更加鲜明。二是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努力克服抢通保通、征地拆迁、地质灾害等诸多困难,组织开展了交通建设“攻坚月”、“百日大会战”。酒家垭隧道、井田坝大桥、省道105线、黄茶、竹下公路建成通车,全县公路已完成1831公里,总投资5.77亿元,其中:干线公路7条267公里,隧道4299延米,通村公路1082.4公里,通乡公路26条203.3公里,桥梁131座8000延米,农村客运站18个,农村小码头8个。三是水利设施有效恢复。浙江援建34条防洪堤、中央基金建设13条堤防全面竣工交付使用,在“8·13”、“8·19”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保护沿途7万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成了东河口、红石河、石板沟3处堰塞湖一期治理工程。大力实施“3311”饮水工程,全县20多万人安全饮水得到较好保障。四是电网、供气改造和生态建设全面加速。清江河流域开发全面启动,城网、农网改造加快进程,城区供气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农村沼气1.2万口,完成造林24万亩。全县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充分展示青川灾后重建新形象。
二、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灾后青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高速度、财政收入高增长”的良好势头,2010年GDP增长17.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1亿元,同比增长142.4%,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5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增1506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4%。
(一)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灾后重建中,县委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了经济发展振兴的突破口、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户、实现产值13.9亿元,超过了震前水平。
(二)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势推进。全县在震后快速建成了三锅乡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蒿溪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等五大产业园区。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新增市级龙头企业8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大力推进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积极争创知名品牌,“川珍牌注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青川天麻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青川县被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七佛贡茶”获四川名茶品牌、白龙湖水产品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三)强力推进景区建设,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一是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东河口地震公园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唐家河风景区恢复重建基本完成,青溪古城改造加快推进,地震博物馆布展工作进展顺利,金唐乡村旅游线路全面开放。二是第三产业加快恢复发展。完成青川县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县城商贸物流、餐饮宾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县城人气、商气、财气快速提升,县城功能基本配套。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加速推进,城乡农贸市场基本建成。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成农贸农家店280家,家电下乡工程进展顺利,新发展各类企业20户,发展个体工商户756户,从业人员大幅提升。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把困难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作为重点,对农村“三孤”、“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城乡低保对象进一步扩面,1.6万城市低保对象、2.5万农村低保对象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筹集各类教育基金575万元,2920名困难教师和学生受到资助和救助。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公租房、安居房、廉租房全部交付使用。保证了居民基本生活稳定。
(二)社会事业持续向前推进。新增城镇就业3376人,农民工转移输出就业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86亿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和职业中学学生补助等各类惠民政策,灾后教学质量快速提升,超过震前水平。学校、医院、福利院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新农合参保率达97%以上。大力加强文化体育设施重建,促进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振兴。
(三)扶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科学实施《老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青川县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投入各类资金2.4亿元,启动实施生态小康示范片1个,生态小康新村107个,统筹推进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扶贫攻坚改造,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震后的青川,依然美丽。全县人民以感恩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奋进的作风和改天换地的坚强意志建设美好新青川。
智慧岛教育园区建设情况简介
智慧岛教育园区由“三校、一馆、一路网”等5个项目组成,(三校:青川第一高级中学、青川职业高级中学、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一馆:青川体育馆;一路网:智慧大道等市政设施),总占地面积约270亩,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概算投资4.69亿元,建设资金由浙江省红十字会定向捐建资金等组成。
青川第一高级中学:占地约90亩,建筑面积约48000平方米,设置规模48个班,学生人数2400人,按省级示范高中进行建设。建有全县教育系统“三基地一窗口”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室。
青川职业高级中学:占地约105亩,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设置规模30个班,学生人数1500,并预留部分发展用地。
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占地约30亩,建筑面积约14500平方米,可满足500人同时培训,兼具部分社会服务功能。
青川体育馆:占地约22亩,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设看台2300座及室外游泳池,是园区及县域共享的室内体育活动场所。
工程自2009年12月18日正式破土动工以来,通过浙江援建者8个月的艰苦奋战,青川第一高级中学、青川职业高级中学、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等三个项目已于2010年8月26日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并已移交使用。目前,园区已有在校学生2880人,其中青川第一高级中学1595人(新生1050人),青川职业高级中学1285人(新生710人),两校招生形势良好,均超过规划规模,社会效益明显。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也于9月16日开始全员培训工作,目前已完成两批培训,培训教师全部由浙江省选派。
发展目标:要建成全县环境宜人、功能完善、品质一流的教育教学示范窗口,全面展示青川教育新面貌。同时要建成全县教育系统“三基地一窗口”,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推进建设之中。园区预计4月底,5月初对外开放。
竹园镇三郎村堰塘梁居民安置点情况简介
青川县竹园镇三郎村堰塘梁居民安置点属首批农房结构调整安置点,系省侨办支持建设的侨爱家园项目。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2009年3月基本建成。该安置点共计资金投入2000余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00万元、对口援建资金400万元、自筹及其他资金1000余万元。
该安置点在建设中坚持“群众自建,政府补助、社会扶持”原则,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平整地基、统一建设施工”的模式,格调定为“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的川北民居风格;立足生态乡村旅游发展,注重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环保建设,做到了绿化、美化、硬化、规范化建设,共安置受灾户48户,178人,新建村级活动室200平方米,村卫生站100平方米,新修公路3000米,砌堡坎2000立方米,栽植绿化树500棵,新修水沟1000米。
该安置点建成后,采取“多管齐下”方式,从组织领导、产业发展、设施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安置点管护,走出了一条“领导重管、产业促管、制度保管”的建成项目管护之路,具体特点为:
(一)领导重管。将党支部建在安置点上,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明确目标,定点定人,落实责任,建立专门清扫保洁队伍,达到了日常生活管理有序,实现了“清洁家园”的目标。
(二)产业促管。根据安置点实际,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养殖业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土鸡养殖、黎渊石工艺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确保安置农户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同时,进一步促进项目管理和维护。
(三)制度保管。建立了镇、村、社领导定点联系农户制度,统筹环境整治,坚持无项目不脱钩,无起色不脱钩。严格执行《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做到有偿管理、有偿使用,使其充分发挥效益,组建保洁公司,严格市场化运作机制,认真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修建了统一的垃圾中转屋,添置了垃圾分类回收桶,实现了“清洁家园”的目标。
该安置点目前已发展农家乐6户,黎渊石工艺品加工户4户,专业运输户4户,发展土鸡养殖23户,养殖土鸡3000只;栽植果树3000棵,劳务输出36人。2010年该安置点人均纯收入达4800余元,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马鹿中学简介
学校在5.12地震中严重受损,新校为原址重建,是由湖州市援建的全额投资类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6205㎡,规模为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人,投入资金3249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援建方本着够用实用原则,努力打造优质精品工程,获四川省“天府杯”金奖和浙江省“钱江杯”金奖。重建后的特色有:
1、突出文化理念。按照巴蜀文明和江南书香文化并重的学校文化设计总体思路,着力提高工程建筑品味。2、继承传统美德。在校门口设置儒家《论语》经典,1:1复制了湖州的还金亭,以教育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提高审美情趣。在校园各处放置奇石和书画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4、确立发展方向。门口设置“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校训,刻《少年中国说》,贯彻培养有益社会、回报社会的有用人才。
新建的学校面朝青竹江,背靠剑青公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主题雕塑、景观、字画、天文观测台以及南太湖乐队的建立,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充分利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完备的教学设施,学校提出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全面育人、创建特色” 的办学理念。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开设了“天文观测、铜管乐队、书法”等十多门选修课,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学校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成为思想先进、队伍精干、管理科学、民主高效、老师敬业、学生乐学的青川名校。
青川县马鹿乡中心小学校简介
马鹿乡中心小学校原校位于马鹿乡著名景点——松屏映月,在“5·12”地震中原校全部损毁。新校区位于马鹿乡场镇上街坝,为浙江省湖州市全额援建,占地面积18484平方米,建筑面积8208平方米,投资2564万元。学校面临青竹江,背靠剑青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建筑群风格独特,景观众多,文化底蕴厚重,是“金唐”绿色旅游线上的“窗口学校”。
全校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高级教师33人。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70人,现有寄宿制学生570人。学校的教育理想:把城市里的孩子吸引到农村学校;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和文化管理;倡导:“一本四让”的办学理念,推崇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办学特色: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通过全体教职工多年的艰辛努力,学校先后曾多次获得广元市、青川县“教书育人先进集体”、“最佳文明单位”、广元市“校风示范学校”荣誉称号,科研课题“大阅读”工程——构建书香校园荣获四川省学术交流三等奖。“5·12”以来,学校被教育部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教育系统抗震救灾模范集体”、由于地震之后“举牌娃娃”的感恩行动,2009年5月,被广元市定为“地震灾区首个青少年感恩自强教育基地”。2010年7月,按照省委宣传部、广元市宣传部、青川县宣传部、青川县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部署安排,在湖州援建指挥部的大力协助下,学校从宣传的内容上进一步丰富,从精神境界上进一步提炼,从思想教育的影响力上进一步扩大,建成了“马鹿中小学未成年人感恩奋进教育基地”,使该基地成为青川重建成就的宣传窗口、成为青川精神重建的宣传窗口、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宣传的窗口,最大限度地扩大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这一人间壮举的政治效应、文化效应和社会效应。
青川县马鹿乡中心小学校彰显辉煌的过去,期待着美好的未来,面对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全体教职工将以更加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造美好、灿烂的明天!
青川县地震博物馆简介
青川县地震博物馆是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是青川县旅游产业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项目,也是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创建国家地震地质公园和AAAA级旅游景区的必备项目。该馆由浙江省全额援建,浙川携手共建,选址于关庄镇场镇,项目总投资8650万元,占地面积12.64亩,其中停车场用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两层,局部三层,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及装饰装修、室外配套设施(广场、停车场、景观绿化)等。
地震博物馆建筑平面布局采用“5.12”的抽象形式,以曲径轴“非对称”的东、中、西展开,主体建筑为两层,局部三层,建筑主题为“不屈的生命”。展厅由光之泪河厅、美丽家园厅、冥想厅、地震灾难体验厅、抗震救灾救援厅、重建厅、援建厅、尾厅、科普厅和4D影院构成。现在正在加紧布展施工,将于4月底正式对外开放。
青川县地震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铭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再现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历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示灾后恢复重建丰硕成果、感恩全国人民无疆大爱的重要场所。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简介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是以地震遗址、科普教育为主的新型景区,是汶川大地震首个“见证灾难、感悟生命”的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其核心区是东河口地震遗址,主要展示和研究的是汶川地震巨大的能量由汶川映秀经北川传播至青川,多条挤压逆冲断裂和多个推覆构造体在东河口集聚爆发,持续时间长达80多秒,地表破裂错距达2米,造成多处山体整体崩塌或滑坡、塌方、泥石流、地陷,整个区域山河改观,地震烈度达到10度,掩埋群众780余人。它是有史以来,青川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是最为复杂的地震表现形式,是研究地震类型和科考的重要基地。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在青川造成的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震遗址群。具有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等特点。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从关庄镇沿青竹江经东河口、石板沟至前进乡黑家,沿红石河经东河口、石坝董家至马公窝前,呈“Y”型布局,集中连片近50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的堰塞湖。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于2008年11月12日正式建成开园,2010年4月完成二期建设,总投资1831万元。包括停车场、地震石、游客中心、民居遗址、川字广场、爱心诗道、爱心广场、遇难者名单墙、大爱崛起碑、红石河服务区、王阳坪观景台等景点和服务设施,占地面积100亩。现已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纳入 “三基地一窗口”教育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地质公园、四川省青少年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同时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四部委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初选名单。公园开园至今,迅速成为感恩、科教、缅怀的重要场所,已接待了国内外游客85.6万人次,极大地鼓舞了青川人民灾后重建的信心和斗志,极大地推进了青川产业灾后重建,极大地促进了农户增收。
东河口村情况介绍
红光乡东河口村地处青川县西南部,金(子山)至唐(家河)旅游线贯穿境内,幅员面积675公顷。震前,辖10个农业合作社,有农户367户1250人,人均耕地1.38亩,林地4275亩,人均纯收入2770元。东河口村地势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口密集,自然形成四乡一镇商贸、物流集散地,是青川建设新农村示范村。
震后,东河口成为“5.12”汶川地震“一县、一镇、一村(青川东河口)”最为严重的地震应力爆发点,灾情惨重,房屋全跨,产业全毁,耕地灭失达80%,人均不足0.3亩。红光乡党委政府采取就地就近、投亲靠友、政府外迁、集中供养等多种方式安置受灾群众,村外安置217户593人,村内安置123户404人(通过统规自建、浙江舟山指挥部援建、政府打造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等方式),建设集中居民点7个。该乡党委政府与舟山指挥部按照“生态、精致、特色、文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三元坝建房安置39户141人,完成了硬化、绿化、亮化、文化氛围打造和农家乐、毛兔养殖等建设工作。水、电、路、通讯、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全面配套,于2009年12月底农户全部入住新居。目前,三元坝社已成为青川低碳社区样板和参观考察热点,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肯定。
我们在抓重建的同时,认真研究把失地农民的产业发展及长期生存的问题摆在首位,制定出“一果二畜三劳务”产业发展思路,规划栽植优质核桃1400亩,户均10亩;建标准化长毛兔舍10000孔,户均养殖毛兔达100只;每户可输出一个劳动力。年人均增收达5000元。
“5.12”汶川大地震灾情最严重的红光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舟山指挥部的倾力援建和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通过多方努力,达到家家有新房,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做,呈现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邻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树低碳理念 建生态凉华
——凉水镇凉华村灾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简介
凉水镇凉华村位于金(子山)唐(家河)线中段,青竹江南岸,依山傍水,环境宜人。幅员面积7.1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203户,790人,劳动力398人,耕地面积3462.5亩,生产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薯类及杂粮等农作物,林产品以茶叶、核桃、黑木耳、香菌为主,有光纤电视30户,村级卫生站1所。
“5.12”特大地震致使全村203户农房全部损毁,810人无家可归。2008年7月启动重建,目前,农房建设已全部完工,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完成,产业全面恢复发展,2009年5月底受灾群众已全部入住新居。
灾后重建中,在绍兴县援建指挥部的倾力援助下,凉水镇党委、政府突出“四个坚持”、抓好“三个结合”,树低碳理念,建生态凉华。
“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带动。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以规划为龙头,全面做好建房标准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建设风貌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坚持提早启动。2008年7月,政府为农户垫支30万元定购建材、协调贷款、外调技工、统筹安排普工,及早启动农房建设,确保人人有房住。三是坚持统一配套。修建漫水桥1座,河堤650余米,铺设水泥路2公里,联户路1.5公里,简易桥2座,修建蓄水池2处,架设引水管道45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改造低压线路2公里,彻底改善了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四是坚持统一风格风貌。家家户户按照“白粉墙、齐脚线,木栏花窗木栅栏”的川北民居特色,统一风格风貌,新村面貌充分展现。
“三个结合”:一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由浙江省绍兴县援建指挥部援助140万元,公司自投190万元,引进凯歌牧业公司新建PIC零排放种猪扩繁场,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60户大户发展现代生猪产业;发展农家旅游6户,栽种核桃1000亩、葡萄100亩,覆膜花生100亩,建百亩立体生态蔬菜园,全村农民人均年增收6000元。二是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树低碳理念,建生态凉华。新建沼气池200口,太阳能热水器196台,太阳能路灯20盏,拆除破旧圈舍300余间,改造卫生间196户,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使农户一年可节约6000元,既节能又环保,农民又得实惠。三是与精神家园重建相结合。修建集党建、科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书屋,开展“六倡导、六反对”活动,鼓励老百姓感恩自强、奋发向上,崇尚健康生活,营造和谐环境。
上一页 3 4 5 6 7 8
http://chn.chinamil.com.cn/2011d ... ntent_4422919_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