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诗雨晨风

民怨沸腾:国道108线三河场收费站真相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1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啥宁花一个亿修条绕行公路?

                                            2005年11月11日合肥晚报  □徐林林
     11月7日,由成都市新都区自筹资金建设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正式开通。虽说这条花费了1亿元抢修出来的新路,比现有任何一条从新都到成都的公路都要远,但由于这是当地唯一的一条实行免费通行的公路,因此,许多来往成都和新都之间的车辆,宁可多绕路也要选择从这里过。
       当地群众和众多过往司机都欣喜地说:“这是一条突围之路。”
       地方政府拿出1个亿来修绕行公路,意欲冲破数条高速公路收费站设下的层层包围,进一步改善当地的投资、经营环境,这显然是一种十分无奈的抉择。有什么办法呢?几乎所有进出新都的公路都必须经过收费站,这些收费站少则7元,多则12元,弄得企业、司机不堪重负,叫苦不迭。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其中有的公路根本没有达到国家有关许可收费的规定,居然也照样设卡收费,而且一个子都不能少。而这些公路要么是国道,要么是省里投资修的,在现行行政体制内,区政府哪敢与收费站的主管部门较劲?设一个收费站等于开一家小银行,既涉及主政官员的政绩,又关乎部门利益,不到万不得已,谁会轻言放弃?
       新都区宁可斥巨资修条不挣钱的绕行公路,表面看来,仅仅是迫于无奈,为发展当地经济建设“杀”开一条血路,而实际上,是对现行公路管理体制以及不同层级政府间存在的利益博弈发出的无声抗议。而前不久,新闻报道的中国是全世界公路收费最多的国家,正好印证了新都区的无奈。

发表于 2005-11-11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原新都区委书记李仲彬同志:我在新都采访时听说,你讲过"新都人民扎紧裤腰带都要修条免路"是吗?你看蜀龙路三期刚刚初通,就显示出了您以及新都人民的选择是对的.

发表于 2005-11-11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红三方面军[/I]在2005-11-11 16:17:00的发言:[BR][size]前后10余天,我参加“三河场收费站”报道的基本观点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是现行政策充许的投资经营,只要不违反国家政策、遵守经济规律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靠“勾兑”得来的投资经营权,就必然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可怕的是,如果是涉及腐败换来的所谓“投资权益”,就更为可怕!我担心的就是有“腐败的“勾兑”。
其次,所谓“开放的成都欢迎您”,但成都条条大道设路卡,个个路口都收费,那欢迎的是什么?是欢迎大家来成都恭喜公路部门发大财吗?
第三,这次主要是说新都三河场,但我认为还不能把眼光只盯住新都,成都的其他区市县大抵都如此,省内各市县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其实,省委、省政府还是很关注公路收费问题的,例如,和周边省市区联动“绿色通道”等,现在最可气的是一些靠关系,特别是靠所谓上层关系引资而来的一些公司,已经成为眼下新的最大的“路霸”。
同意你的说法,支持哈

发表于 2005-11-1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都突围”打破公路收费困局
                          ■《大众日报》“大众时评”  高君波    2005-11-11
       11月7日,由成都市新都区自筹一亿元资金建设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正式开通了。但是,和其它任何一条新路开通都不同的是,低调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开通既没有庆典也没有仪式,甚至连道路的开通都悄无声息,一切显得是那么神秘。而且这条花费了新都人民一亿元抢工出来的新路,比其它任何一条从新都到成都的道路都要远。换句话说,新都花一亿元地方财政经费修的,居然是条绕行路。(11月10日《现代快报》)
  地方财政花费一亿元修建的一条道路,竟然是一条“逃费路”。是新都疯了,还是另有猫腻?但是,我们无奈地看到,原本有公路却要另起炉灶,司机多花钱却连声叫好,发生在新都的这一幕“怪象”,不由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新都突围”说明什么?
  “新都突围”其实很无奈。由于目前成都主城区进出新都的主要公路都必须经过收费站,跟铁桶一样被收费站团团包围的新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打通了一条免费的通道。尽管这个通道与其它几条道路相比,明显属于“重复投资”,但由于即便是在新都的“家门口”,由于公路经营权在别人那里,你要从此地过,照样还得“留下买路钱”。如此一来,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新都区只能另起炉灶,“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是他们想多花钱吗?肯定不是。是他们刻意要“我的地盘我做主”吗?恐怕不会。我想,作出这样的决策,最有可能的就是,为了突破收费站的重重包围,新都只能进行无奈的绝地反击。
  “新都突围”暴露公路收费的乱象。事实上,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从理论上讲,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给社会的公共产品,应该无偿提供给用户。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收费公路的建设,实际上处于投、建、管、用不分的体制,真正的投资主体国家和政府经常缺位。如此一来,不仅使公路建设成了“腐败窝子”,而且所有费用都要由“车辆通行费”全部“埋单”。于是,在“收费还贷”的幌子下,正当的还贷要收费,还完贷款还要为新建公路“预收费”,公路收费成了“无底洞”,成了当地政府和经营者源源不断的“印炒机”。正是在这种利益“割据”中,新都人在自己的家门口成了“冤大头”,于是,为避免把自己的钱拱手相送,只得另修道路搞“新都突围”。
  “新都突围”打破公路收费中利益的“割据”。政府投入公路建设的资金,本来就属于纳税人。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4万公里收费公路,其中10万公里在我国。截至2000年底,我国收费公路年收费金额达460亿元,收费站总数超过3000个。而沿途那星罗密布的一个个收费站,如同跑道上的一道道障碍栏。司机一路赶出来的快时速,又都被收费站回收了。让人感觉汽车上了公路,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新都区宁可自己掏一亿来修条不挣钱的“逃费路”,实际上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为辖内群众谋利益。尽管这种方式代价大了点,行为过激了些,但对于目前的公路收费乱象来说,无疑具有“破冰”意义。

发表于 2005-11-1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绕行的免费公路”的荒诞意味  
            2005-11-11 0:05:06 红网 
  11月7日,由成都市新都区自筹一亿元资金建设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正式开通了。这条花费了新都人民一亿元抢工出来的新路,比其他任何一条从新都到成都的道路都要远。换句话说,这是条绕行路。虽是绕行,但过住司机都称这是“一件为民办的实事好事”——原因只是这是目前新都连接成都市区的惟一免费公路。(11月10日《现代快报》)
      天府捷径我不走,绕行公路车如龙。这大约又可列入成都一大怪了。
      绕行的公路之修建,无疑是具有荒诞意味的。其一,修路的目的,不是因为交通资源紧张——从报道中来看,从新都通往成都的公路至少已有三条——而是因为避开收费,这无疑有重复建设之嫌,会占用耕地等宝贵资源;其二,绕行的公路,会增加通行的时间,会加大汽油等能源的消耗,会加剧环境的污染,虽然会在费用上减轻司机的负担,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这显然不是合乎理性的做法,但你不能不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
      从中可见各种力量的博弈。作为公路收费方,那自然是希望收的钱越多越好,最好是永无止境地收下去,而事实上对此却缺乏制衡的力量。而作为新都区政府,看问题的角度则不一样,从新都到成都市区的公路没有一条不收费,“就给新都的房地产、旅游、教育、投资及城市的发展,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但作为小小的一个区政府,是奈何不了当前的收费体制的,那就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投资修一条“绕行的免费公路”,以进行抗衡。而作为老百姓,本是可选择、没什么力量进行博弈的,如今终于有了一条免费公路,虽然耗时费油,但算算经济账终于还是合算,于是就“用车轮投票”了。一言以蔽之,新都区政府是用修“绕行的免费公路”来营造投资环境,老百姓走“绕行的免费公路”则是用时间来省金钱。
      免费的公路都上升到了事关投资环境的高度了,这是幸还是不幸?绕行的公路,却让老百姓跑得不亦乐乎,这是幸还是不幸?
     有人说中国是收费公路最多的国家,大约是所言无虚的。“绕行的免费公路”之修建,足可让人看清这一点。由收费公路多所逼出的荒诞决不止此。超载治理之所以年年治理岁岁无功,也正是出于此——几乎所有的公路都在收费,司机不超载将无法生存。收费制度的岿然不动,让超载治理往往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而至于背后衍生出的各种腐败,则就更不必多说。
       种种荒诞拷问的是高度不透明的公路收费制度。对贷款修的公路,要通过收费来还贷,对此,没有人会不理解,但问题是,那所有收费的公路都是贷款修的吗?难道就没有用公共财政修的?难道就没有贷款早就已还完了的?似乎没见哪条收费公路将贷款数额、收费年限公示于收费路口,也没见哪条收费公路收多了钱被政府处罚。我们反倒是不时见到一些官员为公路收费进行辩解,什么财政投入不足啊,什么多收点钱用于修其他的路啊。
       但何以会出现不透明的公路收费制度?这与当前交通建设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体制密切相关,而上述“四位”本应是分开的,是应互相制约的,而且政府交通部门领导还往往身兼高速公路公司的董事长,亦官亦商,这就很难保证政府部门不出现自利性。如此一来,出现收费公路到处都是,想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想收到什么时候就收到什么时候,就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了。因此,要破解由公路收费所引发的种种荒诞,还须引入外部监督。
       用“绕行的免费公路”来抗衡收费公路,无疑是公共产品不公共的一种折射。但全国各地总不能都用这样的办法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1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JK137在2005-11-11 16:24:00的发言:
宇MM,今天还有啥子好消息?[em06][em06][em06]

现在还有一点问题,我还没有收到记者电话[em07]

发表于 2005-11-11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巴中市委书记李仲彬同志:我们在新都采访时听说,您在新都时曾表示“新都人民扎紧裤腰带,一定修条
免费路。”您看蜀龙路三期刚刚初通就引起如此反响,说明当初新都人民的选择是对的。

发表于 2005-11-11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各位说的好!!!是谁霸占了国道拉出来打呀[em09][em09][em09][em09][em09]

发表于 2005-11-11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高速公路公司你修路该收费,但不能断原来的国道。因为我们没钱(但我们是交了养路费的),不走高速。愿走原来的国道,你们拦断原来的国道,强制别人走你的高速,是不对的。
请高速公路公司还原原来的国道。

发表于 2005-11-11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2147楼朋友的支持!!!!!!

发表于 2005-11-11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里有一个经济频率时代广播今天做的关于三河场收费站问题的节目的录音,不过太大,我传不上来

等会儿请我们管理员试试,看行不行

发表于 2005-11-1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11-1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新都政改触动政治底线 经验将纳入高层部署

2005/11/09











改革创新者是否获得了升迁,其实意味着改革是否得到了肯定和推广,是否得到了高层的支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于津涛/四川、北京报道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话题,而政改之路也极为艰难,关注的人认为太慢,而事实上,对于一个如此之大之复杂的国家来说,哪怕一个很小的动作,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瞭望东方周刊》从创刊以来一直持续关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除了中央高层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举措外,我们也特别关注基层的一些实验,比如,我们看到了四川的创新性行动,并对成都市新都区的党内基层民主改革作了关注。
本刊先后以《中国地方政改冲动》、《一个“出格”书记的政治改革》为题,对新都区直选镇党委书记、民主评议等进行了追踪报道,并引起了强烈反响。
事实上,新都区党内基层民主改革仅是四川政改过程中,继步云直选、雅安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之后的又一政改范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新都政改的突破性更大,影响将更广泛;而四川因此在中国地方政治体制改革安排中,担当着一个众所周知的特殊角色。
“目前的许多改革实际上已经触及政治体制的底线,下一步改革能否继续创新,关键在于执政党的政治胸怀、政治眼光和政治艺术。”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博士蔡霞对中国地方政改作出上述评价。
中央调研组考察新都政改
对成都市新都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麻渝生来说,整个9月份几乎都是在接待调研组中度过的。
9月5日,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赵湘江等到新都调研;9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孟曙初一行也来到成都市新都区调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来自中央的调研组观看了‘公推直选、民主测评、开放三会’等反映新都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专题片,并与部分直选的镇党委书记进行了座谈,了解公推直选等举措的实施情况。”
作为新都政改的制度设计与具体操作的重要决策者之一,麻渝生深知来自高层的肯定和支持,对新都的改革意味着什么。
“调研组认为:新都近几年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麻渝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9月初,新都政坛权力构架有了新变化:新都政改的操盘手、区委书记李仲彬调任四川巴中市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原成都市双流县县长牛敏就任新都区委书记;常务副区长屈健红任代理区长;组织部长麻渝生升任区委副书记。
“改革创新者是否获得了升迁,在中国的官场政治里其实意味着改革是否得到了肯定和推广,是否得到了高层的支持。我们也曾对两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获奖项目进行过回访,其中创新者是否得到升迁就被作为回访指标之一。”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杨雪冬博士对此评价道。
新都政改触动了政治底线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蔡霞博士在新都民主政治如火如荼之时,曾多次前往新都调研。她对新都正在进行的民主政治的感觉是:“新都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事实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党内基层民主问题,其实已经触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新都探索的问题实际上是执政党如何去破解兴衰规律、如何破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亡党亡国这一命题的问题。”
蔡霞博士对“新都经验”的评价非常高调。她认为,“新都经验”为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共民主执政模式做了开创性的探索。
“新都其实是在‘建国’。”蔡霞语出惊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建立起来了,但远远没有把社会主义的内在理念和优越性在社会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来,而新都正是把制度理念转变成现实生活的实践。‘新都经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党内基层民主问题,事实是由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并逐渐形成一种系统化、法制化的运作机制,并在人民的思想观念上固定下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都政改的操盘手李仲彬虽然离开了新都,但民主政治的进程并不会倒退,现在不让新都人搞民主,可能哪任领导也没有这个胆儿。至少在干部选任上,绝不会退回到任命制,因为新都的民主政治已经成了常规动作,新都人已经对选出他们信得过的干部习惯成自然了。”蔡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政改经验有望纳入更高层面部署
公推直选、民主测评、开放三会,一系列创新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举措使四川小城新都名声大噪。原新都区区委书记李仲彬也成为继雅安市委副书记张锦明之后又一为外界瞩目的政改新星。
“你是名声在外哦。”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握李仲彬的手第一句话就这样说。
8月27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的陪同下,率领江苏省代表团实地考察调研了新都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举措,一路上,李源潮对新都改革大加赞赏。
“区委组织部做了一个统计,到9月底为止,全国先后有12个省市县到新都区调研,四川省内也有10多个州、县前来交流经验。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组部党建研究所、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官员和学者也对新都的党内基层民主改革给予了持续关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看法,新都下一步就是要对改革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新都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麻渝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新都政改其实是一个“自选动作”。原区委书记李仲彬清醒地认识到党内民主作为民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必须走在前沿,有所突破。在他及其班子的全程策划组织下,民主概念已经在新都深入人心,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已经探索出一套颇具操作性的制度设计规则。
《瞭望东方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新都经验有望纳入更高层面的有序部署,改革者将探讨下一步如何进行。
事实上,中共十六大为各级地方政府推动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资源,并开启了广阔空间;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也对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地方政治改革。
目前,四川省已决定将全省县以下的党委系统的官员全部放到直选中产生。基层党的领导者全部由党员直选产生,这样大规模地在一个省的范围推开,在全国尚属首次。
“从自发低调、在一区一县范围内推进民主政治,到获得省里及中央高层的认可和肯定,到现在新都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开,这是新都的成功,也是政治文明的进步。”蔡霞博士就此评价道。
8月27日,四川省委组织部正式下发的《关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深化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除此之外还包括:实行社会评价;推行“三联”制度;开放基层党务;扩大全委会权力,逐步取消县(市、区)委书记办公会,全面推行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重要人事任免全委会票决制,积极探索重要人事提名全委会推荐制、委员视察督查制等制度。
这些都是刀刀见血,直触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川地方政改已经走在全国前面,并形成了示范效应。”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赵湘江表示。
改革确实到了拐点
对四川来说,省内州、县自发的政改创新,以及中组部统一部署安排的改革试点,一直是二线并行,并最后殊途同归。
从步云直选到巴中等地党委书记公推公选到雅安党代会常任制的推行,直至新都经验全省范围内推广,四川不缺少制度创新。这种渐进式改革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选择地避开一时无法解决的矛盾,选择执政党和政府能够承受的路径进行,但最大的不足,又恰恰是因为对一些尖锐矛盾有所回避,使得改革在局部停滞不前。
改革确实已经到了拐点,需要进一步突破。
中央党校蔡霞博士认为,新都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整个四川来看也存在改革会否停滞不前的危险。
那么,新都民主政治下一步的关键是什么?
“一是巩固现有的东西;二是理顺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当民主政治成为潮流的时候,要冷静下来,从理论层面上去挖掘和思考,总结经验。目前的改革已经触及体制的底线,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或者说攻坚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都在期待执政党有所动作。”蔡霞说。
蔡霞举了一个例子。新都进行乡镇党委书记直选过程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直选上任的乡镇党委书记组阁,提名镇长候选人。”
“这一改革动作的确有创新。但现有做法按政治运作规律来讲是比较勉强的,从政治行为上看,与现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权高于国权相吻合,所以直选先选书记,再由书记提名行政机构首脑候选人。事实上,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力图在现有体制框架内,使改革能够推进。”
但蔡霞认为,按兜痴隆芬螅衬谥毖〔皇茄∈榧牵ρ∪幔露颊酶惴戳耍拖中小兜痴隆饭赜谘【俚木咛宄绦蛏嫌忻艿牡胤健?/P>
“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讲,新制度的产生必然有对旧制度的突破。新都直选书记组阁面临的困境不在于新都本身,而在于更大的体制框架。下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就不是新都所能解决的了。”
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杨雪冬博士赞同蔡霞的判断。
杨雪冬表示,改革目前确实已经进入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一方面,部分改革的推动者成为了改革的阻力;另外,改革受益者与利益受损者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强烈。
应该说,从决策者来看,已经认识到目前改革的症结所在。但目前的政改,绝大多数是在县、区这个层次上取得成功的。因为这个层次,冲击不大,不会失控。但能否将改革推进到更高层,比如说推到地级市、省一级这个层次?这需要执政党有充分的体制变革准备以及政治胸怀。
“改革实质上是中央和地方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现在来看,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冲突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党委、人大、政府这三套机制都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要改革,就要首先变革这三个方面。”蔡霞博士说。
政改经验有望纳入更高层面部署
公推直选、民主测评、开放三会,一系列创新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举措使四川小城新都名声大噪。原新都区区委书记李仲彬也成为继雅安市委副书记张锦明之后又一为外界瞩目的政改新星。
“你是名声在外哦。”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握李仲彬的手第一句话就这样说。
8月27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的陪同下,率领江苏省代表团实地考察调研了新都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举措,一路上,李源潮对新都改革大加赞赏。
“区委组织部做了一个统计,到9月底为止,全国先后有12个省市县到新都区调研,四川省内也有10多个州、县前来交流经验。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组部党建研究所、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官员和学者也对新都的党内基层民主改革给予了持续关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看法,新都下一步就是要对改革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新都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麻渝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新都政改其实是一个“自选动作”。原区委书记李仲彬清醒地认识到党内民主作为民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必须走在前沿,有所突破。在他及其班子的全程策划组织下,民主概念已经在新都深入人心,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已经探索出一套颇具操作性的制度设计规则。
《瞭望东方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新都经验有望纳入更高层面的有序部署,改革者将探讨下一步如何进行。
事实上,中共十六大为各级地方政府推动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资源,并开启了广阔空间;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也对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地方政治改革。
目前,四川省已决定将全省县以下的党委系统的官员全部放到直选中产生。基层党的领导者全部由党员直选产生,这样大规模地在一个省的范围推开,在全国尚属首次。
“从自发低调、在一区一县范围内推进民主政治,到获得省里及中央高层的认可和肯定,到现在新都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开,这是新都的成功,也是政治文明的进步。”蔡霞博士就此评价道。
8月27日,四川省委组织部正式下发的《关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深化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除此之外还包括:实行社会评价;推行“三联”制度;开放基层党务;扩大全委会权力,逐步取消县(市、区)委书记办公会,全面推行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重要人事任免全委会票决制,积极探索重要人事提名全委会推荐制、委员视察督查制等制度。
这些都是刀刀见血,直触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川地方政改已经走在全国前面,并形成了示范效应。”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赵湘江表示。
改革确实到了拐点
对四川来说,省内州、县自发的政改创新,以及中组部统一部署安排的改革试点,一直是二线并行,并最后殊途同归。
从步云直选到巴中等地党委书记公推公选到雅安党代会常任制的推行,直至新都经验全省范围内推广,四川不缺少制度创新。这种渐进式改革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选择地避开一时无法解决的矛盾,选择执政党和政府能够承受的路径进行,但最大的不足,又恰恰是因为对一些尖锐矛盾有所回避,使得改革在局部停滞不前。
改革确实已经到了拐点,需要进一步突破。
中央党校蔡霞博士认为,新都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整个四川来看也存在改革会否停滞不前的危险。
那么,新都民主政治下一步的关键是什么?
“一是巩固现有的东西;二是理顺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当民主政治成为潮流的时候,要冷静下来,从理论层面上去挖掘和思考,总结经验。目前的改革已经触及体制的底线,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或者说攻坚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都在期待执政党有所动作。”蔡霞说。
蔡霞举了一个例子。新都进行乡镇党委书记直选过程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直选上任的乡镇党委书记组阁,提名镇长候选人。”
“这一改革动作的确有创新。但现有做法按政治运作规律来讲是比较勉强的,从政治行为上看,与现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权高于国权相吻合,所以直选先选书记,再由书记提名行政机构首脑候选人。事实上,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力图在现有体制框架内,使改革能够推进。”
但蔡霞认为,按兜痴隆芬螅衬谥毖〔皇茄∈榧牵ρ∪幔露颊酶惴戳耍拖中小兜痴隆饭赜谘【俚木咛宄绦蛏嫌忻艿牡胤健?/P>
“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讲,新制度的产生必然有对旧制度的突破。新都直选书记组阁面临的困境不在于新都本身,而在于更大的体制框架。下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就不是新都所能解决的了。”
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杨雪冬博士赞同蔡霞的判断。
杨雪冬表示,改革目前确实已经进入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一方面,部分改革的推动者成为了改革的阻力;另外,改革受益者与利益受损者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强烈。
应该说,从决策者来看,已经认识到目前改革的症结所在。但目前的政改,绝大多数是在县、区这个层次上取得成功的。因为这个层次,冲击不大,不会失控。但能否将改革推进到更高层,比如说推到地级市、省一级这个层次?这需要执政党有充分的体制变革准备以及政治胸怀。
“改革实质上是中央和地方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现在来看,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冲突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党委、人大、政府这三套
政改经验有望纳入更高层面部署
公推直选、民主测评、开放三会,一系列创新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举措使四川小城新都名声大噪。原新都区区委书记李仲彬也成为继雅安市委副书记张锦明之后又一为外界瞩目的政改新星。
“你是名声在外哦。”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握李仲彬的手第一句话就这样说。
8月27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的陪同下,率领江苏省代表团实地考察调研了新都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举措,一路上,李源潮对新都改革大加赞赏。
“区委组织部做了一个统计,到9月底为止,全国先后有12个省市县到新都区调研,四川省内也有10多个州、县前来交流经验。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组部党建研究所、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官员和学者也对新都的党内基层民主改革给予了持续关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看法,新都下一步就是要对改革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新都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麻渝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新都政改其实是一个“自选动作”。原区委书记李仲彬清醒地认识到党内民主作为民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必须走在前沿,有所突破。在他及其班子的全程策划组织下,民主概念已经在新都深入人心,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已经探索出一套颇具操作性的制度设计规则。
《瞭望东方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新都经验有望纳入更高层面的有序部署,改革者将探讨下一步如何进行。
事实上,中共十六大为各级地方政府推动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资源,并开启了广阔空间;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也对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地方政治改革。
目前,四川省已决定将全省县以下的党委系统的官员全部放到直选中产生。基层党的领导者全部由党员直选产生,这样大规模地在一个省的范围推开,在全国尚属首次。
“从自发低调、在一区一县范围内推进民主政治,到获得省里及中央高层的认可和肯定,到现在新都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开,这是新都的成功,也是政治文明的进步。”蔡霞博士就此评价道。
8月27日,四川省委组织部正式下发的《关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深化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除此之外还包括:实行社会评价;推行“三联”制度;开放基层党务;扩大全委会权力,逐步取消县(市、区)委书记办公会,全面推行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重要人事任免全委会票决制,积极探索重要人事提名全委会推荐制、委员视察督查制等制度。
这些都是刀刀见血,直触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川地方政改已经走在全国前面,并形成了示范效应。”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赵湘江表示。
改革确实到了拐点
对四川来说,省内州、县自发的政改创新,以及中组部统一部署安排的改革试点,一直是二线并行,并最后殊途同归。
从步云直选到巴中等地党委书记公推公选到雅安党代会常任制的推行,直至新都经验全省范围内推广,四川不缺少制度创新。这种渐进式改革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选择地避开一时无法解决的矛盾,选择执政党和政府能够承受的路径进行,但最大的不足,又恰恰是因为对一些尖锐矛盾有所回避,使得改革在局部停滞不前。
改革确实已经到了拐点,需要进一步突破。
中央党校蔡霞博士认为,新都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整个四川来看也存在改革会否停滞不前的危险。
那么,新都民主政治下一步的关键是什么?
“一是巩固现有的东西;二是理顺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当民主政治成为潮流的时候,要冷静下来,从理论层面上去挖掘和思考,总结经验。目前的改革已经触及体制的底线,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或者说攻坚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都在期待执政党有所动作。”蔡霞说。
蔡霞举了一个例子。新都进行乡镇党委书记直选过程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直选上任的乡镇党委书记组阁,提名镇长候选人。”
“这一改革动作的确有创新。但现有做法按政治运作规律来讲是比较勉强的,从政治行为上看,与现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权高于国权相吻合,所以直选先选书记,再由书记提名行政机构首脑候选人。事实上,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力图在现有体制框架内,使改革能够推进。”
但蔡霞认为,按兜痴隆芬螅衬谥毖〔皇茄∈榧牵ρ∪幔露颊酶惴戳耍拖中小兜痴隆饭赜谘【俚木咛宄绦蛏嫌忻艿牡胤健?/P>
“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讲,新制度的产生必然有对旧制度的突破。新都直选书记组阁面临的困境不在于新都本身,而在于更大的体制框架。下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就不是新都所能解决的了。”
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杨雪冬博士赞同蔡霞的判断。
杨雪冬表示,改革目前确实已经进入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一方面,部分改革的推动者成为了改革的阻力;另外,改革受益者与利益受损者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强烈。
应该说,从决策者来看,已经认识到目前改革的症结所在。但目前的政改,绝大多数是在县、区这个层次上取得成功的。因为这个层次,冲击不大,不会失控。但能否将改革推进到更高层,比如说推到地级市、省一级这个层次?这需要执政党有充分的体制变革准备以及政治胸怀。
“改革实质上是中央和地方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现在来看,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冲突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党委、人大、政府这三套机制都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要改革,就要首先变革这三个方面。”蔡霞博士说。
中国
地方政改冲动
(节选,原文载《瞭望东方周刊》第36期,2004年7月22日出版)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于津涛/四川报道
李仲彬的“前卫”首先体现在他对一些“神秘的制度”进行改革,提出了“还权于民”。
何谓民主?李仲彬首先撩开了区委常委会、政府办公会的神秘面纱。
一般来说,地方党委、政府的会议和文件,对公众是保密的。尤其是作为研究和决策重大问题的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对普通百姓来讲,更是遥远陌生、神秘莫测。
李仲彬开放的就是这两个会议。从2001年开始,区政府常务崦看味佳肴舜蟠怼⑷薄⑷忻翊硪约捌笠荡怼⒋笱淼壬缁岣鹘绱砹邢嵋椤2⑶遥看窝氲牟位岽矶疾幌嗤2渭踊嵋榈拇聿坏蟹⒀匀ǎ褂斜砭鋈ā?/P>
作为区一级党委,一般设置11至13名常委,开常委会之前,往往要开书记办公会统一思想,一个地区的书记办公会和常委会就成了绝对权威。2002年以来,新都区则把常委会开成了全委会或全委扩大会。
李仲彬认为,共产党的干部开会研究的就是老百姓的事情,就是老百姓的工作,没有什么可保密的东西。
6月23日,在《瞭望东方周刊》的一再要求下,李仲彬同意记者观摩当天下午的第11届区委全委会第九次会议。共有31名区委委员,10个列席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两个半小时的会议议程表决通过了九项议题,一个议题没有通过,需要重新商榷。
会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会议进行到第六个议题时,新都区公安局局长吴影梦向全委会汇报审定《关于成立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的请示。
一直凝神细听的李仲彬突然提出一连串问题:目前正在使用的居民身份证是否已经作废?“相信还不能全部作废,因为我自己的身份证上的有效期标的就是20年。那么,新都能不能不搞统一安排或强制安排换发这个身份证?”
“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换一张证最少要10元钱,加快要60元钱,一家几口人的身份证就是一笔不少的支出。全区62万人口,农村人口就占45万,对农民来说,如果要求全部换发第二代身份证将是一大笔支出。那么,新都能不能不搞一刀切?采取自愿换发的方式?毕竟原来的身份证也没有说要作废嘛!”
李仲彬的问题难住了吴影梦,因为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吴影梦本来以为自己这个议题在全委会上只需报个题,就算通过了,没想到,因为事涉千家万户,全委会最后表决需要重新商榷,公安局要重新拿出一个换发方案报全委会重新讨论。
开放常委会与全委会只是党内民主和民主监督的第一步。干部的选拔任用权也全部交给了全委会票决。
2003年3月,新都区全体区委委员采用无记名票决方式决定了区人事局、建设局等七个区政府工作部门、六个区委工作部门、七个区政府直属局级部门等20个部门“一把手”的任命。
2004年6月20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新都采访的当日,李仲彬刚好在四川省委党校进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他的论文题目即是《新都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6月21日,李仲彬赶回新都,和记者长谈他的基层民主实践。
“民主的内涵就是开放,就是阳光,就是让有权力的地方就有阳光照进来,就是还权于民,革自己的命。还权于民是我长期思考的东西。”他说。
“什么是‘阳光政府’?阳光就是明亮,阳光就是生机;‘阳光政府’就是一个透明的政府,就是一个勤政的政府,就是一个廉政的政府,就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府。将政府的一切行为都置于‘阳光’之下,不搞暗箱操作,不搞私人勾兑。”

发表于 2005-11-1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都政改彰显党内民主大有可为

  2005-11-10 08:59:14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周虎城

  
成都市新都区推行的党内基层民主改革是四川政改过程中,继步云直选、雅安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之后的又一政改范例。“公推直选、民主测评、开放三会(即党委全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一系列创新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举措使四川小城新都名声大噪。目前,四川省已决定将全省县以下的党委系统的官员全部放到直选中产生(见11月9日《瞭望东方周刊》)。

  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以党员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基层党委主要领导,这足以称得上是中国政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它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之所以推行此项改革,其缘由就在于新都政改充分证明党内民主大有可为,特别是搞群众提名,进行党代表直选等,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不仅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也促进了政府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继续向纵深发展,其内在逻辑必然要求对政府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而这些均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当然,这涉及到两个范畴的概念,一个是人民民主,一个是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多指人大代表制度、村民自治、政府改革等,而党内民主的范围则是指执政党内部的改革。“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事实上,既有带动,也有借鉴,譬如,在村民自治和人大代表竞选中就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都是理应共享的。但在共享经验之后,党内民主应该以较为鲜明和稳妥的方式引导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绝对不是两个不相关的体系,党内民主的成果最终应该体现到人民民主中去。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的改革必然超越执政党的范围,它将深层次地影响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与发展。新都政改的一部分经验就是把民主经验从党内向党外扩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法制化的政治运行机制。可贵的是,经基层政改试验,何谓民主,怎样施行民主也在普通群众的思想中得以展现,这就提高了公民参与民主的旨趣,造就了民主发展的社会基础。

  新都政改是渐进式的改革,较为充分地调动了体制内的资源,这也是由于改革不仅契合了百姓的利益,也有利于执政党内部生态的发展欲求。在政改过程中,核心部门就是组织人事权。先是村支书直选,而后乡镇党委书记直选,都是一步一步的过程,重要的是,这个直选的投票权在于党员,但提名权却是包括党员在内的普通群众。这就保证了基层党组织主要领导自下而上的群众基础,无疑将使政治风气为之一变。

  当今的中国政治改革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应对社会危机,实现制度进步,不仅需要政治智慧,也需要实干精神、试错精神。光有想法却束之高阁是没有用的,政治实践者理应有改革家的气魄,层级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实实在在地在现实而非仅仅在理论中打好这场体制改革攻坚战。

发表于 2005-11-11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办完事回新都,走开通后的蜀龙路,心情别提多爽。看到两边继续忙碌的师傅,向他们致敬,一想到那些兽匪的,好心情有没有了!!!

发表于 2005-11-11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都突围”打破公路收费困局

2005-11-11 07:17:19
■大众时评




  高君波 

  11月7日,由成都市新都区自筹一亿元资金建设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正式开通了。但是,和其它任何一条新路开通都不同的是,低调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开通既没有庆典也没有仪式,甚至连道路的开通都悄无声息,一切显得是那么神秘。而且这条花费了新都人民一亿元抢工出来的新路,比其它任何一条从新都到成都的道路都要远。换句话说,新都花一亿元地方财政经费修的,居然是条绕行路。(11月10日《现代快报》)
  地方财政花费一亿元修建的一条道路,竟然是一条“逃费路”。是新都疯了,还是另有猫腻?但是,我们无奈地看到,原本有公路却要另起炉灶,司机多花钱却连声叫好,发生在新都的这一幕“怪象”,不由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新都突围”说明什么?
  “新都突围”其实很无奈。由于目前成都主城区进出新都的主要公路都必须经过收费站,跟铁桶一样被收费站团团包围的新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打通了一条免费的通道。尽管这个通道与其它几条道路相比,明显属于“重复投资”,但由于即便是在新都的“家门口”,由于公路经营权在别人那里,你要从此地过,照样还得“留下买路钱”。如此一来,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新都区只能另起炉灶,“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是他们想多花钱吗?肯定不是。是他们刻意要“我的地盘我做主”吗?恐怕不会。我想,作出这样的决策,最有可能的就是,为了突破收费站的重重包围,新都只能进行无奈的绝地反击。
  “新都突围”暴露公路收费的乱象。事实上,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从理论上讲,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给社会的公共产品,应该无偿提供给用户。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收费公路的建设,实际上处于投、建、管、用不分的体制,真正的投资主体国家和政府经常缺位。如此一来,不仅使公路建设成了“腐败窝子”,而且所有费用都要由“车辆通行费”全部“埋单”。于是,在“收费还贷”的幌子下,正当的还贷要收费,还完贷款还要为新建公路“预收费”,公路收费成了“无底洞”,成了当地政府和经营者源源不断的“印炒机”。正是在这种利益“割据”中,新都人在自己的家门口成了“冤大头”,于是,为避免把自己的钱拱手相送,只得另修道路搞“新都突围”。
  “新都突围”打破公路收费中利益的“割据”。政府投入公路建设的资金,本来就属于纳税人。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4万公里收费公路,其中10万公里在我国。截至2000年底,我国收费公路年收费金额达460亿元,收费站总数超过3000个。而沿途那星罗密布的一个个收费站,如同跑道上的一道道障碍栏。司机一路赶出来的快时速,又都被收费站回收了。让人感觉汽车上了公路,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新都区宁可自己掏一亿来修条不挣钱的“逃费路”,实际上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为辖内群众谋利益。尽管这种方式代价大了点,行为过激了些,但对于目前的公路收费乱象来说,无疑具有“破冰”意义。



发表于 2005-11-11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路的公共性何在?


news.huash.com   2005年11月11日 07:51:30  来源:华商报

■张贵峰
  11月7日,由成都市新都区自筹1亿元资金建设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正式开通。据了解,该路是众多现有连接“新都-成都”公路中路程最远的一条,也就是说,新都区花1亿元修建的不过是条绕行路。然而,当地司机却众口一词地称道:“好事,新都区政府做的,是一件为民办的实事好事。”(昨日《华商报》)

  为什么出现如此奇怪的事情———政府修了一条绕行的远路,民众却交口称赞?原因只有一个:此路虽绕行,却是“新都连接成都市区唯一一条免费公路”,换言之,蜀龙路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绕开了垄断在“新都—成都”间的三河场公路收费站。

  阅读这样的新闻,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既为新都区苦心孤诣地修路而感慨,更为收费站不顾公路的公共品质、垄断敛财的行为而感慨———谁给了收费站这么大的胆量,敢于将原本免费的公路擅自纳入收费范围、并且肆意抬高收费价格,甚至连当地政府也奈何不得?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批准修建收费公路时,一般都要求必须提供平行的不收费公路供公路用户选择,因为如果不这样要求,经营者往往就会凭借独占两地之间公路交通的垄断地位,损害公共利益。而对那些不得已垄断经营的收费公路,政府也要出面强力规范、严格监督,确保其在收费标准、服务质量上的公正性,维护公路的公共品质。

  毋庸讳言,在时下我国的收费公路管理中,像新都三河场公路收费站这样擅自收费、垄断收费,导致公路“不公”的现象绝非个别,比如最近引起訾议的进沪费、进津费等。

  无疑,在这样一些事件中,公路实际上成了少数利益者借路生财的工具,公路作为服务公众的公共品性质大打折扣,都是不难发现的共同背景。而各地的政府———公共利益的最大代言人,没能真正站在公共立场上约束经营者行为捍卫公路的公共性———或者出于政绩、或者囿于部门利益,自觉不自觉地将公路私益化了,无疑,又是促成这些背景的主要根源。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收费公路大约共有14万公里,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也就是说,我们一国的收费公路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的两倍还多。即使考虑国家快速发展的现实,这种收费公路比例也是难称得上合理的,公路的公共性安在?  

发表于 2005-11-11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路的公共性何在?


news.huash.com   2005年11月11日 07:51:30  来源:华商报

■张贵峰
  11月7日,由成都市新都区自筹1亿元资金建设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正式开通。据了解,该路是众多现有连接“新都-成都”公路中路程最远的一条,也就是说,新都区花1亿元修建的不过是条绕行路。然而,当地司机却众口一词地称道:“好事,新都区政府做的,是一件为民办的实事好事。”(昨日《华商报》)

  为什么出现如此奇怪的事情———政府修了一条绕行的远路,民众却交口称赞?原因只有一个:此路虽绕行,却是“新都连接成都市区唯一一条免费公路”,换言之,蜀龙路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绕开了垄断在“新都—成都”间的三河场公路收费站。

  阅读这样的新闻,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既为新都区苦心孤诣地修路而感慨,更为收费站不顾公路的公共品质、垄断敛财的行为而感慨———谁给了收费站这么大的胆量,敢于将原本免费的公路擅自纳入收费范围、并且肆意抬高收费价格,甚至连当地政府也奈何不得?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批准修建收费公路时,一般都要求必须提供平行的不收费公路供公路用户选择,因为如果不这样要求,经营者往往就会凭借独占两地之间公路交通的垄断地位,损害公共利益。而对那些不得已垄断经营的收费公路,政府也要出面强力规范、严格监督,确保其在收费标准、服务质量上的公正性,维护公路的公共品质。

  毋庸讳言,在时下我国的收费公路管理中,像新都三河场公路收费站这样擅自收费、垄断收费,导致公路“不公”的现象绝非个别,比如最近引起訾议的进沪费、进津费等。

  无疑,在这样一些事件中,公路实际上成了少数利益者借路生财的工具,公路作为服务公众的公共品性质大打折扣,都是不难发现的共同背景。而各地的政府———公共利益的最大代言人,没能真正站在公共立场上约束经营者行为捍卫公路的公共性———或者出于政绩、或者囿于部门利益,自觉不自觉地将公路私益化了,无疑,又是促成这些背景的主要根源。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收费公路大约共有14万公里,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也就是说,我们一国的收费公路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的两倍还多。即使考虑国家快速发展的现实,这种收费公路比例也是难称得上合理的,公路的公共性安在?  

发表于 2005-11-11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啥宁花一个亿修条绕行公路?

--------------------------------------------------------------------------------
http://www.hf365.com 2005年11月11日 10:14 合肥晚报


11月7日,由成都市新都区自筹资金建设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正式开通。虽说这条花费了1亿元抢修出来的新路,比现有任何一条从新都到成都的公路都要远,但由于这是当地唯一的一条实行免费通行的公路,因此,许多来往成都和新都之间的车辆,宁可多绕路也要选择从这里过。

当地群众和众多过往司机都欣喜地说:“这是一条突围之路。”

地方政府拿出1个亿来修绕行公路,意欲冲破数条高速公路收费站设下的层层包围,进一步改善当地的投资、经营环境,这显然是一种十分无奈的抉择。有什么办法呢?几乎所有进出新都的公路都必须经过收费站,这些收费站少则7元,多则12元,弄得企业、司机不堪重负,叫苦不迭。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其中有的公路根本没有达到国家有关许可收费的规定,居然也照样设卡收费,而且一个子都不能少。而这些公路要么是国道,要么是省里投资修的,在现行行政体制内,区政府哪敢与收费站的主管部门较劲?设一个收费站等于开一家小银行,既涉及主政官员的政绩,又关乎部门利益,不到万不得已,谁会轻言放弃?

新都区宁可斥巨资修条不挣钱的绕行公路,表面看来,仅仅是迫于无奈,为发展当地经济建设“杀”开一条血路,而实际上,是对现行公路管理体制以及不同层级政府间存在的利益博弈发出的无声抗议。而前不久,新闻报道的中国是全世界公路收费最多的国家,正好印证了新都区的无奈。

□徐林林

发表于 2005-11-1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绕远的免费公路”的荒诞意味

孙立忠


  成都市新都区自筹一亿元资金建设的新都蜀龙大道三期正式开通了。虽然是条绕远的路,但过住司机都称这是“一件为民办的实事好事”,因为这是目前新都连接成都的惟一免费公路。(11月10日《现代快报》)

  绕行的公路之修建,无疑是具有荒诞意味的。其一,修路的目的,不是因为交通资源紧张———从报道中来看,从新都通往成都的公路至少已有三条———而是因为避开收费,这无疑有重复建设之嫌,会占用耕地等宝贵资源;其二,绕行的公路会增加通行的时间,会加大汽油等能源的消耗,会加剧环境的污染,虽然会在费用上减轻司机的负担,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从中可见各种力量的博弈。作为公路收费方,那自然是希望收的钱越多越好,而事实上对此却缺乏制衡的力量。新都区政府为了改善公路收费体制对当地交通、居住、投资环境的影响,只好投资修一条“绕行的免费公路”。而作为老百姓,本是没什么力量进行博弈的,如今终于有了一条免费公路,虽然耗时费油,但算算经济账终于还是合算,于是就“用车轮投票”了。

  绕行的公路却让老百姓跑得不亦乐乎,这是幸还是不幸?有资料显示,中国是收费公路最多的国家。“绕行的免费公路”之修建,足可让人看清这一点。由收费公路多所逼出的荒诞绝不止于此。超载治理之所以年年治理岁岁无功,也正是出于此———几乎所有的公路都在收费,司机不超载将无法生存。收费制度的岿然不动,让超载治理往往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

  用“绕行的免费公路”来抗衡收费公路,无疑是公共产品不公共的一种悲哀。


来源:城市晚报  2005年11月11日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