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飞扬婆婆

云梦飞扬杂记流水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冻疮是冬天极为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外露的皮肤受到冷冻的刺激,时间一长,皮下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产生血液瘀滞,使局部组织缺氧,导致组织细胞受到损害。
损害初为局限性蚕豆或指盖大小紫红色肿块或硬结,边缘鲜红,中央青紫,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远端,以手背及手指伸侧、足缘及足趾伸侧、下肢、面颊、耳廓等处多见。自觉局部有胀痛感,瘙痒,遇热后更甚,溃烂后疼痛。
遭受寒冷侵袭,受冻皮肤出现苍白、红肿、紫斑、灼痒、麻木、皮肤水疱、溃烂。这些症状可延续1-2个月直至天气转暖方痊愈,一些患者来年冬天会在原部位再度复发。中医认为,冻疮是由于暴露部位御寒不够、寒邪侵犯、气血运行凝滞引起。此外,还与患者体质较差不耐寒冷及少动久坐、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潮湿可以加速体表散热,故手足多汗者也容易发生冻疮。


    [治法]:活血通络,补血气
黄芪18 党参15 当归15 川芎12 丹参12 毛冬青24 桂枝6
细辛3 麻黄4 炙甘草4 熟地15 干姜5 鸡血藤10

发表于 2006-7-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huanti.qm120.com/pifu/pifuke/dongchuang/

你今年生冻疮了吗?你了解冻疮吗?

    冻疮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冬天常发皮肤病。有人年年生冻疮,严重的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两亿多人遭受到冻疮的困扰,其中主要是儿童、妇女及老年人。冻疮不仅在我国北方十分常见,而且在华东、华中等地也不少见,一次发生后常易再发。

    通常气温降到10℃以下,冻疮最易发生,至春季气候转暖后自愈,但入冬后又易再发。在时间上约是11月末。为何在严寒时生的机会较少呢?这是因为冻疮之所以发生是因冷暖之差最激烈时刺激着皮肤所引起的。

    冻疮发病原因是由于冬季外露皮肤受了寒冷和湿气的侵袭,时间一长,毛细血管麻痹而扩张,皮下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产生血液瘀滞,使局部组织缺氧,导致组织细胞受到损害。

    症状初为局限性蚕豆或指盖大小紫红色肿块或硬结,边缘鲜红,中央青紫,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远端,以手背及手指伸侧、足缘及足趾伸侧、下肢、面颊、耳轮、耳垂、鼻尖等处多见。触之冰冷、压之褪色,自觉局部有胀痛感,瘙痒,遇热后更痒,溃烂后流脓出血,疼痒难忍。长此下去,非但影响美容而且有碍健康。一些患者来年冬天会在原部位再度复发。故有“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的说法。

    为什么同样环境,有些人长冻疮,有些人却安然无恙呢?

    体质较差不耐寒冷及少动久坐、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潮湿可以加速体表散热,故手足多汗者也容易发生冻疮。所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防寒能力很重要。另外,冬季可多吃羊肉、巧克力等热量高的食物,也可食用酒、辣椒等发汗,以促进血液循环。

    发生冻疮,与低温、潮湿、风速、温差等外界因素有关,更与人体素质差异、组织对低温的调节适应能力,心及局部末梢血液循环——微循环不良有关。

  一旦得了冻疮,组织就受到了损伤。在春夏秋季,人体会自行修复,但这六 、七个月时间很难完全修复。因此,第二年就容易再复发。

  治疗冻疮主要是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组织搞寒能力,使患者能度过寒潮的侵袭,整个冬天不发或轻发,以减少损害期,增加修复期,使翌年不发。一般一、二年不发,即认为治愈了。治疗冻疮还要因人而异,合理恰当的治疗方法往往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蜻蜓点水般的治疗是不会凑效的。“冻疮早治,未发先治”才能达到不发的效果。

发表于 2006-7-28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预防冻疮秋末始
  冻疮,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发作起来真让人痒痛难忍。虽然冻疮常常发生在寒冷的冬季,但预防则应从秋末开始。
   预防冻疮应该在秋末进行耐寒锻炼。具体方法可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冻疮的部位,如手和脚。开始每天浸泡半小时,以后浸泡1小时。其次是应注意局部保暖,如外出时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套、围巾等。鞋子也应穿得暖暖的,但不宜过紧。
临床表明,局部按摩是预防冻疮最好的方法:
①手按摩:两手合掌,反复搓摩,使其发热,然后左手紧握右手手背用力摩擦一下,拉着右手紧握左手手背摩擦一下,这样反复相互共摩擦15—20次。
②脚心按摩:坐床上,屈膝,脚心相对,左手按右脚心,右手按左脚心,两手同时用力,反复按摩15—20次。
③腿按摩:坐床上,腿伸直,两手紧抱左大腿根,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后擦右大腿根,一下一上为1次,共擦15—20次。
④臂按摩:右手掌紧按左手臂里边,然后用力沿内侧向上擦到肩膀,再翻过肩膀,由臂外侧向下擦至左手手背,这样为1次,共做15—20次。右手做法与左手相同。
体育锻炼法
  加强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跳舞、跳绳等活动,或利用每天洗手、脸、脚的间隙,轻轻揉擦皮肤,至微热为止,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微循环障碍,达到“流通血脉”的目的。
温差水泡法
  取一盆15摄氏度的水和一盆45摄氏度的水,先把手脚浸泡在低温水中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高温水中,如此每天乾地3次,可以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减少冻疮的发生。
服、擦药物法
  有冻疮体质者,可在入冬前一月增加维生素A、C及矿物质的食入,可口服烟酰胺片0.1克,日3次,钙片0.5克,日3次,以提高机体耐寒力。也可在冻疮好发部位涂擦辣椒酊(取干辣椒20克,密闭浸泡于75%酒精500毫升中,7天后可用),每日擦2-3次。也可取中药三七、红花、赤芍、鸡血藤等各适量,水煎取液,局部擦洗。

  

发表于 2006-7-28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qctzb真是好同志啊

发表于 2006-7-2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哥哥

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呢

可是好多习惯我都改不了啊

发表于 2006-7-29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xxa在2006-7-28 14:46:00的发言:
qctzb真是好同志啊

[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6-7-3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德才兼备的同志顶帖.....................

发表于 2006-7-3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2][em02][em02][em02][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7.31晴

周六还在温江,收到侄儿的一则短信说找到我16岁时的一本日记本.

对于青涩少年的记忆已经所剩无几了,这本日记本里能记些啥呢?雄心壮志还是对前途的惶恐又或是。。。。。。。

发表于 2006-7-3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感谢你的侄儿哈

不容易

我16岁以前大概只剩下一张照片了

5555555555555555555...................

发表于 2006-8-1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让你们美去吧 。我在上班呢,好好玩..........................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小时候(1)骑牛

2006.8.1多云

   七十年代家家都不是很富裕,那时的农作物的下种和收获全靠人力和牛耕。

   由于牛在农家占有很大的作用。于是牛成了一个家庭的重要支柱。一头牛的价格大概在七八百左右,这对于年收放不足千元的农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方圆数十里有牛的人家廖廖可数。

每到农忙季节,没牛的人家都会提早三两个星期预定有牛人家帮忙耕地,而这种帮忙是有偿的,大概五六块钱耕一天,这还不包括伙食费和牛的伺料。

庄稼的下种有季节性,这季节里还有可能遇上暴雨天、狂风天等无法下地的时候。

由于牛少耕地多,就算预定了别人家的牛,确定了耕作时间,农家也还是担心。担心到时天公不作美,担心有牛人家不讲信用或临时忙不过来。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爸爸确定借钱买一头牛。于是牛成了全家人的希望。

住家附近全是农田,没有大片的草供牛吃,放牛只能在田边地头小径上放,稍不注意牛就会偷吃别人田里的庄稼。这时就得用尽全身力气才能把牛拉回来。我从小瘦弱拉不动牛,放牛成了哥哥们的责任。

爸爸对这借钱买来的支柱爱护有加,做农活时牛偷懒也舍不得打一下,生怕牛受伤。记得一次二哥放牛时牛足摔伤了腿,其实也没伤到骨头,顶多肌肉拉伤。可爸爸确心痛不已,把二哥狠狠的打了一顿,还发狠话说如牛有什么三长两短再怎么怎么收拾二哥。二哥吓得都到半夜了还藏着麦田里不敢回家。

七八月份哥哥们放牛时,待牛吃泡了就会拉牛去河里泡水,附近的牛童都把牛放在下游泡水。而他们就在上游打水仗。如在平时那么多的牛在一起少不了会打架,而七八月份的牛只会懒懒的泡在水里,时不时扬起尾巴打打成群的蚊子。待太阳快下山了,人也耍累了才各自骑着自家的牛悠悠闲闲的哼着歌,吹着口哨,迎着晚霞归家去。

牛每天都要放,放牛不是只为了让牛能吃到新鲜的嫩草,还为了牛的身体得到锻炼,到农忙季节好以强健的体魄为农家干活。

一天哥哥们都不在,关了一天的牛必须放,妈妈就要我把牛拉出去放放,极不情愿的我不敢反抗,只好拉着牛出去。那时牛刚生了一条小牛犊。

哥哥们放牛都会随意的骑在牛上玩耍,而我对高大的牛有所畏惧,虽然也想感受一下骑在高高的牛上的威风,却没那个胆量尝试。

边放牛边看着还没我高的小牛,内心有些蠢蠢欲动,跃了几次蠢拙的我还没爬上去。心里正懊恼着,小牛晃着尾巴走在小沟里吃里面茂盛的草,小牛的高度一下只及我膝盖,心里一喜脚一迈,终于骑在了小牛背上。

心里的喜悦还没完全表达出来,从未被人骑过的小牛觉背上一沉受到惊吓,抬高上身一纵跳出小沟,而我没抓稳以后空翻的姿势倒入水里,溅起一片泥水花。好不容易才从臭水沟里爬出来,正抹着脸上的泥水,却巧被不知从那疯回来的大哥看见我这落汤泥水鸡的丑态。

于是队里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我骑小牛被撩下泥水沟的事。从此再也不敢骑牛了。

 

发表于 2006-8-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

发表于 2006-8-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了《牧童短笛》.............

想起了民谚“两亩地一头牛,老头孩子热炕头................”

我小时的下乡印象是,川西平原上,几人合力拉犁铧,艰难前行...................

发表于 2006-8-2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耳畔响起张明敏的《乡间小路》~

飞扬婆婆的故事,总是让人神往~逝去的遥远的美好时光!

发表于 2006-8-2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骑牛的照片一定很牛[em04][em02]

发表于 2006-8-3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飞扬姐姐真的 是一直都不忘记写日记呢

好习惯

发表于 2006-8-3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8-3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8-3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